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爸爸去出差》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10-06 01:4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爸爸去出差》经典影评10篇

  《爸爸去出差》是一部由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执导,Moreno D'E Bartolli / 马诺伊洛维奇 / 米尔亚娜·卡拉诺维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爸爸去出差》影评(一):梦游的小胖子

  和《我爱铁托》有一点像,主角都是胖呼呼的小男孩,也都是从一个孩子角度社会

  只不过这片的社会背景紧张人人自危的,而不是《铁托》中一片社会主义繁荣

  但小男孩童真调和了影片气氛,每次在夜晚中伸出双手面带微笑的梦游都非常地温情脉脉,尤其是那次穿越街道走向他心爱的女孩房子,女孩的父亲体贴地为他掀开被子,他微笑地躺在女孩身边一幕,真是触动人心

  梦游中的世界,是最纯真的世界。

  《爸爸去出差》影评(二):导演

  库斯杜里卡说:他的父亲也是个国家干部共产党员。他小时候也和剧中的马立克一样,有过梦游症。但他否认影片含有自传成分。说他的成功,并非他个人胜利,不过是1977年发展起来的、影响深远的南斯拉夫“新浪潮”得到了认可而已。他还认为,假若没有布拉格集团的影响,《爸爸出差去了》是拍不出来的,这是指那些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布拉格电影学院学习过的南斯拉夫导演们,是他们把南斯拉夫人敏感和捷克导演们对社会观察的那种诙谐讽刺热情意识结合在一起了。

  《爸爸去出差》影评(三):午夜梦回自己最爱的人不在身边却是最伤感的事

  在这片独特土地上孕育出的人们有着自己鲜明个性风俗,并不会随着各种主义的到来有所改变男主的小舅子如果不是共产党他也照样会因为别的事情找男主的麻烦,因为他和男主是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这是性情使然。男主也不会因为被劳改而改掉自己出轨的毛病。该干嘛还干嘛,该怎么活还怎么活。把喜欢唱歌跳舞的南斯拉夫人丢到粪坑里他们就在粪坑里唱歌跳舞。库斯图里卡在他的电影中是在俯视政治,无视政治。

  即使是在劳改期间,这群疯子都能想法喝酒寻欢。可是每当午夜梦回自己最爱的人不在身边却是最伤感的事。

  《爸爸去出差》影评(四):爸爸去出差

  库斯图里卡早期少了几分癫狂感,比较低调独到趣味还是有其天马行空成长痕迹,地下里铜管乐队精神布景溯为哥哥手风琴有源音乐,最后小岛隔离的魔幻处理溯于小男孩最后梦游的登高,可见一斑全片影调稍阴,以小孩的第一人称叙事,又增些轻喜,斯拉夫人的放荡之外,氛围温馨,女运动员自杀未遂、小女孩离去桥段意境很足,可见其表现情绪天赋,但与画面叙事无甚关系,反倒映出其分镜能力尤其景别一般。

  埃米尔在营造政治背景和人文风情上面画了很大功夫,聚焦于特定政治时代普通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其中这一家人辛酸快乐痛苦娓娓道来故事里的悲伤和美好似乎是共产主义背景下的电影所独有,配上那手风琴伴奏,东欧风格尽显。导演在许多本可以煽情地方点到为止悲剧色彩下还是可以尝出那份客观厚重。结尾定格于小男孩梦游的笑脸,是喜是悲个中滋味也只有让观者自己回味

  《爸爸去出差》影评(五):那段,看似荒诞历史

  卡斯图里卡从来不喜欢一本正经的板起脸来说故事,纵然他所说的故事让曾经或多或少作为当事人的自己痛入骨髓

  妈妈为了多拿一点津贴,捏造了儿子的出生日期。老叔酗酒成性,只因为他觉得“自己喝醉了,就不会说,不该说的话了。”老叔只唱墨西哥情歌,不是情之所至,而是因为“现在唱墨西哥歌曲安全。”……

  甚至电影的主线故事也带着某种“荒诞的幽默感“,在安全局工作的小舅子因为自己的小叔搞了自己老婆,便告发对方有“反党行为”,将对方投入“劳改营”。

  但疯狂日子最终还是过去了,“红色恐怖”的日子结束了,小叔子回家了。所有人似乎全都完全恢复理智,小舅子祈求小叔子与妹妹原谅,但是却被对方断然拒绝

  因为伤痛早已铸成,伤口永不会愈合……

  《爸爸去出差》影评(六):伤心手风琴

  之前看《钢的琴》时据说是在向此片致敬,最明显的就是那重复响起的手风琴声。但前者造了一个梦,哪怕这个梦在一个变革的年代里不合时宜,但还是美好的,而其中的伤害背叛似乎就没有那么举足轻重了。而后者更多是压抑的,即使有温馨,但调子也是昏暗并不热烈

  男主角不得我心,好色轻浮,虽然他同样展现温情父爱。在高压的日子里,成人们的情绪扭曲甚至而变态。在做矿工的日子里,仍然不忘寻欢,而且还拉着小儿子当挡箭牌,被妻子骂便恼羞成怒打她。孩子们战战兢兢,在如此激烈的气氛中两夫妻又抱头大哭起来,发泄绝望

  在朝鲜局势受到关注的这个时候片子的政治讽刺意味更加引入注目。男主角在经历了改造”之后无奈地承认“党告诉我们,提托就是党,党就是提托。”但南斯拉夫已经颠覆。无法预言接踵而至的国家会多快面临相同命运

  ”在那个年代,亲兄弟也会反目“,没有家庭能够幸福。无论你是告密者还是乱言者,背叛换来的荣誉和安全,终究无法抵抗亲人的疏远和不原谅。舅舅婚礼上抱着白兰地醉生梦死,体育老师把自己脖子挂上了绳子,一边庆幸脚仍然能着地,一边只得无奈的压抑哭泣。

  只是还好,两个儿子非常可爱大儿子生活变故开始明白世故而且变得懂事,默默地支持着艰难的母亲小儿子,马尔克,很萌的正太啊,犹记得他鼓鼓的小肚子,他梦游时半握置前的双手,他在父母亲热时调皮地拉铃,他钻入桌子下点燃“淑女”的裙子,他在向市长献礼时说错话之后沮丧的哭泣,还有他在小女孩病重时流着泪说,“这世上我最爱的就是你,胜过爱我自己“。虽然他们都年幼,但恐怕是最动人的爱语。

  《爸爸去出差》影评(七):让马桶冲掉

  极喜欢这部电影,甚至超过后来的《地下》。这片子还是在写人,父亲,母亲,外公,哥哥,两个舅舅都很可爱。荒诞是人性格中流露出的,那是导演的态度

  电影一开始就定下了调子,弹琴唱歌的邻居,听歌劳动女人被砸了脚。带着欢乐气氛的戏虐。电影里有几段激情戏,不过导演都很克制,有暴露但不色情。(说点题外话。中国导演,无论港台大陆,在拍到激情戏时总是掌握不好分寸,看着总让人别扭。不知道是太过了还是太假了……)

  割包皮那天,父亲被带走了。更懂事的哥哥知道发生了什么,才会打了弟弟,拿了钱交给母亲。那段被感动了。哥哥年纪更大,也更知道发生了什么。

  总的来说,电影是以马尔克的视角讲述,但并完全局限在孩子。电影用了大量的画外音旁白。也许,旁白也不是那么的不电影化。在有些类型的故事里,旁白会有很大帮助。这部电影的旁白大都是小马尔克的内心独白展示的孩子看这荒谬的世界和小小心思。但这其实不是一部儿童片。

  这片子能反映强烈的导演的态度。导演看待生活的态度,和观察世界的角度。毫无障碍传递了出来。

  好几次女人都和厕所联系了起来。割包皮那天,小舅舅的女友躲在厕所里看信,藏照片。一个邻居女人躲在厕所里喝酒。最后女体育老师试图自杀时找的是根马桶绳……尤其喜欢最后自杀那个段落。女人(受了屈辱后)自杀,跳下去的一下传来的却是马桶冲水的声音。太棒了!!!简直太棒的设计!!那一刻所有的屈辱,悲愤,突然变成了大便……包括所有所有之前那些沉重经历……真讽刺啊!这一刻被感动了!

  而父亲这个角色,最后和体育老师XO……对于那时经历,两年的折磨最后XO就解决掉了。他不是花心,更像是种发泄。小马尔克还不能理解这些。

  世界已经够荒谬的了,我们别在这假正经了。

  《爸爸去出差》影评(八):用温情穿越寒冬

  在心里,我一向是最偏心东欧电影的,苏联老大哥,捷克老二,波兰老三,南斯拉夫自从出了埃米尔库斯图里察Emir Kusturica以后,就可以排到老四了。(以前有瓦尔特的时候,我可能还排过它第一。)

  本片是《地下/没有天空都市》导演Emir Kusturica的早期作品,当年红极一时,86年奥斯卡和金球的最佳外语片同获提名,最后还是法国人大方,直接就给了个金棕榈。捎带好像还有个人道奖,盖因片中爸爸太能人道了我估计。(后经查阅是国际影评人奖,和爸爸的人道能力没有关系)

  南斯拉夫的伤痕文学,跟咱们的区别人家笑泪交织,不乏幽默。背景是50年代的萨拉热窝,类似咱们这里反右那会儿,也是文字狱,爸爸因为嘲笑斯大林被抓去劳改,就骗孩子说出差了,因为出差是有东西带回来的,于是一直等,一直等不到。

  全人类智慧都是近似的,75年我跟妈妈回温州老家,没有见到小舅舅,也被告知是出差了。一天下时分,看见小舅妈来了,那时他们还没来得及结婚,正式身份是我舅舅的女朋友才对,也不上楼,拉了我妈在楼下肠粉店的墙外窃窃私语,语状甚悲苦急切,不久就哭着离开了。妈妈回到楼上,一家人吃晚饭,那么喧闹有名的“雨脚囊”唯一无语的一餐。到了八几年某天,忽然想起这童年疑惑,就请教我妈,才知道舅舅是被打成反革命去劳改了。舅舅后来平反,党给个厂长当也多年了,到我家作客,饭毕吵吵要唱卡拉,点的是《大花轿》。

  所以本片我看见片名内容就猜了个八九十。没有预料到的是导演的风格和《地下》有很大差别,早期作品,自然充斥着早期作品的朴实,唯一熟悉的是灯光的风格,室外的漫射大片儿光和室内的白炽灯暖光依旧。片中有些段落有明显16mm的风格,尤其是跟拍的部分,那种纪实性和《地下》的恣意摇曳区别是很明显的。不过结尾又回到餐桌上,斯拉夫人的家庭聚餐在《地下》和本片里具有同等重要结构地位,这大概是导演对于“活着”最深沉体会。终于待觥筹交错汤碗见底之后,镜头跟随小马力科梦游的脚步升上树梢,彻底超现实了一把,这才是《地下》里的Emir Kusturica,我也站在那树梢,向远,看见割裂入海的断崖。

  最永恒的段落:马力科梦游,不知不觉登上大桥的钢架,妈妈不敢叫醒他,守在钢架另一边,等着他自己稳稳地微笑着走下来,一直乖乖走进妈妈张开的怀抱。政治的寒冬里,唯一自由的脚步是马力科的梦游。他在梦游中逃家,爱情告白,寻找爸爸......

  《爸爸去出差》影评(九):爸爸出差了:南斯拉夫的文革记忆

  这是一部极为陌生而又极为熟悉的电影。陌生的是南斯拉夫那个遥远的一度社会主义兄弟国家,以及库斯图里卡的黑色幽默;熟悉的却是从镜头语言人物对白的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总觉得这是一种我已经熟知了的电影方式,并且也是一种我熟知的社会生活。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48年间南斯拉夫与苏联关系,破裂大肆搜捕“斯大林主义者”政治犯时期,一直到1952年为他们平反之间一个家庭的遭遇风流成性的父亲,温柔贤惠坚韧不拔的母亲,神神叨叨的大儿子和古灵精怪的小儿子,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和亲切。这些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就在我们的身边。当你听到人们互相称呼对方为“XX同志”的时候,当你看到那个被迫害的父亲是由于大舅子揭发的时候,当你看到劳动改造矿山的时候,当你看到久别重复的夫妻为了不吵到孩子而极力小声地在狭小房间一角做爱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一切都那么容易唤起内心一些潜藏许久的记忆。而那场飞机表演,还有那场在市长面前的朗诵,这种“活动”是如此的熟悉,好像曾经经历过;甚至连镜头调度都跟80年代的国产电影那么的像——是共同来自苏联的社会主义写实主义传统,还是冥冥之中一种神秘的联系?所以这部电影看得我各种吃惊,一部来自遥远的南斯拉夫的电影,却是一个隐秘存在,把那些我们以为已经忘掉的东西从潜意识地下室生生地拔了出来,放在太阳光下曝晒。

  这仅仅是库斯图里卡的第二部长片,可这个时候他已经是金狮和金棕榈在手了。这个人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电影。他总能在俗滥的的情节剧中制造笑料超越情节剧的深刻社会批判,一如法斯宾德和阿尔莫多瓦。有些桥段,比如白血病少女和片名“爸爸出差去了”的这个表述在今天看来已是滥套,可在他的影片里风格竟是如此的浓烈,甚至拍到最近的片子还是那种味道,如同这部片中笑对“文革生活”的南斯拉夫人一样。那个梦游且早熟的小孩子,形象地提供了导演观察这段历史的方式。仿佛是导演的自指,于是夹缠在私人回忆之中,那个年代的社会历史情境就以库斯图里卡独有的方式讲了出来。如今库斯图里卡也是当过戛纳评委主席的人了,可是谁又曾记得,在中国风靡一时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还有这个中奖率高达80%的三大电影节宠儿扮演的一个角色呢?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300239/

  《爸爸去出差》影评(十):爸爸出差时

  一直认为抒情是平静中的回忆和当下经验之间的一种和解,所以在我眼里库斯图里卡是个很抒情的人,在极富黑色幽默的镜头语言和人物对白下暗涌着哀伤与温暖。

  《爸爸出差时》是库早期的电影,片中的政治符号让拥有某些文字记忆的我备感熟悉:一时口误而被小舅子揭发,剃了平头在矿山劳动改造,无法忍受选择了自杀,以及人们沉郁的神色和低低的啜泣。政治,一个总在注视的词语。尤其在专权时期中,人们停在政治的影子上寂寞地舞蹈着,包括马力克一家。

  我喜欢马力克,他本身就长着让人喜欢的个头身材以及长相,他像许多孩子一样烂漫的享受着他的童年生活:爬树,接受母亲的亲吻,从收音机里听球赛赛况,攒钱买足球,听酒鬼唱歌等。即使他的父亲在他和哥哥行割礼的晚上被人带走后家里剩下母亲的哭声和踩缝纫机拼命做衣服的声音,他还是自在的活着,虽然,此时的自在有些小心翼翼,就像躲在黑夜里那双扑闪着的眼睛。而马力克的哥哥,一个鼻梁上架着啤酒瓶底厚的大框眼镜并且经常去剧场要胶片喜欢电影喜欢造梦的孩子,他却随着父亲的缺席呈现出一种与年龄不相符合的成熟:在开始梦游的弟弟的脚指头上栓上吊在细线上的铃铛,在雨中打弟弟让他交出准备买足球的钱,在和母亲对视中一眼的安慰与坚定。这个家在一个日渐成熟的哥哥和坚忍勤劳的母亲的支撑下,似乎很安稳的等待着父亲回来的那天,可实际上也是那么的敏感与脆弱。

  谁还拥有爱情?母亲换上裙子(影片中母亲唯一一条花裙子)把自己拾掇的像个初恋的少女般的裹在火车的蒸汽中扑进父亲的怀里,邻居家的姑娘躲在厕所里迫不及待的拆开情人的信。父亲呢?父亲他懂得爱情吗?父亲是个风流成性的父亲,他有他的信仰,可他的信仰在恐惧中日益憔悴,风流成了他暂时忘记恐惧的态度。就像电影一开头,父亲在火车上和情妇约会时说:这个动荡的时代,哪有什么爱情。而身为孩子的马力克却不同,他很诚恳的对自己说:1951年9月2号,我恋爱了,我希望永远和玛莎一起做作业,虽然我不知道我做的是什么。由于这是个患白血病的女孩,所以注定这是场短暂的爱情,也注定它的简单与纯粹。此时的马力克显的很男人:男人似的在镜子前矜持的拉了拉玛莎后背红色裙子的褶皱,男人似的在病重的玛莎前当玛莎问他你爱我吗时严肃的说这世上我最爱的就是你,胜过爱我自己:有多少人还会如此这样坚定,包括一只脚跨在成人世界门槛的有点神神叨叨的哥哥,包括无法停止为泛滥的爱情剧流泪的人们。

  库斯图里卡用南斯拉夫人特有的热情、乐观制造着俏皮和快慰,给了我太多的惊讶,所以至今我还能清晰的回忆起那些镜头,那些镜头像在空旷的房间里扑棱着的白鸽子一样:马力克见到父亲激动和母亲拥抱时落寞的戳戳父亲的腰,然后说原来你没有变胖也没有变高啊;久别的父母躲在狭小房间的一角重温彼此的温存而想方设法的哄马力克睡觉并拧开水龙头,但最终还是被马力克破坏;在母亲为父亲的风流引发的撕打后四口人还是很和谐的靠着墙壁坐在床上吃着葡萄;马力克看到父亲在桌底下用脱掉鞋子的脚粘着一个年轻女郎的腿时居然在桌底下点燃女郎的群摆…….

  同我们一起沉默吧,沉默的就像一切钟声。

  ———巴赫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爸爸去出差》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