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是一部由王竞执导,冯远征 / 戴立忍 / 冯波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古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书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有两个,开头和结尾。《大明劫》影评(二):抗击明朝版“非典”的荡气回肠
《大明劫》一上映,各种影评纷至沓来,从历史、人文、朝政、经济、社会各方面大加评说,实际上这些定位都有些不准确。与其说这是一部历史故事片,不如说是一部医学科普片。《大明劫》影评(三):不加过多特效的历史,能有多么残酷?
《大明劫》确实是一部良心之作了,看得出非常用心。服装不是那种一味艳丽的影楼风,看得出和明制服饰还是挺像的,但是具体不是很懂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标不标准。
历史向的叙述,于是影片让人最大的感触就是真实,真实得鲜血淋漓,真实得让人沉默。没有轻功水上漂一人敌万人的酷炫武术,而是兵士之间用命相博的真实与残酷,火器的部分没有用过多的爆破特技来表示,感觉更加真实符合时代。
剧情部分因为不是很了解明末的历史,没办法说他还原不还原,但是于我看来,很好地表现了明末王朝将倾未倾时的风雨飘摇和腐败污秽。
但是剧情中有两段让我觉得有点突兀看不懂,一段是遇狗对峙,一段是夫人突然救人。也许有隐含的深意?
《大明劫》影评(四):很遗憾的片子
看之前充满期待,因为在我所认识的那类文艺人群中,很多人都认为这部电影是遗珠,绝对是部好电影,所以抱着这样先入为主的心情,我开始看的电影。但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票房不高,那是正常的事情,这片子要是能大火,那才真的是见鬼了!首先从故事线而言,这部戏的故事完全没有抓住我,分分钟可以跳戏,虽然找来冯远征这样的实力派演员,但奈何故事本身撑不起来,虽然很符合历史真实,没戏说,可那又如何?还不是让整个故事没有吸引人的结构!剧本在这点上败了,那么多么努力也就毫无价值!其次,整部片子始终萦绕在一种压抑的环境中,布景和整体画面感都令人压抑!据说导演是参考《黑死病》特别制作成这样的!我想说,还能好好的看一部电影吗?整得人这么难受是为什么?况且这么难受过后,我也没有感受到那种末日的恐慌啊!甚至不如若干年前那部讲述超强台风的主旋律电影。失败啊!当然,最失败的还是戴立忍,我倒不是因为这混蛋台独而觉得失败,纯粹就是觉着这个角色被他饰演的完全就是失败到家了!整个一出场只会吹牛逼,说五千人足以平乱的文臣督师,原本在明朝那也是极其重要的人物,在戴的饰演下,似乎只剩下气急败坏!《大明劫》影评(五):人性的博弈
人性描绘的恰到好处,以顾为代表的豪强,不少拿好处的任琦,明最后栋梁孙传庭。 孙补国库,第一回合皇帝不理睬,第二回合礼貌的请顾等豪强为社稷募捐,被敷衍。第三回合用军队为后盾强行丈量核对田亩,顾指使任琦烧了官吏账本。至此孙传庭知道这帮豪强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当日孙身穿甲胄赴宴,席间两个卫士绑着任琦出现,但顾是个老狐狸了“就凭任琦的一面之辞能证明什么”孙豪饮一杯酒大笑道,“是啊,一面之词并不能证明什么”说罢刀斧手已斩杀顾豪强。第四回合乱世之中鱼死网破。孙胜,但孙死于乱军之中,两次眼瞅完败闯军,都是天降暴雨惹的祸。名将的无奈,天要亡谁
不过我觉得整部戏的主题是表达吴的医道,《瘟疫论》不是盖的,达石饮在非典中发挥过奇效。吴在乱世之中行医同时念念不忘整理自己的《瘟疫论》,几次险象环生。第一次因行医开的药方迥异于平常,险些遭人诬陷,但还是被县令责令不允许在本县行医。第二次被几个流兵绑住,期间本着行医的本份不问是兵是贼对反民也要医治,次日凌晨几个兵士被一群流民击杀,本来吴医也得报销了,但是被昨日他照顾的那个反民拦住。第三次,与老师医道不合“药圣的方子还能有错”,而吴医根据多年经验明确的意识如今非常之时,不能囿于常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佛洛依德跟弟子卡尔荣格、康有为与弟子梁启超)是夜,吴默默离开老师家。第四次,吴牵挂老师,去军营看望老师,谁知老师也不辛死于瘟疫。同时意识到军中疫情的严重程度。 第四次不日接受重担(接受自己可能不能活着出军营)解救军营疫情,在治病期间险些死于愤怒的不理解士兵之手。第五次被流民绑架去闯军解救疫情,那个曾受其恩惠的流民最终不忍心杀了他。第六次,孙要带其出征,被婉拒,夜逃,跟妻子孩子善终于西湖边。
最后再说下名将孙,名将都是杀人如麻的,名将是用人头堆起来的,无论后世如何评价这个名将。孙一直在杀人,还有一百多的瘟疫病号,带着不可,留在后方亦不可。借任琦的手杀之(不知情的任琦还以为自己戴罪立功的机会,明白过来已经晚了),最终任琦和病号们皆被火铳射杀。于此同时孙在设宴款待吴医。这一场景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里善良的小伙被监狱长射杀。
《大明劫》影评(六):无
明崇祯年间,流寇四起,瘟疫流行,帝国满目疮痍,孙传庭临危受命,坚守潼关,迎战闯王,然而兵中将士懒散,兵器经久未修,粮草短缺,纵有一番舍身为国的豪情,但仅凭一人之力,也无力回天。
游医吴有可,因行医多处,治愈病患成百上千,对待瘟疫有自己的理解,并不像其师一样遵从伤寒论的经方治病,敢于挑战权威,提出了对瘟疫传播始末的解释,将病患按患病程度,分配在不同区域,臂上系各色布条,加之区分,施以汤药,缓解了疫情的扩大,作为医者,眼中只有病人与非病人,孙传庭屠杀病患控制瘟疫的行为让其心寒,看透了这乱世之后,连夜不辞而别,身为一介医者,王朝兴衰与我又何干呢?身在乱世,各有其宿命,我还是看我的病,行我的医,于这乱世中继续漂浮吧。
《大明劫》影评(七):末日的气息弥漫在整部电影里
明朝末年,民不聊生,叛乱四起,外贼频仍,孙传芳被寄予大任,前去缴费,结果遭遇瘟疫,请来游医吴又可治疗,略得平伏,人虽然保住了,但是兵饷、粮草和武器等,样样都缺。孙传芳虽然够狠够毒够气魄,但终究难以抵抗大势,死于沙场。崇祯自缢身亡,李自成熬了十多年,刚进北京就被八旗军击败,南明朝廷也没气候,起义军更自说自话,偌大中国,被眼十分的八旗军队打败,进而士人被收编,剃发易服,台湾孤悬海外,也被招安,吴三桂投诚再乱,终究是败。
如此一段历史,波澜壮阔,电影借助史上记录的疫情来展现。全片弥漫着一股悲痛之情,一股末日气息,是疫情造成的悲剧,是医生的无力,是朝廷将领孙传芳的绝望,是浓烟滚滚,饥荒遍地。这让这段改朝换代的历史充满了人道关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是百姓怎么苦呢?电影完完全全地表现出来了。
密密麻麻的闯军没有面目,他们是正义的,是邪恶的,这其实无所谓。通过医生的眼睛,几个流民的哭诉,闯军的面貌清晰起来了,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无路可走的。
士兵这边也塑造了几个模糊的形象,虽然不够清晰,但那一点着墨,就可以看出士兵的无奈。逃避战乱,逃避瘟疫,逃避死亡。
医生也是无路可走,面对瘟疫只能尽力而为。就像明朝一样,孙传芳也是无路可走,只能拼尽全力,尽量做好。虽然最后疫情控制了,但看着那整装出城的大军,你感到的更多是悲剧,而不是壮观。
连那些地方豪强,连崇祯皇帝,都是充满无力,没落的焦躁,死亡的恐惧。
医道部分敌友,是病人就治疗,以生命为重,但战争不惜杀戮,以胜利为重。吴又可救活了士兵,转眼又成了战争的牺牲品,他作为重要的战争资源,被闯军和官军同时争夺,但其实他们并不鸟他。
影片展现医生的无力,但其实着墨最多的还是朝廷,是孙传芳这个人物。
明之所以让人唏嘘,就在于它的改变太大了。明清易代,太多东西改变。中国王朝更替太多了,兴衰治乱,从有记载的商开始,一直到国民党,诸多改变中,商周之变,春秋战国之变,魏晋之变,宋元之变,乃至明清之变,清末民初,都是比较吸引人的。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思索历史的电影出现。
《大明劫》影评(八):除了「绣春刀」,明朝还有另一个修罗场
早前热映的《绣春刀:修罗战场》,又一次将观众带回了明朝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时代里。
这部电影的成功得益于制作团队的严谨和认真,从服装道具到剧本台词都带着高度的考据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