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分贝人生》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3-22 21: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分贝人生》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分贝人生》是一部由陈胜吉执导,张艾嘉 / 陈泽耀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分贝人生》影评(一):并没有出口

  2017-6-23 上影节 @大光明电影院

  这部戏情节略微有种“主题先行”的感觉,议会那一段像是为了突出贫富差距去努力表现贫富差距……故事时间跨度为三天,三天里面呈现了命运接连的打击贫穷带来的种种副作用,像一个困境的横截面,这个横截面也暗示着家庭以前可能经历过的创伤,但仅仅止步于暗示,譬如并没有解释母亲为何会发病,父亲去哪里了呢,妹妹到底是不是亲生的,等等。有些故事里是可以不解释原因动机,直接开门见山展现这种横截面,但是我觉得这个故事里似乎需要简单交待一下原因。这样感觉整个故事会更有说服力一些……(个人看法

  《分贝人生》影评(二):分贝太多,一种也足够

  上影节选片,我总想着要中国化一点,期待多找些本土的影片,哪怕稚嫩却更为感动

  《分贝人生》的首映算得上是很惊喜的了。特别看了《冰之下》之后,会更加感动于这部片子朴实

  有多大的本事,干多大的事。而今,却大多成了有多大的心,有多大的舞台,就铺满多大的空间

  简单的故事,开放式的结局,但很真诚,很诚恳作为第一部作品,已然不错了。

  尽管人物背景有些交代模糊,一些场景设置显得不够契合,却不难感受到,导演有一颗想说更多的心,在这里许是被抑制了,或者说被分贝淹没了。

  医院,一定需要妹妹的出生证明才能认证抱回尸体

  药房,一定要先“排队,拿号码,拿药”,即使母亲正在发病。

  证明,只有有足够钱,可以很快被买到。

  监狱,另外的狱中人,介绍便宜律师保释赚钱。

  议员,高谈反对杀生,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不干实事。

  等等等。

  种种都是点到为止,一两句话,却再没有了然后。

  不过在镜头上有一处很有意思。夜深,当男主坐在伙伴开着的偷来的车后,车撞倒了人,当机开走,对比男主和妹妹深夜被撞,肇事车扬长而去。开走的路是圆形的建筑,一圈又一圈。

  影片结束,片尾曲这样唱着。

  “日子过得多么笨重”

  “再没走几步又频频回首”

  “我们在无限的孤独中漂流”

  “仿佛这样活下来 就能找到出口”

  如果说生活是一团毛线球,那电影更应像是一种理线的工具,它会选择一根去深入,最多扯到其他。如果再一把抓着杂线的话,生活不过还是一团原地踏步的线球。

  分贝太多,一种也足够。

  期待新声。

  《分贝人生》影评(三):要么跳下去,要么就好好坐着。

  金马创投百万首奖不是来得毫无道理,《分贝人生》就是这次SIFF给我惊喜的片子之一,另一部是同样入围亚洲新人奖的台湾影片《强尼·凯克》。要承认我对华语电影尤其是台湾电影是有所偏爱的,对新人导演也充满好奇。纵使这两部电影结束后,放映厅的灯亮起来,场内的观众已经所剩无几。而我却惺惺地觉得很欢喜:又是一部没多少人看没多少人喜欢,我却像寻到宝那样喜欢的小片子。很多大片都不如它们打动我。

  还有一点,这部片子是带着我妈一起去看的。她不是影迷,平时很少看电影,纯粹是那晚和我吃完饭后,我说了句,跟我一起去看吧。其实我觉得她不一定爱看这种类型,也许会睡着,但我交代她不能玩手机。于是她完完整整地盯着银幕看完了这部片,没有喝水,没有打开过手机,看完之后我问她怎么样,她说蛮好看的,很真实。我想起来那一次拖着她去看《路边野餐》也是如此,一个不怎么爱看电影的母亲,她愿意认认真真陪女儿看场她喜欢的电影。

  电影的背景放在湿热的东南亚,故事聚焦的是底层边缘人群。偷车、偷零件、从别人的派对上打包食物,对贫穷的表达直言不讳,并且细节刻画得非常真实。也只有把视角放在底层,才能真实看到不公社会和不平等的人生。患有精神病的母亲,在生日那天死于车祸的妹妹,生活施予什么,就得接受什么,我们怎么活着,从来都无从选择。母亲得病的原因和妹妹的身世又是另外两条延伸的线。这个故事是不幸,而不幸里头的大部分都是命运。

  车祸在故事里的两次出现非但不是简单地制造灾难制造戏剧性,反而是引人思考的一部分。从开始时阿强骑着摩托被车撞,再到阿强坐着的那辆车撞了另一个骑摩托的人,这个循环的故事结构牵扯到人性。我们为什么要逃?为什么不得不逃?问一问生活就知道了。

  于是我们需要在慌乱之中听见马达高速运作的嗡嗡声响,需要在门外一片嘈杂中听到面前缝纫机运转的声音。如果无法选择成为高音或是低音,无法鉴别生活施予的礼物是惊喜还是失望,至少可以选择能够阻碍我们面对现实的分贝。

  除了故事,结构,摄影也不错之外,个人认为新人演员陈泽耀的表演恰到好处地到位,非常符合角色特点。在医院为了去停尸间找妹妹的情绪,为了能让妹妹出来去求人办假证的状态,在派对上往塑料袋里装食物,以及结尾开车的那场戏,他在表演上的细腻程度毫不亚于旁边的张艾嘉。当然张艾嘉及饰演妹妹的那位小演员也都不错。从角色和表演的质量来看,《分贝人生》就是一部上乘的电影。

  阿强和母亲站在两个位置,扮演的是两种角色,表现两种态度

  如果现实痛苦超越了精神能够接受的程度,大脑超出负荷,就会变得精神紊乱,这是迫于无奈,是生活施压,是第一次的痛苦就让人崩溃,可是到了第二次就不必再面对了,或许什么都不知道,活在自己世界里还好过一些。像妹妹死去后,她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还帮妹妹做了制服,她在车上笑着啃着鸡腿。

  可是如果必须接受,必须活着,你承担的责任让你必须夹在一个个灾难,一桩桩麻烦之间,就会像阿强那样忍耐着眼前的无解。阿强的情绪中是有失望和悲愤的,一次次的重击,一次次被逼到悬崖边缘,但是一直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崩溃。这不是隐忍,就像最后他无所畏惧地开着那辆刚刚撞了人的偷来的车,眼神里是轻松平静,这是别无选择

  影片刻画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问题,故事情节牵扯出人性的话题,对比之中清晰所见当时处境下角色身上面临的抉择内心的错愕和矛盾,而整个故事、所有细节都在强调命运。其所展现的底层人物的生活及情绪状态逼真、写实、毫不刻意。

  情节上必然存在突兀之处,而属于处女作的粗砺与生猛也是电影能打动观众的原因之一。我们看了太多规规矩矩的圆的故事了,可是《分贝人生》的两起车祸却带来另一层面的构思和另一角度的思考。此片剧本整体的完成度已经达到甚至超出预期。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妈跟我说,最后他们开着车,意思就是要去很远的地方吧。我先是摇摇头,可是觉得也没错。

  后来想到影片中出现两次的一句话:「要么跳下去,要么就坐着」。

  《分贝人生》影评(四):分寸也许是电影最难把握东西

  在平遥看了几个片子后,有个这样的感悟。导演在创作的时候过于隐晦,信息就很难准确的传达给观众;而如果观众稍用力,就容易让观众觉得刻意。

  《分贝人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处女作,它有着很多闪光点,但是也有着处女作的通病:太想去表达导演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电影的设计感也就浮出水面,而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了。

  影片聚焦在贫民窟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男主人公一直在经历各种“丧”,丧到了片尾也没有反转。可惜的是这种“丧”充满了刻意感:女孩生日,哥哥就把她带到外面跟自己的朋友一起过,其中一个兄弟提议要给女孩买蛋糕,而蛋糕店却在很远的地方。买完蛋糕朋友几个就分别了,在男主时速不快地开着摩托车,然后跟女孩聊天。很担心导演会设计一个撞车俗套戏,结果,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导演把接下来的事情重点放在了“拿回尸体”这个点上,使得故事没有因此失控。张艾嘉的戏撑起了这部影片,但可惜的是,其故事线和拿回尸体的故事线有些割裂。儿子自顾自地想着拿回尸体的办法,母亲自顾自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直到最后结尾两条线才算交接起来。

  导演设计了很多障碍给男主,无出生证明,需要办假证;,母亲发病急需用药,但拿药无法优先提供,偷车想去卖,结果又撞了一个人......一开始也许会对男主带着同情,而到最后,只有“导演应该又要为难男主了”的猜测。

  结尾的未知感与宿命感让片子的风格保持一致,基调也很统一。如果在剧作上能够把设计痕迹很好的隐藏起来,也许能够带起更多共鸣

  《分贝人生》影评(五):《分贝人生》:生活,你不知道的悲苦

  文/何小威

  看完电影,与行的朋友说:“多想早点结束。”

  我有些疑惑,问:“为什么?”

  她毫不犹豫回答,“太压抑了。”

  我点点头,表示赞许。的确,这部马来西亚的电影《分贝人生》有些压抑,压抑得让人有些揪心,仿佛喉咙中夹杂着一块糖果,既甜,又让人有一种快要窒息的感觉。正因为这种感觉,才显示出了电影《分贝人生》的魅力,毕竟它还是较为深入地表现了马来西亚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悲欢。这种对命运的思考与探索,对于新人导演的陈胜吉而言,难能可贵

  电影《分贝人生》通过阿哲(陈泽耀饰)与妹妹、母亲(张艾嘉饰)的视角,来看马来西亚现在的生存状态,把马来西亚的底层悲苦的一面——生活缺水,年轻人没有工作,贫苦家庭的小孩没钱上学等现实显露于人前。片中,“长大成人”的阿哲本处于一个放荡不羁青春年华阶段,却因为患有精神病的母亲,而陷入到生活的绝境边缘。更为可怕的是,没有工作的阿哲,还要照顾妹妹。在这样的家庭里,阿哲的生活从未有过平静。所幸的是,在这条住满了形形色色之人的楼里,阿哲从这些生活中尝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懂得了生活的含义。有意思的是,导演利用一场上流社会的奢侈生活反衬了阿哲的愁苦生活。这明显是导演陈胜吉有意而为之,带有明显的讽刺

  如果说,“精神病”母亲是家的核心情感纽带,甚至“家”之精神的集合场域的话,那么妹妹的存在与离去象征着生活美好的逝去。这种突如其来的消逝,让人无所适从。最终,留下的也只有悲伤泪水,无处诉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导演用镜头直接将这种有苦说不出的压抑转嫁给了观众,让观众去思索,去承担“别人”的苦难,从而去感叹生活来之不易。母亲,是一个“病者”,经常做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不准儿子碰自己男人物品;偷偷地将邻居的水搬入家里;死死守住装钱的铁盒——有常常给人温暖,让人赞叹母亲的伟大。不管“母亲”是否“有病”,内心却装着自己最爱的孩子——得知儿子阿哲拿钱是因为妹妹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拿出了所有积蓄;自己吃着好吃的,不忘分享给正在开车的儿子阿哲。可以说,母亲极端化的反映,其实蕴藏着一种现实生活的悲苦,向人们揭示了再苦再累,“不抛弃,不放弃”的情感内核,就像片尾时,阿哲在夜里载着母亲回家一样,流露出不分彼此的浓浓爱意

  不同于“母亲”,妹妹身上不仅有导演诗意的表达,又有马来西亚底层人群的希望象征,不仅有改变不了现实的悲叹,又有生活继续的无奈。导演先通过找水,呈现出哥哥阿哲与妹妹的关系——妹妹就是哥哥心中永远天使,不容她受到任何伤害,而哥哥是妹妹心中永远的英雄。当然,导演在处理阿哲与妹妹的关系时,采用了前呼后应,达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使得孩子的单纯纯真快乐,以及大人世界的悲情,在持续酝酿的感情中不断升华,触及到了人最为敏感的情感神经,让人随着她的欢乐而欢乐,悲伤而悲伤。无疑,电影《分贝人生》中,妹妹哼唱的歌曲,具有了穿透贫穷与富贵疾病健康神奇魔力,因为她的声音太干净,太纯洁,太美。只不过,这种“干净”、“纯洁”与“美”,只能留在人们的脑海。这是导演陈胜吉影像中最为残忍的一幕。

  作为处女作,导演陈胜吉在电影《分贝人生》中还是展示出了不俗的才能,能将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的种种状态,通过影像呈现出了一种质朴无华简洁又压抑的美学特点。但是,也因为是新人导演的缘故,影像中所展现出的悲苦之感,似乎还少了一点催泪的效果。

  首发,siff,禁止转载,谢谢

  《分贝人生》影评(六):他死了妹妹,却像只丢掉一个钱包

  有这样一位正常的人,架着他的摩托车带妹妹飙风,当天正好是她的生日,两人在庆祝完后正打算回家。突然,一辆驶来的车撞在他们身上,男子从车祸中复生,而他的妹妹永远地失去了呼吸机会。试着想象一下这名男子在醒来后知道妹妹已经离去的心情,他是否还能够正常地跟医院交涉拿回妹妹的尸体,并且策划一系列举动来达到这个目的(他只需假造一张出身证明)。

  男子没有陷入悲痛,至少我们没在电影中看到,而是立即展开了一系列行动:与医院交涉,向母亲拿钱、未果,找基友一起偷车、筹款办证,跟女性朋友去议员办的聚会,他可能会帮忙……这就是我们在《分贝人生》中看到的情形。男主角不仅没有在身体上受到严重损伤(只有脸部的几处擦伤),同时在精神上遭受的打击也绝不像是死了妹妹的人所应该表现的(而且这件事他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看起来只是丢掉了一个钱包,急着找回它。

  这是完全说不过去的。在《海边的曼切斯特》中,卡西·阿弗莱克所饰演的李因为自己的过失造成女儿的离世,他因此陷入感知的失效中:对于外界环境已经不再能够作出正常的回应。虽然这是一种极端的设定(大多数人都能缓过来,只是需要时间),但在两相对比下,《分贝人生》中的哥哥所做出的反应实在让人难以置信:即便不需要表现出歇斯底里,但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能够时刻保持住正常的理智。

  我们当然可以为这种不合理找到某种理由,为导演辩解一下。比如小女孩与他并没有血缘关系,她也许是领养的,两人之间的感情只维系在简单的日常交往中。但这与电影开始对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情感的铺陈是相悖的。即便她不是母亲亲生,但哥哥实在待她如己出。电影中不是直接说了小女孩没有出身证明?所以他才需要去买一个假的。这也解释了为何男主在车祸后不首先去报警,领养很可能是非法的,他不能让警察知道。

  《分贝人生》实在有太多不合常理的地方,即便我们为它找寻到了这些理由,它的不现实仍然没有被遮盖住。妹妹因自己的原因离世还不久,他已经有心情与朋友一起去参加议员的聚会?邻居难道没有同理心,在人死后还登门打闹(指责母亲偷水)?所有的原因都很可能出在导演对人性认知的浅薄,从而将整个剧本变成了他施展想象的舞台。人物的举动是站不住脚的,与电影设置的情境相违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分贝人生》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