文章吧手机版
《沉默之像》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2-03-21 15:38: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沉默之像》经典观后感集

  《沉默之像》是一部由约书亚·奥本海默执导,Adi Rukun / M.Y. Basrun / Inong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之像》观后感(一):猎手与猎物间的对视

  在几十年前,发生了一次惨绝人寰的屠杀。那些手持屠刀的人用各种借口屠杀了很多人,但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躲过了那次的灾难,活了下来。在大屠杀后,受害者依然住在大街这头,而杀人者也依然住在大街那头。就在这几十年的岁月中,幸存的受害者家属要带着巨大的悲痛与恐惧情绪每日与把屠杀当成荣誉的杀人者打交道,他们就这样生活了几十年。

  《沉默之像The Look of Silence》所聚焦的就是有过这样的生活的两类人,手中放下屠刀心中却仍有屠刀的杀人者与每日怀着巨大恐惧与悲痛生活的受害者。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跟随一位没有亲身经历当年那次屠杀事件却对过往抱有责任感的人,去寻找几十年后的受害者与杀人者的精神状态,并从中感受人性之恶。

  人性有很多侧面,本片所呈现的就是人性中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侧面。这部影片的真正精髓是把那些杀人者与受害者的表情记录下来,让观众清楚地看到那些人的表情,通过那些人的表情体现人性。看过影片后,你会发现对于这部影片来说,那些人说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人的表情,他们的话语对影片的重要程度丝毫不及他们所做出的表情,那些表情已经把他们的内心真实感受的呈现出来了,那些杀人者的话语在他们恬不知耻的表情面前苍白无力。观众在看那些人的表情时,人性的丑恶已然一览无余。

  先说说那些杀人者。影片中的很多杀人者在回想当时的屠杀时不仅没有一丝悔过、反感,反而自豪向采访者表演他们当年屠杀受害者时的场景。我们难以想象,在他们一张张喜笑颜开的面容下,竟然是在为观众讲述一件件杀人的故事,为什么他们把杀人看得如游戏一般?影片中众多与此相似的场景在启示我们发问:在一场场的屠杀中,那些杀人者是如何练就这样对人命的轻蔑?

  当然,也有一些杀人者对几十年前的事件感到愧疚。影片中有一位老人在采访者的追问下大发雷霆,他不愿意回忆过往,也不想谈屠杀背后的政治问题。我们难以想象这些杀人者在这些年的平常生活中内心的折磨。也许他们希望如同前面的杀人者一样没有对杀人产生悔过,那么也没有痛苦了。但偏偏他们内疚、后悔。

  除了杀人者外,这位采访者的情况也很有意思。如果你站在杀人者的角度仔细品味这位采访者的位置,你会发现这位采访者是很令人生厌的。他似乎在故意揭那些杀人者内心的伤疤,去不停地膈应、恶心那些杀人者。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些杀人者,有一天,一个人来到你面前说他是受害者家属,然后不断追问你当年杀人的情形。这种场景令人哭笑不得,却又有一些无奈。或许我们可以认为这位采访者是在故意报复杀人者,他在故意给杀人者心理压力。这位采访者的存在感太强,在他不断的追问中,他已经开始影响影片的客观性了。

  就这样,在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了杀人者与受害者的相遇,我们不清楚此时的杀人者与受害者在想什么,我们也无法想象猎手与猎物在相安无事的状态下,他们在各自在想什么。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因为所有的答案都在杀人者与受害者、猎手与猎物之间的对视中得到体现,而影像记录下了这一切。

  这部电影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它为我们记录下了杀人者的表情,通过表情让我们探索人性的扭曲。让观众对人性有更深一个层次的理解。

  《沉默之像》观后感(二):暴力下的沉默

  历史背景不说了。看完给我的感觉是,完全印证了黑泽明《罗生门》里的主旨:人不惜一切去美化自己的罪行、生活在欺骗当中、淡化道德责任。茹毛饮血的革命无任何的怜悯可言,而罪者在那么多年过去依旧春风得意,活在自己的伊甸园里,字里行间没有一丝忏悔。

  人在追逐权力和政治中完全的异化,形同禽兽。强者依靠着政治势力,籍口道:神说敌人可以杀,我便杀。弱者背负着侮辱、苦难,眼里本已充满怨恨,(就像ramli母亲所说:“你该找到机会用蝴蝶刀插进他们的脖子”)然而却低声下气,不敢为自己辩护,在政治绝望中籍口道:神会惩罚他们,他们的子孙会因为罪恶而饱受灾难。

  可笑。籍由神的名义解读道德,实质却是人为。因此道德可以被解读成一万种意义,一万个版本。它不是来源于人的本性,在血淋淋的屠杀面前,更是苍白无力。你期待我会为自己的罪行忏悔?对不起,于我而言这只是个游戏,和善恶无关。游戏过后,依旧琼楼玉宇谈笑风生。更何况,问政治我绝对比你有话语权。所以我就可以很拽地说:干嘛老提过去的屠杀,都过去了,let it go.

  霸权的暴力,才是这世上最根本的“理”吧。这种暴力存在于强者的眼里——可怕在于他能清楚知道是非,却毫无羞耻地藻饰罪恶。反正我赢了,怎么说都不为过。弱者或愤怒,或撕心裂肺,终究如同封面里的沉默之像,无济于事。

  因此这四星,给拍片子的勇气。但,控诉和讨伐是弱者表达自我的行径,当强者不能让你享受自由空气的时候,这种表达无济于事。

  《沉默之像》观后感(三):屠杀罪行被遗忘在爪哇国

  Adi的爸爸早就开始不记事了。他半身不遂的陷在轮椅里,像一块轻飘飘的过期瘦肉,被老婆扯上床,一遍遍擦拭七零八落的肢体。他忘记了年纪,反复念叨着自己只有十六七岁,虽然老婆口中的103岁也有那么些夸张;他忘记了儿子的名字,包括在院里对着他耳朵大声说话的Adi,以及那个在1965年离家后就再也没回来的大儿子。他只记得儿时的那些苏门答腊童谣,奄奄一息的吐出歌词中美丽的姑娘、清澈的河流……

  可是,家乡亚齐的河流早已不再清澈,1965年“九三零事件”后,掌权的军官总统苏哈托在印尼全境对疑似共产党员的猎杀活动,同样点爆了这里。好几千的知识分子和年轻人,被虐杀后丢入河中……后来,河边的居民再也不吃鱼了,因为鱼儿估计已经被他们的孩子喂肥了。这其中,也包括老人遗忘的大儿子、Adi从未谋面过的哥哥,他在一个夜晚被行刑队捅伤后又挣扎着逃了回来,军队接着又来抄家,以带去医院为借口,在半路上折磨并割下了他的阳具,再将残缺不全的肢体丢到了河中,和其他许多年轻人一样。

  罪行本来并没有被遗忘,甚至是以某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战果”,屡屡被凶手得以的提及甚至炫耀。有着百万计人命的刽子手,继续做着这个国家主人公,他们是地痞流氓、警局长官甚至政府官员;而受害者家属,则在恐惧远大于谅解的情绪下,战战兢兢的与杀害他们子女兄弟的凶手为邻。

  会说苏门答腊语言的美国导演约书亚.奥本海默,早在13年前,就开始介入对大屠杀记忆的影像纪录工作。并在2012年成就出一部结合着当代艺术和戏剧表演的伟大纪录电影《杀戮演义》,片中加害者们对重演屠杀场面的那种得意忘形,让观众不寒而栗。从他们身上,根本看不出一丁点的愧疚和悔恨,他们睡得很安稳,活得很惬意,良心很安稳,甚至相信自己身后可以上美好的天堂。

  这样的情形,证明着印尼的国族记忆,肯定出了大问题。

  这次,约书亚再接再励,从受害人视角入手,杜绝了其他形式主义的艺术手段,而更深邃的呈现出又一部纪录力作《沉默之像》。片中那位勇敢追寻真相的主人公Adi,并没有经历过大屠杀,而是痛失长子的母亲若干年后才生下的“替代品”。通过与约书亚的认识和交往,他看到了导演从2003年到2005年拍摄的右翼行刑队之“表演证言”,其中的不少“表演者”还继续出现在这部《沉默之像》中。这些素材,或许是促使Adi想要寻找哥哥死因的导火索,即便他与哥哥从未谋面。他不想复仇,只是想在刽子手们升天前,从他们或亲人的嘴里听到一句“对不起”。

  事实证明,要实现这个理所当然的简单心愿也并不容易。屠杀的幸存者劝他适可而止,“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吧”;包括母亲在内的受害者家属,担心着知道越多伤害越深;凶手家属沉默良久后,不高兴的回应,“我们从没听父亲提过这些事,约书亚和你干嘛非要来揭开伤疤,就不能在现实里好好相处吗?”;还没死去的凶手,虽不至于在坚毅的Adi面前在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得意样,但也要在一番尴尬许久的沉默后,才不得已的吐出一句“对不起”。

  Adi之所以能够接近这些“可怕相邻”,是因为有着一个便利的职业身份——眼睛验光师。他时不时以免费验光为名,走进这些杀害自己哥哥的凶手家中。之所以能认定他们是凶手,也是因为加害者的高调所致——他们曾在约书亚10年前的录像素材中,手舞足蹈的复述着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用什么酷刑杀了什么人的“英雄事迹”,其中一位甚至出版了漫画绘本,分篇章讲述着自己杀死32个共党分子的故事,并声称曾喝下受害者之血,“那样可以避免精神问题”。

  遗憾的是,在印尼,包括大屠杀在内的任何案件都会在18年后失效,意味着那些刽子手们永远也不会受到法律惩罚。可国民历史教育却对孩子们进行着黑白颠倒的洗脑,纪录片镜头跟到Adi儿子的课堂上,老师生动的讲述着“九三零事件”,“没有信仰的共党分子俘虏并虐杀了六名军官,挖出了他们的双眼。”而在另一段1967年NBC新闻纪录片中,右翼行刑队员在镜头前讲述:“苏哈托上台后,共党分子们纷纷投降,踊跃要求处死自己。”

  于是,验光师的职业身份和积极寻找真相的行为,也代表着导演希望能借助纪录片之力,至少对洗脑教育进行那么一点扭转。前作《杀戮演义》在今年奥斯卡上的夺目表现,也证实着有良知的电影始终还是能发挥正义力量的。得意忘形的刽子手门开始担心审判会不会重启,而就在今年7月,印尼也总算在独立65周年后,首次实现了民选政府。

  悲凉的是,Adi并不能收获大多数加害者的“对不起”,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笑眯眯的死去,剩下的也行将就木。而受害者们,要么也因老年痴呆症的到来渐渐失忆,要么继续在恐惧带来的沉默惯性下,不敢言说曾经发生的一切。毕竟这里是有意无意从不去记忆什么的印尼——我们俗话里“将一切忘在爪哇国”的地方。

  Adi的老妈妈玩着桌子上的跳豆,念叨着大儿子的名字,希望听到呼唤

  的他,能在壳子中显影一刻;影像素材里的刽子手来到河边,比划着胜利手势,合影留恋,电视机的这边,Adi一动不动,一幅沉默之像。

  首尾呼应着,黑夜里,泥泞土路上缓慢行驶来一对卡车,几束昏黄的前灯在景深处煞是耀眼,像是火焰开始燃烧,又像是一场实打实却又注定永远不让人看清的罪行。

  《沉默之像》观后感(四):沉默之像传媒人简析

  迷失的人性

  ——浅析关于人性中的《沉默之像》

  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那么一个群体,他们是印尼民主党,他们曾经所遭受的是禽兽的侵害,沉默的脸,沉默的眼神,有太多太多的苦楚蕴藏在那湿润的眼睛中,这一切的一切是无法用言语所表达的。

  民主党,当危险来临,他们唯一所能依靠的就是祈祷,他们知道死神正在靠近,知道任何行为也只是无济于事,也知道他们是无辜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死......

  从杀戮者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他们已经疯了,确确实实的疯了!他们已经与野兽没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对于杀戮者而言,蛇河边的屠杀却让他们沾沾自喜!毫无负罪感的快活于这个世界,人血?谎言?自我欺骗?以喝人血来寻求心理上的解脱,甚至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光荣的,是值得奖赏的?“我们从不吃河里的鱼,那些鱼都是吃人的尸体长大的。”这句话听了多么令人毛骨悚然,惨无人道的杀人手段……难道民主党真的没有信仰?他们不渴望生存?他们就应该被杀?是欺瞒剥夺了他们活下去的权利!他们毫无反击之力,任人宰割……难道他们的命一文不值吗?就应该无声无息的销声匿迹于人世间吗?

  在杀戮者和他的家属谈话的过程中,导演用了很多特写镜头给男主沉默的脸,看着他那湿润的眼睛,让人感受到刺心般的疼痛,但恰恰那就是回复给杀戮者最好的回应……

  引以为豪?可有谁可以听到民主党的呐喊?电视里的杀人过程模仿还原,一次又一次刺痛我的心,脸上挂着一副自豪笑容,充满着罪恶感的行为,那令人觉得滑稽的动作,也正是导演所表达的,所讽刺的。

  “他跑到了稻田里,有人要把他带走,说是要带去医院治疗,我说要跟着去,但是被拒绝了。”老奶奶的这段话不由令人陷入沉思,杀人凶手的欺骗,使儿子的死成了她一生最大的打击……但是一切也都来不及了,她再也无法挽回这一切。

  可悲的是,印尼政府至今仍觉得那场杀戮是光荣的,甚至误导民众说民主党是一群可怕的杀人恶魔,他们没有一丝忏悔,认为当时的做法是正确的,即使事实摆在眼前,但是不从本质上去做改变,印尼政府也不会去可怜那些死去的人们。

  面对现实,现在的我们只能祈祷着这个世界可以变得更加美好,没有杀戮,没有欺瞒,正如导演的最初用意,希望全世界可以看到这么一群被遗忘的群体,让世界知道,让罪行不被遗忘。他们的死是有价值的!是为了别让这个世界再出现第二个这样的群体!

  《沉默之像》观后感(五):验光师的话

  作为一名验光师,我致力于帮助大家看的更加清楚。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做同样的事。我希望让许多人看清1965年印尼屠杀的真相——那段被欺骗或隐瞒噤声的罪行。作为受害者的家庭,我们蒙受了污名。我们被叫做“地下***”、“潜在的社会危害分子”、令人恐惧的幽灵、该被灭绝的蛀虫。这些词都不代表我们。

  我决定和约书亚制作这部电影,是因为我知道它会带来改变——不仅是为了我自己的家人,我希望全印尼上百万的受害者家庭也能获得帮助。我甚至希望它对全世界的人都有意义。

  我希望我的样子,我的声音都能够被记录下来。因为比起文字,图像和声音更难造假。另外,我不可能一对一会见每一个潜在的观众,但是我的图像可以自由传播,甚至可以在我死后被保留很久。

  我知道这样做存在的危险,我已经深思熟虑过了。敢冒这个险,并不是因为我有多勇敢,而是我已经活在恐惧里太久了。我不希望让我的孩子,或者我的孙子孙女,继续活在上一代遗传的恐惧中。

  我不要求我的哥哥、父母和上百万的受害者被当做英雄,虽然他们当中有人值得被歌颂。

  我只愿印尼学校的教科书不再把我的家庭描述成叛国者。在1965年,我的亲人和上百万的印尼民众却被折磨,放逐或者屠杀。但我们从未犯下任何罪行。

  电影里,当我拜访施暴者们,我没有任何复仇的意图。我是去聆听的。我希望他们能看着我的眼睛,意识到我也是个人,并且承认他们犯下了错误。至于他们能否为我的家庭承担责任、是否会请求宽恕,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反之,如果他们选择为罪行辩护,继续撒谎,在同一片国土内,我们很难继续安宁和谐地比邻而居。

  通过《沉默之像》,我只想表明一点,我们清楚那些施暴者做了什么。我们知道他们谎言背后的真相。终有一天,真相会大白天下。

  因为我们再也不沉默了。

  《沉默之像》观后感(六):时光的萎缩

  建议看过电影再后读在下的谬评。

  《The Look of Silence》,关于1965年印尼军政府屠杀百万共产党人的故事,40多年后去采访当年的“凶手”,无人后悔,几乎全部推卸责任...下笔时对情节的回述到这里不禁停住,因为观影时与之后的感触和情节无声地纠缠在一起让一些东西变得模糊而难以客观叙述。电影是沉重的,但我并不觉得其中有任何人应被责备--被主人公每每到最后那凝重的沉默和鄙夷、责备、无奈又不时充盈着泪水的双眼所责备。我觉得十分苍白、悲哀,并产生一种时光在腐烂的感觉,好像从影片这个视角来看,这个国家被封印在了过去的残忍的血腥之中,没有热血,没有希望,一切都会很快苍老成主人公的母亲一样,再父亲一样,100多岁,失去生活的能力,失去血缘的记忆,萎缩成为一团,惊恐地在自家的墙角蠕行、啜泣,却仍认为自己只有16、7岁...我不住悲哀地想知道这两个朽木一般的老人身体内有着怎样的意识支撑着他们活下去,因为也许我自己以后也会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沉默之像》观后感(七):心碎

  当初观看约书亚·奥本海默的《杀戮演绎》仿佛是被人在肚子上来了一拳,而观看这位导演执导的另一部纪录片《沉默之像》就好像心脏被硬生生扯出胸腔。 在第一部影片中,剧组跟踪了那些与60年代在印度尼西亚发生的大规模政府组织的残忍谋杀有关的,未受过任何职责的存活当权者。而这部叙述了同样暴行的纪录片则更私人化,讲述了一个验光师的故事。 验光师的哥哥是当年这场暴力事故的受害者,而验光师穷其一生希望从有关政府人员那里讨得说法。既感人又可怕,《沉默之像》真正能让我们体会到电影的力量,当你从影院走出的时候,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将永远发生改变。令人心碎,无法忘怀的人性。

  《沉默之像》观后感(八):湿热的遗忘

  我对印尼毫无了解。因此矫情地说,在这部谈论遗忘的纪录片面前,我也属于失忆者。写这篇影评的目的,不是要评论这段兽性横流的历史,只是为了记下影片对于一个无知观众的影响。

  我看见三个版本的故事:

  版本一

  1965年,主人公的哥哥被屠杀了两次。第一次,他的肚子被划开,跌跌撞撞穿过田地逃回家里。夜晚,他呜呜呼唤,向妈妈要咖啡喝。翌日,杀人凶手又至,从母亲手中抢走了垂死的他,把他带到河边,从身后切开了他的下身。

  他的死,仅仅是一场大规模杀人行动的粒子。这场以反共之名扩散的政变,最终演化成”平庸之恶“的典型案例:近一百万人被残忍处死,而凶手们却坚信自己只是履行了职责。

  多年以后,带着父亲的失忆、母亲的不忘,主人公开始借助导演和自己,四处寻访当年的杀人者和幸存者。他发现杀人者们如今大都生活富足,并在导演的镜头里得意洋洋地重现当年的兽行;他伴随幸存者重回修罗场,默默听着一些旨在化解罪孽的祝祷。

  他问了杀人者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想以道义之名引他们悔罪。结果是,基层凶手只爱谈杀戮细节,当年的指挥官则对他连哄带吓,没有人做出悔罪的表示。

  不过,有几个凶手提到死者之血的功用。据他们回忆,由于当年杀人太多,凶手们普遍相信,只有喝了死人血才能避免发疯。

  有两次寻访,凶手的家人也受到质问。他们均推说此前不知亲人的恶行。最终,两个人表示了歉意,另两个人则表现出愤怒和厌烦。满脸横肉的凶手儿子对着镜头讲道理:我爸爸杀了某家的家长,但几十年来,我们和那家还是好邻居,伤口早就长好了。你现在跑来骚扰我,非得戳破愈合的伤疤,你要干什么?

  末了,主人公的父亲在自己家中惶惑地爬行:他终于不记得自己身在何处,并因此害怕不已。主人公的母亲见到了一个当年的幸存者,把皱纹堆垒的泪眼贴上对方的大手,哽咽道:“你还活着。我儿子死了,你还活着。”

  她和丈夫南辕北辙。她永远也忘不了那个被人杀掉两次的儿子。

  版本二

  1965年,印尼社会的一部分人杀了一部分人。

  导演被杀人者长久的洋洋得意震撼,决意探寻他们的心灵。

  他当然认为这是一件大惨事。但当他把镜头逼近这些杀人者蠕动的五官时,评判渐渐褪去。他细致观察着这些脸,对它们所指代的意义系统表示深深的惊奇。

  这是道义可以评判的事情吗?他逐渐产生了如此一问。于是,他也把同样的观察集中在主人公噙满泪水的脸上。这一套蠕动的五官,就一定比杀人者的脸更有力量吗?

  母亲肃穆的面容,父亲骨瘦如柴的裸体,这些湿热画面的力量,也是杀戮回忆的参与者吗?导演慢慢看着,呈现着。

  最终,故事还是故去了。影像则长存,那里面没有凶手,只有很多张你读不懂的脸庞。

  版本三

  在印尼,作威作福的人们往往是一场屠杀的凶手和受益者。任凭受害人百般质问,他们依然对自己的恶行洋洋得意。天理何在?

  - - - - - - - - - - - - -

  观影之后我才知道,导演在巡展期间带上了主人公,两人在各地放映现场一道回答提问。主人公不会说外文,导演就给他做翻译。

  鉴于影片镜头的运用比较残忍(总是用逼视的方式观察受访者的脸),我妄加猜测:在保持叙事平衡的前提下,作者似乎在用第三个故事吸引话题(带主人公巡展)、用第一个故事追求艺术高度(真实素材拼接而成的诗体结构),而他的创作激情,则很可能主要归属于第二个故事。

  《沉默之像》观后感(九):无声的申诉 默默的传递

  无意中看完《沉默之像》,了解了一段以前完全未听说的屠杀事件,愤怒的同时更多的是震惊,没想到在印尼,居然有这样恐怖的事情!

  共产党在中国如神一般伟大,在印尼却如魔一样存在着。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不会杀虐,不教人杀人的伊斯兰教人,却做着比杀人更恐怖的事---杀人喝人血就不会疯,杀女人之前居然还先割其乳房,然后割喉让其死去。。。

  印尼公然在课堂上宣传共产党不止杀人,还挖眼等恶行,算歪曲历史吗?

  蛇河大屠杀,不承认恶行,却辩解道是共产党认为自己罪孽深重,请求被处于死刑,34名中国工人惨遭杀戮,至今无人入罪。每个参与杀戮的人都不觉得自己有责任,他们也不后悔,甚至还有杀人犯至今当权,被称之为英雄。

  专制的时期,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理解的,那已经是过去了,愿和平民主永存!

  我不是所谓的愤青,也不想说他们错了,因为历史没有对错,只是不想忘却历史,写下这个是想告知大家,蛇河大屠杀,真切的存在过,有34名华工惨遭杀戮。

  《沉默之像》观后感(十):浅评沉默之像

  这是一部震撼而引人深思的电影。

  平静的叙事下掩藏着疯狂的杀戮,荒谬的狡辩和无奈的悲痛。巨大而沉重的情感在短短不到100分钟的时间里快速集聚,达到顶点而不能释放,乃至离开影院后仍久久不能释怀。

  影片的内容是围绕印尼九三零事件展开的。简单来说,印尼的政府被推翻,新的军政府发动了对共产党人的大屠杀。据影片中提到的数据,死者人数达百万之众。当然这里面也不全是共产党人,而主人公的哥哥则应该也是无辜受难者之一。

  我不愿意在这里纠缠意识形态的对错,而且导演显然也没有给印尼共产党人洗白的意图。这里说句题外话,假如这部影片是因为共产党被迫害这一视角淡化了政治肃反这一敏感要素,从而得以引进的话,那我必须表示审查者确实需要反思一下自己过去的作为,然后再考虑是否要公映这部影片了。

  回到正题,导演向我们展现的不是意识形态的对错,他很富有技巧的避开了这一点,而且考虑到他的西方背景,而视角锁定在共产党遭到迫害这件事,他精妙地利用这一反差避开了站在西方立场角度说话的嫌疑。所以接下来他试图传达的信息就显得格外真诚——那就是人性的丑恶,绝对的,不受意识形态或者宗教信仰影响的丑恶。这一点,我想,作为中国人,我们在看完本片后应该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影片主要分为两条线索。

  第一条便是导演之前曾经拍摄的,一个刽子手的自述。另一条则是主人公看完自述后,寻访当年的刽子手们,并试图通过谈话让他们悔罪的过程。

  先说这个刽子手的自述。看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费解。因为我实在是难以想象,一个嗜血成性的杀人魔,竟能兴高采烈而且绘声绘色地描绘自己所犯下的罪孽,却无丝毫羞愧。他的讲述让之前我在电影里看到的所有恶棍都显得黯然失色。真正意义上的本色出演使得他的每段讲述都显得不真实——内容令人发指而又态度轻松写意让人难以置信。但他绝没有发疯,也不像是患了精神疾病。实际上精神矍铄。讲到兴奋之处,手舞足蹈,甚至和当年的战友一起再现当初屠杀的情景。在这里要感谢这位导演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段宝贵的影像资料,让我们得以亲眼见证,人可以疯狂而丑恶到什么程度。活脱脱像一个穿越到今天的纳粹军官,兴冲冲地带领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以一种近乎自豪的口吻介绍,乃至夸耀着那些毒气室的功能和“辉煌战果”。

  再来谈谈这个主人公。影片暗示我们他应该是从事配镜这一工作,而这也成为了他接近那些被采访者的幌子。在整部影片中,关于他眼睛的特写非常多,完美的诠释了片名,the look of silence。从他的眼神里我们能看到无奈,痛苦和不解。如果我没有记错,泰戈尔曾有句诗,“奴隶的沉默让主人感到恐惧。” 每次他凝视前方,都是这种强有力的沉默,每一秒都在拷问着对面的刽子手。无论面对多么无耻的辩解,他始终没有都争吵,虽然偶尔眼睛发红,但一直没有哭。这么一个平普通男人,完美的诠释了柔弱的坚强和平凡的伟大。假如说这是演技的话,那他和前面所说的那个自述的刽子手绝对具备奥斯卡影帝的水平,但是这显然也不是什么夸奖。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真实。

  真实?什么是真实?马尔克斯似乎说过,现实世界有时候比小说还虚幻。这句话放在这部影片也是再贴切不过的了。主人公找到了当年的刽子手之一,面对主人公的发问,“人血是什么味道的?”这个老者居然气定神闲地说,“咸而甜。”紧接着他还补充道,自己喝血是为了不发疯。当年真的有人没喝,结果每天早起爬到树上去祷告,祈求上苍的宽恕。他这样说着,振振有词而且心安理得。

  这是多么魔幻现实主义的一段对白啊。也是鲁迅那篇《药》的完美注解。他这两句话向我们深刻地展现了人的本质。人是什么?人就是必须喝同类的血才不会在杀戮后发疯的动物!人就是一种会借着这种荒唐的迷信而躲避自己内心拷问的动物!在荒唐信仰的庇护下,一切疯狂都得以宽恕。恕不知,他自己这番话,变成了对他这类人最大的讽刺。

  这也是影片向我们呈现的人对于自我免责的心理机制的探索。面对镜头和受害者家属,刽子手借着迷信和被命令搪塞着,而官员则满嘴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词穷理屈则威胁暗示。话不同,道相同。但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主人公的舅舅这类人。他拿自己仅仅是个手不沾血的狱卒来避开罪责。袖手旁观有时候就是助纣为虐。大屠杀这种罪行也从不是一两个人犯下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官员也好,刽子手也好,他们其实也根本承担不起这样的道德重负。他们不够格。真正要反思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乃至全人类。影片中使用的NBC新闻片段何尝不是冷血地讲述了发生在印尼的大屠杀。试问,NBC你们就不愤慨吗?你们这种不冷不热事不关己的腔调合适吗?是不是也是助纣为虐呢?果然还是双重标准在作祟么......

  还是那句话,我不是来纠缠意识形态的对错的,我只是觉得,印尼人应该好好看看这个电影,反思一下。而我们中国人呢,似乎缺了这么一部振聋发聩的电影,但这绝不意味着在这片土地没有被沉默遮掩起来的伤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沉默之像》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