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的师尊木心先生》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5-13 16:12: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的师尊木心先生》经典观后感10篇

  《我的师尊木心先生》是一部由陈捷执导,陈丹青 / 木心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师尊木心先生》观后感(一):木心回忆录(十二)关于木心:因误解而抗拒,因理解而相近

  刚刚过去的那个冬至的夜晚,在南艺电影馆,我大致说了这样一段话:“对于文学作品,也许我们有两种评价体系,一种是冷冰冰的文学史,我们靠理性去衡量核定一个人及作品的位置;还有一种是感性的,带有情感的。因为某些契机,我们开始喜欢某个人,想要了解他,想去阅读他的作品,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不再考虑他的位置如何,或者诸如他是否被高估,而只是单纯的喜欢。”

  《我的师尊木心先生》观后感(二):木心回忆录(二)“死殉易,生殉难”:与袁维忠谈木心的绘画

  民国电影研究所今天推出的是木心回忆录(二), 是一篇关于木心绘画访谈的实录。

  受访者:袁维忠(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访问者:陈 捷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 时间:2015年4月13日 下午:15:00-18:00 地点:南京袁维忠工作室

  南艺电影馆原创发布

  《我的师尊木心先生》观后感(三):木心回忆录(六)“而我辈也曾有过青春”:木心的“美专”记忆

  二战结束后的上海街头 充斥着美国的剩余军用物资 高帮结带的皮靴 是我一时之最爱 小罐的什锦起司 冷吃热吃都要得 巧克力,石硬,奇香 咬嚼起来野蛮文明兼而有之 试想,艺术学校天荒地老的宿舍里 吃美国大兵剩下来的饲料 读俄罗斯悲天悯人的长篇小说 八年离乱熬过去了 人躺着,两脚高搁床档上 满脑子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印象派 这便是我辈动辄大言不惭的黑色青春 ——《而我辈也曾有过青春》

  《我的师尊木心先生》观后感(四):木心回忆录(一)秋天的童话:《我的师尊木心先生》琐忆

  民国电影研究所将从今天开始,推出系列文章,合称为《木心回忆录》。 这些文章都是近两年内,随着民国电影研究所出品的纪录片《我的师尊木心先生》的拍摄而陆陆续续写成的。其中有拍摄札记,有读者访谈,有读书沙龙实录,有对木心生平的考据和探究,更有作为一个个读者,作为木心心中最高观念的读者们,对于木心文学的感悟和解读。 今天推出的第一篇,是《我的师尊木心先生》的导演姐姐陈的一篇忆旧札记,这只是一个引子,她串联起后面的许多记忆,可笑的,抓狂的,温暖的,有爱的。正是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木心先生把我们连接在一起,成为真正的亲人。

  《我的师尊木心先生》观后感(五):木心回忆录(八)看见他以手指月,跟随他素履之往

  2013年,我浪荡了一阵后,又从天涯羁旅重回江湖,到大学里上文学课。其实那是我最脆弱的时候,以中年之心与俗世再一次磨合,其疼痛可想而知,我不仅不能见到松树、月亮、大河,就是讲个陶渊明,也会哽咽着说:让我停一分钟,我想回家了。就是这时候读到的木心啊!从那以后,我再讲艺术史,上文学课,觉得自己一句句,都像在放屁。

  《我的师尊木心先生》观后感(六):“美学,是我的流亡。”

  才华是否有据可考?当然。但教养呢?大概只能活在他人的口口相传中。

  我想,知识分子、艺术家应该有桀骜不驯的面孔,自成气节不与时代苟同,他们清醒地活着,他们存在本身就是灌顶醍醐,就是给时代的一记耳光。

  并不是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冠冕堂皇论庙堂之高,当知识分子无法改变世界时,他选择退役教书,之后又选择了在莫干山读书写文画画,当入世已经无能为力,出世可能是唯一的答案,活着,然后保留傲骨气节和优雅高洁。文革无论如何留下的都是伤痕文学,但他偏偏不书写怨气和苦难,他说:你要我毁灭,我不,我不能辜负艺术对我的教养。

  什么是艺术的教养?看过一个文章记录的几个细节很有意思。木心和陈丹青一起吃饭,邻座外国人,陈丹青一猜猜中是意大利人,有点得意。但木心提醒:你刚去过意大利,你想证明你的虚荣,人难免会这样,但要克制,这是随口就来的虚荣心。陈丹青的脸,立马红到耳根。「修养是很具体的,就是一件件小事。一句话熬不住,就失了教养。」教养大概是不骄不馁,不崇不媚。

  他50岁出狱,书香门第的他腰杆笔直风雅气节依旧,意大利大衣,黑色礼帽,皮鞋很干净,他走在街上,与周围似乎格格不入,他从文革前穿越而来又带着文学的古朴和上古遗风走在解放后的大街上,闲庭信步,他不来整个街上就没有往事。教养大概是每一个身上得体的细节。

  56岁,他背井离乡只身来到纽约街头。一切不容易,只说一句:我散步散远了。师徒?挚友?知己?似乎都无法定义他和不远千里来拜师又远渡重洋去传播老师的作品的陈丹青的关系。似乎更像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继承衣钵然后继续周游列国。他一生的美学主张都是遗世独立:现在生活虽好,但这是常人的生活,温暖、安定、丰富,于我的艺术有害,我不要,我要凄清、孤独、单调的生活。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陈丹青问:怎样才能成为艺术家?他说:让自己的生活也成为艺术。诚然,教养需要多么巨大的自律和审美意趣,而这些,本身又是多么巨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他做事做人,都冷静克制,和人群小心翼翼地适当的疏离:彼佳,彼对我无情——尊敬之。彼佳,彼对我有情——酬答之。彼劣,彼对我无情——漠视之。彼劣,彼对我有情——远避之。

  他说,墓志铭可以写:即使到此为止,我与人类已是交浅言深。不知他如何自视,我们也只能从后人口中听说他,但很酷,一辈子执着一种活法,无愧自己,孤芳自赏,自得其乐。

  陈丹青说:你不遇到木心,就会对这个时代的问题习以为常。可等到这么一个人出现,你跟他对照,就会发现我们身上的问题太多了。我们没有自尊,我们没有洁癖,我们不懂得美,我们不懂得尊敬。

  我并不打算不懂装懂,更不敢说他是榜样,高山仰止,虽心向往之,但毕竟一直蝇营狗苟世俗又势利,开口就玷污了先生。逝者如斯,怀缅最好的形式大概是,让其精神长存,我们曾错过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诗人。

  《我的师尊木心先生》观后感(七):再見朋友們(《我的师尊木心先生》看后感)

  再見朋友們

  看的是《我的师尊木心先生》凤凰卫视播出版

  影片開頭放的是莫扎特的安魂曲,序曲Introitus 进堂咏

  配合上靈堂的照片,生平的介紹,正式進入木心的紀錄片。

  我想木心不願意,他選的話是詼諧幽默的曲子。

  字幕(沒有綱領,無法生活——木心)

  我的理解是,沒有内心深信的信仰和原則,無法生活下去。

  生於情人節,消逝于冬至。

  生平介紹符合木心的意願,詩人,畫家。他真不覺得講的《世界文學史》多麽的重要。

  在紐約講課的照片,席地而坐,酒菜就擺在地上的。亦師亦友。

  陳丹青的一段自述,82年與木心結識。在法拉盛木心影片專場,裏面說到,跟木心相識,洗掉了自己一些野蠻的東西。

  這段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想象如果沒有出國,也還會認識他,成爲他的學生,好友。

  一段烏鎮風景,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3 in A, K.488 - 2. Adagio背景音樂。配合上詩經躰木心的詩。也就看懂了陳丹青見過的地方。

  木心故居紀念館,設計的很有趣,木心2個字上面是一頂紳士帽。

  開始介紹畫廊,匾額,臥東懷西之堂,除了有東西文化都非常精通的意思外,好像也暗合了木心字仰中,和他一生,東西方文化都精通是精英,可又不入主流,徘徊在外,占據中間位置,擡頭前進。

  早期繪畫有林風眠的影子,也正符合文化的傳承跟超越。

  抽象的石版畫,不學西方不入流東方的中國人的當代藝術。

  用自動流淌的痕跡來尋找構圖和局面的作畫方式。如圖

  《我的师尊木心先生》观后感(八):木心回忆录(五)先锋之夜:纪念木心先生逝世三周年读者沙龙实录

  民国电影研究所今天推出的第五篇《木心回忆录》是《先锋之夜:纪念木心先生逝世三周年读者沙龙实录》。这个活动的缘起要归功于我们的一个毕业生,目前他在业内也算做的风生水起。当时我们刚从乌镇回来,片子还完全没有头绪,他就建议我们在先锋书店做一个影片的试映活动,以他的经验,这样比在线传播更能扩大影片的影响。于是,我们定了时间,木心逝世三周年的纪念日,我们都盲目乐观地认为一个多月的时间足够粗剪出一个成片了。

  后来发生的故事,我们在昨天的《先锋之夜:那个时候,我们已经绝望了》中已经剧透了。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夜晚的官方叙事,因为全部文字实录在2015年已经公开发表在了《温故:木心逝世三周年纪念专号》上面。

  既然要在书店做活动,我们面对的首先不是观众,而是读者。这是我还清醒时想到的最重要的关键词。我的好友罗拉拉女士是木心忠实的读者,她的好友罗羽先生也同样如此。我们共同商量了一个现场的读者沙龙活动方案,由他俩来主持,在影片放映之后进行。 后来发生的故事,我不再赘述了。总之,这是一个神奇的夜晚,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忠实于木心的读者,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不为了看电影,就为了聊一聊他们心中的木心。两年过去了,重看这次实录和图片,依然会有被震撼到的感觉。回想我们昨天絮叨的那些绝望,真的也就一点也不重要了。幸亏没有先放电影,甚至即便没有这部电影,现场所有的读者,也许根本不在意吧。 我们的第一次试映持续了近一个半小时,是个极为冗长、琐碎的版本,没做任何后期处理,并且还缺少了一半字幕。座位满了,大家就站着看完了,看完了还留下来填写了我们的读者调查表,还有一部分读者留下来接受了我们的访谈。 木心说,我心中有一个“最高观念”,是“读者”。在这样一个无比漫长的冬至夜晚,所有的读者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木心的敬意,因着这种敬意而对我们充满了善意和宽容。 冬至夜又将临近了,想念你们,木心的读者们,你们在哪里?

  南艺电影馆原创发布

  《我的师尊木心先生》观后感(九):木心回忆录(四)先锋之夜:那个时候,我们已经绝望了

  民国电影研究所今天推出的第四篇《木心回忆录》是《先锋之夜:那个时候,我们已经绝望了》。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是我给我们参与到两年前《我的师尊木心先生》第一次先锋放映活动中的三个小伙伴布置的作业。他们很听话,紧紧扣题,抓住了“绝望”不放。 写完我一看,这三篇文字排列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新的意义,一种与口述史有关的意义。同样的一个夜晚,同样的一个地点,同样的一个事件,比如说两年前先锋的这一次放映,很可能是一个表面的故事,或者说是官方叙事和正史的故事(这个故事明天我们会公布),但正史的背后,是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故事。不能责怪正史,因为好多东西,正史真的不知道。比如那晚我特邀的两位主持人罗羽先生和罗拉拉女士。他们在台上认真地讲述着木心,与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们认真地交流着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他们身后已经行将崩溃的一群人。 所以关于先锋之夜的记忆,我们先从野史看起。你可以在不同的人那里发现对于这个故事的不同讲述。我们常常说口述史和回忆录是不可信的,不仅仅因为记忆,还因为文字中隐藏着每个人的性情,更要命的是,每个人对事物的感受力。这往往得益于天赋。 感谢木心,没有木心,我们就看不到这些文字,两年来的耳鬓厮磨,他们多多少少都得到一点木心的真传,那就是:“绝望而好玩”。木心说,要学会从他人和自己的悲惨境遇中提炼出荒谬感和幽默感来。而幽默感尤其重要。有人对木心说,我什么都懂,就是不懂幽默。木心安慰说,不要紧,其他的全不懂也不要紧。 最后要补充的是,在他们共同的记忆中提到的那个“鞠老师”,是我们的另一个监制鞠波涛老师,帮助我们在最初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在一台已经过时至少十年的苹果一体机上完成了这部影片的初剪。但最后生成的时候终于还是不出意外地出了麻烦。如果要我说到绝望,我觉得当时唯一能够给我安全感的就是他。当他果断地抱着一体机冲向先锋的那一刻,我觉得他帅极了。

  南艺电影馆原创发布。

  《我的师尊木心先生》观后感(十):木心回忆录(三)木心的腔调、乡愁及其他:与史航谈木心

  民国电影研究所今天推出的是木心回忆录(三) 《木心的腔调、乡愁及其他:与史航谈木心》 受访者:史航(著名编剧、影评人、策划人) 访问者:陈捷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教授) 时间:2015年5月11日下午15:00-18:00 地点:南京金奥费尔蒙酒店

  南艺电影馆原创发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的师尊木心先生》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