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 第二季》是一部由郭敬明 / 王刚 / 柳岩执导,真人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知道 第二季》观后感(一):脑瘫儿童的励志——左手作家张思建
法国著名文化学者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开篇写道:“今天,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富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的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换句话来说,这是一个消费的时代。知识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它不仅承担了人在物的包围之中的精神内蕴,还刺激着人们不断学习的兴趣与渴望。电视作为一种传媒工具,已然担任起传播文化的任务。由四川卫视与《南方周末》联手于2014年推出的大型填字竞技真人秀节目《我知道》,以文字作为一种竞技方式,将知识置于其中,从而达到一种新的文字乐趣。特别是,节目中所传递出的正能量,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知识背后的人性美,也看到了一群默默奋斗的“知识达人”背后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内在充实与心灵美。
从第一季步入第二季,《我知道》已经发生了变化,首秀便献给了观众全新升级的导师阵容,可谓是重磅回归,精彩丰呈。作为一个全民参与的知识竞技节目,《我知道》在第一季便斩获网络点播2.2亿、CSM(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34个城市单期中获得最高收视率为1.083的好成绩,而在省级卫视晚间综艺期间排名第四。可喜的是,第二季《我知道》一开播收视率便跻身于各大卫视的前列。由此,我们从中看到了人们对于知识的重视的同时,也看到了观众对于节目的认可。例如,在卧虎藏龙的选手阵营中,不仅有百度贴吧风云人物、果壳网著名出题人,也有著名书评人出席对战,不过最让人惊讶的是左手作家张思建。看似不起眼的他,上台的步伐吃力而迟缓,面对镜头紧张而羞涩,但却以脑瘫儿童成为作家的经历,让人赞佩不已。这并不是源于他自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长安长安》,而是对他现场答题所在文学、歌曲、电影、绘画等领域展现出的自信与人格魅力的一种赞许。
如果说选手是一个这场知识竞赛的参与者,那么导师则是制造者。一方面,阵营更加的强大,不仅有上一届冠军导师郭敬明的霸气坐镇,还邀请到了文化风云人物王刚驾临,以及人气女神柳岩作为情感导师的智慧加盟。再者,“互选”的模式下给导师增加了获取选手的风险。如此,强大的阵容之下,选手与选手的“对决”,乃至选手与导师的机智问答,以及导师与导师之间的“争风吃醋”等都构成了一个戏剧的空间。另外,现场主考官的随机应变能力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为节目增色不少,实力不容小觑。要知道,李艾是毕业于哈佛大学,被世界竞技论坛授予“全球杰出青年”称号。这样一来,《我知道》便在选手、导师、主持人、观众之间构成了一个新的知识链,从而将一种知识的乐趣与渊博传递而出。
苏珊·朗格所曾说,“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而这种情感就是审美情感。”《我知道》中知识对决所形成的审美情感,是一种被艺术化的形式化情感。无论是,百度贴吧风云人物、果壳网著名出题人,还是“左手作家”张思健等,他们都给观众传递出一种知识背后的审美趣味。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将人们在文字的海洋中所遗忘的美真真切切的表现在观众的面前,以知识的渊博,个人的魅力来唤起人们对于知识的喜爱,开启全民填字热,并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现代物欲横流中的空虚灵魂的救赎。
如果说《我知道》是一种知识的传递,不如说是一种真情的流露,一种力量的传送。正如选手张思建所言,“从小在各个病房奔波,同样遭遇的病友是没有机会像我这样站在这里的……自己虽然不是一匹千里马,但王刚一定是个好伯乐。”语气之中,透露出一种知识的智慧,与人文的修养。或许,这个从王维诗作、国外名画到当代电影,再到流行音乐的“左手作家”张思建是《我知道》第二季首秀,送给观众最美好的礼物。
《我知道 第二季》观后感(二):“傲娇”王刚遭吐槽,引火烧柳岩身
源于风靡多年的《小强填字》,《我知道》继承了其游戏性与知识性的同时,也将一种舞台上的与众不同的风格呈现了出来,每期节目会有不同带着社会“标签”的选手在导演的随意选择中两两对决。在最新的一期节目中,作为新任导师和攻擂者的王刚,要求每次先选选手,以获得优先权,无奈却遭遇情感导师柳岩和上届冠军导师郭敬明的吐槽,称其“傲娇”。由此,一张导师之间的战役被首先被打响,可谓是战火四起。这使得观众在导师的侃侃而谈之中,感受到他们自然流露的睿智与幽默,也看到了乐趣,产生了共鸣,也为选手的对决做了一次很好的铺垫。
《我知道》的娱乐因素是随机性的,它来自于导师看选手的标签进行选定而决定的。再加上,博学多才的艾诚担纲主持和情感导师柳岩作为节目娱乐的“调剂品”,以及诙谐幽默的王刚和才智逼人的郭敬明,几个人组合一起,一庄一谐,一智一幽巧妙地搭配,在节目中擦出不少火花。无论是导师与导师之间,还是选手与选手之间,乃至导师与选手之间,都形成了一堵“墙”,并在这堵“墙”中,每个人凭借自己的临场发挥与知识上演一出出肃穆而又欢乐之知识对决。
在节目中,三位导师和主考官针对选手的背景或者答题时的内容作为一个讲解和延伸是节目内容趣味化的亮点之一。例如在首轮选手对决中,“航天少年”和“科幻狂想曲”便上演了一出“死里逃生”之戏。首先,现场演奏一曲小提琴曲让各位导师和观众以为穿越了,毕竟配上“科幻狂想曲”的标签不符。此时,情感导师柳岩也见缝插针以小女生的姿态要求“科学狂想曲”田子镒在演奏一曲,而王刚却被田子镒爆学琴“家史”,于是,由田子镒老先生引发的四川话小提琴话题便风趣的展开。一句“王老师是内行”,“我又不会拉小提琴”便萦绕这个节目,顿时将节目置于一个小提琴的风趣世界。再者,王刚与田子镒的琴鸣互动,让柳岩大吃一惊,一句“我怎么突然感觉,你们两位导师又选错人了”,再次将王刚与郭敬明的战火挑起,形成一种欢乐与“火药味”十足的娱乐空间。
在《我知道》中,知识竞技是一个紧张而刺激的场域,同时,“真人秀”的元素实现了知识的外延,让观众看选手的介绍产生一种敬佩之情,以此,增加节目的情节性与故事的趣味性。比如,航天少年是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吴天琦,便以团队为核心研制出了国内最小、最轻的且能和地面直接传送信息的卫星。而此时,王刚在展现儿子热爱航天时,柳岩和郭敬明也不闲着,在一旁打趣。当柳岩问,“它(卫星)什么时候会展开”时,郭敬明一句“心情好的时候”,则让观众陷入了乐呵呵之中,无形间又在知识层面上多了一份乐趣。
可以说,《我知道》在节目样式上是呈多元化的特点,并且是依旧不同的选手和导师、主考官的临场反应而变化。同时,最新的一期《我知道》中,通过现场的选手绝地反击,展现出栏目的紧张感与选手的变化性,使得节目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于一身,从而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满满的娱乐。
《我知道 第二季》观后感(三):《我知道》第二季:打造中国第一文化益智类真人秀
当下,各大卫视的综艺节目加起来不下百种,也给予了观众更多的选择权。可是对于有些观众来说,综艺节目不应是仅仅负载着娱乐功能,而更应该给人以某些收获。尤其是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孩子们对于综艺节目的热衷也使得他们有着更多的担心,也更希望综艺节目里多些知识的转播,使得孩子在开心观看的同时,能够获得足够的知识与技能,从而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出于对于这种需要的满足,近几年也有不少的卫视陆陆续续推出了一些益智竞猜和趣味抢答之类的节目,但其中有的或是因为节目方式过于刻板严肃让观众提不起兴趣,有的是则是彻底娱乐化,与节目传播知识的初衷背道而驰。在这种形势下,由四川卫视和南方周末集团联合打造的文化益智类真人秀节目《我知道》则是在娱乐与传播之间找到了一个较佳的平衡点,使得观众在欣赏节目趣味性的同时,又获得了不少的知识,更使得节目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肯定。据统计,在去年《我知道》第一季播出时,节目斩获网络点播2.2亿、CSM(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34城市单期最高收视1.083的好成绩,省级卫视晚间综艺排名第四。这足以证明这一档综艺节目的受欢迎程度。
作为一档文化益智类真人秀节目,《我知道》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做到了节目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虽然节目的内涵依旧以知识的传播为主,但节目在形式上依旧采取了当下很多综艺节目中比较流行的“导师分组”的方式,聘请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作为导师,一方面与选手和学员互动,另一方面导师之间也是不断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本来紧张严肃的答题大赛在导师和学员之间的各种互动中变得活泼和生动起来,使得整档节目风趣而不缺严肃,活跃却不缺稳重。尤其导师之间的互动,也因为导师之间的性格差异和面对不同学员时的不同不同状态而使得现场状况百出,使得这一档看似紧张沉闷的答题类节目变得趣味性十足,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
另一方面,新一季《我知道》将采用全新赛制。导师与选手将实行开放式互选,由导师挑选黑马进行对决,胜出一方再对导师进行反选。因此一场场角逐中,充满着起伏逆转,让导师有惊喜、有失落,在场观众也跟随不断反转的剧情进入紧张氛围。可以说,《我知道》凭借独特的赛制、新颖的题型、明星带队导师综艺秀等特色,使得这一档节目精彩纷呈,更是将其它此类节目甩出一条街。
《我知道 第二季》观后感(四):《我知道》:亲密的“敌人”,文化的传播
“交流是与别人共享观点和感受的能力,是人类交往的基础。”无论如何,现代社会交流,特别是知识交流正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四川卫视与《南方周末》联手于2014年推出的大型填字竞技真人秀电视节目《我知道》就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分享,只不过,该节目是从知识层面上进行延伸,并对人生问题,社会现象做一个或深或浅的重视与探索,试图利用知识对决,传递知识,分享快乐。无论是各行各业的“答题大王”,还是作家与作家的对决,抑或是选手与导师的互动,以提示信息为选手互动,《我知道》都呈现出了一种现代人们对于知识的一种理解,一种把握。其实,选手与选手之间所形成的亲密的“敌人”,是一种以竞争的方式,让观众在更为刺激、紧张的氛围之中,感受到文字的魔力,从而引导观众学习的风潮。
《我知道》是中国第一个文化益智类真人秀电视节目,它发源于《南方周末》风行七年的纸上填字游戏《小强填字》,采用“台球制”、“围棋制”、“黑马赛”等赛制,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单人填字游戏改为两人对阵的竞技模式,从而成为一个具有知识趣味性,知识幽默性,知识魔力性的文化传播平台。《我知道》不同于其它类型的填字游戏节目,比如《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摆脱了繁字、难字、怪字、偏字等以“整人”的风格,而是选取一些大家极为常见而又容易出错的成语,诗词,人名,地名等。比如说,在“百度狂魔”与“果壳大神”对决,可谓是精彩纷呈,只要是对方稍微的出现一个差错,则会被对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追击而上,并赢得比赛。可以说是,《我知道》选手与选手之间的知识对决,不仅让观众打开眼界,还技压同类节目。
表面上看,《我知道》知识一个单纯宣扬知识的一个电视节目,但其实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锋来更为刺激、紧凑的传递出知识所带给人的乐趣,从而达到对民族文化,特别是汉字文化的一种宣扬。汉字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事实上是一种特殊的日常生活方式,是社会结构组织的一部分”。而《我知道》是通过文字竞演的方式,将人与人之间的知识潜力给予了充分的发挥。无论是,选手求助导师,导师给选手和观众“指点江山”,如在答道“微电影”时,主持人便将话题跑向导演郭敬明,让其进行微电影的概念解读,这样就为观众传递出了文字的含义,因为它不单一的去答题,而是对文字信息的一个解读。这样一来,选手与导师的知识互补,变成了一个“游戏”的场所,让观众的精彩刺激时,还享受到了另一份“美味”。
如果说在传统的文字填字游戏中,一个人的默默对决既是个体知识储备的反映,又同宽松的环境息息相关的话,那么《我知道》中的两人对战方式形成的特定时间的紧张氛围,则又是单一知识掌握的考察。当然,为了与观众的互动性,增加节目的吸引力,《我知道》还采用了最为真实的现金互动,第一个每个红包50元的待遇,让观众在浩海如烟的知识场景中,又感受到了一种真实的体验。当然,“摇一摇+手游互动”的形式,开启了中国填字游戏电视节目的新风尚,从而,使得观众在感受知识魅力的同时,开创出了一种全民填字热。
作为当下一档在知识汪洋中寻找题材的创新节目,《我知道》的社会意义不可言喻。可以说,《我知道》为现代观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补充知识的平台,让观众在趣味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并通过这种文化体验,重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把握知识。
《我知道 第二季》观后感(五):柳岩遭攀“亲”,郭敬明王刚火拼抢学员
四川卫视与《南方周末》联合推出的《我知道》,定位于一档与众不同的大型电视益智节目,它借用导师的“攻擂”的“守擂”的方式进行选择学员进行对决,然而选手在对决中却完全不受导师支配,可以依自己的喜爱选导师,以及向导师求助。选手答题采用“台球制”、“围棋制”、“黑马赛”等赛制,将原本的孤立的填字游戏,变成为规定时间的知识竞技,使得选手在答题时会根据场上的环境而发生改变。在最新的一期节目中,《我知道》一开场导师便互掐起来,导师王刚以“攻擂者”的身份要求获得首选选手的权利,却无意被郭敬明导师和情感导师柳岩戏称其“傲娇”,以此,让观众首先进入一种娱乐轻松的氛围之中,形成自由的空间。
《我知道》通过“知识竞技”这个平台,将各个年龄阶层的群体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进行一次公开场合的对决,也让他们现场秀自己的“标签”符号意义。如,在第四集《我知道》中便有老少对决:“航天少年”吴天琦对战“科学幻想曲”同时是《科幻世界》老编辑的田子镒,也有北大“足球学霸”杨依依对决“交大氯化钠”的史炎,以及“梦溪笔谈”周梦溪对抗律师刀笔匠付羽等等,都在每个选手接受其背后的标签时,让节目有了“真人”的味道,而透过“真人”与导师互动又构成了一种对战模式下的娱乐风味,也即三位导师充分调动自己的幽默与才能努力将节目的氛围营造。
对于娱乐节目而言,摆脱传统益智类节目的单一形式与答题形式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则是关键,这就需要导师和主考官的应变能力和控场能力,以及随时制造笑料让观众沉浸在欢乐之中。在最近的一期《我知道》中,一开始王刚便首提要求遭遇吐糟,其后在选手的对战中可谓是斗智斗勇。郭敬明、情感导师柳岩、主考官艾诚、王刚形成了节目的一道风景线的同时,也是各司其职,发挥自己的当家本领。如在“航天少年”吴天琦介绍自己团队研发的国内最小、最轻的且能接受信息的卫星时,郭敬明以“心情好的时候”,回击柳岩的问题,“它(卫星)什么时候回展开”,让观众爆笑不已。
节目中,柳岩的煽风点火,王刚的睿智,郭敬明的才智吸引观众,加上三人经常在节目中斗嘴,也让节目有了不少看点,可以说是节目的“休息娱乐场”。尤其是柳岩在节目中“挑唆”选手与导师,以及导师与导师之间的斗争,制造了不少笑料。在《我知道》中,上海交大选手“交大氯化钠”史炎一上场便以外号话题引起情感导师柳岩的注意,并在柳岩的逼问下将最拿不出手的外号送上,比如“眼屎”。可是柳岩将话题引到两位导师的身上,聊起不断让人难以忘怀却伤心的“外号”。此时,选手也顺利以“炎”与“岩”的谐音,向柳岩攀“亲”,成为再次引爆全场的话题。
当然,在节目中,选手在答“戏诸侯”的时候,王刚也不示弱,顺速将这一话题引入“女神”柳岩身上,让她对“周幽王爱褒姒”的话题进行现代解读。可以说,《我知道》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斗智斗勇的平台,能够在观众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轻松自如。
《我知道 第二季》观后感(六):柳岩遭攀“亲”,郭敬明王刚火拼抢学员
四川卫视与《南方周末》联合推出的《我知道》,定位于一档与众不同的大型电视益智节目,它借用导师的“攻擂”的“守擂”的方式进行选择学员进行对决,然而选手在对决中却完全不受导师支配,可以依自己的喜爱选导师,以及向导师求助。选手答题采用“台球制”、“围棋制”、“黑马赛”等赛制,将原本的孤立的填字游戏,变成为规定时间的知识竞技,使得选手在答题时会根据场上的环境而发生改变。在最新的一期节目中,《我知道》一开场导师便互掐起来,导师王刚以“攻擂者”的身份要求获得首选选手的权利,却无意被郭敬明导师和情感导师柳岩戏称其“傲娇”,以此,让观众首先进入一种娱乐轻松的氛围之中,形成自由的空间。
《我知道》通过“知识竞技”这个平台,将各个年龄阶层的群体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进行一次公开场合的对决,也让他们现场秀自己的“标签”符号意义。如,在第四集《我知道》中便有老少对决:“航天少年”吴天琦对战“科学幻想曲”同时是《科幻世界》老编辑的田子镒,也有北大“足球学霸”杨依依对决“交大氯化钠”的史炎,以及“梦溪笔谈”周梦溪对抗律师刀笔匠付羽等等,都在每个选手接受其背后的标签时,让节目有了“真人”的味道,而透过“真人”与导师互动又构成了一种对战模式下的娱乐风味,也即三位导师充分调动自己的幽默与才能努力将节目的氛围营造。
对于娱乐节目而言,摆脱传统益智类节目的单一形式与答题形式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则是关键,这就需要导师和主考官的应变能力和控场能力,以及随时制造笑料让观众沉浸在欢乐之中。在最近的一期《我知道》中,一开始王刚便首提要求遭遇吐糟,其后在选手的对战中可谓是斗智斗勇。郭敬明、情感导师柳岩、主考官艾诚、王刚形成了节目的一道风景线的同时,也是各司其职,发挥自己的当家本领。如在“航天少年”吴天琦介绍自己团队研发的国内最小、最轻的且能接受信息的卫星时,郭敬明以“心情好的时候”,回击柳岩的问题,“它(卫星)什么时候回展开”,让观众爆笑不已。
节目中,柳岩的煽风点火,王刚的睿智,郭敬明的才智吸引观众,加上三人经常在节目中斗嘴,也让节目有了不少看点,可以说是节目的“休息娱乐场”。尤其是柳岩在节目中“挑唆”选手与导师,以及导师与导师之间的斗争,制造了不少笑料。在《我知道》中,上海交大选手“交大氯化钠”史炎一上场便以外号话题引起情感导师柳岩的注意,并在柳岩的逼问下将最拿不出手的外号送上,比如“眼屎”。可是柳岩将话题引到两位导师的身上,聊起不断让人难以忘怀却伤心的“外号”。此时,选手也顺利以“炎”与“岩”的谐音,向柳岩攀“亲”,成为再次引爆全场的话题。
当然,在节目中,选手在答“戏诸侯”的时候,王刚也不示弱,顺速将这一话题引入“女神”柳岩身上,让她对“周幽王爱褒姒”的话题进行现代解读。可以说,《我知道》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斗智斗勇的平台,能够在观众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轻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