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边境杀手》影评精选10篇
日期:2018-04-30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边境杀手》影评精选10篇

  《边境杀手》是一部由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艾米莉·布朗特 /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 乔什·布洛林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犯罪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边境杀手》影评(一):皇帝的新衣

  我就搞不明白豆瓣上的装逼犯们了。听音乐时候对那些有着特别好的演唱技巧歌手嗤之以鼻,说音乐的信仰态度才是最重要的,糙点都没关系。看电影的时候又因为拍摄手法背景音乐把一部片子推崇为神作,卧槽这么小学生故事剧本都没关系么?拍摄和配乐是还不错,可是真的能称得上惊艳么?这到底是电影还是MV?拍摄和配乐都只能是加分项,故事和内核才是最重要的啊同学们啊!说到黑暗的内核,这片子应该是我看过的最没意义的黑暗主题片子了,全程剧情为了黑而黑,女主作用就是充当正义代表全程目击,喝迷糊差点被坏人上了就是她对剧情的全部贡献了,其他时间里没有她完全影响剧情的发展。好吧我知道导演是维伦纽瓦,可是他真的什么都没穿啊!

  《边境杀手》影评(二):真实世界就是如此残酷

  3年时间,刷了好多遍。夜景那段单独刷了几遍,最后两个男人的谈话也单独刷了几遍。

  《边境杀手》 观后最大的感想是真实。

  开场的汽车爆破,尸体,爆炸。节奏不快,但每次给出的答案让人震惊,难以置信,转念一想,这不就是正常毒品贩卖集团干的事吗。

  Kate,一个对毒品集团作案涉入不深的检查官,时时刻刻都在以正常人思维,正常的法律思维去判断问题,当然,还有一个更加幼稚单纯搭档。 与其说是故意刻画这样一个角色来反衬,不如说Kate就是毒品交易局外人,就是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外行看热闹,Kate以“看热闹”的态度去处理毒品犯罪,自然走马观花。 整部电影,Kate都在现实与他已构建的世界观斗争, 电影最后,放下枪的一刻,Kate放弃挣扎

  Alejandro,冷酷无情,对Kate却特别暖一点。最后两个男人的谈话,解开了Alejandro为何如此般性格。当然,Alejandro和Diaz的谈话,和最后boss的谈话,都给人一种成熟男人的感觉。Diaz:“what will happen to me”,Boss:“not in front of my boys”,映象深刻,都不是普通人可以轻易以如此语调讲出来的。 但是气场两人还是差了Alejandro一个层次,这就是现实的残酷是否有真实在自己身上的滚一遍带来的区别吧。

  此电影在豆瓣7.5分,实话说,很合适,因为他并不适合所有人。绝大部分人活在自己幸福美满的世界中,有Matt,未来的Kate暗中保护着,并不需要了解世界的灰暗一面,自然对此无爱。

  还有很多细节,映象都很深刻,比如Alejandro飞机上一段,提着水瓶去吉尔莫房间一段,桥上倒挂的尸体,当地人给特警们介绍区域情况片段,Kate进银行,后面出事后被救后的表现,夜景那段。。。整体的背景乐等等,各种体味,自己体会吧。喜欢的人自然能找到同感。

  《边境杀手》影评(三):《边境杀手》与《飓风营救》仅在一线之间

  《边境杀手》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的犯罪电影,不仅是因为它有罗杰·迪金斯冷峻的镜头语言加持,更是因为它会讲故事。

  试想一下,如果影片以亚力山卓的视点去讲这个故事,那么电影的故事线将会变成这样:亚力山卓的妻子女儿被毒枭杀死。他痛不欲生决定为他们报仇。接着,他联系上了正在打击国外贩毒势力的C.I.A。在一番磋商过后,双方达成共识。C.I.A利用手上的资源帮助亚力山卓,亚力山卓杀掉毒枭,完成复仇。双赢!接下来,影片的故事就会局限在亚力山卓如何猎杀毒贩云云。梳理完故事线后,我发现《边境杀手》与《飓风营救3》竟然如此相像,可见讲故事的方式与技巧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影片以一位旁观者的视点——凯特讲述了这个故事。故事发展类似解谜,刚开始我们不知道亚力山卓是何许人也,接着了解了一部分情况,最后知道了全部真相感情一层层递进,故事内涵一层层上升,正是这样层层叠进的方式,辅以迪金斯冷峻的镜头语言,使得整部影片都是压抑的,虽然故事起伏不大,没有什么波澜戏剧冲突出现,但它依然能牢牢抓住我的注意力。正是这样的视点选择,使得这部电影顺利表达出了导演所想表达的现实的悲剧无奈。如果影片视点设置在亚力山卓这一角色上,则完全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

  之所以说凯特是个旁观者,是因为她虽然参与其中,但她只是给C.I.A行动正当理由,是一枚棋子。对于真相,她是不知道的。所以她呈现出来的感情比亚力山卓的更为客观冷静。亚力山卓是个复仇者,如果影片一开始聚焦到他的经历,那么,我期待看到的便会是亚力山卓如何除掉自己的仇人我会享受亚力山卓猎杀仇人的热血快感。我把自己代入了这个角色。我绝不会考虑行为的正当性。如果此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飓风营救3》,连姆·尼森打警察,拒捕。你会考虑他行为的正当性吗?

  那么,透过凯特能看到什么呢?凯特一开始加入行动的时候是带着一些小激动的,她只知道她可以找到为多起爆炸,绑架案件负责任的幕后黑手,她脸上挂着的一抹微笑,与主动与亚力山卓打招呼,都是她刚加入新集体时正常表现(可以回想下你刚刚进入一个新班级心情)。接着,她经历了公路交火,她与C.I.A行动小组的冲突就开始了,她想将毒枭绳之以法,但C.I.A并不打算这么做,他们的目的是想将毒贩除掉。当凯特一步步认识到法律的无力与现实的残酷时,她是矛盾的,她还是幻想着搜集足够证据,立案,将毒枭送进大牢。

  艾米丽·布朗特奉献精彩演出完美地表现出了凯特的矛盾与挣扎,其中结尾的两场戏可谓是最体现演技的,她被亚力山卓逼着在报告上签了字。那时,凯特落下的泪水是她心中价值观与残酷现实的正面交锋。最后她拿枪指向亚力山卓而后放下,其中凯特表情变化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境——她屈服了。一连串冷冰冰的现实的不断打击下,她选择了退后。就算他再怎么不同意C.I.A以暴制暴的做法,那又有什么办法呢?她无能为力

  这里还须提到影片开头与结尾巧妙设计。开头一开始出现的墨西哥小警察,在影片接近尾声时露脸,并被亚力山卓挟持,最后被射死。到结尾时,他的孩子望着空荡荡的床,没有一点伤痛。接着他去踢球,提到一半,耳边传来枪声,但他们并没有四散而逃,而是继续进行比赛。最后在这里结束全片。这一设计带来的心灵冲击巨大的。民众已经对动荡社会习以为常。每天都有家庭失去亲人,每天枪声不绝于耳。这一设计既丰富了故事,也升华了影片主题,而这些的设计,只有在一个旁观者的视点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如果是主观视角,则不可能做到如此冷静。

  《边境杀手》跳出一般商业犯罪电影的套路模式。它不着重表现与犯罪分子如何斗智斗勇,而是冷静地表现出当法律不能有效遏制犯罪时,政府粗暴以暴制暴的残酷现实。多了层现实意义。这便是它在故事上比一般犯罪电影高明地方。而要想讲好这个故事,与视点的巧妙设置是分不开的。

  《边境杀手》影评(四):“Senseless? Well, F@#k You!”

  Emily Blunt 饰演的FBI探员Kate,被招入了一个神秘兮兮的特殊政府侦毒小队,领头人Matt Graver (Josh Brolin饰演) 总是对她遮遮掩掩,只告诉她当前的一步行动计划,而顾问Alejandro (Benicio Del Toro)也如暗影一般,有丝神经质、又貌似比Kate有经验好多。Kate一开始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当街面战术参谋而已,却发现队伍的行动在美国-墨西哥边境一代越来越过头,越来越离谱,到底她被招来是干嘛的?到底谁是敌谁是我?片子从头到尾都让人心弦紧绷,延续了导演Denis Villeneuve的风格,到头来也偏不让你把倒吸进去的气舒舒服服的吐出来。

  我好喜欢这部片子!

  比较钟意@包子岛 写的那篇影评,对于导演Denis Villeneuve和摄影Roger Deakins的介绍,以及他们对片子的贡献,都讲得挺清楚的。

  有一点补充,就是很多“从上而下俯视墨西哥”的镜头其实是Drone(无人机)的镜头,我不知道是他们是直接选择“俯视镜头”、还是选择了“无人机”镜头,不过效果都一样,让人感到危机。另外,车内的镜头处理是非常妙的,比如墨西哥的街道仿佛是单独的一个角色一样,别有性格。

  Emily Blunt, Josh Brolin, Benicio Del Toro三个人的戏都很强。

  至于人物,我看到有人说EB的角色太弱了,我想大概是觉得她没有完全靠自己脱险、最后没有做出英雄一般的举动。但是那样的话电影的真实性就大降了,而Kate这个角色从一开始就被蒙在鼓里,一直摸不着头脑设定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她就是一枚棋子而已,如果最后把她写得死不服输,让你看舒服了,这就不是Sicario,而是Die Hard,它可以是一部好的Die Hard,但还是Die Hard.

  rolin其实是中介角色,从头到尾有点One-Note(人物没太大起伏或发展),但是Del Toro的角色却非常有意思,我抱着心理准备,也被自己对他真面目反应吃了一惊。这个人物的过去有很让人同情遭遇,而他也真是一个狠角色,特别实际,不讲一点人情表演上压得真好,安静沉着、冷血、慑人,他在Guardians里面那个夸张的卡通表演是我唯一觉得不好意思看的戏,希望漫威的人跟他讲讲,到哪儿都正常演就行,别朝着Joel Schumacher的蝙蝠方向使劲儿……题外话了。

  至于主题的话,@包子岛 提到了Kate的执着、“正义主义,黑白之间并无灰”,我同意,这个角色是很天真、有一丝的理想化,整部电影所描画的这幅大环境,确实比她所想得要复杂险恶、难以招架多了。

  不过Kate的“理想”,只停留在“执法”上,她对与自己学到的东西——due process, procedure, protocol, International Law等等,这些都严格遵守奉为自己的原则,但是在电影中,她却没有想过法律本身的对与错,所以她对“正义”“黑白”的追随还是比较盲目的。这让我想到电影Lone Survivor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836070/) 的主角(真实人物)Marcus Luttrell,他在推广电影时听到记者评论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入侵、以及这么多年无法脱身的纠缠是“毫无意义”的("senseless"),Luttrell立马就不高兴了,“你凭什么说我们的拼命是没有意义的?我救了很多穆斯林的命,我的很多战友都死在那里了,你竟然说那些都没有意义?” 这就是我文章标题由来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并没有打压“理想主义”或者以消极的态度看待对正义或者真理追求。当然,美国政府的很多政策,对内对外,都让人诟病,“美国不是完美的”已经不是什么惊人之语了,美国离自己标榜的高度差远了。但是我们对任何东西的认识,停留在这一步,不就太懒太没意思了吗?想想不完美的东西怎么能更好,不也挺有意思的?Kate这个人,若发现自己所遵守的“秩序程序”都是没用的狗屎,发现黑白两道其实是在合作维持某种“秩序”,即使她不再干警察,也可以继续进一步往下思索,怎样才能真正解决毒枭和暴力的问题。即使人物不去想、想不到,我们观众总可以去想。

  我对这个问题没有太深入研究,只是想提一下第一时间进入我脑子想法:当Josh Brolin的角色说出“秩序”这个词时,我想,既然用药的人总是存在的,既然黑白两道在合力维持非法贩毒的秩序,那么如果毒品被合法化、药品使用被政府制定了安全监督程序、毒瘾被当做医保问题对待,“秩序”是否能在减少非法交易和暴力的同时依旧存在呢?

  最起码,我们应该意识到,“毒品战争”打来打去,打到现在,是已经变得"senseless"了,继续打下去,无数对现存法律和秩序有“理想”态度、想要在报效社会的事业中展翅高飞的小兵就会像Kate一样被现实一个个打落。但走出“毒品战争”所限定的思维看这部电影,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太“愤世嫉俗”(cynical)的片子,我觉得这部电影反而比Prisoner或者Enemy更加积极,不单单让人们感受到沉重,还在尝试把我们往前推。在各个辩证一看都不完美的国度里,哪个地方有希望更快的往前迈最积极的一步呢(当然只是“有希望”而已啦)?——那个已经可以公开讨论这些问题的地方?还是那个你敢咋呼就让你消失的地方?

  没有给它5个星,是因为有几处叙事有些含糊。比如Emily Blunt的一句台词算是阐述中的范例(Exposition),这句词里包含的信息,让观众自己看出来不更好么。另外几处出了电影院走了几步就想明白了,但是我觉得电影明明可以处理得好一点从而避免这个时间差。

  电影开场前的一条条预告片都特别有分量,Brie Larson的Room,Keaton、Ruffalo的Spotlight,Sorkin的Steve Jobs,拼奖季来了,好兴奋啊!!

  《边境杀手》影评(五):灰色是黑暗最深沉的投影

  自从911以来,美国几乎毫不间断产出无数反恐战争的电影,排除掉那些纯粹只是打打杀杀的电影,几乎每两年都有奥斯卡或艾美奖等级的高知名度高好评的反恐电影与影集问世,另如2006年的联航93(United 93)、2008年的危机倒数(The Hurt Locker)、2010年关键时刻(green zone)、2012年的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 2014年的美国狙击手( American Sniper)。怒火边界这部以美墨边境反毒为题材的电影或许可以说是这一系列反恐电影的延续,也恰恰反映了这十几年的反恐思维逐渐腐蚀了美国法制。

  电影的主角是由艾蜜莉布朗 (Emily Blunt)饰演的FBI特勤小组组长凯特,在电影的开头率领手下执行一场攻坚行动,目的是拯救据报被墨西哥毒贩绑架的人质,在成功击毙了绑匪之后,却发现根本没有人质,只有被残酷杀害埋在牆裡的死者,更让凯特悲愤的则是鑑识人员触动机关引发爆炸让她失去了同伴。为了找出真正的元凶替死去的受害人与同伴復仇,她加入了由麦特(Matt Graver, 由乔许·布洛林 Josh Brolin饰演)以及沉默寡言的"顾问"亚历杭德罗(班尼西奥·狄·托罗 Benicio del Toro饰演)所领导的特别小组。但是很快地却发现这个小组的行事作派和她预期的大不相同。

  quot;如果你觉得他们越线了,这表示线已经移动了"

  乍看之下,这会像是菜鸟警察对抗腐败上司的震撼教育,或是1998年更具有预言性的电影紧急动员,丹佐华盛顿饰演的FBI探员在对抗布鲁斯威利演的失控将军电影紧急动员。但是怒火边界裡的凯特面对的却是远比上述电影中出现的敌人更强大的敌人。她的敌人不是贪污腐败的恶警官,不是擅自妄为的将军,而是体制,一个为了对抗所谓的邪恶而合理化自身正义的体制,这不是一个野蛮无法度的世界或是国家,恰恰相反,这是在美国。

  是的,这不是一个英勇警员揭露体制黑暗的故事,凯特更像是整个电影裡的旁观者,带领我们经历了整个过程。她面对内心的挣扎,既没有跟着入魔,却也没能挺身反抗,艾蜜莉布朗的表现是相当称职的,让她的表现受到侷限的恐怕是剧情,对一个被巨大沉重的灰暗所压倒屈服但又没崩溃的角色来说,我想很难有比布朗更杰出的表现。

  整体演员们的表现都很棒,乔许·布洛林和班尼西奥·狄·托罗都被受肯定的优秀演员,两个人在剧中一个总是面露笑容,另一个却神情严肃,两人神态虽异却都是高深莫错测,令人无法猜测他们的下一步。其他的配角表现也不差,英国裔的黑人演员丹尼尔·卡卢亚(Daniel Kaluuya)饰演凯特的下属,立场与戏分其实和布朗有相当的重叠,但是却没有被三个主角所盖过,他的冷笑话也稍微纾缓了整部电影的灰暗气氛。另外一位麦克斯米利安诺·赫南德兹(Maximiliano Hernández)饰演一个整天醉醺醺的墨西哥警察,也有不错的表现。

  怒火边境的枪战场景精准而克制,或许也更符合真实,开火都在瞬间结束,但是电影中却拍出了开火前那短暂但是却令人焦虑的宁静,不管是一开始的攻坚、在美墨边景检查照大塞车的伏击,或是最后的夜间突击都拍得很精彩。特别是最后夜间行动时由夜视镜的绿光视野中看出傍晚的边境荒野与坑道,非常有意境。这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本片的摄影师罗杰·狄金斯(Roger Deakins),这位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十二次提名的摄影大师功力非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空中拍摄隔开美墨边境的铁丝网围篱,隔开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电影的片名Sicario其实是拉丁文,是刺客或是杀手的意思,这个词源自于十字军东征,现在在拉丁美洲广泛地用来形容毒枭所雇用的杀手。这个词与这部电影的关连一直要到电影的结尾才会被揭露出来,但是真正让人恐惧的并不是这个神祕的杀手,而是他背后的势力。让人敬畏的并不是这个势力是如何凶勐残酷,无法无天,恰恰相反,令人害怕的是这个由绵密的法律与行政系统操作之下所产生的灰色地带。

  《边境杀手》影评(六):面对世界的真相至少你我都未绝望

  所有的铺垫都是为“女主举枪瞄准男主却最终放下枪”这一瞬间服务的,这是一个奉行丛林法则的人发现软肋的故事,这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被摧毁价值观后最终决定活着坚守自我的故事。

  导演的灵感源于恐惧,他将恐惧层层推进,当生命时刻受到威胁,当曾经坚信的价值观即将崩塌,到底什么才是值得坚守的。

  那个运毒的警察对儿子说,永远都不要碰枪。

  “我建议你不要站在阳台”,男主对女主说,“你让我想到了我的女儿,离开这里,去个仍有正义和法律的小镇。” 这是怎样的心情,让一个在罪恶中穿行自如的人,由始至终地想保护你,渴望你远离自己的世界。

  “如果不签字,你相当于自杀。” 男主无奈地用枪指着女主,真心地安慰她,擦去她的泪水。

  求生还是求死,女主选择了求生,失望与绝望,她选择了不绝望。

  男主把枪拆解后丢弃在屋内,独自离开。他当然知道女主会组装枪支或拥有配枪,也知道她有可能拿枪对准自己。当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他转过身,坦然地面对。血海深仇已报,即将面临的局面他再清楚不过,这一刻他根本没有理由畏惧,如果女主开枪,只能证明这世界根本不值得苟活。

  对男主来讲,你签字求生,我才心安,你放下枪,我才不至于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

  黑与白之间有无数不同层次的灰,无论接受与否,这个世界自有它的规律,罪恶永远无法灭绝,有时甚至异常猖獗,爱恨此消彼长,美好与罪恶并存,你必须和你深恶痛绝的东西共生,还要时刻保持清醒,不为黑暗辩护。

  也许正是在没有所谓真相的时候,在一切都不可确信的时候,坚持自我才更具意义。事实上,即便在女主最无助地以为自己根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的时候,她依然影响着身边的人,依然改变着这个世界。

  一个人存在本身,就是在改变世界,微弱地,孜孜不倦地,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坏一点点,或者更好一点点。

  绝望是种罪过,如海明威说的:“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边境杀手》影评(七):当死亡与暴力已麻木——评《边境杀手》

  做为一个严重的种族脸盲症患者,笔者其实很少甚至基本不看欧美电影,知道种族脸盲是怎么回事的应该能理解这点,毕竟白种人在我眼里的分类只有男人与女人,老人与小孩这种区别。脸都记不住的孩子如何能愉快的观影?什么各类超级英雄的倒是能混下,因为他们都有一身经典招牌装束,而且还经常都是蒙着脸的,相信我,这些电影换一百个人演我也不会发现有任何的不对,只要不换成其他人种!好像跑题了,赶紧拉回来,那为什么笔者会看这部电影呢?那是因为是我男神推荐的,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男神说是部不错的电影,我跪着也得看完TT。

  电影看完一如即往的我分不清主角都是谁,幸亏主角里面只有一个女性,我代入着这名女性角色的视角,终于是算把基本剧情理顺了,电影的主要剧情讲着美帝人民心怀天下,太平洋警察的理念,进入墨西哥境内管了一个跨国贩毒集团的事。一直在美国国内执法的FBI女主的人权法制的理念与男主以暴制暴、以恶惩恶的做法是电影里的一对主要矛盾。电影的主题比较压抑灰暗,牛逼的配乐和镜头是我男神所推崇的。讲真,这么专业的东西笔者不是很懂,也有可能此片没在国内上映,无法到电影里感受配乐和镜头的震撼。反而是电影里的一些小细节触动了我:在主角团从美国到墨西哥境内的转换,据说这段是实境拍摄,警车在军队全武装的护送到经过悬挂着无头的尸体天桥,到处张贴着寻找失踪人口的告示。就在军警眼前尸体没有任何人觉得不妥,而且还是别国人员经过的路段。在电影里一晃而过的镜头信息量实在是太大,露出了这个在美国墨西哥边境上的好似地狱的小镇的冰山一角。在这里,代表国家秩序管理的军警表现出来的对犯罪、人权的漠视已不言而喻。

  电影让我最感觉窒息的不是枪战,不是男女主间的三观碰撞,不是小镇毒贩失去领头人之后火拼的夜晚“焰火”,而是对小镇所发生的一切视为常事的居民。印象深刻的还有墨西哥光头警察一家,他们都是这个小镇最普通的居民。有着警察身份却用警车运输毒品的父亲,出现一两个镜头的主妇母亲,年龄在10周岁以下的小学学生的儿子。晚上儿子叫父亲记得第二天去看自己球队的比赛,像所有的变通父子那样的对话,父亲爽快的答应第二天去看儿子的足球比赛,却在头一天晚上死于毒品运输过程中。

  在影片的结尾,光头警察儿子球队的比赛正常举行,对于一夜未归的父亲,母亲和儿子都没有感觉任何异常,依然如常来到比赛的场地。这个平静平常的细节,却细思极恐。在小镇如些混乱的治安情况下,父亲一夜未归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有多高自不用笔者来说,母亲和儿子却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担忧。对他人生死的麻木可以解释成事不关已,不能感同身受,但自己亲人的生死依然能如此淡然真的不可想象。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疯狂的地方能让人性如此的冷淡?当球赛正常的开始,突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枪声。一瞬间所有的人停住了自己的行动仔细聆听,但真的只有一瞬,片该之后,所有人恢复如常脸上没有任何异常的表情,比赛继续进行,。枪声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就在不远处,正在发生着暴力血腥的事件,也许又有人在这样的事件中失去了生命。小镇的居民们不可能不知道这些,这也是他们暂时停滞的理由。他们对暴力已然习惯,对死亡习以为常,甚至于他们的亲人。在习惯暴力与死亡的人中甚至包括不谙世事的孩子。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地方,或许也只有麻木才能让居住于此的人们在这片炼狱生存下去,但这样的麻木会成为暴力的温床,如此往复循环。这样的边境小镇并不少见,当它的危害没有触及“文明”国家时,世人会当它们并不存在。如果不是毒品犯罪影响到了“人间天堂”的美国本土,我相信太平洋警察们也不会提起丝毫的兴致去到那里走一遭。

  人生而便不平等,因为你出生的国家、地区、家庭的不同,你的人生基本已经被定下轨道,你所能做的不过是走轨道的左边还是右边,走得慢或者走得快而已。

  《边境杀手》影评(八):顶多一星,音乐不错再给一星。

  那些大V把这片吹的多凶,看了一下也没啥,没悬念剧情,没场面,一看男主角就知道肯定是想复仇。

  从头到尾,没见过一场真正大杀四方的枪战,公路上那些准备掏钱就被秒了,毒贩智商真是有问题,叫个都是纹身的坐车,协警都知道是坏人,而且还不是左右包抄,所有枪手几乎在一边等团灭。主角光环一下子就分辨出那几车是坏人,太牛逼了。

  地道那个有点打游戏的感觉,坏人没见几个,就看到开开枪,直接被秒光。

  可能DF太精锐,舍不得让他们挂几个。

  最后看大BOSS的家,再对比美剧毒枭大BOSS的家,感觉这当头被当局形容生意有多大,安保就这么不舍得花钱,四发子弹就打掉保镖,然后KO大BOSS。

  太哗了太他妈的哗了。

  《边境杀手》影评(九):美国,一个游戏高手,一个经验丰富的搅局者。

  边境女警卷入了一场CIA利用一名为妻女复仇的武装律师铲除毒瘤的“违法”行动中,而自己仅是为行动合法性签字的跳板。毒品交易是仇恨的温床,贪婪没有国界,法律却是有国界的,用仇恨跨越国界和法律去惩戒罪恶是正义还是邪恶,是黑还是白,不要被这种美式解决方案迷了眼,美国就是一个搅局者。

  仅从电影的表现内容来看,片中的美国在处理毒品问题中,采取的措施是以毒攻毒,甚至是掌握整个毒品市场,试图来制造一个有秩序的毒品市场来控制毒品流通,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的野心之大显然是在扮演一个游戏参与者,而且是一个游戏高手,参与到毒品游戏中,利用规则来达到控制秩序的目的,最终成为毒品的主宰者,这是一个很诡异的解决方案,非常的诡异。

  电影市场中的美国在很多领域都是表现出这样一种主题,一种思想,就是取得一个领导者的位置来进行秩序的维护。这就是潜在的文化入侵,不管现实中的,国际上的,美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虽然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个什么鬼,但是就算单论电影,美国也是表现出这样一副作派,世界需要和平,和平需要秩序,秩序需要有一个leader,而美国为了诞生这个leader做出的各种努力化作电影文化渗透其中,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再看各种有洗脑嫌疑的美式电影就不难看懂了。高级精彩的特效和视觉体验固然是商业电影市场值得学习的,但脱去电影精彩外衣来详解电影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就能看到赤裸裸的美式肌肉。

  以这部边境杀手来说,故事精彩吧,拍摄手法流畅吧,枪战紧张刺激吧,看完挺过瘾的,但是我觉得就应该只从电影中看到这些就够了,其他什么CIA是如何工作的,毒品市场如何运作,他国人民如何水生火热等等都不是一部电影应该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就算是官方纪录片也是必须值得怀疑的。

  我就是认为,美国片好看是好看,拆了她的糖衣就行了,把糖扔了吧。

  《边境杀手》影评(十):顶多1星,音乐不错再给1星。

  那些大V把这片吹的多凶,看了一下也没啥,没悬念剧情,没场面,一看男主角就知道肯定是想复仇。

  从头到尾,没见过一场真正大杀四方的枪战,公路上那些准备掏钱就被秒了,毒贩智商真是有问题,叫个都是纹身的坐车,协警都知道是坏人,而且还不是左右包抄,所有枪手几乎在一边等团灭。主角光环一下子就分辨出那几车是坏人,太牛逼了。

  地道那个有点打游戏的感觉,坏人没见几个,就看到开开枪,直接被秒光。

  可能DF太精锐,舍不得让他们挂几个。

  最后看大BOSS的家,再对比美剧毒枭大BOSS的家,感觉这当头被当局形容生意有多大,安保就这么不舍得花钱,四发子弹就打掉保镖,然后KO大BOSS。

  太哗了太他妈的哗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边境杀手》影评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