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3-23 03:33: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10篇

  《乌合之众》是一本由【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作,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合之众》读后感(一):乌合之众抄书

  2017-3-18 开读,2017-4-1读完。作者提出的这个观点无疑伟大,但就书来讲,和所有单一观点的书的写作一样,核心观点三两句就可讲完,剩下的就是翻来覆去自圆其说,显得非常空洞,并无缜密的结构和详实的内容。了解一下它的核心思想即可,不可信奉。

  《乌合之众》读后感(二):作者的真知灼见历经百年而不褪色

  不得不佩服作者,一百多年前的著作,许多观点延伸至当代依旧适用,并屡次不断地得到证实。真乃大预言家。

  此书读完有震撼之感,掌握大众的心理,无论对国家的统治、企业的管理乃至工作小组的领导都大有裨益。一个有力的统治者,不一定是能力超群智慧过人,但一定深谙大众的心理。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到底哪个版本比较好?

  这么多版本,到底哪个比较好?

  貌似这个封面比较好看.

  想败,不知道败哪本啊!

  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棍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

  《乌合之众》读后感(四):评《乌合之众》

  我看的版本有很长的译者对于原书的一些理解,介绍了勒庞其人,介绍了他生活的时代的法国,对于理解原书很有帮助。正如副标题所说的这是一本关于“大众心理”研究的书,它告诉我们当你成为一个群体的一员,你就不再是你了,你的理智,你的智商,你的情感都可能被“你处于一个群体之中”这个事实所左右,这种影响有可能让人变成恶魔,也有可能让人变成英雄。这恐怕也是今年来很多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比如,有人想跳楼时,站在楼下怂恿起哄的群体;比如,小悦悦被面包车碾压而围观者无人施以援手;又比如,当年长江大学的10名大学生为了救2名落水的少年而手拉手下水救人,结果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而且,我是看了《狂热分子》之后又看了这本《乌合之众》的,两本书的有些观点遥相呼应,很有意思。

  《乌合之众》读后感(五):打着红旗反红旗,喊着口号批口号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论证方式,书里面讲群体容易受断言和口号的引导,难以接受严密的逻辑推演,而作者在书中就大量使用断言,结论,论证大多通过举一两个典型例子,这也是标准思政教材的结构?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忽悠群体的方式?

  然而当你看《乌合之众》的时候,看到作者给出的结论,你会想的是:“真是这样啊,群体果然如此,我之前怎么没注意到,作者真厉害!”,然后就在直观下承认了这结论而没有任何怀疑和思考过程。而直观或形象也是本书中所说忽悠群体的最好武器。

  当你如此想之后,再看无数人盲目地推荐和肯定《乌合之众》。在这种讽刺性的效果下,不正是说明了书里的道理吗?作者形象的断言和口号,受到了不分时间和国籍的群体的普遍认可和欢迎,而且这种“洗脑”几乎是在每个人的阅读中单独进行的。我甚至觉得这是一种新的说理方式:实验论证法。

  我们就是群体!

  于是这本书的说理方式,就成了这本书本身所表达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和这样的文体,不得不说,恰如其分地“合适”。

  《乌合之众》读后感(六):浅谈一二理解和感触

  第一次读社会心理学书籍,在诸多方面因和平时接触的领域交叉不多,难以理解或引起共鸣,仅就一些小点浅谈。

  1、作者的论证方式在很多地方不足以让人信服,或许其结论的得出经历万般考量,但书中并未给出严密的逻辑推理,有时仅以一段事例给出结论,难免给人武断之感,联想作者所言“断言”,不禁莞尔。而且语言多有冗余重复之感,尤其是第一部分。

  2、公众很多时候缺乏广泛而全面的信息来源,加之以讹传讹、媒体导向和寻求刺激的心理,便导致公众对当时当下的很多事情的判断在事后看来缺乏足够的理性,甚至可能导致偏执与狂热。此外,混杂在人群中,以主流思想和做法武装自己,既满足了寻求庇护的安全感需求,也避免了成为众人一致攻击的靶子。

  3、看此书之前一直对宗教信仰充满好奇,寒假去杭州玩时误打误撞旁观了一次礼拜。读毕此书,看的出作者对宗教饱含不屑,将其视作骗术,盛大的仪式也是强化这种骗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联想到杭州的经历,对此点不能同意更多。然而对宗教的批判倒认为略有些苛刻,抛开对宗教血腥史的不了解而不能将其作为个人考量的一部分,至少宗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心灵无依的大众某种寄托,以及人生中遭遇的很多事情的合情合理的解答。既然宗教和科学同为解释世界的方式,后者可以获得当下大众的拥簇与仰视,作为另外一些人的“科学”的宗教,也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4、摘录一段:

  “如果应试教育仅仅是无用,我们尚可同情那些孩子们,虽然他们没有在小学里从事必要的学习,但好歹学会了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和科学常识。而这种制度造成的危险要远比这严重得多,它使服从它的人强烈地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极想逃之夭夭。”

  既已至此,重写开头已无可能。那么我能做些什么呢?

  不带偏见的深入事物本质,爱上它,或是给厌恶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

  5、再一次感受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以及一个独立于时代、在历史之外旁观的人的幸与不幸。

  《乌合之众》读后感(七):乌合之众是一个中性词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勒庞所描述的乌合之众是指无意识群体,每个人都可能在某时某地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当个人屈从于集体的决定改变了自己的立场时,当神圣感和自豪感受到组织和相关仪式的影响油然而生时,一个无意识群体便已出现。最睿智的头脑,也无法抗拒理性之外的力量,因为无从知晓。

  第一卷描述了群体心理的特征。当无数个人集结成一个群体的时候,无论社会背景是否相同,都会表现出几个共同的特征,即受无意识本能的支配,理性荡然无存;极易受某个领导者的暗示;无法认知可能存在的障碍;群体的力量经过个人的汇聚和传染而无比强大。由于这些特性,群体或成为时事造就的英雄,或成为遗臭万年的罪人,皆由及其偶然所受的暗示决定。

  第二卷描述了群体观念的成因。本能才真正是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群体的全部行动。既无理性存在,群体无不反映一个种族的根本特征,民族性格决定了民族命运。漫长历史孕育而成的民族性格,就是扎根在个体内部的本能。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填鸭式教育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多地模仿,也就意味着更多地接受了民族性格。教育的作用不应该是知识的掌握,而是思考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思考,才能认清事情的真相,才能尽可能对抗本能的支配,作出正确的抉择。我并不愿成为站在高处讲话的人,也不愿成为在下面仰着头听话的人。

  第三卷叙述了部分代表性群体的特征,如犯罪群体,刑事陪审团等,这些群体虽具有特殊性,但本质上无不具有无意识群体的普遍特征。对这些群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大众心理学也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角度。

  《乌合之众》读后感(八):教育制造无产阶级大军

  当前主要观念中,首先提出的是:教育能够改变人。在这个问题上,很多杰出的哲学家,已经毫不费力地证明: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实他更幸福;既不能改变人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人天生的热情。甚至在某些时候,教育的坏处还会大于好处—如果收到了不良引导的话。 那些成为社会敌人的,往往是受过高峰教育的家伙。正确的教育还是十分有益的—就算不能提升道德水平,至少也会有益于专业技能的发展。 从入小学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意识从来派不上用场。受教育对于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很多孩子在学校里开始对着语法和公式努力,为的是做到准确重复、出色模仿,这种教育的唯一结果就是把我们变成学舌的鹦鹉。 这导致工人不想做工人,农民不想当农民,而大多数地位卑贱的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公务员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后代从事任何别的职业。学习的唯一目的不是让人为生活做准备,而是打算让他们有一个稳固的铁饭碗,想要取得成功只要懂得结党营私即可,无须任何自我定向,也不必有哪怕只是一丁点儿个人的主动性。 应试教育制度在社会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这个群体对自己的命运愤愤不平,随时都想起来造反。在高层又培养出一群轻浮的纨绔子弟,他们多疑又轻信,对国家抱着迷信搬的信任。一边把它视若天道,一边却不忘对它表示敌意,总把自己的过错推给政府,但离开了当局的干涉,他们便一事无成。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了这么多有文凭的人,却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另一些人无事可做。于是,没有得到职位的人便全都成了国家的敌人。能够帮助我们走向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造成的人力浪费还能够接受,然而这种教育制度与实践生活不断脱节的趋势却令人忍无可忍。 我们的教育不仅没有让年轻人获得更好的生存能力,反而破坏了这些能力,使得我们的年轻人一走入社会,进入他的活动领域,就开始遭遇一系列的痛苦与挫折,由此给他造成的创痛久久不能痊愈,有时甚至失去生活能力。 如果不能认清教育制度的荒谬,任由我们的学校培养一批批狂热的暴徒、无知的庸众,可以遇见在不远的将来,为我们的民族走向衰败铺平道路的,正是我们的教室。看了这本书后对此尤为感慨。

  《乌合之众》读后感(九):概述

  本书是作者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深入观察,提炼出来的对群体表现出的非理性或者说是极端的情感的观点总结。作者描绘了群体的普遍特征、心理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了它们形成的原因和受什么因素的影响。书的末尾重点介绍了犯罪、陪审团、选民和议会几个群体。

  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作者的广袤才华,以及鞭辟入里的眼光。难人可贵的是,这本1895年写成的书,放到现在来看,绝大多数观点都是成立的。一方面来说,是作者抓住了历史轮回的共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纵观几千年来人类的发展,科技进步虽然突飞猛进,但社会的进步却举步维艰。虽然在近代创立了民主议会,三权分立,普选和共产主义等新名词,但很多只是换了个名字,它们本质上对社会带来的影响还犹不可知。现代社会的民主赋予了平民更多的权利,但如果他们只是乌合之众,那么如何利用自己手上的权利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呢?况且,同样的民主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表现出来的大不一样。各民族在深处仍然受自身民族性格的影响。

  书中作者夸大了理性的作用,重点写了群体受情感影响的弊端,对于情感带来的积极意义笔墨较少,当然这也超出了本书的主题。作者自己也有所察觉,在第一卷的最后一节也主张群体永远需要宗教和偶像。而对于政治制度的革新,作者的观点从现在来看略有偏颇,但这种革新带来的影响,对人类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无法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只能在一步步实践中,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回过头来探讨我们今天所发生的一切。而这远远的超过了作者的能力,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局限。他看不到今日的世界,台湾的普选制度已经成了华人世界的翘楚,阿拉伯之春席卷中东。虽然这些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但已成为今日世界的主流。

  总体来说,作者全书采用的是positive statement,没有做所谓的价值判断。对于网上活跃的cynics们,推荐阅读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访谈录。http://zhan.renren.com/yanhuangchunqiu?gid=3602888498030618314

  《乌合之众》读后感(十):与其惊叹于这本书,倒不如说被作者的博学所折服

  囫囵吞枣地看完了《乌合之众》,重新巩固了下以前学到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即个体淹没在群体之中,会失去个性,失去理性,忘了自己的身份,在群体的影响下做出单独个体不可能做出的行为,行为近于疯狂。

  作者用大量的事例加以说明,引经据典。只是那些例子于我太过遥远于陌生,大多是古埃及古罗马等那时候的事情,很多那个时代我听说过得和没听说的大人物的事情。对这些知之甚少反而更不想读下去,所以就跳过去了。

  作者,正如书开头介绍那样,是一位非常博学的人,涉猎广泛,且著作也不少,很多观点还至今影响着我们。书中也谈到了作者对教育的看法。现引述一段:人们常常会持有一项错误的观点:教育能够使人大大地改变。

  这种观点坚持认为,教育会万无一失地改造民众,甚至于把他们变成平等的人。

  然而我们要说的是,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

  甚至在某些时候,只要进行不良引导,教育的坏处还会大于好处。

  统计学家在这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佐证,根据他们的观点,犯罪随着教育,至少是某种教育的普及而增加。社会的一些最坏的敌人,也是在学校获奖者名单上有案可查的人。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危险状况,都是因为这种教育制度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心理学基础上面。这种基础认为,智力是通过一心学好教科书来提高的,只要一个人的成绩足够好,那么他的智力就会稳步提高。

  由于接受了这种观点,人们便尽可能强化许多手册中的知识。从小学直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意识从来派不上用场。受教育对于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

  于是,许多孩子在学校里开始对着一篇篇语法和纲要努力,做的准确重复,出色模仿,直到变成学舌的鹦鹉为止。这种教育的唯一结果,就是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

  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工人不想再做工人,农民不想再当农民,而大多数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儿子从事别的任何职业。学习的唯一目的不是让人为生活做好准备,而是只打算让他们从事政府的职业,在这样的行当里想要取得成功,无需任何必要的自我定向,或表现出哪怕一点个人的主动性。

  说到底,应试教育制度在社会等级的最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这个群体对自己的命运愤愤不平,随时都想起来造反。

  而在最高层,它又培养出一群轻浮的权贵阶层。他们既多疑又轻信,对国家抱着迷信般的信任,把它视同天道,却又时时不忘对它表示敌意,总是把自己的过错推给政府。离开了当局的干涉,他们便一事无成。

  尽管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凭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于是只好让另一些人无事可做。因此,它只能把饭碗留给先来的,剩下的没有得到职位的人便全部成了国家的敌人。

  可以说,掌握一些派不上用场的知识,是让人造反的不二法门。

  这些教育的观点也引起我很大的共鸣!共鸣得我又想来劲地批判现代教育了。好吧,打住。

  有兴趣的朋友还是可以看下这本书了,但如果只是对社会心理学部分的从众、旁观者效应等这些部分感兴趣,我还是强烈推荐国外翻译版的《看不见的影响力》,相信能获益更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