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啤酒谋杀案》影评精选10篇
日期:2018-02-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啤酒谋杀案》影评精选10篇

  《啤酒谋杀案》是一部由保罗·安文执导,大卫·苏切特主演的一部爱情 / 犯罪 / 悬疑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啤酒谋杀案》影评(一):阿婆系列电影里面最好的一部,无疑

  这部主要是结局令人意外,各种类型的情感混杂在一起,很容易触动到关注情绪。推理的成分是其次的,这部的推理并不难,否则波罗也不可能仅仅听凭每个人的论述就破案。

  有姐姐妹妹的爱,有夫妻之间的爱,有同性恋,有一心要抢夺最后破灭的爱。

  每个角色都很值得人深入分析

  卡罗琳:有几个细节很能反应她的性格

  一是她对于埃尔莎,一开始是抱着容忍的态度,直到对方挑衅,她也只是容忍,可见这个人的教养很好,她的优雅真是举手投足间的。

  二是她对于妹妹的关爱,有一个细节是艾米亚斯在餐桌上指责安吉拉,被卡罗琳给制止了。

  三是她是个发自内心善良的人,在艾米亚斯向她坦白跟埃尔莎什么都没有,She is nothing的时候,她反而会觉得埃尔莎很可怜,试想有几个正房会觉得小三可怜的?

  四是她在发现艾米亚斯死亡的时候,立刻反应出来要替妹妹顶罪,当然了,一方面说明她的反应快得已经超出常人了,另一方面,她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快速做出反应,几乎没有犹豫,把一切都揽到自己身上,一般人还要权衡一下,她也是很奇特的。

  不过十四年前的警察,破案的过程也是很值得怀疑的,对于毒,警方已经验过了酒瓶里没有毒,而酒瓶是卡罗琳给艾米亚斯的,说明卡罗琳没有在酒瓶里下毒,那么唯一的可能,也是警方已经验过的,就是毒在杯子里,但这种情况下,每个在场的人几乎都可以碰那个杯子。而另一方面,即便卡罗琳把毒下在杯子里,她也需要时间去丢试管,大家都看到了,试管不在现场丢的,而是回去吃午饭的路上,那么试问卡罗琳有没有机会丢试管呢?所有人都看到了她没有走出去过现场。

  接着来看第二个角色,埃尔莎。

  她的问题是太自我中心了,觉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定会拿到手,太自命不凡(quote from Piorot, 大多数谋杀犯都是很自命不凡的)

  她被艾米亚斯当成玩物这件事情丝毫不值得同情,因为开始是她自己贴人家的,抢别人的东西,没抢到还要杀被人全家,她自己还当成游戏一样

  埃尔莎的计谋能成功,很大因素在于,她看到了卡罗琳偷毒,第二是,如果卡罗琳没有帮妹妹顶罪的压力,恐怕埃尔莎也很难成功。常理可知,毒芹的吸收需要时间,卡罗琳刚进去一分钟不到,艾米亚斯就死了,而这种毒吸收起来是需要时间的。

  最让人心寒的,应该就是众口一词认为卡罗琳是凶手的其他人。这从根本上反应了一个问题,当你怀疑一个人的时候,你会综合两种因素,一是你看到的证据,一是你对他的态度/认知,后者会影响你对证据的判断

  《啤酒谋杀案》影评(二):成功的改编

  电影在演员表演摄影、配乐方面都很出彩,作为先读过小说,又看过电影的人,我觉得电影几个地方改编小说尤其成功,给电影加分不少。

  首先是情节发展上,变成由于女儿要为母亲伸冤,查明真相为推动力,而不是小说中她和未婚夫的爱情被未婚夫的监护人以其母杀父为借口阻拦,她为了给自己的爱情开路来找波洛。这样改编省略了不太必要人物,也更符合我们这些观众的心态——电影中的女儿一知道父母死亡的情况就来向波洛求助更富有儿女的孝心,而不像小说中知道了好几年,直到自己要结婚了才来解决这个问题,让人忍不住想,要是男方家长不拿这个说事,她要等到什么时候才为父母出头。

  小说中Caroline病死狱中,电影中则直接让她上了绞架,其实不论怎样,她都是背着污名去世,电影中的安排是将她的命运推向了戏剧高潮

  小说中Elsa早就另嫁高门,电影中似乎为了加大对小三的惩罚力度,让她始终孤身,更加印证了“I feel them lived but I died then”的心情自白。

  小说结尾,众人在听到波洛关于真凶的指认后,只有“shocked”一词形容,别无表现。而电影中先是死者好友的痛斥,接着女儿拔枪想要报仇,当然波洛成功的劝阻避免了女儿走上杀人犯罪的道路。这也比原著中女儿高兴地牵着未婚夫和凶手错肩而过的离开宅院要有人情的多。原著里面,就没见女儿对父母有多少真正的感情,似乎亲生父母白养了七八年。

  《啤酒谋杀案》影评(三):值得一看的故事

  是一个比较痴迷的阿迷,甚至买了所有的书,留下一半不看,因为如果看完了,就没有了,平时看一下书架,总是感觉还有寄托。

  啤酒谋杀案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因为整部小说行云流畅,从开始的对画家愤怒到情节的峰回路转,很明显阿婆一直对小三是很不屑的,可以说整本小说的结局可以说是对小三的一种最为严厉的惩罚,一直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的小三,阿婆宣泄了对小三的愤怒,但是同时坚守了英国人风度,可以说整部小说没有一句话是不得体的。

  这部电视剧,很明显波洛的扮演者和电影波洛的扮演者最大的不足就是电视剧的扮演者缺乏幽默感,应该说波洛的幽默感占到这个人物魅力的30%有余,其他演员应该说还是不错的。小三的扮演者那个空洞眼睛演得很有神,但是比起小说来说,这个人物还是显得苍老了些。那个女主角演得很完美,和小说原型非常吻合。很难挑出刺来。

  从一些细节中找到漏洞,最终真相大白,又非常切合人性,阿婆可以说完全就是天才

  《啤酒谋杀案》影评(四):生与死

  作为一部有点悬疑的侦探片,无疑还是挺好看的,但是并没有sth special,所以我只给到了四颗星。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看这类悬疑片时总喜欢猜测最后的凶手。我完全没有凭据,只是凭感觉,可是感觉貌似越来越准了。

  记得看《普通嫌疑犯》的时候,一开始那几个人关在监狱里,我就猜最后的凶手可能是那个矮小卑微的瘸子,结果,bingo~~而这部片子,当这五只小猪分别叙述完毕时,我觉得后三人不可能,而菲利普和艾丽莎中,我最终选择了后者。结果,又是bingo~~这是题外话了哈。

  其实之前的铺垫或者场景叙述,并不是丝丝入扣或者说扣人心弦,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大侦探波罗开始讲述案情,捉出真凶的时候了。不过我也很注重在前面的铺垫中寻找蛛丝马迹,不过这次并没有找到。

  一个就是卡洛琳如果是凶手,怎么可能还会讨论关于安吉拉的问题。还有就是艾米雅思这样的男人又怎么可能为安吉拉提行李。还有一些细节,推敲起来很值得回味。

  卡洛琳为了妹妹而死,实际上真凶却是“情敌”。设计的非常好。

  归根到底,还是爱情惹得祸。最后一段其实很感伤。那个女人冰冷的仿佛已经枯萎的眼神,在说,我已经死了,而他们却活着。

  《啤酒谋杀案》影评(五):Five Little Pigs,近乎完美的改编

  David Suchet主演的TV版Poriot系列,虽大都相当精彩,但能完全再现原著精神的严格算起来并不是很多,如《ABC谋杀案》、《罗杰疑案》等几部名作,均比原著逊色不少,反倒是《哑证人》《空幻之屋》等几部,原著口碑一般,改编后青出于蓝。《啤酒谋杀案》在我心中,一直是ac作品中位居前五的经典——既因为它独特的回溯型案件格局简单而又错综的人物关系、疑云纷呈的细节线索充分体现了阿婆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也因为全书浓重的悲剧色彩亲情友情、爱情,时间、回忆青春,巧合、误解、救赎……让人久久无法释怀。值得欣慰的是,Five Little Pigs的TV版改编几近完美地再现了原著的精髓。

  这个系列的TV版基本上都是偏暗的色调,但这部片子在占据大多数时间的回忆片段,采用了金黄色为底色,让那个记忆中的夏天改变了一切的夏天,显得如此如梦似幻,如此倘恍迷离,记忆在时间的长河中捞起,是那种一触即碎的美丽。片中的光线运用极为讲究,斑驳的树影从剔透的花窗中流淌进来,闪烁在每个人脸上的明媚光辉,在十几年后的他们脸上都已荡然无存……片中的音乐也非常出色,流转起伏,不见棱角,总在最需要烘托的时候悄然响起,特别是菲利普回忆他到庄园的那一段,以及回忆他和艾米亚斯、卡罗琳少年时代的那两段,还有全片最后那一段,轻盈凄美时光沧桑百味尽在其中。

  有几处对原著的改动很是出色:原著的第一部分,作为小说来讲无可厚非,但若在TV版有限的时间内,让波洛挨个走访律师,无疑太过拖沓。改编后波洛访问的司法界人士由5人减为1人,将零星的案件主要信息予以浓缩,便于后面剧情的紧凑开展;在回忆中强化了艾米亚斯、卡罗琳、菲利普、梅瑞迪思的少年时代,则更是使得故事的回忆色彩尤其深厚了一层;卡罗琳由病死狱中改为被处以绞刑,彻底将旧案推向悲剧;原著的结尾有戛然而止味道,焦点仅仅对准了真凶而已;而TV版的结尾可谓神来之笔,在真相揭开之后,年轻的女儿仿佛又看到一家人多年前的幸福图景,给那个美丽的悲剧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唯一的缺憾便是原著中那幅至关重要的画在TV版中没有得到再现,想来改编者应该是没有把握能将那样一幅奇特的画作化为实际的影像,所以选择忽略,倒也不失为聪明办法。另外在某位筒子的感情方面又做了非常“流行”的改动,真让人无奈。。。好在那一段改得倒是非含蓄而且美丽……

  演员方面,又是一个令人难忘的cast。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饰演艾米亚斯的Aidan Gillen,将角色的艺术气质演绎得非常非常漂亮,在原著中艾米亚斯的形象相对模糊,但相信看过TV版之后,无人会怀疑Aidan Gillen的这个版本,就是书中那位浪漫多情的画家。有趣的是这位演员出演过《上海正午2》的大反派,在片中与成龙有激烈动作对手戏^_^

  女主角卡罗琳的饰演者Rachael Stirling,非常有魅力的女星,这个卡罗琳比我想象中的漂亮不少~她在《寓所谜案》中饰演牧师太太,但那次只是配角,表现机会寥寥,这次的表演则显示了她不凡的功力。

  饰演菲利普的Toby Stephens,看上去极其眼熟,后来才想起来他是007之《择日而死》里面的大反派^^ 这个角色在TV版中的戏份比原著大为加强,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演员在处理十几年时间跨度的落差方面非常到位,当年的灿烂,现今的阴郁,以及贯穿始终的一丝脆弱层次感相当鲜明。

  此外,其他几位主要角色也都出色地诠释了原著的人物形象。饰演威廉斯太太的Gemma Jones,她是哈利波特中的Madam Pomfrey,还出演过《BJ单身日记》《理智与情感》;饰演安吉拉的Sophie Winkleman,在Marple系列的《魔手》中出演梅根,在《纳尼亚传奇》中也有亮相; 饰演梅雷迪思·布莱克的Marc Warren也是名气不俗的演员,他在《兄弟连》中露过面;饰演成年卡拉的美女Aimee Mullins,在奥利弗·斯通执导、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新片《911》中出演一名配角;饰演仆人Spriggs太太的Annette Badland出演过《查理与巧克力工厂》。

  《啤酒谋杀案》影评(六):几个点

  看了几集大菠萝侦探,发现本剧的几个点会在不同的案件不断的出现。英国的杀人思路中国的杀人思路好像不大一样。

  1,杀人动机一般就两个,(1)继承财产(2)情杀。情杀还少一点,基本上就是为了继承财产,只要顺着这个人死了谁将继承财产,或者这个人死了对谁继承财产比较有利,凶手基本就推算出来了。

  2,不大清楚英国的法律制度,从这个剧来看,好像是只要法庭宣布你有罪你就有罪了。

  3,竟然有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杀没杀人,有好几个故事都是不知道自己杀没杀人的人被抓起来了,波罗帮他们洗脱罪名。

  4,年轻漂亮的女人有时固然不可信,有时候年老的女人也会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还有,这个剧那个小三,那个发型和小邪恶让我想起了纳塔利波曼,不过魅力还是差一些。

  《啤酒谋杀案》影评(七):爱怨交织的人性挽歌

  波洛系列小说,在大学时读了好多好多,当时只追求刺激的情节,读的太快,并不曾深入了解阿婆的侦探小说的细腻美妙之处。后来,又陆续看了好多波洛系列和马普尔系列的电视电影版,其制作质量都是上乘水准。《啤酒谋杀案》就是其中一例。

  阿婆的小说除了有悬疑惊险的情节,更动人的是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刻画。这一点,电影通过背景音乐和人物的表情动作很好地表现出来。还有当剧情发展到回忆部分时,画面整体呈现出一种朦胧偏黄色的色调,很好地营造出一种梦幻疏离的感觉。镜头前英国乡间优美宜人的风景让人沉醉。背景音乐是悠扬的弦乐,深沉悠扬又若即若离,恰到好处的烘托剧中人物的复杂情感,伤感,暧昧,浪漫,温馨,疑惑,不安,紧张,懊悔,憎恨等等。演员都非常出色。饰演侦探的大卫苏榭不用说,其他演员也是英剧中的老演员,五个嫌疑犯之间的摩擦碰撞非常有火花。

  整个故事里的主要角色都以爱之名,做出了种种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定:女儿怀着对已故母亲的信任和爱,委托波洛侦探进行调查。案情渐渐明朗时,我们才知已故母亲怀着爱和愧疚,想要掩盖被她误认为是杀死了画家丈夫的凶手的妹妹的罪证。一波三折的真相让观众对五个嫌疑人的认识逐渐加深,而波洛抽丝剥茧的推理最终让真正的凶手浮出水面。其动机,亦是因得不到所爱,恼羞成怒酿成了一桩悲剧。这部电影正是一曲对人性的各种可能的哀怨挽歌。

  阿婆的推理小说之所以迷人,在于她作为女性作家,擅长刻画女性形象。《尼罗河上的惨案》里的杰奎琳,《阳光下的惨案》里的瑞德夫人,以及这部电影里的母亲卡罗琳等,都是心理特别复杂的人物。

  我记得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片尾,波洛说了这样一句话:“一个女人最大的心愿是有人爱她。”

  这好像也成了阿婆小说里那些爱怨交织的故事的永不消失的主题。

  《啤酒谋杀案》影评(八):一句话,很美的片子

  最近把阿婆书翻拍的影视作品看了个遍,其实大部分都觉得还是不如原著。毕竟阿婆太多琐碎犀利的细节描写还是很难被复制的。但是这版啤酒谋杀案是个例外。

  这是个回忆拼凑起来的故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叙述版本,罗生门一般。而每个人物就在这每个人的回忆中鲜活起来。记得当时看书的时候,觉得这是阿婆书里面比较特别的一本,没有很多尸体,也没有太多的诡计,简单的真相缓缓被揭开,让人震惊且唏嘘不已。电视版再现了这些回忆,唯美的画面和人物塑造都和我当时的想象很接近(除了家庭教师,太女管家气质了。。。)特别是几个主角,真是活了。一些改动的地方也不显牵强,比如说菲利普憎恨凯若琳的原因。爱的是同一个男人,不得不说还算满别致的。。。可能因为看了马普小姐那一系列频繁的女同情节,这个相对来说还算自然。。。

  那幅画像在整部片子里被刻意回避淡化了,本以为片子的最后一刻会出现一下下,毕竟当时波洛的那句“这是一个女孩眼看着她爱人死去的画像”还是让人非常震撼的。不过,对于影片来说,再现这样一幅画像可能确实难度太高了,说不定反而更容易减分。。。

  《啤酒谋杀案》影评(九):从“五只小猪”说起...

  理理书架,发现这本早已泛黄的"FIVE LITTLE PIGS"...

  One little pig went to market,

  One little pig stayed at home,

  One little pig had roast beef,

  One little pig had none,

  One little pig cried "Wee Wee Wee"...

  十六年前的陈年旧案,优雅的Caroline被判定谋杀了丈夫,故事还涉及到另外五人:密友兄弟、情人、家庭教师、Caroline的妹妹...案情让深入乡村的大侦探Poirot想起了一首歌谣:“一只小猪去了集市;一只小猪呆在家中;一只小猪吃了烤牛肉;一只小猪一无所获;一只小猪哭着回家...”故事曲折,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直到最后一分钟答案方才揭晓...

  初识Agatha Christie, 只是为了应付原版阅读的要求,报纸太严肃,文学太繁琐,不知不觉,就迷上了侦探,确切得说,是阿加莎的侦探小说。在阿加莎的笔下,没有腥风血雨的杀戮,也没有神乎其神的情节,老太太喜欢躲在屋里,变着法子编出那些貌似动人的故事来吓唬读者,就如一点不像侦探小说的《五只小猪》...

  大侦探Hercule Poirot,喜欢用他那双鬼鬼祟祟的小眼睛,洞察身边的细枝末节...而老太太最喜欢的,就是在最后几页开个PARTY, 一定要在Poirot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来个大揭密。有人说,看阿加莎的书,看个结尾就可以了... 不过,偶却不这么认为,喜欢老太太的故事,更因为喜欢她笔下那些令人遐想的美丽风光,从头读来,自有一番味道...无论是静谧的英国乡村,还是旷伟的非洲原野,都色彩鲜明,栩栩如生。老太太一生阅历丰富,游历甚广,闻名于世的几部作品,无不细腻描写了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如<Death on the Nile>里的埃及风光,<Murder in Mesopotamia>的古巴比伦文明、<Evil Under the Sun>、<And Then There Were None>里的德文郡乡村...

  据说,全世界阿加莎作品的出版量,排名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著作;而老太太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创造出了这个名叫Hercule Poirot的小人物,并凭借这个小人物,使侦探小说真正步入正统文学的殿堂。 不过,不可否认,侦探世界名字最响亮的,还是福尔摩斯先生,咱们PK一下吧:

  福尔摩斯是个瘦高个,不修边幅;波罗又胖又矮,讲究穿着...

  福尔摩斯植于伦敦底层,谦逊冷静;波罗游走于上层社会,附庸风雅...

  福尔摩斯的世界,总是杂乱无章,吵闹阴暗;而波罗的,则充满了饕餮美食和湖光山色...

  一目了然,偶还是FB的波迷,哈!

  当然,两位大侦探的结局也截然不同。波罗在《Curtain》这最后一案中功成身退;尽管柯南道尔几欲放弃福尔摩斯,但最终还是让他在《The Empty House》中得以重生。与其说这是应读者之邀,不如说,这是柯南道尔作为一名男性,和阿加莎这位温柔的女性作者,本质上的不同。

  在柯南道尔的创作中,常常能感受到辉宏的社会意识,不经意的一笔刻画,也显得场面宏大;而阿加莎的创作则多多少少透出一份文雅之气,即使当她写到《Hercule Poirot's Christmas》——她自认为最血腥的作品——也不例外。她的罪犯总是坐在靠背椅上心安理得地被抓,悠悠冉冉,不紧不慢;少了柯南道尔笔下那些离奇的情节、激烈的反抗和充满逃亡的底层精神。

  聪明的老太太,妙笔生花,惊悚曲折中,写活了波罗大侦探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小角色。看阿加莎的小说,往往令人心情愉快,猜对了凶手,不禁心有戚戚焉;万一不幸猜错了,也惊叹于老太太的机关算尽,峰回路转...奇怪,看这么些斗智斗勇的故事,一杯茶,一个沙发,足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啤酒谋杀案》影评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