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眼》是一部由加文·胡德执导,海伦·米伦 / 亚伦·保尔 / 艾伦·瑞克曼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空之眼》观后感(一):一个活生生的女孩,还是八十条潜在的生命?
天空之眼(Eye in the sky),又名《集体围观小女孩卖饼》《谁来买我的饼?》《小盆友,一份饼卖两份钱是不对的!》《数据也可以是命题作文》《嘴炮五人组》《政治正确vs道德悖论》《平民为啥要给恐怖分子提供活动场所?》《战争的代价谁最懂?》《推卸责任谁更擅长?》《谁是坏人?》《谁的内疚最多?》《一个活生生的小女孩,还是八十条潜在的生命?这是个问题》《有个女孩得到了跳舞宝宝,有个女孩去了天堂》《无人机在电池续航能力上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恐怖分子去死去死》。唉,太特麻伤感了……
《天空之眼》观后感(二):一部堪称完美诠释电车悖论的影片
又一个堪称完美的诠释电车悖论的影片。
影片中海伦扮演的上校追踪女恐怖分子头目长达六年,在确认得到其准确踪迹准备实施抓捕时,却意外发现,恐怖分子竟然在密谋自杀式炸弹袭击!于是,抓捕行动变成斩首行动。然而问题来了,在英国友好国家进行无人机轰炸行动,期间的法律问题,外交问题怎么解决?于是各方开始进行漫长的磋商。就在法律、外交问题都解决后,新的问题又来了:一个卖大饼的小女孩意外进入无人机打击范围,各方又开始了讨论:如果等小女孩离开,屋里的恐怖分子可能马上就要进行自杀式袭击,造成多达80人的伤亡;如果现在打击,小女孩几乎生还无望。
一个女孩的生命换80个生命,无论如何选择,都要承受巨大的道德压力。然而,战争就是这样残酷。
单从道德来讲,无论如何选择,都是错——生命是不能叠加计算的。
导演在表现影片张力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甲壳虫摄像机突然没电,以及后面买大饼的人,戏份十足。
一开始我也是想 怎么那么啰嗦和拖沓,不就是一个小女孩么,看完以后对自我的人生观上升了一节。人最珍贵的就是生命,活着意味着无限可能,西方国家经过文艺复兴一系列的运动,以及20世纪60-70年代的运动,对人性有更好的额诠释,比起东方人以及东方文化中的压抑人的本性,追求金钱的速成(塑料)价值观,有了更好的探讨。
即使是高级将领,也是家庭的一员,与常人无异,每一个生命都是家庭的一部分,西方世界对家庭的注重让他们有更多的细腻的情感在家庭、家庭成员方面,我作为一个东方文化的个体,没有感受过这样的氛围。
一直以来,由于价值观的不同,自己卡在一个界限上,出不来。我想我自己找到自己的那扇门了,关注别人的感受,因为别人和我一样,都是生命,每个人的感受对个体而言都重要。
努力学习生活,提升自己,不把自己变成垃圾或者恐怖分子,好好活着。
《天空之眼》观后感(四):反恐背后的众生相
应了一句话“每个人都是罪恶的酿造者,从没有无辜的人”。
作为一部玩转无人机反恐的电影,[天空之眼]延续了[猎杀本拉登]、[逃离德黑兰]的半纪实作战风格,从头至尾悬念迭起,冷峻的镜头语言让电影呈现出一种接近第三视角的旁观感。
纪实风格在对恐怖分子的房间监视活动的场景里显露地更加清晰。高科技武器,比如甲虫(实则为微型针孔摄像头)的使用更是增强军事性的同时也饶有趣味,带动了观者的紧张情绪。
而更牵动心弦的不单是恐怖分子的场景,而是情报单位里的众生心相。
在进行拟定的轰炸恐怖分子窝点命令时,飞行员保尔发现了中途闯入轰炸区的路人卖饼女孩,恻隐之心让所有任务的参与人员都面临着内心的角斗——在可预见的更大伤亡与眼前的鲜活个体存亡之间,必须要做出决断。
在整个事件里,所有人都展现出自己最不为人知的一面——善良的、残酷的、决绝的、自私的、举棋不定,而选择的背后还隐藏着更艰难的选择——是挽救他人不惜波及自己的职位安危?抑或选择无视眼前的性命,做一个冷血的刃手?
电影全程采用平行蒙太奇剪切,一系列场景虽然时空上相互独立,但随着时间线的游走,在电影后半段这一任务所有参与者的行动实现了汇合,错综复杂的人性底色和任务本身的复杂性相交织,制造出了强大的戏剧效果。
电影在不断紧密的切换中制造出关键人物如处一室的错觉,情节爆点处人物隔空对话,戏剧张力十足。
政治讽刺才是重点?
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在接受着“天空之眼”的道德审判。对人性的发问,道德悖论的探讨,让电影跳脱了常规商业片的窠臼,具备了更大的格局与气质。
电影不遗余力的讽刺甚至于对诸多国家幕后军事政界人员的毫不留情的挖苦,让影片彰显了现实层面的揭露功效与深刻的自省功能。
海伦·米伦扮演的女长官是诸多角色里层次最深的一个,全程在发号施令的强硬态度下,一直面对着来自下属——无人机飞行员亚伦·保尔和上司艾伦·瑞克曼的施压,她机械般地执行眼前的任务,不断借由百分比数字推算出的小女孩儿的存活概率作为自己执行任务的依据,生命的盘算被轻易地数字量化。
另一方面,又有人临时打出“propaganda war”的主张——即恐怖分子死了多数,英国当局便会失去舆论的声援;而如果选择挽救小女孩,便可以换来人道主义的称颂与相应的拥护。
一场解救战役不再是出于单纯的人道目的,而成为既得利益者的盘中算盘,各种讽刺意味不言自明 。
而讽刺效果尤以片中英国首相的亮相最为突出。
英国的头等政要人物不是该光鲜亮丽的亮相吗?什么?电影里的首相是这个狼狈样子不说,还安排了食物中毒的桥段,此处虽略有刻意丑化政坛人物的嫌疑,但是我们普通观众是看在眼里,暗爽在心里。
浅尝辄止才是最大的罪
除却电影所力所能及的政治讽刺戏码,在本该着墨更多和深入讨论的地带,导演和编剧却选择了一个回旋,对其避而不谈。
尽管我们心知肚明,在电影里寻找当今恐怖主义和时事政治一劳永逸的解药是不可能的,但结尾小女孩的牺牲被安排的刻意、催人泪下、却缺乏内里的合理解释,而统统被归咎于无奈之举,难免让人心生愤懑。
先不论选取偶然性的闯入者来支配剧情发展剧情的设定是否草率,单论一番博弈后依旧选择牺牲小女孩的结局,这本身就是对英美人士对第三世界的主流态度的迎合,显露出英美国家一贯的自大与伪善。
电影结尾处呼应开头的慢镜处理更好比是将泪液试管送到了观众眼前,如此刻意廉价的感动,不仅多余,更难免会让人觉得有掩饰内里说服力不足之嫌,是一种在转移视线的投机取巧之举。
在这种情况下,战争似乎脱去了血衣,占据道德高地杀人于无形的言论再次甚嚣尘上,如此一来,公正要如何得以伸张?执行命令的士兵又要如何自处?
面对如此问题,[天空之眼]显然有推脱之嫌,比起发声,它似乎更愿意窝在传统的道德困境中固步自封。
这一碗辛辣有余,却醇厚不足的鸡汤,喝下去后难免会让人有味同嚼蜡之感,起初留下的良好口感也被苦涩的后劲儿冲消殆尽。
喜欢就关注公众号 “电影砒霜”喽
《天空之眼》观后感(五):看似是假人道主义实为讽刺
有幸在上海电影节看到这部片子,感觉很多人都是为了Alan去的。很多人觉得全片体现了政客包括底层士兵的假仁假义,不明就里,但实则全片实为真切的讽刺。
剧情并没有太大的跌宕起伏却以三个镜头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镜头是互相推诿的政客仿佛是一场游戏却又冠冕堂皇充满了嘲讽的意味,一个镜头是军方清楚了解生死的残酷受制于政治的无奈和普通士兵人性的挣扎,一个镜头是极端武装占领地区温和的一家人被一颗人道主义的炮弹摧毁讽刺的是最后提供帮助的是武装分子。
包括Alan饰演的将军,在和平地区为自己的孩子买玩具,而战乱地区的孩子却失去生命,何不是对所谓正义战争的思考?
普通士兵对自己人性的坚持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也是值得人们反思到底什么更加重要。
故事短小却精悍。
《天空之眼》观后感(六):我只想聊聊那个小女孩。。。。
小女孩在战乱的环境中生活成长,周围都是枪战、贫穷和纷争。影片中有一段她在玩呼啦圈的时候,被那些狂热分子看到了,她爸爸已经提醒她了,以后不要在那些人面前玩。后来军方为了保护她,也派人去买她的饼了,而且在买的时候还出现了小纷乱,她尽然拿到钱之后,没有离开又重新卖饼了?好吧,这是一个10岁以下的小朋友的天真,就像影片开始,她爸爸给她做了一个呼啦圈,她很开心的玩一样。但问题是她生活的周围都是战乱,她拿到钱了,而且又有纷乱,她不怕吗?不会快点拿钱回家吗?好吧,这个小女孩太小,又太天真,不懂,但她父母不会教吗?我觉得在和平年代,小孩子的天真是很美好的,但在这种战乱纷飞的环境,天真不就意味着愚蠢?
反正这是我看完影片的第一感觉,可能有人会说我好理性,一个小孩子哪会懂那么多,那好吧,我以后有孩子了,如果碰到在这种战乱环境,我肯定教他:“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天空之眼》观后感(七):9.5′- 卖不出去的馕饼
于今日上午观看本片完毕,感觉自己耐心等到在影院里看这部片子真好啊。
这部影片绝对可以和血战钢锯岭、釜山行等片列为本人年度十佳。有人说这是一部假仁义的电影,但这种说法究竟是否正确?
的确,这是一部充满了政治正确的电影。这可以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打击行动,但一切皆因那个小女孩而起。
她在院子里欢快的转起呼啦圈,享受着在那个世界里自己独自享有的愉悦。
篮子里装的馕饼,也许是家中稀少经济来源的一部分。也许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家中的母亲不知辛苦的一次又一次的做着馕饼,一次又一次装进篮子,递给女儿,让她拿出去卖。
这一段,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那一句“向上级呈报”。从指挥官到将军,从将军到警察署长,从警察署长到外交大臣,再从外交大臣到美国国务卿。有些人看到的是他们为了保全自己而做出的对话,在我看来只是为了让一条年轻的生命幸免于难。
美国飞行员再三要求延迟,是对这条生命的怜悯。“我想给她一个机会离开”。这么一句简单的话,让我在当今冷酷无情的科技化战场中看到一丝人性的曙光。
在泛红的眼眶中,这枚导弹被发射。小女孩终于在最后关头卖完了馕饼,但仅剩不到半分钟。在爆炸声中,小女孩倒下。二次打击让她彻底失去生还的希望。父母哭着将其送去医院,却为时已晚。哭声中,是不舍,是悲伤,是怨恨。
所以这部影片到底要讲什么?是反恐的艰辛?是政府的假仁义?还是恐怖组织的凶狠?我已经不得而知了。看完后心里的感觉,也是用语言所无法描述的。
在呼啦圈所闪耀的炫光下,是人性的光辉。
感谢长春电影译制厂的优秀译制,是本人在影院观赏到如此一部好的作品。
《天空之眼》观后感(八):无人机的伦理危机
这是一部情节非常精彩的反恐战争片。第一个矛盾:炸不炸?第二个矛盾,炸不炸小女孩?第一颗导弹之后小女孩动了动,还要不要炸?一系列的冲突,都在怀疑反恐战争的正义性,展现人类最基本的伦理冲突:为了救很多人能不能杀一个人,还是一个小女孩?
导演嘉文胡德一系列的电影都聚焦于这个主题,《安德的游戏》,讲的是安德如何指挥千军万马杀敌的故事。《反恐疑云》,主题与此相同。
影片在三个场景之间来回穿梭,当地民众,军方和政府高层,期间又有各种连线,官员的胆怯,军方的残酷,还有底层士兵的无奈等都表现了出来。总体来说,这部电影里没有人物,大家都不过是已有伦理冲突的一个角色而已。第一个镜头就是小女孩,最后一个镜头还是小女孩,一生一死,战争的残酷,展露无遗。但小女孩,也就是可爱的小女孩,没什么特殊性。
其中有一类人是沉默的,那就是那些恐怖分子,那些从美国和法国逃往索马里的恐怖分子。他们就该死,没有任何怜悯的价值,他们拍照,绑人体炸弹,都在摄像机前沉默着。
但从本质上,他们都是沉默的。所有人都是角色,为了展现这个伦理冲突,但是所有人都不突出,没有充分的内心世界的展现。在反恐体制的运作中,他们会流泪,但是无法改变这一切。这个体制考虑了政治效应,军事效应还有社会效应,把一切都变成参数,在达到一定标准后,一个人的生命就这样被牺牲了。
无人机本身就是技术的产物,杀人于一键之间,完全没有见面。
这部电影和我喜欢的《拆弹部队》《细细的红线》《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还差一个等级,他没有达到对战争中具体人性的深入刻画,还停留在简单的意识形态的冲突的层面上。从摄影角度来看,也缺乏亮点。我觉得,这部电影太煽情了,缺乏人物更复杂的展现。
《天空之眼》观后感(九):没有赢家的战争╥﹏╥...
非常经典的哲学问题“”火车问题“”,究竟是多数人的利益重要,还是少数人的利益重要?各有各的看法,作为一个结果主义者,我支持的是多数人。毕竟,这是战争,关乎到的不仅仅是几个人的性命,更重要的是多数人,正如剧中所说,如果今天没有杀掉那几个通缉犯,说不定某天他们出现在一个购物中心那里,死的人只会更多。
这部电影从开始的军事问题,到后来小女孩的出现,变成了政治问题,最终,从导弹发射员申请重新评估导弹伤害范围,办公室里的高层人员互相争论,正式演变成了一个道德哲学问题。其实,刚开始看我是觉得很没必要救这个小女孩,毕竟只是一个人,或许有人会觉得冷血无情。但是去帮助这个小女孩的人难道不危险吗?难道这不也是一条生命吗?去救这个小女孩,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就代表着用一个人的生命去换另一个人的生命吗?到后来,拯救失败,那位兄台也陷入了险境。后来,上校冒着有65%伤害到女孩的风险,要求把导弹发射,最终也间接造成女孩死亡。
影片中,上校扮演的绝对是一个维护多数利益的人,而飞行员就是代表维护少数人的利益,两面对立,最终上校获胜,通缉犯和小女孩都死了。也许上校内心也是想救她的,可是,面对已经追踪了六年,而且如此危险的通缉犯,有这么绝佳的机会能够将他们全部击倒,换作是我,也会选择用导弹将他们击杀。把伤害降到最低已是上校最佳选择,毕竟这是任务。作为一个士兵,最重要的就是完成上级分发的任务。最后,她也做到了,换来的也只是参谋长的一句“Well done!”。没有人关心她的感受,这不也是对上校的一种残忍吗?
有战争就有伤害,无论怎么减少,怎么降低,总会有无辜的人受伤,甚至死亡,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影片看到结尾剩下的只有一声叹息,永无赢家的战争。但愿世界早日和平。Peace!
: 第一次写长评论,思维很乱,只作为一个记录,观后感,看看就好~
《天空之眼》观后感(十):全程无尿点的90分电影
不会写影评的文案做不了编剧。今天试着写写看。有剧透!
这是一部全程牵扯你的神经,紧张到大气不敢出的一部佳作。故事很简单,但选择很复杂,由一场英国主导的反恐行动,称之为“天眼行动”,对恐怖分子进行空中监视,并在确认身份后,进行无人机导弹轰炸。在短短的100分钟里,牵涉到军方、政客、外交、美方、平民、恐怖分子,影射了一个很大的局。影片的第一个高潮,是监视小鸟无法窥探到恐怖分子室内聚会的情况,干练的女上校下达深入敌方的命令,必须有人在现场将窥视设备深入到屋内,才能确认恐怖分子身份。这就意味着有人会因此牺牲,重任落到了当地一个肯尼亚特工身上。这位黝黑的小哥真的做到了不动声色潜伏到目标房子的周边,成功将监视虫子深入到屋内,得以确认恐怖分子身份,更为恐怖的是这些恐怖分子正在策划一起自杀式爆炸。威力巨大的弹药刺激着各方神经。经过军方代表中尉、外交部长、顾问等激烈争论,首相回复了模糊的意见,以及涉及到恐怖分子中的美国公民,美国政府的强硬态度,几方角逐终于达成轰炸意见。可是就在下达轰炸命令后 ,无人机空军操控员,看到了一个平民小女孩就在轰炸范围内卖面包。不忍小女孩受伤害的空军帅哥,终止了任务,等待进一步商讨。第二个高潮来临,感性的女政客谴责这一波及无辜平民的行为,更深层次的意思是如果女孩身亡,舆论将对英国政府极其不利。监控画面显示恐怖分子已经在安装人体炸弹,时间迫在眉睫,军方一直坚定立场,执行轰炸避免造成更大自杀式袭击伤亡。争执不下之际,又是上校女王果断下达命令,特工小哥去买下女孩的面包,使她离开轰炸现场。小哥的异常举动引发怀疑,因此被民兵追杀。幸好特工小哥身手敏捷,才躲过一劫。本应抓住最佳轰炸时机,却因为政客之间的互相推诿,拒绝为此次行动负责,拖延了时间,等到终于要再次下达轰炸命令时,小女孩又要去卖面包了,这就意味着她将再次置于险境,这时候应该有很多焦急的看客想要伸进屏幕去买了她的面包。但时间紧迫,恐怖分子已经在做最后的准备——录制自杀袭击的视频。可以预料到,如不此刻行动,将引发更大规模的爆炸。政客对于百分之65的女孩的伤亡概率,依然无法达成一致。上校逼迫下属改变伤亡概率,降低到45%,这其实是众人找到的最好的借口和心里安慰。第三个高潮,空军启动了轰炸程序,满含眼泪的空军哥哥和妹纸搭档,认为已经无力回天,就在这时,刚才逃跑的黑人特工让一个男孩去买光女孩的面包,镜头锁定在女孩身上,所有人都盼望着她能迅速离开现场,终于走出去几步,炸弹落地,浓烟,火光,受波及的女孩倒地,可是她还在动,这时候观众应该觉得她有救。画面一转,上校要识别死者身份,好巧不巧,最重要的恐怖分子居然还活着。毫不犹豫的再次下达轰炸命令,这个时候女孩的父母赶到,护住了女孩。第四个高潮,就是女孩的父母将其送到医院,美好的大结局没有发生,女孩还是死了。结尾处,女政客哭着指责军方中尉是为保住自己的位子,不惜牺牲平民。老头平静的说”never tell a soldier that he does not know the cost of war"。
影片中有两个小人物黑人特工和小女孩是我特别喜欢的。 两名负责监视的空军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小女孩,并被她的快乐感染,虽然饱受战争的苦难,但天真乐观,爸爸做的彩色呼啦圈,欢快跳跃的节奏,保有孩子的纯真无邪,与战争笼罩下的生活形成强烈对比。对于众人而言,也是是道德和情感的天平,是要牺牲一个孩子去救80个人,还是因为这个孩子而让80个人赴死,这是很难抉择的问题。可是影片中,真正心疼女孩的有谁呢?上校女王一开始就说要为了大局,不顾女孩生死,政客们考虑的不过是如何面对公众舆论,谁都不想对此事负责。只有那两个空军操控员,从一开始拒绝任务,到不得以而为之,备受良心煎熬,还有黑人特工,以身犯险,两次搭救小女孩。他是唯一全程没有话语权的小人物,但他也是唯一拼尽全力的人。影片的结尾,上校女王独自在大雨中开车,应该也备受煎熬,但她知道她别无选择,因为她是个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