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疯子!》是一部由饶晓志执导,万茜 / 周一围 / 王自健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好,疯子!》观后感(一):“推倒,重来”前方拥堵
类似密室逃脱的架构,没有任何铺垫的开场,直接给你看到一个破败粗糙的密室,七个“疯子”被关进这个令人窒息的诡异的空间。 影片一开始就刻意营造的悬念试图挑战你的心理,而偏舞台化的台词又使你有一种在电影院看舞台剧的感觉,似乎并没有那么紧张,有的只是猜测:究竟谁是疯子? 对,这片子略烧脑,就不剧透了。 还是说点儿别的―― 我喜欢这部戏,but,我不喜欢这部戏! 我不喜欢它的人设,这里面所有人物我都不喜欢!六个不同人格的侧影人物同在一个密闭空间内争抢出去的机会,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性逐渐扭曲的过程,原本可以很有意思,如果人物再强化一下,比如混不吝的记者和出口成章又生性懦弱的历史老师,会好很多。何况这俩人物的扮演者周一围和金士杰,他俩可浑身都是戏呀。 尤其记者,他是最先成为七人团体的头儿,最初所有证明自己不疯的行为都是由他指挥,他主张少多数服从多少数,面对电击他的反抗最清晰“让正常人证明自己正常,这件事本身就tm不正常”。 我们能从记者身上看到一部分理想主义的人格,更准确的说是独裁者的理想主义,可惜,片子对于记者的着墨不够,很可惜。
《你好,疯子!》观后感(二):值得一看
看电影前别看评论看电影前别看评论看电影前别看评论…我不小心看到豆瓣短评剧透,观影过程中失去了很多很多悬疑和紧张的感觉。悬疑片看的多的老司机应该能找到蛛丝马迹猜出结局。
开篇很像心慌方和电锯惊魂(电锯惊魂只看过开头这种事我是不会乱说的)。首尾有呼应。女主最后的solo长镜头演技上天!其他演员也都非常出色。结尾之前是密室求生暴露人性的模式。
正片结尾不喜欢,有点太温暖太理想了。一定要看彩蛋!一定要看彩蛋!一定要看彩蛋!
苏宁百丽宫看的,才八个观众,观影过程终于不受打扰,但也替这部好电影可惜。
刚开年就连看两部优秀的国产院线电影,可惜都票房捉急|・ω・`)在国内的小伙伴如果近日有观影计划可以试试。
《你好,疯子!》观后感(三):不是所有的话剧都可以改编成好的电影
先说结论,这部电影我只想打5分,严格来说,我都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电影,具体分析如下。
剧本。我没看过这部话剧,所以不清楚话剧剧本是否会不同,但就电影我看到的来说,缺陷明显,故事单薄,而能渲染的张力的情节又不够,导致整体看下来,很乏味,陈旧,且无法打动人心。
剪辑。混乱,这是剧本单薄导致的结果。因为剧本不够强大,想通过剪辑来增加悬疑,结果反而有些弄巧成拙,中间有些人格的转换和解释有跳跃性。
画面。心理剧,悬疑剧,场景以灰黑色为主调,偶尔的红色也是鲜艳的,刺目的。整体给人以压抑的感觉,不过由于场景的局限,色调单一很容易让人视觉疲倦,很容易让人失去观影兴趣。
演员。七个演员,演的最好的是万茜,我能感觉到她想表达的疑惑,恐惧,难过,绝望。其他人不能说演的不好,但,真的觉得都演的都太用力了,这不是话剧!王自健一开口,我就觉得在看今晚80后。金士杰老先生是我很喜欢的老艺术家,不过这里的表演真的好一般。
最好只想说一句,真的不是所有的话剧都可以拍成电影,求放过啊!
《你好,疯子!》观后感(四):我们都是安希
本来是想看“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疯子”这个经典命题的,后来又以为是讲人性的类似于五人禁闭室和异次元杀阵,可是随着情节的不正常化......我有时也将自己想成两个,天真的满怀梦想却懦弱,稍强大的那个世故而又时常嫉妒他人,尖酸刻薄。我不喜欢其中一个而又崇拜倚靠着她,我心疼怜爱其中一个而又嫌弃着她。我们是一个人啊,我们都是安希。 (最后远行的车辆满载着温暖明亮,片尾曲响起的恰如其分,突然意识到这是一部电影,这好像是唯一一个配乐。自然而然地听完这首歌然后遇见了彩蛋,不禁笑出声来,哎呀妈呀居然一个大boss)(明明是阴暗型彩蛋但我真的好想笑呀)《你好,疯子!》观后感(五):你好,疯子,不要怕
终于又看到了一部有诚意的国产片,整个影评的剧情和演员的演技都让我觉得国产片开始上档次了,不错不错,诚意是进步之母。《你好,疯子!》观后感(六):美丽的灾难
去年看过两部饶晓志的话剧,一部《你好,打劫》,一部《蠢蛋》,没想到错过的《你好,疯子》被搬上了大荧幕。电影的主体部分仍是话剧的格局,封闭的空间环境,一触即发的人物矛盾,后半部分则大篇幅的运用蒙太奇手法,特效比较五毛,似乎为了证明这是一部“电影”而用力过猛。其实看了开头半小时大致就猜到了结尾,毕竟《Identity》太过有名,电影爱好者大多看过,密室逃脱类的展开方式也并不新鲜,相对来说我还挺喜欢影片后半部分的演绎与煽情,我对自我牺牲与救赎的桥段一向没什么抵抗力,当然彩蛋就……感觉饶晓志的剧都有个特点,那就是非常善于描写群体效应,特别是在极其荒诞环境下展现出的群体性的善与恶,而那些善恶的转化往往就在一瞬间。《你好,疯子!》观后感(七):大概是你们没有精分过。
我没病。也可能有病。我很孤独,从小就没有人跟我玩,所以有人跟我说话我要仔细的考虑半天,想想回什么合适,所以人家也不愿意跟我玩。我跟她们格格不入,她们讨论的从来不会带我,偶尔问我一句我也不知道回什么。渐渐地,我就一个人。
我在家也是一个人,我就在屋里四处转,然后自己和自己讲话,各种剧情,有喜有悲。我最喜欢就是演死的时候,气息薄弱的伏在床边,凳子上或者墙下,奄奄一息地交代着“遗言”。
这部电影,技巧布景我不知道好不好,我也看不懂这些,我只是在最后那一瞬间触发了一股强烈的共鸣感!!但我清楚我并没有剧情里的人那么夸张,就是有点难过。
妄想症,被迫害妄想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还觉得自己有很严重的抑郁症。
但我也很清醒,或许以上的症状都是我的臆想呢?
《你好,疯子!》观后感(八):我们都是疯子-一部很有诚意的半成品。
好吧,剧情本来是想拍成主线双螺旋。一层是疯人院(灰色基调的疯人院),一层是带有浴缸的家里(白色浴缸的家)。《注意下,这两层都不是现实,结尾彩蛋已交代》真正安希现状只有几个镜头。结果估计是怕国人都看不懂,借着老万的口给全说啦,各位可以想想没有安希拿枪一个个表白的那一段,最后的剧情会怎么样。会不会更冷?最后那个729路有点像美少女特攻队里结尾的那辆终点在天堂的巴士。只是这部算是温情结局,大家好聚好散……
亲人-给你亲情的人,老师-给你知识的人,闺蜜-给你闺中情谊的人,情人-给你爱情的人,朋友-陪你疯陪你醉的人,辩护者-给你保护永远站在你这边的人。每个人都有这六种人在身边,每个人都是安希,安宁并希望着……结局六个分裂人格离开啦,去哪里啦?海边,盖一个小木屋,有自己的船,蓝天白云……片中只有这个时候的画面才是安希的现实,没错,全片全是脑中的,就这几个家中的镜头是真的,温馨的暖色的。当你以为安希真的将病看好啦的时候,最后彩蛋告诉你。还没呢,这院长也是个分裂的!精神病院啥的,全是假的……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精神病院,七个素不相识的人被关在一起,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说出来的身份。这里其实也预示啦安希就是疯子,所有的一切将围绕这个疯子讲下去。从团结到内讧,人性的所有慢慢的残忍的被展现出来……
我这也不想写的太详细,毕竟片子还是需要自己去慢慢看。给5星不为别的,单就为国内导演敢拍出这样的构思的勇气,虽然不完善,但真的很有诚意。我们不缺好的剧本,就缺胆子大的导演!当然,片中肯定还有诸多的东西没有被发掘出来,毕竟目前只看两遍。相信烧脑大神们会挖掘出更多的干货。
也祝福安希,以后越来越好……
《你好,疯子!》观后感(九):一部好电影经得起再三琢磨
算是新年第一片,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剧本的容量都已经爆表!第一次看电影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已经无法读懂所有的内容了,在监狱的部分,我看到了乌合之众里描绘的种种失去理智的人性之恶,看到威权主义的现实存在,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化的思想,甚至看到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观念…七个人形成的就是一个社会:老师象征教育,律师指代法律,医生指向家庭,记者代表舆论,司机代表有力的底层群众,女人代表战利品或者稀缺资源。
在这样一个小社会当中舆论的所有者大概最先掌握着话语权,但是底层群众会适时推翻“政权”,但随着自己的贪婪和自卑,无法服众,最终被打败。几个社会阶层相互联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最极端的方式,用少数服从多数这样原始又漏洞百出的办法选出替罪羊。尤其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疯子而作出一系列荒诞的行为的时候,那可能是电影中最柔软会引人发笑的部分,但也是最令人悲哀的段落。女主试图用宗教的方法救赎每一个人,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愿意保持前辈,仿佛自己的权力,毕竟权力是会让一个人变成一个膨胀到失去自我的东西。
后半部分几个人开始收拢,成为了女主的几个分裂的人格,万茜一人分饰七个角色的表演完全对得起“炸裂”二字。将女主的困境理解为全社会、全人类的困境,无法平衡社会各个部门平衡的关系,就无法获得真正的正义和平等。导演世界观的开阔令人叹服,从社会出发关注个人的命运,实在是高!结尾的反转又着实令人惊艳了一把,不知道是不是那个医生借女主之手杀死了所有的附属人格,从而更加便于控制女主,成为这场自我斗争的既得利益获得者。
一部电影所能承载的哲学高度如此之高还是叹为观止,我觉得看着这个剧本,只能说自己学习的空间还大的去呢。上一部引起我如此思考的电影还是《少年派》。
《你好,疯子!》观后感(十):世间却仍有这样的隐喻:“即使上帝不在场,但救赎仍在”
如果说,近年来内地电影市场还有算得上用“震撼心灵”来形容的影片,那只有这部《你好,疯子》了。
对我而言,一部好电影的标准一定是,具有多层次的解读性和思想性,就算你看懂的是最外层的含义,一样可以获得观影的感动和满足。能做到这些的,除了前几年被称为“神作”的《盗梦空间》,可能也就是这部了。
电影前半小时,你会以为这是一部荒诞片,几个互不认识的人被困在一座后现代工业金属风格的精神病院中,竭尽所能试图证明自己是正常人,来获得院长释放。看的挺轻松搞笑。
随着进行,你看出来这几个人其实都已经死了,会联想到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那部经典剧作《禁闭》中的名言——“他人即地狱”。在《禁闭》中,几个死人来到了地狱,却发现地狱是一间平平无奇的房间,但却最终导致了他们之间越来越剧烈的“人民内部斗争”。就像萨特想表现的:“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自发地对他人产生偏见,有时会引发不同目的的攻击行为,甚至导致双方的冲突”。与《紧闭》的内容一样,如果说他们此时在地狱中,那么使他们受煎熬的就是与他人同在,以及不可调和的人的矛盾。
看到片中不断出现的基督教元素:祈祷、受洗、十字架等,你或许能领会到其中更核心的宗教内涵。没错,如果这个女孩安希是企图一次次拯救他人的“基督”,那院长其实就是他的“天上的父”的化身。但在最后一幕中,院长其实还附着了撒旦的角色,用语言诱惑安希分清外面的善与恶——消灭掉附属人格来让自己获得自由;就像当初在伊甸园中诱惑她让亚当吃下分别善恶的果实。
安希一次次徒劳的认识到,拯救是没有希望的,自己只是一次次地被世人误解、孤立甚至伤害,就像两千多年前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与基督不同的是,她发现,主动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世人的释放,这种强加于人的善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所以她选择割腕的方式,也只能使其他六人更加迷茫自己的存在。手腕上的“圣痕”让他们认不清自我。(“圣痕”的存在是真实的,西方自古有很多虔诚的基督教徒,像基督一样,发愿代替世人承担罪业,每年当基督受难日到来时,他们的身上会出现和基督被钉死时一样的伤痕。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所以,在最后一次的轮回中,女孩发掘出自己和所有人,或亲情、或友情、或爱情的千丝万缕的羁绊,才真正唤醒每个人内心沉睡的良知,他们自愿结束自己,换取女孩的自由。
而所有这一切,最后又被包装成一个有着多重人格的女精神病人的故事,在所有的六重人格与主体人格达成和解的时候,治疗终于结束了。
片中多次响起的“长亭外、古道边”的歌谣,是民国时期伟大的僧人弘一大师的作品,简单的歌谣但直指人心。就像影片中女孩的祈祷辞一样,真正的救赎从来不是来自于外在的拯救,而是人自我良善的醒觉。
当最后一幕,女孩从温暖的浴缸中坐起来,换下院长白大褂的“院长”对她说:“现在只有我们俩了”,献身后的基督终于又回到了天父的身边,“圣父”与“圣子”合二为一。
需要说一点的是,很多朋友都是从人格分解的角度来解构这部片子,但如果我们能把它看作是一个《新约》中基督献身的现代版寓言,那么所谓人格分裂的设定其实就只是导演使用的一个技法了,再纠结也没有更大的意义。上面的一句话不就是更好的证明吗?
一部被精心包装的多层次的后现代的精神寓言,你看懂了几层?
值得一提的是,豆瓣中本片的评分在逐渐升高,有大半都是冲着女孩安希的扮演者万茜精湛的演技给的,只是最后长达五分钟她一人分饰六角一气呵成的表演,和那一段震撼人心的持枪戏,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导演饶晓志,80年的新生代导演。看的出剧本的认真,这不是一个几天能写出来的故事,每一个场景设计、人物设定、对白、剪辑几乎都具有寓意,我觉得像张某某那些个大导演,你们可以摸着越来越鼓鼓的钱包,但不会汗颜吗?
从来不会看一部电影到泪流满面,但这部会;如果你也有对生命的思考、关心人的存在,或者只是一个推理烧脑控,去影院看看这部小众的《你好,疯子》吧,在大片的夹击中,一天只有一场!但相信不会让你失望^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