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德国好人》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22-05-25 12:19: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德国好人》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德国好人》是一部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乔治·克鲁尼 / 凯特·布兰切特 / 托比·马奎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国好人》影评(一):柏林,1946

  老帅哥乔治.克鲁尼是个战地记者,停战后来到柏林寻找老情儿凯特.布兰切特,企图鸳梦重温。可惜事与愿违,凯特已经成了暗门子,还是乔治的司机托比.马奎尔的小姘,更糟糕的是膀大腰圆的乔治竟完全不是托比的对手,被暴捶一顿后托比小两口扬长而去。不过转天乔治发现托比被杀死在河边,包里还有一捆钱。情敌死了到不一定是坏事,情儿丢了可真让老乔治上火。不过乔治也不是省油的灯,辗转一番就掏了凯特的老窝,只是还没等两人重织爱火,老乔治就发现原来凯特生死不知的老公是一纳粹飞弹专家的助理,现在专家的研究资料可能在就凯特手里,这是老美和苏俄志在必得的尖端技术情报。每个跟乔治认识的人都劝他不要再跟凯特扯上任何关系,因为保护凯特相当于跟国家机器对着干,可是乔治不听,他不但还爱着凯特,更怀疑事情另有隐情。于是,就象一个巨复杂的拼图,老乔治在不断被各股敌人暴珁、老情儿还多次落跑的情况下一点点接近了真相,发现“德国好人”原来是手染几千人鲜血的刽子手,而拼图的最后一块——凯特,其实也有巨黑暗的过去。最后,老乔治搞清了所有事情,却落得个黯然神伤。

  看这部电影的开头象《马耳他之鹰》,也有类似的死亡事件。看脉络象《第三个人》,找人,根据各种踪迹,去过的地方,接触过的人,做过的事情,结果找着找着,线索的另一头抻出其它的事和其他的人。故事的人物象《卡萨布兰卡》,一厢情愿的痴心汉子最终帮助心上人逃离,机场的分别与《卡》何其相似,说致敬吧,不知道致敬什么,说戏仿吧,主题又是如此沉重严肃,也许导演索德伯格厌倦了电脑特效、快速剪切甚至蒙太奇,就想再现电影工业那朴素、简单但是令人回味的黑白胶片时代。

  “德国好人”指那些罪行累累的战犯,因为掌握着尖端军事技术可以成为未来世界里强国称霸的筹码,所以罪行被一笔勾销,甚至还颠倒黑白,摇身一变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功臣,电影采用这个名字和使用黑白胶片也是对是非混淆黑白不分的反讽。

  《德国好人》影评(二):还可以

  但凡有和本小姐一样是“卡萨布兰卡”死忠影迷的朋友,这个片子就要看看了。黑白片,绝对的浪漫与怀旧。演员里选的最好的就是凯特。布兰切特。她活生生德国口音将人们带回战后的柏林。她修长的身段,冷酷的面庞,全程没有一丝笑容,那个年代,笑是奢侈的吧。几天前看乔治。克鲁尼的采访,他惊叹于10妙前还跟你说笑的凯特,只要导演一说ACTION,就立刻转换到德国口音,一点不拖泥带水,绝对的天才演员。这个片子,她的看头最大。

  大大大帅哥克鲁尼的表演属正常发挥,男人穿了制服,立刻变的英姿飒爽,更何况刚获得全球最性感男人称号的克鲁尼。片中有我们的蜘蛛侠,小伙子演技不错,让本小姐满意。

  剩下的就不多说,大家伙儿去看吧。

  《德国好人》影评(三):谁是好人?

  《德国好人》这部黑白片其实在拷问那种黑白分明的价值观。

  影片的视觉风格很像《卡萨布兰卡》,甚至片尾相爱的人在机场道别的场景都像。

  巧合吗?

  两部片子都讨论了道德和生存的冲突,人们在生死关头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卡萨布兰卡》中,还有一个道德的高地,《德国好人》里却没有好人了,这是以往此类片子未涉及的道德难题。

  1、战后坍塌的不只是建筑物,还有人们的道德观。

  2、苏联——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士兵们是一路奸淫烧杀来解放柏林的。(现在一些革命老根据地还残存着这样的标语:你想吃粮不交租吗?你想上地主小老婆的床吗?跟红军走。)

  3、美国士兵也在柏林品尝着没有道德底线的禁果,他们积极参与黑市交易,犯了罪也不受惩罚。而同盟国正是恢复供应和维持治安的“和平使者”。

  4、战后很多人都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无辜的结论,比如负责在车上施放毒气杀死成千上万犹太人的士兵说自己只是一个司机而已。

  5、男主人公Jake来柏林有自己的目的,找一个战前的旧情人,有夫之妇Lena。

  6、Lena作为一个犹太人,在出卖了12个人后幸存下来。现在Jake的司机正是她的情人兼皮条客。

  7、美苏双方都在找Lena的老公Emil,他是一个数学家,二战时的工作是控制食物,他能用最少的粮食让劳工挖三个月隧道后体力枯竭而亡。同时他又是火箭专家的秘书,掌握了这个专家的犯罪事实。Emil良心发现,决定将这些事实公诸于众。

  8、美苏作为战争法庭的主体,却不愿将火箭专家推上审判席,相反,他们需要他清白,这样才能为自己国家研制战争武器。

  9、美苏的使命是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他们各自都在发行德国马克、暗杀、绑架。

  10、战争是为了利益,维持和平也是为了利益。

  这部反思二战的片子,实际上告诉我们战争永远不会结束。

  《德国好人》影评(四):蜘蛛侠+蝙蝠侠+精灵女王=德国好人

  Cate Blanchett冷峻的面容配上黑白影像更显出美丽了,和通天Babel里面完全不一样,影片出色的场景设计与模拟老电影的黑白摄影风格与其中引用的一些真实的黑白影像史料无缝衔接,呈现出一种完美的浑然一体的真实感,与现代电高清晰度浓艳色彩的电影画面拉开距离的黑白画面很好地制造了一种浪漫遥远传奇的电影感觉与氛围,索德伯格亲自操刀摄影和剪辑,布景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残破不堪,其中演员的口音也很有意思,对于德氏的英语发音还是比较少接触的。在俄占去和美占去在残破的柏林,没有人不是纳粹每人人不是妓女没有人是清白的没有人与这里的一切都无关,围绕着一个女人和一段令人发指的历史,索德伯格最近的作品总是有着浓郁的阴沉的政治色彩,急得很早前看过的黑暗扫描仪也是,让人很压抑又很困惑,或许大家还停留在他的早年作品中呢,这部片子值得看看,音乐也颇有意思全都是战争时期的进行曲。

  《德国好人》影评(五):四十年代爱英雄,下个世纪爱失望

  The good German 从剧情到摄影都是和Casablanca 类似。两个故事都是一对情人想法设法离开一个鬼地方,在复杂的政治背景下揭开了某个人历史的秘密。The good german 历史和政治的内容更多,分析更加深刻,随之一个更为深刻的结尾也就意料之中了。

  Casablanca 普遍接受的翻译是《北非谍影》。这个片子是在二战没有结束的时候拍摄的,美国政府通过劳工部融资的方式影响了这个片子的内容——可以说是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因而 Bogart 扮演的一个表面猥琐,内心伟大的正面形象的Rick 是当时所有观众期待也是接受的。

  而2004年的时候,地球人都对战争有了更成熟的理解。所以对战争的反思成为了the good german的主题 —— 放到四十年代,这就是所谓的反动电影。可是说是历史选择了电影,电影人其实没有什么选择。

  故事的叙述很有特点,导演(soderberg)也向同辈的是兄弟们(tarantino) 借用了这种多人物角度的叙述方式。但是秘密和悬疑能够不断的深入——而且是以一种三十年代的逻辑不断深入。连同演员的表演方式,间接手段,都是三十年代的风格,电影的打光完全使用了经典的四十年代方始,也是导演津津乐道的方式。他总是说三,四十年代的摄影师最优秀,通过这个片子算是过足了瘾。

  看到像soderberg 或者 van sant 这些人用今日科技重造昔日经典,是一种反思式的学习体验

  《德国好人》影评(六):无人喝彩的孤寂——《柏林迷宫》

  一部怀旧的影片;一部向电影史致敬的影片;一部亦步亦趋“克隆”老电影的影片;一部反思电影语言的影片……注定无人喝彩。

  也正常。这部影片完全放弃的新的技术手段,从银幕比例、摄影、布光、布景、剪辑、录音完全采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传统拍摄方式和设备,象这样一个“新世纪”的老电影被人冷落也是合情合理。谁要你不用新设备呢?谁要你不用高科技呢?谁要你不用新的剪辑手法呢?谁要你不做得风格前卫炫目呢?谁要你不去求新求异花里胡哨呢?……

  导演就是一个“笨”!就是一个“傻”。一切都是老的,一切都是旧的,以为这样就“新潮”了?新做的房子仿古仿得再好有谁会认为是古迹?新器具完全按照老方法做有谁会认为是文物?新的就是新的,旧的就是旧的。非要把新的做成旧的,当然没人会喜欢了。

  只是,透过这些刻意的“笨拙”之举,导演索德伯格这样的苦心也就出来了:在细腻的彩色电影时代,我们已经忘记了黑白粗砺之美;在花哨的剪辑手法背后,我们已经迷失了对电影语言的思索;在天衣无缝的布景后面,我们已经弄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在精确定位的DTS音响后面,我们已经忘记是在电影院里;电影这个梦已经太真实,真实得让你找不到自己,让你以为有蜘蛛侠来拯救,让你以为加勒比海盗的宝藏可以挖掘,让你以为shrek的王国近在咫尺……

  新潮很近,真实很远。

  仿古,不是为了新潮,也不是为了前卫,只是为了去体会电影前辈专心致志做电影的过程。这是一个奢侈。如同有私人飞机了,却非要走几千里过去看一个老朋友;如同有无数美女可搂可抱,却只等着一个女人回来;如同家里到处都是电视,却非要花几个小时的路程几百块的票价看一场最古典的《牡丹亭》……

  “仿古”,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假的。

  只是这么“古典”的故事下讲述的却是最赤裸的利益:没有正义可言,有的只是分赃均匀;没有国家可言,有的只是利益集团。最温文敦厚的镜头下勾画的却是最真实的的人性:没有人是无罪的,没有人是坚强的,没有人是善良的,没有人是无辜的……

  来自:酷开网

  《德国好人》影评(七):德国好人

  “金钱,让你回归自我。”塔利(托比•马奎尔饰)的画外音盖过银幕上他与莉娜(凯特•布兰切特饰)的做爱场景。他们的动作是粗暴冰冷的,而塔利的声音,粗暴冰冷更甚。这是二战后的柏林。

  将《德国好人》归为“实验电影”一类是毫不过分的——影片乍看下是像一部投资160万的小成本犯罪片,使用非职业演员;而实际上,它花了华纳公司3200万美元,强大的演员阵容里包括两位奥斯卡奖得主和一个蜘蛛侠。

  一次多么彻底的对早期黑色电影的回归:黑白胶片,固定镜头摄影,麦克风挂在演员头顶的天花板上。影片中的布景和细节都是在严格复制40年代的景象,而朴素平缓的运镜显然是《卡萨布兰卡》式的。索德伯格坚持不启用任何电脑特效和花哨的蒙太奇,正如影片中托比•马奎尔所言:“别耍诈。”在这个几乎任何事物都能够被虚构的时代,这种行为笨拙得近乎荒谬——“一次不入流的影像实验。”当然了,也有好处,比如说让大家看到,没有海斯法典的制片厂时代黑色电影是什么样子。

  生活在大屠杀、广岛和长崎的阴影之中的黑色电影的创始者们——他们可以是所有欧洲移民——比任何前辈们都清楚,深藏于人性中的邪恶有多黑暗,但《德国好人》化解了这种丑恶,用痛苦的方式——电影给出了痛苦,还有,对痛苦的抵抗、镇压。与和解。

  英雄是唯一的理想主义者。克鲁尼扮演的美国记者在柏林寻找自己的爱人,整个故事酷似经典黑色影片《第三人》。他穿过柏林,穿过回忆,穿过自己的爱人。悲伤和失望浸透着她——她的生活贯穿过去的痛苦体验。这是那个时代的主题——

  “Anna从远处走来,就在大道中央,然后她经过他,径自走了。”(《第三人》)

  但《德国好人》与《第三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影片展现了彻骨的痛苦和辛酸,但并非全无希望——爱情并未死亡,与过去的决裂也不是毫无可能。这样的处理使貌似疏离于现代的《德国好人》在本质上与时代保持一致,如果说《唐人街》是70年代人眼中的30年代社会,《德国好人》则是40年代投向现代世界的复杂目光。

  影片并未将现代的疯狂散漫带入遥远的黑白时代,而是将那个时代的绝望和宿命注入混乱的当今世界之中。片名本身就带有讽喻的矛盾感:片中的“德国好人”,恰好是罪行累累的刽子手,凭借手中的尖端军事技术,被洗刷成清白。

  在这个充斥着虚拟的感官刺激的世界,在这个形式大于内容的世界,影片的票房惨淡是可以预料的,奥斯卡奖也对它无丝毫眷顾,但史蒂文•索德伯格,在过去的17年间拍过16部电影的他,显然还记着奥逊•威尔斯对电影的纯真描述:“这是男孩子们有过的最大的玩具火车。”

  《德国好人》,一部干净利落的黑色电影,出自好莱坞最勇敢的导演的手笔。

  《德国好人》影评(八):《柏林迷宫》:复古怀旧的黑色经典,战争最让人揪心的一面

  《柏林迷宫》:复古怀旧的黑色经典,战争最让人揪心的一面

  笑独行解题

  《柏林迷宫》(The Good German,德国好人、善良的德国人、好心的德国人,美国,2006)

  复古怀旧的二战爱情与犯罪题材黑色电影经典黑白片。美国导演史蒂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代表作。根据德国作家同名小说改编。1945年波茨坦会议期间的柏林,一个交织阴谋与爱情、罪孽与伤痛的故事:一味贪财好色、英雄救美断性命的美军下士勤务兵,难忘战时情人、查凶案身陷险境的美国记者,被侮辱与被损害、灵肉早已分离的德裔犹太美女……纳粹与非纳粹真的有区别吗?战争最让人揪心的是糟蹋了人们的心灵。神秘黑暗,环环相扣,悬疑到底,洗练犀利。只是略嫌形式主义。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托比•马奎尔(Tobey Maguire)、鲍•布里吉斯(Beau Bridges)、托尼•库兰(Tony Curran)、勒兰德•奥瑟(Leland Orser)等主演。

  【笑独行按: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提名。该影片为R级片。评论界对于索德伯格刻意复制以《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为代表的上世纪四十年代黑色电影的行为褒贬不一,或以为再现传奇出神入化,或以为病态迷恋走火入魔。该影片在票房收入上遭遇滑铁卢或者也与大众难以认同这种经典复制有关吧。影片中的德裔犹太美女曾在战争中沦为妓女并在柏林陷落时遭到强暴,她对美国记者说的一句话颇意味深长,“没有人能真正摆脱柏林。”有影迷网友评论该影片主题为“每个人都可能曾是纳粹,每个人都可能曾是妓女”,在下颇以为概括精确。该影片中文片名或有莫名其妙地译作“德军总部”者。在下所见为带国语配音、有两条中文字幕的D9影碟。IMDb该影片评分为6.1分。】

  影片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德国好人》影评(九):几点存疑

  看了一遍,大致的意思是懂了,但一些细节方面的东西就是搞球不懂。于是看大家的评论,一些说的还很是有道理的,但没有找到我需要的;而更可恨的是电影的介绍里面,说什么俄国人绑架了那个GR的导弹专家,美国咋咋地,倒把我整糊涂了。。。

  于是乎,选跳式的重看,解决了些疑惑,但又出现了新的疑惑,特此记录下来,待下次重看时做个参考吧。。唉,谁让我是个偶尔追求完美的人哦,在今年这个7月半,在今天这个鬼节。。。。

  1、凯特·布兰切特到底说的哪些话是真话?哪些是假话?

  开始大部分说的是假话,主要来说(只说关键点),对乔治·克鲁尼说的关于朵拉集中营的事是真话,以及最后说她的档案中告发了12个犹太人的事是真话;而她对泰绎队长说的她的真正目的——即想逃出德国而不顾其丈夫——是假的,从其最后保护其丈夫可以看出,她还是“爱”着他的。

  2、这里面哪些不是想把罪人变成德国好人的,即还原公正的?

  除了乔治·克鲁尼演得那个不像记者的记者(或许战争年代记者就党卫军这个吊样),值得商榷的就是那个泰绎队长了。第二遍看懂了。。。他确实是专门负责的为那些“德国好人”定罪的(为泄心头之愤,将六个已判坐牢的家伙吊死了),但可惜被领导抓到了把柄,只能出卖了信任他的凯特·布兰切特。。。

  3、那个Paper究竟在哪?

  导弹专家的助理死后,在医院里美国佬仍然在向凯特布兰切特询问Paper,看来他们没有得到;而乔治克鲁尼质问泰绎时表示Paper在他那儿,那个SB队长貌似信了。。。

  但,电影最后飞机送行那段,凯特布兰切特说Paper在她的包中,我想她是说谎的:如果她没有交出那个Paper,美国人会放她走吗?但也有可能确实Paper在她手里,开始她交给乔治克鲁尼,而后来乔治克鲁尼整了个备份或者交了个假的给美国佬,这样她才能拿到通行证?

  到底在哪?Who knows?就看作者怎么遍的这个故事了。。。或许什么时候要找原著小说来看看罗。。。

  整个氛围是虚伪的,谎言无处不在,悲哀。。影片中好像俄国佬说的话倒是真话,没有那么多的虚伪,他们卷走财富,美国佬则想卷走人才。

  想想中国当时真的是太老实本分了,狗日的小日本,倒利用这个倒打一耙。。。小日本必遭天谴,一个小海啸,搞定。。。

  《德国好人》影评(十):男人害怕坚忍的女性

  这部片子初看有点莫明其妙,甚至凯特故意说的蹩脚的英语都让人感到这部电影似乎太过于矫揉造作了。

  然后看到最后,听到事实真相后的杰克选择了离开,孤独的蕾娜一个人走向飞机,忽然想到,如果这时出卖的人换成是杰克,蕾娜会离开他么?从一般电影的规律来看,似乎是不会的。经过一番救赎,温柔的女性总是会容忍男人做过的一切,即便是再可怕的事情。而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他可以为她冒极大的风险去做任何事情,而一旦发现对方已非自己所想,甚至变得更加坚强和黑暗,他再没有勇气去做任何的努力了。就像苔丝的丈夫可以越轨,却不能容忍妻子和他一样犯下了过错。正如蕾娜在剧中所说,男人只希望女人在他的怀中哭泣,而害怕一个懂得用枪的女人。

  我并不关心那些国家之间的争斗,说到底,那些都只是一些背景而已,政治的丑恶我们并非在这部电影中才见到,如果说这部电影能够让我们有些思考,那也许是我们是否有勇气接受一个黑暗的女人,如同一个黑暗的男人一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德国好人》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