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是一本由吉本佳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02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读后感(一):还不错
上年书展买的,不过一直在家里的书柜里封尘。寒假闲时看看觉得收获挺大的。这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了《信息经济学》可惜学得很浅。这本书里面也看到了一些信息经济学里面知识。同时,比较贴近生活,是用生活的例子来描述这一些经济学的知识。总体还说还是很不错的。
是一本比较浅显的经济学书籍。看了头两章就没有看下去的动力了。叙述得平澹无奇,作者传递的知识也还蛮浅显的,适合对经济学没啥概念的人....回忆一记,竟然脑子里不能抽出什么可供评价的东西....当故事书看太无聊,当经济学书看又太简易,内容少许松散...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读后感(三):休闲读一下
用两个多小时翻了一下 一种熟悉的学校学习的感觉 知识不新 故做通俗 可能也跟年头有关系 浅出有了 深入不够 翻译的一些用词也不够准确 最大亮点就是星巴克了 还有交易成本和套利两个词 翻翻足矣 就是感觉讲什么都不是很透 不解痒啊 当年记得这个还是畅销书来着 书评非要那么严格的字数限制么 手机党打字很辛苦的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读后感(四):交易成本经济学
本书讲解一些很简单但是很多人不明白的道理,让人豁然开朗。 1相同产品售价不同是因为客户的交易成本不一样。这里面有套利的情况 2电子产品越来越便宜是因为规模效应。同一笔投资,生产越多,成本越低。尤其是后期 3结构效应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例如手机功能越来越多,包含许多别的产品了。 4要了解客户需求,降低客户交易成本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读后感(五):经济学上的小百科
作为消费者,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购物,有一些事情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有举例,有分析,没有经济学上那么拗口艰涩的词语,不用抓耳挠腮,看完会不自觉抒发出“噢~,原来是这样的”心胸。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读后感(六):书评
内容比较多,不单单是讲星巴克为什么要买大杯。但我就读了有关星巴克的部分,因为比较好奇,对这个标题,看书后得到的结果是确实比较划算,因为作为消费者,如果单以一款摩卡为例,以当时价格300日元240ml来算(s杯)来算,400日元就可以拿到480ml(g杯),但其实商家也是赚的,因为店铺租金、店员薪水的成本随着杯子的增大并没有变化,而仅仅是增加了一点咖啡豆和巧克力粉,成本非常低,而消费者特别是OL,也尤其喜欢大杯
当时增加240ml的量,仅仅是消费者多出100日元,而那些材料成本,只用20日元,也就是商家还是可以从中牟取80日元的利润,其实双赢的拉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读后感(七):所谓的交易成本
在网络下搜索了一下交易成本的定义: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的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
在搜索一下企业总成本的构成,由交易成本和生产要素成本组成,其中生产要素成本包括薪金成本和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耗费等等。
但是这本书就将交易成本囊括了除商品或服务本身的价值之外的成本,有物流、人力成本到租金。租金不是属于交易成本吧,都不是人—人关系。加上书里面的内容没多少深度,基本这本书没什么价值。
但有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就是星巴克,在总成本中占最大头的是人工费和租金,最最贵的是等待客人,以及店内准备和打扫等方面才需要支付大量的人工费,星巴克需要卖贵咖啡支付这些成本。为什么咖啡容量大了一倍售价只增加100日元?变成大杯号需要多一点的咖啡豆,增加成本很少,商家希望吸引消费者买大杯,这样的利润会更多。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读后感(八):提供一种分析的思路
看这本书的内容应该已经很久了,作者写的时候应该是2007年。给人的感觉就是在以2007年的日本商品经济经济情况为基础的前提下,我居然找到了现在周围商品的共鸣。
毕竟是很多年前的读物了,现在的某些理念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对于自学经济学的人来讲,里面提出的“交易成本”的解释还是很让人接受的。最近看书的时候认识到不能只看结论,而是要尽力的学习别人的分析方法和逻辑过程。而这本书很好的一点就是,在分析每个主题的时候能够用浅显易懂的例子和图表将分析过程演示出来。无论是一个消费者还是一个商家(前提假如比较小白的),这些思路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读后感(九):不错的经济学小品
翻译地很好,配图很精准。
1,因为沉没成本是彻底无法挽回的损失。最合理的做法是完全不去考虑沉没成本的存在。
2,(图传不上来)
3,欧洲大部分汽车都是以柴油为燃料。随着技术的进步,以柴油为燃料的汽车确实比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更加环保。
4,柴油和玉米可以提炼汽车燃料,比如汽油。以棕榄、菜子以及大豆中压榨出来的油脂为原料提炼出来的生物燃料,可以作为柴油的替代品。
6,生活中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所支付的大部分价格从广义上来讲都是针对交易成本所付出的等价报酬。
7,肯以价高买的顾客就高价卖给他,肯以低价卖的顾客以低价卖给他,这简称为价格歧视。这是经济生活中非常普遍的做法。
8,如果以每位顾客来店消费时的金额称为客单价,那么努力提高客单价是餐饮企业的经营核心。
9,摩卡的加奶量大于拿铁,因此价格要贵。
10,代理人利用委托人无法监督的漏洞在工作中偷懒的问题,在经济学上我们称之为道德风险。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读后感(十):亲民的经济类书~
坦白说,当初是被书名中含有“星巴克”三个字吸引的。看完全书之后觉得,作为一本通俗的经济学读物,它还是值得推荐的。
首先,贯穿全书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就是——成本。从成本引出交易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规模经济效应等等的相关概念。学经济类的人对这些术语应该是很熟悉的,因为都是些基本的概念,因此,这是本适合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普通大众。
在这,这本书的写作风格让我挺喜欢的,感觉就是很“亲民”。书中的例子都比较贴近生活,逻辑思维也说得比较清晰,就是属于比较容易看懂的类型。感觉作者力求将一个意思表述清楚,因此愿意多费笔墨,图表佐证些也用得较多,算是深入浅出吧。
因此,作为通俗的经济读物,还是推荐阅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