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不要回头》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3-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不要回头》经典观后感10篇

  《不要回头》是一部由玛丽娜·德·范执导,莫妮卡·贝鲁奇 / 苏菲·玛索 / 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主演的一部剧情 / 恐怖 / 悬疑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要回头》观后感(一):又兴奋遗憾

  像大家都看到的那样,导演太过炫技巧,两位女演员光芒四射,反而忽略了故事本身的美感,也许这部片子能拍得更好,这是遗憾之处。

  美好地方是,让人看到两位女演员特别牛逼演技,而且风格迥异,像茶和咖啡,每个细节比较都能体会到,两个人不同方法诠释了一个焦虑女人心理状态,两人交集很少,只有结尾在电脑前打字一段。但即使这样简简单单的几个镜头,也能看到两位女演员的美感:莫妮卡与苏菲玛索四目对望,苏菲玛索歪头向莫妮卡默契一笑,让人感慨。人,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最难得的。

  相对于女演员,男演员可以忽略不计。

  《不要回头》观后感(二):往事不可回忆

  不要回头,不要回忆,我们的往事总有一些藏在心里,不敢去碰不敢去想。直到有一天彷徨无助,才再次钻到往事里,哪怕往事带着的只有痛苦,也不会再有顾忌,因为,此时只想让自己的心再一次有感觉

  不要回头,作为一部描述精神世界的电影,当两个思想出现在一个脑袋里的时候,这部电影的处理方式,显然是非常的不够好的。或许,应该加点奇幻,或许,我希望这部片子拍成惊秫片吧。

  按照电影的简介,女主角是因为写作压力而变得精神恍惚开始迷失了自己,然后藏在心中的往事也终于不愿意再沉默。一部寻找自我,和为往事找到解脱的故事也就这么开始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带着神秘的故事题材

  可是,因为电影的表现不力,往往已经看了一大半还不知道电影讲的是什么。我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直到最后的车祸明白这个电影在讲些什么。但是却没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反而是有一种像是愚蠢地吃了一顿毫无滋味晚餐的感觉。我看完电影之后,一直搞不明白开头的那段关于写作的对白有什么意义。我甚至以为这完全多余的,与后面的内容无关的东西。直到我看了豆瓣的简介,才知道原来是压力引发后面的故事。

  不过,这也太扯了。这一点非常不好实在是非常不好。电影不同文字。文字可以通过片言只语让人了解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电影却要有强烈信号才能够让观众明白,人物的内心在发生什么变化。而这个电影选择以这一点小压力来表达人物的内心变化,显然是不可能的。失业,受挫,从新来过,这些充满压力的事情,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人群中发生,谁会相信因为这一点小压力就让人心灵承受不住,要发疯呢?恐怕,这也就是这部电影变得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主要原因了。

  好题材,也是要有好的表现方式才能够成为一个好故事。一个好故事应该让每一个看的人都明白。而不是要人看了简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不要回头》观后感(三):苏菲玛索就是个影子

  苏菲玛索还是没能抵抗住岁月的侵袭啊,但还是丰韵犹存。

  莫妮卡不愧是意大利的女神,美呐。

  现在我们从她们小时候来叙述这个故事。

  莫妮卡是那个皮肤略黑的卷发小女孩。莫妮卡小的时候生活在一个开餐馆家庭妈妈是个金发的白皮肤女人。还有一个高壮的爸爸哥哥。但是妈妈决定把小莫妮卡送给在法国的一个家庭。莫妮卡一家与苏菲玛索一家的渊源从那张照片中可以看出来。苏菲玛索的妈妈来旅游结识了莫妮卡的妈妈,并且两家关系很好,照片中除了两位妈妈还有一个就是小莫妮卡。可以看出,苏菲妈妈对莫妮卡很有好感。提出了要收养小莫妮卡的想法,莫妮卡的亲妈想了想最终同意将女儿送给苏菲玛索的妈妈。于是有了她们全家开车来接莫妮卡的那一幕。在车上我们很弟清楚的了解到,金发的白皮肤女孩就是苏菲玛索,同时她还有一个弟。并且她们和莫妮卡的关系感情非常好。在一次车祸中,苏菲、苏菲的爸爸以及弟弟都去世了。就剩下莫妮卡和苏菲玛。她们相依为命。由于莫妮卡和苏菲玛索的感情从小就很好,苏菲玛索死后,莫妮卡就一直把自己当成苏菲。在苏菲的眼里,看到的妈妈是那个开餐馆的金发女人,看到的丈夫是自己的哥哥,她和丈夫的家其实是莫妮卡小时候亲生父母的家。由于在写自传,而使得她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怀疑。直到睡梦中小女孩出现。小女孩就是莫妮卡小的时候,是她自己的童年记忆。在等待母亲赌博的时候,莫妮卡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现实扮演的自我与内心真实的自我相互交替,最终苏菲的面貌变成了莫妮卡的面貌,这也预示着莫妮卡看到了真实的自我。莫妮卡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她的童年形象最先蹦出来。她坐火车来找亲生父母,虽然母亲对她避而不见,但是她却找回了童年的记忆。在关于车祸的回忆中。她才明白。她自己一直在扮演着的苏菲已经死去,她自己是莫妮卡,白发的母亲是她的养母,但是养母对她感情很深。她有一个自己的家,有一个丈夫和一儿一女。在回家后,孩子们的一声“妈妈”把她拉回现实。莫妮卡回头对苏菲玛索笑笑。是对苏菲的告别,说明她自己已经走除了苏菲的影子,重新活回自己。

  我至始至终都认为莫妮卡没有病。只是不能接受苏菲玛索的死去,将自己套在了苏菲的影子中,如果不是写作,也学她还将以为自己的是苏菲并且照旧这么生活。

  .懂法文的请看原版

  《不要回头》观后感(四):寻找失落的自己

  看这部片子,是我第二次看了。大约4年前看了一遍,当时不是很懂,但是被那种悬疑的气氛很吸引,现在看是忽然有很强烈的想法来看的,或许是注定让我再看一遍的。这次的感受就是我现在所相信的:童年发生的不幸阻挡了我们继续按着自己去生活,为了得到必须的爱,我们必需伪装成为别人希望的样子成长以至于最后迷失了自己。但是伪装后的我们或许可以有一个不错的生活,但是却并不开心,总是觉得自己有问题,这些问题很多很复杂,无法用言语一一表达,然而内心却有一股强大力量,就是找到被抛弃的自己,继续做自己。然而做自己的过程就是回头看看自己是在哪里被抛弃的,如何被抛弃的,还有当时的心情影片之所以叫不要回头,我想这都体现了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的的态度,希望你不要去做自己,继续按照他们希望的方式生活,他们会用撒谎,安慰,忽略的态度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女主角是很有鼓励意义的!敢于去追求自己,追寻自己的心。

  《不要回头》观后感(五):美人都迟暮,帅哥都发福

  我隐约记得很多年前,我穿着鹅黄睡衣坐在宏博的窗台,跟周帅说天下悲哀的两件事,一件是美人迟暮,一件是帅哥发福。

  下午我坐在空旷的影院,看着我的苏菲玛索在银幕上优雅的老去,虽然眼神依然迷茫坚定,但鱼尾纹已经清晰的堆在眼角,用牛妹妹的话说,脱了之后,身上的皮肤都松弛了。昔日灿烂的法兰西玫瑰也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曾几何《云上的日子》让我沉迷于法兰西最漂亮的女人和男人,但眼前精致容颜也已逐渐老去,只留下了岁月沉淀下来的那份淡定从容

  听不懂法语,却一贯喜欢那份优雅,在我的印象中,关乎法兰西的东西总是那么优美让人沉醉,当然包括苏菲和让雷诺。而这部《不要回头》让我看的揪心的痛,两个迟暮的美人,苏菲和贝鲁奇的脸孔本身就让人觉得悲哀,或许是因为她们本身太过于美丽青春太过于鲜亮,老去才那么让人心碎,比如我喜欢40岁的简方达,那是女人的自信与美丽。与岁月无关。

  生活给予生命的,又有多少不能承受之痛呢?那些我们绝对不能的失去,怎样的丝丝入扣影响我们的生活?小苏菲死了,小贝鲁奇还紧握着她的手,那流淌的血,是你的还是我的?我怎样将你从生命中抹去?

  又有几人知呢?

  周帅的临睡的时候发来简讯,简单的问候而已。不久的之前他说来上海看我,我说你胖了没有,他说胖了,我说胖了就不要来看我了。我已经承受了今生不能拥有的遗憾,不能再接受你不再是我心中的翩翩美少年。或许你跟苏菲一样都太过于美丽了,虽然我喜欢中年男子温厚的体贴

  又有几人知呢?

  《不要回头》观后感(六):理解:是莫妮卡没死,苏菲死了,

  这部《不要回头》的立意,还真可以用德凡前作的名称来概括:两个相貌、身份完全不同的中年女人,法国人让娜就“藏在”意大利人玛丽娜的“皮囊”里,从沉睡到觉醒的过程。生活美满,家庭幸福的女作家让娜,在面对创作困境时,身体突然发生巨变。不单是自己的相貌躯体,就连身边的亲人环境都通通抹去,诡异得不明所以。女主角只得重溯回忆,带领观众一起寻找缘由,一切都是从回忆录开始,而记忆里失去的,正是自己童年往事。影片中的迷惑变成了诡异的悬念,时空关系完全错乱,苏菲·玛索陷入了超现实的迷雾中,观众也跟着兜圈子,最终才发现导演的意图,像是看了一场变脸魔术秀。   影片在叙事上的刻意迷乱,如果用正常手法讲述并不复杂,但德凡显然不甘心如此保守简略。《不要回头》里运用了先进的电脑特效,模拟出苏菲·玛索逐步变化成莫妮卡·贝鲁奇的 《不要回头》

  每一个阶段。而且这种变化要伴随着剧情,而不是一个镜头几秒钟就可完成的,影片中有十几分钟,让娜的脸一半是苏菲,一半是莫妮卡,两个美女的面部特征生硬地拼贴在一张脸上,变得怪异丑陋。 这种完全不符合常理的造型外人却毫不惊讶女主角的变化,人物和环境的一再变幻,已经模糊了真实和想象界限。德凡在影片中,其实引用了“心理重现”的方式,像很多成功的惊悚片一样,观众看到的很可能只是女主角的错觉。包括她自己的相貌,母亲和丈夫孩子模样,家庭出身等等,让娜必须从童年诞生地去寻找,就像心理医生的催眠一样,从记忆深处找回自己。《不要回头》所做的就是拍下这个过程,主观客观混淆,真实与错觉并立,灵魂肉体重合又分离。   这是个不俗的剧本可惜德凡的处理过于魔幻,有为了炫技而炫之嫌,弄混了蒙太奇和叙事。有时候观众需要自己琢磨因果逻辑,填补漏洞,本来是件好事结果处理的有点绕,前半段故布疑阵,显得累赘且拖沓。这种寻找家族秘密的立意,很像早期的阿莫多瓦,尤其是让娜从照片中认出生母,毅然前往意大利南部的段落,成为这个悬疑故事的真正转折。熟悉此类题材的观众,已经可以猜出事情的由来,逐渐接受导演的处理方式,再从女孩的视角来陈述就顺当多了。相比之下,阿莫多瓦的悬念就设的明朗工整,不用魔幻的特技,也能通过戏剧手法造出魔幻的效果,德凡的这部《不要回头》则显得“机械化”了。   作为商业片,影片的最大卖点还是两位欧洲顶级美女的“对决”。影片中由于只是一个女人在变化,其实并没有多少对手戏。一人一半剧情平均分配,苏菲演前半部,莫妮卡演后半部,仅有结尾处的一次对视,算是完成了灵魂对肉体的“交接仪式”。至于谁的演技更好些,各家粉丝自有评判。个人以为,相比之下苏菲的疑惑恐惧更多些,有更多更重的戏份可以发挥,观众的情绪也随同她的心理表演而调动。到了后面莫妮卡回意大利的寻找,故事已经顺畅明朗,再辅以童年记忆的闪回,留给表演上的空间并不多了。最为津津乐道的,还是让娜变脸的过程,通过3D技术对脸部特征的重构,眼部和鼻梁的精妙化妆,让观众们见识了电影史上最完整细致的“变脸魔术”。原来美女也是一场“真实的谎言”。   遗憾的是,相对保守的法国影评人们并未赞同导演玛丽娜·德凡的煞费苦心,也一点都不给两位女明星面子,《不要回头》公映后的评价并不高。应该说,观众对于这么个悬疑题材还是报以很大的好奇心的,这不是一个平白直诉的乏味故事,演员形体的异化,甚至带有一点cult风味,算是难得的尝试了。然而问题就在这里,把《不要回头》当艺术电影看得影评人们,觉得导演和编剧故弄玄虚,卖弄特技;而把影片当商业类型看得观众,又无法完全接受其表现手法,缺乏简单易懂的叙事逻辑。或许是期待高了点,最后的票房并未有预期的理想。但若仅此就给两位女星下一个评语,尚为时过早。毕竟她们俩为了首次合作,表现地很卖力,在风韵犹存的岁月里,用这种“破相”的对决方式留下银幕痕迹,这已经需要份勇气,还是对得起影迷们多年的追捧和迷恋的。   

  理解:是莫妮卡没死,苏菲死了,这是前提。所以说看清楚那只流血的手是谁的,和结尾的那个字幕翻译正确是相当重要的。但你可能会问,开头出现苏菲是怎么回事?这是因为小莫妮卡一直接受不了小苏菲死了的事实,或者说很希望很希望苏菲还活着,于是这些年来一直都把自己当作是苏菲,注意,不是把自己想象成苏菲,而是认为自己就是苏菲。长大了之后,她也有了一个丈夫,有了两个孩子,有了一个母亲,还有了一份作家的工作。但这一切都因为工作上面的不顺心而改变。   精神上的压抑,渐渐地触动了她在记忆深处的那根脆弱的神经。她开始发现,照片上的她好像是另一个面孔,而总是有个小女孩出现在她的视线中,甚至做恶梦。在这样混乱的精神状态下,脾气自然不好,家庭生活就出现了问题,丈夫提出分居。她到母亲那里去,母亲却不在家,到麻将馆找到,又忙于堆城墙,对她不睬不理。就这样,精神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紧张,到了极度紧张极度脆弱的时候,她越能通感到那个埋藏已久的真正的自己,所以她感觉自己的脸在变化,在变化,直到她打开镜子照,发现没变才暂且缓了一口气。   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人物需要解释一下。第一个是她的丈夫。我开始也没看明白为什么看着看着她的丈夫变成另外一个男人了。后来才知道原来开头出现的那个男人也是莫妮卡如同把苏菲当作自己一样“当作”的。那个男人其实是当时在车上的另一个小男孩,也没死。那个在她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面孔,也就一直跟着她到她的生活中来,被她当作她的丈夫。实际上她丈夫跟她一样是另外一个面孔,也就是后来开车送她到娘家的那个面孔。而她的母亲,开头出现的那个也是她童年时代的母亲的面孔,也只是她印象中的,事实上跟她生活在一起的是那个白头发的——她的养母。那个恍然出现在她的视线中的小女孩,是她童年时候的自己,也是印象,并不真实存在,象征着她的记忆。这就是后来她为什么跟着小女孩的原因,实际上是跟着自己的记忆。先前夜里做恶梦,拉着她团团转的小女孩,也是她的记忆牵扯着她团团转。   在养母家,她发现了一张小时候的照片。上面有她亲生的母亲和姐姐,于是才有了后面她去老家找她们的情节。为什么养母把门反锁了不让她走,其实怕她见到生母之后不回来了,毕竟养母对她有很深的感情。   终于,她找到了照片中的那个地方,但是生母已经假装不认她了。而那个被她“当作”丈夫的面孔的男人,也就是当初同样在车上的小男孩,因为事过好多年也不认识她了。后来去旅馆找她,她还把他当作他丈夫,但男人只是来找个激情邂逅罢了。   小女孩又出现了,代表着她离记忆更近了。于是她跟着小女孩,事实是跟着记忆,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童年的家。回到了当时,回到了车祸现场。她,她母亲,小男孩在车祸中幸存下来,唯独小苏菲死了。小苏菲是小莫妮卡深爱的姐妹,车祸的时候她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其实象征着一种“灵魂”的传递。小莫妮卡的心灵受到了莫大的刺激,她接受不了所发生的一切,于是离家出走后,就在灵魂之中一直把自己当作苏菲,把童年时代身边的人当作后来身边的人,活到现在。   这里有一个场景,实际上是两个场景的重叠,就是她在露天咖啡座那遇到一个白头发的女人,也就是她的养母。一是当她小时候离家出走的时候,在这里遇到她,后来就成了她的养母。二是养母现在是过来接她,这两个场景重叠到一起了。这就是为什么小莫妮卡做了个打电话的手势,就自己上火车去了。   小莫妮卡在换完衣服之后就变成苏菲了,实际上这个过程象征着她从那时候开始就把自己当作是苏菲了,一直到现在。也象征着她还习惯把自己当作苏菲而存在。   但在她回到家里的时候,推开门,看见丈夫儿女,儿女叫了声“妈妈”,所有的一切,在这一刻真实了起来,她终于摆脱了心中的梦魇,找回了自己。最后,莫妮卡回望了一下苏菲,也算是告别了那个存在于她灵魂之中的苏菲,从此苏菲不在她的灵魂中,而在她的心里,她不再把自己当作苏菲,而是保存着对苏菲的记忆……   虽然我也用“灵魂”这个词来作了解释,但此灵魂绝非彼灵魂,可作为“深度的心灵”来解释。所以,这绝对不是一部鬼片,也没有任何的鬼出现。所有的一切,都是存在于主角的心理。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还是相当有看点。比如镜子中的自己还是作为意识而存在的,而照片中的自己却是作为事实而存在的,这都是导演费心所表现的细节。   想起了《停留》,那是主角在临死前的一刹那脑海里对外界一切印象的解构和重演,也是在“存在于某一特定时刻的印象”上做文章。可惜我早先没有看懂,后来看了影评才懂,觉得好遗憾哟!还好这一部想了很久终于自己能够想通。

  《不要回头》观后感(七):理个剧情,欢迎讨论 [猫]

  因为苏菲和莫妮卡本名比剧中人名字好记,我们就叫苏菲(珍妮)和莫妮卡(玛利亚)。

  莫妮卡一直以为自己是苏菲的样子,连名字都是苏菲的名字(珍妮),而老公样子是黑发A,母亲样子是金发A,她有两个孩子,当家庭主妇多年,相安无事。人有选择性记忆加之8岁车祸事件,导致苏菲失去童年记忆,但她闲得蛋疼非要写小说追溯童年生活——请注意在莫妮卡幼年时曾以苏菲为主题写过一部小说并获得少儿大奖。这次追溯加上小说被打击,精神世界摇摇欲坠,令她的认知发生改变——多年美梦慢慢醒,自己变成莫妮卡的样子,老公从黑发A变成金发B,妈妈从金发A变成黑发B,而且莫妮卡发现一张幼年莫妮卡、金发A、黑发B的合影,然后认定金发A是妈妈,就只身前往意大利寻根,不仅发现金发A,而且发现她有个儿子是黑发A,也就是说,黑发A是莫妮卡的哥哥。莫妮卡渐渐发现,自己童年时,亲妈金发A让她跟黑发B走了,她和幼年苏菲同坐一辆车,结果发生车祸,苏菲死亡,莫妮卡活下来,跟黑发B一同生活,同时,哥哥黑发A一直以为妹妹莫妮卡(玛利亚)已死。弄清一切后,莫妮卡回到法国,一边坦然接受老公是金发B的事实,继续四口一家的生活,一边与内心隐秘的自我苏菲(珍妮)一同生活一同写作。

  综上所述,事实如下:莫妮卡是莫妮卡,老公是金发B,养母是黑发B,她跟他们一起在法国生活。她的出身地意大利,哥哥是黑发A,亲妈是金发A。苏菲是她儿时的伙伴,在车祸中丧生,她之前一直幻想自己是苏菲,而哥哥黑发A是她老公——乱!

  好吧,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可这个片就算理顺了又有个神马意义?画面很漂亮,俩美女要走实力派路线,演这么辛苦,却只是辛苦了。。。

  《不要回头》观后感(八):Ne te retourne pas

  珍妮(苏菲•玛索 Sophie Marceau 饰)是居住在法国的一名美女作家,她和丈夫迪奥(Andrea Di Stefano 饰)共同经营一个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但是近一段时间,珍妮却感到令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客户的要求让她无法随心所欲写作,渐渐地珍妮发现周遭的一切开始发生变化,房间、丈夫、儿女甚至她自己的容貌都让人倍感陌生。珍妮的歇斯底里使家中的欢乐荡然无存,她和丈夫的婚姻也走到尽头。

  某天,珍妮的容貌也完全发生改变,变成了一个拥有一头黑发、大眼明眸的异域风情女子(莫妮卡•贝鲁奇 Monica Bellucci 饰)。她偶然在母亲的住所看到一张相片,于是启程前往意大利,寻找自己真正的本源归宿……©豆瓣

  《不要回头》观后感(九):【求解】有关电影的几个问题(凭借两个美女和一个帅哥也能拿高分 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看不懂)

  之前看了一些同志的影评 有这么几个问题没搞懂 求高人

  1 莫妮卡她意大利亲妈到底为什么将莫妮卡交给法国妈 “你真像你爸爸”这话什么意思 我怎么看不出同父异母- -

  2这两个妈到底什么关系 难道真的只是游客和当地餐厅的老板娘?然后呆的时间长了 在一块很熟?然后就把闺女送人家了??囧

  3 餐馆里的胖子是意大利亲妈的老公么?是莫妮卡她爸么?为什么对她凶凶的?(难道真是同父异母- -)

  4为什么出车祸时 哥哥强森也在去法国的车上 还有人说那个不是哥哥强森 那是谁?法国妈的老公是死了么?那老公如果是炮灰的话就算了

  5 有人说 法国妈不想让莫妮卡走是因为不想失去她 我觉得这个理由说不通 但是也想不出更好的解释

  6 片尾小莫妮卡为什么看到的是银发的 老年的法国妈?难道不应该是年轻的时候的么 做的打电话的手势又是什么意思?

  (答6 是不是这样 在大莫妮卡找回了自我 找回了童年 于是导演让大莫妮卡变小- -就真的变小了 然后意大利亲妈就在梳妆镜前 应该是对大莫妮卡说了真相吧 不过请参看问题1)

  我同意005的观点 也就是整部片子由于导演频繁的更换大小莫妮卡和苏菲这三个人作为主角 导致本来很简单的寻找自我记忆的故事情节变得复杂晦涩

  浅色头发的大小苏菲已经死了 在那次车祸 而莫妮卡一直活着 并且自那以后将自己当成了苏菲

  7 不过005的问题很好 为什么莫妮卡多年未见到哥哥强森和意大利亲妈 回去找到他们的时候 这两个人居然真的和自己臆想的一模一样 妈妈和哥哥能认出莫妮卡也就算了 毕竟从小到大也是有迹象的 而且他们讨论的时候确实没有确定

  回头一想 这个确实是一个败笔

  因为莫妮卡在臆想当中 每天能够看到的桌子椅子的位置 自己的孩子都能够成为虚幻 非真实的幻象

  这是不合情理的 但是符合整个故事情节的需要

  因为莫妮卡不知道一切

  一切的一切对于她来说都是实际上不存在的 因此无论到底她的世界如何混乱 我们都没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去比照 指出这两个世界的差别或者指出导演的纰漏

  但是一旦莫妮卡的臆想世界同现实世界出现交集 出现连接的桥梁的时候 最严重的问题:它们是否吻合 也就出现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 莫妮卡不合理的臆想出与真实的意大利哥哥强森亲妈完全吻合的母亲、丈夫形象

  (当然了 如果这一切如某人说的 意大利旅程只是在莫妮卡心中 那就都是浮云了-囧-)

  最后说两句废话

  苏菲玛索的发型像鸡毛担子 真是为影片作出了牺牲啊 就是开头把头发在脑后翘起来的那个

  莫妮卡老了以后方脸一定特别明显 她脸上只有这一点瑕疵 腮骨是方的

  强森太帅了>____<

  那个心理医生也很帅

  导演也是一位很牛的女人

  《不要回头》观后感(十):元素太多

  看这样的片子当然是看女神,情节啥的都是浮云,曾记否《芳芳》里的苏菲玛索,曾记否《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莫妮卡贝鲁奇,前者清纯,后者妖娆。年轻时代两者从未后对后,就像动作巨星史泰龙和施瓦辛格一样从未王对王,《敢死队》中,两王对上,一脸老态;现在两后相对,如何呢?妖娆的依旧妖娆,清纯的青春已逝。

  看完全靠女神在撑,情节支离破碎。苏菲玛索是法国的一个女作家,工作不是很顺心。有一天在大街上看到个忽闪忽现的小女孩,然后发现自己的一切一切发生变化,工作环境、丈夫、子女、母亲,甚至自己的样貌(变成了莫妮卡贝鲁奇),逐渐神情恍惚,整个生活面临奔溃。然后在一堆照片中找到一张2个女孩和一个母亲的照片,然后到意大利寻找答案的故事。

  原来是二十几年前的一场车祸,幸存的女孩忘不了逝去的女孩而已。

  尼玛。你可以拍成死者视角,如《可爱的骨头》、《孤岛惊魂》,小女孩的鬼魂回来看看;你也可以拍成多重人格分裂,探讨潜意识,重大创伤后的心理防御,如《致命id》、《记忆裂痕》等等;也可以拍成魔幻惊悚,如《魔女嘉莉》。你什么都想加点,到底想哪样?

  这是部烂片,支持我看完的动力唯有想看看导演到底想玩哪样。

  最后想学《第六感》想来个大反转,其实只是像综艺节目广告后给题目答案罢了。只是最后两大美女坐在一块弹钢琴,低胸漏乳,两对好奶不错。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不要回头》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