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法则》是一部由安托南·佩里提亚可执导,樊尚·马凯涅 / 维马拉·庞斯 / 帕斯卡·雷吉蒂米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丛林法则》观后感(一):法则之外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upstream(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618413/
《电影手册》里的奇葩
一向偏好文艺片的《电影手册》在2016年的十佳中放入了两部喜剧。一部是位列第五的《玛·鲁特》,另一部则是《丛林法则》。其实两部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有超强的无厘头功力,同样意在对社会的反讽。前者的笑点由演员们浮夸的肢体动作撑起,后者则靠不停打脸的剧情反转。(当然,喝春药后的那场戏里面女主的肢体表演也极精彩)一旦接受了这种莫名其妙的设定,观影的乐趣便大增。
法则主义的打脸
热带丛林里建滑雪场,法令错误执行后还要开“自己活着”的证明。可见全世界的官僚主义大致相同。官员们个个自以为是,只需做一个无所谓(利己)的决定,实习生就会搞定一切。
的确,一个国家的腐败与上层人物的关联最大。但那些麻木,毫无主见的实习生们又何尝不是这个国家的搅屎棍呢?
男主角马沙丹一开始就是一个法则之内的人,这样的设定就像职场上的小乖们。听话、能干、单纯善良,所以特易被忽悠。他们在领导手下性价比最高:做事随叫随到且不求回报(当然更多时候是不敢求回报)但被抛入残酷的原始丛林中后,计划就一直比不上变化,法则也不再管用。丛林迫使主人公离开法则生存:吃捡来的虫卵,用小刀战蟒蛇,为了不留下足迹,走路要倒着走…与马沙丹不同,女主角赞达尔个性十足,危难时刻仍叼着烟拽拽的态度实在是太酷了。也正是在她的影响下,马沙丹慢慢成了走在法则之外的人。
《丛林法则》观后感(二):这部爆笑无厘头喜剧,把法国政府黑出翔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
关于丛林探险的电影,君君推荐过不少。
像是《神奇队长》、《追捕野蛮人》、《瑞士军刀男》等等;
人称“现代丛林三部曲”。
《丛林法则》观后感(三):荒诞 音乐魔性
整体来说让人感觉里面人的动作都被快进了,很荒诞,有大量对法国政府、及某些公共组织的讽刺,讽刺其办事效率、死板、不知民间疾苦、高高在上、只为了冠冕堂皇的利益,但却看的时候不会让自己沉浸在情节中。
有两个情节让人不忍直视:
1.女主给男主把手指被虫子要的脓包挤出来,很多很多白色的东西;
2.一心想修高铁的小哥,脑壳被打开,大家拿勺子吃他脑子。
上面两个情节,真的是让人捂着眼睛看完的,可能我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
电影中很多小包袱,而且女主角的身材很不错,女主角叼着烟像吊着牙签一样有点小无赖的神情,还是让人莫名的想多看几眼。
女主叼烟的小眼神
《丛林法则》观后感(四):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观后感(五):巴黎,是另一处丛林
就像当时选择《恋人们》出于某个契机,《丛林法则》也是。有时候我想,我是期待一位导演,还是仅仅为了看一部新片呢?想来想去还是前者吧。如果之前不是看过《周围的事》,被其不可思议的完美震惊,桥口亮辅的新片恐怕不会引起我太大的兴趣。我正是想看看这位导演在他的新作中是否延续着新的历险,带着鉴定一番的态度才大老远跑去影院的。毕竟,当下的电影越来越令人失望,看到一部满意的新片就像自己动手拍电影一样困难。
我看过安托南·佩里提亚可之前的作品《国庆之女》,好像几年前“法国在线影展”有放过。电影讲了什么,我现在全忘光了,除了对里面脑洞大开的无厘头印象深刻。《丛林法则》因为选进了“电影手册”十佳,我才决定要去看看。无论人们怎样议论“手册”现在的口味,他们的选择依然为我们划出了一片不同的园地,推荐我们一些小众、却真正有创造力的电影。有时,我们可能无法理解一部明明很烂的片为何也在榜单上,但这可以刺激我们反思是否仍然拿着固有的感知模式在体验新电影。感知需要不断更新。
《丛林法则》就是这样一部让我们有所思考的电影。片中的男主角傻栗因为一份实习工作跑到圭亚那,要在热爱丛林中建造一座滑雪场,然后在那遇上了一个叫“泰山”的女人,两个“中二”青年在丛林中迷路,从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在热带丛林中建造滑雪场的计划本身就满是讽刺性,由于我对法国的海外政策并不太了解,也能感觉到从整块屏幕中溢出的讽刺感。这种意涵正是通过一种肆意癫狂的喜剧形式展现出来。
“政治喜剧”,似乎是意大利电影的某一路传统。而《丛林法则》的整个叙事逻辑也自然地让我想起之前不久看过的一部意大利喜剧,这部由凯科·扎罗内自导自演的《我去哪儿?》,是意大利去年上半年的票房冠军。电影用了一个与《丛林法则》相似的叙事逻辑来结构全片:男主角凯科·扎罗内因为不愿放弃体制内的铁饭碗,从而被“发配”到北欧,却意外收获爱情的故事。影片极尽“自黑”之能事,将意大利的政治生活、社会现状、家庭观念等黑得体无完肤,简直让人笑得停不下来。
但这两部喜剧似乎是有区别的。《我去哪儿?》中的笑点仍然按照传统的套路设计,那些笑点潜在地预设一位感知敏锐的观众存在,是为了引发笑声设计笑点的。安托南·佩里提亚在《丛林法则》中展示的喜剧天赋显然要更有意思一些。虽然时常也会偏离到无厘头的套路中,利用反差来创造笑点,比如在飞机上两类餐食的对比,工作地点就在办公室对面(与《我去哪儿?》中男主角的住处与办公室仅一街之隔创造出的笑点一模一样)……但总的来说,《丛林法则》更加不循套路,虽然尚未企及雅克塔蒂电影中精心设计的“绝妙”之处:无论是《于洛先生的假期》中随着潮水涨落变换位置的油漆桶,被从中间折断后变身鲨鱼的小船,还是《我的舅舅》中数不尽的神来之笔。
《丛林法则》中的喜剧虽然更偏向闹剧,却未演变为库斯图里卡式的“失控”状态。以一种匀称的节奏进展,反现实的复古情调,冰借助于画面内容与配乐之间的高度反差,安托南·佩里提亚在整部电影的癫狂基调中赋予了一种优雅、迷人的特质。尤其通过各类出乎意料的音乐(舞曲、电子、弦乐……),安托南·佩里提亚成功地将热带“丛林”展示为一处让演员的身体恣意张扬的领地,无论是男女主角因为喝了掺有春药的果汁陷入情欲难以抑制的状态,还是在反击土著时使出的让人瞠目结舌的“功夫”,都让人感触到其中的调皮与可爱之处,并舒服地放声大笑。
“巴黎,是另一处丛林”,如导演自己所说。看来,圭亚那只是展示巴黎这座真正“丛林”其“法则”的飞地。在此,折射出的正是法国本土官场的投机主义与腐败现状。安托南·佩里提亚的复古曲调让人惊喜,处处见其灵动之处。于我而言,《丛林法则》会是今年北影节相当不错的开场。
《丛林法则》观后感(六):法则之外
对于用惯B站看电影的我来说,飞来飞去的弹幕最让人感到困扰。不过,厌烦了弹幕,关了便是。相反地,《丛林法则》却是一部让你忍不住要打开弹幕的电影。结果是发现自己用的播放器是百度云,唉扫兴扫兴。 《电影手册》里的奇葩 一向偏好文艺片的《电影手册》在2016年的十佳中放入了两部喜剧。一部是位列第五的《玛·鲁特》,另一部则是《丛林法则》。其实两部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有超强的无厘头功力,同样意在对社会的反讽。前者的笑点由演员们浮夸的肢体动作撑起,后者则靠不停打脸的剧情反转。(当然,喝春药后的那场戏里面女主的肢体表演也极精彩)一旦接受了这种莫名其妙的设定,观影的乐趣便大增。 法则主义的打脸 热带丛林里建滑雪场,法令错误执行后还要开“自己活着”的证明。可见全世界的官僚主义大致相同。官员们个个自以为是,只需做一个无所谓(利己)的决定,实习生就会搞定一切。
的确,一个国家的腐败与上层人物的关联最大。但那些麻木,毫无主见的实习生们又何尝不是这个国家的搅屎棍呢?
男主角马沙丹一开始就是一个法则之内的人,这样的设定就像职场上的小乖们。听话、能干、单纯善良,所以特易被忽悠。他们在领导手下性价比最高:做事随叫随到且不求回报(当然更多时候是不敢求回报)但被抛入残酷的原始丛林中后,计划就一直比不上变化,法则也不再管用。丛林迫使主人公离开法则生存:吃捡来的虫卵,用小刀战蟒蛇,为了不留下足迹,走路要倒着走…与马沙丹不同,女主角赞达尔个性十足,危难时刻仍叼着烟拽拽的态度实在是太酷了。也正是在她的影响下,马沙丹慢慢成了走在法则之外的人。
影片有一个一头一尾的呼应做得很妙。再次来到标准部的男主人公大步跑入草坪,一脚把禁止进入的告示牌踢翻。这时的他,早已不再视法则为圭臬了。
《丛林法则》观后感(七):年度十佳喜剧,竟把法国政府黑出翔!
(本文由电影派dyp833原创)
2016年有三部丛林探险的电影,让派爷印象深刻。
分别是《瑞士军刀男》、《追捕野蛮人》和《神奇队长》。
影迷们把这三部影片调侃地称为“现代丛林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