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路》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11 03:3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路》经典读后感10篇

  《路》是一本由[美] 科马克·麦卡锡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路》读后感(一):火种就在你的身体

  两个多小时看完麦卡锡的《路》,心情始终包裹压抑的末世情结中。作者描写了一个黯淡无光,寒冷坚硬末日世界。大量运用短句和动词,全书几乎没有多余的描写和对话情节简单至极,只是一对父子一天天地前进,求生,寻找食物,躲避猎杀。正如男人所言,这样的生活是会令人嫉妒那些死去的人。在我看来,这部小说中的男人,象征人类求生的本能保护子女延续种族的本能。而男孩儿则象征着善,正如男人所说,男孩儿的身体里有火种。读小说时不禁思考,在末日世界中,如果死亡是注定的,那善与同情必要吗?也许没有必要,但是是善,让注定的毁灭不仅仅是毁灭而已。所幸作者也怀有希望,所以才让男人死去之后,男孩儿终于遇到了两个“好人”。让整本书灰暗阴冷色调带上了一丝丝的暖意。也让作为读者的我在合上书本时心情终于不再那么压抑。“上帝呼吸就是他爸爸的呼吸,虽然上帝的呼吸会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直至天荒地老。”

  麦卡锡的风格果然很像海明威,冷硬坚定,是我深爱的纯爷们儿的风格~明日继续读他的另一本小说:《穿越》。

  《路》读后感(二):地图迷宫

  麦卡锡的擅长之处,也是他的个人风格,即呈现残酷。文中残忍段落比比皆是,虽然没有血色子午线中那么赤裸,但是仍令人触目心惊,某个情节甚至让我有些不适作家用词风格接近海明威,并用适当的细部描绘心理描写弥补了简洁必然导致的单调语言风格。他用一些生僻和怪异的词组营造出没有生机的末日氛围,带着些残酷的诗意和哲思。他并没有花费笔墨解释末日是如何来临的,也很少提及人类曾经生活的美好时光,闪回和插叙几乎没有。(小说的复杂性似乎在这里不可避免地打了些折扣)文中最多的场面便是行走和攀爬,还有在充满死亡诱惑的梦中惊起。当城镇国家界限消失,世界上只剩下了路。面对没有尽头的路,有人毫无顾忌地大开杀戒,做食人的动物;有人脆弱不堪地放弃生命,成为死亡的情人(男人的妻子);有的人尝试着去做一个好人。 我认为,小说的名字叫《路》是有一层深层的含义的,小说结尾段落似乎启发了我:鱼身上的图案,地图与迷宫。这个世界可以是路交织而成的黑暗迷宫,永远没有出路,永远没有目的地。它也可以是地图,如果你愿意怀揣火种,坚持信念和希望。一切选择权在你之手。 布满灰烬和骸骨的世界里,人性丑恶光辉无时不刻地发生碰撞,这是个灰暗但仍有光亮的世界。(麦卡锡和早年风格果然不一样了啊,是年纪大了嘛) ps:给三星是因为我拿他和同时代的另外三位美国作家比,麦卡锡的语言水平差了点。

  《路》读后感(三):路

  这本书是儿子借的,他上学去了。我留下看。

  他说这就是《老无所依》的原作者科马克 麦卡锡写的,也拍了电影,叫《末日危途》。查了下,竟然是维果演的,皆好评可惜没找到资源,还没看到。

  书拖了两月才看完,开始就是父子俩在路上,很写实,我怕是先锋作品不易读,拿起放下,开头看了好多遍。真的读下去竟然爱不释手,每天规定只读几页,不要马上读完,不然不好消化

  句子很简洁。情节更简单。劫后余生,父子俩在路上一路向南,寻找新的栖息地,这时候人之间没有信任,只有劫掠,猜疑,寒冷大雨一路跟随。一边看一遍想,如果是我在这种情境我会怎样,大概早已放弃,自我了断了。前路有什么?一样的饥荒一样的荒凉。书中说父亲坚持下去的希望就是儿子,要让儿子生存下去,也只有这个希望了。全书一直在路上,见到人吃人惨剧也只能奔逃。遇到别人的储藏室,也只是休息一阵继续向前。虽然有绝望气息,但是还是佩服父亲的坚毅

  到这时候,房子钞票信用卡全成废墟,人能依靠的是枪 食物衣物 火种和自己勇气求生的技巧。真的会到那么一天么?象这样不知死活疯狂自然劫掠好像还真有可能的。

  书中没有说这情况是怎么造成的,大片的饥荒,火灾后的焦土,河流断流。。。能引人思索的更多。

  我觉得书名翻译的好,就是路,在路上。即使我们现在也不是在路上么,身外之物即使存在不过是更舒适一些,可是还不是一样在路上。真的需要很多勇气和希望啊。

  电影名字限制多了。未必是末日才有危途啊,也许是新的开始,最后不是有斑点鲑的小溪出现了么!

  虽然人物很少,还没有名字,也没有花哨的情节,但是书很好读,因为简洁,层层推进。那些对话也简单但是非常有感染力。仿佛身临其境。作者功力深厚,好。

  《路》读后感(四):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读《路》

  之所以在图书馆借这本书,是因为它和《美丽新世界》是同一书系的。于是我很自然地想,既然《美》那么出色,这本书应该也不会太差吧?

  结果完全错了。

  首先,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前言,有一种让你看了它就立刻不想读小说的本领。我讨厌这本小说的一半责任或许就应该由这篇糟糕的前言来承担。不知道这个李杰是谁,那句“‘诲淫诲盗’的言情故事”让我着实很生气。如果说写淫写盗就是诲淫诲盗了,那《路》里的故事不是教人去杀人吃人么?

  不知道和美历史短暂有没有关系,这本书完全没有历史背景,故事也是完全架空的,很空洞。但不是说所有架空的小说都不好,现在小说的形式各式各样,不一定非要用传统的那套“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格式,但你起码得说出个什么呀!但是这本小说除了找吃的、弄遮雨布和换裹脚布之外,剩下的情节少之又少。别人夸的那些优点我没有看出来一个。结尾更是不合情理,前面努力说人吃人什么的,最后突然蹦出来个跟公益组织似的一群人,你玩哪?

  简直就是公路小说,完全的流水账。父子俩天天干了什么都要写进去,一天一天过得比日记还仔细。语言也太过简洁。也许为了是营造荒凉的气氛吧,但也要有长短对比才能有那种冲击力啊。而全是短句会语言苍白,简直像小学生作文一样。还有,父子二人的对话太故作深沉

  与现在的悲怆形成对比的,是过去美好的景象。也正如长句对应于短句一样,或许为了这种对比,在描写过去美好样子是应该多用长句。作者也差不多用了这种方法。但那些句子实在平淡无奇了。“他曾于类似的河流边,观看过鳟鱼在深水中一闪而过,在那茶色的水中,鳟鱼只有在侧身觅食时才昙花一现太阳光投射在黑暗的深水中,恰似洞穴中闪过一阵刀光。”是这其中比较出色的句子,但和《瓦尔登湖》里同样描写湖水和鱼的句子相比,实在太普通了。

  最后,翻译也很烂。“石板床,他睡的是。”这叫中国话吗?这种句子除了出现在特别口语化的情况下之外,还有别的地方见过这种句子吗?估计原句是个倒装句,翻译成“石板床,他就睡在这里”不好吗?您那“他睡的是”不别扭吗?

  还记得我以前看《宝石情迷》的时候,一直在想:“也许下一段就有意思了。”但最后这本书也没有有意思的地方。我现在看《路》,一直在想:“下一段肯定还特别难看。”结果果不出所料。话说确定它的难看,就是我看这本书的动力……

  总之,这是一本故事差、翻译烂、前言恶心的书。以后再看这个系列,一定会慎重再慎重。常言道,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所以常去充满了地摊书的小城市图书馆借书,怎么能完全不与三流书接触呢?

  《路》读后感(五):为什么要沿着路走

  近年来各种末日题材较为流行,从类似辐射3,美国末日,我还活着等游戏中呈现的焦土世界,到影视作品2012,waliking dead ,knowing还有颇具文艺范的忧郁症中,各种作品竭力让人对末日降临,世界毁灭保持旺盛想象力,要让人们设想自己如何在各种末日场景中生存,回过头想想自己的如今的世界,无论多遭,总好过末日来临吧。但是这些作品中,因为太注重末日形势 ,太注意末日来临应该是什么样子,而没去写末日之后应该是什么样子 ,到那时人类的生存又该如何。

  《路》的末日设定就是在灾难发生的几年后,在主人公生存的世界中,动物的踪迹已无处找寻,各类植物也不再生长空气也不再干净,总是浑浊凝滞,天空也不再是蓝色,而是阴沉灰色。不时地,发生一些余震和火灾,整个世界已经毫无生气,正在一步步的走向衰亡。男主角和他的幼子,正赶在冬日来临前赶往南方,他们推着小车,沿着公路,沿途找寻可以放进嘴里的食物,并不时地躲避他人,以免成为别人眼中的食物。在这样的世界中,文明及其所代表的一切,不能帮助这对父子生存下去,反而有可能会危及到他们的生命。因为在这个世界中已经没有了文明的土壤,现代建筑都已残破不堪,花草树木早已不复存在,生存资源日渐稀缺,幸存下来的人们必须为了自己的口粮而互相残杀。

  小说的剧情很薄,主要是父子沿路赶往南方的过程,所以读完之后的感觉就是他们一直在走,一直在逃避他人的猎杀,为他们能找到那一点食物而松一口气。虽然剧情比较淡,但却写的比较真实,从细节可以看的出,那是一种残酷的真实。比如男人在梦中,会梦到自己和妻子在自己家中温馨画面或者是自己站在开满鲜花草坪上,迎着微风,但他一从梦中醒来就知道这个并不是好梦,因为对于现在的他来说,这样的梦就等于死神向他发送的信号,是想让他对眼前的世界失望,继而失去继续活在这地狱般的现实中的动力;另一个例子是在这个世界的生存准则,并不是互相帮助,而是互相躲避,互相躲藏不让其他人发现自己。类似于《三体》里面的黑暗丛林法则,为什么宇宙中的各大文明不见面,因为在一个黑暗丛林中,在不知道对方强弱善恶的时候,最好的原则就是大家相互避而不见避。在这个资源稀缺的世界中,大家互相既是食物也是敌人,所以最好就是躲着他人。

  父子遵循着这个原则,时刻提防着他人的偷袭,可是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干脆走在荒野,为什么不躲着路呢。这里就要说起为什么这个小说要叫路了。在路上走 ,一方面便于在地图上走,一方面沿路的食物比较容易找,但是我觉得路更具象征意味的意思,应该是人类文明,象征着已不复存在的人类文明。父子走在路上,就是走在人类文明的脉络中,继而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还是一个人类,还有一个人所具有的良知道德理性。文中儿子在躲过了他人威胁或者在见死不救都会问父亲 :我们还是好人对吧?得到的总是父亲肯定的答案:对,没错 ,我们是好人。这一遍遍的确认,也是想提醒我们,在这样的世界中,做好人有什么意义,行善的土壤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么还需要善吗,将善恶放到这样的环境讨论,剥除其他的干扰,才能看出人类道德行为本质,才能看出如今处在现实世界中的我们的行为究竟有何意义。

  《路》读后感(六):假如世界末日突然降临

  假如世界末日突然降临。

  你正与孩子玩耍、低头看手机上一条微信、下班路上百无聊赖等一个红灯、在厨房择一把青菜准备下锅……刹那间山摇地动、火球喷射,楼房坍塌路面凹陷,扑面而来大火席卷一切,吞进的是物体,吐出的是灰烬……死亡成批成批地发生,绿树红花、金黄的太阳、雪白的鸽子瞬间消失。世界顷刻枯竭,如烈火中失去颜色、一段段破碎分裂的画卷。灼热的空气和燃烧的余烬呛得人无法呼吸,仅有的幸存者惊慌失措、无处可逃。一切文明从此分崩离析,一切土地从此颗粒不收,一切生命从此无立足之地

  你有没有想过,真正末日,你所拥有的已全部失去,你的未来已全部消亡,唯一包围你的,只有饥饿、寒冷、痛苦孤寂,这时候,死比生更容易,你是否会选择艰难地活下去?

  这就是科马克·麦卡锡关于“路”的故事发生的背景。

  这条路既是故事的主人公——一对幸存下来并决定活下去的父子,从北向南、从极寒之地向着温暖之处艰难求生的真实路径,也是关于人类生存希望的隐喻。

  看过电影《老无所依》的人,大概对那种科马克·麦卡锡式的生死对决并不陌生。在那部改编自他同名小说的电影里,追捕者和逃离者、猎人猎物之间都有着野兽一般的直觉、最原始的嗜血本能,这种隐藏在“人性”外衣下的“兽性”,让世间一切法则形同虚设。在《路》里,文明的崩坏更为彻底,主人公每天都要为能否找到食物、能否在恶劣自然环境中活下来穷尽一切气力,然而麦卡锡给予他们的真正考验,不是与自然,而是与自身的搏斗,是在生存困境中思考人类的道德困境,不仅是在生与死,更是在善与恶中做出抉择

  首要的困境是:要不要吃人。

  尽管一个人生存的目的只剩下“觅食”时,与兽类也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保持“曾经为人”的尊严,是人类未来能够走出困境的重要前提。所以《路》中的主人公首先拒绝的,就是在极度饥饿下人肉的诱惑,即使是死去的人,也绝对不吃,绝不与那些丧失人性的邪恶者同流合污。以麦卡锡刻画血腥场面的能力,你可以尽情想象一片末日大屠杀的场景,残肢断腿、人肉串烧……故事中,儿子不断地向父亲求证:

  “我们绝对不会吃人的,对不对?

  不会,当然不会。

  即使我们饿极了也不会。

  我们现在就饿极了。

  你说了我们不会的。

  我说过我们不会死。我没说不会挨饿。

  但是我们不会死的。

  不会,我们不会死。

  不管怎么样都不会死。

  对,不管怎么样。

  因为我们是好人。

  对。

  而且我们有火种。

  而且我们有火种。对

  好。”

  火种在这里是一种明显的隐喻,人类文明的微弱光亮,在沉沉暗夜里尤为珍贵。

  故事里的“儿子”是在世界末日后出生的一粒希望种子,尽管未曾接受过文明世界的教育,却正体现了人本性中的“善”,与一切恶劣、虚伪、欺骗形成对立。他会恳求父亲带走路上的男孩,给他一点生存的希望:

  “我们应该去找他,爸爸。我们可以找到他,带他和我们一起走。我们可以带上他再带上那条狗。狗能找到吃的东西。

  不行。

  那把我的饭分一半给那个小男孩呢?

  别说了,我们做不到。

  他又哭了起来。那个小男孩怎么办呢?他呜咽道。那个小男孩怎么办?”

  他会觉得每一个人都是好人:

  “有人来了。

  是坏人吗?

  对。恐怕是。

  他们也有可能是好人呀。对不对?”

  这是每一个未经世事的人都曾有过的美好纯真。当成年人在得失之间勾心斗角、你死我活,只有孩子生活在大同世界里。

  尽管残酷的现实很快让“儿子”明白:

  “我们不能救那群人,因为救了他们也要吃我们。

  对。

  所以我们就没救那些人。

  对。

  好吧。”

  然而当他在路上看到一个比他们更可怜的老人时,还是祈求父亲把他们的食物分给那个老人一点,这是他们好不容易找到、赖以活命的一点食物。父亲答应了。这种“分享”让父子两个很快又陷入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

  “拯救”是基督教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在父亲和老人的对话中,开始探讨“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

  “我好久都没看见过火了,就是这样。我过得跟动物一样。我吃的那些东西说给你听了,你绝对听不下去。我看到那个男孩儿,还以为我已经死了呢。

  你以为他是个天使?

  我不知道他是谁。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一个孩子了。我没想过这会发生。

  如果我说他是神呢?

  老头子摇摇头。我现在什么都看透了。老早以前就看透了。人活不了的地方神也对付不了。你等着看吧。最好是一个人。所以,我希望你刚才说的不是真的,因为和最后一个神一起在路上走,肯定很糟糕,所以我希望不是真的。只有每个人都死了才好。”

  “每个人都死了”意味着上帝与他创造的世界一起毁灭。老人已不相信会有人来拯救他们,所以他尽管吃了食物,依旧冷漠,并不感激。他相信死亡是每一个人的宿命,如今大家只是行尸走肉而已。但父亲从儿子身上看到了希望,所以他冒着死亡的危险,也要保留儿子身上的这一点点火种。

  事实证明,父亲是对的,因为拯救他人的人,注定自己也会被拯救,“善”的火种就是这样一个接一个地传下去,就如“上帝的呼吸会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直至天荒地老。”当父亲伤病交加死在路上,儿子终于遇到了他们一直在寻找的、同样带有“火种”的人:

  “我怎么知道你是个好人?

  你不会知道。你只能试一试。

  你携带火种吗?

  我什么?

  携带火种。”

  善与恶的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然而麦卡锡是把它们放在世纪末日、生与死的边界上进行衡量,在这条路上,每走出一步,变得异乎寻常的艰难。文明世界里的善恶也许关乎得失,蛮荒世界里的善恶却直接决定生死。也许男孩的存在,在末日世界里过于理想化,但也是麦卡锡为行将消亡的世界找到的唯一一个希望:寻找人类本初的善。这是有用的建议,还是没用的废话呢?可能真的要等到我们经历末日那一天才会知道。

  好莱坞将这部小说拍成电影,名字还叫《The Road》,中文译为《末日危途》。看了一半没看下去,当然不如原著好,还原了末日景象,但缺少了原著的张力。麦卡锡的语言很有魅力,极简约,又血腥直接,写生死之间如将断未断的危弦,让人心惊胆战。看了这一部,有点不太敢看他其他的作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路》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