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开讲啦》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09:47: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开讲啦》经典观后感10篇

  《开讲啦》是一部由撒贝宁 / 李昌钰 / 陈果执导,脱口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讲啦》观后感(一):好奇心让人前进

  文/公元1874

  《开讲啦》的节目和名字一样有趣生动,传统的演讲要么庄重如政治报告,要么搞笑如相声小品,《开讲啦》取其中间点,两者兼备,且紧扣热点,有料,不沉闷,又有趣,当然赢得大众欢迎。

  今期的主讲人是年近50的陈晓卿。他毕业于广院,这是老一辈传媒精英的摇篮;后来以纪录片为职,在中央电视台任职多年。看过他早年拍摄的多套纪录片,有市井小传《远在北京的家》,有祖国风光《森林之歌》,也有政治任务,红色主旋律的《朱德》。纪录片并非作者型电影,难以突出个人风格,因此直到《舌尖上的中国》令其大热,我查阅陈晓卿的作品表,才惊觉自己已经看过他经手的不少纪录片。相信也正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正热播,才令陈晓卿站在《开讲啦》的讲台上,对听众分享他的人生。

  陈晓卿将自己的这场演讲命名为《舌尖上的好奇心》,以制作《舌尖上的中国》为出发点,讲述他这几十年来的工作经历和生活感悟。碍于数十分钟的长度,这些可能需要几十万字才能说清楚当然没法详细讲述,陈晓卿因此选择了一个切入点去探讨,即好奇心。我一直认为,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最大动力,不是有好奇心,砸牛顿的苹果只会被他吃掉,而想不出以他名字命名的定律;不是有好奇心,也不会有人去思考为什么太阳总在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正是因为好奇心,才让陈晓卿去研究美食,最终拍摄了这套好评如潮的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对当下社会,其最大的价值就是第一次把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食,以国际一流的精良制作去展现。但是单纯展现食物的美妙,那并非陈晓卿的目标。如果只是要告诉大家某地有什么美食,请一个摄影师到当地去一个个拍摄,就可以做到;陈晓卿将单纯的美食升华到文化、历史的层面,以“情怀”二字来打动人。这亦是源于他的好奇心,究竟一道菜是怎么做出来的;究竟人们为了一道菜的原材料,可以做到什么地步;究竟一道菜,会对人产生多大的情意结?于是在《开讲啦》,陈晓卿提到了在第一集出现的养蜂人,六分钟的故事,他们拍摄了四十小时,历经两千公里。

  正是这份好奇心,推动着陈晓卿去完成一步又一步纪录当下中国的纪录片;也正是这种好奇心,令《舌尖上的中国》载誉满满。好奇心可以转化为一种向前的力量,令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有意义。

  舌尖上的好奇心:site.douban.com/kjl

  《开讲啦》观后感(二):什么时候都不晚---英国行之马云、王石

  那天突发奇想,翻出空间里原来的日志整理。一篇篇地看下去,一篇篇地删掉。我跟一个朋友感慨道:看着觉得好就顺手转载,现在看起来,不知不觉转了那么多,原来我也这么无聊,笑~~。朋友说:那是人生的一个阶段。

  在有一期节目中,主持人问:假如用你现在所有的一切财富来换取青春,你换吗?

  马云说,他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人愿意用一百万来交换一年生命。

  万科董事长王石给出的答复是:我不会换。就像一年四季变换,青春就像春天,但她也是青涩的;秋天是果实丰收的季节,沉甸甸的;当然到了冬天也是很残忍的,也要能够接受。

  反过来问一个毕业两年,创业公司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苟延残喘”的大学生:如果拿王石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包括联想,来跟你交换,你愿意吗?

  大学生沉默...沉默...眉头依然紧锁:我不愿意。也许将来我的公司会比万科和联想更伟大。

  有人鼓掌,有人微笑,有人沉默。

  《开讲啦》观后感(三):也说“存在感”

  也说“存在感”

  这期节目还没有正式播,预告就提前预热了。节目里马昊的提问,以及易中天的回答,硬背媒体写成对骂、互掐,地地道道的标题党。马昊同学可谓开门见山,性情毕露,看过几期他的提问,似乎就是栏目组请来的毒舌提问员。

  可见栏目虽然讲究质感,也得讲究存在感。存在感有大小之分,点击率高了就“大”,栏目就有业绩;反之,栏目可能被停播,就好像《实话实说》一样,“小”到没有了存在感。

  这样的栏目,请一些毒舌,活跃气氛,不然沦为另一种《百家讲坛》;有互动,互动的如果都是《艺术人生》似得,那观众听到都是主流价值观,和那些名人们的苦难经历。

  这个预告很短,但是老易和小马的对话挺有意思,易老师虽然反驳了“不务正业”,但是没有回答“存在感”。

  我不知道易老师是不是刻意的回避,马同学的问题问的并不新鲜,“存在感”的里子就是某年北京卫视问的,你是不是感觉自己不那么火了,类似红人不红后的寂寞症,然后在博客上批评这个、谈论那个。节目虽然没有回答,但是易老师在博客说过,就是“不问动机。”

  存在感”就是动机,那次对话的栏目里,他就调侃,动机最好别问,好似“你为什么要到世间走一遭?”是刷存在感吗?,我认为是“存在感”是个中性词。就算是刷了存在感,又什么不好的呢?可能他又问,说是为出名,那么“出名”又有什么不好呢?唐诗宋词,不都是我们古人在文字上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吗?

  当然马同学意思最多的没有表达清楚,就是说现在的人太现实,想出名,太虚荣。这个应该是时代的产物,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何况还有电影就叫《我要成名》。相对于普通人来说,名人的光环很多,还有不菲的物质报酬,这样导致不少人就是要出名。各种选秀,各种炒作,想着做嘉宾,坐不上就当个提问员吧!其实名人也是普通人,我们每个人,都得经历过,再感悟过,才能在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马同学这个提问,让我想起某年某地的某个高考作文,命题就是“拒绝平庸”。如果说成名就是拒绝平庸,那么刷点存在感,岂非就是为了符合高考作文的中心思想。可见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导致我们的价值观也奇形怪状。有隐士情怀,平庸又何必拒绝;去分享思考,找点存在感又何妨。

  马同学,你火了。你的毒舌本事,以及脱口秀潜质,通过这次提问,给你的人生开辟一条新的“存在”。

  2014年5月24日

  《开讲啦》观后感(四):人生的任意球

  这一期的《开讲啦》是一个意外一个惊喜,因为我在看到视频之前,完全没有想到会邀请贝克汉姆会作为嘉宾来进行演讲,我也没有想到他会用自己的低谷作为演讲的开始,在演讲的结束,我和在现场的很多人都一样,流下了眼泪。这种眼泪里有心疼,有不舍,有敬佩,而更多的是感同身受,是矢志不渝。

  人生的低谷是财富

  1998年,当贝克汉姆在英国国家队服役时,对战阿根廷队,在这其中的三年半时间,无论在球场内外,他一直都在低谷中。他在演讲中说,那时他很年轻,他犯了错误。但是当时过境迁,他现在回忆起曾经的那些错误,他依然从中找到了正面的方向。

  有些事情注定要发生,而有些事情也会让你变得更加的勇敢,而这些也注定他会变成一个更加坚定的人。他在演讲中说,在球场之外,他能够成为好丈夫,好父亲,都是曾经那些低谷所赐予他的。

  所以,你看,任何人的低谷都不是长久的,那是暂时的昙花一现,而能够从中勇敢的走出来,并且获得益处,才是我们能够直面以后风雨人生的途径,人生的低谷是年轻的财富,而年轻,总会伴随着那些已经过去的低谷。

  恐惧使人努力拼命

  在他的演说里,他提到了曾经和希腊的一场比赛,他详细描述了那天的情景,早晨起来就感觉今天有一些事情要发生,感觉有一些特别。而当在比赛时,以往最擅长的任意球却屡屡不进,他很慌张,甚至感受到了恐惧。

  但是,小贝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在那个被奉为经典的进球瞬间,他的脑海里只剩下了全场球迷的鼓声,震耳欲聋的声音给予了他无比的信念,他也终于进了这样一颗致胜的进球。

  他在描述这场比赛的精彩瞬间是轻描淡写,但是更多的是在这其中的感受,包括他在2002年世界杯之前的受伤和奇迹康复,他都提到了这点,那就是恐惧使人拼命,他感受到了慌张恐惧,但是他没有气馁,没有放弃,而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更加努力去在球场上奔跑,去专注,去想尽办法进球,去想尽办法康复,他用非常的毅力和拼命,赢得了自己人生的胜利!

  小贝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年轻人,在你们前面还有更加精彩的世界和美好的人生,当然我们同样都会面对很多的困难,而当他们来临时,我的做法是尽量保持正面的信念,永远都要相信,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战胜这些困难。

  离场不是永远散场

  现在贝克汉姆已经退役了,他说自己现在在迈阿密有自己的一支球队,开始训练更年轻的朋友去热爱足球事业,这依然是他最愿意做的事情。而在提问环节,他也说,自己的人生没有遗憾,虽然可能是有缺失,但是不会抱怨,也不会有所遗憾,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也是一份历练。

  作为一名运动员,他已经离场,但是作为一名父亲,作为一个丈夫,作为一位明星,他依然活跃在自己的生活里,活跃在其他的舞台上,永远不是一句空谈,人或许会最终成为尘埃,但是贝克汉姆的这种精神,这种为着自己热爱的事业永远不停下脚步的信念,让他用了向前的力量,也给予了那么多的年轻人。

  在演讲的最后,小贝非常深情地说,我现在已经有点老了,虽然我不再年轻,但我不会减慢脚步,球场外的我会在其他领域取得更多的成就。

  这是整个演讲中的泪点,很多人因为他的低谷流泪,因为他的执着流泪,而我因为他的释怀流泪。是的,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就算是光芒万丈的小贝也不可能,球场的身影已经退出了舞台,但是他依然是那个我们最爱的球星,那个最爱的时尚巨星,他依然用各种各样的精彩诠释自己作为球员的一种拼命的精神,而我感同身受,与此同时,也在深深地敬佩他。

  祝福小贝,人生虽然是任意球,但总会有更好的在等待。希望他的人生,如同他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希望他的未来,如果他一个个高峰的攀登,永不停止,勇往直前。

  人生就像一场足球赛,你不可能一直都在进球,但是,你会一直跑在路上。

  离场,不散场:http://site.douban.com/kjl/

  《开讲啦》观后感(五):精神贵族——《开讲啦140913期:贫穷的年代,高贵的职业》观后感

  当我高考之后,选专业,我十分迷茫。我也知道要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后来上了大学,反而渐渐找到了,我喜欢文字,我想要写作,我要成为作家,从此开始追随。但是一个写字的人很难养活自己的,从大三起,我便开始忧愁了,大学毕业后,我要怎么生存?

  感情还不错的朋友们,我已经开始向他/她们“讨饭”,你请我吃饭啊,你欠我一顿饭,今后还,到我今后穷得饭都吃不起的时候我来讨要。至今收获颇丰,勉勉强强活一个月是没问题的。我只担心一个问题,到时候我们身处异地,车费都比饭费贵。还好,还好,有一位朋友说,她可以到我所在的地方请我,也够做个饱死鬼了。

  金士杰的价值观是符合康德的哲学的,我严重怀疑他是康德的信徒。这一类信仰,要处于正确纯粹的目的去做一件事。假设你是包子铺老板,你想要用劣质的肉做鲜肉包,但是你考虑到,若是客人发现了,或者味道不好,会影响生意,从而坚持用好的肉,那么你道德并不高尚,尽管你做了正确的事。若是你做良心包是因为你认为做包子本该用好肉,开包子铺就是要给客人提供好包子,那么你就是道德正确的人了。大家听金老先生的演讲和回答青年代表的问题,完全可以感受到。且举一例,他说我们去学校读书,不是为了考试得第一第二,也不是为了奖状,就是求知。

  在金老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自己今后的影子。不过我一直是个很俗的人,到最近就更俗了,心中保留的那点理想主义都要丢光了。这里听了他的演讲,我受到了鼓励,要继续理想主义了,要向他学习。我不敢自认自己写文是在做高尚的事,以致没有闲工夫赚钱活命,学习他利用休息时间坚持自己的兴趣是可以的。

  金士杰,真是一个快乐的小老头,我太喜欢他了!我之前是不知道他的,现在我犹疑着要不要进一步搜寻关于他的资料,因为对他了解越多,可能是发现更多让我共鸣的地方,亦可能破坏了目前他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我依然很高兴,也很庆幸,在这大四的年头,听了一个小老头的演讲!感谢,感谢!

  二零一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开讲啦》观后感(六):苦,也是一种人生——《开讲啦》140712期观后感

  本期嘉宾是魏世杰,参与过“两弹一星”工程研究,演讲题目:苦,才是人生。

  我先泼一瓢冷水,这个题目节目组没取好,“苦”从来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只要可能,谁都想生活得好好的,没病没灾,人生并不是必须要经历苦才能获得成功。或者我们可以说,苦,也是一种人生。当我们无从选择,苦难降临只好承受,但是能够托生为富二代又有何不好?

  说起“两弹一星”,我的脑中马上浮现出两个人名:邓稼先和钱学森。对于其他人,我真的一无所知,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我们很多为国防奉献的人员并不为广大人民知晓,真真是无名英雄,特别是如魏老说的他们“九院”牺牲的四个人那一类人。

  在魏老讲述过程,几乎所有人都哭了,之后青年代表的提问都很悲伤,我倒是见出魏老的乐观,在“入殓师”讲起“欢迎再来”时,他笑了,小撒一本正经解释“入殓师”这个职业,其实魏老懂。这没有瞧不起的意思,就是一种乐观,在笑点上就笑了。在画面上,我没看到其他人针对此点笑起来,他们都保持严肃,我窃以为他们都认为这不当笑,至少在大庭广众、在《开讲啦》录制现场不能笑,要和大众一起悲伤,这便是所谓的昆德拉的“媚俗”——努力融入大众的情绪,做到政治正确。

  幸得魏老是乐观的,他的山东老乡小姑娘很开朗,节目的氛围在最后变得很欢乐,希望由此大家能从“苦”中走出来。能享受幸福就好好享受,没必要自找苦吃,令人成长的不是苦难,是努力去攻破难关。难关并不是苦难。

  二零一四年八月二十八日

  《开讲啦》观后感(七):话剧演员濮存昕

  很久一段时间一直不知道另外两个字怎么读,就认识一个“存”字,似乎是上了高中才知道读濮存昕(pucunxin)。

  我一直以为濮是一个电视剧演员,因为小时候看过他演的一部关于艾滋病的电视剧,也是从那部电视剧,我真正认识到艾滋病的可怕。也是在高中后,知道他原本是一个话剧演员,也见他在春晚朗诵过诗歌,还见他做过主持人。在对整个世界认知不怎么完整的高中,知道他这么多重身份,我整个人都是凌乱的。也奇怪,只有濮给我造成了这种凌乱感,算是缘分吧。我没正经看过话剧,不过感觉濮说话有话剧腔。

  我是不怎么了解濮的,毕竟他是话剧演员出身,虽然也演电视剧,但是终究不像所谓娱乐圈的明星,对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我来说,来追星也轮不到他当对象。所以当濮说自己扎根边疆七年,很晚才起步演话剧时,我有些吃惊的。出名要趁早,名演员啊,怎么可能那么晚才起步,起步那么晚怎么可能比其他青年才俊和老前辈们做得好?濮是很好地诠释了大器晚成,好比苏轼老爸苏洵一样,一直是“花花公子”,二十多岁突然醒悟发愤读书,成了唐宋八大家,几个子女都是才子,其子苏轼成就更在他之上。慢慢来,不着急,先成料,再成角儿。

  我还没想到的是,濮已经年过六十了,电视上看他,好年轻的,不会有五十岁的,真是保养得好吧,另外也是每天从事喜爱的工作带来的活力。听他总结的六个字“玩、学、做、悟、舍、了”,和一番阐释,不得不感叹,真是经历了岁月的人,若是没有岁月的沧桑,同时还要不断思考,否则怎能有这番感悟。这段话一定要看视频,回到场景,光看文字是不过瘾的,不能深刻感受的。

  濮对金钱的态度也是很达观的,不汲汲于富贵,却也不排斥钱,甚至有些喜欢钱的,钱有什么不好呢,给你提供优渥的生活,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就是。将他的财富观三句话抄送大家:1)堂堂正正地挣钱,生财有道,好好纳税。2)不该要钱的一分不要。3)该掏钱就掏钱,掏多少自愿。

  最后濮朗诵了李太白的《将进酒》,让我想起往事,有个感悟: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要像朗诵诗一般演讲才能获得好名次,看社会上的演讲比赛,还有那综艺节目类的演讲,发现讲者好像平时对话一般,只是将一些话,夹杂着感悟娓娓道来。这一点上,学校的演讲比赛评比标准,是误人的,使得演讲流于形式,不带真实感情。你们也知道,我是学校演讲比赛里的LOSER。

  2014/10/16 22:55

  《开讲啦》观后感(八):我们够努力了

  ——《开讲啦 20141026 斯琴高娃:痛苦是传奇人生的一种养分》观后

  开讲大时代,央视又闹一个新主题出来。大时代?肯定会想到“小时代”的,我好像突然想到《新闻联播》一样,突然起了逆反心理,人家小时代怎么了?自上映之后,一路遭遇很多批评之声,在意见领袖们的带领下,很多无感的人,甚至多少有些喜欢的人,也在贬低这部系列电影。人家郭敬明也是努力的,一路写作,然后经营自己的公司,拍电影,做各种尝试,最后票房说话,他的努力获得很多人的认可。能不能给一点正面评价,不要说人家商业成功都是一句“精明的商人”!与他合作的那些人怎么办,那些公司,那些公司的老总,那些演员,那些演员的公司,都是没眼光的吗?

  小撒全程用“老师”成为斯琴高娃及其他八一的老演员,这便是身份。作为最早一批从事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人,他们入行早,做了很多开拓工作,受到后辈和影迷们的尊重。现在新崛起的偶像,粉丝们更多的是纯喜欢,少了那种尊重。这是时代的变化,但是没有谁对谁错的;能够获得尊重是因为生得早,才有幸做了先锋。后来者,粉丝与偶像更多一些亲切和平等,有更多的交流,不过也有偶像在“玩弄”粉丝的味道。斯琴高娃他们那一辈与影迷多一些朴实的感情。

  说到年轻演员,“吉祥三宝”问到如何面对娱乐圈的乱况,大概是影射文章、房祖名他们的事,斯琴高娃说是父母的问题。我不是说斯琴高娃的态度,我想说大家的态度,很多人是批他们的,我觉得这更像私事,因为是公众人物,才闹大了。更多我们要包容,像一个好粉丝一样,大家都是人,不可能明星就是圣人了,一点错都不能犯。不过,明星的不好行为的确会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的。

  青年代表有不少内蒙的,这算是对前辈的一种优待吧!这次节目的氛围和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和周杰伦北大那次不同,和莫言等三位巨匠的讨论也不同,虽然斯琴高娃是坐着的,但是从整个问答过程感觉到会场是充满着平等的。小撒的“神总结”反倒有些格格不入,或者说我个人有些讨厌了,偶尔说几句也就行了,每每一个困扰你都要说一段心灵鸡汤,教别人怎么想,怎么做,不好的!

  黑龙江农村的那位小伙的迷茫是很多人共同的问题,不是富二代,遇不到贵人,连学费都成问题,我要怎么出人头地?听到这个问题,斯琴高娃是很为难的,不知道怎么回答?实话是,你怎么就知道抱怨,你努力够了吗?但是要安慰,要给予正能量。其他在场的人脸上的神色也多有不对。这才是尴尬之处,这个问题在网上被讨论得很多,当我们在一个正式场合提起时,不知道标准答案是什么,因为的确没有标准答案。

  早上读到一篇文章,作者提出一种观点:年轻人感到迷茫的原因是才华配不上理想。他说迷茫的人是努力程度不够,却又总是抱怨。但是这个问题存在的,社会的确不公,成龙的儿子学表演和农民的孩子学表演,出头机会肯定前者大,大很多。这是抱怨吗?我觉得更是一种认知,我知道我再怎么努力,可能都没有一些人那么幸运,轻易成功,所以有时候面对失败反而坦然。还有,抱怨社会不公的,可能心态的确有问题,但是说他们不努力却错了,正是努力过了,却还是一事无成,才感到心寒,迷茫起来,开始抱怨。当然有无病呻吟者,但是他们只是呻吟,没有自己的故事,他们不是抱怨,他们是怨恨!恨一开始没有生在英国女王家!

  不求大富大贵,要经历痛苦,因为没法避免,只是希望每一次痛苦都能成为养料,避免今后遭遇更多的痛苦,至少是避免身体上物质上的痛苦;而精神痛苦,通常是即将进步的标志。

  2014/11/03 17:02

  《开讲啦》观后感(九):有野心才能前进——《开讲啦140816期:一切不怕从零开始》观后感

  一室友特别喜欢吴尊和吴京,弄得我一直吴尊吴京傻傻分不清楚。后来看了《公主小妹》,加之那室友在我旁边将《我是特种兵》看了三四遍,我终于将两人分清了。

  “人最害怕的就是重新开始!”这句话我最初是江户川柯南/工藤新一那里知道的,那是某个《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具体记不住,校园网iNode客户端又是个事儿逼,没网我也不查了,不过我记得反派名叫“伊东末彦”),柯南在最后鼓捣电脑破解炸弹时说的。后来大二开始对经济学有所了解,才知道一个人要懂得放弃沉没成本。自从柯南告诉我这道理,我一直谨记,并时时提醒自己,不过臣妾做不到啊,要放弃既得的成果真的很难。我大学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每每到了期末都要交一个项目,我学得不认真,是个半吊子,往往做到最后遇见问题怎么也解决不了,我就不愿重新再做一遍,即便时间足够,重做之后问题能够解决,多半我就交一个半成品。

  吴京在演讲中强调,机会不是给有准备的人,而是给勇于并坚持的人的。的确,你有准备,但是机会来到你不敢于出击,一样失败。青年代表暖男宋澎问吴京是否对得到机会了?吴京回答:我来到《开讲啦》了啊。仔细结合问答环境,我们会发现,他们讨论的不是机会问题,是关于“成功”的问题。并且这里的成功指的是,功成名就,大红大紫,光芒万丈。宋澎吐槽了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央视的认可,章扬也是保有类似的疑问,机会真有吗,能够成功吗?前后这几期章扬都在纠结,想从演讲嘉宾那儿得到答案。

  我也是大四了,作为应届毕业生,我是从大三就在焦虑了,毕业后的出路在哪里,梦想能够实现吗?是不是可以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并获得成长?至少,养活自己改没问题吧,真没问题嘛?当青年代表渐渐以(应届)毕业生为多,问问渐渐向生存问题靠拢;因为嘉宾多是名人能人,怎么都是成功人士,所以又希望从他们那儿得到成功的秘诀,至少希望得到一针强心剂,我现在走的路没错,可以走下去,能成功。

  重要的不是结果,是过程,是在努力奋斗中得到的积累。诚然,积累能够为今后打基础,若是能够用上真是帮大忙了,可是更多是用不上的,心中听着舒坦,似乎又充满力量,其实不过是被“积累”安慰而已。你不是没有成功,你的经历,你积累的东西,就是你的成功。可是真不是,loser就是loser,当梦想没有实现,当一个人甚至终日为衣食住行发愁,他就是不如意,是失败了,无论是亲朋好友看来,还是世俗看来,其实自己心中也是这么看自己的。我们没有必要忌讳想要成功的欲望,若是没有野心,连前进的动力都没有,满足于三餐啃馒头,是可耻的!

  二零一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开讲啦》观后感(十):用悲情坚定追求目标——《开讲啦140823期:在悲情中认识自己》观后感

  在蒋昌建演讲的过程中,摄像几次将镜头定格在一个小女生,她十指相扣撑着自己的头,含情脉脉的望着蒋教授,那眼神,那表情,也是醉了。没错,满头白发的蒋教授全身都散发着魅力,说是男神毫不为过,不是因为化了妆,不是因为穿了西装,就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成熟男人的魅力,同时带着三分青春。想起电视剧《第一次亲密接触》中小雯对于齐明远的迷恋,尽管他是有妇之夫,但是他的翩翩风度令小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并毫不在意他的婚姻。蒋教授的魅力比齐明远有过之而无不及。

  九三的“蒋四辩”,后来的复旦副教授,现在的《最强大脑》的主持人,这些成就不用言说,节目中讨论不少,他的百科资料中也有详细讲述。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成就?辅导班的老师的贬损根本不是主要原因,我相信没有那句话,蒋老师也会奋起直追,高考成功的,否则他也不会是得焦虑症蒋昌建了。还应注意一个细节,一上大学他就惦记着转系,不停折腾系主任,虽然他自称系主任的一番话让他留在国政系为成为一个“家”而奋斗,但是却可以从他的这个行动中知道,他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人,即如蒋老师自己所言,他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重要的,他不是想想而已,是真正去实干的。

  悲情,是蒋老师演讲的主题,败也败在辩论赛的决赛上,倒也要倒在银行柜台边,与其说是悲情,不如说是“硬着头皮”,于是不猥琐,拿出行动,就一步步向前进了。

  蒋老师是一个很洒脱的人,一个懂得“伸展”的人,深谙事物的运动性。我主要是从他回答提问中体会到,且举一例简要说说。章扬提问:(当主持《最强大脑》)成名后,会担心学生看您的眼光发生变化吗?他回答,他会利用名气带来的(对他课程的)关注,向学生展示他在课堂上的魅力。这是一种典型的转化,将一个优势带入另一个优势中。这不仅是一种为人处事的能力,更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很多时候这种心态更难得。

  总结陈词,蒋老师告诉大学一定要做的三件事,抄录如下:

  我觉得大学里面应该做三件事情,一件事情,一定要住在学校的宿舍,因为你第一次有机会跟五湖四海的人打交道,跟他们打交道的过程当中你才会知道真正的自己在哪里;第二个一定要参加社团活动,参加社团活动你才知道什么叫给予,什么叫奉献;第三个一定要谈一次轰轰烈烈的的恋爱,不管是男生不管是男生和女生,你只有在你对象的身上,一方面认识你自己,一方面认识这个世界由怎样的一个大写的人所组成的。

  当深记教诲,结合我自己的大学生活,我是很认同的。

  送上蒋老师演讲阶段的结语,共勉。“我借用高尔基的那句表达,我还是认为排遣尴尬和困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设定在悲情的境地,如果你能做到的话,不妨试一试,谢谢大家。”

  二零一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开讲啦》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