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的13年》是一部由斋藤工执导,高桥一生 / 中川雅也 / 神野三铃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白的13年》影评(一):原谅,真的这么轻易吗?
今年的上海电影节,选择了斋藤工的处女长篇 《空白十三年》作为开端,不得不说,是有些失望的。
片子本身值三星,镜头是美的,配角们的演技也是十分强大,最后一个镜头,母亲拿出13年前父亲留在家里的香烟,颤抖的吸了起来,十分惊艳。也是在这一刻,我准备了很久的泪水才有了些许想要落下的势头。失望的地方大约是在于,整个片子节奏有些凌乱,前面的铺陈有些长而略失重点,以至于后半段的群戏,显得有些突兀与张力不够。也许是受限于片子的时长,父亲的洗白,儿子们的悲伤,显得有些牵强而廉价。
而我最想讨论的也是这个部分,原谅这件事情,真的是这么轻易就能做到的吗?
父亲从小烂赌,欠下巨额债务,最终在一个深夜不告而别,消失于茫茫人海,于是母亲一人担负起所有生活的重量,送报做小手工,还有隐晦的站街女,被车撞倒了也不敢休息,扑上厚厚的粉依旧推开深夜的家门去赚钱。然后13年后,在父亲的葬礼上,一些陌生人说,其实父亲是个好人,他之所以欠债,是为了不计回报的帮助他人,他珍藏着小儿子获奖的作文,他其实深爱着他的家人,然后,就大团圆结局了!天哪,那母亲这十三年来吃的苦,算什么?既然是个好人,为什么不能堂堂正正的赚钱还债,而选择避走天涯,留下一滩烂泥给到家人呢?这种空有善心却无能力的自以为是的个人英雄主义,到底哪里值得歌颂了呢?又凭什么要得到原谅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就是父子亲情,是无法割舍的爱。但难道不正是因为有爱,所以才无法原谅吗?无法原谅那个会和我一起打棒球的父亲的不告而别,无法原谅那个宁愿漂泊在外帮助陌生人也不愿支撑家庭的父亲,无法原谅本来应该是最大安全感来源的父亲的背叛啊!如果原谅真的这么轻易而浅薄,那,深深的爱,意义又在哪里呢?人类的情感没有这么简单,爱也好,恨也罢,统统都没那么容易非左即右,非黑即白。所以,我更愿意选择母亲最后的态度,算了吧,反正都逝去了,原不原谅,了不了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终究是自己选择的艰难的人生之路,抽一口烟,看看窗外的天空,一切都会过去。
:金子统昭的配乐及片尾曲为片子加了半颗星,高桥小哥的颜,温柔又软弱,再加半颗星。最终,四颗星。
再PS: 看完电影后,我独自一人跑去吃了一碗兰州牛肉拉面,清汤,细面,加一小份牛肉,半勺辣椒,半勺醋,一如小时候,父亲日日清晨带我去吃的那样。大约是在我的生命中也曾有那么空白的几年,只是我足够幸运,他回来了,并且还会陪伴我很久很久,而更加幸运的是,我从来都不曾怀疑,他是那么一个再好不过的人了。
《空白的13年》影评(二):留白还是缺失?
如果父亲没有一走了之,哪怕畏畏缩缩地拼命还钱也好;如果父亲一走了之,把债带走,留下母子辛苦打零工是糊口而不用还债也好;葬礼上的陌生人都说父亲是个好人,那对于家庭来说就变成好人了吗。即使是有“血浓于水”这样的借口,也不是用“我的获奖作文父亲一直留着”这样的一个小点,就可以愈合他对家庭划下的伤口。对别人的好,就能掩盖他对家庭的失责吗,就能遮住妈妈脸上的伤痕吗。人死了,他的错误即使能遗忘,却无法原谅。
甚至于让我怀疑,这里面真的有父爱存在吗?小时候他和我一起投球,他是生我养我的爸爸,所以即使他抛弃了我们他还是爱我们的,只是暂时的离开而已,他也很艰难的,他内心肯定也很煎熬,他也一定很自责,而且所有人都说他是个好人说明他本性不坏的,当然是选择原谅啊。这个逻辑,你能接受吗?一封留下的信,也是简简单单地轻描淡写地告别,好像告诉世人“这是很好很长普普通通的一生”,而没有丝毫反省。(不知道妈妈手里的那封给儿子的信是什么内容。)
在后面讲故事拼拼图似的拼父亲的形象时,讲得比较碎不是特别连贯,不知道换一个讲故事的方式会更好?比如:父亲消失的13年,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和这些人分别有交集,每个人都讲出自己所在区间内父亲的样子,这样会更加全面更加饱满的感觉。不过我又想,这样电影的重点就在父爱上了,万一还有个反转说父亲其实是有什么苦衷的,就有点俗套了吗哈哈。又想到,那直接父亲全片都不出场,只是由所有人讲述,“活在别人嘴里的人物”这样,感觉像《听说桐岛要退部》了又。
刚开始以为要讲日本的丧葬文化,中间以为要讲父爱,但加上隔壁家风光葬礼却顾了哭丧职业人,我又觉得在讲现代日本社会亲情逐渐淡漠乃至缺失的问题了。顺便,这个葬礼让我想起了《纪实72小时-都市里的小葬礼》那期节目,讲现在日本社会葬礼从简的趋势。
又想到,电影开篇爸爸的葬礼无人问津,隔壁家葬礼却风风光光热热闹闹,结尾却发现爸爸葬礼人虽少但都是真正的朋友、是了解爸爸的人,隔壁家却是要请职业哭丧的陌生人,是要对比吗?
再说个题外话,爸爸喜欢唱的《つぐない》(《偿还》),妈妈也在结尾唱了两句,前几天一直在循环,邓丽君的影响真的哦哈哈哈。
当然这个电影卡司肯定是合格的咯,如果剧本再一点点就好了呐。
《空白的13年》影评(三):你永远不知道眼前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电影从火葬开始,也在火葬结束。有时候需要一个仪式,去和过去的牵挂也好,不愉快也好做个告别。我觉得挺好的,但我选择不原谅。 有点没看懂,但最大的冲击是人不仅不是扁平的,反而立体到让人感受到有些无力。从某些方面说,你永远不会真正了解一个人,你不可能看到所有发生的事,而任何一个他人的表述和转达,不能否认都是经过他人自我筛选加工后的产物。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绝对的黑或白么?大概灰色才是最终的归属吧。 看完以后会有一点点小压抑,不仅仅由于葬礼的基调,还是自身对传统认知的怀疑。 影片侧重二儿子和父亲之间的交流以及情感上纠结和牵绊,但影片对于二儿子和妻子以及二儿子对于自己孩子的态度展现太少,原以为还想描述扭曲的家庭、父子关系会对二儿子的夫妻、亲子关系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或许这不是讲故事的人想讲的,但作为观众还是感到有点遗憾。
《空白的13年》影评(四):人生不过一缕青烟,亏欠别人的唱1万遍《偿还》也于事无补
人生不过一缕青烟,13年前突然离开时留下的半包烟,13年后没去参加葬礼的妈妈在窗边点燃其中一支,幽幽飘起的也许就是这13年的愧对之情。爸爸和孩子家人之前的亏欠,唱1万遍《偿还》也于事无补。通过他人之口知道了原来爸爸会魔术,珍藏儿子的作文。
同日同姓两场葬礼上薄情的热闹和温情的冷清之间的对比很有意思。
不过演技上来说,前面我真的快要睡着了。直到佐藤二郎(喜剧和尚)出来第一个致丧,我才算入戏了。
71分钟挺好的。片尾曲也不错。
又,原来日本也有职业哭丧者。
致敬已逝的松本匡人先生
《空白的13年》影评(五):“原来我的父亲是这样的人”
前篇一上来就是葬礼,有点淡淡的忧伤,回到过去描述了离开父亲十三年一家三口过的日子,半个小时后突然打出了空白的十三年的标题,大家诧异的点开手机看时间,下意识的以为前面那个只是开头,标题出现在影片中间的事情确实少见,后篇回到葬礼意外的走起了诙谐的路线,父亲的朋友们讲述了儿子们没听过的父亲,最后儿子们说,虽然很恨抛弃妻小的父亲,但听到别人口中的父亲,又有点爱那个会帮助别人、去世前拿着儿子幼时的作文和别人炫耀的父亲。没有洗白由于欠债逃离家中的父亲,只是简单的知道了这十三年父亲发生过的事情,最后母亲坐在窗边抽烟那一幕才豁然开朗。
致敬已逝的松本匡人先生
致敬每一位父亲
《空白的13年》影评(六):人生角色
很少有人,能扮演好父亲、丈夫、好朋友三个身份。比如片中,朋友们都说他是好人,给无家可归的人住宿,帮没钱的人筹钱。可对于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他无疑是他们人生中最深的痛。欠下赌债消失多年,妻子含辛茹苦打工,孩子们过分早熟帮这个家庭挣钱,承担家务。最后孩子们大了,他们和母亲却也不亲近,对父亲更是恨。大儿子怕重蹈覆辙努力工作赚钱出人头地,小儿子找不回父亲的爱,在面对自己要当父亲的时候更多的是拒绝和慌张。
幸福的家庭其实不多,孩子和父母的血亲关系,都是牵扯的爱。多少被遗弃的孩子长大寻亲,多少对父母恨意满满的孩子却是因为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爱。在一段父母子女关系中,孩子的地位太弱势。
人没有至恶至善,片中的父亲在选择角色时,放弃了家庭角色。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人,结婚生子,空白十三年之后来一句,谢谢你们给我十三年的自由让我做我自己,真的很难想象这是朋友们口中那个好人说出来的,这么自私的话。
人生一场到头来什么都不剩,选择做好什么角色,就是做个有责任的人,不要辜负不要伤害别人,再去做想做的事儿。人生没有自由,所谓的自由,不过只是选择由自己还是他人承担相应的代价而已。
《空白的13年》影评(七):新人导演,不该轻易挑战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斋藤工作为演员是我的男神。但是作为导演,我还是认为他不该一上来就挑战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摄影镜头挺美,音乐也不错,客串的演员阵容更可谓星光熠熠。可是作为故事本身来说,叙事过于碎片化,各种闪回很生硬,该展开的没有展开,一些多余的枝节也没有砍去。全片里没有任何一段有张力的戏和像样的冲突构成。父亲逃走后母子三人的幻灭和奔溃呢?父亲病重期间幸治带女友去探病说了些什么?最看不惯父亲的长子芳幸,在获知了父亲一些和以往印象不同的情况后,为什么没能在葬礼上有像样的发言?(这个角色还是导演自己亲自上阵的呢)。所有可以“来戏”的部分都没有把握住,包括母子三人的十三年血泪史和父亲在他人口中的“也算是个好人”的各种叙述都轻飘飘的。
而且从整体题材来说,真的是挺负能量的。一个恶习满满惹出事端、又不负责任临阵脱逃的懦弱男人,给妻儿造成了十几年的灾难。后在其葬礼上又有各种不靠谱的“亲友”来叙述其生前的各种廉价“好心事迹”,给儿子们造成各种混乱——对,就是混乱,无论是片中人物还是观众,只要不是烂好心的圣母,都只会感到生活的荒谬无奈。
毕竟人最重要的是责任感,逃避最重要的责任,那么你对儿子慈爱地笑过、或者帮过陌生人什么忙,都无法挽回你是个不负责任的废人的事实。更让人难过的是,懦弱的父亲很明显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儿子,幸治在得知女友怀孕时,那种既不是兴奋、也不是惊慌的麻木畏缩的形象,多么相似。观众们可不会希望这种不幸的轮回再一次发生。
从这点来讲,亲友们荒唐搞笑的葬礼发言,更像是对于过于丧气的前半部电影的气氛挽回,但也只能算是说了些笑话段子而已——父亲逃避的这13年空白时间,并未能够如此轻易地挽回。
上述问题,我觉得一方面导演过于年轻功力有限,对于电影的轻重点把握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就是由于是取材真实故事,在表现上有诸多投鼠忌器的缘故,以工桑的导演资历来说,这种题材他把握起来还是过于吃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