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恐惧吞噬灵魂》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7-11-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恐惧吞噬灵魂》经典影评10篇

  《恐惧吞噬灵魂》是一部由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执导,布里吉特·米拉 / 埃尔·赫迪·本·萨利姆 / 芭芭拉·瓦伦汀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恐惧吞噬灵魂》影评(一):移民,城市化,歧视以及爱情

1974年上映的《恐惧吞噬灵魂》,是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导演的剧情片。影片娓娓道来,看似波澜不惊,但在缓慢推拉、左右慢移的镜头下却暗流涌动;聚焦的小故事能延展出深层社会矛盾;平凡人物的情感朴实却不失曲折和悲欢。而影片中移民在德国受到的歧视,也在当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能窥见一斑。电影用美好的爱来结尾,对当下缺乏公正和平等的现实,是否具有指导意义
影片中的阿里是位来自摩洛哥的底层工人,和他来往的朋友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影片很多情节展现了德国人对待外国移民的态度:“他们是肮脏的猪猡”,“他们不择手段”,“他们只在乎钱”,“他们只要性”。那些嫁给外国人的德国女人,也被说成是“堕落的”“妓女”。这种盲目排外在电影中被描绘成德国人的普遍态度,当然也有例外,例如艾米公寓的房东,而且他显然是个有教养的人。对待移民的这些评价和态度,显然和媒体频繁报道的移民犯罪有关;加之移民被歧视造成的工作困难,工作困难又造成的生存状况恶劣,让他们给人的印象是肮脏、懒惰、倾向犯罪。但影片中的阿里显然是个兢兢业业,老实本分的人。他在这种普遍的社会排挤和歧视下,自卑、孤独。当有人向他敞开心扉去叙说,也愿意听他去诉说生活艰辛时,他对这个人有了感情,尽管这个人是年逾六旬的老妇。
阿里的遭遇也是很多城市打工者的遭遇。他们在北上广的一线城市起早贪黑做些小买卖,他们整年不休地清扫城市街道、清理小区垃圾,他们深入车间生产第一线不分白昼黑夜的辛苦工作。然而他们并没有被瞧得起。那些莫名其妙存有优越感的人,会嫌弃他们土气、肮脏,埋怨他们抢占自己的医疗资源、挤压自己的生活空间;认为他们居无定所游手好闲,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潜在的犯罪可能威胁着自己的安全。整齐的小区规划和整洁的街道市容似乎只昭示着城市化的巨大优越,城市中的贫民窟似乎不是我们特色的社会该有的。稍具常识的人该明白,任何特色得社会都离不开正常社会的一般性,而正常社会的一般性就是:发展需要代价。我们没看到的代价不代表它不存在,那些外来打工者及其家人的恶劣生存状况显然就是城市化的代价之一。
阿里和艾米结婚,他们承受着家庭和社会的异样眼光。这些眼光让他们紧张、不适、慌乱痛苦。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而相对的义务仅仅是不破坏他人的生活。艾米在丈夫去世后经历了漫长的孤独,他有权选择自己感觉幸福的生活方式,她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甚至让人感动。她的勇敢坚持最终让她的儿子,那些邻居、同事改变了态度。他们开始接纳她,不再出言不逊,甚至愿意请她帮忙。她开始被他们需要,被他们奉承。但也仅此而已——因为需要:那个踢坏她家电视机的儿子需要她照顾孙子,那个对移民带有成见的小卖部老板需要她这个忠实的客户,那些曾经认为她是婊子的同事需要她一起联合起来向资方要求加薪。这种表面的和解并没有消除身份差异造成的普遍歧视,那些需要她的人只是基于眼前的功利目的选择性遗忘——遗忘他的肤色、声音带来的身份差异下的歧视——和一个“婊子”走在一起,尤其是他们需要这个“婊子”的时候,并不代表他们内心不歧视这个“婊子”。
那些基于地缘关系带有优越感的人在公交车上给抱着孩子的外来乡下妇女让座时,他们表现的道德品质除了让自己感觉更符合那份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外,还是对被助者及那类人在道德、文明上的教育——他们会想: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多么需要教育,向更文明的我们学习,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好。他们出于道德感和表率目的的需要,让道德上的高姿态暂时掩饰内心的歧视。差异化的身份并不能通过教育、同化消除,城市化过程中的普遍身份差异不能通过某些个体的被教育和同化来消除,而想去消除差异必然带有不尊——尊重的前提是要理解这个世界必然存在很多人有不同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即意味着尊重差异本身。
电影中的艾米并不是开始就懂得如何爱阿里,因为她还有把阿里改造成纯种德国人的心理。“你应该习惯吃德国菜才行,德国人不吃蒸粗麦粉的”,艾米说这句话心里想的是:你这个外国人应该像个德国人一样生活,融入我的朋友圈,融入邻里,融入德国社会,这样我们俩才会相爱的幸福。这是让一个人放弃自己(尽管只是放弃了一部分生活习惯,但这将代表着一种完全放弃的投降或妥协),去适应另一个人。艾米的这种方式与其说是对一个人的爱,不如说是对一个人的同化(同时伴随着阿里的反抗)。她想把他改造成自己想要的人,他不是爱这个眼前人,而是爱那个改造后的阿里。但那个改造后的阿里并不是现在的阿里喜欢的阿里。
爱,不应该是艾米和阿里中以谁为中心的同化过程,而是他们两个差异的个体组合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兼具阿里和艾米生活中的同一(例如他们都爱喝咖啡)和差异(例如他喜欢吃蒸粗麦粉,而她喜欢德国菜)——的过程。只有这样建构起的艾米—阿里的生活才是充满爱的生活,也只有这样建构起的整体生活才能在城市化进程中消除基于城乡差别的身份歧视。微信公众号

  《恐惧吞噬灵魂》影评(二):《恐惧吞噬灵魂》台词截图和感想

中后段,驱使阿里离开艾米出轨的,是艾米想让阿里融入德国的文化之中(服装,朋友,语言,事物),因爱之名的强行文化灌输是对一个人的不尊重。
    联想到特修斯之船。什么是划分国家的标志?国界?护照?并不是。文化,才是把人们区分开的东西。文化,包括价值观衣食住行的习惯。
    那么不同文化的人就要针锋相对吗?当然不是。“求同存异”就是解决之道:尊重文化的差异,并且看到不同文化之中包含的相同的人性闪光点,比如追求和平,帮助弱势群体等。
    结尾,真是神来之笔!艾米点了一首阿里家乡的“吉普赛舞女”,表明了她自己的态度,她尊重并且想融入他。觉得此处应该戛然而止:阿里把手伸给艾米,艾米接过阿里的手,the fin。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的作品受人推崇的地方,在于他持续不懈地勇敢批判社会对弱势族群(包括同志族群)的压迫和不公平对待。

  《恐惧吞噬灵魂》影评(三):法斯宾德作品《恐惧吞噬灵魂》观后座谈会纪要

法斯宾德作品《恐惧吞噬灵魂》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5年11月21日(星期六)上午10:37—11:18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法斯宾德作品《恐惧吞噬灵魂》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金爱武、马以乐、李华、蔡玲、张培红、陆忠佩、牛玉竹、池云飞、刘鹏、许丹、王增光、王淑金、刘海庆、张小萍、方敏(观影者:姬伯庆、姚筱凤、田瑛、范大茵、朱明、韩美娣、姜天鸿、翁锡良、万邦炎、王月芳、朱剑云、庞健、章毓苏、任同安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刘海庆
恒庐艺术影吧法斯宾德作品《恐惧吞噬灵魂》观后座谈会现场

  《恐惧吞噬灵魂》影评(四):块垒

最后,我盯着字幕呆了许久。
工具性,这两年,我常常会想起这个悲凉的名词。昨晚午夜梦回,黑暗中,我的脑子里不断缭绕着,艺术是为了把人从孤独的工具性中解脱出来。
周而复始,周而复始,我不断用锤子敲打那个黑洞,而如今,似乎也终于解开了一些曾经困滞我的镣铐,喜悦的同时,又觉悲伤难抑。
电影中的一幕,阿里与艾米一起度过了第一个晚上,艾米清晨醒来,惊恐地回望床上的阿里,接着跑进洗手间端看自己衰老的容颜。法斯宾德后来死在37岁,毒品与酒精。爱里充满了恐惧与孤独。
艾米为了获得主流的回归,将阿里如仆人般支使,去为曾经唾弃他们的邻居搬运物品,或者把阿里展示如雕塑,廉价的雕塑。阿里的扮演者,是法斯宾德的情人。他的英俊里有种流浪与脆弱交杂的气息,或许是来自角色,也有可能是扮演者本身。与别的女人上床后,他醉倒在地上。法斯宾德多爱他啊,不惜赋予他高贵绝望,一如法斯宾德本人。绝望是一种高贵的气质,因为它生于纯粹中。
法斯宾德必定也深识人身上难以回避的工具性。所以他滥用自己的身体,去卖,将丝袜塞进裤裆去卖,去吸毒,去酗酒。这算什么,上帝,我不要做你的棋子,他一定这样想着。
我厌恶你爱我,是因为我美。我厌恶你爱我,是因为我有巨大的性器官。我厌恶你爱我,是因为我聪明。我厌恶你爱我,是因为我会。我会。我会。
请爱我,仅仅爱我,仅仅是爱我。
我不断听见他这样低声呻吟着。
法斯宾德最后一定会死的,他的绝望那么多。
“你是一个自由的人。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对彼此好一些,否则生活就没什么可留恋了。”这是法斯宾德写给情人的哀求吧。求求你,求求你,他这样卑微地哀求着。他让我难过地说不出话。

  《恐惧吞噬灵魂》影评(五):《恐惧吞噬灵魂》1974

    影片进行到四分之一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故事似乎是在讲述同性恋的故事,直到看了罗杰的点评才知道我真的理解到了导演的一些意图。
    故事讲述的是一对有着种族冲突和年龄差距的恋人,他们仅仅是因为寂寞而走到一起,却遭受了所有人的白眼甚至是自发的孤立两人,而这些人跟两人几乎毫无关联。影片中好几处镜头总是远远的注视男女主人公,比如开篇时艾米走进酒吧,吧台处闲聊的外国人远远的看着她,似乎想刻意跟这个本国的老女人保持距离。再比如艾米与阿里在那家传闻中希特勒光顾过的餐厅用餐时镜头也是远远的,静静的。餐厅侍应冷眼远观,点餐时却看起来很有礼貌。艾米为了安慰自己,总说那都是嫉妒引起的排挤,但这种排挤愈发让她无法忍受,好在阿里对她还是很好的,就像她说的:“无论如何,只要我们在一起,就应该对彼此好一点”。影片算是有个happy ending,但歧视及干预依然存在。影片似乎希望通过表现人性本来的面目从而批判现实的丑陋和冷漠。大部分人无法忍受超出常理的事情发生,当这样的事情摆在眼前时又用无声的方式进行干预甚至是伤害,一旦有利可图时这些超常理却又变成再正常不过的常理了。
    罗杰的评论中提到一些有关电影的小故事。剧中饰演阿里的男演员萨勒姆其实是导演法斯宾德的男友。这个故事基本上就是在讲述法斯宾德和萨勒姆的故事。法斯宾德也在电影里饰演了艾米的女婿。在当时,他们一定遭受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一个德国人和摩洛哥人的爱情,却又都是男人。这样的压力最终导致萨勒姆也是沉溺于酒精,犯下了重大的刑事罪,在监狱里上吊自尽。他在捅了三个人后回到法斯宾德面前说:“现在你不需要再害怕了”。而法斯宾德在三十七岁时就因为毒品和酒精早早丧命。也许正是这样一段纠结的人生才能让他拍摄出这样一部忧伤的作品。
    我们生活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或好或坏的故事,人们也总是在议论这个社会怎么了,为什么变得如此冷漠和残酷。我想他们忽视了一点,社会是由千千万万的人组成的,你我都在其中。社会展现出的形态就是这千万人人性的缩影。当你冷漠了,那么社会就冷漠了,你残酷了,社会也就残酷了。趋利避害这种人的本性也许永远无法消除,加之从众心理你总会对一些你不认可的行为展现自己最残酷的一面,也许我们应该学着更宽容一些。

  《恐惧吞噬灵魂》影评(六):笑不出来的爱

第一次看法斯宾德,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写一次影评,发现对片子的分析,其实每一步都在拆解情感的饱和与形式的完满。 所以拣我最想谈的,在适当的距离看。 年老色衰的保洁工艾米与受人侮辱的外籍工人阿里结婚了,两人相差20岁,这样的感情算是不伦恋 吗?这样的故事往往给人沉闷及压抑,招人厌恶。可是片子呈现出来极美,这种美是有距离的同情,是对市侩的生活的讽刺,对感情的脆弱的惨然一笑,这种美在于人在环境中被动的慌忙与无奈。艾米在生活里的尴尬和幼稚的希望,阿里受辱时的压抑与单纯的情感,两人像各乘着小舟漂流,被莫测的风浪卷在一处,又被晚来的海风轻易地吹开。 片中有一段情节:艾米年轻时渴望着去那希特勒光临的餐厅,可新婚那天,餐厅在阴云下空空落落,艾米面对着菜谱慌张地流汗。这种感觉让人想起昆德拉,他的玩笑谁也笑不起来。 片中有一个场景:刚下过雨,黄色的餐桌拥挤地被摆在一处,灿灿的一片。镜头像滑着雨后滴着水 珠的叶子,艾米无力地倒在阿里宽厚的怀里,人却一阵阵簌簌地掉着泪,她希望他们能去远方旅行,远离生活。远远地那一头,餐厅的人们好奇地打望着。

  《恐惧吞噬灵魂》影评(七):KIF-KIF!——老实人阿里与善良的艾米。

  法斯宾德的中前期电影作品,以写实为主的文艺电影。以一个孤独的老女人的生活来展示那个时期的德国芸芸众生相。电影里导演处处充满着自己的个人感悟与观念。可以说是一种影像的阅读吧。《恐惧吞噬灵魂》可以说是法斯宾德比较独特与突破的电影作品。它不像《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与《维罗尼卡·福斯的欲望》的那样难懂,而更加侧重于讲明故事。可能也是因为这是导演较早的一部电影作品。但是这绝对也不是一部平庸的作品。在法斯宾德电影中独树一帜,这部作品里法斯宾德的风格依然浓厚只不过以一种温情的方式来展现。可以说效果更好,适于大众观影。电影片名恐惧吞噬灵魂可以说是代有法斯宾德一贯的悲观绝望感可当你看完影片如果你是比较敏感的人的话你不会有像片名一样的如此恐惧绝望。就像前文说的一样感受到了一丝苦中的温情。就像有一个邪恶的片名却讲述了一个美好的故事的反差感,可看出导演的艺术功力。影片的拍摄手法可以说是并没有太过高超,但我觉得它反而达到了推动故事剧情的目的性和使观众理解与感悟到电影的基调。
 
  电影里的男主角名叫阿里,全名埃尔·海迪·本·萨姆·伯克·默罕默德·马斯塔法。一个老实的汽车修理工,很辛苦的工作着,却还是得不到该有的与应当得到的回报,在这座城市里艰难的生活着。艾米是一个60多岁已到花甲之年的女人,丈夫早逝。孩子们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很少见面,即使见面也是走走形式。这也体现出了城市人的一贯烦恼,虽然都活在一座城市里但却很难遇见对方,看似热闹繁华中却更加边缘化,私心与隐私两个看似正面与生活化家常化的词语或许反而误导了人们对生活的真正追求。但女主角艾米做到了!对当今现状的改变,她勇于做出选择与改变。一个中年妇女却有着一颗伟人的大气胸怀。她不怕面对,勇于做自己!
  在电影的后期你会突然发现随着时间的前进,旁人的目光也开始对艾米与阿里的爱情逐渐好转。从一开始的不屑到现在的勉强接受。或许导演也想说明另一点,就是时间这东西或许也是最强大,最有消灭性的东西。它可以改变一切,曾经所谓的轰轰烈烈,尘世浮华但都没有永恒。时间都可以完美的消灭他们。只不过是长短的问题。
  最后再说下我认为的经典台词“KIF KIF"吧!虽然在片中只出现过两次可个人还是认为另有其含义。KIF KIF是阿拉伯文,意思是“谁在乎呢?”可能这也是导演的另向对社会的批判吧。还有女主角艾米数钱时突然说的“我们好有钱啊,阿里,我们应该去买一小块天堂。”或许也是导演对社会的绝望批判。或许只有在那一小块天堂里幸福和快乐才能融合与相随。

  《恐惧吞噬灵魂》影评(八):恐惧来自爱本身

60岁的清洁女工Emmi因为避雨,在酒吧认识了40岁的摩洛哥修车工人Ali,两人在众人的怂恿下跳了舞,最后Ali又送Emmi回家,在Emmi的家里他们互相诉说各自的寂寞,话多夜短。

后来两人交往频繁,相处甜蜜,甚至结了婚。儿女们、邻居们、Emmi的同事们,几乎所有的人都指责他们,和他们断绝来往,食品店也不再卖东西给她,他们唯一的交往是Ali在酒吧的印度人朋友。

因为对身为印度人Ali的歧视,以及对年过花甲的Emmi忘年恋的难以接受,Emmi所习惯的世界对她关闭了门窗。得知他们结婚的消息,大儿子砸了她的电视,女儿拂袖而去:“我们不在猪圈里呆着!”小儿子对妈妈吼道,“这真是件丢脸的事情,我可不想和妓女扯上任何关系!”

导演通过环境与人物的构图表现社会对他们的禁锢与隔绝。

孤独的Emmi被墙壁和楼梯所囚禁。

卑微的Ali孤独地游走在灰暗压抑的街头

Emmi和Ali来到一家高级餐厅庆祝他们的新婚,他们两人被一道门紧紧地围困着,也暗示着两人被外界所隔绝,只有彼此相互依偎。Emmi和Ali的孤独和卑微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恋爱中的他们握着手,坐在露天咖啡馆,桌椅是明亮的黄色,周围的树绿的茂密,但是不远处的服务生,顾客,路人,个个面无表情冷冷的盯着他们,Emmi委屈的泪流满面,坦白道:“虽然我很幸福,我装做不在乎,其实我非常在乎。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处于困境中,Emmi期盼着一次旅行,“我们到一个只有我们俩的地方,等回来的时候,一切就都变了,大家都对我们很友善了。”

尽管二战已结束多年,但是从Emmi的口中还是可以感觉到对希特勒的崇拜之情,那个人为整个德国扎扎实实地制造了种族歧视的大环境,人人化身成为谣言的制造者和流传者,以此增添无聊生活的趣味性和高端感。他们一方面厌恶外国人的出现,将生活中所有的烦恼和怨气都发泄在了外国人身上,一方面又竭力掩饰自己的歧视心理,在做侮辱性的行为前都为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白皮肤,蓝眼睛,淡黄色头发的德国白种人血统,与卷曲的黑色头发,黑色眼睛,黑色皮肤,以及被认为是不爱洗澡,喜欢暴力,喜欢强奸的肮脏印度人的对立。年过花甲的寡妇,已经有四个各自成家的孩子,与小自己20岁,单身健壮未婚男子,被认为是违背常理的爱情的对立。这个冲破了种族和年龄限制的结合必定遭遇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强大压力。这些晴天下的椅子像这个外表美丽,却内里空虚的社会,容不下一点异类。

因此,Emmi决定和Ali外出旅游,祈求回来后可以获得释放和谅解。事实上情况确实有所好转,旅行归来,周围人的态度确实发生了改变。追究起来,原来邻居想要借地下室,儿子的孩子需要母亲照顾,商店需要Emmi这个不错的常客,同事央求加薪也多一个助力,多一个帮手一起敌对从南斯拉夫新来的女工……周围的人们依然冷酷,并且虚伪,只是暂时妥协而已。

这部影片是法斯宾德难得的温情之作。前半段甚至温暖感人,可是这个导演的作品以残酷著称,即使美丽,也是伴着令人窒息的哀伤。虽然,他们旅游归来,周围人变得友善,但是他们的爱情却开始瓦解。

Ali受不了社会的歧视和文化习俗的冲突,酗酒,赌博,出轨,他和吧女上床的镜头如此冷酷。这显然不是常规模式下的爱情,但这种感情显然也很真实。不能强调爱情的美好,因为他们没有美好的脸庞,也没有光明灿烂的未来,他们是小心翼翼的扶持着走,在共同面对生活的艰难和狭隘时,彼此寻找温暖和依靠。

Emmi说“你是自由的,我老了” ,这是她认命后的安然,因为无法改变,所以只能被动接受,原以为这段感情使生命得到延伸,其实梦幻破灭之后的痛苦让她更手足无措,恐惧依然会吞噬心灵,相对于环境给他们的恐惧,自身对爱的恐惧更致命。

当丈夫因为压力过大,得了无法治愈的病后她才明白,身为一个外国人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压力绝不比她嫁给一个外国人所受的压力小。然而两个普通人的纯洁心灵又如何改变大环境的肮脏洪流,唯有牵住彼此的手互相扶持依靠。

影片《恐惧吞噬灵魂》中,Emmi和Ali最终还是没有分开,这是导演的安排,恐惧依旧存在,因为,茫然依旧存在,而吞噬也仍会继续。但这本就是生活的真实状态,而导演只不过是让它呈现出了它本身的真实面目。

对于真正爱着的两个人来说,来自外界的任何压力都并不是其情感的致命所在,恐惧来自相爱着的两个人之间,因为它来自“爱”本身。

  《恐惧吞噬灵魂》影评(九):《恐惧吞噬灵魂》:“温柔”的法斯宾德

本片应该算是法斯宾德作品中比较温柔的一部,也算是比较通俗易懂吧,起码她不象法斯的其他作品看起来那么沉闷、晦涩。
一个孤独的老年寡妇艾米,一辈子做着清洁工的工作,一个来自摩洛哥的壮年劳工阿里,两个孤独的心在酒吧中相遇并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然而,两人的结合遭到了周围人的强烈反对、鄙视与冷遇,好似自己尊贵的身份一下子被别人侵犯了一样(好象这种事在我们当代也有不少)。
原以为影片会以绝望的悲剧收场,没想到两人旅游回来后剧情来了个大转弯,所有人好象都谅解了他们,他们与周围人的关系一下子好了起来。其实,这里法斯宾德玩了个不大不小的反讽,揭露了人类温善面具下的贪婪内心,如儿子的到来其实是为了有个免费的托儿场所,邻居的热情是为了有个人帮她干重活,便利店老板则完全是为了店里的生意。虽然外部环境看似缓和了不少,但阿里对于艾美的爱与文化习俗的不同却产生了恐惧,最终离家出走,当艾美在酒吧里找到他时,两人再次相拥而舞时,阿里却突发胃溃疡倒地。
恐惧来自于环境,恐惧也来自于内心,两个年龄、文化习俗有着巨大差距的人走在一起,本来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慢慢转化成恐惧,最终会吞噬掉人类脆弱的灵魂。法斯宾德开始的温柔一刀,最终还是走向了绝望与死亡。 阿拉伯人的名字真够长的 法斯宾德总是将镜头静静地对准剧中人,形成一幅完整的构图,让人看了悲喜不出 。

  《恐惧吞噬灵魂》影评(十):本来只想约个炮,却不小心谈了个恋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恐惧吞噬灵魂》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