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的影评10篇
日期:2018-03-30 21: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的影评10篇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是一部由石井裕也执导,石桥静河 / 池松壮亮 / 佐藤玲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影评(一):额,交功课

  大概只有日本人才会拍农民工爱情故事吧,还拍的这么空中楼阁,果然是发达社会

  仔细说说吧,男主性格温吞摇摆让人抓狂,但“仅看到一半世界”的设定是非有趣的,可惜有用到力上,只停留在视听语言上的丰富而已;但槽点更多来自女主啦——一个忧国忧民的小护士,行走的人生感悟机。比较尴尬的是她对生命的体悟不是来自医院(因为通常她只是躲在医院的后墙抽抽烟),她的忧思来自于无常自然灾害,和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母亲……嗯,毫无关联的三个载体,如何自圆其说?何况,每天都有人死去这种事不是废话吗。

  但更关键的是,编剧导演对于这个人物的塑造都只是浮于语言,以及零碎的、无所事事镜头。没有事件支撑,导致这样的讨论探索都太过单薄表面,就像ppt配word念诗。

  要说出彩的,那一定是配角大叔,全片唯一感动的点就在他了。一个人过中年孑然一身男人失去一切:微薄工作寂寞的爱情时,他依然说出“我要活到死”这句话,在压抑的东亚社会是多么难得呀。最后镜头给到他没拉上的裤裆,我的心才被这部戏击中了几秒。

什么街头女歌手一跃成名这种老套路不要再用啦。让她横死街头都比梦想成真还来的深刻些,贴近主题些,也会比邻居老人家的死亡更有冲击性。(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影评(二):从没有留意过你脸上的蓝色光影

  “没关系总会忘记的”

  “断气之前都会活下去”

  “也许我就是被忽视的那个”

  “不笑的话,地球就不会继续运转了”

  “虽然不想去死,但有想死的心了吧” [That's me]

  哭成了一个八百斤的胖子

  与恋爱无关,与爱有关

  生活中已经有很多痛苦,看见比自己条件艰苦的人,会很难过,久而久之便开始逃避,不再去想这些事。但观影的此刻,视觉呈现又迫使我必须去关注,更觉人生艰辛悲伤难抑。

  这狗样,怕是真鸡儿抑郁了。

  不知道是谁的锅,很多莫名的对话其实没有看懂。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影评(三):丧到极致也是一种希望啊

  从什么时候起 询问对方“元気ですか?”相当于问“生きてますか?”我们慢慢长大,慢慢对自己失望、对社会失望、对活着失望。爱我的人、我爱的人渐渐离我远去;口口声声说爱我的人可能根本了解我。不能理解的事越来越多,不能原谅的事却越来越少。发生糟糕的事都没关系,“忘れるから”。我们能给对方最大的安慰变成了:会好起来的,再坚持坚持。

  看透了的人要么沉浸在手机虚拟世界里忘记现实无奈;剩下的人只能自我麻痹,安慰自己我不在乎。但是你怎么会不在乎呢?你怎么会不难受呢?你不难受的话为什么会突然哭出来呢?

  大家都一样,每天都很难过。没关系,总会有一个人会和你一起看最蓝的天空;会懂你不安的时候才会多说话;会对你说:没关系,把你的痛苦都交给我,分给我一半

  那个不分昼夜在卖唱的女生,嘶吼着“頑張れ”,你看见她眼睛里的泪光了吗?那些嘶吼更像是在为自己加油,没有路人驻足听她唱歌,甚至几乎没有人注意她,但是她坚持下来,她成功了,所以你也要加油啊!

  生きるまで生きて!頑張れ!頑張れ!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影评(四):额,交功课

  大概只有日本人才会拍农民工的爱情故事吧,还拍的这么空中楼阁,果然是发达社会。

  仔细说说吧,男主的性格温吞摇摆让人抓狂,但“仅看到一半世界”的设定还是非常有趣的,可惜没有用到力上,只停留在视听语言上的丰富而已;但槽点更多来自女主啦——一个忧国忧民的小护士,行走的人生感悟机。比较尴尬的是她对生命的体悟不是来自医院(因为通常她只是躲在医院的后墙抽抽烟),她的忧思来自于无常的自然灾害,和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母亲……嗯,毫无关联的三个载体,如何自圆其说?何况,每天都有人死去这种事不是废话吗。

  但更关键的是,编剧和导演对于这个人物的塑造都只是浮于语言,以及零碎的、无所事事的镜头。没有事件去支撑,导致这样的讨论和探索都太过单薄和表面,就像ppt配word念诗。

  要说出彩的,那一定是配角大叔,全片唯一感动的点就在他了。一个人过中年孑然一身的男人失去一切:微薄的工作、寂寞的爱情时,他依然说出“我要活到死”这句话,在压抑的东亚社会是多么难得呀。最后镜头给到他没拉上的裤裆,我的心才被这部戏击中了几秒。

什么街头女歌手一跃成名这种老套路不要再用啦。让她横死街头都比梦想成真还来的深刻些,贴近主题些,也会比邻居老人家的死亡更有冲击性。(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影评(五):蓝色太过忧郁,但深不过死亡,浅不过爱

  城市的夜空总不会是黑色的,霓虹的闪耀、色块的碰撞行人匆忙,最终还是汇成了浑浑噩噩城市生活中那抹深沉的蓝色。

  爆炸的信息充斥于手机,每一点碎片时间也都维持在那样一个低头的姿势,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快要虚化,爱似乎也被等同于考量后的合适,抑或风险下的投资

  但其实生活是一点一点由爱用心堆积起来的,对爱的敏感导致他们无法忍受虚伪地生活,因而选择逃避现实,挣扎着面对自我,徘徊在坚持自我的边缘幸运的是还有缘分来一次次相遇。

  一直把“死”挂在嘴边的美香,在深蓝夜空下总有不祥预感的慎二,都是对爱太过敏感的人,也因此对人有着深深的防备,情感总是难以宣之于口。

  但,又都是太过平常普通人阿。

  一边努力的活着,一边面对身边死亡的阴影,不能说不艰难。生命留下的刻痕不一定永久,但永远不会被时间彻底修复。

  好在那些相似浅薄悸动随着一次次的对视逐渐加深,在想见就一刻都不想等的跑着去见了之后,终于酿出了爱的勇敢

  要知道,就算有人说“还爱你”,就算有人说“爱过你”,总也抵不过一句“想见你,想要跑着去见你”的心动。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孤独漂泊的暗度总掩盖不了努力生活的明度。

  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分开,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意外,但爱终究能带给生以色彩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影评(六):苦难与爱情

  好久不写影评了.......因为是上海电影节,这次电影节也花了很多心思,这也是很重要的第一场,索性认真到底,写点东西玩玩~

  刚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抬头看了一眼上海的天空,也算是蓝的吧,想想如果是北京可能就是最大密度的灰色了。然后眯着一边的眼睛看看这个世界,还好,也没有想象中那种命犯天煞孤星的那种中二感,也许是不够帅的缘故

  开个玩笑哈。

  原谅我的词穷,电影很不错,剪辑手法不错,情节不错,音乐不错,演技不错。情节对白刚开始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仔细看后发现导演用很多细节把一些突兀的对白情节圆回来。这类电影是这样的,可以把它归为值得再看的,都是刚开始有点蒙蔽,但慢慢的或者以后再看一次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比如女主为啥如此装逼,毒鸡汤语录一条条,因为有个自杀的母亲,有个抛弃了她的前男友,对她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之类的。总之目前这些突兀的文艺不知所云的都还可以理解。整个电影基调灰暗忧郁,但整体还是很阳光向上的,节奏把握的不错,丧的同时穿插点让人心酸的笑料,男女主、朋友之间的互动也让人觉得温暖。整体基调没有极端发展平稳,都在掌握之中,但感觉风格还是不够一点,演技优秀但不顶尖,所以比起同样类型的比如《蓝》稍有欠缺,比起《后会无期》这种就要好很多了。

  我理解哈电影大概讲了两个东西——苦难与爱情

  先说苦难。

  我一直觉得上天是公平的,给予了人类思考感情,同时也给予了人类感受苦难痛苦的能力。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亲人去世,父母回家办丧事,被寄放在了邻居家,我本来开心地看着动画片,突然想起去世亲人的脸。然后一阵恐惧,去问邻居阿姨:总有一天我也会死,我的亲人我的朋友都会死,我好害怕,人为什么要死。阿姨笑着和我说,人有的时候是会这样的,正常的。那可能是我第一次有这样的恐惧,以后也经常会有。但后来明白死亡是每个人的宿命,生命之中出现的苦难,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承受的。结合这部电影,日本是个多灾多难民族,但其人民拥有很强的责任感上进心,放弃责任与上进的人在逃避生活的时候则会特别痴迷或者堕落,在东京这样一个压力很大的城市,很多人在努力拼搏,很多承受不了苦难的人选择自杀,也有一部分人很豁达睿智地活着。我觉得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要去面对苦难这个东西。所以今天地震了,明天爆炸了,后天有人死了,这些事情在电影里就变成了一杯啤酒、一段哭泣或者是男主冷冷的一句:是啊,对啊。那怎么办呢,不拉裤子拉链笑着说我会活到死也好,顶着冷风每天重复一首歌最后终于成名也好,离开这个城市开始新的生活也好,不管怎样都是要面对的。

  再说爱情

  面对苦难无聊的人生,最酷炫最浪漫方式是什么,那可能就是爱情了。

  爱情能让时间和心跳停止在你创造的没有苦难烦恼的世界里,就像磕了药失了志变傻变庸俗,那是人所能感受到的最大限度美好。同样爱情也能在你清醒的时候帮助你去面对苦难,因为你的苦难有人和你分担,并且这种分担的分量应该会大于朋友,可能会大于亲人。所以你蜷缩在地板上的时候会拿起手机特别渴望联系你爱的人,和爱的人在一起时会很想把头放在她的腿上让她抱着你,你也会想要有人在你想哭的时候摸一摸你的头。爱情这种东西,它有短暂麻痹人神经效果,但也更有长久积极的美好的效果。你可以否定前者的庸俗,但你不能否定后者的伟大。搂搂抱抱、追求刺激那不是爱情;过分依赖物质,把婚姻当成自己的任务或者工具那也不是爱情。但互相吸引、互相需要、互相分享倾诉,一起生活一起承担苦难这种还是很美好的。

  完.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影评(七):《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你在哪儿,我试着跑着去找你”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港译名为东京夜空最深处,立春的二月,和老姐坐在被窝里慢慢看完这个电影。 东京,像美香说的,它是没有黑色的,繁华的城市,是没有黑色的,白天它繁华如百花,夜晚也是霓虹遍布,没有黑色。但它是蓝色的,慎二在第二次去居酒屋回去的路上,遇到了美香,他说“是只有东京夜里是这么蓝吗”,忧郁的蓝,压抑的蓝。 在东京 美香独自一人在打拼,白天是忙碌的护士工作,看惯了生离死别,晚上则在喧闹女孩酒吧工作,即便不喜欢,也为了能得到更多的钱,贴补家用而在忍受着。 慎二在工地上,和另外三个同宿的同事,每天辛苦工作,出生时一只眼睛就看不见,为了掩饰也为了让其他人开心,聒噪而拘谨。 慎二在同事岩下说的一个小谎话下,第一次去了女孩酒吧,在那里遇到了美香,两人一次不经意目光碰触,本来也可能只是人海中匆匆一瞥 ,再无交集,可是世界就是这么巧合吧,像美香说的东京几千万人口,我们总是遇到,也是奇迹吧。然后就真的是个小奇迹吧,不然在这大都市,未免太寂寞。 美香和慎二,大概是所有繁华城市中努力而压抑的青年男女的缩影,一个不敢爱,美香害怕受到伤害,因为害怕被抛弃,像小时候给她那么多爱的妈妈那样,有一天会自杀离开她那样,像被前男友抛弃那样,她害怕被抛弃,所以干脆不去尝试,觉得爱是带血的,无趣的。慎二则是不知道怎么去爱,缺失对爱的敏感,他掩饰自卑与尴尬,在喜欢的人面前无法去表达心里的想法。拘束地在KTV用老套的歌曲表达想爱的心事。两个人试探摸索,在美香发出“他说还爱着”,慎二回复“她说爱过我”,两个人或许慢慢开始解冻内心胆怯顾虑。也或许是慎二那次告诉美香,你在哪儿,我试着跑去找你,美香顾虑说道这是女性宿舍,不能进来,结果在第二天看到慎二一夜未睡,等着她,美香或许是消解内心的防线吧,其实这不就是小男女最平凡相处,慎二在小店外花了1200日元买给美香一个蝴蝶发夹,美香说是因为她只有1200日元才买给我吗,美香总是喜欢把事情往冷酷的那方面去想,慎二说因为觉得适合你才去买的,然后美香在橱窗前看着戴在头上的发卡嘴硬说虽然不是很适合我,但是谢谢,谢谢,谢谢,女孩总是嘴硬,但很容易被感动,却一直不敢深入,害怕被伤害。但是最后也是慢慢开始相信,相信爱。就像影片最后,两人并坐一夜,次日阳光渗入窗台,慎二指着开放的花,两人笑了。 其实不只是美香和慎二,影片里很多人都给人莫名情绪。 同在工地工作的年轻有力的同事,在偶然去美香工作的女孩酒吧那,勇敢去追寻喜欢的人,却在工作期间突然死去,葬礼那天,没有家人守夜,工地负责人待了一会便对慎二说有事先走,在钱包里最后也只抽出一张纸币,让慎二在守夜后给大家买点东西,最后还说不要在工作时间死去,一瞬间就感觉人情冷暖。 岩下,高负荷的工作,有了腰伤,有时候连拉链都没力气拉上去,在慎二关心下,嘴硬说我不去下一个工地了,想去女孩酒吧放松下,其实根本就没有那种消费的能力,喜欢便利店的女孩,会想见到她而跑着去找她,虽然最后因为腰伤做不下去,辞了工作,被便利店女孩甩了,和同事告别的时候拉链还是没合上,但是还是会苦笑着说放心,在没断气之前不会死的。 安德烈斯,有妻有女的菲律宾认,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借了一大笔钱漂洋过海去日本工地工作,靠自己努力成为正式员工,累的时候看看妻儿照片便会有动力,但是最后明白到陪在家人身边才是最好,决定回国,哪怕还没还清欠款。 慎二的隔壁,一个慈祥的老爷爷,家里有很多书,会和慎二交流,在这个淡漠忙碌的大城市,给慎二些许温暖,同时慎二也给了他温暖,然后老爷爷,因为没钱开空调,在炎热未散的十月,因为中暑,死在家里,两天后因为邻居说到屋里有腐烂的味道,慎二撞门而入时发现了已经滋生蚊虫的老爷爷,孤独死在家中。 路上的流浪小狗,在成堆的垃圾里觅食,坚强生存,最终也免不了被防疫站发现抓去被杀是结局。 每晚都热闹嗨爆的隔壁,是一个程序猿,在巨大噪音下也还要继续工作,崩溃撞击墙面希望安静下来,却也无能为力。 酒吧饭馆里,在忙碌工作后短暂休息时,普罗大众说着会不会地震,要辞职,压力好大。 车厢中乘务人员平淡无奇说到因为人身事故,列车暂时停运,大家漠然平静,好像卧轨自杀成为常态。 还有曾经默默喜欢过慎二的那个女孩,坚持倔强地喜欢着慎二,终于在明确知道慎二不会也不可能喜欢她后,去往纽约,放下心中执恋。 一切一切好像都透着压抑与绝望,可是还是要活下去,无论好与坏,还是要活下去,梦想?似乎不该有,对于平凡如蝼蚁的我们,可是真的不配拥有吗,像美香和慎二约会,对慎二说那个唱着这里是东京,要加油的街头歌手好可怜,没人去听,大概不会成名,可是,最后,那个街头歌手的海报赫然出现在货车上,让慎二和美香大吃一惊,梦想,还是会实现的,这里是东京,它很冷漠,也很温暖。 电影确实很丧,可是这才是现实啊,它告诉我即便丧,可是也还是有希望的,也还是有爱的。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影评(八):《夜空中总有密度最大的蓝色》——或许,这个世界根本不需要恋爱

  正找时间二刷,所以仍在不断修改中....

  很多时候会因为一个名字期待一部电影,总觉得那充满引诱力的文字拼接是导演带给观众的第一份刻意的温柔,就像《夜空中总有密度最大的蓝色》,港译《东京夜空最深蓝》。电影灵感来源于日本诗人最果夕日的同名诗歌集,导演选择将其作为电影的印象入口,直接宣告了“诗电影”的状态成立。而诗电影的拍摄难度是巨大的,抛开各种技术层面,单说从现实引渡而来的具体感,便很难与诗歌的主观性进行很好的融汇,去年《帕特森》是相当成熟的标杆,如果与其对比本片确实要逊色不少,但不能因此否认石井裕也对情绪的准确掌控。

  情感与死亡

  缺陷之人的抱团取暖,不禁想到《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但大卫欧拉塞尔并未有过将其处理为诗电影的尝试(如今想来或许是一个遗憾),整部电影散发出美国式的直接鲁莽,在很标准化的起承转合中实现男女主角的情感交流,刻意却不做作,是很惬意的观影体验。但相较而言,石井裕也更为成功的地方不仅在于对情感的诗化转换,更是巧妙地抓住了诗电影与所需情节的共通之处,选择性地弱化叙事传统,把情感的建立过程处理得飘渺却生动。

  电影中女主角在不同的事业身份下与男主一次次的不期而遇,却并未做出更多互动,而将这份期遇升华为感情的,却是“死亡”。死亡的必要性在创造个人影像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导演通过制造这种纯粹的距离感将人物情感进行架空,实现最为直观的情感交错,而这样的交错却存在于不同时空,即看似重合却永远失去交集。也正是这样的必要性把男女主角框定在了死者为其划定的圈子内,这就是为什么两人能够如此密集重逢的深层原因所在。

  情感本身建立上的前后反差亦是从死亡开始那一刻存在。男主将此般经历理解为挚友的“不告而别”,在角色呈现效果上出现一种与此前截然相反的状态,即从话痨变为沉默(挚友在之前就多次提醒他少说话)——这或许也能归咎于男人内心深处的“孩童”情绪作祟,试图以这样的行为做出不服输的“无声反抗”;直到最后再次面对死亡,男主才终于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也才终于开始释然,与女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反观,女主则是处于几乎对立的层面,在此前她始终以冷静清高的印象自居,但在面对死亡之后却是以一种近似主导者的身份与男主进行约会(越往后会发现其实她本性如此)。可以说,他人之死(挚友)促进了这段感情的成立,而同样也是他人之死(邻居老伯)完整了两人的角色感,同时升华了感情。

  与之相对应的《帕特森》中,男女之间的感情并没做出着重刻画,始终只是作为日常生活的部分存在(当然《帕特森》也并非一部恋爱电影),真正的情感爆发点是出现在书信被毁之后,如果我们将书信视为男主精神上的恋爱(依赖)对象的话,那么或许能将两部片做出比较合理的类比。确实,情感的确立伴随着现实的死亡,而在这样的张弛之下所达到的绝非一种简单的互通:《帕特森》中以物代人代表了维度更广的关系建立,石井裕也虽只是着眼于人与人之间互动式的情感沟通,却也拍出了一份流动的美感,在这一点上二者各有千秋。

  电影与诗

  引用前文,诗电影的拍摄难度是巨大的。电影以女主的旁声念白开始,不断地用这样的方式提示着观众诗歌在影像中的充分存在性,但发现在中后期诗歌念白完全消失,直接用空间化的影像语言取而代之。从言语阶段过渡到行为主义,也对应着男女主角情感的试探与确立。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影像中的诗歌实际上仅仅是为了突显“孤独”的存在,正如男主的话痨,女主之前的内心念白,这些都仿若只是“脑内剧场”,是虚幻的对谈,是个体在冰冷异常的都市生活中与世界进行单方面的互动而已。

  所以,诗歌往往是孤独的,简单字词重新排列组合所营造出的种种意象往往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诗人的孤独感自然也就不言而喻。《帕特森》中帕特森有自己的诗歌天地,地下室、瀑布边、发车前的司机座位,这些都是及其狭小且私密的空间,导演以这样的方式十分隐晦地揭露出诗人的孤独感;如果说诗人都是孤独的,那么孤独的是否就一定是诗人?石井裕也在电影中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即寻常之人在生活中的诗化性并不绝对存在于话语或遣词造句中,更多的则是一种肢体行为上的诗意,如奔跑着去见女友,或两人在路口偶然所得的孤独容貌,这些都是诗歌的现代存在方式。

  太宰治《小说灯笼》中的短篇《羞耻》大胆地解构了现实与文学上的不对等,字里行间充斥着的尴尬美学,观感却极为震撼;其实也正如本片所想要尝试的,把文字的表达(诗歌)转化为另一种承载的形式(并非绝对的影像),用不断的视角漂移进行程度上的辅佐,把人人可感的方式模糊成状态上的不确定,而这样的不确定辐射着更为广阔的人群,慵懒又倦怠,却处处是诗情画意。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影评(九):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那里有终极的绝望,也藏着起始的光

  这是一部改编自诗歌的电影,片名取自1986年出生的日本女诗人最果夕日出版于2016年的同名诗集;影片中的人物和故事,则是导演石井裕也在看了这部诗集后灵感所致全新创造的。

  诗,是最自由的意向表达,是最本真的思想呈现,是最凝练的文字安排;而电影则刚好相反,在影像的铺陈下,要有活色生香的肉,要有清奇硬挺的骨,还要有或郁结或晓畅的气。

  所以在看这部电影前,只看煽情的片名,心里难免会嘀咕,如果不是导演故作玄虚的电影实验,估计也是放飞性灵的自娱自乐。但看下来却发现,石井裕也把缥缈入云的诗,神奇地移植到了朴拙入泥的影像里。

  在人物设置上,石井便抛开中产阶级的暧昧情调,把关注的目光锁定在最底层。慎二(池松壮亮饰)是一名工地临时工,左眼丧失视力,只能看到正常人一半的世界,却不想让人发现,由此导致与人交流时要不停地说话以克服焦虑。导演也特意在使用第一视角时遮掉一半的银幕,虽然有些牵强,却寓意了慎二视野与生活空间的局限。

  这种标签式的处理尚不能真正让人物立起来,于是慎二身边被安排了三个工友。一个是大哥派头的智之(松田龙平饰),想要泡女主角美香,可开场半小时就因急症挂掉,让为松田而来的观众当场蒙圈;一个是想要“在死前好好活着”,却因腰病缠身而被包工头辞掉、再被便利店小姐姐甩掉的岩下;一个是远离妻女、独自在日本打工的菲律宾小哥,最终决定离开日本。

  这三个人的离开,有意外,有被迫,有决绝,却都直指日本社会底层的绝望与悲哀,也真切地反映出慎二的现实处境与内心遭际,连带着把慎二的命运抛给观众:他又将何去何从?

  美香(石桥静河饰)白天是一名略显木讷的护士,夜里是一家酒吧的女招待,有一个曾甩掉她又想复合、混得还不错的前男友。不同于慎二要由身边人来反衬自己的遭遇,美香自身的三重身份,便清晰地映射出她的人生轨迹。

  作为护士的她,符合外部世界的期待,足够平和与持重,就像每一个只见面具、不见灵魂的社会人;作为女招待的她,或许可以放下卖酒赔笑的负罪感,却无法驱散内心的空虚与无助;而作为被人抛弃又拾起的她,就算对爱情尚有期待,却对人性有着决然的清醒。

  在这里有必要多说一句导演对于人物内外形态的处理。在这部电影里,石井裕也些微拾回早期电影风格中的异色气息,在经历了《编舟记》《我们的家族》的成功后,石井少年老成、细腻持重的一面被无限放大,似乎连自己也放弃了《从河底问好》中所展现出的神经质与抽离感。彼时的满岛光将这种特质表现得极为恰切,而在这部新作中,我们看到了石桥静河伸张着欲望的脚与唇,虽然只有寥寥几个镜头,却格外迷人。

  石桥静河是演员石桥凌与原田美枝子的女儿,1994年出生的她近两年才踏上演艺之路。没有特别继承父母的优质容貌,但在这部初次主演的电影中,她的表演却有着安藤樱、黑木华这些大女忧的质感。

  而同属90后的池松壮亮则早已在众多电影中证明了自己,与石井裕也合作的《我们的家族》便是其中之一,他的表演不输在其中同样出色的妻夫木聪。

  回到正题,慎二与美香的相识,是两个挣扎在社会底层而绝无希望的人的不期而遇;而他们的相爱,则是导演在绝望中残留的一丝温存。是的,就让这两个无望的人相爱着走下去吧,虽然前路依然无望,相爱也无法保障,但至少在眼前,这是现实的、权且可走的、真实的出路。

  唯有看透这一层,我们才会对石井裕也电影中一贯的温情主义,抱有真正的理解。《从河底问好》由颓废而励志、《编舟记》看似麻木的坚持、《我们的家族》从极限走向调和,表面上都是在与现实的对抗中退却一步,骨子里却无不是对现实与人性的绝望。而唯有这最深处的绝望,才会泛出微弱的初光,即使知道这光亮也必然走向陨灭,但导演仍愿意在这瞬间的光亮处作结。这也许是一种天真,但谁能说天真不是最深刻的存在。

  正如电影中所引用的最果夕日的诗:

  喜欢上都市的瞬间

  就等于自杀了

  涂好的指甲颜色

  在体内也不会找到

  夜空中总有最大密度的蓝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影评(十):东京夜空最深蓝:冰冷的蓝色,却有很高的色温

  “你知道吗,

  孤独的灵魂多么寂寞啊,

  人又有多少弱点啊。”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石井裕也编导的电影《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在近期公布的第91届日本电影旬报奖年度日本电影十佳中,获得第一名和最佳编剧奖,饰演本片女主角美香的石桥静河也夺得最佳新人女演员的殊荣。

  从2017年2月13日柏林电影节首映开始,这部电影先后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日本东京电影节等诸多节展上进行了展映,对于时刻关注着国际电影节动向的影迷和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似乎已不再陌生。

  从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葛优饰演的季春生瘫坐在沙发上的图片在新媒体上疯狂传播开始,再到黑暗致郁的成人动画《马男波杰克》席卷全球,一种颓废和绝望的“丧文化”仿佛成为青年亚文化的新形式,宣示着当代青年的群体性焦虑和强竞争关系下即将崩溃的社会心理正式爆发。

  更多带有社会疏离感甚至有反社会意味的影视作品相继出现,它们作为一种即时反应和想象性疏解,迎合了这种文化症候。一丧到底的英剧《去他*的世界》(The End of the Fucking World)在2017年问世,并在豆瓣网上获得近五万人次评价的9.0分高分。

  回到人口老龄化加剧、经济萎靡不振的日本,《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也恰恰迎合了这种“丧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展现了前所未有的丧情,甚至影片名字也要用“blue”这种阴郁的心理暗示,给整部影片提前打上“丧”的美学格调标签。

  整部电影由顺时序展开叙述,时空结构上并没有繁复的设计,两个社会边缘男女相识相知互相救赎的故事核,也很难说具有新意。整部影片突出的特点在于,对当下东京城市中的底层青年生活状态和心理焦虑,在细节和情感张力上捕捉得极为敏感和精准。

  人物、时空、音乐、色调影调、场面调度和摄影剪辑,最大程度上合为一体,营造一种跌落谷底却仍留希望的都市氛围。某些层面上,竟与日剧《火花》克制纪实的残忍和理想主义的浪漫调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中存在一位“幽灵角色”,坚持不懈的卖唱女子先后在影片中出现五次,线索般贯穿全片,并且充当情节点的作用,将故事主线和人物情感关系进行阶段性分割。下文将以这五个节点,对《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度出现:个体在都市中的渺小

  影片聚焦在东京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几个底层边缘青年的生活、爱情现状。为了支撑家庭,女主角美香在医院做护士外,还在日暮降临后来到繁华的商业区当女孩酒吧的陪酒女郎。小时候母亲自杀,一直怀抱着被人抛弃的绝望长大,对爱情和所有的亲近关系保持怀疑和审慎的态度,甚至有些爱无能。智之、慎二、岩下、安德烈斯组成了工地劳工四人组,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日本东京奥运会大兴土木之际,四个人充当劳动力在时代的大潮中苦苦求生。

  生活节奏从未如此快速,人们也从未如此冷漠过。上班族疾步穿行,等待公共汽车的人们纷纷底下头颅死死盯着手机屏幕。影片中摄取了大量公共场域的镜头,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不息,从天明到日落。每一个个体如渺小的蝼蚁,在大全景中呆立,或在人流中穿梭,显得更加孤立无援和寂寞孤单。

  相较美香,工地四人组还是幸运的,他们一起在工地搬运重物,短暂的休息间歇抽着烟谈天说地,彼此关心和支撑;一天劳作后在智之的租住屋中播放节奏律动感鲜明的电子音乐,喝着酒随着节奏随心摆动,有一种生活牢笼中难以获得的自洽和温存。然而随着镜头一拉,这个众人短暂欢愉的乌托邦,不过是众多楼宇中的一栋,依旧渺小到微不足道。他们自己也清楚,这种彼此支撑无法填满内心的匮乏,他们依旧孤独,不知明日所向,不知为何而活。

  现实主义的边缘青年生活呈现,让人联想到我国第六代导演们的作品,直白辛辣,没有粉饰和乔装,将最本真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图景展开给人们看。遗憾的是,这种青年在社会权利边缘的无力感,被当今娱乐化戏剧元素和刺激官能体验的奇观填满,鲜少出现了。所以本片在呈现日本现状的时候,也同样打动了中国青年的心,对于这种真实大家是认同的,即使它是残忍的。

  二度出现:死亡是无解的哲学命题

  作为工地四人组的小队长,智之在工地突然暴毙身亡了。葬礼只有几个工友和刚刚与智之确立关系的美香参加,没有亲人和其他朋友,冷清到可怕。经常借书给慎二看的邻居大叔,因为不开空调被热死在屋内,两天后邻居才发现。人们从逝者的遗物中反复确认他们确实存在过。

  失去支撑的慎二颓丧下去,几个工友播放着同样的电子乐却喝着闷酒,难掩悲伤。

  面对死亡,美香似乎更为乐观,也更加深入去思考死亡这个无解的哲学命题。作为医院的护士,她经常站在走廊中目送逝去的病人,安静行礼。死亡以更高频率发生在她身边,使她麻木。那么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一种令人惋惜的失去,还是令人欣慰的解脱?对于美香来说,智之的死再次引发了她最大的心结和人生意义怀疑的剧痛。美香的母亲在她小的时候自杀过世,所以美香认定自己是被母亲抛弃的,对于智之的死亡,再次让她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意义,以及对爱和被爱的情感的幻灭。

  死亡从未像现在这样浓浓笼罩在都市的上空,人们脆弱的内心和生命,相较瞬息万变的无常世界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9.0级大地震,将这种无力感和宿命感再次深深扎进日本都市青年的内心深处。“3.11地震”除了对日本经济带来重创外,对民族心理的深远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地震随时会到来,那么我们苦苦而活的意义又是什么?彷徨的内心增强了这些青年漂泊的浮力,从肉体到内心,他们无物附着,如浮萍般随时代的浪潮沉浮不定。或许智之的死是种解脱,美香母亲的自杀是一种结束庸碌生活的巨大勇气。

  像路边要被处死的流浪狗一样,这种生命的无力感是令人共情的。关于死亡禁忌的敞开式叙述,让人们深深感受到死亡命题后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去反思自己生活的目的、方向和意义。

  三度出现:孤独的灵魂相拥取暖

  如果《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的诸多元素和故事用悲观情绪压得人喘不上气来,那么日式的清纯爱情,让美香和慎二两个孤独的灵魂相遇,彼此拥抱互相取暖,还是带来了相对明媚的暖色调进行了情绪上的中和。慎二遇到美香比智之还要早,因为左眼视力障碍只能看到右眼世界的慎二将美香定格在右边方形画框内,成了一张绝佳的角色照片。

  “你觉得下次哪里会地震?日本完蛋了。真是火大。我想辞职。”居酒屋里年轻人的抱怨和绝望持续着,两个同样绝望和孤独的灵魂却因缘际会有了诸多次的碰撞:居酒屋的初遇,女孩酒吧的相识,涩谷街边相遇,慎二工伤到医院治病也遇到了美香。偌大的城市中,这种冥冥之中的巧合虽然难以置信,但令人欣喜。

  彼此确认、试探,面对死亡的考验,应付生活的琐碎,从封闭到敞开,从排斥到接纳。二人的感情循序渐进,遵循着一般的感情逻辑,却抽象得像是一种都市传说般的惺惺相惜,美好动人。两人在小巷中看蓝色天空和月亮,在美香的老家慎二骑着自行车载着美香在街灯下穿过,二人返回时站在新宿站门口看着熙攘的人群发呆——那些瞬间直抵心灵,诠释着爱情的美好,演绎破碎灵魂拼贴完整彼此救赎的神话。

  四度出现:在一潭死水中寻找激情和冲动

  整部电影中最令人欣赏的人物,或者说塑造最立体的人物其实不是主人公慎二和美香,而是那个具有阿Q精神的中年男人岩下。他年龄渐大,体力不支,无法再适应高强度的工地劳作。一次搬运重物后,腰部受损,甚至都没有力气把裤子的拉链拉上,就敞着裤裆坐在那里休息与其他工友们聊天谈话,这个敞开的裤裆,成了他最鲜明的标志。

  年龄又大,身体又不济,看似应该最绝望的岩下,却有着所有人物中最积极和乐观的态度,甚至感染着他身边的人。岩下是一个懂得及时行乐,在一潭死水中寻找激情和冲动,来盘活生命的人。即使每天收入极为有限,也经常光顾女孩酒吧找乐子,并将女孩酒吧推荐给其他工友。在无聊单调的生活中,热烈地爱着那个未在镜头面前出现的便利店女孩,时刻期待着与她见面,像个热恋中的少年。慎二的邻居死后,岩下以安慰慎二的名义找他喝酒,又让慎二买单,然后兴高采烈地跑步去找便利店女孩,慎二问“你跑着去吗”,岩下回答“因为想快点见到她。”情之切切,那种不管不顾的少年感,实在动人。随即慎二也被岩下感染,跑着去找美香了。

  岩下因身体原因向众人告别时,依然是乐观的态度,小景别的镜头岩下顺着楼梯走过,他紫色碎花的内裤透过没拉上的裤子拉链露出来,让人觉得好笑,又唏嘘感慨无限感伤。《火花》大结局神谷才藏隔着窗户向德永太步甩着他的人造胸部时,让人先是一笑,然后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水。这里那内裤和胸部,都是一种高级到不能再高级的情境设定了。

  五度出现:再丧的生活也有闪光的希望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改编自日本畅销诗人最果夕日的同名诗歌集,女主角美香的声音作为画外音经常说些既脱离,又切合影片叙事的东西,因为没有读过原版诗集,并不确定这些是否是诗歌原作。但结合着轰鸣低吟的母题旋律,逐渐抬升或降低的音符,再一次营造出那种绝望无助的丧感。

  与之相对立的就是那个出现过五次的幽灵角色——路边卖唱女子的励志歌曲,“但是,加油啊”。最后一次卖场女子本人并没有出现,印着她形象的宣传车放着那首歌曲从美香和慎二面前经过,她终于成功地将自己的歌卖出去了,美香和慎二相视而笑并热泪盈眶。

  标准烛光为1930K,钨丝灯为2760-2900K,荧光灯为3000K,闪光灯为3800K,中午阳光为5600K,电子闪光灯为6000K,蓝天为12000-18000K。即使蓝色看起来是冷的、绝望的,但它却有很高的色温。再丧的生活也有闪光的希望,东京的夜空中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那么北京、南京、郑州、广州、上海……只要是你努力生活着的地方,全都有最大密度的蓝色,炽热的,还闪着希望的蓝色啊。

  原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眼之愉阅】http://mp.weixin.qq.com/s/LMQUc21KHJe1POF5eY8_9A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的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