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着心吊着胆》是一部由李雨禾执导,陈玺旭 / 高叶 / 任素汐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犯罪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提着心吊着胆》观后感(一):《提着心吊着胆》首映会·个人笔记
写在前面:没见过这么不正经的首映,没啥可记的全是嘴炮。不过现场听任素汐唱主题曲还是很开心的。
在回答朋友“扑街了吗?”得问题的时候,我回了句“欲扑不扑”。
新一代导演全是迷影者的好处就是你能看到很多有趣的致敬,比如回环多线叙事,比如三段快进节奏的默片,比如黑色喜剧里打的市井擦边球。
但影响观感的因素也很多,比如前75分钟莫名的冗长,后三章节在悬念的维持上又有一种重复带来的泄气感。笑点涉及得也有点太陈旧。
任素汐唱的主题曲好听,但曲风和调子真是太“定做”了,一看就是服务于推广的。也一定会被类比《心迷宫》和《疯狂的石头》。
面对“昆汀学徒”是欣慰还是不屑,面对东北风味是亲切还是消化不良,面对新人处女作是亲妈还是后妈,决定着评分的两极吧。
=====以下是“话剧演员太特么贫了只能乱七八糟随手写”的笔记=====
曹瑞(客串主持):之前我们也看到过《疯狂的石头》和《心迷宫》类似的片,你做这部电影的想法是怎样的?
导演:早在上世纪,昆汀就拍过《落水狗》和《低俗小说》,还有黑泽明的《罗生门》。我受他们影响更多。我希望对一些团体做一些讽刺。所以做一个复合题材的视线,有通俗喜剧也有悬疑剧。
主持人:你演的是一个阳痿的男人,请问你这是久病成医,还是怎么着?
陈玺旭:我这方面还是挺强的吧。
主持人:问一下高大夫,您对待病例都是撕大胯吗?
高叶:我是被导演忽悠过来的。我在北京活了久了,一江南女子活串了。
主持人:董博,你是怎么塑造剧情的?
董博:人物是我演的,词儿是导演给的。人物就是把我董博这个材料,放到情景里。我不会塑造呀。
主持人:生活中你就这样的啊?
任素汐:我觉得差不多。
任素汐:我去你的吧。我这个拍摄进度特别紧,这些假的加起来一百来块钱,我假发和假胸都快掉了。我们剧组真的特穷,都没肉。老吃素的。有一次看到土豆丝,一激动,发现是咸菜丝。
董博:剧组也没故意骗你。那就是咸菜丝。我们有时候就没觉得我们是来辟谷的。
任素汐:我们没什么大野心,也不想说影史留名。就拍个让大家开心的能笑到的电影。
曹瑞:我觉得我是最轻松的吧?
任素汐:全片97分钟,你躺了90分钟。到最后你都归道具组管了。
《提着心吊着胆》观后感(二):我们把世界看错了
刚看完这部排片量很少的电影,估计很快就要下映,觉得还是得及时推荐一下,不然会替喜欢这类片子的人感到可惜。
我在微博上听说有一部任素汐参演的电影正在上映,于是立刻拿起手机,找到最近的电影院,买了最近场次的票(这个影院有十个厅,同时放映着十几部电影,但《提着心 吊着胆》每天只排两三场,在最小的厅),进去的时候还完全不知道这片子大概是讲什么,我只是想看任素汐。
一开头就先来了句泰戈尔:
《提着心吊着胆》观后感(三):提着"喜剧"外壳,吊着观众的胃口。
提着心吊着胆这种叙事结构无疑是我喜欢的类型,打两星是为叙事结构。同类型的有追寻者也,心迷宫都是不错的国产类型片。提着心吊着胆更像是一部无脑的喜剧,导演也曾谈到喜剧的感觉是来自人物的性格和事件的交织,不是刻意之举。但影片的多出bug让人尴尬。在电影院看的时候,作为观众,没有跟着电影的剧情走,更多的是尴尬。想笑想不出来,我觉得观众的智商没有这么底。
影片的第一幕是杨百万因自己硬不起,有了心里阴影。自卑心的作祟使她怀疑自己的老婆偷汉子。因此起了杀心,因为自己不打女人而去雇杀手杀自己的妻子。先不说剧情合不合理,人物都没有立住,让我想起了科恩兄弟的成名作电影,雪迷宫,同样是处女作。柯恩兄弟最善长的就是讲故事,他们的故事看似很平常,但往往在观众理所当然的情结点上突然转向,造成一种黑色幽默的效果,而且这种黑色幽默所带出来的那种无奈是令人感同身受的,这是我看完柯恩兄弟影片的感受之一。其实这两个片子的故事核还是挺相似的。也许导演李玉禾借鉴了这部电影。但他学到的仅仅是走马观花的形式,我看这部电影的感受,不是剧情带着我走,而是我超前了,下一分钟该发生什么,我上一分钟已经知道了。看到了很多电影的影子,很多电影的套路。而自己电影的故事跟着别人电影的套路和剧情走了。
就默片的那部分东西,很多人说很创新?很有意思?这早在姜文的一步之遥里早都出现过。我觉得这是电影的倒退,不是创新。是创作者的投机取巧,在影片最关键,最让观众入戏的时候,也是你电影最出彩的地方。你让观众看最简单,最容易增添喜剧效果的黑白快镜头。这是拍学生作业最惯用的伎俩。我觉得这不是喜剧片,这是恶搞。
而后面各种巧合更是生搬硬套,没有一点根据。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何努力带着顾小姐去杨百万的仙客来大饭店去吃饭。说明他以前肯定来过这,他肯定认识杨百万。但为什么杨百万找他的时候,他那么轻松的就把他老婆的事情告诉了杨百万了,是不认识,还是明着在人老公面前说人家老婆偷汉子。正常人会这么做吗?这种情节影片中很多。
这句实话,作为处女作也不容易,但这样的国产片确实是浪费资源。电影是创作者的精神食粮。是观众抒发情绪,感受别人精彩故事的圣地。不管是创作者还是观众。我想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首先会尊重电影本身的力量。同样是印度电影的摔跤吧爸爸,给了这种打着喜剧的旗号,想捞一把金的国产脑残喜剧一记耳光。
《提着心吊着胆》观后感(四):瑜不掩瑕
我最喜欢盖里奇这种多线叙事交叉推进的电影,一般碰上这类电影我都无脑打五星,不过这部电影我得打三星,后面依次说说扣两星的理由。 先扣的一星是给被四处切换快速推进的情节所掩盖的bug,比如物理性bug:由于杠杆原理,压住一边的桌子是无法阻止别人从另一边掀起来的,而且人凭空从上往下施加的力不会超过自己的体重,而从下往上的力则可以远远大过体重。这样的bug无关大局,一般我也不大在意,不能忍的是情理性bug。两夫妻挖坑不带要埋的人?这且不论,挖完坑回来后第一件事不是确认后备箱里的“尸体”还在,而要等到警察来了才发现不见?这种bug细推还有,严重影响了剧情的严谨性。 还有一星给隐藏在片尾的疑似直男癌:老板娘知道丈夫因为听到别人传言自己偷人就雇凶杀人之后,还会选择跟这种人生儿育女?这玩意儿是一个失忆就能糊弄过去的? 此外影片有一些过于刻意的镜头和台词,五毛特效也没啥必要……希望导演早日到达大巧不工的境界吧。。
《提着心吊着胆》观后感(五):《提着心, 吊着胆》VS《追凶者也》:都可以给好评,但都不算惊艳
为了任素汐看的《提着心,吊着胆》,一个并不算漂亮的女子,却在看完了《驴得水》之后,让我一直念念不忘,她在戏中唱的那首《我要你》,也时常在我耳畔回响。我想,现实生活中的任素汐,一定也是电影中的那个敢爱敢恨的直率女子,所以她选择的电影,一定是有它的特色的。
看完《提着心,吊着胆》,在同类型电影推荐中,我选择继续看《追凶者也》。一部有大牌明星加盟的电影,总是让人期待的,更何况,还有不错的口碑。
两部电影是典型的莫比乌斯环式叙事,在影评上也几乎都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可见这种形式的剧本,终究是得人心的。但是对于我而言,因为期待比较高,也因为同类型的电影在近段时间看的有点多,所以对于这两部电影,都可以给好评,但也都不算惊艳,相比之下,《提着心,吊着胆》还要更胜一筹。
演员配置上:不适合大牌明星出演的类型片
纵观国产这种类型的电影,似乎参演的演员都不算太有名,即便现在的黄渤是五十亿帝,但在当年演《疯狂的石头》的时候,只能算是崭露头角。相比之下,刘烨和王子文应该算是参演的最大牌的明星。很多时候,看电影只是为了看明星,但是后来我发现,这种类型的电影,并不适合大牌明星。
原因在于,这种类型的故事,往往发生在小人物身上,而且故事一层层剥开,牵扯很多的人物,这些人物,如果是一众小演员,认认真真的表演,倒是看得自然舒服,如果其中有一两个大牌明星,反而会让人有点出戏。
我们往往说,艺术创造是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种平民的角色,很多时候,往往是群众演员演绎的更为生动。我之前看过的同类型电影,三无是标配,都没有什么违和感,但是在《追凶者也》当中看到刘烨和王子文,我是出戏了。没错,虽然当初我有点冲着他们去看的电影,但是最后,他两成为我观影的两个疙瘩。好像也不是因为两位的演技有什么问题,可能是在角色推动剧情的方式上,出了问题。
两部电影对比之下,我将更多分数给了《提着心,吊着胆》,因为我觉得,这种类型的故事,是巧合套着巧合,而故事的一开始,应该是平淡无常的。平淡中暗潮汹涌,才是我们观影的中的意外之喜。被动进入故事中,这种欣喜会更大,而为了解开谜团主动进入故事,就有点人为的意思了。
两部电影都有一个缺点,就是前半部分略显拖沓。虽然我们在一开始就知道,剧情会在后面解开所有谜团,只需要我们有耐心,但是用前面这样拖沓的剧情来考验我们的耐心,这种做法,还是不够厚道的。
《提着心,吊着胆》的上半场一直在讲马丽莲有没有出轨,可能这样的剧情是比较有话题性,或许作为八点档的连续剧是比较受欢迎,但是作为一部以剧情见长的电影,长篇累牍讲这些,有点喧宾夺主了。
《追凶者也》的前半场也是刘烨一直在强调自己没杀人,其实,观众都知道,凶手一定另有其人,所以,真的不用这样一直强调。
剧情转折上:头号大坏蛋竟成为最大的亮点
两部剧还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在后半段,因为一个坏人,而使得整部剧变得有意思,这一点,在《追凶者也》上表现得更明显,甚至可以说,这部剧,张译的角色是最大的亮点。
他是五星杀手,这次要杀的这个人,更自己也有莫大的前嫌,看起来一举两得的事情,最后变成了一案两命,其中一命,还是自己的。
他杀错了人,巧妙的设局,敌不过一个小小的偶然,而这个偶然,蝴蝶效应一般,引来了更多的偶然。谁知道他动手的这天,对方会正好不在;谁知道正好在的是一个有相同手艺,但是不相关的人;谁知道事发之后,会有陌生人将赃物顺走;谁知道在赃物中,会有自己犯罪的证据……
张译是一个悲剧人物,但是这个人物很会苦中作乐,或者说,是用生命在逗乐观众。他可以设计让目标来到荒野杀人不眨眼,还可以在情急之下搬起大石头想要砸死目标;他可以在追踪目标的车上犯困睡着,还可以在丢失目标的时候揍邻座的大妈;他可以拿大木棒狠敲对方,还可以被自己扔出去的大木棒砸中自己……
他实在是太好笑,以至于我们觉得因为他犯的错,他应该去死,但是,又死的那么无辜。
这或许就是人心最微妙的地方,也是这种类型的电影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地方。他们都不是坏人,或者说,都不想要做坏人,也并不是彻头彻尾的坏人,但是不幸的是,他们都或多或少做了坏事,而为了掩盖这些坏事,他们又必须做更多的错事。
这种情况下,很多时候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开诚布公,其实问题也就没有了。但是人啊,往往就是不愿意坦露最真实的想法,为了表象而做了虚伪的自己,也为难了自己。
《提着心吊着胆》观后感(六):虎头蛇尾但值得一看
#提着心吊着胆# 有点虎头蛇尾(怀疑结尾还是因为审查的原因,所以执行的不够好,或许有另一个导演剪辑版?),整体有种“小品感”,不光是因为通篇东北话,而是每场戏从表演风格到叙事都像小品(连章节的名字起得都很像小品)。
结构叙事整体玩的还算凑合,不过偶然和巧合安排的还是太多且有些生硬。有些镜头和细节处理方式很明显是在学(或者说致敬吧)盖里奇跟昆汀,连配乐风格也是。
有些不合理之处虽然进行了补洞,但还是补的不够细,换一两句词可能会更好。整体还挺逗的,
鉴于#摔跤吧,爸爸!# 大陆公映版有半个小时的严重删减,本片大概是近期最值得看的院线片。7/10[/cp]
《提着心吊着胆》观后感(七):杨百万 马丽莲
杨百万(陈玺旭 饰)和妻子马丽莲(高叶 饰)共同经营着名为仙客来的饭店。马丽莲样貌出众个性泼辣,让杨百万很没有安全感,整日疑神疑鬼,担心头上不知什么时候就多了一顶绿帽子。某日,杨百万撞见马丽莲和一陌生男子共处一室,愤怒中,他暴打了该男子,却反而遭到了妻子的一顿修理。认定了自己遭到背叛的杨百万找到了神医毕见效(曹瑞 饰),花费巨款委托后者找杀手做掉马丽莲以解自己的心头之恨。约定当晚,杨百万药倒了马丽莲后离开,却在无意之中发现了妻子的清白,而彼时杀手已经默默的来到了马丽莲的身边。心急如焚的杨百万赶回家,没想到眼前出现的竟然是毕见效的“尸体”和昏倒的马丽莲。
《提着心吊着胆》观后感(八):"小电影"
一部出点小彩的"小电影"。 首先影片是一部处女作电影所以作品的格局小,因为年轻的导演不能掌控过于庞大的格局,当然也是优点,小的格局更有利于导演的灵活发挥。作品的格局限于一个东北小城,围绕性与金钱这两个人的欲望展开。 作品带有东北小品的明显特点,可以说是突出人物特征也可以说是人物形象的单一化。它以一两种欲望塑造人物,拜金女,不举男,抢劫犯老二,都是现实生活中扎扎实实的欲望,所以让人会有共鸣。
作品的不成熟也是小心思在于这部电影借鉴了很多其他导演的手法,时间差,黑白默片,物品线索红宝石、擀面杖。这些小心思让电影有了一些出彩之处,但是由于导演的不成熟,借鉴之处还有些无力和生硬。比如说红宝石,擀面杖作为一个几乎贯穿影片的线索并没有发挥更加有力的作用。(参考影片《疯狂的石头》)
这部影片的优点在于是一个简单的喜剧,没有什么深意,就是引人发笑而已,不需要观众动脑子去理解思考什么,一个单纯的喜剧。黑白默片的片段非常出彩,让一些老套的镜头妙趣横生。影片的节奏还是比较紧密的,也对应了紧凑的笑点。演员的表演也为电影增添色彩。
影片的缺点在于逻辑上的牵强,一开始不举男杀老婆的动机过于牵强,而小马哥是如何得知戒指的位置和老二的财宝也是一个疑点。影片的诸多手法的借用反而让人看不出导演的自己的东西。影片的结尾作为一个喜剧片还不够有力,老板娘最后怀孕的情节过于平淡,小马哥的结局也过于简单,没有力度。
在小成本电影和导演处女作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部想尽量靠近经典的影片,有待成长,但是值得轻松一笑的影片。
多说一句,目前我国流量商业片大行其道的环境不是很利于这种小成本电影的成长和年青一代的导演的发展。
(借用南艺电影馆交流讨论环节的部分观点。)
《提着心吊着胆》观后感(九):拿什么拯救你?ED男
新人导演吴鹏宇的短片《共和大街》里面有一位买性手枪的ED男,台词非常好玩,涮了一把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充满了粤语的冷幽默。
普及一下ED,是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的英文缩写。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在40~70岁年龄组的男性中,中度和重度ED的发病率平均为35%,相当于每三个男人中,就有一个人有这方面的难言之隐。据2014年的媒体数据,大陆境内40岁以上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发病率约46%,也就是说约有1.27亿患者。ED如此高发,却只有10%的人会去医院就医,导致伟哥等药品成为这个年龄男人的万灵丹。
在李雨禾长篇处女作《提着心,吊着胆》里,男主的ED症是推进故事发展的核心“梗”,打救男主ED症的万灵药在本片中是中华医学瑰宝催情药酒。如此低的就医率只是因为ED是一种反男性本质的疾病。这类隐疾就医时如同向牧师告解,但是医生却并没有牧师保守秘密的职业操守,尤其在一个小地方的江湖黄绿医生,他们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一大票放弃正规医院而选择不着调小诊所的患者,或为了省钱,或为了隐私,或因为江湖传说,或因为迷信偏方……种种原因所致,毕见效成为了杨百万们眼中的救世主。
这个救世主几乎是万能的,他有一剂又一剂的偏方,药丸不管用了用物理疗法,物理疗法不管用了用“春去春来”药酒……而且还包善后,女人出轨用黑社会。黄绿医生毕见效的目标就是为了钱,钱才是他的春药。为了多挣钱,他也可以变成小马哥,变成第三者杀手,专门为夫除害。在这出黑色荒诞悬疑喜剧片里,除了警察二舅和杨百万的老婆马丽莲,所有的人物都存在灵魂不同程度的物化和黑化,如同没有灵魂的丧尸。
黑色幽默的底色自然是黑漆漆的,经典的《低俗小说》《两杆大烟枪》《疯狂的石头》……这类坏蛋必须死笨贼一箩筐的黑暗料理往往引发我们道德和智力上的优越感,最典型的是宁浩的《疯狂的石头》,香港古惑仔那句“顶你个肺”道尽了黑色幽默喜剧里坏人遭遇的满满的恶意。
本片棋走险着剑走偏锋的是一开始男主就参与了一场杀人密谋,心魔带来厉鬼,如果不是东北马丽莲的人设是孙二娘+潘金莲,那场密谋的杀妻就完全趁手了,这个弥天大谎如何圆?本片中,杨百万最后幸运逃脱法律和道德的惩罚,成为造人成功拥有家庭亲情的人生赢家,导演是如何做到的?
两拨鬼使神差往“仙客来”的蜘蛛网上撞的笨贼和笨人来了场《心迷宫》式的藏尸移尸,从第二章开始,片子如同开了外挂,剧情一路反转,笨贼和笨人一番搅局之后,ED男杨百万部分失忆,却成功激活脑部的性活跃区。至此,ED男成功洗白,从无所事事的软男变成了成天屁股后头挂根擀面杖保护家人的守护神。
但是心魔依旧存在,只是不再是ED和绿帽子,而是密谋杀妻时毕见效提议的杀手小马哥,那个从未出现过的小马哥变成了杨百万的杯弓蛇影,也只有假想敌的继续存在才会让他获得片刻心安,否则对至亲家人密谋加害且实施之事无论如何都会成为内心难以承受之重。
在我看来,成功洗白的杨百万与梦醒抱紧老婆大腿的夏洛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的老婆都很强势,都是孙二娘型的,他们都很无能,杨百万较之《夏洛特烦恼》里的夏洛更加,夏洛还只是做了黄梁一梦,杨百万却是肉体的无能兼参与杀妻的罪案。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被拯救了,实现了人生逆袭或反转。这种逆袭和反转与主观的努力和奋斗没有关系,依赖的是外部的偶发事件或意外,这些偶然造就的个体的命运与真实的生活很少关联,也与我们大多数的人生体验保持距离,属于奇观和特例。
男性编剧和导演一再编导出这样的电影绝非偶然,作品都是现实的照妖镜,ED男的隐喻和被拯救的偶或性其实直接影射的是当下男性对现实掌控的无力感,以及对内在无能自我和外部恶化环境的失望。
无奇观不商业,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就是追求奇观体验。作为一部不到200万制作成本的喜剧片,这部多头非线性叙事,自圆其说的电影完成度颇高,不失为一部观影娱乐性较强的类型片,大东北方言区特有的幽默感和趣味性带来花椒和十三香类似的调味效果,东北乱炖炖出了一锅重口味的麻辣烫。
《提着心吊着胆》观后感(十):真是一部有追求但没有野心的国产小成本电影
真是一部有追求但没有野心的国产小成本电影,像是一个年轻导演带着自己得意的作品自信满满的跟大家打了个招呼,心想着拿不拿奖倒是次要,拍成这样是因为我喜欢。 不像《心迷宫》那样来势汹汹野心勃勃,势必要给国产悬疑片开路,《提着心吊着胆》用的盖里奇式的多线叙事结构虽已屡见不鲜了,在不算长的时间里制造了足够的冲突和矛盾,抖出了精彩的包袱。 没有批判没有讽刺也没有值得深挖的点,让我觉得这部电影显得特别没有野心,也不一定是坏事,如果没有那么高的完成度,没了野心会让我觉得很接地气(反观《驴得水》《你好,疯子》等等同样的有追求的小成本电影,就会让我觉得有点用力过猛)。而且在最近这片档期里,反正有没有野心都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