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德拉克斯的第九条命》是一部由亚历山大·阿嘉执导,詹米·多南 / 艾登·朗沃斯 / 莎拉·加顿主演的一部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易·德拉克斯的第九条命》观后感(一):长得帅就不渣了么
很不喜欢它的叙事方式,过去现在梦境现实来回穿梭的手法现在已经非常常见了,但如果用得不妥当,则容易弄巧成拙,让人有故弄玄虚的反效果。开头尚可,颇有《天使爱美丽》的味道。跳跃式,哥特风格的蒙太奇。一个倒霉的孩子,年年都要经历各种死亡的挑战,又每次逢凶化吉死里逃生。故事还套用“猫有九条命”这种概念,渲染了一种奇特的宿命感。 然后中间有一段相当的繁琐和混乱,不是看在男主角是《五十度灰》的杰米多南,我中途都想弃片而去。如果重新整理思绪,中间这漫长的一个小时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小男孩第九次死亡经历时肉体濒死,灵魂出窍。正好他的主治医生又有梦游症,于是这个肉身就偶尔能借来用用。由于主治医生杰米多南太帅,小男孩的妈自然而然的就和他有了一腿,然后在心理医生的催眠下,小男孩附身主治医生,将为何坠崖的实情一一讲出。 原来小男孩那些倒霉的事,并不是命运的安排、天意弄人,而是他妈故意做的。这种病叫做“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是根据“孟乔森综合征”而来。后者的症状,喜欢通过臆想或者夸大自己的病和痛苦,来博取别人的同情,严重的时候会发生自残的行为。而前者,则是通过伤害别人,然后再照顾他去吸引大家的视线和关心,也是很扭曲的心理疾病。十几年前日本那部很火的恐怖电影《鬼来电》,始作俑者也是因为这种病。 于是真相大白,小男孩的妈妈因为一夜情生下了他,难产的过程几乎把命都搭上,于是对这个孩子充满了愤恨和扭曲的爱。她每年都加害孩子,每次又救他回来,让别人重视他们。而小男孩又出于爱他妈的关系,明知道是她亲手而为,又默默忍受。反正,老母弑子,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杀一个愿挨刀。神神鬼鬼的先抛开一边,一个九岁的孩子未免太成熟了,开口闭口都是玩世不恭,老气横秋又自以为是的说教式口吻,实在不讨喜。 感情戏也是发展得太快,你儿子还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呢,说两句暖心的话就亲上了。男主角也是,为人医表,大庭广众的控制一下行不行。有女朋友还乱搞,还说自己没那么渣,订婚戒指简直亮瞎眼。亲着就脱了,脱了就上了,上完就怀孕了,这是什么节奏。长得帅了不起啊。(掀桌子)
《路易·德拉克斯的第九条命》观后感(二):剧情拖沓,故事很引人思考
在小孩子眼里,父母是无所不能的,然而这个不是事实。看起来是家庭伦理的电影,因为以前一直把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当做深信不疑的大道理。
同样的,父母给孩子的是自己最好的,比较正确的说法是父母给孩子的是自己的全部,不管是最好的还是最坏的都会让孩子来背负。
莎拉加顿很惊艳,以前的美剧《拯救肯尼迪》记住了这个人,因为觉得美得不像人间。剧里演的可怜可恨的母亲,用爱的名义去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言语上的。因为对爱的变态的饥渴,不惜做出种种很邪恶的事情。
看简介的时候以为是奇幻电影,真的相信主角有不死的能力,直到电影结束时仍然不敢相信真相是那样的残酷。
悬疑足够多,直到电影的三分之二的部分还会觉得父亲是反派。也因此会认为孩子的祖母也是不怀好意的。主要还是被女主的颜值欺骗了,想到这么好看的人怎么看都不会是坏人,很出乎意料。因为实在美得像天使。包括医生也一直相信她,最后搞了一个大新闻(不剧透了)。
对于孟乔森综合征,个人感觉很有趣或者说很有用。中国人喜欢把缺爱的人,歇斯底里的人当成坏人来看待,事实上他们只是生病了。得了这样的病可能不会好起来,但是最终跟人品上的好坏没有关系。
《路易·德拉克斯的第九条命》观后感(三):母亲是精神病人
母亲患有一种精神病,不断试图杀害自己的孩子来博取她人同情。当然前8次都没杀死他。第9次,母亲和孩子,继父在悬崖边上野餐,母亲想让孩子吃有毒的软糖,被继父发觉不对劲拦下,母亲把继父推下悬崖令其当场血溅礁石,于是孩子为了满足母亲杀死自己的心愿,跳下悬崖。后来孩子在昏迷中,他的灵魂和继父(已经变成了被海带贝壳包裹的怪物)来到水底的石洞,继父讲了一个故事,他和一个爱哭的蝙蝠(小孩的母亲)结婚,是为了不让她哭泣,而放弃了自己真爱的一个爱笑的蝙蝠(前妻)。谁知道 爱哭的蝙蝠只是为了她人博取同情才哭。
后来小孩把自己的被害过程终于告诉观众的时候,他告别了死去的父亲,醒来了。
小孩母亲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医生去看他,结果她怀孕了,所以她继续努力杀害她和医生的孩子吧。反正再不会伤害到小男主了。
《路易·德拉克斯的第九条命》观后感(四):叙事的艺术
电影一开始噱头就十足,一个小男孩每年都要面对一次“死亡危险”,而这第九年,他更是从悬崖落水,在医生判定死亡2个小时后又复活了,尽管全身骨头基本都碎了,但是很明显心脏会跳,大脑也在活动。
然后我们会发现主人公的离奇遭遇只是个噱头,真正的故事其实十分平凡:一个聪明,善于展现自己柔弱一面的女人,因为一夜情怀孕了,她一个人带孩子很累,而且孩子出生就难产也吓到了她。所以她一直就保持一种精神病态,既想要虐待,弄死自己的孩子(就是主人公路易),又利用孩子的“多灾多难”,博取同情,在一次遇到一个好男人(打电话给他,他居然陪伴自己守候孩子),这个好男人刚好要结婚,但是她知道这是个有爱心的好男人,就利用他的同情心,勾引了他。正如片中那个受骗的男人讲的故事“有一个男人,同时出现了一个爱笑的女人,一个爱哭的女人。男人会选择谁?”因为男人,尤其是自以为强大的,总是倾向于喜欢那些楚楚动人,弱不禁风的姑娘,这样就可以展现自己的“力量”,满足自己的“保护欲”。可是,就因为偶然遇到了之前要结婚的女人,路易的母亲就再一次陷入了“杀戮”病症中去,甚至试图用糖果毒死路易。丈夫阻止她,反而被她推到了海里,死了。路易爱养父,所以也跟着跳了下去。但是,因为没有死,路易又一次被母亲利用,她用他来展示自己的可怜,博取孩子主治医生的同情,甚至几乎成功地勾引了他(他还是个有妇之夫)。
幸好,主治医生本来就有特别的大脑,能够通过梦游,接触到路易的记忆。在梦游过程中,医生居然充当了路易的角色,将路易的真实记忆展现了出来。
电影巧妙在于构思,运用噱头引入,然后转换虚实,将真实的故事(乏味老套)隐藏起来,然后制造诸多悬念,不断让我们思考“怎么回事”。电影的问题在于路易的母亲并没有神经质,也没有柔弱堪怜的状态,只有智慧深沉的诡异。17.2.1
《路易·德拉克斯的第九条命》观后感(五):女人恐怖起来男人都滚一边去
电影一开始噱头就十足,一个小男孩每年都要面对一次“死亡危险”,的确够吸引人的,加上男孩梦中对话的声音更加期待是不是有点奇幻的故事,但是后面长编的回忆有点点无聊。(虽然是为了后面而铺垫)
漂浪脸蛋下的心才是最最可怕的, 《哈姆莱特》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柔弱,你的名字是女人!柔弱的女人更容易激发男性的保护欲 。但是女人恐怖起来男人都滚一边去。
患有代理孟乔森症候群的母亲——意思是指病患使他人替代自己成为疾病的角色,以取得同情的心理疾病,悬念浮出水面原来之前的意外都是人为造成的。
故事本身确实是个好故事。或许正是因为原著光芒太过耀眼,文字完成度太高,才使得在视觉呈现时难以拿捏,以至于本片的价值实现最终只停留于对“代理型孟乔森氏综合症”的科普。
娜塔莉的塑造完全浮于表面,人们很难透过她美艳的外表审视她内心的痛苦,所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最毒妇人心”和“绿茶婊”之类的了,而无力如原著那般引领受众对人生、人性作深入的思考。
《路易·德拉克斯的第九条命》观后感(六):故事之外的温情
电影采用倒叙的形式,小路易从出生开始就不断遭受意外事故,直到他九岁生日时从悬崖上掉落,医生已经判定他死亡,但是两个小时后他有了心跳,随之陷入无尽的昏迷状态。然后以小路易的口吻回忆他短暂却惊险不断的一生。中间不断与现实世界事件进展进行切换。其中一段他的治疗医生梦境的,让人不禁以为发生灵异事件,貌似路易遭受恶魔的诅咒。影片最后15分钟还是让我非常感动,海藻怪物带着路易来到了他的洞穴,让路易寻找它写在墙壁上的字,然后给他讲了the bats story,它爱着爱笑的蝙蝠,却选择和爱哭的蝙蝠在一起,以为它可以不让她哭泣,它还有这个世界上它最爱的baby bat,它对他的爱超过了满满的屋子,超过满满的大街,超过了大海里满满的鱼,然后小路易对海藻怪说,我不想你死,爸爸。即使死去,化作丑陋的海藻怪,他依然守护着小路易,鼓励他,指引他。
影片到最后借用催眠的方式让医生和植物人路易进行对话。还原了她的妈妈想要推他去悬崖,而爸爸保护他却被妈妈推下悬崖的事实。最后路易失去了父亲的保护,为了顺从妈妈的意愿无奈的跳下悬崖,而妈妈因为心理疾病没有阻止他跳崖。最后路易还是从植物人状态中醒了。他的奶奶一直在陪伴他,就像他的父亲一样,深沉的爱着他的孙子。
路易的妈妈得了一种心理疾病----代理孟乔森综合症,用电影里的话讲:“She loved him,she hate him.She couldn't live with him,couldn't live without him”路易的悲剧源自于他的母亲,但似乎又不能完全怪罪于他的母亲。
整部影片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对于阅片无数的影迷们来讲,片子实在没什么亮点,甚至难以给它归类。可是我仍旧被打动了,被故事之外的温情所打动。故事里我们仅仅听到了父亲不断诉说他的爱,他对小路易的鼓励。而故事之外呢,路易从小生存在她妈妈扭曲的母爱中,如果没有父亲坚定守护和深沉的爱,小路易也许早已灵魂扭曲,所以父亲是他灵魂的寄托。在影片的最后,昏迷状态下的路易一直不断与父亲对话,最终还是父亲给了他爱和勇气,让他能够再次醒来。
小路易多难的人生本应无比悲苦,可从他少年老成的口吻讲来却有点诙谐逗趣;丑陋的海藻怪本应该阴森恐怖,却时刻陪伴着路易充满着爱和温情;路易的妈妈美丽而脆弱,但实际上她并不“好”。故事和人物总没有顺着我们的意愿发展。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它真实的样子。这也许是电影隐喻要告诉我们的。
《路易·德拉克斯的第九条命》观后感(七):柔弱,你的名字是女人
大概是见过的套路有些多了,观影时就少了许多乐趣。故事讲到十来分钟就猜到结局远不是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既不能说明智力上高人一等,也不能说明洞察力上胜人一筹,反倒是逼出了那个被世俗的机巧诡诈和人性的阴暗潮湿面侵蚀的自己。
本片开头几分钟气质很是不俗,陌生感、奇异感雕琢得十分到位,激趣效果强烈。然而突然放慢节奏并裹挟着一股扑面而来的闷片气息令人很不适应,既失去了原著人称交替叙事所产生的悬疑效果,也失去了原著细节描写所营造的恐怖氛围。好像武林大会上跳出一位挑战者,乍看其起手式,浑然一副宗师风范,以为是绝世高手,谁知交手两三个回合便被人掀下台去,令人大跌眼镜。
这么说未免刻薄,故事本身确实是个好故事。或许正是因为原著光芒太过耀眼,文字完成度太高,才使得在视觉呈现时难以拿捏,以至于本片的价值实现最终只停留于对“代理型孟乔森氏综合症”的科普,而无力如原著那般引领受众对人生、人性作深入的思考。
正如罗丹的雕刻所昭示的生命全景,莉兹·阎森拒绝了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把眼光从生命的凯旋门转向地狱之门,探求人性深海之中的隐秘领域以及人性的非常规或隐性驱动机制。这一机制,我们暂且称之为“病态”,并且不应带任何歧视和排斥。
小男孩路易斯和美女娜塔莉,用现今时髦的词汇来说,是一对相爱相杀的母子。深挚的爱与残酷的杀这两个完全对立的元素竟然在这对母子身上形成了微妙的平衡。母亲用各种手段残害孩子,却又从来不希望他死去;孩子洞悉母亲的行为动机,竭力配合母亲行使她对自己的“处置权”。于是,孩子一次次被母亲逼向死亡的深渊,又在一次次濒临死亡时被母亲拯救,然后再次被母亲推向死神......
进化心理学对人类的杀婴现象做过细致的探讨,一般认为杀婴是亲缘投资和基因筛选行为,似乎没有指出杀婴也是女性的自我增值策略。欧里庇得斯笔下的美狄亚弑兄弑夫弑子,实质上都是一种自我增值,尤其是自我信念的增值。娜塔莉面临着作为女性所独有的生存困境发展出的这一策略使她欲罢不能,造就了她与路易斯之间奇特的刺眼的人伦悲剧。
与此同时,娜塔莉还发现了另一种更高效的策略:示弱。《哈姆莱特》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柔弱,你的名字是女人!柔弱的女人更容易激发男性的保护欲,女人越是柔弱,越是衬托出男性的伟岸与强大,因而女性的柔弱便从先天的劣势变成了后天求偶竞争的优势,成为女性生存策略中最为锐利的武器。譬如,女性更擅长描述自身的悲惨遭遇,更容易让人相信她在一段失败的两性关系中属于被伤害、值得同情的一方。娜塔莉利用自己在儿子生命垂危时表现出的孤独无助成功为他博取了男性的同情,获得了生存所必需的安全感。但这种本无可厚非的策略在残酷的前提之下显得异常卑劣,从而产生一种荒诞与虚无之感,使得女性生命的深层悲剧性昭然若揭。
遗憾的是,本片对于娜塔莉的塑造完全浮于表面,人们很难透过她美艳的外表审视她内心的痛苦,所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最毒妇人心”和“绿茶婊”之类的了。
《路易·德拉克斯的第九条命》观后感(八):血浓于水,意思就是潜意识问题?
性,是要身体力行的。
可是想问沙拉加顿你怎么总演一些坏女孩加上精神病的角色。
我想给你治疗z
好吧说到有关家庭亲情,不好意思,这片子基本遵循弗洛伊德加上神秘主义色彩,爱情是大于亲情的,炮友之间更是感情深厚的。很多人想不明白?哈哈那是情商不够,请看第一句性是身体力行的,每个人除了性几乎没有活的意义。然而这种潜意识研究是难以让人理解的,本片只是顺藤摸瓜,编的不错,真事谁信啊。
另外我喜欢本片的结局,只因为沙拉加顿扮孕妇的样子很性感?本能(爱演员啊exo 啊啊我说错)我真的同情那个老爸,哈哈哈,羡慕那个未出现福利的乔。so打了5星。
《路易·德拉克斯的第九条命》观后感(九):深沉的爱不总是源于血缘,因为缘分不只来源于血脉
路易的母亲一次次伤害她的孩子,但是却又爱着她的孩子。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影片到最后借用催眠的方式让医生和植物人路易进行对话。还原了她的妈妈想要推他去悬崖,而父亲(实际上是继父)保护他却被妈妈推下悬崖的事实。最后路易失去了父亲的保护,为了顺从妈妈的意愿无奈的跳下悬崖,而妈妈只是因为心理疾病无法阻止他跳崖。最后路易还是从植物人状态中醒了,因为他的奶奶一直在陪伴他。就像他的父亲一样,深沉的爱着他的孙子。
这部片子倒叙的方式让我一度十分不爽。但是影片的最后10分钟却深深地打动了我。因为我的童年就是成长与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喜欢实施家暴的父亲,总是挨打的弟弟,以及一个对生活丧失信心的妈妈。我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一个问题儿童。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个好的小学老师,她教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还有我能清晰的感受到她对我的爱。这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最后影片讲述了一个故事引人深思,公蝙蝠要在一个爱哭的蝙蝠和一个爱笑的蝙蝠之间选择一只。因为同情和可怜选择了爱哭的那只。我换成了自己,我想我也会选择那只爱哭的。因为我不是真的喜欢爱哭的,我只想拯救她。我想,拯救,也许就是爱的真谛吧。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血脉亲情的爱。也更离不开那些有缘人的爱。因为血缘这个词本身就是来自两个有缘的陌生人的。路易的第九条命最终被非亲人拯救。那么你的生命是不是也被爱你的人拯救呢?
《路易·德拉克斯的第九条命》观后感(十):漂浪脸蛋下的心魔
《路易.德拉克斯的第九条命》~导演:亚历山大.阿嘉~路易,这个小家伙,为什么会有九条命呢?!因为,顽皮的他,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意外,或者说,各种各样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意外老是会找到他,可是,他是个坚强的小家伙,可爱又坚强的小家伙,妈妈说,他有九条命,尽管,他已用了八条~妈妈,年轻又漂亮的妈妈,对他,是如此的担心~父母觉得他的不同,带他去看起了心理医生,原先,我也以为,是小孩的心理故障使他在生日那天,又一次在看似的意外中,却是坦然的摔下了悬崖,随着故事的进展,离你的猜测越来越远,越来越远,当一个你很不想接受的现实突然呈现,你才发现,那张漂亮脸蛋下的心魔,那心魔,才是最最可怕的~那个第九条命,真的还会有吗?!~导演亚历山大.阿嘉,比较年轻却很有经验的一位,最近刚看过他08年导的《鬼镜》,很有印象的片子,不是因为它的惊悚,是他介绍惊悚的方式,感情是主线,带出的那可怖就比一般的惊悚要多很多内容~这次的他,当然更精彩,镜感都带着孩童稚幼的眼光,带着异想天开各种可能的联想与衔接,各种声音,演员的声音,都特别的对位与清晰,一位与国王的演讲那位太相似了,美国演员现在对台词及发音的考究,真的越来越细致了,对于好的声音,应该已经开始模仿了,这个在国内,我们国内的演员,电影里的台词,真的是太弱太弱了~打了岔,回看导演,当然,是法国的,真高兴,确实没有美国的味道,就是那种可以蒙太奇的浪漫,不断切换的镜头,不是切割清晰边界的连接,是目光移转的衔接,当镜头移至那高架桥的全景时,音乐中的一声靓鸣,明明就是已和那桥下的大船呼着共同的气息么?!导演的精彩,还要求要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