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龟也会飞》是一部由巴赫曼·戈巴迪执导,Soran Ebrahim / Avaz Latif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龟也会飞》观后感(一):乌龟,终究是不能飞的。
纯粹个人散漫的感想,没有结构可言。写于2009.06.29
我只是沉浸在那颗地雷的爆炸中无法自拔。
当初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对它感兴趣,是因为名字中的“乌龟”二字。这是一个看似充满希望的标题,但其内容简介却残酷到无法令人释怀。
[“卫星”凭借自己掌握的少许科技知识负责了附近几个村庄的信息接收工作,并成为了孩子王,而这些任其使唤的孩子们则依靠挖地雷去倒卖挣钱。他们中不少是不健全的儿童,缺胳膊少腿的眼瞎耳聋的,战争在他们身上已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们的生活依旧充满欢声笑语,对比那些整天围在电视机旁关注战争的大人们,他们无疑是幸福的。而影片的另一条线索,一个断臂的男孩和一个被伊军强暴后产下盲眼婴儿的女孩,则用静寂无声的沉默抛给战争狠狠的一瞥。战争在他们心中是永远的伤痛,不但让他们不敢回头,甚至让他们连向前看的勇气都丧失了。女孩最终溺死婴儿,纵身跳崖。]
这样没有经过修饰的电影。全片出现背景音乐的部分只有几分钟,灰蒙蒙的天从未透漏过阳光。炮火声和嘈杂的叫喊就是它的衬托。我在想,为什么库德族的孩子们说话都要扯着嗓门喊。
很喜欢那个整天跟在卫星身后的叫薛可的小男孩。他总在莫名其妙的时刻哭,哭得卫星都拿他没办法。他说卫星我不让他骑走你的自行车,他要抢,还打我。他说卫星你别去,让我去吧。卫星是个好人。所以他不想让卫星冒险进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的地雷区。卫星的腿被炸伤以后,他还在哭。最后他送给卫星的那条美国高级红金鱼,血红的颜料染伤一袋子的水。
他们总是很天真地以为多挖地雷多赚钱,生活就能变得好一点。
经过介绍的熏陶,我以为阿格琳恨她的儿子。恩她确实恨。但恨,怎么会在将他抛弃的时候,帮他盖好毯子,亲吻他的面颊?离开的时候,还一步三回头呢。她绝望到不跟哥哥打招呼,就把孩子扔进湖中,然后自己跳下山崖。孩子溺死在母亲的绝望里。
这个女孩的眼中从未有过希望。
这个三岁的小孩眼盲。他用嘴巴和脸感受雨的淋洗。他对巨大的炮孔喊爸爸。他在舅舅的帮助下无数次逃脱妈妈的谋杀。他把两只乌龟扔进地上的低洼:我想让它们游到大海里去!
他懵懂的无知让卫星伤了一条腿。在他触雷的那一刻我的心脏剧烈地一震。
结果他逃过这一劫,却仍然被母亲和石头绑在一起扔进河中。乌龟努力往水面上游,他的身体不断往水底下沉。
许多孩子们。失去双臂,失去一条腿。对他们来说又算什么。拄着拐杖照样能跑得很快,用嘴挖地雷比联合国专家效率高得多。为什么他们对地雷这么了解?因为他们被地雷炸过。
不论萨达姆当政还是美国人当权,他们终究还是要担惊受怕地生活。
乌龟,终究是不能飞的。
《乌龟也会飞》观后感(二):战争永无奇迹
这样一部有着有趣名字和绝高评价的电影,当我作为一部周末喜剧打开后,却被它的沉重和残酷所钳住。战争的实在之处,不是那一个个乌压压的重型武器,也不是电视广播高潮迭起的战报,更不是传奇般力挽狂澜的英雄故事,而是不断砸在平民百姓心灵与肉体的几辈人都难以愈合的创伤。当某个大人物的雕像终于被大卸八块时,又有多少平民丢掉了自己的四肢或是生命?祈求战争戛然而止,如同幻想乌龟也会飞。
影片的主人公们是一群孩子。‘艺高人胆大’的孩子王,绰号‘卫星’,善于安装天线和卫星电视,戴一副眼镜,长腿高个,懂半点英语,精于倒买倒卖,在几乎找不到精壮男子的难民营里颇有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名为‘卫星’可是在却实为‘恒星’,身后一群小跟班,形象让人联想到另一个孩子王——《碧海蓝天》里小时候的让.雷诺。‘卫星’的绝对权威在一个无臂男孩到来后首度遭遇威胁......这样一部儿童视角的电影自然不会缺少孩子们的纯真烂漫。苦难中的孩子们早当家,可这不妨碍他们在一片焦土中依然寻到他们的童年,因为这是他们年纪该做的事情。
这也是导演的智慧之处:谁也不会愿意在一闷到底的电影中煎熬,而苦中作乐则让苦涩愈发苦涩。
随之而来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细节,他们在一片破败中演化出了自己的生存手段,在战墟中捡金属,搬运随时可能出现爆炸的弹壳,失去胳膊和双腿,和死神擦肩而过。如果这样,他们依然能够艰难生存下去,那么心灵的创伤却似乎永远无法愈合,最终将他们压垮。那个无臂男孩的妹妹让‘卫星’牵魂梦绕,可是这对兄妹的脸上却始终挂着只有大人才有的忧郁。‘卫星’不知道的是,女孩背上的失明男童并非她的‘弟弟‘,而是村庄遭血洗的那天被士兵强暴后而生。心头的巨石让她无法喘息,她不想再面对无数个明天,最终在下坠中与她的孩子离开着这个罪孽的世界......
下坠,与地心引力同向,如同放弃继续在现实中挣扎。’卫星‘的童年在那一天结束了,而战争还在继续。
《乌龟也会飞》观后感(三):『预知梦•花殇劫』
影片的第一镜头就是女孩站在悬崖边…红色的长裙摇曳在风中,纵身跃下…
【明天一切都会结束么?假如有机会让你预知未来,但是要用你身边最宝贵的东西交换,你肯么?】
《乌龟也会飞》,这部伊朗/法国/伊拉克合拍电影,用儿童的视角来讲述战争的残酷,电影基调始终是灰色的。美伊战争前几个星期,伊拉克与土耳其边境地区,连年战乱及外国入侵导致这里成一片焦土,民不聊生。少年们为了生存竟然捡拾地雷换钱,由于缺少安全防护措施,他们在突如其来的爆炸中失去肢体甚至生命。卫星(Soran Ebrahim 饰)是这里的孩子王,他带领小伙伴们过着动荡的生活,并见证着战争为孩子们的精神和肉体所带来的无法弥补的创伤…
断臂男孩和妹妹在一起背井离乡逃亡到这里,他们还带着一个咿呀学语双眼残疾的小孩子。传说他是可以预言未来的孩子,可是如果预言未来会给自己周围的人带来不幸,那这样天赋异禀的能力本身也是种灾难。花季年龄的女孩很美,但看起来很忧郁,她眼神空洞,少了花季少女该有的灵气。
局势动荡,眼看战争就要爆发。巴扎里那些黑心商人盼着发点国难财,镇里的长老们忧心忡忡的整天盯着电视看新闻,孩子们还是每天上山挖地雷,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唯有更加努力的生活。
一开始我以为那个最小的金发孩子是兄妹俩的弟弟,可是随着剧情发展,却看出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关系。女孩憎恶那孩子,并且还想要杀死她…导演用较少的镜头去讲述女孩的过去,黑暗中,女孩穿着红色的闪着亮片的裙子被粗暴的扯去,而女孩失去双臂的哥哥无力地趴在地上嘶吼着:“放过她!放过她!”… 原来,那是她生下的孩子。 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杀戮和家破人亡,还有被夺走的童贞和女孩背负的羞辱。卫星对她大献殷勤,她始终还是无视,她对生活和爱情早已心如死灰,没有勇气也没有力气去爱了。
看着人心寒,在本来应该单纯的童年却因为战争的到来而变质,没有所谓快乐而言,过早就要承受各种压力和残忍。电影里鲜少有大人的戏份,导演巴赫曼•戈巴迪(Bahman Ghobadi)把镜头对准了这些孩子,很欣慰的是,孩子们的本色演出让电影很出彩。小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命运就要拼命去尝试反抗注定的悲剧,挣扎求存。女孩的断臂哥哥预言到不好的结局,他看到小孩被溺死在水里,所以他尽力保护着那个孩子,但是却没有能做到。金发盲眼的小孩最后被自己的母亲双脚绑上石块沉入了湖底…咿呀学语的无邪孩子对这个世界还认知不够的时候就这样夭折了,连同女孩背负的耻辱一同沉入湖底。
萨达姆统治下的政权是黑暗的,那么攻打伊拉克的美军就可以带来曙光么?从美军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场自由之战,他们是正义的解放者。从伊拉克军队的角度看,他们需要捍卫自己的政权。从德尔库族的角度看待这场战争无疑是残酷的灾难…
风吹拂着她曳地的长裙。悬崖上的她坦然的脱下鞋子,赤足站在山顶,回头看了看,然后张开双臂…她选择了飞翔,直抵深渊的飞翔。自此,再没有痛苦啃噬她的心,再没有恐惧在熟睡的梦中侵袭,再不必哀伤,也不必冷漠。但,也再不能与善良的弟弟相依为命,再不能感受卫星充满爱意的目光的抚摸,从此,一切归于平静。 真的平静了么?破晓的曙光还会再见,可惜孩子们已经不再是单纯无邪了。
会飞的乌龟,据说是导演用来形容自己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库尔德族,虽然背负了重重的历史和苦难的现实,但仍然是要用细弱的脖子挺起来,飞起来。是种象征。
《乌龟也会飞》观后感(四):(口述插图的)一篇纸上谈兵的电影造型分析作业
美伊战争爆发前,伊拉克边境战火连天、民不聊生,在一个小村庄里,全部青壮年都去打仗了,只剩下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妇女和小孩们,为了糊口和抵抗外来袭击,孩子们成为这个村庄自我保卫的主力军,孩子王“卫星”整日带领大家到雷区去挖地雷以换取武器以及卫星信号接收器,因此,许多孩子的四肢被炸的残缺,但他们仍然不知疲倦的在挖,像挖稀世珍宝一样。有一天,村庄里来了一对十三四岁的兄妹,他们带着一个神秘的婴儿来这里躲避战乱。最后孩子王“卫星”与为了救女孩遗弃的婴儿,被地雷炸残废了。女孩也跳崖自杀了。
这部影片在造型上十分奇特,为故事的叙述、和人文关怀的传达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对于这部影片的造型,我选择了以下两个比较出彩的方面进行评析。
一、人物的造型上,处理非常到位。
1.女孩Agrin总是背着东西,不是婴儿就是装着地雷的竹篓。她的出场,令我十分惊愕。在她说话之前我还以为这是一位妇女背着孩子。她一张口便让我错愕,原来只是一个说话还奶声奶气的小女孩。
一个女孩无依无靠,却还要挺着如此瘦小的身躯去像一个大人一样肩负本不该由她来承担的责任,如此奇特的造型,胜过千言万语,只一个镜头足以让观众看到这个社会秩序的不正常、看到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这便是形象传达真像的强大力量,比语言直观而又动人得多。
2.女孩的哥哥造型也颇令人心疼。他失去了双臂,却还在挖地雷,并且是用嘴挖。当他用嘴巴吮着地雷的时候,紧张地闭着眼睛的神情,就好像在深情的亲吻着什么珍贵的东西一样。现实中也往往是这样,在社会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对于很危险的东西,会表现出十分珍惜的样子,有一种反常的依赖感、亲密感。这一造型十分有力地表现了当时畸形的社会形态。
男孩失去双臂,胳膊只剩下很短一小截,抱孩子的时候,几乎是孩子抱着他的。这一造型更是让人倍感揪心。
3.“卫星”的造型,非常能够体现他的“孩子王”身份。
首先,穿着上,他总是穿着肥大的衣服,把帽子倒扣在头上,戴着一副大眼镜,带着露指手套。眼镜,表明他还在上学,而且可能学习不错;手套,表明他喜欢亲自动手做事。
其次,他的动作上。他总喜欢摆着手势、大声直率地讲话,这表现了人物性格是十分强势的,颇有领导者的风范,给人一种小大人的感觉。
4.卫星的小弟,一条腿曾被炸瘫痪而萎缩,失去了知觉。但他却十分乐观,性格开朗,大大咧咧。他抬着一条腿当枪玩来哄婴儿的造型,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战争已经让孩子们麻木,拿着曾经受到的伤害都不当回事。
二、道具、场景的造型也很特别,非常能够体现时代特点。
卫星盘子这一道具刚出现的时候,给人相当古怪、不和谐的感觉。这一造型颇似《孔雀》中,张静初在人群中骑着自行车借助风力撑开的那把大降落伞。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社会形态异常的产物。
每个人都举着一根信号杆子,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近看,是老人举着长长的杆子吃力的走着,让人颇感别扭和心酸。
片中怪异的场景造型比比皆是,比如人斜着身子吃力地走在一个大大的斜坡上,这些都让影片的氛围更加恐慌、可怕。
奇形怪状、张牙舞爪的树屹立在荒芜的草丛和戈壁中, 小宝宝无知的扶着缠满刺的铁丝网、趴在管口向里看,让人产生密集恐惧的一堆地雷露在地表。
但也不是所有造型都那么令人不寒而栗,比如这个村子唯一获得外界信息的卫星盘子,看起来像一朵花绽放的样子,虽然有些磨损但十分有美感,这一造型是一个美好的意象,代表导演对和平的希冀。
再如全村的人站到山顶高举双手欢呼的场面造型,很是激动人心。
(结尾什么鬼?)
所以尽管这部电影的结局中主人公都纷纷落入不幸,但有着这样一些传递希望的造型在,还是能够给人以关怀和激励的,让人看到“乌龟也会飞”。
这是一部反对战争、宣扬和平的影片。
一部好的造型电影就应该是这样的,运用形象来传递真相,这种方法比起用语言来讲述要直观得多、也可信得多。但他留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支离破碎的肢体,也不仅仅是手足无措的恐慌。在反映现实不幸的同时,不应完全抛给观众们绝望的情绪,还要留给他们美好的希冀和期盼,比如片中这象征希望的卫星盘。人活着,本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怎么能够残忍的剥夺他们对于美好世界的幻想呢,至少应该给人们这样的鼓励,告诉他们他们已经做得很好了,这样人们才能够继续坚强的生活下去。
《乌龟也会飞》观后感(五):世界上还有群不为你所知的人在挣扎地生活着!
在冰冷的广州室内看完这部电影,存放在电脑里已有一两年了,看得我瑟瑟发抖,内心都在纠缠着,痛苦着,但却丝毫哭不出。却陷入深深的难过和绝望之中。
战争带来什么,这部电影中有完全直观的表达。女孩的凌辱,少年的残疾,儿童的饥饿,平民的恐慌和无知。一位在战争中有颇有头脑的少年领袖孩子王,还是不能带着这群孤儿们走出战争的阴影,最后换来的却是一切的毫无意义和战后的冷酷。
如果不是看了这部电影,战争只是教科书中的历史事件,只是新闻中的不断升级冲突的结果。大家都在关心各方利益的得失,政府首脑的下台。又有谁在关心有这么一群无父无母无家可归的孩子在战争中四处觅食,无意义的,无头脑的,无目的的,无追求的生活着。
不知道这部电影从哪里寻来了这么些本色的演员,只是看到单腿少年奔跑,看到无臂少年擦眼泪都已经让我很悲伤了,更何况他们又做出这么多惊天举动出来。
镜头一切到视力障碍的小弟弟的时候,我就一阵揪心,想到在他面前的还要有漫长而艰难的路,就觉得可悲可叹。这个所谓的恶魔的孩子几乎是这部片子暴风雨的中心,是一切冲突和矛盾的导火索。我完全可以理解年轻母亲每次看到他的时候的感觉,痛苦和不堪回事的噩梦般的过去就会再次闪现。不断的想抛弃孩子的心对于一个身处战争困苦日子的女孩来说都是完全正常的。可惜谁又知道他屡弃屡活。最后唯有真正让这小孩赴死,年轻的妈妈才能得到解脱。
故事中没有一位不是悲剧结尾的。孩子王多次救回自己女神的孩子,甚至冒着生命,但这一切什么都没换来,什么都没博得。当看到自己的付出换来的是一场空的时候,即使盼望已久的美国大兵来了的时候,他早已心灰意冷。
看完我的第一感觉是,想问自己,地球上还有这样一群生活在在世界的角落的人你知道么?他们祈求上天,他们双手伸向神明,希望能够生活在梦想中的天国。可事实上呢,却生活在无望和无边无际的痛苦之中。
要感谢电影,没有电影,我的世界是缺失的。
《乌龟也会飞》观后感(六):乌龟它飞起来了,我们还没有
属于战争片,仅以一个小村庄为背景,没有枪林弹雨,几乎见不到鲜血淋漓的场景,却让人胸腔酸闷,喘不上气。
“我们没有水,没有电,没有天线,甚至没有天空。连战争什么时候来都不知道”。
“数学和科学我们都知道,现在这些孩子需要学的是如何端起冲锋枪和带防毒面具”。
孩子,老人;老人,孩子。片中出现的成年人基本都是士兵,或者和枪有关。
这里的老人,什么都不知道,而这群孩子整日与地雷为伍,靠挖地雷谋生,他们的领导者还是老人们的依靠,仿佛无所不能。然而片尾发生的意外让他痛得哭了出来,此刻回想起那些残肢断腿的孩子,尤其是整日嘻嘻哈哈的帕修,一条断腿健步如飞,而地雷爆炸时他又哭了多久,练习了多久。
而反复穿插在影片中的红鱼、悬崖、湖、以及女孩、小孩、会预言的哥哥,让内容蒙上了一层阴郁的抽象感,让人忍不住诘问,“我们没有水,没有电,没有天线,甚至没有天空”,这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乌龟也会飞”,在我的理解来看,多少带了讽刺。当小孩沉入水底时,没有再浮上来,因为这次脚上栓了石头,再也解不开了,而沉入的乌龟却能扑腾出水面,从姿势来看就像在展翅飞翔。什么时候才会还这片土地一片天空,让自由与生命真正地从沉石中解脱出来。
《乌龟也会飞》观后感(七):无指望的一生
不同于《小鞋子》的温馨,那个也是孩子的世界,这里的孩子显然更加艰难,一个自己都还是孩子的女孩已经是个母亲,孩子是被强奸之后的产物因而她将其视为恶魔的象征,一个有预言能力的无臂少年因其能力总会遇到灾难,一个孩子王,在战争的恐慌里带领孩子们挣钱,并教他们保护自己,他爱上了她,她已经是一片黑暗,并不能有半点回应。
乌龟也会飞, 这个题目也许印证了最后的死亡。她纵身一跃,留下一双鞋子在人世。为什么是乌龟,因为背负了厚重的壳,直到再也背负不动,虽然当天就迎来了暂时的和平。孩子,喜乐哭笑都是自然,却是盲人,只能凭借声音。最后被她绑在石头上,生来也背负了重重的壳,梦游却不知所往,在水里面短暂的飞翔。最后的结局都是落地,殒灭。
徒留会预言的哥哥以及爱上她的“卫星”。卫星最无辜,他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什么了,有的只有青春的懵懂和我要对你好,你的“弟弟”在地雷地里,我要去救,不惜冒着灰飞烟灭的危险。看到好看的项链想要给你,一次又一次跳进河水里为你捞红色的鱼,最后却发现弟弟沉在河底。
最后小跟班给了“卫星”红色的鱼,在一片红里像是血,死亡悄然而至。死亡蓄谋已久。
嗯,最喜欢这个小跟班。什么的都是直接的,哭就泪如泉涌,笑就裂开了嘴。
另一个小跟班拿着被炸坏的腿当武器,一阵刺痛。
《乌龟也会飞》观后感(八):以海龟也会飞---浅评灰暗下的蒙太奇
本片是巴曼.戈巴第导演拍的一部以美伊战争为题材的巨作。片中没有直接描述战争的惨烈,却把镜头转到了战场边缘的孩子们身上,用他们纯真的笑脸展现了战争的残酷。片中的大量蒙太奇手法,给观众以强烈的感知。
蒙太奇手法出现在画面的组接上,给观众以视觉上的享受,再加上片中主人公高超的演技和完美的技术整合,整部片子完成的非常精彩,
小女孩一次次的跳崖,使人陷入深思。小女孩在美军的残暴蹂躏下生出的孩子,使他内心产生了矛盾,但终被战争打压下的她,毅然决然的要孩子死亡,,她一次次身穿红衣,在悬崖边上,通过交叉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展现当时场面的紧张。而她的哥哥在骑自行车时,又有快闪的手法,是画面的展现更为完整,给观众以震撼。
片中的飞机撒钞票的场景更让人震撼,
片尾的一句“你不是想看美国大兵么/”更让人感叹, 卫星崇拜美国武器,想看美国的军队,但阴差阳错自己的脚踩在了美国地雷上,因此出现了戏剧化的结尾,俩个残疾人的背影,出现在镜头中,看着面前走过的美国大兵说出的话,让观众更加感受到了战争的惨烈。
本片的孩子们本应该属于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年纪,却感受但战争的来临,给爱好和平的人们以深思
《乌龟也会飞》观后感(九):人的动物性
电影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由难民扮演的孩子们,成群成群的,其中很多是残废,如果算上每个人心灵上的创伤,我想应该是百分之百的残废率。一眨眼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他们中间有多少人能够幸存下来,幸存者目前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那个地区仍然是动荡的,并且制造着越来越多的难民们,同时也诞生了IS这样的恐怖组织。这其中既有西方国家的干涉(片中的美国兵们),也有大国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挑起的冲突,总之情况是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糟糕。这些孩子们的命运让我想起了BBC的纪录片“非洲”中的一个场景,母海龟在海滩下了无数的蛋,孵化出来的小海龟们出生以后要从海滩自行爬到海里,而这一段路程中天空中的猛禽(忘了具体是什么)会猎食刚刚出生的他们,只有少数才能爬到海里存活下来,绝大多数成了别人的盘中餐。自然界就是以这样方式来演绎的,虽然残酷但总算达到了平衡。而这样的方式千百年以来同样适用于人类,战争时期血淋淋的杀戮,和平时期被美化的尔虞我诈的竞争。有点想不通的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进化了这么久,有了这么多的物质发明和璀璨的人文思想,最终还是改不了自己的动物性!
《乌龟也会飞》观后感(十):当我还不知道小孽种是小孽种的时候,都知道他注定是一个悲剧。
本片适合一个人静静的看。
当我还不知道小孽种是小孽种的时候,都知道他注定是一个悲剧。
但还真没想到是小女孩被军人强暴了,而她一直照顾着的那个小男孩居然是她儿子。着实让我震惊了。
不过当第一次听到无臂男孩说“你孩子”我就担忧了。果不其然……
女孩咋就以前没死成呢?到抚养了她儿子两三岁后的现在才狠心冷漠选择将自己和儿子致死。其实她在那晚喂食无臂男孩和幼儿时都还说着一起离开这里丢下幼儿的,我觉得是因为她遇见了卫星,面对帅气优秀机灵,对自己那么真心,爱护的卫星,难免让她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激起了她的悲伤痛苦无奈,想爱不能爱!
一般情况原本以为美好实质却沉重的电影我不会推荐人看,想打三颗星,但觉得这样子做实在对不起影片的水准,这确实是部好电影。
孩子王卫星很帅,又有情义,那个容易哭的小男孩很有趣,第一次出现时在讲自己去传话被打巴掌,呵呵呵,好好笑,到最后表现出的对卫星的友好也很情义呢。
其实那个幼儿也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