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苏格拉底之死》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14 04:3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苏格拉底之死》的读后感10篇

  《苏格拉底之死》是一本由(古希腊)柏拉图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一):求生之路-他的牺牲

  苏格拉底在法庭自我辩护,最终还是被判有罪,友人帮他出逃,遭到他义正言辞拒绝。如果还说苏格拉底没有宗教信仰,我看是脑子瞎了与眼无关。苏格拉底宗教的牺牲与献祭源于阿基琉斯等为信仰而不眷顾生命的诸神。申辩是为自己信仰的正名,宁接受死刑而不改变神谕是对信仰的践行,不肯听从好友劝说逃狱是对信仰的尊重。那么苏格拉底的信仰究竟是什么,应是那句神谕,这世上没人比苏格拉底聪明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二):生命是正义最后的尊严

  他对人生热诚:一个有价值的人不应该在生死问题花费时间,在做任何事之前,他只需考虑一件事:那就是他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他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

  他对生命的态度:怕死一种自以为是的聪明,认为自己知道实际上并不知道的东西

  他对正义的信任:我不认为一个人应该向陪审团请求,或用这种方式使自己获得无罪开释;他应该向陪审团交代实情,并且用论证来说服他们。陪审团并不把施行正义当作一种恩惠,而是决定正义在何处成立,并送回一个公正合法的裁决。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三):书趣

  知识带来的感动总有着朦胧震撼和隐约的温暖

  徜徉书海思绪飘飞的时候会看到不一样世界——

  穿越时间被我们看到星辰告诉我夜晚远远大于白天的丰沛;

  r=a(1-sinθ)仰慕者笛卡尔用自己最爱的数学表达诚挚的爱;

  不自由,毋宁死的苏格拉底让我懂得生命需要怎样的价值选择

  偶尔想起学生时田晓菲《十三岁机遇》中的青涩和成,内心雀跃;

  逐渐明白那多少年一篇篇的鲁迅文字中的思考抗争,内心澎湃;

  ……

  即使无人沟通执着执念甚至小小厌世却永不寂寞,这才是我最完整灵魂,无悔的活法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四):哲学是让人能够让自己更了解这个世界甚至自己

  看完这篇审判,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好的信仰对人极其重要。就像苏格拉底一直认为他是按照神的谕旨去做任何事情。他明白他的使命,为了这些而活着,那我们不曾试想一下吗?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呢,从个人角度去看,或者是为了给自己和家人更好的生活。而从人类进步的角度去看,难道不是为了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和平美德并存的世界,或许我们不必像苏格拉底那样去说服别人,请求别人教会我们什么,也许,只需要的是时常与自己对话,不断检视自己的灵魂,是否有做违背道德的事情,是否会为了一己私欲而去做给别人带来伤害的事情。就像苏格拉底说的那样,我们应该坚信,一个好人,不管是在他生或者死的时候,都不会遭受伤害。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五):读书笔记2018.3.5《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在狱中,不接受越狱的辩护。 1.一个人不需要考虑所有人的意见,而只需考虑某些人的意见,同时忽略另一些人的意见。 所以只关注那个最有资格的人的褒贬和意见。 而大多数人则觉得苏格拉底其实应该逃离狱中,但他心底声音却阻止他。 2.正当身体贵重多了。 而越狱是不正当的,即使这是个有缺陷判决。 3.人一定不能做坏事,即便是以怨报怨。 而越狱就是做坏事,不符合法律。 综上:即便法律有问题,也应当用法律的方法去修正。 灵魂永生,所以面对死亡不必畏惧。 灵魂是永生的,身体是可变的,腐烂的,那么灵魂不断在不同躯体之间游走,又怎么能够确定这个灵魂就是你呢?毕竟此时你的记忆才是证明存在基石,而死亡(不断死去的躯体)就是消除了你的躯体,也就消除了你的记忆。你又怎么能够称作永生?而又怎么能够无畏死亡呢?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六):高明的苏格拉底

  欧绪弗洛篇

  柏拉图设定了一个极端情形:父亲误使一个杀人的仆人死亡,儿子欧绪弗洛打算控告父亲。儿子控告父亲杀人是不虔敬的。于是两人开始辩论虔敬的含义

  欧绪弗洛认为神赞成的就是虔敬。苏格拉底通过受体和行为之间的论证指出:一个事物之所以被爱,并不是因为它是爱的对象,而是它被爱了。虔敬之物受虔敬,是因为它值得虔敬。由此引导欧绪弗洛认为虔敬之物与蒙神爱之物是不同的。接着又通过包含关系指出:正直大于虔敬。欧绪弗洛认为正直中的虔敬是服侍神的,正直中其他部分是服侍人的。苏格拉底再论证虔敬是一种众神与凡人之间各谋所好的一种贸易。由此得出神想要的不是对他们有用的或他们爱好的,而是虔敬。于是得出虔敬之事是因为虔敬而被神所爱。这与前文欧绪弗洛认为虔敬之物与蒙神所爱不同矛盾,间接表明欧绪弗洛控告父亲杀人罪是神不爱的,是不虔敬的。

  在本篇中涉及到一些逻辑问题。第一,从被下定义的词里引用一个特殊例子错误的论证。如欧绪弗洛认为自己控诉父亲杀人罪是虔敬的。第二,任何东西的定义,必须是本质,而不是属性。属性是一种不一定必备的事物。如欧绪弗洛认为虔敬是被神爱,然而这只是一种属性。毕竟被神爱的东西很多,这并不能作为一种区分

  苏格拉底的辩论方式是通过抓住对方含糊不虔的表述或易产生歧义的字词进行引申,使其论点偏离原意,最后再论证出相反的结论使其自相矛盾,从而获胜。

  在本篇里我觉得很有思考意义的是行为正当性以及服侍神的意义。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七):思辨与价值观

  苏格拉底被认为是最伟大哲学家之一,虽然没有留下多少作品,但其思想被无数的学徒引用流传,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知行合一的原则,他活着就是为了追求真理智慧,他辩论不是为了说服别人,而在于说服自己,找到真正正确信念。如果逃避死亡与自己的信念相悖,他宁愿去死,这就是他在法庭上、监狱里有多次逃生机会但都没有去争取的原因

  苏格拉底很少直接教导人,而是通过提问引导人思考,让其发现自己逻辑中的错误和漏洞,所以很招人恨。苏格拉底智慧无穷,却一生贫困,这在现代社会是无法想象的。

  到底如何看待死亡?死亡是不是一件坏事,大部分人都视死亡为对自己的惩罚,而苏格拉底视其为开始另一段新的旅程。他认为哲人要追求灵魂的提升,而不要贪图身体的享乐。灵魂在死亡后反而不受肉体牵绊而能得到更为深刻的思考和净化,所以于苏格拉底而言,死亡是件好事恐慌害怕反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苏格拉底这种看法是自我证实倾向吗?于他而言他总是能说服别人相信他的看法,尽管推理过程有时有严重的漏洞。还是苏格拉底有自己的智慧体系

  到底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幸福、智慧是不是一定是好事,苏格拉底说智慧可能招致牢狱之灾、流放他乡失去自由,因美貌财富权力带来的幸福在失去这些后同样也会毁灭他。同样,他也不认为被判死刑就是坏事,这让他免受老年的病痛折磨,同时也能不背离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有没有发现,不经过你自己的价值判断,你根本无法判断好坏

  如果你希望改变别人就先让自己成为他们的榜样,他们自然会追随你、信任你。教育孩子亦如此,不管你是想让他读书、学钢琴还是舞蹈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八):浅读一遍的的非专业想到哪写到哪

  生命的过程中,不视生命本身为珍贵,生命,只是我探索我所追求的,走过的一段旅程。而所求,甚于生者~

  你以你认为的珍贵,换取你不能理解的我的坚持,以为这便是你赏赐给我的宽恕恩赐,并让我认同,甚至为此感激。这难道不是一种对我坚贞怀疑讽刺吗?我不为自己辩护,但请相信死亡不能,使我与我的信仰背离。

  从不怀疑,哪里都有层次等级。也知道,我从不曾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凌驾万万人之上。我从来都只是想向上探索,寻求我上一个的层级。那么,我的奋斗,我的坚持,是追求上一层级的舒适吗?是带有功利的吗?还是我只想要我的疑问,我的困扰,全都有解答?我是为更深层次的探索而探索吗?

  如果探索有终结,那么终点之后,我还坚持什么?如果,探索没有止境,那么,第一步跟第一百步,又有什么分别?

  《苏格拉底之死》——一本哲学类书籍,柏拉图所著,逻辑性很强。记述了苏格拉底审判前后的一些对话,描述了他的困惑以及对困惑的思考。对于没接触过这个领域的我来讲,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也未必真的知道这本书实际的意义,但我可以说,它让我有收获,不立竿见影,但至少植入了一粒能够发展种子

  这本书,让我至少有一些缜密

  当然,读这书的过程不会那么顺畅,也没想象中的愉快。这是本不适合当做纯粹的休闲,消遣,打磨时间的读物。读起来的时候,思绪稍有偏差,就与前面内容断档,而且,即使后退重新读过,也未必就衔接得上。要脑海里很安静心无旁骛的看。

  其实,也还是蛮有意思的,语言相对于其余专业书籍来讲,很灵活,看苏格拉底揶揄别人,就可以抽身当个透明人,在旁边幸灾乐祸。这个我很喜欢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九):牛虻之死

  公元前399年,70岁的苏格拉底因“左道邪说”和“腐蚀年轻人心灵”被起诉,法庭经过投票,判决他有罪,起诉人建议将苏格拉底处以死刑。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刑,是古希腊雅典城邦史,乃至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这本《苏格拉底之死》,呈现的就是这一事件

  谈论苏格拉底是具有风险的,一是因为根据神谕,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具智慧。二是因为,苏格拉底生前虽然天天找人聊天,探讨问题,但他本人没有留下一字著述,我们了解的苏格拉底,主要是通过他的两名弟子——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记述。《苏格拉底之死》就是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名并非是柏拉图所拟,而是今人编辑题目,其中包括四篇对话录:《欧绪弗洛篇》、《申辩篇》、《克里托篇》、《斐多篇》。我读的这个版本是上海译文2011年版,谢善元根据特里德尼克的英译本译出。2007年,上海译文曾把同样的文字以《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为书名出版,这两本实际上是一回事。根据安东尼•肯尼《牛津西方哲学史》对柏拉图对话的分期,这四篇对话录并不属于同一时期,在《欧绪弗洛篇》和《斐多篇》中,就有柏拉图“相”(更多的时候被译为“理念”,但本书译者并不认同此种译法)的理论,苏格拉底更像是柏拉图的“传声筒”。

  且不用纠结我们究竟读的是柏拉图还是苏格拉底,这四篇对话录呈现出的,确是苏格拉底式的生活方式:与人对话,像一个助产士一样,通过不断提问,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言辞的谬误无知。而这一过程中,他显得足够谦卑,总是自称自己无知,是对方的学生,渴望得到智慧的启迪。他把自己称为雅典的一只牛虻(谢善元译为“苍蝇”,实在是差点意思),是主神的礼物,不停地这儿走走,那儿走走,不停地“叫醒、说服,以及谴责你们中间每一个人”。这种不断提问的思考、讨论做法,也成为了最经典的做哲学的方式。

  苏格拉底乐此不疲地做这件事,而且不收钱。而在当时,智者或辩士施教是要收费的。他认为这是他遵从主神的命令,他把灵魂的最高幸福而非身体或财产视为最该关心的对象,财富不能带来善,而善却能为个人及国家带来财富和其他祝福。在法庭上,他对起诉者进行有力的辩驳,对自己的追求和心迹剖白重申。然而还是没能阻止有罪的判决。按当时的诉讼程序,当原告提出一种刑罚后,被告也可以提议一种,然后由陪审团选择其一。原告的美雷特斯提议死刑。随后的苏格拉底展现出了智性和神性的一面,如果他是个心口不一的世俗者,是个把生命看得比信仰和智慧更重要的人,他一定会和法庭讨价还价。然而他没有,甚至没有选择将自己放逐作为惩罚,他的提议让人惊讶,然而却体现出他对自己思考和行为方式的真诚。他提议,他应该获得一些奖赏,由国家免费负担他的生计

  在被执行死刑前,他的朋友们希望他逃亡,然而苏格拉底没有。他选择遵从法庭的判决,选择遵从法律的效力权威。这是一个悲剧的时刻,一位伟大的智者选择用生命捍卫法律,因这决定了国家和社会的正义。1787年,法国画家大卫创作了这幅《苏格拉底之死》,画中的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他正直的身躯、高举的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观点神态,无不发散着令人钦敬的光芒,而同时,他的右手已伸向装着毒芹的碗。这就是苏格拉底慷慨赴死前的最后一刻。当他饮下毒芹,冷感已扩展到腰部时,他叮嘱克里托,献一只公鸡给阿斯克勒庇俄斯。阿斯克勒庇俄斯是医疗之神,凡有人生病痊愈的,都要向他献一只鸡。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死亡,夹杂着幽默、怪论和虔敬。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十):聆听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鸩而死”,死的那年,他七十岁,那年是公元前399年。

  用现在的眼光看,他也是位蛮长寿的老人。《苏格拉底之死》是苏格拉底的对话录,看起来一点都不沉闷,也没有悲怆,很有逻辑,甚至有些幽默。由于逻辑性在辩论中是必须,可能是这样,让我觉得苏格拉底是有点绕舌的哲学家,“唠叨”的程度丝毫不输给唐僧,不知道他们俩若有一天相遇,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是怎样的一翻情形。读至三分之一处,苏格拉底的教育风格已跃然纸上,推演的如此细致,清楚。这一点与同期我们国家的孔孟老庄等等风格迥然不同。我们可能更讲求“悟”,讲求结果,而不是过程。

  这本书里大约二次或三次提到他的妻子和孩子,对于“圣人”我始终有种很愚蠢的意识,原来他也有妻子,孩子,甚至吃饭之类。自己想想觉得很好笑。似乎他太过于在意他的哲学,仅仅数句让人觉得他实在不算是好丈夫和好父亲。当然,在注解里也有提说他妻子是泼妇。是他说的吧,如果想成为一个哲学家,就娶位泼妇。不过,按他的逻辑,我们很难了解,是因为嫁了个哲学家而成为泼妇还是泼妇成就了哲学家。他应当是位非常专注的哲学家,非常好的老师,一位非常纯净、非常执着于理想的人。

  虽然是学术专著,真的没那么难读,有点小难懂,有点绕脑筋,由其对我这种脑筋不太好的人。读起来有很趣,是非常有趣。他们对谈了虔敬不虔敬;灵魂是永恒、长寿还是随死亡而告终;灵魂住在我们身体里之前也许有个地方栖息,之后也许会住其它身体里;学习是回忆;死亡是什么;法律与正义;人是否可以自杀……现在看来也不过时的论题,现在许多也是没有具象答案的。这些是值得我们想想却一直被当作无用的问题的问题。象一个黑洞,吸引你走进去,走下去,一片黑寂一片开阔。自然、生物、人、地球、宇宙……那时候的人怎么会知道地球是个球?人是用脑在思考?……那时的人只靠观察和思考就能了解这么多现在实证科学才能解释清楚的东西,的确了不起。

  公元前的西方与东方,都在找寻,人类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地球的起源,宇宙的起源……总有一天我们将殊途同归。

  结尾苏格拉底洗好澡,饮好毒药,平静地躺下,慢慢没了知觉,慢慢离开这个世界。苏格拉底没有悲伤,也没有选择逃走,没有选择一天快结束时才饮毒,而是他认为他的哲学问题讲完了,他就可以去另一个世界,他应该是带着憧憬去另一个未知的地方,开始他另一段哲学的人生。“死亡救赎生命”。如果灵魂是永恒的,那么是苏格拉底的灵魂永恒还是他的“知识”是我们知道的,在帮助我们“回忆”我们已知的?又或是那些“知识”承载了他的灵魂与我们相遇。

  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追求物质。灵魂,正义,虔敬,是那么遥远,远的象在冰河时代。只是现代的我们似乎只是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用实证科学证实我们的祖先有多伟大,他们认识这个世界有多深刻。

  苏格拉底,现代的科技与讯息会不会有助于你解开那些哲学问题,又或是让你推翻你已有的那些哲学答案,又或是太繁杂而让你与你的学生柏拉图,及你的徒孙亚里士多德无从思想呢?

  苏格拉底已死;苏格拉底未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苏格拉底之死》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