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橡皮头》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橡皮头》观后感10篇

  《橡皮头》是一部由大卫·林奇执导,杰克·南斯 / 夏洛特·斯图尔特 / 艾伦·约瑟夫主演的一部奇幻 / 恐怖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橡皮头》观后感(一):不是故事性的电影

  穆赫兰道还是故事性的,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这个已经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了。它的表现力不在人物,而在物,男主的爆炸头,舞台女人突出的脸颊,枯枝盆栽,蛇形异物,畸形儿,黑洞。这当然也和人的精神投射有关,但用的方式艺术了,是美术的艺术。

  温泉里的接吻的性的比喻,舞台女人所代表的战战兢兢想要表现自身的自我,代表焦虑的蛇形物,这些象征就不用说了。幻想对门的性感女人来找自己,捂住畸形儿发出哭泣的嘴,这里是比较直观地表现了现实欲望内心焦虑的冲突。

  能使用投射成这样,当然厉害。但我更喜欢在电影里看到生动的人物。男主出场时一边倾斜的肩,走路走土坡,踩水坑,这些刻画太生动了。

  记几个震撼镜头。

  老丈人的生病的膝盖,随着老丈人说出“地狱”,渐强的轰轰机器声。

  餐盘里流血的鸡,发病的岳母,鸡腿的摆动。。

  被车灯照亮的暖气片的想象的舞台。

  后面画面越来越离奇了。。。

  男主手抓着杆子头突然掉掉突出一个畸形头,被吓到了。畸形儿的生病和被剪开,纯属为了吓人呀!坏!

  《橡皮头》观后感(二):苦逼青年弗洛伊德

  电影的成长期i很巧,刚好是freud那个泛性论在世界激荡的时代。艺术作品中不乏其思想观念的表达,电影中也可谓泥沙俱下。福柯在性史里面讲说,自从维多利亚时代以来,性被是做禁忌而长久地在话语中受到约束,从而导致了人们进入性压抑状态,作为历史的张弛轮回,性解放在20时间登上舞台,加之各种思想家言之凿凿理论著述,“性”在近代已被过度讨论以至于已经对它进行了重构。其因之一,归功于freud传教士般的解放热情,,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就活脱脱一部性压抑史而导致的精神疾患,但他没有go wild,而把目光聚集于内部,分析自身并且关照病患,在孜孜不倦地归纳中,他发展了自己的性欲理论,奇迹般地治愈了自己!是的,可见得到合法性解释的逻辑关系是多么给人安全感!!他就在随果逐因中自我认同了!!是的,,minority最需要强大的理论!!并且,他还真的就把它宣传得放之四海而皆准了,这是怎样的说服技巧和宗教热情!!是怎样的机缘与当时难道也同样苦闷知识一拍即合!!

  电影里面这个苦逼的死不留刘海的男纸,我就想到那个被大卫林奇是做创作根源的年轻freud,他竖起的每一根发丝都想着如何捅死爸爸,然后和妈妈打炮。。但是爸爸是提供衣食住行的并且是一直顺从的权威,所谓经济基础于仰仗对象,他对其都有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依赖利益上有大面积交集,不太轻易伤得起,,但是苦逼的儿子又对妈妈又产生了自然需求,可是妈妈的打炮合法性只归属于爸爸,,小freud对妈妈有想法使得他非常困扰,在意识层面感觉自己触碰了某种正常必要性规范:禁止乱伦的规范。

  其实啊,性格觉得命运啊,如果他是个奔放傲娇的少年可能会倾向于质疑禁止乱伦的合法性,大论特论美好的希腊神界生活,大肆发表反生育为目的的交媾活动积极推崇避孕措施,使得在乱伦的情况下不诞生有基因缺陷的子代,并且顺便攻击一下为双系抚养服务的生育制度。。是的,就像后来嬉皮士他们干的那样,,虽然他们也不提倡乱伦哈。但是青少年freud性格闷骚,并且属于把不满的谩骂也要上升到学术高度的第五型人格,他注定要在自我认同的路上肉很久,他要先愤恨自己,然后寻求解救或解释,(他是偏寻解释那类,寻解救的一般面向未来野生,寻解释的一般含着过去反刍),然后寻找同类(他的案例们),然后得出同一性,发展模式,得出理论,公诸于众,引起共鸣,“啊,原来大家都这样~好安慰哦~”然后完成自我认同。。

  虽然那也只是部分人群的真理,不管是大部分,还是小部分。如今他已纵然成为解释届的奇葩,让之四海皆准的定律,万般现象介可套此理来有力量的阐述时,那解释部分人行为感受的定制品,俨然成为街头爆款百搭包邮哦,亲~

  《橡皮头》观后感(三):拆掉人类太平粉饰

  电影《Eraserhead》作为导演大维林奇于1977年拍成的首部长片作品,向世界宣示出一种极具个性的超现实表现主义,也让世人领教到一部恐怖片可以如此离经叛道,压抑而邪气,阴森又沧凉。

  有人从弗洛依德的著作及学说去解读《Eraserhead》,认为电影从性的角度展现社会个人的压迫,当然对性欲的暗示在当中占一定篇幅,但就我而言则更简单地认为导演像在去除人类的文明认知,尝试引领大家回到基本的生物层面,在其建构的超现实黑色世界中,将人类文明还原成其心目中被掩藏的原始面貌。

  在大维林奇的经典作品《Blue Velvet》中,导演尝试表现出罪恶的隐藏性,善与恶的对比鲜明,同时后者往往更是前者的另一面,两者并存但罪恶却往往被视而不见,美好的一面正好令黑暗更加突出。相比之下《Eraserhead》来得更加纯粹,电影展示出一个撤头撤尾的黑色国度,或更像是一个充满不安和焦虑的黑色梦景,纯粹的黑而没半点色彩

  电影黑白片的设定正表现出戴维林奇的世界观,地球并不是那个尉蓝翠绿的美好世界,而是一个活像荒芜旷野,死寂而单调的行星。而当镜头慢慢变焦带大家进入这伙行星之后,我们听到的音效是教人烦燥的;看到的眼神是让人不安的,盆栽是凋谢的;被铺是破烂的。男主角有一个会时常癫痫的女友,其女友有一个像活死人的外婆;一个畸形黏湿的婴孩、毁了容的歌女,怪诞邪异教人冷汗直冒,充满表现出义的氛围教人窒息,而这亦正是大维林奇眼中的社会缩影,比起杀人见血更加封喉。

  仍会动会流出怪血的烤鸡、被放大的精虫、畸型得像外星人的婴儿、主角对性的渴求,都彷佛在废弃一切文明的解读,回到最基本的生物层面,所谓的美感荡然无存。美丑从来并不对立,诱惑的樱桃小嘴内可以是满口污蔑的食物残渣;盛开的花儿底下可是成千上万教人毛骨悚然的昆虫,只不过人们都习惯去留意美好的一面去扬善掩恶,大维林奇却对此嗤之以鼻,用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觉去审视世界。

  没有暴戾的行为、没有残忍变态的虐待,更没有不能理解的鬼神之说,却教人一步一惊心。

  所谓的「eraserhead」就像橡皮刷一样努力将所有黑暗面刷去,从而让自己可以对太阳底下的阴暗视若无睹,再渐渐成为常规,作为高等生物的我们最后连自己也成功催眠。主角的梦境中毁容的歌女反复唱着「In heaven, everything is fine」,抿去事实的一半,只见繁华的国度,渐成为不少人人生的终极追寻。最后,主角拥抱着毁容的歌女,电影放着满有生机的配乐。

  我们都猛力闭上眼地走向心目中的乌托邦,大维林奇却愿意睁开眼睛拥抱真实

  这个世界容得下一个乐此不疲地阉割人类太平粉饰的大维林奇,我们的政府却连网络上的二次创作也害怕。

  《橡皮头》观后感(四):我的恶心宝宝

  我觉得片名可以改成,《我的恶心宝宝》之类的。事情都是它搞出来的。

  影片演的是:

  男主走了很长的路,找到分过手的女主,同她家人见面,并且后来和她结婚

  女主已经产下一个怪胎。

  两人开始同居并照顾怪胎。女主受不了悲惨生活,为了好好睡一觉而逃回家。

  怪胎病了。男主照顾一下怪胎,然后去睡觉。

  暖气片开始演戏。暖气片女士出现在剧场上,三根大精虫从天花板上掉下来,被她踩扁。

  男主在床上醒来,女主在旁边翻滚,男主发现三根大精虫,并且扔死它们。

  后来女主又跑不见了,男主开始幻想出轨。

  结果做梦梦见自己的身体被怪胎占领了,怪胎长在了他脖子上,把他的头顶了下来,被一个小男孩送去铅笔厂,做成橡皮头。

  这还不算,男主醒了以后,怪胎居然嘲笑了他。还笑得特别开心

  男主气死了,弄死了怪胎。(各种浆乱爆,特别恶心。)

  男主和暖气片女士手牵手心连心,完成了生命的大和谐

  结束。

  片子播放过程中,各种虫子啊什么的,各种各样的骚动。

  我的感觉是:

  1、像是某种抒情,所有的cult元素都是林奇的抒情。只不过风格上,是黑暗惊悚的抒情。

  2、充斥隐喻。比如那个生活在睾丸星上,发射巨型精虫的男人。比如两个圆灯泡中间夹一个长灯泡。比如餐桌上的高潮鸡。

  3、我还是搞不懂那个精虫婴儿是不是男主生的。看起来不是又仿佛是。他老婆居然会莫名其妙生下那么个东西,似乎被外星人强奸了一样。包括后来为什么会在床上发现那三根大精虫,完全想不通。

  4、我觉得,直男导演,都觉得,全世界女性,都想跟男主角做爱。这是病得治。这跟,韩剧里,所有人都爱女主角,是一个道理

  《橡皮头》观后感(五):一些猜想

  这注定是只有林奇才能拍出的电影,其中涉及象征手法、隐喻、表现主义、超现实、性暗示、精神暗示、社会影射、环境异化等。手法之繁杂,命题之广泛,影像之先锋,造就了这部大卫•林奇惊为天人的处女作《橡皮头》。

  在这部影片当中,可以丰富具体找到往后林奇电影中充斥的“林奇元素”或者叫“林奇感”。猎奇、血腥、灯光、梦境、舞台、微观景别、怪人、怪事、怪物、色彩(还好这部片为黑白片,不然了解读的空间就更广了),还有最为重要的标识:片中人物大多都对他们周边的怪人怪事视而不见或者习以为常

  这种超现实手法的运用,不禁让我想起卡夫卡在《变形记》中的开头写的第一句话:“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如何将怪异的事写得顺理成章?想来只有用最平常的口气写出来了吧。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先不论卡夫卡的想象力如何,仅从他对超现实手法的运用,即可获得解读大卫•林奇的钥匙,去试图窥探这部《橡皮头》欲想表达什么。

  以下纯属猜想:工业社会下,扭曲的家庭关系,早被工业消磨掉生命的父亲终日碌碌无为,强奸大脑迟钝的女儿,强势又传统的母亲,极力地维护家庭表面的和谐,谁知乱伦加之工业污染让女儿生出个畸形儿,母亲只好找来备胎亨利,强迫他抚养这由扭曲伦常与废旧工业杂交而产的结果,亨利就似被利用和消耗的橡皮,成为了掩盖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解读:“从何看出父亲强奸了女儿?”

  亨利被邀请到前女友一家吃饭。母亲的镜头和家中母狗的镜头轮流出现,同时有许多小狗吮吸着母狗的乳头,一暗示“母权”,一只母犬哺育多只幼犬;二暗示“性饥渴”,多只小狗同时舔吸着母狗的乳头,母狗发出充斥房子的叫声。在此树立了母亲在家庭的强势地位,和欲求不满的女性形象

  接着是父亲的出场,听说亨利也在工厂工作,就开始叨叨自己为工厂奉献了三十年生命,这个小镇每一根管子都是自己装的(画面左上方的房顶正好接着几根钢管,说明工业已经渗入了家庭),而最后自己什么都没得到,只烙下外腿的毛病。晚饭开始,父亲端着一盘烤小鸡上桌,又开始叨叨自己的另一个后遗症:左手已经失去知觉且难以动弹甚至连平时亲为的切了都做不到了,暗示一“性无能”,没有知觉+难以抬起+无法正常工作。

  随后,父亲就让亨利代劳切鸡,于是乎全片最具性暗示也是第一手超现实段落出现了,亨利举起刀叉慌慌张张不知如何下手,问“像平常那样切就行了吗?”可能暗示亨利的处男身份,当亨利将叉子插入烤鸡后,烤鸡的翅膀竟然上下煽动,下体流出了大量血液,亨利惊慌不已,一边父亲说到:“等会就好了”,另一边母亲呻吟,女儿哭泣。

  插入,暗示性交,父亲提到以前都由自己切,现在不行了,代表父亲从前在家中的性权力;母亲呻吟,女儿哭泣,烤鸡下体流出血液,寓意爱液、处女血,联想到父亲以前都亲力亲为、女儿生出畸形儿和亨利喜当爹,可以得出父亲从前有性能力时经常与母女发生性关系,而后性无能,女儿却意外怀孕。

  结合讽刺社会,扭曲家庭关系的主题,解读出最关键的畸形儿问题,后面的象征都可以较轻易的理解了。

  以上是我对《橡皮头》的一些猜测,纯粹胡扯。

  《橡皮头》观后感(六):软弱的人面对残酷生活的办法就是做梦

  这部片是一段很high的感官体验。把难以用语言,场景,(通常意义上的)人物表演来表现的心理活动,用更直接的视觉&听觉冲击直接轰进你的大脑。你可以复制般地体会主人公内心的纷乱躁动,恐惧犹豫,厌恶,绝望,挣扎直至歇斯底里。

  有的地方不得不捂上耳朵,我怕交感神经受损。

  亨利,一个小职员,百无聊赖的生活。踩进水坑袜子又脏又湿,也就是无奈的看看,脱下来扔到暖气片上。一个照片都已经撕了的前女友?突然喊他去见父母,亨利羊入虎穴地去了。

  电影中,一切都是夸张的表现着。

  玛丽:睡觉时都不拆的细致盘发,面对母亲紧张地犯抽风,说明是一个受严格家教的女孩,未婚先孕导致她必须和亨利结婚,婚后想做个贤妻良母,但压根不愿让亨利碰(一种可能是对亨利没感情,另一种可能是性生活导致怪胎这种结果让她心里有阴影),加上根本也没有做母亲的准备,玛丽逃回了家。

  玛丽的母亲:强势的一家之主。可能玛丽的父亲絮絮叨叨是被妻子压制的,也可能是因为他懦弱导致妻子成为leader。而逼问亨利时,关于亨利和玛丽的性行为联想居然让她对着亨利亲了上去。

  如果婚前,亨利的生活仅仅是麻木;婚后生活对亨利来说,作用是把他的房间变成了地狱。

  婴儿:为什么那么丑?首先人类幼体刚出生的时候的确很丑。其次,这个孩子本不应该存在,父亲母亲甚至任何人都不希望它降临。第三,玛丽和亨利互相厌弃,这孩子身上一半是玛丽一半是亨利,因此在双方眼里,它都丑的没边儿。

  亨利的婚后,突然陷入了独自照料婴儿(增加负担,失去自由),妻子离开(无性婚姻)的生活泥潭。

  这里就显现出亨利的特点:对自己的生活毫无主动权,随波逐流地总是被动地改变生活轨迹。

  他想拔腿离开,被婴儿的哭声唤回。过着不想要的生活,也就只能在梦里寄托希望:美丽的歌女唱着“在天堂~什么都好~”。

  对门的妖艳美人(当然形象上行为上都是玛丽的反面)这时候看穿了他的需要,一夜云雨对亨利来说真是天降甘露。

  而这时候不识相大声啼哭的丑婴儿,更讨人嫌了。以致于亨利做噩梦也做到玛丽又生了许多可怕的丑婴儿,一个接一个,噩梦无穷尽也。

  这种被婚后生活碾压的绝望使亨利恨不得卸掉自己的大脑,卸掉之后原来身体里只剩一根阴茎。如果只有性生活多好呀——而很快阴茎的位置被丑婴儿取代——性生活为什么会带来这么可怕的产物。亨利不想思考了,他也思考不明白。他的头成了铅笔上橡皮头的原材料。擦完铅笔字后灰飞烟灭。(这里有一条可爱的联想——“人都会犯错误,这就是为何他们会给铅笔装上橡皮头的原因”《伦敦生活》台词)

  最后的爆发来自对妖艳美人的无法求爱(而不是求爱不成,再一次,可见亨利有多懦弱,或者说对这生活的无力挣扎)——这懦弱还遭到了丑婴儿的嘲笑。一切都是因为你!——亨利最终忍无可忍用剪刀捅死了婴儿。至此噩梦般的生活结束了吗?会结束吗?

  而亨利也仅仅勇敢了一点点,敢在梦里和暖气片歌女幸福地生活着而已。

  《橡皮头》观后感(七):不是影评

  你要讲怪异,其实很难从画面去理解,环境与精神之因果关系实在难以界定;我要讲怪异,定会讲面对所谓“怪异”的接受,Henry自身的怪异的接受,Mary怪异家庭的接受,“baby”的接受,是以抗拒态度的接受,却不是“不得不接受”。大多数给予“接受”的态度是让它make sense,而要让它make sense的说法就讲这是个梦。梦????唯有载体是梦的时候这1切才能make sense吗?不如说我们自身无法所能承受的现实在太狭隘罢了,要是承认这1点,那电影就有趣的多得多了。当然以此时此刻我的能力是无法解读的,放在10多年前肯定是当作纯粹的恐怖片去看并且在1星期内不敢独自上厕所的,那时候感觉就会很可爱,恐怖,并让我记忆深刻。当然再提到恐怖这点,结合有些所谓弗洛伊德式的理解时我更难以理解,因为很难讲压抑的本我为什么会是这么丑陋畸形的(在我此时的审美角度来看),往后的被压抑的本我会滋生出多方向的什么也难以断言,照着梦是愿望的达成来说,那它的达成也是希望如此的?当然嘛,lynch也只是提供了其中1面,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思考的。

  《橡皮头》观后感(八):快速意象识别与未解之谜

  影片中随处可见弗洛伊德提过的关于性的经典意象。 关于亨利的发型,除了凸显怪诞的氛围,也暗示了他对女性的丰富欲望。因为他的头发茂密弯曲,象征着女性的阴毛,与亨利的头发相呼应的,象征女性阴毛的意象还有亨利房间里的一丛丛野草堆。除此以外,房间、橱柜、抽屉、钥匙孔也都代表着女性;身体腐烂的男人所拉动的杠杆,剪刀,刀叉,削减的铅笔、钥匙、门把手都代表着男性。影片中的一个场景,亨利到玛丽家中吃晚餐,玛丽父亲端出一盆鸡,并且取出一只放在亨利盘中让他替自己切。亨利拿起手边的刀叉准备下手,鸡突然动了起来,两腿间流出血,这时候对座的玛丽母亲突然抽搐起来。前面已经提过,类似刀叉这种尖锐的物体在梦境中代表着男性生殖器,因此此场景很可能暗示了亨利与玛丽的母亲之间有某种关系。而且玛丽母亲把亨利拉到角落谈话,然后亲吻亨利,亨利流下鼻血也可看出此种暗示。影片中反复多次出现的水样液体,包括水洼、男主和邻居浸泡在乳状水里亲吻等等都代表着男主性交的欲望。 结合这些经典且容易识别的意象,不难推出畸形怪胎代表的就是一种罪孽。怪胎吵得玛丽不能入睡,成为了玛丽的梦魇,却跟亨利相处甚好,说明这份罪来自亨利。最切题以及最荒诞诡异的一幕一定是从亨利的头掉落开始的。无头的亨利躯干中长出怪胎的脑袋,更加说明了怪胎所代表的罪孽与亨利本身密不可分。亨利的头从高处掉落,看到亨利的头的有一个肮脏老头和小孩,最后小孩抱起了他的头,孩子代表着想要回到最初的愿望。小孩抱起亨利头跑去找制造商,铅笔制造者从亨利的头颅里钻出一长条橡皮,然后一根根铅笔被安装上了橡皮头。尖锐的铅笔(男性生殖器)写下的痕迹(罪恶)由橡皮头(回到最初的愿望)擦去。两腮长疙瘩的唱歌女,反复地唱着“在天堂,一切都很好”,影片最后亨利在一大片光亮中被唱歌女抱住,他感到罪恶消除后的安心。 整部影片都是一种意念的表达,并不是一个叙述故事的电影,根据电影中比较明显且重复的意象可以速读出以上主题。但是影片中还存在着很多未能明晰解读的部分,比如玛丽家的门牌号2416(凭印象记得,不高兴翻回去重看了),大卫给了一个特写,想来一定也有某种含义,还有亨利邻居的门牌号27。影片中的灯泡也隐隐感觉有着某种暗示,而不是简单的场景烘托。另外还有,亨利右脚踩到了水塘,回家以后脱下烘干的却是左脚的袜子,这到底是疏漏还是故意为之?

  ebastiao Salgado说,“黑白照片有更强的概括力”,黑白电影亦是。最后我想特别表达一下自己很喜欢电影镜头中多处对于侧光的运用,侧光的运用使画面一明一暗,强烈对比,感觉非常贴合主题。

  《橡皮头》观后感(九):我们以供奉虚无为生

  一

  在灰暗中,我们看不清东西,存在总是一副即将被照亮的状态,但在绝对光明下,什么都看不见;不可忍受的刺目之白将我们的视线覆盖。

  二

  渐渐变大,戛然而止;

  渐渐变亮,戛然而止;

  事实上,除了自杀,没有什么东西会戛然而止;

  如同橡皮,我们总是在各种绝对力量的挤压中恢复原状。

  三

  这个孩子不是我的,但确实跟我有关;正如这个世界不是我的,但它确跟我有关一样。

  四

  面对哭泣安然入睡,

  面对嘲笑辗转难眠。

  五

  当我们看,光明舞台上的角色总在躲避着什么。当我们走上这舞台,与我们有关的孩子(世界/文明)将我们谋杀,我们成了符号的替身。换而言之,舞台(前景)上呈现的东西,只是我们造出来的东西,而不是真实的东西。我们的真实命运则是成为涂抹者或者被涂抹者。

  六

  在黑夜与白昼、醒着与梦着的轮回里,是我们抹去梦境,还是梦境抹去我们?

  七

  我们以供奉虚无为生,而在这虚无中加上别的什么东西,将会是一种千疮百孔的错误。

  《橡皮头》观后感(十):一间小屋子

  从来不看电影的人,凡看,就要看怪怪的,没情节、没对话,有音乐、有画面,比如去年看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Meshes of Afternoon,这个和那些类似,虽然长得多,也对我的胃口。

  性啊、权力啊、潜意识啊,从来都是对付这类片子的法宝。努力操作吧亲们,我只是来打酱油的。

  所以我只看到一间小屋子,和我们大家住的一模一样。而片子里的人也都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和你我一样。那个怪胎就是我们这些人的无奈与可怜,还有被挑逗起来的嘲讽,既有自嘲也有对他人的讽刺。

  我们的生活就是从一处荒凉迁移到另一处荒凉,唯一的安慰只有床,就连房间的桌椅也都硬帮帮好像要把肋骨硌断,而梦寐之中被被子束缚如穿连体囚衣,怎么睡都累,醒来又想睡下,睡下却又醒来,电唱机里放出一点儿安慰,暖气片子里绽开一个剧场,这剧场及其歌声,是浮在日常生活顶上的一个泡,是下体的冲动震震激荡在心里、眼里幻出的火花。当一切意义都不可靠时,当一切思考都被批量生产,变成会书写与言说的铅笔,可写下的一切却又不过是橡皮的擦痕——当这一切不断进行时,只有下面的冲动才能带领我们进天堂,in heaven,everything is fine.

  然而欲望也失去了新鲜热度,随之而来又是平庸,以及罪感。我们处身日常无所不在的恶中,又诞生新的恶,恶与恶之间彼此怜悯、嘲讽、结合又互相消灭。

  其实也谈不上恶,只是平庸罢了,一件小屋子,平庸到窒息,用鸡巴浮上水面呼吸,突出一个泡,一看不对,又把它戳破了。生活就像一列肮脏的蒸汽火车,踢里哐啷向前去,谁都想把它停下来,静静地整理一下,可谁都没这能耐,痛苦的水泡蔓延全身,我们死在脓水里。

  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完全是现实主义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橡皮头》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