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罗辑思维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2-04-04 03:01: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罗辑思维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集

  《罗辑思维 第二季》是一部由罗振宇执导,罗振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辑思维 第二季》观后感(一):观后感:罗辑思维 2014 托克维尔讲什么? 23

  视频网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5BXq9F7I4Y

  1.简介及论点

  2.精彩处

  (a)为何尤其只有当时法国贵族惨遭唾弃/屠杀?

  封建制:由于古时管理技术的落后,大型帝国政府将土地分封给当地贵族帮助管理,其特点是逐级负责制(”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举例:中国周朝。贵族不仅享有奢侈作乐的权利,也有负责当地公共事务的义务。但由于封建制奔溃后,国家对地方的势力渗透,自耕农增加,贵族失去了承担义务的责任,遭到社会唾弃。

  (b)大革命后,需要重建社会“中间结构”,也就是贵族阶级。

  (c)封建制度 vs. 中央集权制度

  在当时来说,不分伯仲,各自优缺点。

  封建制 好处:处理事务效率高;人情味;贵族中间阶级的存在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封建制解体后,各自文明有各自的解决方法。

  中国:强大的中央集权;皇权不下县;儒家思想(制约皇权,如文死谏)

  英国:开放的自然贵族

  美国:发达的公民自治组织(如长枪协会)代替贵族功能(PS,美国的自由是建立在一层一层的自治)

  3. 个人观点

  (a)公共精神下的自治传统的特点:(1)关心身边小事(2)强调理性解决方法,而非一味的情绪发泄

  -但我认为,罗胖的第一条特点不精确。市井大妈也很关心身边小事,愿意为自己小利益喋喋不休的牢骚。关键是公民愿意付出一定的个人代价理性的,妥协解决集体的问题。

  启发

  (a)中国人需要自己摸索出适合的民主自治体系和精神。

  (b)赞同罗胖最后一句很暖人心的话:一个人的未来必定是一群人一起的未来。

  《罗辑思维 第二季》观后感(二):20140530期:囚徒嘉庆 观后感

  前段讲嘉庆英明伟大,中段讲官僚系统堕落腐化,后段讲财政危机致使清朝破败,最后的最后照例做个总结,讲点道理,个人要积极创新解决遇到的问题,若是自己是守城之人,至少对别人的创新抱着欣赏态度,不必去损人不利己。

  其实清王朝到了嘉庆时好比一辆太空船,发动机是目前能够制造的最棒的,足够突破第一宇宙速度飞向太空,然后带着飞船遨游宇宙都不是问题。可惜,可惜,飞船的其他系统被设计得一塌糊涂,无法作为,连点火起飞都不行,于是只有选择停在原地,保持其原本的完整。

  对于罗永浩那个例子以及分析,我不感兴趣。既然说到一个王朝,我便想到了当今的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上位后,积极推行改革,不断尝试,想要解决各种各种的问题,简政放权的事也正在做,今后的尺度还会更大。财政危机什么的,中共暂时不会面临,08年那么严重的经济危机都度过了,现在GDP还能保持7%以上的增长,国家是富的。

  中共面临和嘉庆相似的困境,目前中共做的一切便是在破这个局,所以中国可预见的未来是一片光明,对执政党位置上的共产党亦是如此。

  不知道罗胖是否也有这个意思,只不过没有明说。

  《罗辑思维 第二季》观后感(三):人民具备自治能力是行宪政之必要条件

  昨晚看的,当时名叫《人人都说共和好》,恐怕因为政治敏感原因,后来改名了。不过《宋教仁遇刺案》这六个字儿真不明白概括本期内容,还得是那七个字——人人都说共和好!

  通过讲述辛亥革命到二次革命期间的历史,罗胖向我们说明了为什么民国初年共和没有搞成功。不是因为各种反革命势力的阻扰,也不是因为那时国人民智未开,而是我们中国人缺乏自治能力。最近正好在看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孙先生也在书中说到那段历史,大概也得出这么个结论,并未自己辩解说,当民国初立之时,他即主张实行军政,可惜小伙伴们不答应,以为必得共和,否则革命干什么。实际,孙中山于1924年才发表了《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即民国建立后,当先实行军政,次而训政,最后过渡到宪政。距11年辛亥革命相去甚远。

  宪政一事慢慢来,急不得,动荡会影响经济发展,不利于国计民生。前段时间微博上呼唤宪政之声此起彼伏,我都写过一篇小文章,说了几句无知之言。可是也不能以此为借口,不具备自治能力,哪儿会,要开始教嘛——这是共产党的责任,我们作为公民,也有义务要主动学嘛!

  《罗辑思维 第二季》观后感(四):罗辑思维140801期:他真的拯救了美国吗? 观后感

  说实话,这个事情挺大的,事关国家,对于个人生活中小事的具体启发还真不大。不过想想我们国家的现状,我们不能说罗胖不是没有所指的,其实很多时候只要喜欢联想,你会发现逻辑思维很多期节目都和中国政治有关,不过罗胖从来没有明说和什么对应,甚至没有说和甚至有关。亦可以说,我是个人猜想,罗胖想说的就是字面的意思,只是说出后,话就不是自己的了,观众可以任意联想。

  罗斯福新政,说白了就是计划经济。我们中国目前还存在着计划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注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定语的,不是市场经济,所以和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市场经济是不同的。说表了,还是融入了计划经济的因子。

  罗胖具体举例罗斯福新政的时候提到,罗斯福政府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并且批判,最低工资标准是有害的,这会损害企业利益,导致企业主不愿继续干了,企业关张,工人下岗,长期来看,反而是有害的。你懂的,中国有最低工资标准的,而且还在逐年提升。

  最后完了,罗胖分析了为什么罗斯福新政受到支持和欢迎的原因,就是满足了大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民心了,大家不患贫患不均,富人和我们一样就好了,鼓掌鼓掌。至于忽视长期利益,才意识不到什么长痛不如短痛,眼下获得利益,活下去就好了。选择长痛不选择短痛的原因,诺贝尔奖获得者、《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提到过,人的记忆会骗人,只对瞬间感受记忆尤深,受过强烈刺激一辈子都记得多痛,慢慢来即便时间长,刺激不那么强,事后回忆倒感觉没啥。

  好吧,终于扯了这么多,我只想说我又想到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文革时期的事,不管事关政治,并且是敏感被禁止的话题,我不愿说了,因为长期被禁止谈论形成条件反射了,我没有反抗意识了。

  二零一四年八月十日

  《罗辑思维 第二季》观后感(五):罗辑思维140718期:托克维尔讲什么 观后感

  本期罗辑思维,罗胖从《旧制度和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的角度,回顾法国大革命前后的状况,寻找法国未来发展的良方。若是真要给大革命后的法国开一张方子的话,原理来自《论美国的民主》。而这张方子能够治很多病,适合很多情况。

  自治,个人、小社群负责任的自治,公共精神照耀下的自治,自治的自由主义者。在视频最后,罗胖总结陈词、阐明道理时举的例子让我感触颇深。鹿晗的粉丝,在他4月20日生日那天,将他微博的评论数稳稳地保持在420万;在成龙大哥60岁生日时,以鹿饭的名义送上生日祝福。这些是对鹿晗的爱,对鹿晗负的责任。

  公共精神常常给人以误解,我原来也是那么认为,每天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政治大事,每周看《军情观察室》关心世界军事大势,我要不够有公共精神?不不不,你这不对,罗胖说,真正的公共精神是关心身边你可以发挥自己能动作用的“小”事,用行动作出改变。回想曾经看到的一篇文章,和这观点非常契合,看新闻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看到的每一个新闻事件其实都对你的生活没有影响——除了增加闲聊的谈资,它们反而分散你的注意力,占用你干正事的时间。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自看到那篇文章起,我已三月没看新闻了。

  小社群发挥自治力量,让自己所在的地域小圈子更美好,比如视频中说到的,电梯坏了,造成各种问题,但是就是不自己解决,巴望着政府施以援手。多大个事嘛,需要多少钱嘛,一人凑一点,自己修好不久完了嘛,至于等那么久,求着政府,还一直得不到解决吗?

  由此我联想我爸他们厂子里的情况。在我的印象中,我爸的老板们(老板和帮他工作的亲戚们)很抠门。走廊的灯在白天开着,会有吼叫;厕所——不是城里那种抽水马桶——的冲水器坏了,半年多了不休,要靠人力用桶接水自己大力泼来冲;洗菜台,也是洗衣台,两个水龙头,经常出现滑丝现象,基本要一周一换,后来嫌费钱,干脆把一个口堵死,只留一个水龙头,也怪,只有一个水龙头了,最少都要一个月才换一次;男厕所——女厕所我不知道——有个水龙头,主要用于晚上洗澡时接热水,滑丝了,到现在已经半年了,愣是一直没换,靠一根木条和一个砖头去抑制住水的流失;伙食团的饭菜——工人就中午吃一餐,平均下来每个人的成本不会超过两块钱,可以想见肉有几片,买的菜有多贱;……。一定还有其他问题,但是也不多了,我一时想不到了。

  倒是也有自治联合的事例。厂里的洗澡水,不是什么太阳能热水器,也不是天然气烧水,是自己用木材烧,然后用桶提到厕所就洗了。洗澡是刚需,老板不解决,自己就必须办了。木材是不缺的,这里是成板厂,各种废木料多得是,但是用水量大——以前是一口超小的锅,用煤炉烧,整个厂的人排下来,从下午6点要弄到10点才算完,所以需要一口大锅,我老爸就和几个工人一起,用红砖码了一个灶,找了一个大铁桶,洗干净烧水,别看我叙述简单,当时弄了整整一个下午,一是要在厂里各处找到足够的砖,二是大铁桶太脏洗干净很费一番力。

  我就是趁此契机将对老爸厂里的不平事抱怨一下,没有其他的了。(奇怪,口头上我说了好几次,激情早该释放了,居然还有写出来的欲望。)

  《罗辑思维 第二季》观后感(六):就事论事

  ——《罗辑思维 20141121期:成大事者不纠结》

  本期罗胖再次以曾国藩为例,通过讲述强化注重当下,日拱一卒的观点。

  主要说了两件事,一是剿灭天平天国的战略:结硬寨,打呆仗;二是处理天津教案: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可以看到,曾国藩的成功来得很慢,这很需要耐得住寂寞,没有几个人能够忍受枯燥的生活,一味艰苦奋斗的,在长久得不到正向激励反馈时,一个人很容易丧失意志的。所以前些年的《士兵突击》想当火爆呢,因为我们很多人实际在本事上来说都是许三多那种笨人,但是我们又缺乏毅力,在没有成功的情况下,许三多便给人带来了一种激励。

  说到就事论事,罗胖说了一个禅宗的故事。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回答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既是就事论事,也是注重当下。就是在做某件事时能够心无旁骛,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不管身边的其他无关情况和未来的其他可能危机。这一点让我特别感触,我现在考研复习,在看书并不能集中注意力,老想着待会儿要写的文章该怎么遣词造句,如何安排结构。这自然会影响复习效率和效果的。我也知道不能胡思乱想,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这就是修行不够了!

  还有种情况叫做“过度思考,庸人自扰”。比如那八位顾命大臣,就想着两宫太后要夺权,一旦开始怀疑,他们的行为就变了,慈禧的行为就跟着变。罗胖分析说是他们想多了,我们不知道两位太后是否有此意,或许防着是对的,但是最终出了问题,可不光是慈溪的原因,假设他们就好好当顾命大臣,一切都按皇家会好好合作来行事,尽心尽力,身正不怕影子斜,至少慈禧是找不到借口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该来的还是要来,你不多想,别人会多想啊!所以最后的结论是,并不是踏踏实实做好该做的事就一定能成功的,所以还有要有一种好心态,尽人事听天命。但是人事都没有尽,也别想有天命。

  曾国藩人生还有一个信条,一个字,诚。待人诚,有啥说啥,不要藏着掖着,也不要总是要人猜!和明白人说明白话,大家便能相互谅解。那么不是明白人呢,你该如何做?比如你不想和女朋友去约会,为什么不想去呢,嫌逛街吃饭看电影太麻烦,还想打游戏,你能直说吗?这样看来,一切都“诚”有些问题的!

  为人处事是一门大学问,我们不能看了一个理论,然后就去做的。罗胖只是截取事例来支持他的观点,谭伯牛也是抱着自己的一种观念去描写那段历史和那些人,我们了解的可以当做榜样的人并不是了解的那样,生活太复杂了!故要提起上一次说曾国藩的一个总结,外王内圣,或者说外圆内方。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在坚持原则的情况,处理事情的态度和方式是有可变通之处的。

  :本期荐书《战天京》,作者谭伯牛。

  2014/11/21 12:34

  《罗辑思维 第二季》观后感(七):不以一眚掩大德

  不以一眚掩大德,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就是太简单,一整个历史事件,有其前因后果,在书上却是几句话带过,这是对历史不负责任,对学历史的人不负责任。在“五四运动”这件事上同样如此。

  从初中起开始正式学习历史,现实中国历史,再是世界历史,然后高中在学一遍,教材稍微加厚,为了应对高考,背诵要求更加严格,但是绝不教学生怎么认识历史,不去具体还原历史情景,就是告诉学生,这条很重要,极有可能要考,理解记忆——背诵下来。到了大学,我们要学中国近现代史,发现老师做的事是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否定历史其他形形色色的起义、改良和革命,夸赞党的伟大,以无产阶级身份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

  很多自称对历史感兴趣,说是公共课就属历史听得认真,其实这不过是借口,因为其他课听不懂,上历史就好像听评书,毫无压力,就错把无压力当成了喜欢。一旦要考试了,便开始讨厌起来了。真是对历史感兴趣,就会在课外看各种历史书籍,了解历史全貌,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上历史课时听老师讲评书,看这种戏说历史的电视剧。

  因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由所谓的爱国进步青年学生起头,掀起了“五四运动”。但是学生又了解多少呢,整个社会又了解多少,虽然那时已经有了报纸,但是各种政府议事远没有达到今天这种开放水平,大家都有渠道接受信息,有知识积累消化信息,真正了解局势的,是那一群食肉者。在大家都不了解当时的政府为巴黎和会谈判做的努力的情况下,光是一味的发泄自己的情绪,真是好心办了坏事!群众运动往往如此,很少有理智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说,民智未开,这是很无奈的,是现实。中国的示威游行运动从来没有一场是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那种非暴力的理智的运动,最后都演变成情绪的发泄,对个人财产、对公众财产造成了破坏,甚至危害了生命。

  但是民众的情绪是政府必须重视的,你要知道民众有这种情绪,需要处理,不能忽视漠视,否则情绪得不到安抚,最终将演变为动乱。常常听说,人是理性的动物,其实更多时候我们是感性行事,就连经济学中假设的理性人都不存在,何况现实中更复杂的生活。所以《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嘛!

  慈溪老太后曾说过,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传统观点都认为这是慈溪的谄媚行为,就是为了讨好各种,愿意奉献中华的一切。但是最近有了一种新解释,这里的“量”,意为“估量”,就是要估量着中华的物力程度,我们国家不富裕,早被搜刮好几遍了,要悠着点,尽量用少点物力,讨取帝国主义的欢心。

  当然,我觉得是不能否定“五四”的,所以罗胖最后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学生在巴黎和会这件事上是好心办了坏事(罗胖部分驳斥了此观点),但是五四的运动可远不止阻了“签字”这个坏处,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通过五四运动,广大人民更一步参与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鲁迅、胡适等人在五四期间的创作对思想启蒙产生很大意义。

  2014/10/17 10:36

  《罗辑思维 第二季》观后感(八):《罗辑思维》140822期:南明为什么扛不住? 观后感

  我正在准备考研,报考学校对我报考的专业推荐的参考书目有《中国古代文学史》,在书中我看到关于《桃花扇》的介绍,说这部戏剧阐释了南明不像历史上东晋和南宋一般存在一两百年,而是一两年就灭亡的原因(似乎主要指福王政权)——统治阶级不顾国家安危,不思进取,只顾享受,为了自己利益残害他人。当时,我对整个南明的历史突然感兴趣起来,就想着建议罗辑思维专门讲一期,当然我是没分量的,知识储备还没到可以担任“知识策划”的地步,也就没说。再说我是为了解南明历史,要是我都了解了,罗胖讲不讲对我也就无所谓了。

  不过,终究还是来了,也在预料之中,毕竟讲了很多期“明朝那些事儿”,南明这段历史也跑不掉。但是,讲的和我想的不一样。我也知道,明朝当时还有和清廷抗衡的力量,甚至清廷的力量还不如明朝。

  罗胖先是分析了清廷的优势,一个,八旗创制。这是一个能够在战争时期充分调动各种力量的制度,不仅自己的人可以调动,其他人,甚至敌人,因为有上升渠道,有好处可得亦可能加入这个体制之中,用罗胖的话说,提供了一个好的创业平台,让有能力的人在上面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能够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

  再说南明这边,最大的问题,中心化。我国封建王朝是一个集权系统——后来清朝到了中后期还不是充分集权了,中心化根深蒂固,中心不稳,便无法聚力;多个中心,又发生内斗,内耗自己的力量;中心不明,甚至中心无能,比如桂王朱由榔没有(如慕容复一般)恢复(大燕)王朝的雄心,周围的人再能也是白搭。

  其实本期倒不像讲南明,罗胖是从一开始就跑出观点,清朝有一个很好的创业平台,南明是中心化症结,就是对照着企业来说的,听起来有一种牵强附会之感,就是罗胖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截取南明的历史,用自己的语言引导观众得出他(罗胖)想要的结论,去认同他。当然,我们不熟悉南明历史,也就只能听他说,再说就去看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卷,或可找到反驳之据。

  最后,罗胖当然要说说企业在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如何向国姓爷、和早期大西政权学习,他举了海尔为例,我不剧透,大家可以百度,或者去听罗胖扯。我每次看罗辑思维是都想想罗胖说的理论在我个人这儿准不准,放在我经验和经历中是否可以改造自己?(以下个人啰嗦,倾吐郁闷的,慎入)

  我要做的是,去中心化!很多人要问了,你不说你在考研吗,和去中心化有一毛钱关系?诶,还真有关系。在一个月以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要考研,我是想干服务行业,赚钱养活自己,同时趁下班时间写作,今后有成就了成为职业作家,实在不行,才安心混职场,安心赚钱过好生活。然而我父母认为我干服务行业没前途,工资低,又累,上升空间小,即便要工作,也得找个大组织。熟悉罗辑思维的思想的朋友就知道,反大组织啊,今后中层干部都没了,怎么混?所以我给自己想的招就是当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

  胳膊拧不过大腿,我最终屈服,然后准备考研,以作缓兵之计,一切等大学毕业再说。其实多少也有点缺乏独立之精神。然后我在家复习考研,就是围着我父母这个中心,我花很多精力去复习考研,让他们感受到我在为考研而努力,所以我时时保持看书学习的状态,即便那时我挺累了,实际我复习的效果也不怎样,我还是坚持,我要让他们一旦回家就看到我抱着书,知道我正努力学习呢!是实实在在在努力,不是匆促抱起一本书装样子,结果弄得我想做的事情就没法做了,我不怎么敢去做写作练习,不敢看喜欢的视频放松自己,不敢让他们看到我在玩。我一切以他们为中心,在乎他们的感受,结果迷失了自己!

  我在想,既然我有想法,我如此囿居一室复习考研是为什么?不如放弃好了,想干嘛干嘛去!经济独立了,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个过程是去中心化!也就是说我现在是围绕我父母的想法在努力,以他们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标准,实际我错了,我已经成年了,快要大学毕业了,该按自己的想法去努力,要去抗争了!

  不过,我还是要考研,考不考得上是一回事,但是要去尝试,因为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喜欢上我将要报考的专业了,并且它也是文学相关专业,我和喜欢习作并不冲突。若是考不上,我就该考虑去中心化的问题,不再唯父母之意见马首是瞻,坚持离开他们去闯荡,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

  二零一四年八月二十二日

  《罗辑思维 第二季》观后感(九):《罗辑思维20140919期:3D打印有未来吗?》观后感

  3D打印已经过了最后的概念期了,几个月前到处都在谈论着,想要炫耀一下自己知道这个新潮的技术,现在只是相关从业者和感兴趣的在关注着了,想看看它是否代表着未来。罗胖在现在才谈论这个话题,其实也不算热门了,不过正如他在视频中说的,你以为他正在谈3D,不过是借着3D的名义谈谈为对来趋势的认识。

  一说趋势,必然想起雷军那句“在风口上,连猪都能飞起来”。罗胖给出的一种未来世界的趋势推测是什么呢?机器可以造机器,即机器具有生物性。在这种畅想下,人类似乎都可以不做社会创新,就从事文艺创作就行了。具体描述太难,你可以想想教科书上那共产主义社会——各尽其能各取所需。不过罗胖没说可能的恶果,但机器具有生物性,我们人类还存在干什么?凭什么同样具有生物性,机器要供养人类,因为人类制造了机器吗?若不能通过编码设定,将“机器必须供养人类”作为机器的第一守则,或者必须遵守的规则之一,并且永远无法改变,那么机器的暴走只是时间问题。

  奇点派实在太乐观了,再过五十年人类就能发明长生不老技术了,真扯!我现在能够想要的,人类的存在实际是脑中的思想意志的存在,一个人的意志在人就算活着,或许我们可以将思想移植到一个类似电脑的机器中,因为人脑必然要衰老。但是由于人脑的复杂性,我很难相信任何机器零件能够完美模拟。克隆技术可能带来为此带来创造性解决条件,好吧,实现了。于是人只要大脑在就算活着了,放一培养皿中,享受养料,需要什么享受(包括性行为)了,通过电脑输入控制,让大脑感知那种感觉就行了。想想,那种生活有什么意思。或许是我的想象力不够吧!

  趋势时时在形成,在发展,顺势者昌,逆势者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潮流推着每一个人向前,每一个人又称为潮流的一部分为潮流贡献力量。看准趋势,在合适的时间投入合适的资源,将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并最大程度推动世界历史向前发展。

  作为单独的个人,如何参与到趋势中,并活得好,至少活下来,需要细细思考,大胆行动。

  二零一四年九月十九日

  《罗辑思维 第二季》观后感(十):借钱给靠谱的人

  ——《罗辑思维141010期:谁弄脏了高利贷》观后

  提起高利贷,我想到的是超高的利息,借一百块,一个月后还,还一百八。若是不还,不好意思,你是左手不想要,还是右手不想要,抑或是不想要小丁丁?跑,你能跑得了,你的妻子呢,你的女儿呢?

  听罗胖这么一讲,高利贷之所以有坏名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其实想想很毁三观的,在中世纪的欧洲,高利贷三个字不代表超高的利息,而是只要有利息的借贷就被称作高利贷。好遗憾,直到今天才知道这个本该属于常识的东西。

  有借贷,肯定有利息,这个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已经是理所应当的。谁也不做慈善,凭什么把钱白白借你,不借给你,我拿去做生意,可是能赚一笔的,存银行好歹也是有利息的。亲朋好友间借钱,若是不收利益,还允许几年后还,借钱那位就是赤裸裸地抢劫,不久可能的利息收益没有,由于通胀,几年后换回来的5000块,可没有几年前的5000块购买力强了!

  放高利贷的有利可图,不会反对高利贷;借高利贷的人多半濒临绝境,为了有人给自己提供帮助,也不反对。反对的那些人,我称之为道德圣人。他们不放贷也不借贷,也就是整个高利贷不干他们的事,他们就是主观道德认为这是坏事,于是强烈反对。大家也知道,道德是多么难以驳斥的,它往往是制高点了!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道德的人,成为别人眼中道德的人,所以很少有人能够义旗帜鲜明地反对道德中的不道德。比如养儿防老一事被披上孝道的外衣,便没几个人敢说一个怀着功利目的(防老)生育孩子的人是在做一笔投资,因为你会被说成不孝的,不懂感恩。

  民间有句话,以前借钱跟孙子似的,现在要债跟孙子似的。一旦钱被借出去,要回来是很难的,契约是不靠谱,连银行借出去的钱,很多时候都要靠法院执行。很多天使投资人在投资一个项目的时候,相比于项目,更看重项目负责人。当然人不是绝对靠谱,所以我们要找靠谱的人,同时辅以契约束缚。

  很多借债的人,无赖一般,就是不还,还不起不还,还得起也不还。甚至连个好态度都没有,哭穷,躲,若是没有签借据,干脆说没借!当作债主的人可能深有体会。无赖还是少,但是一颗臭老鼠屎足以破坏一锅汤。

  有些人有一个信条,绝不向朋友借钱。我相信很难有人做到。其实绝不借钱不还才是重点,不过这一点也很难做到,可见借钱的危害之大。因为珍视友情,我不想让其他东西——比如钱——来破坏了,干脆不要碰这玩意儿,大家好好做朋友!

  二零一四年十月十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罗辑思维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