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疗伤心理学》是一本由【韩】金俊基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疗伤心理学》翻看完了。有兴趣看完它是因为其中一部影片的介绍深深吸引我,《深海长眠》,这部片子要想办法下载到。另外《阿甘正传》也要再看一遍,以前只是在看热闹嘛。
书里讲述最多的主题是“创伤”,人生中的创伤太多了,失去亲人,被性侵,战争对精神世界的影响,小时候被虐(肉体或精神),被孤立和误解,多不胜数。这些创伤说不定什么时候发生在谁身上,不容易防范。如果发生了,如何面对创伤?
我不赞同有些人所说的那种对儿童成长的“呵护”,过分强调儿童的自我和否定他的自我重要性一样,不利于他的心理健康。在创伤面前,越是不把“我”看得重要的人,越能适应现实,重建心理平衡。自我不是敌人,执着自我才是妨害,就和否定自我一样有害——很多人在创伤面前最常见、最强烈的反应就是否定自我,放弃自我(生活的希望)。
《电影疗伤心理学》读后感(二):关于生的领悟,痛的思索,好好活着
刚刚失去亲人,到现在大脑和内心都是很茫然空白的,不相信不愿意接受这个消息。想要封闭起内心的情绪,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被这两句话打动了——
关于生的领悟、痛的思索:生命的意义就是好好活着,勇敢而幸福。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带伤前行,只是有的人表现出来,有的人将之深深地压抑在内心。
成长之路上,谁没受过伤呢?
失恋、离婚、亲人亡故、地震、交通事故、性骚扰和强暴、失业、股价暴跌、考试失利、遭人排挤……生活中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上演这些“坏事件”,谁都不能幸免。
事件发生的时候,真如一部部电影似的,只不过电影尚且可以NG,而我们的人生,从无彩排和修改。
你看这些电影——
《心灵捕手》 心灵受创的自我揭露与重建
人死不能复生去到另一个世界,那是一个我无从想象和感知的世界。
好好活着。
活着是最重要的。我想。
希望这本书可以给我带来一些慰藉,也给每个内心忧伤的人,都带去温暖和抚慰。
想哭就哭,哭完还要继续微笑。
《电影疗伤心理学》读后感(三):用电影慰藉生命
当初要这本书就是奔着“电影”二字而去,我看的电影并不多,但是,我真的爱看电影,所以,我需要一本告诉我某部电影哪儿值得一看的读物。也正因为此,我对于本书的“心理”层面关心较少,而只是单纯地希望找到值得去看的东西。
《电影疗伤心理学》与前一阵对过的《人生不是单程旅行》感觉有相通之处,不过一个重点在“电影”,一个重点在“画”,而二者的最终目的是“疗伤”——治疗生命中突如其来的某些伤害。两本书的作者都是韩国人,装帧及印刷都很精美,掂在手里感觉都很“沉”,不同的是,《人生不是单程旅行》更女性化一些,文字更细腻更感性些,《电影疗伤心理学》则男人视角更重些,文字也更理性更科学些。
人这一生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伤害,而很多美丽的艺术作品正是一种对于“伤害”的艺术化再现,就像本书内所列举的二十一部电影。没有人的生命是一路坦途,我们总得在各种各样的考验中慢慢成长,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独自面对各种苦难,最后遍体鳞伤,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自我修复,但也有一些伤害我们无法自行平复,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外力,或者是书籍、或者是音乐、或者是电影、或者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本书的作者是韩国的著名心理学精神病专家,所以在本书中,他在写作结构上是这样一种安排:引出伤痛——介绍电影——引入工作实例——总结性的“心理药箱”。或许是我的阅读出发点的问题,我的眼球总是被电影介绍和电影光盘的封套所吸引,而对于作者对伤痛的分析以及对于本书来说最关键的“心灵信箱”难以关注,因为所谓的“心灵信箱”,作者给出的都是一些专业术语——至少不是那么生动和易于理解,而这样的文字对于我来说是非常缺乏吸引力的。
其实,关注电影,真正的去感受电影,其平复创伤的力量并不见得比文字小。作者所列举的某些电影,比如说《阿甘正传》、《神秘河》、《第一滴血》等等著名电影,是值得我们一再欣赏,并于每次欣赏中汲取力量或者引发对生命的思考的。电影,可以我们深藏不露的某些感情一个出口,让我们不必再努力“忘记”或者“无视”,而是让我们在他人的生活中感知自己,劝慰自己,从而原谅自己、接纳自己。
爱电影,去看值得一看的电影,以此慰藉我们伤痕累累的生命……
《电影疗伤心理学》读后感(四):听“心灵捕手”讲述电影疗伤心理学
两年前的周日下午,我到万邦书城读书,无意间读到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被深深吸引,随后开始关注和喜欢身心灵,喜欢上心理学,在品读书香文字时,开始兼顾视觉大餐,慢慢观看欧美心理学的电影,《盗梦空间》带我们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美丽心灵》让我明白爱对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人起到决定性作用;《当尼采哭泣》让我了解谈话治疗;从电影中学习,从故事中领悟,这就是看到《电影疗伤心理学》一书时,自己毫不犹豫,收入囊中的原因。
《阿甘正传》缺陷者自强不息的人生,《蝴蝶效应》坦然面对童年闯下的大祸,《玫瑰人生》爱人的离开比死亡更痛苦,《心灵捕手》受伤心灵的自我揭露与重建等等,21部跟心理创伤有关的经典电影为案例构成这本《电影疗伤心理学》,从什么是心理创伤起笔,到心理创伤的原因、再到心理创伤的症状、最后落笔于心理创伤治疗,四个部分,环环相扣,演绎自我疗愈。
书中涉及的电影我看过《阿甘正传》和《蝴蝶效应》。奥斯卡经典影片《阿甘正传》,被称为励志片、爱情片,阿甘智力低下,腿脚也不利索,从小受到同学的孤立和侮辱。男孩们喜欢追打阿甘,阿甘为了躲避只能拼命奔跑,母亲在身边总给他爱和信任,正是这种无声的母爱,让他明白“与其努力完善不足的方面,不如将精力放在开发潜力的优势”上,所以,面对各种困难的环境,他从不自卑,从不畏缩,总能乐观的面对,积极前行,结果总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
仔细想想,人生难道不是这样吗?失恋、离婚、亲人亡故、地震、交通事故、失业、股价暴跌……生活中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这些“坏事件”,谁都不能幸免,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是沉浸其中,一再抱怨命运不公,是将其遗忘于记忆库,等到以后再唤起,还是坦然面对接受,阿甘给我们做了一个明确的回答,用积极地心态,面对任何困难。
这本书浅显易懂,我个人感觉,作者对每个故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的较少,对于形成原因和如何解决问题讲解较少,略显遗憾。
《电影疗伤心理学》读后感(五):《电影疗伤心理学》
虽然我不是电影的发烧友,平时也没有看电影的习惯,但是还是懂得电影的强大魅力。电影其实就好像是一本神奇的书,把你带进另一个世界。当电影结束以后,你才回到现实,才发现原来刚才为之心痛,为之悲伤,为之喜悦,为之震撼的只是一个梦而已。
随着电影越来越多,种类也愈来愈细,而且很多人都发现电影的作用其实并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还有宣传,还有教化等等。因为我是老师,在很多地方看到教育电影的巨大魅力,有的是推荐给老师看的关于教育的电影,比如《热血老师》,比如《放牛班的春天》,比如《美丽心灵》等等,还有的是给孩子们看的,把电影当成一门课程。
这本书也很特别,把电影当做心里治疗的手段,挺有创意的,估计效果能够不错。以前看过一本是根据电影的内容编辑成的书,里面收集的都是主人公不同的心理症状,各种心理疾病在电影中都有所反应,而这本书则侧重的是疗伤,也就是看完以后你自己的成长。不过两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书中根据不同的心理疾病给出了二十一个电影药方,估计比在治疗室的谈话更吸引人,而且还是免费的。有类似心理疾病的不妨看看,不过就本书而言,写得并没有那些电影有趣。作为一个资料来参考还有一定的价值。
感觉书的名字不应该叫《电影疗伤心理学》而应该叫做,《心理治疗电影》。内容仅仅是关于电影的介绍,和相应心理症状的介绍,谈不上是一门新的心理学分支。叫这个名字有点太大了。
里面的电影只有一部看过,就是《阿甘正传》,剩下的都没有听说过,作者是韩国人,和中国人熟悉的电影不太一样。总感觉像《美丽心灵》还有《雨人》这样的电影,对治疗心理疾病也肯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上网查了一下,好多电影都没有查到,可能是因为翻译的原因吧,一些不太有名的电影,如果翻译得不对,就很难搜索到。不过书的扉页上面给了一个邮箱,只要你向这个邮箱里发一个邮件,就能够获得书中这些电影的网址,不过如果没有中文字幕,还是看不了。
《电影疗伤心理学》读后感(六):品味疗伤电影,直面人生惨淡
品味疗伤电影,直面人生惨淡
评《电影疗伤心理学》
当年高中毕业的我背上行囊走出小城,踏上求学之路,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时,突然萌生一种渺小的自我感觉;后来大学毕业,同学为了前程生计各奔东西,当听到了某某同学相处多年,却在彼时提出分手的时候,又感慨人的感情脆弱。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新闻中有的是天灾人祸;阅读书籍,道听途说,还有更多的惨淡人生。我们的一生中,或多或少要经历生活的各种磨难,惨淡经营成了我们人生中最坏的打算。
心理学从探索人的心理结构开始,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也得到了普及,到目前更发挥了抚慰人心、治疗心理创伤的功用,得到了更多城市人的认可。电影的题材来自生活,有些题材甚至直接采用某些人物的真实故事,很多人喜欢看电影,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这本《电影疗伤心理学》很有趣,两位作者本身都是心理学家,他们还是电影爱好者,于是他们寻找了21部关于心理创伤的电影,围绕着什么是心理创伤、心理创伤的原因、心理创伤的症状和心理创伤治疗4个大主题,对这21部电影进行分类整理,通过电影的剧情介绍和人物心理分析,一方面介绍了剧中人物的心理问题和治疗情况,另一方面更是通过剧情介绍了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通过对剧中人物面对心理创伤的种种剧情,为我们更好面对人生中各种突发的事故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学参考。说《电影疗伤心理学》有趣,是因为它可以为电影爱好者提供必要的心理知识,也可以为心理学爱好者提供翔实的生活细节。
随着现代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职员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特别是面临人生的重大变故时,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走上了极端的道路。如何引导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重新走向生活的大道成为心理学的重要任务。在心理创伤的治疗过程中,坦诚的态度和配合的姿态成为了治疗的关键因素;而因为“面子”原因,很多患者会隐瞒自己的心理问题,他们选择了逃避或者否认,任由他们的生活因为心理问题原因每况愈下;有一部分人则勇敢地接受了生活的现实,并努力转变态度,积极配合各种治疗,并最终重新走向了生活的正轨。
生活就是现实,没有任何虚假的成分。如果创伤已经做就,渺小的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现实。在品味疗伤电影的同时,或许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从电影中汲取力量,让我们更有勇气面对人生中的惨淡,从容导演我们自己的电影。
《电影疗伤心理学》读后感(七):于他人的影像世界里窥探人生
看到电影,我就冲了上去。对于影像的喜欢,也常关注友人推荐的四星五星好电影。《电影疗伤心理学》推荐了21部深度影片,是第一本从人们心理困惑角度以电影为案例的自助疗伤心理书。这本书不光是讲电影,更重要是讲电影背后的心理因素。
成长之路,谁没有受过伤?受了伤怎么办,一个人反复地沉浸于伤的那一刻的回忆里不能自拔?还是重新拾起重生的勇气和力量,重新站立于这个世界?电影,之于心理疗伤,于是有了心理学上的意义。
《阿甘自传》缺陷者自强不息的人生;
《蝴蝶效应》坦然面对童年闯下的大祸;
《玫瑰人生》爱人的离开比死亡更痛苦;
《人性污点》 寻找慰藉抚平自卑的伤口;
《心灵捕手》 心灵受创的自我揭露与重建;
《神秘河》 清洗内心的罪恶感;
《第一滴血》 战争和暴力的后遗症。
《从心开始》理解生活中隐藏的圈套;
《密阳》与自己和解,那些回避、逃避与否认现实的创伤;
《绷带俱乐部》幼年留下的心理阴影;
《欢迎光临娃娃屋》冷漠和遗弃,父母给每一个孩子的爱是平等的;
《21克》灵魂的重量穿越时空;
《加油!马歇尔》勇气的力量;
《玫瑰人生》爱恋人生,比死亡更悲伤的别离,不如珍惜。
《深海长眠》与病魔抗争过后的不屈人生;
《闪亮的风采》父爱如山般沉重;
《女人,贞慧》禁闭的灵魂,放弃生活的喜怒哀乐;
《勇敢的人》另一种生命可能;
《儿子的房间》战胜悲伤是生者的责任;
《琴键四分钟》边缘性人格障碍,释放自由热情。
21部影片,21部人生故事。这里的21部,我还没有全部全部看完,只不过看过其中的四部。此外,我喜欢的另一部也具有疗伤性质的电影《自闭人生》不在名单中,但我仍想推荐。坦普尔·葛兰汀,生物科学家,自幼患有自闭症,但是她以自己的经历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门,重新书写人生。“自然很残酷,但我们不是,我们欠他们一些尊重”,而内心有所创伤的人又何尝不是应该更多一些理解和尊重?
书中每章节都有出色的插画,再加上一些有力量的名人名言,每部电影剧情介绍之外,加入了心灵药箱,让我们从理论上理解电影的作用。全书将21部电影分为四部分展现,从认识心理创伤--那些停留在悲剧顶点的记忆,到认识心理创伤的原因---什么能成为心理创伤,再到认识心理创伤的症状---从自我否定到分裂障碍,最后是如何进行心理创务冶疗---正面挑战,治愈的第一步。步步深入,符合我们对心理自助助人的认识,又多了些实用。于他人的影像世界里窥探人生,也于他人的影像世界里重获生命的勇气和力量。唤醒积极的人生,唤醒生命的美好。这便是电影之于人生了。于电影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于电影中,收获一些轻松,一些逃离现实的空隙;也于电影中获知生命的奥秘,一些命运的违和;也于电影中重新观照世界,审视自我,弥补生命的缺憾。
《电影疗伤心理学》读后感(八):21部电影,21次心灵创伤和救赎
应当是这样,每一种文艺都有着让人心灵健康强大的力量。其中我们进行看电影观电视抑或读书等文艺活动的时候,除了获得一些取悦眼球和心灵的享受之外,它们更有着一些对受众心灵救赎的力量,它们落在受众眼里心内时,便各自成为受众的求仁得仁了。
近些年来,看电影观电视此类声色影像文艺节目已在我的生活当中消失,我只一味在纸质文字里邀游,除它之外的文艺活动于是成为了我生活当中一些渐行渐远的过往。这本《电影疗伤心理学》里所提到的21部电影我一部也未曾看过,读着作者对每部电影的扼要简介,竟又勾起了我一些看电影的欲望。电影也原本一直有着它的精彩和价值!而作者正是从这21部心理创伤代表性电影当中捕捉到它们对人类心灵救赎的力量。介绍每部电影的简要内容,从电影当中发掘出一些关于生的领悟、痛的思索,启迪读者自我疗愈心灵创伤,迈向更健康的精神生活。
人生是一场不能NG亦无法预演的电影,根本没有人能够掌控演出的过程和结局。我们清楚知道在这场自己导演和上演的人生电影里会有美好和伤痛相伴,当我们无法幸免失恋、离婚、亲人亡故、地震、交通事故、失业、投资失利、考试失败、遭人排挤、职场不顺、多病多痛……等等这些坏事件上演的时候,我们怎样做到让其对自身生命的伤害降至最低呢?这21部与心理创伤有关的电影,作者将它们列为心理自我疗愈案例,列出一些人生当中最常见坏事件造成的心理创伤,分析产生创伤的原因,受到伤害的症状、然后给出一些治疗方法,帮助创伤者完成一种自我疗愈。21部电影是21次创伤案例,作者从心理学观点出发加以分析说明,使读者从心理学方面对心理创伤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我觉得其针对创伤给出的自我疗愈方法不多,心灵药箱多是解释一些心理学上的专业知识,读者最想得到的疗愈方法写得太少,这使得本书的阅读价值逊色了不少。
不过作者对21部电影的精要简介,对于喜欢电影的人亦不失为一次精彩的影讯介绍,不防从以下电影中找到所爱。无论看哪一部电影,相信每个人看的角度和需要不同,所得和感受一定不同。它们是:
1《从心开始》---生活中隐藏的圈套
2《密阳》---面对束缚现实的噩梦怎样抉择
3《绷带俱乐部》---琐事也能给人带来伤痕
4《欢迎光临娃娃屋》---冷漠和遗弃是儿童成长期的致命伤
5《21克》---不可预测的事故、犯罪、疾病所带来的创伤
6《加油!马歇尔》---安慰并克服心理创伤
7《玫瑰人生》---失去爱情的心理创伤
8《深海长眠》---对于绝症患者,死亡同样有价值
9、《闪亮的风采》---父亲带来的创伤
10《女人,贞慧》---强奸受害者后遗症
11《勇敢的人》---创伤改变性格
12《第一滴血》---创伤后产生应激障碍:战争恐惧症
13《神秘河》---儿时的选择改变一生
14《蝴蝶效应》---钝化创伤的伤害
15《阿甘正传》---创伤后一些肯定的经验和思考
16《心灵捕手》---伤害不是自己的错
17《儿子的房间》---家人间的真诚沟通能够治愈心灵创伤
18《我们的幸福时光》---共鸣是更好的创伤治疗剂
19《阳光小美女》---接受创伤,家人的爱战胜一切
20《琴健四分钟》---受伤的心灵可以通过艺术而治愈升华
21《人性污点》---真情告白能够卸去过往的伤痛
《电影疗伤心理学》读后感(九):【转载】 冉云飞:生活的一部分叫伤害
对知识的接受和输入,好比吃饭,我们很容易形成兼具堕性和势利的路径依赖,因此翻译欧美书籍成为国人接受外来知识的常态。接不接受什么,译不译介谁,市场在其中起着不小的作用,但谁的文化里包含着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普世价值,当然会被不由自主地输入进来,即使我要谈的韩国学者金俊基的《电影疗伤心理学》也不例外。
如果我说所有人当然包括中国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这相当于说所有人都是精神病。在一个不少人连神经病和精神病都分不清的国度,这实在是个过于果敢却又无法否认的事实判断。也就是说,没有谁只是置身事外的医生,因为我们都是疾病的一部分。不特此也,如果我说你一生中的伤口多半来自你的亲朋好友,你可能会暴跳如雷,说我打胡乱说。但事实正是如此,亲密关系的建立是要消耗时间、心灵沟通、隐秘共享、祸福同当的,而这一切无不因距离太近、长相厮守,而变成心理伤害的温床。
金俊基讲创伤之治疗,用的是讲电影故事和心理学知识璧合起来的办法,于是可读性可视性趣味性,就一下子提高了不少。打破心理学知识的专业性壁垒,降低了准入门槛,可使门外汉和内行,都有阅读的渴求。通过解读21部电影,金俊基探讨了什么能成为心理创伤、心理创伤停留在什么地方、从自我否定到分裂障碍、正面挑战及治愈四个部分,让读者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此前不曾有过的阅读经验和心理认知。
有些阅读体验,乍一看到,应该还是令人震撼的,如他分析《闪亮的风采》时就说“有一种创伤叫父亲”。父母都希望孩子快乐、健康、有成就,但很多父母却没有学会尊重孩子,而是用爱的方式来绑架强加自己的想法。不管孩子是否有兴趣是否愿意,总是通过自己的权威和人生经验来规定孩子的选择,如此一来,孩子就彻底地成了父母生活的附庸。更可怕的是,由于“加害者”是父母,受害者容易把“加害者”理想化,从而完成一种完全没有自主意识的转变,成为父母的跟屁虫和复制品。这种“人质”最终“爱”上“绑匪”的情况,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但这种综合症在父母对待子女这一点上体现得更为幽深隐秘,而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晓。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转型时代,生存压力畸大,生活严重失范,人的内心压力骤增。但由于我们一直不把心理问题当成疾病的一部分来看待,或者要么妖魔化心理疾患,因而不少人变成讳疾忌医的“蔡桓公”,累积了许多心理创伤,而未得到有效的治疗,不仅上演家庭悲剧,而且成为社会悲剧的一部分。如今我们会遇到上访被“安元鼎”,拆迁“被自焚”等无助的事情发生,几十年来各种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创伤,可以说很少有家庭能是幸运的例外。在此种情形下,人需要适度的麻醉才能缓解创伤并且继续前行。金俊基通过分析《蝴蝶效应》一片,来说明人在极度受伤害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脑内啡的“麻药”,以减少对现实的剧烈反应。但问题在于,“如果脑内啡过量分泌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那样的话,人会进入错觉之中,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能认知现实世界”。这样的事例在我们频受创伤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麻木、冷漠、迟钝等都这样的人对现实生活的“最佳”应对。
人一生所受的诸种心理创伤,只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区别,没有谁能逃脱。换言之,受到伤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谁的人生没有受到过伤害呢?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学者特鲁曼说:“我们应该具有坚强的意志,真实地接受未知的事情及其带来的后果”,这对人有比较高的要求。事实上我们对大部分人不能或者不应有这样的要求,难道脆弱、胆小、懦弱不是人性的一部分么?我们不是说人性中这样的东西值得赞美,但起码应该有同情之了解,用得体的心理疗伤方式,才有使这些人的生活恢复应有的正常。
《电影疗伤心理学》读后感(十):让伤口成“瘿”
在一些树的树干上,如果我们注意去看,就会看到一种树瘤,那是树木受伤之后,出于生存的本能,细胞无性繁殖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树木将大量的营养集中到伤口来进行修复,导致树木其内部的纤维组织产生了变化,因而生成的树瘤会自然地形成形态各异的花纹。在中国的古代,这种树瘤被称为“瘿”。用这种瘿木所制的家具及工艺品,从外观上看,木纹独特华美;从内在上说,质地细腻油润且不易变形。有些名贵树种(如花梨木)的变形十分稀有,因此也更加珍贵。损害,曾经给树木造成伤痛。可是,损害从另一方面说成就了树木的美丽。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又有谁没遇着过沟沟坎坎?没被有意或无意地伤害过?既然无法避免,为什么我们不学那些树木,努力让伤口结成美丽的“瘿”?让曾经的痛苦绽放出光华?心理治疗,实际上就是人类试图让伤口结“瘿”的方法。
一般说来,人的思想上受到打击时,一部分大脑会立即行动起来,前来救援受伤害的地方,就像我在评论的前段用“瘿”来举的例子一样,但是,如果打击非常沉重,就会毁掉大脑的这一自然机制,伤痕便得不到应有的消除,从而留下心理疾患。因此,当我们的心灵有不堪承受之痛时,不必讳疾讳医。《电影疗伤心理学》中,提到了一部电影:《心灵捕手》,这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影片中,马特.达蒙所饰演的男主角-威尔的心理便存在着这类问题。以作者专业的说法是:威尔童年痛苦的经历被他的大脑不经处理地封闭了。这对他后来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他不信任任何人,包括爱人、包括自己。他一方面渴望得到帮助与理解,可另一方面又害怕别人进入自己的心灵深处。建立肯定的信念,是治疗的关键。治疗威尔这类的心理问题,有时候需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心理医生西恩最后的重重一击,终于让威尔敞开了心扉,放下了重负。的确,有时候我们以为,我们伤口上的痂是痊愈的表现,但是,一旦揭开,却发现,仍然鲜血淋漓。威尔在勇敢地正视自己的淋漓鲜血之后,终于能面对真爱、认真考虑自己的人生。
在影片中,威尔是幸运的,得到了帮助。可是,在现实中,恐怕还有许多像威尔一样的人不知道自己需要帮助。读一些心理学,事实上也是帮助我们自审心灵。
在这本书中,还提到了另一部电影,《蝴蝶效应》。这部电影,曾让我印象非常之深刻。让我感到震撼的不只是这部电影的所表现出来的想像力,还有它所呈现出的、人面对命运的那种无力感,这种感觉让人绝望。但是,我却忽视了影片中所隐含的深层思考,即:童年的无心之过伤害的不仅仅是被害人,还有伤人者自己。电影中男主人公的童年时期,因顽皮曾对他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年幼而无能力保护女友不受侵犯。成年后,愧疚感与无能感一直让他寝食难安,妄想中对过往过失与无能的补救却又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另外的伤害,最后,主人公得出的结论是,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在母亲的肚子就该结束自己的生命。当一个人被无能感与愧疚感折磨时,如何自救?电影中没说,在《电影疗伤心理学》中,对于如何治疗愧疚感造成的心理伤害,作者给了一个建议:“对创伤事件以全面的视角再次审视就会得到崭新的分析,记忆中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帮助消除现实中的自责、无能为力和恐惧等不良感受。”愧疚感,可能许多人都曾有过,最常见的描写愧疚感的一句话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书中所给出的治疗愧疚感的方法说白了,无非是为自己所做的感到愧疚的事情找一个让自己的心稍安的借口。以我浅薄的看法是,那似乎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欺。但是,伤害已然造成,不自欺又能如何?路还得走下去。所以说,就算是为了自己将来不要到处找后悔药吃,记得从现在开始,珍爱生命,善待他人。
有一类电影被我们称之为励志片,如《阿甘正传》等。在我们观看这类影片时,往往感动于主人不屈的灵魂。但,我们往往忽视主人公面对困难时,思维的转换。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总会哀叹命运的不公,许多人都知道这句话:“上帝在关上门时,会为我打开一扇窗。”但是,窗在哪里?绊脚石是否能被我们打造成自我提升的基石,取决于自我思维的转换。阿甘因为受人欺负而不得不拼命跑,反而让他成为了长跑健将。在逆境中寻找动力,有时候就得需要像阿甘那样的一根筋。
读这本书,我是先拣了我熟悉的电影范例来看,小有收获。通过电影来讲解心理学,个人认为是个不错的方法,对心理创伤的认识因着作者对电影中人物的心理状况的深入讲解而变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