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改造家 第三季》是一部由骆新 / 施琰执导,真人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于行业标准】很感慨的是,日本设计师们的理念能实现,跟他们整个行业的规范和先进有很大关系。记得原版全能住宅改造王里巴黎改造那一集(物件247),一个细节是设计师在当地买到的木条没有按照规格裁切,还有很多瑕疵。设计师很惊讶,因为在日本,这是严重的质量问题。在这一期梦想改造家里本间贵史建筑师在改造前的很多准备,比如管线铺排,测量空气水质,甚至工人帽子上的血型,让主持人很惊讶于设计师的细致,但在我看来,在一套系统而先进的施工标准里,这些是设计师们基本的业务要求。而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才能有这些呢?
【来自精细制造和加工业的助力】拥有一个强大的精工产业,对设计对建筑,都是基础中的基础。这里要讲到的是那个所谓的魔方椅,我相信这个设计在日本,在中国,都是很难实现的作业。但放在日版中,我相信这样的一个椅子,仰仗于他们强大的精工制造业,能成为千家万户都可以使用享受到的生活用品。而在我们国家,能用相同标准造出那样椅子,成本并不算低。而降低成本带来的负面效果,又可能是偷工减料和山寨层出。一个好的设计,实现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被更多的人接触到,使用到。
【软装】关于改造的后段,看得出来设计师对软装的执念不如对基本设施的要求那么严重,可是业主在看房子的时候说了一句:这个墙面(可以给孩子涂鸦的白板墙)是我们最满意的部分。如果我没有听错的话,那我只能说这句话让人觉得很不是滋味。住房改造,什么时候能走出那种以“装饰”为前提的改造方式,不管是业主还是从业人员,从基础做起,哪怕在看不到的地方,把细节做足,把每个生活在改造环境中的人的生活方式考虑进去,以安全,舒适,便利为最高准则,那样的改造才谈得上治愈人心,而业主们也才能真正明白改造本身对你意味着什么。
我喜欢建筑师的说法甚于设计师,当然这里面也有行业标准的问题。但想象一下由建筑师来做房屋改造,除了考虑墙面好不好看,有没有贯彻某种所谓的“风格” 的时候,他们务必会把房屋结构,强度,通风,采光,动线,环保,人们在空间中的互动,生活方式等等问题放在所谓的软装之前。这是日版《全能住宅改造王》,以及现在的《梦想改造家》和其他改造节目(你知道我在说哪一个[微笑])最不同的地方,也是最有意义的地方。
【那本使用说明】日本《全能住宅改造王》里,几乎没有设计师亲自说明家具用法的部分,有也很简短。我看评论里大家都很欣赏本间贵史建筑师说的那一段关于不需要总是挪动家具的话,我也深有同感。建筑师或设计师,对自己的作品必然是满意,必然是希望自己作出说明并让业主欣然接受的,但是过于刻意的做法其实会让人不舒服,看反面例子《交换空间》,就充斥着以设计师为前提的炫技和高傲。看到那本厚厚的使用说明,我其实愿意相信在日本的住宅改造王里,那些业主也会拿到类似的使用说明。那让人觉得改造是一个工作更甚于一件作品。业主日后的生活才是应该被关注的核心。当设计师的光环退而求其次,这种主动的谦虚让我感动,也是专业性的表现。
《梦想改造家 第三季》观后感(二):追到最后一期,有些话想说
偶然在视频网站上发现了这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节目,一下就刷完了四期,上豆瓣一看原来还有这么多人也发现了这一档这么好的节目,十分感动,从此以后每个周二守着看。
确实节目中展示了许多不和谐的邻里关系,诸如上一季夹缝中的家坐在屋顶妨碍装修的老太太一样的邻居不少,但改造的效用是真实存在的。建筑师真正做到了花最少的钱,做最好的事。我认为,节目中展现的各种“恶邻居”在节目中剪辑出来,客观的还原了改造的进展,同时也可以引发当地人尤其在城市中如何处理邻里人际的思考,并非某水果台那样恶意剪辑制造波澜,有些人骂的实在没有素质。
再说一说最后一期布依族家园,前面三分之二改造我一直想建筑师以自己的方式去改造布依族人生活是否会有欠妥之处,毕竟在自己家园选择的生活是他们自己的。直到男主持人采访教授那一段我顿时豁然开朗,正如节目女主持人最后转述建筑师的“诚惶诚恐,做,总比不做好。”无论如何,改了总比不改要多一种可能。这种可能,可能就保存了文化,提升了生活。
《梦想改造家 第三季》观后感(三):设计师真的好棒!
第一次看这类节目,一口气看了3集,很感动。最近的楼市很疯狂,朋友们都在换房子,大平层和别墅,然而居住的质量真的不在于房子面积的大小。
看了北京、青岛和上海三集,最喜欢的是北二环的过道房子和那家人。一家人很努力也很善良,能在北五环外买了新房子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为了小孩儿愿意回到二环里破破烂烂的小房子生活。喜欢原木温馨的色调和温暖的采光,一楼的房子很接地气。因为北京雨水少,所以并不会太潮湿。除了小夫妻俩的床铺空间略小以外,其他都很完美。好想回到北京,跟大家一起自己准备刷火锅吃。这三套里面最想住的就是这套。
上海那套虽然改造的也很棒,但是看着很火大。首先夫妻俩和爷孙的房间早就可以对调了。其次,装加水压设备和给洗衣机做出水口不会很麻烦,也不会很贵,为什么一直不做。第三,楼顶养鸽子的人是什么鬼,公共空间干嘛被私占养鸽子。别人出钱装防水隔热你还不乐意搬,希望城管看到速度去拆掉。最后就是,这家人最应该做的是,把房子卖掉换到郊区去。夫妻俩这么多年也买不起新房子,说明工资收入很一般,收入一般的工作那里都很容易找到。孙子已经高中快毕业了,学期房也没有必要了。这种老公房,还在顶楼,老人走楼梯累不说,看着真是分分钟变危房。
青岛那套没啥感觉,就是想,你们保密了半天,节目一播出,妈妈不是都知道了嘛。
《梦想改造家 第三季》观后感(四):这个系列第三季就如《舌尖2》一般错误
最不喜欢大陆电视的一点就是不顾一切地搞自己以为的“人文关怀”。这个室内设计真人秀到第三季沦为一半篇幅在展现“老娘舅”式的家庭情感故事:辛劳父母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绝症患者身残志坚有梦想,孝顺儿子数十年照顾瘫痪母亲不离不弃感动中国…;邻居只有两种--对你的改造工程毫无怨言的好邻居和不同意改造的自私“恶邻”。
装修设计的正片部分看不出来设计师和设计师之间有什么理念差别,除了视觉设计上不同都是同样的通电毛玻璃,电动升降桌板,“智能”变色灯,下雨天会自己关天窗,红外感应小夜灯,拼来拼去百变桌椅,有蒲团的茶室和绿植……所以这是时下所有设计师心中公认的好设计好生活标准?每期节目大幅渲染设计师多么贴心简直小天使连主人家换鞋要用的小椅子都想到了…所以“贴心”就是设计师届的唯一职业素养要求?真的不会overfit不会缺乏弹性?
这节目前两季关注没那么大的时候拍摄还相对朴素,一些家庭情感、邻里纠纷还算自然流露。第三季火了以后开始举着不知道哪里来的价值观大旗强行带节奏凹三观。连自己节目的重点以及为什么火的都忘了。硬生生把自己节目从主推新奇、趣味、设计改变生活的主题拉低成《知音》以及无数假(一看就是找演员演得)家庭调解类节目赖以生存的那种煽情和道德伦理。好好的题材被毁了。
最后还想说,这节目里的大多数主人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没有那么高尚也没有那么邪恶。真实世界就是有利益冲突有纠纷也有真实的爱。何必非抱着自己的道德标尺把朴素粉饰成失真得伟大光荣高尚。平静地显露真实观众自会受到触动和启发。
《梦想改造家 第三季》观后感(五):再见梦想改造家
家人都说我是个异类.从小就不看动画片爱看CCTV2的交换空间.家人打麻将我就拼了命捣乱.抢他们的麻将做房子的框架.还摆家具。
在2013年室内设计专业的我毕业了.我满心欢喜的进入了这个我梦寐以求的职业.我成为了设计师.做了3年看透了这个行业.设计不再是设计.而是钱.骗着业主买有提成的东西.为了赶工期所以东西都是千篇一律.和客户聊天都带了面具.再差的东西在我嘴里都能说出花来。
客户经济有点困难我熬夜改完设计方案.预算为他省了6万左右.可是我却为了月销售冠军.给客户看得还是那套贵的方案。觉得自己越来越像“骗子”什么话在我嘴里都是添油加醋的.这实在不是我的初衷.
看过无数同事在面对自己的客户时像朋友.可是当朋友要他改方案时.你永远不知道他会把你骂的多难听.呵呵.见了面依旧是朋友.太假了
所以我在2016年12月辞职了.再见了“设计师”.梦想改造家也不能在看了.一看到那熟悉的生活.我就想起了那段时光。所以再见过去.
《梦想改造家 第三季》观后感(六):建筑师到底能为人们做些什么?
《梦想改造家》从第一季看到了第三季,我一直在想建筑师到底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作为一名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确实感受到了节目组与建筑师的用心。不得不说,建筑师可以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可以有无限创造最适宜空间的可能,但是场地条件是最大的限制,但我看到了建筑师们对待改造的热情,他们可以用最多的努力为求助者提供最佳改造。
当然,看到他们一步一步改造的时候,我也有同感。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但是他们永远都不放弃,或者说,这是他们的使命。希望每一个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永远不忘初心,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看到回访的时候也是我最难受的时候,设计师可以改变他们的居住环境,却改变不了他们的生活。邻居间的睚眦必报令人痛心。每次看到邻居对建筑师的不满,我都很心疼这些建筑师。举一个例子并非是节目中的。对于我们来说,和人体尺度打交道已经很久了,我们会觉得过道1400和1600是没有很大区别的,但或许对普通人来说,这就是有很大区别的。建筑师也理解他们,所以他们放弃了最优方案,但是他们仍然在追求最完美的改造。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多一些理解,更希望求助者好好爱惜自己的家,毕竟家也是自己的生活。
我想,对于每一位建筑师来说,建筑行业都是他们也是我深入灵魂的热爱。最后,希望梦想改造家越来越好,向每一位为建筑行业付出的建筑师致敬!
《梦想改造家 第三季》观后感(七):小户型更能看出生活态度的重要性
看了不连续的5期节目,偏爱看对小户型的改造。日版《全能住宅改造王》里本间贵史就擅长对人均居住面积小的房子进行改造,这次在《梦想改造家》里看到他,很惊喜。大师说的两个原则,“兼”-兼用,“重”-重叠,说起来只有简单的两个字,但在面积严格限制、奇葩格局和屋主各种相互冲突又繁多的要求下,如何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为可能,如何活学活用兼用重叠原则,就非常考验建筑设计师的创造力了,几乎可以说是在挑战极限。
除了第4期改造蜗居之家的本间贵史,还有第3期拯救L型过道房的青山周平、第7期3万元打造温馨婚房的赖旭东。第8期洋女婿那期也算,个人非常不喜欢这期,不是因为改造的不好,事实上设计师做出的效果比住户要求的更多,连party模式都想到了。至于那个可改装成婴儿床的设计,我不知道是设计师的想法还是房主的授意,实际居住的小两口那表情可是很尴尬的。改造本身并无大问题,然而我太讨厌那个被称为“洋女婿”实则还未结婚的美国白男了,住着女友妈妈的房子还各种嫌弃,丝毫不体谅女方母亲来一趟倒完地铁倒公交、倒完公交还要走路、单程就要近三小时、还给他们收拾房间打理家务洗衣做饭的辛苦,不肯临时改变一丁点生活习惯,早上洗完澡出浴室的时候穿上衣能有多难?这么不体谅长辈又自私的人,希望节目组以后别接这样的委托了。吐槽完。
3万元打造婚房的那对小夫妻,经济条件是差得多了。这个预算放在现实中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出节目中的效果的,那可是用上了设计师本人的各种人脉人情,才取得的超低价甚至免费赠送,甚至还拿他的设计专利换家具。但是我同意节目中说的,有可借鉴的地方,在家装设计中除了常见的那些,还有很多被忽略的廉价材料可以利用。委托人虽然过得艰苦,倒是很乐观。从女孩给鞋子拍照贴在鞋盒上这一小细节,看得出来她是费了心思在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积极生活的。
然后是第9期回访特辑。回访的那几家,我以前并没有看过,有一些设计被弃之不用或者做了调整,有因为邻居不配合的,有因为家庭成员变化的,有因为用途改变的,可以理解。但是当看到青山老师笑着看着用心设计的房子被胖大婶一家折腾得面目全非杂物乱堆时,觉得很心酸。如果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生活品质有所追求,那么即使请了最优秀最用心的设计师,有过最周全最实用的改造,那个叫家的地方,依然会被弄得一团糟。
《梦想改造家 第三季》观后感(八):应该多记录使用者后续的问题
看了几集,实话说跟全能住宅改造王没法比但是又甩梦想空间好几条街。
建筑师做室内的手段和室内设计师做室内的手段差距还是蛮大的,建筑师因为多年的空间操作训练所以一做改造都是硬装和结构改,室内设计师就研究各种软装和家具的多种酷炫用法。
印象深的有一季室内设计师把床底下做了一堆功能,电熨斗,梳妆台,衣柜桌子,像八抓鱼一样但是感觉并不好用,因为要用下面的梳妆台要把上面的床板抬起来。这种空间太消极了。还有儿子有时要回来,就在爸妈房间原来的阳台处做了儿子房,床板收纳到天花板上,儿子回来的时候,父母和儿子之间就用一张薄薄的不知道金属板还是什么板隔开,还是遥控的!还有一个关不紧的门!但是弄的很像搭建房。太丑了。
包括青山做小空间利用的时候也有这种多功能复合空间,但是比较合理的是只多做一步操作就得到结果。最常听到的“平常这个可以。。。当你需要。。。的时候,这个就可以。。。”其实并不是那么好用吧,尤其是常用功能叠加的时候。
其实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建筑设计,设计师最头疼的问题还是使用者是否会按照他设计的那样去使用它们。毕竟在分析图上说的通的东西,用起来并不是那么回事。
后记:
看了几篇回访,青山给胖大婶家院子做的小餐厅已经变成杂物堆,还有很多其他改造后美的不要不要的梦幻屋最后被糟蹋得让人心痛。这里很难说是设计环节出了问题还是使用者本身的问题,但是从我的角度而言住户和住宅之间的气场确实会互相影响,家最终的样子其实是自己内心样子的真实呈现。
虽说我们学设计的人应该去设计人们的生活方式,带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品质,这里看起来好像很难把最后大家没有好好使用我们的设计的这个锅丢给使用者去背。但是不得不说设计师只参与改造的几个月时间,剩下的几十年都是使用者在用这个房屋的,拿到钱设计师大可以撒手不管,只是多少会有点心痛自己为这个世界做的微小尝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接下来几十年你们怎么舒坦怎么住吧。
最后,条件宽裕的设计师当然可以进行委托人和设计师的双向选择。对于其他的大多数。。只能说有案子就接吧,甭管心不心痛了。
《梦想改造家 第三季》观后感(九):户型没有人奇葩
第一集:上海,吴方浩、李楠。这家老人真可怜,养育孙子就算了,还得伺候儿媳妇,老人家睡那么一张床,儿子儿媳妇居然也从来没有换一下房间的意思,够让人心寒的。关键还碰到两个不靠谱的设计师,如果只有吴方浩应该还好点,李楠真的是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比如大房间里的硬性隔断,以及那个一米高的所谓复合床,中国有几个人有喝咖啡的习惯。不过老爷爷总算有了一张完整的床,讲起来泪目。 第二集:青岛,史南桥。妈妈真是一个又乐观又坚强的女性,可能只有经历过病痛,才知道生活不易。大概上两季主要侧重于奇葩和小户型,这季开始发掘新思路,所以这集的侧重点就放在速度上面,但是中国速度,所谓的两周装修并不稀奇,多的是短时间建起来的桥和楼。史南桥非常注重动线的合理性,入户门的改动,厨房里冰箱、料理台、炉灶的排放顺序,注重洗衣机的位置和晾晒的方便,从小花园进门后是客厅,再是可以睡觉的地方。起初不理解抬高的小花园,以及下面的收纳箱,但是后头注意到抬高的地方是直通大门的,可能是为了妈妈危急时刻担架进出方便吧,史老师节目里并没有提到这个,只说设置收纳箱,可以进行储物。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第三集:北京二环,青山周平。这家条件应该不错,五环的房子看起来很大的样子。青山周平的小户型改造,厕所放在中间的创意不错,子女床边那块板子太矮,还有二楼孩子们玩耍的空间,最多能玩到五岁,六岁就要碰到头了。 第四集:上海浦东,本间贵史。每当这时候,就会想,爷爷奶奶哪里去了。不得不称赞日本人的细致和丝丝入微,胶囊房的设置,已是在这个空间里能做出的最大合理。本间贵史自己做的小凳子其实实用性并不高,但是是独立的,收藏价值远远高于使用价值,还有就是爸爸的电脑挨着姥姥姥爷的床,姥姥姥爷依然睡不好。 第五集:上海,王平仲。知乎有一个问题,怎么能做王平仲的女朋友,高票回答是首先你要有一套上海的老旧房。这集就是讲一个迷妹的自我修养。房子层高毕竟太低,迷妹去露台和厕所都要弯着腰,依然有碰到头的危险,但是睡在男神亲自安排的床上,即使没碰到头都会晕吧。楼梯的推拉板好评,这才是尊重隐私。 第六集:广州荔湾区西关,谢英凯。梦想改造家播了三季,每季的套路明显,要选几套户型奇葩的公房,几户极品的邻居,还要选套大房子。书香门第的一家人,邻居和谐,观众看起来也愉悦。总体来说,房子结构完善,采光舒适,但是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这么大的房子,没有玄关,推开门就是客厅和餐厅,一览无遗。一楼洗澡的空间没有必要,而且洗衣机也放在一楼,晒台又在五楼,女儿在介绍时已经说明了母亲讲究,不能把衣服搭在外面,还设置了这样的布局,非常麻烦。老爷子原来整整一楼的书和藏品成为三楼的起居室,整个构造布局和一楼的客厅又有什么区别。比起来自台湾的史南桥和王平仲,在以人为本上,还是差了一些。 第七集:成都南门,赖旭东。这季除了抢速度之外的另外一个噱头,就是低预算。但是完全不具备可行性,各种赞助商的赞助,设计师各方拉来的关系,实际花费算下来,应该是三万的几倍了。还好选的这对小夫妻,虽然没出多少钱,但是很招人喜欢,不至于使整集搞得很难看。赖旭东充分展示了他的各项才华,烧砖、设计、缝纫、烹饪,以及公关。其实适可而止就够了,川美赞助的地毯、他手绘的墙画,过犹不及,观众的同理心在于这样的设计我可以借鉴,而不是为什么他们能去泰国旅游跳伞装房子却只有三万块钱。 第八集:上海,方钦正。在奇葩户型、低预算、短时间外,节目组又找了一个新的看点,就是除了隔代冲突外的中西差异。节目组很用心。我喜欢这个设计师,说话不紧不慢,设计有条有理。除了厨房打开以后的隔板能有效阻挡油烟哑然失笑之外,其余都趋于完美了。节目组的文案不妨做成,打开以后的隔板有效阻挡油点外溅,清洗方便,还更有道理一点。另外不理解的是在屋顶上放玻璃亚光砖是相关部门批准的么,上海居然允许这种改动。 第九集:房子是拿来住的,不是拿来炒的。设计好的房子不仅是一个艺术品,更应该是居家过日子的港湾,要符合房主的基本要求。武汉这家,喷淋装置搁浅,电梯拆除,但是妈妈认识了很多年轻人,见到更多的世界。上海的翻译家爷爷,他是一个伟大的翻译家,王晨也很贴心,他们是整三季节目中最好诠释业主感恩,设计师用心的一个案例。设计师的想法很好,设计很妙,然而业主更习惯自己的轨迹。 第十集:福建连江,董功。不知道是因为先选定的设计师,后选择的住户,还是先选择的住户,后确定的设计师,但是真的是太相得益彰了。董功的成名作海边的教堂和孤独的图书馆,跟连江的这套建筑,拱顶、水泥结构,完全一脉相承。然而董功是建筑师,不是室内设计师,住房外表固然独树一帜,但是室内方面,很多欠缺,比如三楼的卫生间,这么大的屋子,儿子和女儿要共用一个卫生间,完全没有必要。 第十一集:北京庆平胡同,刘昊威。爸爸说自己的儿子,就是公子哥啊。公子哥的想法很多,意见很多,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你的实力配不上你的野心。起初说屋子是自己设计的,一知半解的了解,知道给爸爸妈妈扩大个人空间,增加卫生间,但是却根本没有保温的专业知识。这期争议很大,最后还是拆除了二楼,我觉得设计师的设计没有太大问题,除了上房顶那个,有点多余。业主的焦点在于层高和二楼需要空调保暖,其实在装修初期,设计师可以考虑在二楼加装暖气片的问题,层高因为加新风系统,他母亲是肺癌晚期,两者相较取其重,舍弃层高选择新风可以理解。不怕没想法,只怕想法太多。 第十二集:河南平顶山,孙华锋。无比和谐的一家子,非常开心,觉得节目应该是这样的基调,即使困苦,不悲惨。凉台榻榻米的设计,晾衣服的时候难以处理滴水问题。其他觉得挑不出刺,声控的智能电器、电磁炉、调料瓶、以及隐藏在墙里的扶手,很周到。 第十三集:贵州板万,吕品晶。这是大师,这是大事。只是不知道后续是否取得了预想的经济效益,否则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