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鳉鱼》是一部由タカハタ秀太执导,二宫和也 / 北野武 / 宫川大辅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鳉鱼》观后感(一):治愈系日本电影
看开头就知道结局的日本电影,却会在你出乎意料的地方给你一下子,可能是自然的笑料,温馨的日常,感人的语录:听好了,自己不去努力,不去付诸行动,反而去数落对方的缺点,妄图拉低对方身份,让对方站在和自己同样的高度,就是嫉妒。本来只要采取行动,赶上并超越对方就行,但是人啊,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嫉妒是毫不费力的啊,不过你牢记住这一点,现实会给你答案,将责任推卸给时代,推卸给世界,你的处境也不会有任何改变,现实就是现实,你要理解现状,并好好分析,现实中一定蕴含了人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原因,如果你能发现其中真理,之后只要再采取行动即可,连现实都无法判断的人,在我看来,就是笨蛋。
《红鳉鱼》观后感(二):喝完鸡汤,请赐我一块红布
所有的相遇都是必然,现实就是答案。正如我和这部《红鳉鱼》的相遇。记不清多久之前又是在那里见过片子的介绍,其后也没有及时想找来看,只是一直默默地任其停留在心底的某个角落。直到今天下班之际盘旋良久的磨蹭加磨蹭。一个人的地铁站台,捧着手机任列车呼啸而过,任陌生的人群迅速的上车下车,转身而过,随即消逝。一种心灰意懒的无力奔逃蔓延身心,霎时感觉需要几公升的沸腾鸡血点燃生命。当然,从日本人的影视作品中寻找鸡血的灌注,从来都不会让人失望。尤其是对于我这种一点就着的家伙而言,伴随观影的两小时,垂头丧气的脸也随之逐渐舒展,原本向来微佝的腰杆,也一点点自觉的挺立起来。
北野武,又一个个性十足的老怪物存在(相对长挂嘴边的另一个才华横溢的老怪物伍迪艾伦而言),演起这种有良善、有原则、有个性又有趣的一代宗师,可谓得心应手入木三分。除了那些个折腾徒弟时刻的好玩古怪,作为师傅的北野武极具为师的气场和智慧。基本作为影片亮点和主旨的台词,尽数由北野武一人担当陈词。比如何为落语?何为落语表演者的基本素质?落语的生存空间最终落在哪里?由落语至其他各行各业乃至人性的弱点,这些影片暗含的精神脉络如同剥洋葱一般,一点点得在谈志和众徒弟日常的生活片段中铺展开来。
围绕师徒之间关于学艺的主题,这让我想起某年奥斯卡大热的《爆裂鼓手》,里面同样有着魔鬼般特立独行的导师,走火入魔般精进鼓艺的学生,相似的主题带来的却是截然不同的观影体验。一个是不疯魔不成活疯魔了亦未必成活的现实压迫,另一个却是小人物通过修行终能达成所愿笑中带泪的励志。我觉得很难对两部片子做孰高孰低的评价,就触动观影人的心而言二者殊途同归,不同则是两部片子各自所属的民族文化性格差异。所谓花开几朵,各表一枝。现实总是有着好多副不同的面孔展现。
对于日本民族而言,现实即是答案,人只要能认清现实并卯足一口劲付出行动,一心一意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即便是只永远无法成为金鱼的红鳉鱼,也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动人的所在。从这个角度而言,日本人有史以来都是一个非常积极入世的族群,所谓修行是通过一种无我和忘我的境界,去抵达现实中更高的存在。而在现代的西方人那里,许是古希腊文明和宗教文化的长久浸淫,人对自我的过分关注常会使人性的复杂变成人自身的枷锁,如同莎士比亚笔下不断延宕的哈姆雷特,人因自己而内耗而举足不前。鼓手中的老师和学生都是被各自心魔折磨的可怜人。
于是在喝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霓虹鸡汤后,我又回到了惯常生活的老路上。懒惰时犹自懒惰,内耗时任其虚耗,可心底却始终游荡着一只日本民族的红鳉鱼。有时我只是想要蒙上一块红布,就这样两眼一抹红,无止境地走啊走下去。
《红鳉鱼》观后感(三):教人立尽梧桐影——我们都是红鳉鱼
相声咱不陌生,但说单口相声(日本称落语)的北野武就稀罕了,饰演立川派宗师立川谈志,而且还收徒。电影《红鳉鱼》说的就是这事儿,电影名由来也有趣,男主立川谈春拿着师父交代去买点好金鱼的钱,请受不了严师苛责半道退业的师哥立川纸箱下馆子,算是惜别,背景音乐居然是甲壳虫的《let It Be》,后面还有北野老师跳《雨中曲》的踢踏舞,老师没正形,徒儿也就学样,在鱼市买了红鳉鱼充数金鱼,还一口一个进口鱼种、如何贵、自个砍价很成功云云,给老师印象极好。
说这立川谈志苛责,好像也不大对,你看这徒儿们的艺名就起的五花八门,但老师严厉起来确实没得说。一天,老师找谈春想当面说说段子,讲讲声形、说说节奏,谈春恰好感冒了,就婉拒了。谈志老师当面没发作,一转身就打电话给谈春家里,叱责其子不求上进,教养无方…从此,谈春就落了个“拒绝宗师面授辅导”的罪名,一时声明大噪!谈春的选择也很简单,要不去筑地(东京有名的海鲜市场)一年,要不卷铺盖走人。
筑地是街拍的福地,是吃货的乐蜀,但去干活就有点卧薪尝胆了,谈春赶紧请大师兄志之辅下馆子商量应对之道,大师兄也倒是干脆,“既然是师父开口了,你就得去,不愿意就卷铺盖走人”,并接着劝服谈春,一者父母无法选,师父是你自己选的,师命不可违;二者当年有个师弟叫谈罐中途想另投他门,师父不但没发飙,而且还拿出好酒附上名帖给谈罐,说这样去拜师还好拒绝你嘛,弄得大伙热泪,说明咱师父能疼人,三者昨儿新来的立川志乐就没去筑地,也不想走人,师父给留下来了(完美大师兄啊!)。
谈春满怀着十万个为什么飞奔去找师父,恰巧撞上谈志老师在给小师弟志乐讲大道理,“吃醋要把握好度,吃醋的人内心不急不躁,这醋也吃的耐人寻味。吃醋,也就是嫉妒为何物?自己不去努力不去付诸行动,揪着对方的弱点不放,连自己也落得下作,这就叫作嫉妒。本来为了和对手相匹敌并超越对方而努力,日复一日这个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但人总是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嫉妒比较轻松。现实就是答案,就算抱怨生不逢时,社会不公,也不会有任何改变。现实就是现实,要理解现状并且分析,在那其中一定会有导致现状的原因,对原因有了充分认识之后再据此付诸行动就好。连现状都不懂得判断的人,在我看来就是白痴。”
后面的故事就又俗了,都是卧薪尝胆,苦尽甘来的故事,但这并不妨碍观影者看得笑中带泪,惟道所承,立川派能脱离落语协会而不没落,我集录谈志老师的那大段话便是原因所在。看完电影我脑海里老是浮现一副丰子恺先生的画,画名《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红鳉鱼是不会变成金鱼的,但志向不丢、修行不懈、落难不息,红鳉鱼也会有精彩的故事,谈春、丰子恺都是这样而来,比不及潘天寿,但谁能想不入流的小插画竟能自成一格而成满堂彩的“丰子恺画”,出息只是坚持了自己,非难会有、闻达会来、谁知道呢!
《红鳉鱼》观后感(四):ゆめ しつと
每一項精湛技藝背後經歷了多少日日夜夜的磨礪我們不得而知 然而我們都曉得‘ゆめ’的力量 ガンバレヨ~
「 燒き餅は 遠火で燒けよ 燒く人の
吃醋要把握好尺度
胸も焦がず 味わいもよし
吃醋人内心不急不躁,这醋吃得也耐人寻味。
いい加減に燒き餅を燒くと いうのは難しいようでございます
己が努力 行動を起こさずに
自己不去努力 不去付诸行动
相手の弱みをあげつらって 自分のレべルまで下げる行為
揪着对方弱点不放,连自己也落得下作
これを嫉妬というんです
这就是嫉妒 」
《红鳉鱼》观后感(五):师匠
《红鳉鱼》讲的就是一个菜鸟逆袭的故事,听上去很普通,也很狗血,但其实人生不也就是从生到死这么简单,这个故事的过程非常有意思,有笑有泪。
虽然在这中间落语不过是一个辅助性的道具,但我却觉得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是多么重要,有评论说日本电影拍传统文化总是拍的很好。传统建筑随处可见,根本不用走进博物馆,历史也随处可见,根本不用走进图书馆,我们口口声声说弘扬传统文化,可是这个大大的传统文化到底有着怎样的内核?我们未必说得上一点。
日本的落语也好,中国的相声也罢,更像是一条不寻常的道路,至少在大众看来正常的路就是升学就业,看上去更像是无奈之下的选择。可是正是有一些人的坚守,才让我们感受到其中魅力。
纸箱对初来乍到的谈春磕头,遭到师父的呵斥:“师兄要有师兄的风范!”这分明说的就是长幼有序的等级制度,但怎么完全没有反感呢?直到后面看到师父在面对林修一的嘲讽时,说:“我是我,徒弟就是徒弟,凭什么要我代替徒弟道歉?”听起来是不是完全不近人情的师父,但全然不是,师父生气的是明明在靠落语家们才可以吃饭的评论家,何以如此趾高气扬。如果我们本身够好,何必需要你来评论?这其实就是我们需要维护的气节啊。
而表演的时候就完全不同了,一把扇子就是结界,把表演者和观众分隔两个世界,那种专注其实是对表演本身的尊重。就好像谈春因为感冒而被中止学习,在师父看来就是不尊重表演,即便谈春内心潜台词是不希望传染给师父,但是不懂师父的心也是不可原谅的。表演更像是生命,有什么可以中断生命呢?前段时间在看汪涵上《开讲啦》里面就提到有一次要上节目了但还在吊水,最后没办法毅然决然拔掉针头上场主持。
谈春被发配到筑地卖烧麦,刚开始自尊心受挫,加上听闻后来的师弟志乐拒绝到筑地,更加难以平愤,直到听完师父关于吃醋的一番话才安下心来。师父这是“别有用心”呢。在剧中师父别有用心的地方很多呢,比如让大家做杂务,分配十多个甚至更多的任务,这不就是考察大家的记忆功底吗?正如师父走之前聊下话“原创性就在这发挥的”。比如在纸箱放弃时,师父让谈春去买金鱼,有人说其实师父想让谈春挽留纸箱,当然最后没能成功,烤肉还花掉大半的钱,只能买一条100日元的红鳉鱼,20多条红鳉鱼,拼命想要扮演金鱼,幻想有一天可以成为金鱼,最后只剩下四条,对应谈春、谈谈、志乐、关西四个人,但是红鳉鱼终究不会成为金鱼。比如在谈春大段子危机后,师父并没有去责怪他,而是简单说了句“那不是艺术,只是在背”。比如在通过二等考试后说:“落语就是对业的肯定”。
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阻碍,挫折。四个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难处,一把年纪还在啃老,谈谈还有负债压力,看上去依靠关系进来的志乐也背负着奶奶的支持因此一定要考上二等的压力,关西承受着同窗几岛(即便不过是个坐在后面的小人物)的嘲讽,以及谈春与父母的四年之约。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成为了前行的阻碍,但是我想,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去坚持一件我们喜欢的事,总有一天会不一样,就好像四人通过了二等考试后喝酒,纷纷感慨“这才是二等的喜悦啊”。即便没有成果,至少我们的认真,我们的坚持,我们的喜欢,是那么真实,那么令人感到快乐。(有学生在看一些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我想说,真正值得肯定的是苦难本身,而不仅仅是因为走过苦难获得成功的人本身。)
师父的逝世,看到了真的很难过呢。
《红鳉鱼》观后感(六):可爱的师徒
看完这部剧感觉男主就是我身边的人一样没有轰轰烈烈,只有普普通通的生话,他也没有多少高的说落语的天赋,最后也没有成为很有成就的落语家,就是他身上的那股与生活抗争又妥协,但从没怀疑过生活的劲儿,让人感到切肤的真实。
师父也很可爱,严肃时也让人忍俊不禁,他的那段关于嫉妒的话真的让我饱饱地喝了顿鸡汤。
《红鳉鱼》观后感(七):《红鳉鱼》:传统需要这种特立独行的人传承
导演: タカハタ秀太
主演: 二宫和也 / 北野武 / 宫川大辅 / 柄本时生 /
我不了解日本落语艺术,尽管或许可以大致理解中单口相声,但可能其中还是有些微妙的差异,甚至在影片之中的那些落语表演我没有太看出喜剧的效果,这种无法忽视的文化差异是不可否认的观影障碍,或许也让很多观众对这样一个题材没有了兴趣,说实话我也是冲着北野武老爷子才看的本片,好在这些障碍其实都不影响对本片的理解,对于如我这样的外行来说让这部电影有趣的不只是落语艺术和立川谈志而已。
《红鳉鱼》作为隐喻出现在本片之中,其实也另有深意,影片作为立川谈志的传记片却从徒弟谈春的视角出发也颇有新意,当然主要的原因是本片改编自谈春的原著,但在电影中能将这一视角处理的恰到好处也颇为值得赞赏。作为徒弟来纪念师傅的作品,本片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很多情感,有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心绪也偶有流露点到为止却很真诚,有一种日式的温情在其中,剧情起伏不大矛盾也并不冲突,可却能打动观众。
记得看过北野武的《浅草小子》,他本身应该也就是落语出身(而且据说北野武就是立川谈志的徒弟),大概本片找他出演而他也能出演和这段经历密不可分,北野武本身的性格与特立独行的立川谈志估计也有几分相似,那种幽默感和反传统的力量在两个人的身上都有清晰的体现。他们都在发扬一种传统文化,只是方式有些特立独行,甚至让行家专家很不舒服,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行为,在一条看似孤独的道路上他们坚持下去了,并且成为了更值得人们铭记的人物,或许在争议声中他们的前进和改革颇为艰难,可成就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在看本片时,我一次次的联想到郭德纲,或许在中国相声界,他也可谓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用自己特立独行的方式复兴了中国相声,将传统艺术真正的传承了下去。
《红鳉鱼》观后感(八):藝術來源於生活
介於時間問題,在這里以草稿的形式,簡短紀錄我對這部電影的看法。
科普:落語 rakugo:前座:學徒階段,二目:獲得表演的資格,高座:資深表演者
首先電影名稱紅鳉鱼的隱喻:
電影中提到了鳉鱼不會變成金魚,而鳉鱼本身也是一種比較脆弱的觀賞魚。這裡隱喻落語這一職業,想要從前座升級為高座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表演落語的藝術家,在某種程度上也像鳉鱼一樣是為了讓“觀賞“,博得觀眾的一笑。這也是為什麼立川談志在影片的開頭對拜他為師的前座們說,“你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開心”,其實為了鍛鍊他們的細心與耐心,從生活中理解落語表演這一職業。在對於鳉鱼大多數魚好不起眼,很多種類會在一年內死去,或許也暗喻這個行業的競爭力之大,很多人還沒有出名就已經因為各種原因早早退出,也是這部電影前段部分提到的。
落語中的市井百態
在海鮮市場裡堅持工作了一年後的立川談春,某天忽然在市場裡一位大叔用“一來一來一來”方式的方法數錢,他恍然大悟。為什麼《芝濱》裡的人會用“一來一來一來,二*二*二*”,原來是因為落語講的是市井百態,沒有體驗過民間生活是無法了解落語精華的所在。而經過一年工作的談春,從一開始嫉妒同門師弟志樂,每一次送燒賣都被送貨的人撞倒,到後來成為一個十分細心的人:例子,師傅的手被燙到,所以把他泡澡的水溫調得比平時低了一些;師傅穿著和服,準備出門,師兄讓他準備木屐的時候,他說木屐走路夾腳,先穿運動鞋,到了目的地在換等。。。
而關於對於落語表演本身來源,觀眾是我們生活擦肩而過的形形色色的平民百姓,他們來看落語表演,因為表演本身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映射出了他們的日常生活。然而即便表演本身的受眾群體是平民百姓,它也是非常講究的。例如表演者在表演的時候,在觀眾和自己之間放一把扇子,表示劃清觀眾和表演者這兩個世界。觀眾是不允許進入表演者的世界的。這也意味著,雖然表演者重現了觀眾的日常生活,但是表演仍然只是表演,它或者模仿或者誇張的表現生活,但是它和現實生活還是有差距的。而觀眾來劇場後觀看表演,以旁觀者的身分了解被表演的角色的人生,以此來暫時脫離自己的人生。但在表演結束,他們還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拾起屬於自己的現實。另外落雨表演者的高座,質對觀眾深深鞠躬,而不對比自己資歷小的鞠躬;表演時穿日本傳統和服和木屐,也體現了落語屆傳統和規矩,這門展現平民百姓生活的市井藝術其實還是十分講究的。
社會的壓力
影片側面反映出來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傳統文化在社會的位置,比如一開始談春在跟家人提出要放棄高中跟隨老師學落語,遭到家人的反對,特別是對於落語這一行業的不理解。因為藝術家在大眾人的眼裡都是不被看好的。而立川流派的二師兄在某一表演場合等待師傅出場的時候,偶遇了大學的同學。這位同學在很出名的tbs工作,看到老同學如今竟然學期了落語,而且還是前座的時候,露出了一臉自我優越感,和對他的鄙視。可見落語這一行業,就像在其他藝術行業一樣,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人質疑你的選擇,特別是在你還沒有做出什麼名堂之前。特別是一些坐辦公室,有著穩定收入的人,看到這些未來藝術家不穩定環境,在心中暗自慶幸當初自己放棄了某一行業。但是影片的後段,在立川流派的二徒弟順利通過二目考試,準備參加師傅準備的隆重的慶典時,收到了這位大學同學的電話,他想要收到獨家參訪的機會。而收到這通厚臉皮的電話,二徒弟當然是用當時這位同學挖苦他沒有地位的話挖苦他,說自己可受不起妳們電視台的參訪。
傳統和創新的衝突
日本社會是一個對傳統極其將就的社會要。戲劇評論屆的名人,(立川談志的前徒弟?)小林先生則是一個十足的保守派。他鄙視不認識他這位名人的前座談春,並間接指責立川流派教育徒弟有失誤,並且在落語屆前所未有的對徒弟收學費。這些遭到立川談志的反駁,師父談志認為小林把自己的位置搞錯了,他一副高高在上的原因是因為他以為落語者要靠他的評論吃飯,但是卻忽略了其實正是因為有落語者的表演才給了他評論家的飯碗。而收學費這事情,在整部影片看來其實也是一種形式,或許就像是一種你對進入落語屆的一種宣言,一種對於你意象投入這一行業的表現。因為談志也並沒有在一開始就要求談春繳學費,而是說等他以後有能力再給他。
另外在落語屆的一個傳統式,前座不能表演大段子。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談春,一鼓作氣在壽司店老闆的邀請下,在大家面前表演。事情傳到小林的耳裡,讓他抓了又一攻擊立川流派的機會。在大師兄的提醒下,談春極速趕來師父這裡請罪。師傅顯得很淡然,反而請談春表演大段子,但是受到驚嚇後的談春卻覺得自己無法勝任,就這樣失去了一個師父指點的機會。側面反應出了一位新人對舊體制挑戰收到打擊後的改變吧,也或許因為是要在師傅面前表演,談春反而怕出醜了。
談志讓四位徒弟在同時通過了二目考試,其中包括了在考試中失誤的談春。原因是他考試前言緊張失眠,導致早上考試前忘記帶了昨晚寫好的五十個考試內容名單,於是在師傅來到前,在新的名單中隨便寫了一個自己並不怎麼熟悉但是卻十分簡單的段子,結果師傅正好抽中了這個段子。可是就是這樣師傅還是讓他過了。評論家小林站在依然站在傳統這邊,質疑談志的徒弟是否有真的本事,認為他的各種行為破壞了落語屆的傳統。而談志本身作為資深的落語家,(貌似並那麼的正統?因為電影的開端展示了談春的媽媽對自己兒子要去談志那裡學落語表示質疑。但是這裡我忘記了談春的媽媽是對立川流派的質疑,還是對兒子選擇了落語這一行業而不是漫人-更加現代,更加流行的口頭表演 表示質疑)給自己的流派定了新的規矩,例如師傅不給徒弟道歉,他是他,徒弟是徒弟。表面上看上去是師傅不為徒弟負責,有什麼問題不關師傅他的事,但實際上給他的徒弟新的發展空間。例如他允許談春賀永志在還是前座的時候就去開了學習會(忘記了是這個姓名);對於談春在大家面前表演大段子,不但沒有責怪,反而很好奇,想聽他在自己面前說。談志這些反應都表現出了他嚴厲的外表下,作為藝術家對生活的好奇心,對徒弟的關心,而不是一個將自己鎖死在傳統的箱子裡的體制的捍衛者。這在日本是很難得的。
因為我對日本太鼓感興趣,身邊也有一些打太鼓的朋友,但是總會聽到那些打太鼓的資深大師,對於打太鼓的傳統和體制的捍衛,一些大師容不得一點創新。一個徒弟不可以擅自在公共場合未經允許下表演自己的門下的作品,而對於挑戰或者更改太鼓傳統的創新作品在傳統的太鼓屆也是不被看好的。而同樣的事情在韓國种朝鲜传统曲艺表現盘索里판소리中也可以看得到,比如韓國社會對藝術家jaram lee的質疑。所以這樣的衝突不盡盡是在影片中的落語屆,而是在很多其他傳統藝術中看得到。
只想些一兩句,結果不知不覺過去一個半小時,寫了這麼一大片。。保留以下連結,
知乎有關影評,我只看了第一句話還沒有讀完整的文章,想收藏著以後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127687
百度百科有關鳉鱼,參考了其中表現鳉鱼特點的片段: http://baike.baidu.com/view/746788.htm
截圖連結:
《红鳉鱼》观后感(九):怕是无关的第一篇豆瓣影评
看过日剧或者日本电影算下来不多,每次说的看完以后无论怎样都要写个小短评也一直没有实现。那就从这不开始好了。
看了上面的几篇科普帖也并没有完全明白这一种艺术形式,但是不重要喽,我还没能弄明白自己国家的文化,别家的没能懂也无可厚非啦。
两个小时熬一锅鸡汤的电影我一般是不看的,尤其是这种看了开头就能知道后来的剧,但看到一半的时候也就将就着看完了,大概是自己一心想做手艺人,所以对于有关匠人心的事情都变得有耐心起来。话说北野武的大小眼和大肚子看起来还真的是一个心慈外严的老师会有的样子。故事很简单啊,拜师学艺立志成名,四个弟子都没有什么苦大仇深的非要成为单口相声(楼上有片说应该是落语,不了解,所以就按看到的字幕说了)演员的理由,不过都是自己喜欢啊,所以师傅的“刁难”和学艺的辛苦看起来都是可以坚持下来的事情。17岁的少年辍学送报也要完成梦想,几个送报的时候还念念有词背台本的片段也加的很温馨啊,你看,我是认真的要学艺的,不是说着完完的样子和决心让人看得很满足啊。
靠手艺吃饭的人,天赋、坚持、努力都缺一不可。纸箱走了以后,师父给谈春说,他是个有趣的人,还是没缘分吧。喜欢的东西确实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得到了啊,想做的事情,也不会只因为你想就能做到,这样想想还真是绝望又欣喜呢,我要怎样努力才会得到你,也终于会得到。
是有几个不太明白的地方,比如海鲜女为什么要表白啊,是因为看到他一年的努力么。
最后立川谈至为什么要鞠那个除了表演以外的躬啊。
《红鳉鱼》观后感(十):关于志乐,关于谈春
看有很多人说志乐的落语比谈春讲得好,也就是说滨田岳落语表演得比nino强,本来在剧中设定的就是当时志乐确实比谈春讲得好,不然他也不会两年半就升到二等,比谈春早两年升为真打,而且滨田岳的表演也确实很优秀。看完剧后我也曾经疑惑那些夸nino讲得好的是不是夸大其词,私下也认为滨田岳的落语节奏感更适合,直到看完关于红鳉鱼的拍摄花絮。我真有点遗憾剧的剪辑,整个剧的节奏已经被很多人称赞过了,但是如果能把nino讲落语的过程多放一点点,就知道为什么即使落语大物也会称道nino的演绎。举个例子,芝浜里那个食指竖起表示“嘘”那个动作时,谈志师匠、谈春师匠、武大爷都各有特点,我已经不能想象还有什么新的表现方式,但我看到nino的这个动作忽然鸟肌了,这是独属于nino风格的创新。还有表演时的面部、眼神、小动作等等都带着鲜明的二宫色彩,他讲落语已经不是简单模仿,难怪谈春师匠说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nino的厉害之处,难怪师匠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幸好nino不是落语家。如果他是落语家,我相信他最少也能成为落语的一派宗师。
建议被这个故事所感动的人去看看红鳉鱼的拍摄花絮,同时我无比期待DVD中那多出来的15分钟内容。
昨天看了鹤瓶师匠的话再来唠叨两句,第一,这部剧本来就是以谈春的角度来刻画立川谈志的,当初nino接这部戏的就说不懂为什么自己成了主角,所以日本有评论家评论nino的表演很好的掌握剧本的平衡性,并没有为突显自己表现出强烈的特异性。第二,剧中的谈春是努力家,为了不被师弟落下他第一次在前座表演了文七,鹤瓶师匠评说nino时说那种笨拙的程度也刚刚好,演技真的太棒了。一些人老拿这点来黑nino,却不知这正是nino的厉害之处啊。这部剧本来就是谈春的成长过程,一开始就出类拔萃他还跑去拜师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