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是一部由张鑫炎执导,李连杰 / 于海 / 丁岚主演的一部动作 / 武侠 / 古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恰当的时候看到正当好的电影,是一种幸福。就像《少林寺》当年一时无两的荣光,恰逢其时。
虽然我当年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是今时今日,看着大家的评论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狂热。现在看这部片子也依然非常出色,感叹于当时代电影人蓬勃的创造力,经过改良的更普罗大众的世界观,优美精致的旋律画面,对于少林寺以及少林武功知识的普及,都为观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且就连武打动作今时今日看起来也毫不过时,算得上精品。
但是唯一刺目的或许也是那经过改良的宗教价值观,师父默许徒弟杀死青蛙,然后振振有词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却没有想想那只青蛙的生命怎么算;杀死一只狗后众僧团坐吃狗肉;武僧们杀敌如麻,难道那些人不是普通百姓?残暴的将军人人得而诛之,他们救助的不过是另外一个人治的君主,这是一个短期内,经过粉饰的“正义”得以伸张的过程,之后呢?不敢想~~
但是这就是这部片子为我们展现的世界吧,简单单纯,美好得不想真实世界,却能呈现于观众眼前,就像那首最爱的《牧羊曲》唱的一样:腰身壮胆气豪,常练武勤操劳,耕田放牧打豺狼,风雨一肩挑,一肩挑。那是一个令人怀想的过去,一个令人羡慕的世界,单纯美好有担当。
《少林寺》观后感(二):就是这样!
李小龙离我的记忆有些遥远,成龙的动作太过幽默轻浮,甄子丹未能树立典型的荧屏形象,那么也就李连杰成了我所钟爱的功夫巨星。我是从看黄飞鸿系列电影认识他的,后来才看了《少林寺》,而《少林寺》正是他的出道之作。
与后来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系列飘逸轻灵的武打动作不同,《少林寺》的武打设计动作过于俭朴,但是其原生态的剪辑更让人对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感到震撼。张鑫焱导演启用了大批具有真功夫的演员,尽量保持武术打斗的原汁原味,在画面的转接中,我们很难看到过多的技术剪辑镜头,大多就是打斗动作的原貌呈现。即使在现在看来,打斗程度仍让人觉得过瘾,比之现在各种镜头中在天上乱飞乱打的状况着实强了很多。以致后来,李连杰演的电影的武术动作虽有变化,但是遒劲有力,不乱方寸的风格还是保持下来。
李连杰的表演让人有惊艳之感,在片中十八岁的他纯净可爱,但身背杀父之仇,其内心矛盾交织,在行为举止上就体现为善良和冲动的集合体。李连杰把握住了角色的感情,在师父喂粥一段,我分明看到觉远(李连杰饰演)感激的溢出泪花。片中丁岚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清纯美丽,性格爽朗,不知令多少观众魂牵梦绕。
《牧羊曲》的优美犹如潺潺溪水,叮当作响,沁人心肺,据说那时这首歌传唱甚广。和刚劲的《少林少林》结合起来,是整个影片更富节奏韵律感。音乐的选取和使用也是《少林寺》的一大亮点。
当然这部片子最打动我的是它的主题立意,放到现在也能超过很多武侠电影的境界。与单纯的武侠仇杀不同,《少林寺》是在隋末天下大乱的背景下演绎的。片中的家仇最后上升到国恨,反映了人们的对统一安定的内心认同。而在觉远受戒时,师父问道:“尽形寿不淫欲,如今能持否?”时,觉远心中对儿女情长似有难放,勉强地挤出“能持”二字,只此二字就表现出了主人公的鲜活,而这一幕也正是对人的欲望性的一种揭示。
关灯拆电影,只读经典
内地电影市场飞速发展,如今的院线大片,靠着30-50元的一张电影票,顺利的话能拿下4、5亿票房。
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部电影靠着平均1毛钱的票价,就拿下了1亿多的票房……
就是这部让功夫巨星李连杰,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少林寺》。
《少林寺》观后感(四):有点做作有点装逼有点中二,可是却是1982年的电影
小时候肯定看过,还是在那种很简陋的小剧院,那时候很小,情节基本记不得了,但是就是有印象啊。
情节有点刻意,有点牵强附会,逻辑上漏洞也很多。打斗时候的配音更是有种爱情动作片的感觉,娇喘连连啊。管戒律的和尚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李连杰的表现很中二,活生生的错的不是我,而是整个世界都有错的感觉。那一声声师父叫的,我好像在看西游记,难怪若干年后演了孙悟空。武僧们也很装逼,打斗时候背着手,一副高人的模样。但是我承认,1982年,大陆能拍出这种写实的功夫片,还是很厉害的。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李连杰只身逃亡少林,为报父仇苦练功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最后在少林攻防战中,依靠李世民的帮助,报仇雪恨,最后大彻大悟,出家为僧。
剧情乏善可陈,表演略微浮夸,但是里面的真功夫真的非同小可。那时候和尚还是很朴素的,所以这部电影在少林取了很多景吧。扮演少林棍僧的好像都是专业的,所以身手都挺不错的,还有马战情景。一开始练武的时候,各种奇门兵器啊,什么锁子链之类的,反正我是不太懂的,只是觉得很高冷很牛逼的。李连杰也秀了棍法、剑法、刀法……可见功底还是很扎实。精华都在最后的几十分钟,从十三棍僧河边救李世民,到最后的少林连场大战,一段接着一段,几乎没有停歇。都是真功夫啊,虽然动作设计的不够凶猛,没有拳拳到肉的爽快感,也没有调威亚的那种飘逸和装逼,但是胜在真实,胜在功底扎实。
绝对是功夫大片。
少林寺
带出了一位国际巨星,成就了一座世界名刹,以不到两毛钱的票价,卖出了1.36亿的票房,估计就只有《少林寺》做得到了。这部招招都写实到肉里去的武侠片,让三十多年前无数年轻人或步行、或骑行、或坐汽车、或扒火车奔赴河南嵩山少林寺出家,这其中就有王宝强,也有我老子,阿弥陀佛,幸亏我爷爷英明,让我爸爸未遂,不然哪有我在这里写影评。三十多年前的电影,至今看起来不觉得老套,有笑点,有泪点,便已经不易,更何况还有美学感足够强的拳、脚、刀、剑、枪、棍、索、鞭、镖表演,对武侠迷来说,实是饕餮盛宴。此外,小和尚谈恋爱,老和尚吃狗肉,牧羊女唱靡靡之音,李世民大手一挥,那些过时的规矩,从此免了吧!当初看这些情节,不觉得如何,而今再试着解读,是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少林寺》观后感(六):啊,少林
许多年以后,朋友们回首往事,都不约而同地推举一部电影——《少林寺》,是它完成了对我们最初的性与暴力的启蒙。
一个颇为刺激的镜头,是大反派王仁则将牧羊姑娘用绳子吊起来,成大字形,他喝了点酒,嘴里喊着“野味”,将姑娘的裤子撕下一块,露出了几平方厘米的大腿。令我们深受触动。在此后很长时间,我们给姑娘的雅称就是“野味”。
现在想来,这个色狼很业余,他不应该将姑娘吊到半空中去,这样什么也干不了。当然,比较方便展示大腿。
有一天,我在从北京回青岛的飞机上遇到一个气宇轩昂的大胡子。朋友告诉我,那就是在《少林寺》中扮演王仁则的于某人。我醒悟过来,几乎想上前向他致敬。然而,我要感谢他什么?告诉他那个撕姑娘裤子的镜头其实比他的剑术更令人难忘?这个不好启齿,恐怕他也不会引以为荣。
那时候,比较流行离家出走。经常听说,初三四班的王小波跑了,一班的刘小文也跑了。不出半个月,他们都回来了,在前往河南嵩山的路上被中途拦截。山东离河南不算远,家长和老师都摸准了我们出走的规律。所以,在那一年出走的15人当中,居然没有一个家伙能够亲眼看到少林寺的山门。
惟一的例外是初三六班的初梅,那是一个我们认为有点缺心眼的大块头的“野味”。她因为早恋问题和妈妈大吵一架,席卷了钞票细软,从这个小城蒸发了。家长和老师都懵了。她妈妈找了算命的,据说是南下了,便一路追下去,居然忘记了在通往少林寺的路上洒下天罗地网。
一个月后,初梅昂首挺胸地回来了。原来她去了少林寺。不但看到了寺门上金碧辉煌的匾额,还同白胡子方丈喝过茶。只是碍于性别,没传授她几手绝技。我们对她颇为敬仰。她透露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现在当和尚必须考试,还得有大学文凭。初梅的话是真是假如今难以求证,反正大家就开始好好学习了。
光阴似箭,故人星散,人们朝拜的圣地早从中国的河南变成了纽约、悉尼和伦敦,甚至新西兰。小孩子们再出走也不会往河南跑了,据说那儿骗子比较多。
前些日子,在某电影论坛上看到一位朋友的帖子,标题是——“啊,少林”,抒发对那部老片子的热爱。我极其反感“啊”这个感叹词,小时侯写诗时没少用它,现在读起来脸上火烧火燎。然而,把它用在这儿全无肉麻之感,只觉得悠然神往、荡气回肠、熨帖之极。
啊——少林。
《少林寺》观后感(七):美好的记忆
很老的片子了,看过不止五七八遍。当年全民风靡,孩子们都将那些武打当做游戏,全民都喜欢牧羊曲这首歌,春晚好像还唱过。都记住了少林寺,记住了李连杰,记住了牧羊姑娘,记住了李世民,记住了大反派。
故事上,在现在看来,并不出奇,是少林群僧救唐王李世民的故事,中间有老和尚牺牲,小和尚成长,然后被放弃的爱情。李连来长得清秀,气质正,武打功夫好,演得灵动幽默,牧羊姑娘美丽,纯洁,勇敢,痴情。看完好多年,都觉得他们应该是一对。大反派一脸横肉,杀气十足。包括老和尚最后自焚,都是童年不可磨灭的记忆。
美好的电影,美好的记忆。
《少林寺》观后感(八):啊,少林!啊,武功!
如果你是80年代出生,那么你一定有看连环画的经历。连环画常见的内容是武侠小说,可以算得上那个年代几代人的武侠启蒙。
我记得几年前回老家,翻箱倒柜,连环画没有找到,倒是找出一本《武林》杂志。在那个六月的夏天,儿时的记忆瞬间浮现脑海。
因为那本《武林》,我百度了一下。诚如我所料,该杂志已经于几年前停刊。如果要我形容那本杂志的风格,这部电影的海报就可以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瞬间回忆满满。
我在查资料时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武林》杂志创刊于1981年7月,首印30万册,第二期刊印70万册,到1983年,杂志发行量达到350万册。在我整个乡村童年没有看过任何一本当期新杂志的时代背景下,发行量如此之大。由此可见,武侠在那个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影响了多少人。
同样是武侠电影的《少林寺》,上映于1982年。在票价2毛钱的八十年代取得了1.36亿的票房。折算到今天的票价,可以秒杀当今任何高票房电影。
说到这部电影,我们先来看看电影简介。
少林寺的剧情简介 · · · · · · 隋朝末年,隋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于承惠 饰)在督建河防工事时,杀死了起来反抗暴虐的神腿张,但令其儿子小虎子跳河逃离虎口。小虎子被少林僧人救起收入寺中后,为报父仇毅然削发为僧,法名“觉远”(李连杰 饰)。 王仁则的侍卫长遇见牧羊女白无瑕(丁岚 饰)后垂涎其美色,强行将其 抢回府并欲酒 后施暴,恰巧被只身前来报仇的觉远发现。在救白无瑕逃生的过程中,觉远因武功欠佳被王仁则刺伤,促使其回到少林寺后更加刻苦练功。后因觉远救援被王仁则追赶的李世民,少林寺遭遇劫难,觉远身上的责任更重一层。 ©豆瓣电影剧情并无亮点,可以说是典型武侠片的故事和套路。简单概括几个要点就是:乱世,仇恨,侥幸逃脱,幸运得救,刻苦练功,大仇得报,侠义加身。
此片导演到河南嵩山实地取景,当年不少小伙伴看过此片后对少林心生向往。少林在他们的心中就是圣地,完全可以比肩几年前拉萨在小资们心中的地位。
亮点在于此片的武术动作堪称经典。一打一斗都是硬桥子硬马,完全不是今天的花拳绣腿可以比较的。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群少林武僧,要酒有酒,要肉吃肉,完全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豪放作派。在那个时候的我看来,这才是豪爽,这才是侠义!红尘多羁绊,何须谁来管,少林多侠士,有情才有胆。
主角由五届中国武术全能冠军李连杰出演,此片问世,一炮而红。在此之后他又出演了方世玉、霍元甲、陈真等一系列功夫角色,由此成就了中国功夫皇帝的美名。
当年河南省话剧团的丁岚在《少林寺》中扮演“牧羊女”白无暇,凭借一曲《牧羊女》和一片白花花大白腿成为当时无数青少年心目中的“女神”。此后,丁岚因为此片又饰演了《少林小子》《侠女十三妹》等经典影片,由此走上演艺巅峰。
影片问世后,全国轰动,一时成为了无数少年有关武侠和性的启蒙。多少少年离家出走,只为心中的向往。多少少年立志学武,只为那一腔热情。
当然,现在看来,那么多少年,只有王宝强一人完成了我们的梦想。
只是当王宝强如日中天,所有的少年也逐步成家立业。不知还有没人会偶尔回想起那个年代,偶尔在心底感叹一声:啊,少林!啊,武功!
文/刀断青 首发公众号:周周看电影(cdgoodlife),转载请获得授权。
《少林寺》观后感(九):才吃三天素,就想上西天
小时候看就是看个热闹来的,打打杀杀好不热闹,看到坏人义愤填膺,看到惩恶扬善,正义感爆棚,现今再看,一点不同。
关注的点从少林武功到佛法修心。或许这部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宗教电影,但是因为少林寺的背景,禅宗的影子一直都在且贯穿始终。
觉远心里放不下仇恨,放不下世俗,最后受五戒的时候就放下了吗?
主持问:“尽形寿,你能持不杀生否?”
觉远答:“能持。”但有条件,就是为了匡扶正义而破的杀戒不守。
主持问:“尽形寿,能持不邪淫否?”
觉远看了眼牧羊女送他的心形项坠然后点下头哽咽答:“能持...”
主持问盗戒时,觉远的能持答的最坚决。最后的酒戒由李世民出面给减免了。
佛家五戒,杀盗淫妄酒。看似容易,实则难守。就像方丈为了保全少林寺自己愿意牺牲被火焚烧,却感化不了恶徒恶人。大和尚修了十多年,知道觉远带来灾祸第一时间也是感慨当初不应救他,但在最后方得醒悟,当强盗杀进少林,他的徒弟喊着师父:“你杀生了!”他也终于喊出:“杀!该杀!”一直守着不杀生戒的和尚“破戒”了。
从此又回到觉远师父的那句话,才吃三天素,就想上西天。暗指觉远尘心未了,心想报仇却不肯苦练,心想修法却不肯苦修。一心总惑,不得出路。后觉远下苦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功夫上到了,心里仇恨还是未能放下。
本片最精彩的就来了,觉远在手刃仇人后,再次皈依剃头。这一次,不同以往,他不仅仅是皈依,更是担起了少林寺的责任。
所以该了的缘还是要了,该面对的事情还是要面对。仇不杀,恨不灭,你不杀,他自来,他若来,你便了,你不了,反为债。
就像是吃狗肉,吃田鸡粥。“酒肉穿肠过,我佛留心中。”这句话是济公的境界,后面还有两句大家往往都忽略了,那就是“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所以当觉远烤狗肉时,他师父做了个瞄四周的举动,把众师兄弟引出一起食,但其实他未进食。照理来说出家师父应该不提倡吃肉才对?为何觉远师父如此看开。其实这就是境界的不同。
觉远和其他出家师父在那个年代多数是国仇家恨导致的出家,并不是悟道参法来的,红尘俗世放不下在所难免。师父就是强行不让他们吃,他们表面遵循,心里对肉却仍是眷恋,终究是放不下。但若师父自己食肉,那便是“即使口中有肉,但心里全无。”觉远的师父对禅宗修心是很有体会的。
最终,觉远在受五戒后可谓是大彻大悟了。
大家别忘了,五戒前每一戒都有一句前提,那就是【尽,形,寿。】
这和吃素三天,想上西天不又相应了吗~
少林寺的影片结束了,无数个觉远还都在路上。
《少林寺》观后感(十):吃狗肉的弦外之音
小时馋肉,自不待言,所以看《少林寺》,对僧人吃肉喝酒印象最为深刻。今时今日酒肉已是随心所欲,重看旧片却是另一番感受。
(JL竹林烤狗)
JL:真是闻到狗肉香,神仙也跳墙啊!可惜大师是个和尚……
大师(画外音):小虎!
JL:啊??大师……
大师:你身子虚弱,这东西,对你有好处。
JL:我……
大师:呵呵,你是俗人,何况在寺外,清规戒律管不了你,吃吧。
JL:大师,这你吃不?
大师:呵呵,在老家,许多人喜欢用老姜、枸杞子、黑豆煮着吃,是大补之药。这种吃法,还是第一次见到!
JL:大师,为了我,你也够劳累了,也该补补身子了……
大师:自皈依佛祖,想起它,也算有罪过,难得有这种口福咯。
JL:不会有人来的,何况在寺外。吃吧!
(大师鬼鬼祟祟地环视四周,张口要咬)
众僧(画外音):师父!
大师:嗯??
僧甲:师傅,这些年我们在少林寺内,干的是重活,吃的是粥水……
众僧:是啊……
僧甲:……确实很劳累,难得有这大补……呵呵……
(大师让肉)
众僧:来来来~我也来一块~
僧乙:你来一块。
僧乙:师夫,你尝尝?
JL:呵呵……呵呵……
大师:我这些徒弟啊,都是危难时遁迹空门。临时抱佛脚,自然不那么诚心。
众僧:好吃……来,吃这块……好……
僧丙:师父,这样一来我们不都犯戒了?
大师: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出家人心中有佛,多行善事,不必拘泥小结。
僧丙:啊……弟子懂了!
这还没完,片末——
李核心:哈哈哈哈哈哈,这酒肉之戒,我看,就免了吧。
住持:万岁……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候重看这79年拍的片,不由得感叹两位编剧卢兆璋和薛后对时局世态的敏锐直觉,实在是油菜得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