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猫白猫》是一部由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执导,斯尔詹·托多罗维奇 / 布兰卡·卡蒂奇 / 巴伊拉姆·瑟瓦丹主演的一部喜剧 / 音乐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猫白猫》观后感(二):黑白猫
这是一部经典电影,是经典中的经典,每一部经典电影我都看了不下三遍了,每看一次都有一次新的理解。
听说这部电影口碑不错,于是上映的第一个周末我就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还算对得起我的电影票,比较精彩。
故事很感人,具有很强的可看性,我看电影的时候完全的投入到故事情节里面去了
电影里的悲欢离合最让人动容,因为电影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出很好的效果,同时爱情的力量也是伟大的。
电影的取景非常棒,特别是它的特写镜头,把所有人的内心世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这部电影充满了背叛、痛楚,但是在爱情面前,这些都是渺小的。只有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能帮我们战胜一切。
这部电影让我感慨颇多,特别是结尾,总是出乎意料,但是我觉得有个大家出乎意料的结尾,恰恰能够体现出编剧的能力。
感觉这部电影的色调看起来非常舒服,一点也不花哨,特别的平静而又舒缓。
故事很感人,具有很强的可看性,我看电影的时候完全的投入到故事情节里面去了,邻座的女的还哭了。
电影里的悲欢离合最让人动容,因为电影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出很好的效果,同时爱情的力量也是伟大的。
电影的取景非常棒,特别是它的特写镜头,把所有人的内心世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这部电影充满了背叛、痛楚,但是在爱情面前,这些都是渺小的。只有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能帮我们战胜一切。
《黑猫白猫》观后感(三):库斯图里卡,和永远无法完成的婚礼
至今,有些地方仍旧写着,说库斯图里卡是个yugoslavia(南斯拉夫)导演,可是大家都知道,这个国家已经解体不存在了(1991年解体),说明了一个问题,库斯图里卡的电影,带有深刻的南斯拉夫烙印。就像他借演员之口,在他的电影《地下》的结尾处说的,我们应该铭记,曾经有个国家,叫南斯拉夫。
当然,南斯拉夫解体之后的战乱、动荡、离散、悲欢、撕裂与怀念,就全部都成了库斯图里卡的影片主要元素,从这个角度出发,说他是南斯拉夫导演,确实也不过为,因为身处后南斯拉夫时代,他始终在表达着与南斯拉夫解体“国之殇”相关的种种因果循环。
库斯图里卡有个爱好,特别喜欢拍婚礼,无论是早一点的《黑猫白猫》里,还是他最负盛名的片子《地下》里,都各自拍了两场婚礼,最关键的是,这两个片子一共四场婚礼,全都是没有完成的婚礼,婚礼上疯狂作乱、枪炮横飞、房塌地陷,要多乱有多乱,无休止的躁动简直就是库斯图里卡用以表达巴尔干动荡历史与现实的直接形式。
永远无法完成的婚礼,这个隐喻贯穿着库斯图里卡的许多电影,象征着南斯拉夫解体后巴尔干半岛的各族人之间,永无破镜重圆之日,永无美满与安宁。
《黑猫白猫》,就是顺着南斯拉夫解体说的,吉普赛人马特高,是个特别喜欢赌博的人,所以影片一开始,他坐在那自己和自己玩牌,而且因为儿子打扰他,还生气了。他的赌瘾,并不完全在和自己玩牌,他还会划着船,去和俄国人买卖旧货,指望发财,再后来,他开始倒卖火车皮的汽油,结果被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小流氓给暗算了,钱也被抢,车皮也被抢。
这时,小流氓说,你欠我这么多钱,有个办法可以还债,就是让你的扎尔,取我的妹妹,于是,就有了第一场婚礼。
可是,小流氓的妹妹是个小公举,并不接受哥哥的婚姻安排,而是有自己的婚礼理想,要找一个高高大大、一见钟情的男人。
婚礼上,又是库斯图里卡式的巴尔干风格,人们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吹吹打打,喧闹欢腾,而婚礼上的音乐,这首Bubamara,很典型的吉普赛音乐,一听到就想跟着起舞(每次看到库斯图里卡拍的喧闹婚礼,就会想起《静静的顿河》里格里高利那场载歌载舞的哥萨克婚礼,那个两分钟的长镜头我经常看许多遍,而格里高利的明媒正娶妻子也叫纳塔莉雅,跟下文另一个库斯图里卡女主角同名)。
可是,小公举并不接受命运安排,于是,她趁着婚礼的热闹跳进了地下通道,逃走了,并在树林间奔跑中,真的遇到了自己的一见钟情——一个当地黑帮大佬的孙子。
第一场婚礼,就因为小公举逃婚而失败。可是很快,就在黑帮大佬的主持下,又进行了第二场婚礼,这是个集体婚礼,小公举和黑帮大佬孙子是一对,上一场婚礼上的新郎扎尔,则终于可以和他的心上人——酒馆老奶奶的孙女结婚了。
都各自找到了心上人,如此说来,这第二场婚礼应该是大团圆结局了,可是未必,最终,扎尔居然带着新娘,再次从婚礼上逃走了,带着最疼爱他的爷爷藏在手风琴里的钱,而真正允许甚至鼓励他逃走的,正是深爱他的爷爷。
因为爷爷对扎尔说:走是明智的,这里没有太阳。
《黑猫白猫》观后感(四):库斯图里卡的隐喻,寓言和预言
在黑猫白猫这部片子里,出现了黑猫,白猫,吃废汽车的黑母猪,拉倒村子破厕所木板的山羊,鹅(在Underground里也出现了的一群鹅,洁白而乱跑)。
我一直觉得这个电影不仅仅是一个荒诞而狂欢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政治讽刺漫画。黑母猪象征着前苏及其东欧卫星国的官僚阶层以及僵化的体制(想想看,一直肥壮的母猪竟然吃废汽车,是它疯了,还是饿疯了?废汽车吃完了,它又能活多久呢?),而废旧汽车象征着战后重建起来的巴尔干半岛的苏联卫星国的社会与经济,那只山羊象征着亲爱的戈尔巴乔夫总书记。。至于鹅,那就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啊。
[片中第一次出现的:“路易,我想这是一段美丽友谊的开始。”]
片子里确实是以保加利亚为背景,由片中出现数次的保加利亚国旗可见。联想到保加利亚二战后至今的历史,可以看到,二战初期,保加利亚为求自保加入了德意日轴心集团,1944年苏联红军进入保加利亚,在苏共直接和间接帮助下,保加利亚共产党作为苏共在保加利亚的代言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此时,保加利亚尚有一定自主权。真正沦为几乎完全形式的苏联傀儡国还是在托多尔日夫科夫1954年上台后,保加利亚在之后的三十五年间成为了苏联的彻底忠粉直至1989年东欧剧变日夫科夫下台。这之前的三十五年,是老葛尔加说的:“路易,我想这是一段美丽友谊的开始。”中提到的友谊。而这段友谊,看似是美丽的,是亲密的,却是令人窒息的,压制的,如同恶棍达旦强迫扎拉与其丑妹妹结婚一样。顺便说一句,扎拉的父亲,懦弱无能嗜赌成性的马特高,恰恰是托多尔.日夫科夫率领下对苏共亦步亦趋的保共的化身。
[片尾再次出现的:“路易,我想这是一段美丽友谊的开始。”]
当扎拉和他的心上人最终在复活的爷爷和葛尔加的帮助下自由地踏上爱情之旅时,扎拉的爷爷和老葛尔加碰杯时,老葛尔加再一次道出那句台词:“路易,我想这是一段美丽友谊的开始。”。这之前,苏共的化身——恶棍达旦掉进了茅坑,臭不可闻,众叛亲离(这得感谢那只山羊——亲爱的戈尔巴乔夫同志)。时代背景是,保加利亚在苏东巨变后,像一些其他东欧国家及独联体国家一样,暂时的彷徨,迷茫,但很快就倒向了西方——虽然电影拍摄的时候,保加利亚还没有加入北约,但神人库斯图里卡甚至于普通的人也大概能够看得出来,百年墙头草保加利亚加入北约(2004),欧盟(2007),申根协定(2012)只是时间问题。
库斯图里卡并不仅仅关注祖国南斯拉夫,或邻国保加利亚,更多的是时代,民族,国家,未来之间的动态关系,当然,也包括在那样的大背景下,渺小的普通人的生活变迁。
《黑猫白猫》观后感(五):电影的节奏是超越电影灵魂的篇章
我在2001年的时候看到这部影片。
2000年我还是一个高中生,电影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我考大学的一个动力。我在济南跟着王超、侯宏等老师学习高考中专业部分的内容。在山东艺术学院老校区的后门一个小书店里看到这样一个名字很奇怪的VCD,我就买了。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无限震惊,相比于那个时候已经熟悉的电影表达,这部影片简直就是颠覆,或者说一下子拓宽了我的电影思维,因为当时的我研究的都是写艺考影片,国产、主旋律、艺术价值高一点、故事精彩一点……而已。后来别人看《暖春》哭的稀里哗啦,我感情投入却笑得肚子疼,还不忘给那些人们递纸巾。
所以后来我看到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对姜文的崇拜和尊敬提高了一个档次,最起码我知道中国人有人会像库斯图里卡一样讲故事。我也希望我会有一部这样节奏和表达的电影。
这部电影你完全可以说它是一部爱情片,因为故事的主线都是由爱情串联起来的,友情和亲情都是相对稍弱却做得很足。
动物和人是主角,其实人也是动物,不管是死人还是活人,人、猪、鸭子、猫、老鼠都有自己的戏份。音乐,带着明显地域特色的南斯拉夫音乐,将节奏充实到可以闭着眼睛看这部电影。
《黑猫白猫》观后感(六):文化
从小就被灌输时间的概念,珍惜时间。于是,相应的形成了经济的利用时间的行为方式思考方法。再然后就是选择,把时间用在刀刃上,时间的最大化,用最少的时间做最重要,最多的事情。可,你越是希冀牢牢的掌控时间,使生命最富足最充实,你越是发现好像生活在调戏你,事情的发展不在不是预想的那样,而自己反而因此更加忧愁起来。其实,我们拼命的去把握时间,充实这生活,实际上连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方向也是茫然的。
这也许就是我们的悲哀,是时代的,还是我们民族的。
越来越感觉一种文化的强大,这种强大是压倒性的,只要你生活在其中,你看看自己的足迹就能看见这个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是不假思索的向着东方的一面去的,慢慢的叛逆起来,吸收二手的西方的东西,期许着,一个独立自由的自己。实际上目的重于手段,逐渐要融入社会的自己,学会适应了周围的评价体系,不自觉的向这一套标准缴械。
刚看完《黑猫白猫》的时候,觉得这是有别于西方的东方的文化的另一种文化,简单而野性。第二天想想这是多远的西方的文化的一种而已。
为什么要把一个民族的不同个体的人生放在统一的轨道上去,要成圣成贤,要天下第一,什么都是大就是好,大政治家,大商人,大画家~~~。好累,好假,更为戏谑的是,当大家发现这个开始的目标不能成行的时候,大家又集体的沉默了,乃至于麻木了,从吾日三省吾身沉沦到得过且过老婆孩子热炕头。记得三毛小的时候写作文,让写自己的理想,三毛写了个《我是捡破烂的小女孩》,“回去重写”,于是三毛九这么重写了几次。看过《从心开始》,看见主人翁专科学校毕业,开个牙医诊所,生活富足,觉得真不可思议。后来看人家西欧的那些人,被战争夺走了一切,战后重新开始,主要是开始的那么快。好像一结束战争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建设自己的家园。
不管你信不信马克思,文化的不同真的与经济上有很大关系的,以前中国式重农抑商,士农工商,商人是最下层,商品经济的不发达,妨碍了社会的分工合作,没有形成市场,于是自由的概念就没有了土壤,而好好读书,“货与帝王家”成了最理想的去处。有时候你真的发现时“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按理说当今中国终于赶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重商主义了,怎么还有那么多人去考公呢?殊不知,当权力收到较少的制约时,权利的寻租是发家致富的捷径,还不淌汗,多好!于是收到压迫的人们,拼命的考公务员,再去压迫别人获取利益。也许我们根本没有信仰,除了世俗与功利。而西方较早的形成了市场,市场要进行交易,平等是前提,于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也许大家之所以喜欢电影,是因为电影真是的呈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估计《黑猫白猫》在中国更受欢迎
《黑猫白猫》观后感(七):不要回来,这里看不到太阳
这部剧在很多影视平台现在都是免费的了,我是在腾讯视频里看的
我看到一半的时候就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却说不出来哪里熟悉,直到男主对着诈尸(???)的爷爷说出自己的私奔想法之后,爷爷对他说:“不要回来,这里没有太阳”我才想起来是《百年孤独》,想起了那个好多年没有见过太阳的小镇,这一切都是一个循环,除非你离开这里。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一个循环。你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本质上是在重复曾经做过的选择。这部剧看起来很荒诞不经,很搞笑,但是从头到尾只有大结局的HAPPY END才真正的让我发出会心的笑声。这个大团圆的结局或许是导演为了鼓励那些选择打破生活的桎梏的人而给出的一个美好的期望。
关于离开这个主题我最近还看了一部《杰出公民》推荐大家也可以看一下
HAPPY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