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在对门唱山歌》是一部由章明执导,杰珂 / 吕星辰 / 冯国庆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 / 歌舞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郎在对门唱山歌》观后感(一):男人的未来是女人
影评人妖灵妖说,《郎在对门唱山歌》的前半段让人觉得它是今年的《碧罗雪山》,后半段则是女主角母亲看的电视剧。的确,前半段是山歌缭绕的小城背景,少女怀春,情意互投。对白幽默欢快,镜头行云流水,每一个画面都落到了点上。情绪到了,观众自然也就跟着进去了,赏心悦目。岂不料,后半段急转直下,理想的爱情变得不堪一击,知音体、狗血情。跟《碧罗雪山》一样,面对世俗的圈套和困境,影片里也听得见某样东西掉落在地上的声音,摔得粉碎,无法重合。见证爱情的,只是那不变的山歌声。
我在县城生活过,恋爱过,那就像纪录片《高三》里的武平,也可以是《郎在对门唱山歌》的紫阳。无论生活中,还是银幕上,我对中国的许多县城一见如故,哪怕是看个浮光掠影。既然剧情片领域,中国导演还拍不好城市电影,那我宁可选择县城电影,至少面目不是荒芜贫瘠。这个夹杂在扭曲城市和广大乡村的中间地带,它没有惊人的膨胀,更不会遭遇层层压力。它被认为是承担了缓冲功能,提供着城乡的摆渡,自己慢步向前。县城电影几乎也被认为是第六代导演的偏向所长,里头还包含了城乡结合部,一直延续至今。
这些东西,看似和电影关系不大。然而反刍这段爱情,《郎在对门唱山歌》最不能抛弃的就是典型的县城背景。几个家庭,一所中学,风平浪静,踩着节拍前进。如果在大城市,那中间五年就可以改变一切。如果在乡村,这根本就不可能发生,或者要把时间拨回到几十年前,赶上知青下乡。正如许多人觉得影片没悬念,对生活在县城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也没有悬念,无非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女主角老爸信服的那一套。《郎在对门唱山歌》没能给观众一个期想的悬念,它击毁了悬念本身。
有人痛恨《郎在对门唱山歌》的断裂脱节,认为那是毁了一出好戏,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如果前半段延续下去,影片会是一出不错的电视电影,但引发不了重新再认识。假设这是一部完整的小说,中间好像出现了缺页,但你仔细一看,那些东西可以略过,自行想象。在影像上,影片也会给人造成错觉,是不是章明神游去了,谁去故意续作。种种疑问指向了一个事实,章明有意为之。正如他能把命题作文拍成内地小清新,他也不忘延续作者电影的一套,继续在结构上大做文章。狗血对应了之前的清纯,未来没有悬念。
当《郎在对门唱山歌》出现风格的不统一,至少在形式上,观众不能忽视断裂和未来的存在。如果忽视结构,那就忽视了电影的精华(虽然开场的长镜头和场面调度同样惊人)。后半段的阴郁和不真实,全部发生在未来,在未来的女人身上,她被强推、被刺激、被损害。章明好似痛饮了陈年老酒,全然忘记了镜头该怎么拍,只会去交代人物的命运走向。他就像断了片的人,依靠躯体的本能去完成了剩下的东西。至于男人的未来,它只能是女人。【南都娱乐周刊】
《郎在对门唱山歌》观后感(二):郎在对门唱山歌——终是一场梦
本片主要讲述了以小漾为中心,以紫阳民歌为线索的故事,整部片子谈了青春,爱情,理想。
本片是在老城拍摄而成的,风土人情,民俗民歌都能很好的表现出来,贯穿始终的是“郎在对门唱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这一民歌,这首民歌主要的意思是女子对爱慕男子的思念。开片就描写山城的景色,一座桥,一个男子从桥上向老城走去,也为后来埋下了伏笔,然后到聚会的画面小漾的爸爸当时还是副局长,轻了许多人到自己家庆祝节日,再往后就是冯冈与小漾的第一次见面,张雪峰的爸爸提出让小漾与张雪峰同上一所大学的想法,冯冈给小漾当家教,两人慢慢产生好感,而小漾的爸爸却不放心两人的关系,甚至在门上装了微型摄像头,最终还是被小漾发现,爸爸向她道了歉。片子前半部分给人的感觉就是一部描写青春的片子,非常简单,而发生转折的就是小漾考上大学后再回到紫阳,那时他和冯冈已经发展为恋人的关系,电影的内涵也不仅仅是青春那么简单了,再往后张雪峰回来不买走了小漾的钢琴,让两人再次有了交集吗,两人酒后乱性,发生了关系,小漾一气之下咬掉了张雪峰的舌头尖,在小漾最伤心的时候又发现冯冈的志向本部在此,两人山中采风回来时的对话让小漾彻底死心,在抱有一点点最后的试探下去找冯冈时,却发现冯冈与他“表姐”的真实关系,最后彻底绝望,看着冯冈带着他的“表姐”去南方的城市,影片虽然没有特别直白的结尾,但也含糊地告诉了我们小漾最后是跟张雪峰在一起了。
在看电影的前一半是,我本以为本片是一部描写青春,民俗文化民风的片子,看到后面才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冲击,生活与梦想的矛盾,冯冈的志向本不在紫阳,只是为了他的母亲才会回到紫阳,而小漾是为了冯冈才放弃了在大城市中发展的机会,回来帮他发扬民歌传播民俗文化。本片中小漾的父亲在前后也有着很大变化,不仅仅是由副局长变为局长,性格上也有很大的改变,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正是因为他把钢琴卖给了张雪峰才有了后文。
其实不难看出来小漾与冯冈的关系早已经没有了那种恋爱的感觉了,冯冈总是一副别人欠他钱的表情,即使和小漾在一起时眼神也没有一点点开心的样子,满不在乎,它们的关系完全是靠小漾和紫阳民歌来维系。影片中提到过小漾寻问冯冈所谓的“表姐”在冯冈的那一犹豫中其实就不难猜到,“表姐”并非真正的“表姐”,冯冈所说的事来照顾自己的母亲,而他母亲死后“表姐”却未离开,也像是在暗示着什么,终于在快结尾是揭开了谜底,最终也是“表姐”跟随者冯冈去了南方,留小漾一人。
影片的名字其实就是贯穿全片的紫阳民歌,而歌词的第一句就预示着终有一座现实的桥梁将两人隔开,“郎在对门唱山歌”不仅仅是在说民歌,更是一种对理想和现实的比较,理想最终赢了现实,而冯冈最终也离开了小漾。
片中还有一条隐线,就是小漾的父亲与张雪峰的父亲官职的变化,两人各升一级,片中没有明说,却在称呼上暗暗现出,这也是说明了官场如人场,要想建立优势,必须手中掌握权势。
影片最后一幕黑屏对白是小漾刚见到冯冈时的对白,这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从小漾在火车上开始就都是想象,都是不存在的,只是导演的一种期望,而现实终究是残酷的,小漾为了冯冈放弃了自己原本的理想,而冯冈的理想却不是民歌,就这样天各一方。
影片中的大桥连起新城与老城,这是一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虽然有联系,但也有距离。看似全片在讲民歌,可更是表达了在现实中人终究敌不过理由的诱惑,有的还在现实中挣扎,也有的已经通过那一座桥去追寻理想。
《郎在对门唱山歌》观后感(三):也许理想只是你落泪转身时一个影子的等待,也许理想只是你隐忍前行时内心的一份悔想
最近影展的片子里我最喜欢的一部了
小漾学音乐的情节一下让我闪回到自己小时候,也曾经把中央音乐学院的地址帖在琴旁的墙上。在陕甘蜀交接的地方,有许多这样绿莹莹的河流、飘扬着山歌的大山、用桥梁连接的老城与新城,那种美好就像茶,清香扑鼻、甘醇回荡。
音乐永远都是纯美的,所以对于音乐的理想追求也总是唯美的。理想也许很丰满,但现实总是骨感的。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会有许多挫折,要么在无力反抗生活的强奸时选择躺下来享受,要么就以不断修正来代替实现梦想。
这个故事就好像会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一样,没有惊天动地,却也在生活的小角落里让一些淡彩的人们深受洗礼。
每次看完这样的片,我都会再问自己一次,理想是什么?也许理想只是你落泪转身时一个影子的等待,也许理想只是你隐忍前行时内心的一份悔想。
看完到现在已经一天了,我耳边还在飘荡着那首紫阳民歌
郎在对门唱山歌哎
姐在房中织绫罗哎
哪一个
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
唱的歌哎
这样好(哎)
唱得奴家脚粑手软,手软脚粑哎
踩不得云板,丢不得梭
绫罗不织,听山歌哎
《郎在对门唱山歌》观后感(四):《郎在对门唱山歌》:长时间的蛋疼就是抑郁
在开映前简短的发布会上,一名主演对着台下的观众说:这是一部值得认真看的片子,为了演好片中的角色,我自己差点就真的抑郁了。听完这话,我使劲的拍巴掌,这年头太多人把电影当作捞钱的快餐文化品了,演员们往往通过绯闻和做秀来博眼球,像《郎在对门唱山歌》里面这么认真和用心的表演,实在是太少了,连演员都这么给力,那影片一定差不了。而且之前也有不少盆友告诉我,这是一部极其极其牛叉的电影,简直好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甚至有来自国外的资深电影学者也这样对我说。
熄灯了,灯亮了,我抑郁了。
好吧,我书读得少,脑子又笨,实在看不出来这片子好在哪里,在影院里瞪大眼睛坐了100多分钟,只觉得裆 中央隐隐作痛。
地方政府通过电影来搞宣传并不稀奇,不少第六代都拍过这样的电影,《西施眼》《碧罗雪山》(或许还可以加上《唐山大地震》)的资金都是这么来的,紫阳想通过电影来宣传自己,天经地义。
所以,片中着力强调了紫阳的地方特色——山歌,山歌唱起来真好听,跟紫阳的依山傍水美景匹配起来,养眼悦耳又沁心。这山歌不仅曲调优美,歌词还特别的俏皮、活泼,男女对唱,情真意切、生动直观,把流行歌曲的娇柔做作瞬间就PK了下去。
于是,片中加入——或者应该说“植入”——了大段的紫阳山歌场景。人们唱,人们又唱,人们还唱。
故事很简单,县委书记的儿子张学锋看上小漾,但小漾不喜欢他,小漾喜欢上了从北京回来的音乐家教冯冈。后来,小漾和冯冈搞了对象,但退伍回来的张学锋对小漾旧情难忘,借酒和小漾那啥了,那啥之后还强吻小漾,小漾一激动就咬掉了张学锋的舌尖;再后来,冯冈跟被他唤作“表姐”的邻居女人那啥了,小漾很崩溃,最后还是张学锋来收留小漾。
是要拍中国版的《伤不起的女人》吗?是要拍紫阳版的《单身男女》吗?一个文艺青年,一个官宦子弟——张学锋少时猥琐,不过长大后成了英武的南海舰队排长,他对小漾痴心一片,甚至不惜转业去县剧团拉大幕,为的就是能见着小漾。从世俗的观点来看,小漾似乎应该选择张学锋——为此,小漾的爸爸还在片中煞有介事的告诫女儿,世俗就是成熟,不过小漾不听,小漾还是喜欢冯冈。
小漾的爸爸是个亮点,为了从副局长变成正局长,低三下四,谄媚屈膝,对女儿也是一百个不放心,怕小漾和冯冈出妖蛾子,还曾在小漾房间里装过摄像头,后来被小漾发现,父女间爆发了一场有趣的争执(台词很有爱)。
以小漾上大学为界,全片明显的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小漾对冯冈从暗恋到互相爱慕,后半段小漾则陷入了张学锋和冯冈的二龙夺宝中。影片事无巨细的交待一些细节,倒是把紫阳老城的风貌展现得很到位,那场张学锋和小漾喝高的戏,底下人都猜到了会出什么事。而那个在全片中一言不发,总是“随风而来随风而去”照顾冯冈瘫痪妈妈的“表姐”,肯定会跟冯冈劈一腿,底下人也都猜到了。要说戏剧冲突,小漾酒后ONS(断不能说张学锋是强奸),咬张学锋舌尖,然后冯冈睡了表姐,离开紫阳,算是有些戏剧冲突吧——打完这套组合拳后,影片嘁哩喀嚓就结束了。小漾那么爱冯冈,冯冈居然甩了她,太过分了,真该去《新老娘舅》告诉柏万青阿姨。
导演兼编剧章明老师使用了很多长镜头,跟镜头,拍的挺漂亮。
紫阳的山歌和景色也很美,有时间真应该去紫阳看看。
演员很出色——不分主配,所有的演员都相当出彩。
我毫不怀疑主创的诚意。
我只能说,我傻叉,理解不了神马深奥的东西。
所以,我只想弱弱的问一句——干、吗、要、把、这、么、个、毫、无、意、义、的、蛋、疼、故、事、搬、上、大、银、幕、捏?
拍成电视剧、情感栏目剧,撑死一部电视电影,这不就足够了?
估计真隐藏了牛逼的东西,求哪位高人指点下我这个尘世间的迷途小书童。
一部《郎在对门唱山歌》,足足让我蛋疼了100分钟!
哦,我明白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抑郁。
(腾讯专稿)
《郎在对门唱山歌》观后感(五):盖中盖牌高盖片——《郎在对门唱山歌》
今天在中央六台看了这个片,乍看开头,以为是国产小清新爱情片,正看的开心,被老爸打断,我从来不和老年人争电视,果断打开电脑,继续看后半段。
看完电影,只觉得累,前半段娇俏可爱的女主,后半段头发从来就没梳利索过。电影中频频出现的关键词“理想”让我反胃,让我想起了盖中盖的广告词“这人啊一上年纪就缺钙,过去一天三遍地吃,麻烦!现在好了,有了新盖中盖高钙片,一片顶过去五片,高压片,水果味,一个片嘣五楼,不费劲儿!一天一片,效果不错,还实惠!”这频频提起的“理想”是不是顶别的片五片?
冯冈回紫阳,和理想无关,全是为的成全孝道;刘小漾回紫阳,和理想无关,全是为的成全爱情;张学锋得到刘小漾,和理想无关,是小漾妥协于现实。片子结尾,一个弱弱的冯冈,在失去母亲,背离小漾后,选择的不是把音乐梦带到北京去实现,而是投奔另一个心理依靠——父亲;而小漾,在代表现实的张学锋的搀扶下,即便频频回头张望她曾经的爱情,脚步还是在迈向现实的道路蹒跚前行。请问这里哪一点的表达和“理想”有关?“理想”不是盖中盖,任凭你剧中频繁使用,依然欲盖弥彰,掩饰不住导演对生活的沧桑和感悟。
其实,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要把“理想”挂在嘴边,只有能在生活中保有、坚持、实现的,才叫真正的理想。我想象中的后续是,小漾坚持把紫阳民歌传承发扬的理想,张学锋无法与小漾在音乐上共鸣,但凭他执着的态度和每一个日常日子中坚定的支持,小漾变得越来越美,因为有理想而美,因为扎根于现实,“美”才会“真美”。
《郎在对门唱山歌》观后感(六):郎的山歌,不耐听
作为陕西紫阳地区的旅游推广片,《郎在对门唱山歌》这篇命题作文最成功之处就是将朴实、美妙的紫阳民歌呈现给观众,在观赏了一番青山丽水的同时,也沉浸于这悠扬的歌声之中。然而很遗憾,对于一部被期待很久的、曾导演过《巫山云雨》这样出色电影的导演的作品,影片分明写满了失望。
杯盘交错,县长、副局长之间的官场游戏,官二代的计划联姻终于在小女儿的撒娇和父亲对女儿的妥协中流产。女儿中意的是中国音乐学院毕业、教她声乐的高材生。民歌这一暧昧的调情元素在此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小姐不管他家中老母瘫,无血缘的奇怪表姐,一意孤行,最终取得了胜利,老师成了情郎。可官少爷始终没把小姐这一“理想“放弃,当兵归来再次上线挑战。阴差阳错间,小姐与少爷错上床,而老师情郎的情人竟是表姐。一出闹剧收场。
不去细数编剧上的漏洞,和衔接上的唐突,很难揣测导演这一出究竟想表达什么,官场潜规则输给了真情,而击败真情的击败真情的竟是扭曲的现实,章明导演在秀美的风景画上涂抹上如此浓重的狗血,意欲何为?悲剧的力量,在于它向现实投下的炸弹能引起某种共振,可这里没有共振,只有一堆莫名和无语。也许舌头咬得太重,导致昏迷;也许歌唱得太多,脑子有些发胀,我没有看到“理想”在主人公心目中的地位,所谓的“理想”,于官少和小姐情欲的投射,于老师是无奈之余的第二选择。站不住的,唱不响。所以还是和理想说再见吧~郎的山歌,不耐听。
《郎在对门唱山歌》观后感(七):《郎在对门唱山歌》:政府命题作文不好做
《郎在对门唱山歌》:政府命题作文不好做
文/马庆云
2011年上映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章明导演,入选青年电影手册主编程青松先生的年度十佳电影,而电影一周酣的年度十佳拒绝了这部影片。我之所以拒绝这部电影入选年度十佳是因为,它是一部由紫阳县政府命题与投资的电影,在其后半段中,编剧导演明显无法对抗政府,进行了很多妥协,从而直接导致优秀的前半部分跟着遭殃了。这个命题作文,是紫阳县政府为了宣传紫阳民歌而做的,章明他们能把这么一个命题作文做成这样,也算束着手脚跳了一段还算有节奏的舞蹈。
但这个故事注定要以悲剧结尾,因为编剧导演深谙悲剧的力量。到后半部分,与两情相悦的男女对抗的势力则显得不够深入。如果不是紫阳县政府投资的话,这段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我宁愿相信按着前半段的风格,后半段的故事不是那个样子的。后半部分对县委书记儿子的刻画过于表面化——县城,一个死心塌地的以女一号为理想的县委书记的儿子,这样一个角色,手捏的痕迹太重了,属于意淫范畴了。这种意淫,应该是投资方逼出来的。创作者大是不能放开手脚,按着常理去创作,只得美化了一个固执与爱情的县委书记儿子的形象。编剧导演也只有在后半部分,通过官二代“紫阳处处是我家”的话,来春秋笔法一下。
编剧导演均意识到第二部分的断裂,或者说他们的无能为力。因此,在第一部分便放线,第一部分的故事发生在2009年。五年之后的第二部分的故事,至少是发生在2014年。这是一个还没有来到的日子。编剧导演通过这个暗示观众,后边的部分,很多故事的编排他们已经无能为力,只能春秋笔法,而不可直抒胸臆了。投资方,紫阳县政府大抵没有发现这个细节。
按着第一部分的风格,结合当下的客观现实来说,县委书记的儿子会以“权利的名义掌控爱情”,所有人均会沦为权利的牺牲品,权利才是造成悲剧的最大原因。但是,一部政府投资的电影,不会“愚昧”到反对自己的权利上来的。《郎在对门唱山歌》为了冲淡“权利”悲剧,而让官二代“有良心”与“有真爱”,并固执于自己的理想(小漾,女一号)。这种人物设计,很可能是紫阳县政府要求的。同时,这也是影片的最大败笔。我宁可相信,该剧的编剧在电影创作之初,是以“权利悲剧”为最终的着脚点的——因为开场那个大长镜头已经把“权利悲剧”的线深沉地放下去了。
仔细看开头的那段,观众丝毫不会发现这竟然是紫阳县政府自己投资的电影,就像万达投拍的电影不会在开头便说万达的房子也偷工减料一样。《郎在对门唱山歌》开篇便是对权利阶级的嘲弄,各种春秋笔法的应用,把这个阶层的所有人的嘴脸全部展示的一干二净。权利造成了最后“一段美好爱情的不得善果”的悲剧。这个批判主义的鞭子在开头便高高扬起,男一女一之间的爱情越充满诗情画意,权利的魔抓越发人深省。可惜的是,在后半部分,剧本的深度被政府笑着阉割了。
政府出钱拍摄的片子,要是保持艺术良心,很多地方都必须要玩春秋笔法了,因为政府文化官员的智力水准,已经被党课所限制,教条、僵化,严格按着它们的路线走,出来便是一部烂片。在这个命题作文面前,章明他们避重就轻,虽然后半部分还是被“肉食者”阉割,但却巧妙地植入大量春秋笔法,瓦解了权利阶层的魔抓。
紫阳县政府以振兴紫阳民歌为目的,投拍这部电影,但章明等人业已明晓,所谓的振兴,并非这帮政府官僚的真实目的,“振兴”只是政绩口号,他们心里边,谁也没有把“振兴”都做一回事的。所以,在被阉割的第二部分中,章明等主创通过女一号父亲紫阳县公安局长的口说出了对振兴紫阳民歌的不屑,未尝不是第二部分的最大亮点。也是否深刻地揭露了紫阳县政府的真实面目?
观众们如果在看第二部分的时候,觉得影片风格上存在严重的不统一的话,看完上边的评论也就清楚了。第二部分,编剧导演已经暗示,是2014年以后发生的故事,是不真实的故事,为何不真实?就是因为权力阶级的介入。
因此,《郎在对门唱山歌》是半部山水湿润的爱情故事,章明他们早已预料到这些,不然,不放2009年的大时间线。阉割了后半部分的政府文化官僚,终于保留了前半部分,是什么原因?县一级别的文化官僚,终究水平有限,很多电影语言他们一窍不通,也就被良心尚存的导演蒙混过关了。在《建党伟业》中你蒙混个春秋笔法试试?如此想来,我的大学同学里边也有在县城文化部门做宫务员的,我们这些电影人还真要感谢我这位同学一样的人,在大学的不学无术呢!不然,它们都看懂了,我们怎么办?
随文携带笔者的电影聊天群一个:198842153
携带电影一周酣第二十三期节目《初恋这件小事》网络链接一个:
http://v.ku6.com/special/show_6577116/pdF5wie_MpqAFeL_jnyXkw...html
《郎在对门唱山歌》观后感(八):《郎在对门唱山歌》:此夜梦酒,天上人间一样愁
长镜头开始真的很扎眼
那个小样爸递烟的模样好猥亵
自始至终他的戏份都很抢眼
我以为他才是男一号
且不说故事的节奏有缓有急
就是那紫阳小房子的屋顶和幽径看的直叫人欢喜
那些山歌听来也是嘹亮无比
至少比《武侠》里的突兀的那些恰当的多
小样自始至终都没能逃离伪军的魔掌
我不知道她咬断伪军的舌条处理的是否张扬
但是至少能满足内心深处希求挣脱残酷现实的向往
可惜的是矫情的冯先生实在有够僵
直到最后也没能说服我相信他是去找他失散多年的老爸
倒是他“表姐”的无奈和不离不弃让我不寒而栗
不太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
在小城山水间勾画出别样的情怀
个人评分:8.0分
想一想摄影的路的确有多坚持
535B那大玩意扛着
弯弯曲曲的追着那些湿冷的石板路
谁不郁闷
《郎在对门唱山歌》观后感(九):一切都是为了理想――再看《郎在对门唱山歌》
爸,你听。对面山上,月亮下面,有人在唱山歌。——刘小漾
小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曲调多为欢快愉悦的紫阳民歌里,最经典的代表作是略显忧郁的《郎在对门唱山歌》。直至今日,我才能够想象出这首歌所唱的是怎样的一种情境。郎与姐之间隔着一条河,只有在山歌唱起的时候可以连通两人,而姐的心情郎并不知晓。这样充满女性视角的歌词描述或许在过去的千百年里获得了无数青年男女的共鸣,于是被时间淘洗成了经典。
从词来看,每一句都是极富特色的地道紫阳方言;从曲来看,完美契合了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于是,这一段旋律听了20多年后才明白温婉背后的哀怨。
郎在对门欸
唱山歌哟喂
姐在房中喂
织绫罗欸
那个短命死的、挨刀死的、发瘟死的
唱的歌哟喂
好哇
唱的奴家脚趴手软、手软脚趴
踩不得云板
丢不得欸
梭欸
绫罗不织欸
听山歌喂
小说原著和电影亦名《郎在对门唱山歌》,女主人公刘小漾演绎了这首民歌的某一种可能。
2011年,电影首映,那个暑假,这部毫不起眼的小成本文艺电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六项大奖。那一年,我18岁。
于是那一年听到各种评价。京津的同学说,这里好山好水好歌曲。家乡的土著说,这片子把紫阳拍的真破旧。或许是因为12岁就离开这民歌之乡,可以穿透半熟悉半陌生的场景,过滤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容,更专注地去看故事。没有初见的惊艳,也不会有专注于“地方宣传片”的得失之患。
影片开始,近乎六分半的长镜头里,除了主演,群演调动了几乎全县最精锐的文艺工作者。重点不在于此,往往悲剧故事都有一个热闹的开场。
天台宴会后,《郎在对门唱山歌》,男女无伴奏合唱。男主冯冈作为指挥首次出场,大学刚刚毕业,高大帅气文艺青年瞬间让同为学音乐的小漾注目。
“走,我们到前面去看看。”
第二次,小漾家,冯冈作为音乐老师钢琴伴奏,小漾站在旁边唱《郎在对门唱山歌》。音乐里情感开始发酵,这时候的小漾,刚刚开始知晓歌里的故事,眼神满是爱慕,声音温柔而丰满。
在剧团排练的片段穿插出现好几次,每一次的歌声都是情绪的一个小结。刚毕业的意气风发契合婉转高亢的《送饭调》。影片里最后一次排练,小漾一动不动地站在中间,望着前排指挥冯冈却眼神空洞,此时所唱的《郎在对门唱山歌》,是无伴奏的慢板。这是这首歌第三次出现,也是从这里开始,悲剧色彩升温。
小漾与冯冈下乡挖掘民歌素材,《郎在对门唱山歌》主旋律第四次响起。夜晚小溪边,在她幻觉里,冯冈坐在水边弹钢琴,弹的正是这首曲子。
惊喜——欢愉——隐忧——悲凉。四次出现,四种心情。含蓄内敛的台词和表演,太符合歌词本身的的意境。
章明导演说,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中国任何一个小城。
而用一首歌去穿插整部电影,这个故事就只能发生在这首歌的诞生地。
同时,章明导演还强调,他想表达的内容,是小知识分子面对复杂现实的无力感。而这种无力感,任何时代里都存在。
“你真是辜负了爸爸的良苦用心。最不应该进剧团,在一个县城,当政府公务员,这是最好的选择了”
“我回来实现理想。我是实现了你的期望,就像你说的,振兴紫阳民歌。”
不管是为了民歌还是为了男主,小漾一直勇敢而倔强地坚持自己的选择。现实中,不乏小漾这样的姑娘。
“小漾,你以后慢慢就懂了,我们生活在人间,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真正的人间生活,就是世俗的生活。为什么人一成熟,就世俗了呢。因为只有世俗的东西才是真正能使人成熟的东西。所以,凡是成熟的人,都是懂得世俗的人。”
“爸,你的意思是,成熟的人就是没有爱情的人了。”
“小漾,你能肯定地告诉我,你现在所拥有的,就是爱情吗。”
我曾经用这段对话问过我爹。他极力赞同小漾爸所说的内容。而当时的我,内心甚是震荡,因为我一直和小漾想的是一样的。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上大一。今天,距离我大学毕业已经过去了快三个月。这四年间,我忘记了看过多少次这部电影,每成长到一个阶段,都能看出从前看不到的精妙。可能因为电影里充满着从小就听惯的旋律,也可能是自己的经历会演绎这首歌的另一种可能。所以每当片尾音乐响起,自己就会像那个夜晚蹲坐在河滩的小漾那样,倍感压抑与无力后,用歌声唱出所有的心情。
这部片子里的爱情,让我想到《大话西游》。曾有人评价,看《大话西游》有三层境界。第一层,笑到合不拢嘴,因为众多喜剧元素。第二层,笑了之后会流泪,因为爱情。第三层,沉默不语,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大话西游想讲的,是一个关于爱的不对等的故事。因为不对等,往往制造悲剧。《郎在对门唱山歌》也是这样。
这部片子所讲的理想,仅存于少年以上青年未满。在今天,中国广大的中小城市甚至一些大城市里,谈论理想依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似乎理想仅存于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因为要保证教育的正确性。所以至今众多年轻人宁可呼吸雾霾,宁可每日通勤三四个小时,也要拼着大城市的一张床而放弃小城市的一套房。用今日文艺界北漂的话说,北京恐怕是唯一一个谈论理想没有人会嘲笑你的地方。尽管论断太过绝对,不可否认的是,人群集中化已成为趋势,阶层固化正在加剧,而众多无力的小知识分子正在源源不断涌入北上广。
你的理想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们有多少年没有想过了,或者因为眼前的忙碌而无心去想,再或者纵使想着,也因为害怕别人的嘲笑不敢大胆说出来。
所幸,我身边的朋友们大多都能够称得上理想青年。在尚未被现实摧毁前,勇敢而踏实地走自己想走的路。
“终我一生,不辜负爱与自由。”
于是,现在的我独居东海一隅,也能称得上是为了理想罢。
2015.10.11
日本神奈川
《郎在对门唱山歌》观后感(十):电影之外的紫阳
昨天去两江UME参加了这部电影的看片会,也见了导演本人。在谈到为什么会选择紫阳作为外景地的时候,章明轻描淡写的说,这部电影的发生地可以选在中国任意一个县城;而作为电影重要元素的山歌在他口中也是可有可无的,只不过恰好一些缘由选了紫阳为外景地、选了紫阳山歌为表现元素。这个缘由没说,我想就是投资方——紫阳县政府——借此片打造紫阳山歌的品牌形象和紫阳县的知名度。所以看这片的人,大可不必过分纠结,过度解读引申片中元素。片子的重点是“县城”而不是“紫阳”,作为“县城三部曲”之一,片子就是讲的县城男女的生活状态。
紫阳这个地方,虽然没去过但我一点也陌生,因为大学时候每年4次坐火车往返学校都要经过,对大巴山麓汉水江畔这座小城印象深刻——连火车站都是架在江边的桥上。虽然属于陕西,但是完全不同于陕北的黄土高坡和关中平原,紫阳展现出的是陕南的灵秀——气候湿润、山清水秀,水环山绕,碧波荡漾,一派南方景色。如此清丽之地实乃仙人隐居修炼的仙境,实际上紫阳县得名就是因有道家仙人在此修炼而来。康熙《紫阳县新志·建置沿革志》载:“以紫阳真人修炼之地,故名。”
紫阳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水——绿得沁人心脾。作为中国水质最好的大江——汉水上游水质可是一类水质——够得上直接饮用的标准。除了碧水就是青山,连绵不断的大山,加上经常云雾缭绕的湿润的气候,成了茶叶的优良产地。紫阳的土壤含硒量高,这里的茶叶就成了富硒茶,据说吃了对人很有好处,这在电影中也是给了一个大大的特写,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
片子我觉得很好,真实性艺术性可看性都做到了,而且很多人说的后半部分突兀和不够好我也没感觉到。因为后半部分必须这样发展,这在前半部分实际上是有铺垫的,既不突兀也合情合理。不能因为发展失控不符合你的预期就说不好吧,而且我觉得大可更残酷一些。现实本来就是残酷的,成熟就是世俗,越是成熟越是认识到什么理想爱情都是狗屁。要同前半部分一如既往的走温情路线那就俗大了,喜欢柔情路线的人推荐去看另一部片子——苏有朋和黄圣依演的广西山水歌舞爱情民族风情旅游宣传故事片《寻找刘三姐》。本片唯一让我不满意的是结局——男猪去了南方找父亲,这是什么狗屁交代?!虽然不难看出男猪是逃避型人格,但是这个借口实在是弱爆了。导演说了很多地方不是他想那么拍,好吧,姑且认为这个结局是投资方要求。劈腿就够没良心了再毒点就给地方形象抹黑了。
女主清纯自然,作为非职业演员表演非常到位,自然流露不做作,让我好生喜欢。导演也说了当初挑演员就是看中她身上的“县城气质”。这是大城市或者农村出身的人再好的演技也演不出来的。在此搜索了下她的资料:吕星辰,90后,北京舞蹈学院学生,浙江桐庐人。她的家乡也是山清水秀的富春江畔,这一点和紫阳倒是蛮契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