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精选10篇
日期:2018-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精选10篇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由朱利安·迪维维埃执导,费雯·丽 / 拉尔夫·理查德森 / 基隆·摩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一):安娜没有选择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困扰哈姆雷特乃至全人类问题。我觉得安娜和哈姆雷特的境遇有些像,都被谎言包围,被社会背弃,都慢慢变得神经质,怀疑身边所有人甚至自己爱人,最后也都众叛亲离,以死收场。

  可能有人觉得哈姆雷特比较高尚,而安娜,作为一个出轨的女人,是不能与之相比的。但其实如果从宗教角度来讲,复仇和出轨都同样是罪(所以哈姆雷特没有在他叔父祈祷的时候杀他),而我个人无法认同私自剥夺他人生命这种行为(哪怕这个人是罪大恶极的),我觉得这是比出轨要严重得多的罪(当然,如果我遇到哈姆雷特那样的遭遇,我可能也会去复仇,但我仍然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

  尽管如此,大多数人依然觉得哈姆雷特是个悲剧英雄,而安娜只是个出轨的荡妇。

  这就是哈姆雷特和安娜最大的区别,对面“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的时候,哈姆雷特可以选择。能选择的意义在于,对哈姆雷特而言,不管他做出怎样的选择,他的选择都能被人理解和接受。但安娜没有选择,她没有选择爱一个人或者不爱一个人的权利,我们知道爱是不能选择的;她也没有权利去选择,究竟是压抑自己,做个贤妻良母,还是顺从自己的真心,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安娜的天性渴望爱,而且那种爱必须是真诚的,不掺杂质的,当她意识到自己不爱她的丈夫时,一切就已经无法挽回了。她更不能选择自己最终的结局,卡列宁不会同意离婚,不会同意让她见孩子;上流社会不会接受她;沃伦斯基虽然深爱她,但他是个男人需要自己的事业社交圈,他俩必最终必然会背道而行,越走越远,没有第二种可能。

  看《安娜·卡列尼那》这本书的时候,最触动我的场景就是安娜和沃伦斯基吵架后,倒在他怀里的那段,那时她跟他说:“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痛苦,我真的希望你能明白我的痛苦”(很高兴能看到这个版本强调了那个场景,而且费雯丽把安娜的痛苦表现入木三分),看到这句话时真的觉得很心酸,沃伦斯基是那么爱安娜,他的爱毋庸置疑,尽管如此,他还是不能理解她,他不能理解她必须整日呆在家里的辛酸,他不能理解她遭人侮辱后的痛苦,他更不能理解她看不到未来绝望

  毕竟,沃伦斯基是个男人,所以社会可以原谅他的错误,容纳他重新进入社交圈,并许给他一个光明的未来。而站在光里的人,是看不到深陷入黑暗中的阴影的。

  啊哈,这就是爱,说到底,爱并不能拯救一切,爱你的人,你爱的人,有时并不能理解你,而且也许会抛弃你,反之亦然。安娜那么爱自己儿子,但就像她自己在结尾中说的那样,“我虽然那么爱他,却还是抛弃了他,我用对他的爱换取另一种爱。”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想探讨的也决不仅仅限于爱的问题,很多人之所以支持安娜的背叛,是因为佩服她为爱放弃一切的勇气。但这种勇气,到小说末尾时,却变成了一种嘲讽,就如同一个上帝微笑,悠悠地朝着火车下那具冰冷的尸体展颜。

  很多时候,爱就是这样一种似有若无的微笑,你以为它对你青睐有加,一转眼,却发现一切不过是幻觉而已。

  所以,比起爱来,我更欣赏的是安娜敢于直面自己内心的勇气。人的一生,几乎每时每刻都被谎言包围,所以大多数人甘之如饴。爱上一个人又怎么样,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和地位,跟自己撒谎说不爱他/她就可以;出轨又怎么样,只要微笑着无辜全世界都会对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安娜也可以这样,但因为她的天性,她没有这样的选择,在很多时候,她也会撒谎,但她最终只能坦诚地去面对自己的内心,以及自己的爱。

  当然,这样的坦诚会导致很多后果,在这里,我不想去探讨道德上的问题,我只想说,在那样一个虚伪的社会里,能直面自己的内心,甚至鼓起勇气和整个社会抗争,也是很了不起的。

  但当然,对于那个时候的女人而言,尤其是对于安娜那种上流社会的贵妇而言,那样做是没有出路的,所以安娜必须死。一切都没有选择。

  在这部电影的最末,安娜自杀时,银幕上出现了《安娜·卡列尼娜》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And the light by which she had been reading the book of life, blozed up suddenly, illuminating those pages that had been dark, then flickered, grew dim, and went out forever”,不知道在生命的尽头,安娜从她的生命之书上看到了什么,但很明显,其中不仅有羞辱,痛苦和恐惧,还有别的一些东西,一些可以照亮整个生命的东西。

  费雯丽在这里的表演非常棒,我觉得比原书中写的还要棒,因为原书中书,安娜在最后关头后悔了,只是那时已经来不及逃开了;但是在费雯丽的表演里,她至始至终一动不动,表情由最初解脱惊喜转为些微的恐惧,然后变为一种坚定麻木,真的是绝了,真想大喊一声,这才是我心中的安娜啊。看这段时,我甚至觉得费雯丽对安娜这个角色的理解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作者托尔斯泰本人。

  最后,哪怕是一瞬也好,但愿安娜已然熄灭的生命之光,可以在未来照亮一些和她同样苦闷及绝望的灵魂;但愿到那时,有人能在闭塞的死路中间寻见希望的通途。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二):超越风流韵事的代价

  一件普通的婚外情,没有什么大不了,不会造成悲剧,丽莎 马卡洛娃就是一个完美楷模。如果安娜愿意,凭她的智力,只会做得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丈夫情人和平共处10年不算什么功绩,社交界也会由衷佩服这样的“出色”女人。

  不甘心 只是不甘心浅尝辄止的爱,即使安娜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她总会发现,试图超越风流韵事将会付出多么昂贵的代价。就如同她的一个女伴所警告她的一样使用一些技巧,可以避免灾难”,“一个人太认真了,就会偏向悲剧的那一面”。

  安娜的骄傲注定了她的悲剧。

  付出代价的不只是她自己,还连累了一干与她相关的众人。。。

  无论是对卡列宁还是对渥伦斯基,深刻伟大的爱情与他们并无交集轻松愉悦家庭生活才是目标,并且他们绝对能力实现这个平凡理想。他们最大的不幸,就是与一个不甘平庸的女人扯上了关系,并且被迫为她的骄傲与理想买了单,其实他们想要的只是另一个丽莎 马卡洛娃而已。

  不管怎么说,善于自保的人总是能够安全地度过危险期。悲痛过后,渥伦斯基还是会娶一个如花似玉身带不菲嫁妆的小姑娘,卡列宁也能在某位夫人安慰下走出阴影,共同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留给安娜的只有刹那绚烂过后无尽的孤寂~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三):小感一则

  人不安于现状而想反抗 当反抗了却挫败了的时候 有个需要牺牲却只是小牺牲的结果 不愿去接受 而决定完全抹杀这次反抗甚至卑躬屈膝的求取同情 然而当他再次触及让他反抗的那些不快乐的东西的时候 他又一次想要反抗 这次反抗却更无法坚持 而连上一次的反抗结果都得不到 于是他开始归咎那些怂恿他不安势力 他始终在责怨而最终被整个外界所抛弃 而最终连自己都不能容纳自己的自己 只能走向某种悲剧的结果。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四):不喜欢安娜

  我看的是葛丽泰.嘉宝那个版本。嘉宝的浓眉大眼坚毅的脸部线条具有很好的表现力,把安娜奔放的内心世界,无法压制住的情感火焰表现的淋漓尽致

  豆瓣提供的画面是斐文丽的版本,我想在斐文丽的表演里,安娜更多表现出对温柔的坚持吧。那么苏菲。玛索的版本呢?是不是会多些野性的美?

  但,我无法喜欢安娜。这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太自私不能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也许我应该仔细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原著,看看电影人是不是照他的本意表现了安娜的感情--至少在电影里,我仅看到安娜出自内心的不可限量的爱如山洪爆发。一发不可收拾之后却不能对现实做出合理调整,无法适应因她本人的变化导致周围变化带来的生活和心理变化。也许,很多人是在赞美安娜的不拘一格,却没有想到她的不拘一格对周围人群造成的伤害继而危及她自己和她爱的人--儿子和伏伦斯基。她不顾伏伦斯基的一再请求用刻毒去攻击他的母亲的一段,让人窒息--她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母亲,她怎么可以对爱人的母亲做那样的结论。而和他母亲初相识的车厢里,她们曾那么融洽相处过,难道不是因为他母亲的骄傲扣开了她对他最初的爱嘛?

  安娜是残忍的,对伏伦斯基对儿子对丈夫对吉蒂,她在乎的是她处于爱情中的感受,她要的是被完全爱着的感受,她需要爱和崇拜,她喜欢被不属于自己的男子欣赏的目光追随,她是天生的叛逆者,无论她的丈夫是卡列宁还是伏伦斯基,她都不会永远满足。她唯一让人记住的就是不顾一切的燃烧和渴望继续燃烧。

  不要说什么对上流社会的讽刺或者攻击。我看不出来她这么做对于阶级动态有什么积极意义。如果说有,就是对婚姻制度的抨击,是对男性主导社会里婚姻对女性束缚的抨击,并抨击那个社会圈子对安娜这个提供了无数谈资女人的不友好

  这就是圈子的力量。在一个圈子里,大家手拉手跳着圆舞曲,遵守圈子的礼仪道德标准。谁要破坏这个标准就会被离心力甩出去,从此再回不来,既然破坏了潜规则,就学会说服自己接受被甩的事实

  不过,如果她能这么做,她就不叫安娜。卡列尼娜。个性永远是个性。我喜欢与不喜欢都无法改变事实。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五):Anna Karenina starring 费雯丽

  quot;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after its own fashion." OR "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 each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以上是所有英文系同学都不该陌生的一句名言,出自Leo Tolstoy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大概是在精读课上还是从孟教授中学到这一句话,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当然,我这么懒的人是不可能读过原著的(光说也不知道害臊),不想读原著但是又不希望自己对这些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一无所知的话,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观看翻拍名著的电影,尽管不可能在电影中窥全名著所体现的所有精髓,但至少能做到知道个梗概,就不至于当身边有装B的朋友高谈阔论的时候我们只能微笑点头不懂装懂说“我同意。”“没错,就是这样。”“你想的和我一样。”……………… XDD 于是必须选择拍摄的最经典,至少也得是拍的比较好的那个版本来看,如果是个吊车尾的版本,那么很可能会因为电影的糟糕而对原著有先入为主偏见。对于熟读原著的人来说,拍的烂的版本更是会被贬的一文不值,所以,诸位导演在考虑要拍名著电影的时候,得先问问自己有没有guts,然后才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capability.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Julien Duvever导演的这个版本是经典版本,OK的,可以放心观赏。 然后YJ的珍藏版D9有07年全新花絮,除了看电影还可以了解许多关于Leo Tolstoy的八卦,算是物超所值。

  这是我看的第二个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之前我是通过97版初见苏菲·玛索,这次是48版的让我初见费雯·丽,对我来说【安娜·卡列尼娜】是能够带来惊喜的电影,也是目前为止我看过最好的文学名著改编电影。

  有机会的话,我还是会继续看其他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至于小说的阅读,无限期延后....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六):我心目中的安娜——列夫托尔斯泰

  经典文学还是看书来的好,电影只能拍出几种感觉,但小说里他却是无穷的。

  这个标题也许很诡异,安娜,托尔斯泰这位文学泰斗,怎么会像我心目中的安娜呢?且听我慢慢分析

  在众多女性中,我爱死安娜这个敢爱敢恨的妞。安娜的原型其实是托尔斯泰的一位邻居抛弃了的情妇,最终她卧轨自杀。

  在这部小说中,你会发现通奸这个在现实中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在这里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你不会因此破坏婚姻,也不会有严重后果。整个社会就是这样,这在历史中是存在的。

  你也许会以为这部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赞美激情而反对惯例。你会认为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越来越爱的一个女人,而随着他对她与日俱增的热爱,她的样貌也变得越来越动人。你会认为托尔斯泰站在她那边,某个角度来说也的确如此。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出色的一点就是他从来都没有因为她爱了一个完全不值得的人而影响到自己。

  对我来说,托尔斯泰最有趣而又最奇怪的一点是他跟女人之间奇怪的关系。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他的艺术作品中,这是一个跟女人有着复杂关系并且有着一个复杂婚姻的男人,然而托尔斯泰却深深地关心女性问题。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你可以看到托尔斯泰早期时候的这种文风,进到安娜的思想中去,试图完全地进入她的思想,而且不仅仅是思想,并且让读者可以进入她的身体,他把女性对于爱的犹豫,幻想,狂热,绝望写得那样逼真,她在一个荒无人烟的轨道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想这是也许是最好的一个结局了——凄惨却完美的。

  我如此深爱安娜,只因托尔斯泰将她写的最佳真实。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七):男人心中都有一个费雯丽

  不知道该如何用言语形容这个女人了,猫一样的眼睛已经被用的很俗了。优雅也很难全部概括她的仪态万千。至于什么国色天香,那是适合国产的货。看过了那么多旧时好莱坞女星,格蕾丝-凯莉,英格丽褒曼,嘉宝.....如果心中还有一种怜爱之情,这情感却是独自针对费雯丽。

  这个酷爱表演,视演戏如生命的女人,为表演而结婚,完全的投入每一个角色,往往不能自拔。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正如她在戏中所演的角色那样,摒弃世俗,追求爱情,结局却往往是令人扼腕的。《魂断蓝桥》,《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她都以结束生命作为故事的结尾。在她演艺生涯的末期,自怜自艾的她在《欲望号街车》中扮演的角色令人感到了韶华不再空自恋的幽怨。

  然而,在她表演的过程中,却总是竭尽所能的为观众们展现了她的方方面面,她俏皮,执着,有时还有些神经质的任性,蛮横。她可以穿着极尽华贵的长裙优雅而舞,也可以蓬头邋遢的抽烟堕落。可以不被她的眼神吸引吗?可以不被她的啼哭动心吗?难道你不想拥有她在你生命里吗?

  但你不能,她不属于任何个人,正如她不如意的情感生活所昭示的那样,她属于银幕,属于表演,属于电影,属于每一个男人,属于每一个观众 。。。。正以为如此,上帝就不想再给她个人的幸福了。我是这样认为的。

  至于这部电影,不是展现《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最好的电影,但对于展现费雯丽,足够了。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八):如果可以回到过去,她会如何选择?

  quot;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after its own fashion." ——这句话竟然是出自《安娜·卡列尼娜》

  费雯丽演绎的安娜如此高贵优雅,她身姿轻盈,猫一样的眼睛顾盼生辉,像一个精灵,轻易地拨动你的心弦。当冲动的爱情点燃了她,一切都变得如此自私,她伤害了深爱自己、愿意再次原谅她接受她的丈夫,伤害了一直盼望她回来的儿子,伤害了陷入爱情的吉蒂,她抛弃了自己的家庭。直到看完整个电影,我对她一直有一种复杂的感情,欣赏她敢爱敢恨,却又厌恶她的自私。但刚刚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让我坦然地接受了她。你会选择平淡的生活,还是追逐自己的心?毫无疑问,我会像安娜一样任性,不惜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人生短暂,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却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

  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中,安娜的悲剧是注定的,作为整个故事的旁观者,我看着她一步一步地走向自己选择的悲剧结局,当火车驶来,刹那的绚烂变成了无尽的孤寂。

  如果可以回到过去,她会如何选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