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北京,你早》影评10篇
日期:2022-03-13 12:45: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北京,你早》影评10篇

  《北京,你早》是一部由张暖忻执导,马晓晴 / 王全安 / 贾宏声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你早》影评(一):家庭·社会

  我看张暖忻的《你早,北京》,令我感到震惊的一点是80、90年代之交的家庭关系。我透过这个电影看那一代人,也通过那一代人反观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自身。我在电影中读出来的,是那一代人在代际之间的较为森严的关系。我觉得,这种家庭之间的森严感觉(父母的威严感),在我们90年代出生的一批人身上,尤其是我的家庭之间,已然消散。我的母亲并不具有母亲的威严,我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闺蜜。

  我因此想起我母亲对我说的一个小故事,它似乎关涉时间与历史。她说,某一天,有个人向她抱怨,如今做舅舅的,哪里还有个舅舅的尊严,谁拿你当回事呢。她告诉我,那是因为“舅舅”在她们那个时候,曾是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称呼。舅舅不在场,婚礼就不能进行。我的大姨曾经因为舅舅婚礼的不在场而痛哭流涕。我母亲说,现在谁还管你舅舅在不在场呢,那种神圣感早就被剥离了。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具有相似的感觉?我想,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可能会延续至于家庭之外的社会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感觉?

  《北京,你早》影评(二):北京你早,我已经晚了。

  第一,我现在觉得北京对我来说已经是幻影了,是记忆,是脑子里的电影。我活过的那些北京感觉都是假的。所以这个电影里的情景都好像跟我隔着一个世界似的,我看到这些幻影便心跳加速,一方面是激动,另一方面我感到害怕。害怕找不到我的老北京了吗?北京不一样了吗?其实不是。其实我知道如果我现在回北京,走在中央音乐学院后面儿的胡同,走在西四新华书店门口,还有隆福寺那个陪俺姐堕过两次胎的胡同串子,一切都没什么不一样的。就跟二十年前一样,北京这些地方基本上二十多年都没啥发展。比起不一样,我更害怕一样。我太害怕一样了,那将让我无法分辨真假,让我轻则五味杂陈,重则精神分裂。

  第二,我爱贾宏声,爱他就像爱我自己就像爱生命,我老感觉我的身体里面有他。

  第三,我小时候上的幼儿园是“鲍家街幼儿园”,我当时还不知道这件事有多么摇滚。知道的时候我幼儿园就已经拆了,但是摇滚的火苗却早已烧制了我的容颜。

  《北京,你早》影评(三):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九十年代是段奇妙的时间。世界好像爆炸了一般,各色人等和各种心情,凭空让时间染上了一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什么事情都是合理的会发生的,让人心生躁动的期待幻想着。这股涌动并不畅快自由,依旧被曾经是这个国家基石的规则与惯性所堵塞、怀疑。身边依旧还是蓝灰色在流动,其间零星跳动着一抹亮色,蛊惑人心。

  在这被蛊惑的男男女女里,艾红是最普通平凡的一个。她没有家世,也没有才能,还有些虚荣,满脸都是一种拎不清的神情。唯一资本的也许就是那还算的漂亮。她只有这一条路,她也只好走这条路。

  一个漂亮的傻瓜走这条路的结果每个人也都能想到。在所有对她的评价中,嗤之以鼻或许是最省力、直接、正确的一种。但当我看见她那噙着泪水望向窗外的眼睛时,我已无力批判。一个想穿漂亮衣服的女孩是无罪的。她并没有自甘堕落,失了做人的底线。她只是千千万万个想过好日子的普通人中的一个。

  欲望本身不可以被审判,那是人性的一部分。欲望推动着人们前进,当你无从选择时,只能闭上眼睛任由命运带你撞上现实的礁石。偶尔有两个硬骨头能活下来。

  《北京,你早》影评(四):每个人心里都曾住着一个小艾红

  不会写影评,但备注字数有限,想说的话写不开,所以写在这里。

  很真实很现实的片子。

  记不清多久前搜索贾宏声的时候就对此片有浓厚的兴趣,因为马晓晴,因为王全安。但找不到下载。最近频频在电影网看片,试试看一搜,果真有。看来官方也有官方的优点。

  其实艾红这个角色不讨喜,她不怎么漂亮,带着婴儿肥,公交车上卖票总是一股不耐烦,她看到朋友进了外企穿的漂漂亮亮工作环境也好的让她开眼界,自己也想有那样的好工作。但是每个女生都曾经是那个爱慕虚荣、傻傻的艾红,她希望自己的男友能有出息,能出人头地。所以当邹永强对挣大钱表现出一番平常心态的时候,她喊着好辣流出了眼泪,她多么希望他至少能表一表挣大钱的决心。

  贾宏声帅气逼人,不仅是外表的,骨子里透着不羁的帅劲。在酒吧那一曲《假行僧》唱的血脉喷张,在大同的悬空寺和云冈石窟游玩时,那亮眼的橘红开衫就现在开来都潮范儿十足。他还是留学生,他还是新加坡人。谁能不被这样的克克吸引?

  片子的最后,王朗和邹永强成了好哥们,艾红最终嫁给那个骗过她的王老五。

  20年后的现在,奔三的80后们依然在面对各种诱惑,依然做着一夜暴富的梦们,也慢慢搞清楚了那个老道理——

  财富还是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创造。

  《北京,你早》影评(五):《北京,你早》小记

  第四代女导演张暖忻在本片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城市里的普通人在恪守本分与渴望不平凡这两种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之间的碰撞,并真实记录下了那个时代城市人群很多典型的生活面貌。女主人公艾红和司机邹永强、青年陈明克等几个年轻人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引发了这个故事里的主要矛盾冲突。艾红从一开始的与同为买票的王朗亲近,到与司机师傅邹永强的恋爱,再到最终与思想开放的陈明克走到一起,身边的男性是逐级上升的,表明她内心所追求的是随着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导演着力描绘艾红与邹永强两人各自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态度,让他们之间在一次次的对比中走向了最终的矛盾不可调和。艾红的移情别恋是必然的,邹永强本分的活法与她内心的追求南辕北辙,陈明克的出现只是加速了他们之间的分崩离析。影片的结尾,导演安排这几个年轻人最终又在公交车上相遇,邹永强和王朗本分工作,而艾红和陈明克则做起了小买卖。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并过得心安理得。这个结尾可以看出导演并没有否定艾红的欲望,那是处在时代的大变迁当中普通人很正常的一种选择。只不过,普通人的选择往往受生活所迫需要经历更多的磨难,一心求变的艾红是,被抛弃的邹永强亦然。

  影片里一场戏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艾红与陈明克到某石窟旅游,陈为艾拍照,艾哼唱《假行僧》,两人在石佛像下接吻。这一段非常巧妙的借用代表传统的佛像石窟这一地点来表达在那个时代年轻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开放和与传统价值观的碰撞。最后游客老外不小心撞见并自觉礼貌道歉离开,也颇具玩味。

  之前看张暖忻的《青春祭》,极具特色的潮湿而浪漫的西南风光和弥漫着青春懵懂气氛的镜头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这部《北京,你早》里,张暖忻又将处在改革开放初期,传统老式与变革新潮交织的北京城鲜活的展现在银幕前。平淡真实的老旧胡同生活,舞厅里流行摇滚的迷幻,以及公交车上极具北京特色的语言文化等等,导演自然而流畅的将这些社会风貌穿插在故事之中,使影片整体平淡自然而真实,仿佛故事就发生在老北京街坊邻居身边一样。张暖忻导演作为第四代导演中成功的女导演,其细腻之处除了对所讲故事中人物情感的把握外,对不同地域的“性格”把握也是细腻而精准。

  《北京,你早》影评(六):昨天

  公交车当时还是卖票的,一小条儿,几毛的都有,座椅是海绵外面包着塑料垫子的那种,有时候坐公交无聊了就抠座椅上的海绵玩儿。

  当时就对售票员印象不好,觉得对人老是没耐心,把人像赶动物一样,我妈就没少在公交上吵架,事实上拌几句嘴之后,也没听说过出了什么恶性事件。

  生孩子人流反正是出人命一类的事儿还要单位证明,我就见过那么一张流产的介绍信。

  国营商店还都是铝合金的玻璃柜台,挑东西的时候还总得让售货员来拿一下,对了,那会儿还叫百货公司,买之前还得毕恭毕敬的义正词严一句:同志,请帮我拿一下xxx。

  结婚可是全院儿人的大事,老奶奶们倾巢出动,这个忙着帮做饭,内个忙着发糖,隔壁的小伙子们还赶紧帮忙搬东西,那时候人都是发自内心的祝福。新人的脸上也像桃花儿一样。

  没学上不要紧,反正可以进工厂走社会嘛,虽然书念不成了,但是总归有别的路子可以发挥能量的。就像新华字典那句“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当时是两车道,有条件的是四车道,可是永远也不会堵车,永远是几辆自行车和老式的公交,反而在今天的八车道上,常常被堵得前列腺肿胀。

  还得说说公交,公交门是推拉的,人走慢了经常会被挤住,车外形永远有着红色或蓝色的条纹,车有足够长,像一节火车车厢,还都带着大通道。

  北京以及周边地区的冬天都差不多,一到冬天了到处朦朦胧胧的,太阳光柔和下来,只有人迷幻不清的脸和哈出的白气,车辆被一团团氤氲的光雾包围着,散开。

  那会儿也没有奥运会,只有亚运会。

  再说说电影一些扯淡:

  导演张暖忻95年因为癌症去世了,四十多岁,汪曾祺书挽联“繁花此日成春祭,云水他乡梦白鸥”。不得不说导演挑演员的眼光非常独到,包括后来冯远征也是张导演看上的。

  马晓晴觉得眼熟,后来想起来她演过87版红楼梦,之后她不拍电影了,离开了北京,有段时间一谈到电影她就恶心,想吐。后来想走导演路子,也没什么反响。

  同样看到自己过去的片子就恶心的贾宏声最后还是没坚持住,列侬的儿子吸毒了,进精神病院了,最终在2010年跳楼飞了,虽然有时候感觉他有些做作,但我还是喜欢他。

  王全安倒是后来在导演的路子上走的更远,好过余男最后娶了张雨绮,今年大热的《白鹿原》就出自他的手笔,只不过因为叙事角度和自家媳妇儿以及剪刀手的关系,让这部电影难以评价。

  同样是中戏表演87届的金铁峰之后泯然于众人,就算出现也认不出来了,江珊倒是成了电视剧大户,还唱过歌,倒是我妈有阵子看过她的不少电视剧。

  将近二十三年快过去了,太阳依然升起来了,北京,你早。

  都变了!

  以前的美好已然消失殆尽,可为何它的香气还经久不散?

  《北京,你早》影评(七):《北京,你早》:怀念旧日的黎明和黄昏

  (作孽啊。本来应该写论文的,结果一个不小心又看了电影,今天的论文计划怕是难以完成了。既然兴致所至,索性涂鸦两笔吧,也算是致敬昨日的时光了。)

  8.75/10

  这部片子对我来说真是太怀旧了。三门两段的红色公交车,两个售票员,5分钱一张票,糖饼,画着金鱼花瓣的瓷碗,BP机,炉子下面的蜂窝煤,地上凹凸不平的泥砖,京广中心,古观象台,赛特大厦,老秀水街,养鸟,亚运会,商场里的售货员,人们的讲话习惯,这些耳熟能详的事物,让我瞬间回到小学时代,我在不到十岁的时候,坐在公交车里向外看,看到的就是这种景象。那个时候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太多的修饰,看上去特别暗,雾蒙蒙的,看不清,即便是最早一批下海的人,就算穿上西服带上金表,身上也还透着那么点土气。那个时候,哪家店面随便在门口挂上一截日光灯管,就够让我这种没见过世面的小屁孩溜溜儿地天天下学的时候站住脚瞅上两眼了,那种东西在当下早就被更刺眼的霓虹灯取代了。每个人每天也都挤公交上下班,奔着理想,忙前忙后,可是那和现在的奔不太一样,那时候大家就是单纯地在奔,有生活的气息地奔,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好日子在奔。和现在那些听得一清二楚的吵闹声喇叭声喧哗声不一样,那时候的人们在起早贪黑地奔的时候,空气里有的只是泛着砖瓦味的潮气,晨钟暮鼓的回响是朦胧的,被这个城市的一种积淀所阻挡着,让我一时听不清楚,想要寻觅。那时候人们已经开始有戒备地羡慕和接受外面的世界,但是他们的脊梁骨是被一代代传下来的生活方式撑起来的,没有拜倒在任何激流之前,那是单纯带来的蒙昧,而不是物欲治下的无知。现金流还没有把这个城市若即若离的韵味一股脑儿冲刷殆尽,多数人的脸上还没挂着山珍海味揣出来的横肉。Idealism后遗症还残留在那时候人们的身上。不到两个小时的影片以黎明和黄昏作为开始和结束,和现实生活中这段阳光灿烂的日子差不多,还没开始多久,马上就消逝了。

  该说说电影了。故事方面,它太散了,不是我的菜,虽然我知道很多桥段是编剧有意拖一拖剧情,来把那种朦胧的气息铺陈一下。也许在我看来,拖拽这种气息的不应该是台词,而是画面和音乐,毕竟在张暖忻导演的这样一部视觉语言的变化并不丰富的作品里,表演承担着独一无二的讲述剧情的任务,如果连渲染气氛的任务也要来分台词的一杯羹,很容易打散故事的发展。相比之下,还是《上车,走吧》里句句紧扣一个故事核心的爽利让我更欢喜,也许是先入为主吧,我真是太喜欢《上车,走吧》了。构图上做到了不动声色,不让我出戏,人物在画面里能分清主次,实属不易了。马晓晴天生就是个叛逆的姑娘,她的表现很好。王全安紧锁的眉头很有感觉,能演戏到如此的程度,当导演的时候应该就会得心应手得多。贾宏声还没吸毒,不过他出入歌舞厅和勾搭女孩的范儿相当活络。回想起冯远征曾经提到的,在他还没考上中戏的时候,就被导演招到《青春祭》里当演员了,可见张暖忻导演选演员的功力很不一般。

  《北京,你早》影评(八):59

  打人的那个场景,摄影机开始真正地运动了起来,虽然只持续了一小会儿;第二个剪开的镜头中摄影机再次被置于平地,随着激烈的斗殴场面轻微地摇移——可想而知观众的困惑:经过漫长跋涉偶然见到的绝美景色转瞬间消失不见。这一偶然得之的片段很好地展示出《北京,你早》的影像质感以及暴露出的问题。

  即便这部电影非常标榜性质地被定性为长镜头写实的实践典范,我们还是发觉了问题,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带来稳定感、延续性非常切适于新现实主义电影中意大利战后脱节的现实,但到了90年代,已经不太有用了。但我们的额电影人还在围绕着剧本来讲故事的学院拍法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丰富质感转换成影像的过程中已然失效。这要等到五年后道格玛95的宣言才被真正判处死刑。其后,电影上的影像探索自动地分成为两类:固定镜头和手持镜头。

  《北京,你早》虽然还停留在学院派的电影语境之下,有点不太一样的是,它超前地通过建立一个丰富的公共空间(公交车厢)来将现实中的实景纳入镜头,从而获得部分的真实观感。故而,展开一种学院式的读解是最保守的方式,下面是个人的一些想法。

  剧本的设计围绕着女主角的三段感情自行分为三部分。通过一些留白,让动作尽可能少地暴露出来。这是一些非常日常化的场景,比如等待的成/不成,预示着关系的开始与结束;两次偶遇和一件毛衣,则是另一端关系的起点(这对关系的结束是男人让女人看不到希望)。怀孕暴露了女人的弱势心理,罪人的名号因之落到司机身上——这是通过医院的偶遇那下掴响的巴掌所暴露出来。紧接着这一幕的是两个失败男人间的对酌,中间可想而知省去了大段预想会发生的动作(因为酒席上的对话已经透露出他们已经知悉事件真相):比如男女相互间的对峙、冲突、辱骂和暴行等等。但终归说来,这种不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该放弃的,沉默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更丰富的表达,而电影用留白很好地保留了这点。

  女人虽然一直是被诱惑的对象(对于此点,电影丝毫没有避讳),但她同样敢于面对自己选择造成的后果,这是影片最后四人同车的画面表达出来的——女人一件件地将行李搬上公交车,而那位诱惑者带着一副墨镜事不关己的样子,曾经的恋人/同事共处一室,女人的自我解趣瓦解了可能造成的尴尬。

  一个女人在寻求更好生活的过程中先后接纳了三个男人,这是不该去指责的。现在看来,似乎理所当然,但在那个年代,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她的主动放弃与接纳,让电影看起来与众不同。《青春祭》用女性视角展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经过,这一主题延续在《北京,你早》中,女性的自我已经已经充分觉醒了,面对商品化经济的浪潮,曾经以依附姿态倾就的爱情开始变得像商场里聆郎满目的商品一样,可以自由选择。这一观念在一部1990年的大陆电影中出现是相当惊人的。

  《北京,你早》影评(九):1990年电影的资本苏醒的时代特征

  1990年真是一个神奇的年份。

  我尝试从豆瓣标签上按年份搜索国产电影,80年代前期的主流电影基本上离不开两个主题,一个是文学作品改编,另一个是政治风暴时人们的所受的苦难。直到1986年《芙蓉镇》还是离不开这个题材。再往后看,出现了两部王朔小说改编的都市题材的电影。直到1990年,一下子出现了《北京,你早》《本命年》和《流浪北京》三部类似题材的电影。《流浪北京》号称是中国第一部纪录片,反映的是“北漂族”的生活,这一部我没看过,但毫无疑问是写实的。另外两部虽然不是纪录片,但也很细致而且相当写实地表现了资本逐渐苏醒的时代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一个漂亮的公交车女售票员艾红,漂亮是她的选择男人的资本。这个故事是围绕着她跟她的三个男朋友展开的。第一个跟她一样是个售票员A,最大特点就是嘴贫。当第二个司机师傅B出现时,前一个就直接歇菜了。首先在他们那个行当里司机就比售票员地位高,开车是一技之长嘛,饭碗也比售票员牢靠,其次这司机踏实稳重,是可以托付过日子的人。优胜劣汰,A毫无疑问地出局。A虽然心里不爽也不好发作,因为司机的地位压着他。

  艾红的好朋友子云的出现是故事的转折点。一次公车的偶遇,艾红看着现在的子云找了一份在公司打字的工作,很是羡慕。有几场表现艾红内心的戏很好。她去子云的公司找她,看到旋转门都不会用,小心翼翼地学着别人的样子走进去,一个老外很绅士地说“after you”.她穿着那唯一(直到交了第三个男朋友C之前)一套下班出去玩才会穿的搭配好的衣服和背包,打量着这个体面的工作环境,对着反光茶几梳理头发。朋友喝咖啡不放糖为了减肥,还要先洗手。她瞧着这一切,就像是另一个世界一样,又羡慕又自卑。男朋友B带她跟原先是司机后来转行发达了的老朋友吃饭,人家一说起从前干公交的辛苦,她立刻感同身受地恨不得委屈地掉几滴泪下来。回头没忘了撺掇男朋友B也找份来钱快的工作,语气还是娇嗔玩笑似的。

  一次公交车上来了两位穿着时髦的女乘客,忘记带人民币,用外汇买了票。艾红又一次受了金钱的刺激,转而跟一个乘客吵了起来,吵不过人家又心里委屈。中午吃饭马上又劝B换工作,这次语气开始严肃了。又一次去子云的公司,子云穿着漂亮的套装,忙前忙后没空招呼她,她等了一会儿,周围都是老外,职员跟客户谈生意,她觉得自己格格不入,难过地跑开。她去了一家小超市,里面陈列着琳琅的进口商品。她只是看看,没有要买的意思。有个男人C来跟她搭讪,是坐过她公车的人。以前她也遇上过这样的人,每一次她都反感地摆脱。这一次她没有,只是礼貌地回绝了他邀请去喝咖啡的建议。

  她对男朋友仍保有期望,三番五次地劝说他换工作,一次比一次激烈。B像个面疙瘩似的只会跟她打哈哈。她绝望了,觉得如果跟着这个男人一辈子就完了。终于她决定去赴C的约,C在酒吧里唱起了崔健的《假行僧》(1989),“我不想留在一个地方, 也不愿有人跟随.”躁动的歌词让她有了共鸣,她决定去拥抱一种新的生活。离开B以后,A和B成了同病相怜的好哥们,遇上被车撞了要讹人的老大爷,俩人同仇敌忾。艾红怀了孕,俩人又一起揍了C。揭穿了C假留学生的身份,原来是一位“倒爷”(多有时代特色)。最后艾红嫁给了倒爷C,过上了向往已久的摆摊做买卖的生活。

  本来我是想写评的,最后把故事复述了一遍。因为我真的很喜欢故事的设置,人物矛盾的层层递进,内心情感的变化。最后写几处有意思的地方:

  1. 电影里明显的商业广告,兴业银行。在子云公司里同事的讨论中出现。商业商业,不仅实打实地侵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就像电影里表现的一样,有头脑的电影人和商人也开始用植入广告的方式制造双赢。多么奇妙又合理的契合!

  2. 崔健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被倒爷C在酒吧里唱出来,再就是在文艺司机B墙上的海报里。贾宏声唱着“要爱上我你就别怕后悔, 总有一天我要远走高飞”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周迅在《如果爱》里面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出去头也不转不回来”。两幅场景在我脑海中交替,我觉得不只是影片里的角色在唱,而是他们自己在唱。周迅,闯出来了,可是贾宏声呢。。

  3. 江珊演的子云误以为艾红怀的孩子是B的,在医院里扇了B一巴掌。同样的误会在江珊和王志文演的《过把瘾》里。方言陪朋友的女朋友来堕胎,被当大夫的杜梅误会。杜梅让那姑娘去查妇科病。江珊真适合演这种漂亮的泼辣姑娘。要是能跟这样姑娘在一块天天拌嘴我也乐意,如果我是男人的话。

  4.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艾红在做售票员的时候经常同她认为不在理的乘客吵架,最后当她转行以后,把大包小包的货物拎上公车,售票员说了她,她也不服气地吵起来。那些她曾认为正确的规章制度在她变换身份以后不再有效。

  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艾红说不清楚,她只为她所处的位置说话。就像那个时代里的一些政策,一些人物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讲促进了资本的流通,帮助了经济的复苏,但是也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人们价值观的扭曲。时代不会倒退,只能摸索着前进。

  《北京,你早》影评(十):北京北京

  看贾宏声的电影真心不多 当年的他是如此清秀白嫩 一开始真的只是冲着名字来的 结果发现整部电影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 有碰瓷儿 有怀孕 可一点都不觉得狗血 反而结局还有些出乎意料 不知是因为那个年代还是因为是北京人 虽然有过逃避 可最终仍选择勇敢面对 承担责任 大老爷们做事 敢作敢当 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选的路负责 嗯 我选的 我负责 一个围绕着公交车的故事 当年的公交车好长好长 有着两个卖票员 我都不记得第一次去北京看到的还是不是这类车 无法选择出生在那儿 只能通过一些电影 一些视频 感受当年的北京 看着里面的场景 想象中你出生生活会待一辈子的四九城儿!作为外人 我自认曾经我们走过的胡同变化也没那么大 可你说过真的一切都变了 小时候的都拆了 就如同在我眼中的上海亦不是儿时的上海 只是对我 所有能感受到的都无理由的亲切 喜欢电影里的那句歌词 #假如你真心爱上了我 就请你吻我的嘴# 北京 早安 北京晚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北京,你早》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