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图决策者手册》是一本由[美]加图研究所著作,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5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加图决策者手册》读后感(一):美国在这样思考
中国与美国,隔着世界上最宽阔的海洋,然而,彼此之间,却有令人惊讶的相似性。
两者都有道德至上的情怀,都有整体主义的思维习惯,都有发自内心的对自由的热爱,都有开放的心胸以及对历史趋势敏锐的洞察,这,也许可以用“大陆文明”来概括。
古往今来,大陆上的人们都要面对多样性的挑战,这逼迫他们不得不超越表象的执着,努力寻找共同性,他们因此而得到了探索形而上的乐趣。大陆充满选择与方向,所以大陆民族没有强烈的共同体意识,不会将自我寄托在某个集体之上,他们粗疏、豪迈、懒惰、热情,相信明天更美好,他们也许没有岛屿文明的忠诚感与凝聚力,没有海洋民族的冒险精神,但他们都坚信,在生命之上,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法则,这就是正义,它赋予我们力量,我们所有的一切,必须围绕它来进行。
吊诡的是,在中美,都有一批“阴谋论”者,美国的阴谋论者大多不懂中文,对中国当下的文章关注甚少,他们在脑海里制造了一个敌人,然后自行发明一套逻辑,将所知道的浮光掠影的知识串成一体,这样他们就可以到处写书、演讲、讲狠话、卖大力丸。有趣的是,在中国,也有这么一批同行,他们基本不会英语,也不看美国报章,同样关起门来高呼口号,拿着自己想象的东西在批判。
误会,源于彼此不了解,源于人性的幽暗:我们总以为别人最完美,能够将恶意贯彻到极致。却忘掉了,任何社会的运转都必须以善为前提,必须靠提倡正向的价值观才能维持,否则不待战胜敌人,自己已先崩溃。
有警惕心,固然不坏,但过度夸张、过度想象,就会自缚手脚,走入“邻人盗斧”式的荒谬而不自知。无知的极端是隔阂,隔阂的极端是仇恨,而任何仇恨,最大的受害者,只能是自己。
了解别人,才能正确把握自己。本书是美国加图研究所为美国政府提供的建议报告,集大成地体现了美国政治智慧与焦虑,它基于这样的理念:政治应为人民提供最多的保护,应最大化地体现其价值观。然而,今天美国远远做不到这一点。
加图研究所毫不讳言地批评了历届美国政府,他们认为,美国最大困境是缺乏变革冲动,看到目标,却没有实现的路径,于是,智库们力图找到走出迷宫的线索。
本书是美国智库标准写作文本,它明确地提出详尽的政治目标清单,并对这些目标的正义性有所论证,在具体讨论环节上,则坚持全面、实证、丰富的原则,展现了高度成熟的决策理性。
通过本书,可以了解美国在怎样思考,它的痛在哪里,此外,本书还提供了一个范例,即如何进行决策分析,如何推动决策的改善。真正读完本书,你会发现,中美应更多地相互学习。
《加图决策者手册》读后感(二):为何译成“加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75b420102dvti.html
李华芳
在微博和豆瓣上都有友人谈及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把CATO翻译成“加图”,而不是卡托?后者看起来好像更常见一点,因此为了畅销记,应该译成更大众化的“卡托”为宜。
我在《你为国操碎了心,但它却毫不领情》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75b420102dv99.html的评论中提到了一个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加图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希望自己的研究所被译成加图而不是其他,我个人的意见是尊重比畅销更重要。好比说我以前曾经将怀默霆(Martin King Whyte)译成马丁·金·怀特,结果人家有中文名叫“怀默霆”。而国内经常将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图灵奖获得者Herbert Simon译成西蒙,其实老人家中文好得很,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司马贺”,只有中国心理学界的少数学者使用了这个译名,可能因为司马贺还是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的得主。反正翻译是闹尴尬了。
但我自己也没有细究到底为什么加图研究所的人更喜欢“加图”这个译名,尽管小加图在政治学界是一个重要的名字。感谢豆瓣的Colin Clovts君以及微博上多位有以教我的朋友,我就再多说几句这个译名的故事吧。
Colin君提到之前之所以“卡托”的译名流行,可能是因为王焕生先生译成这个名字,由于王先生译过西塞罗和荷马,加上著名的《伊索寓言》(其实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谁会去注意译者是谁呢,但伊索寓言或多或少你总是读过的)。因此流传甚广。加上在古罗马文学方面享有盛誉,例如王先生写过《古罗马文学史》,编过《古罗马神话传说》,亦有权威感,所以卡托的译名就被接受下来了。
但王焕生先生即便译过西塞罗和李维的作品,却不是从政治经济学的传统进行切入,更多是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切入,所以没有注意到政治经济学界之前就有加图的译名。例如早期马香雪就已经译出了加图的《农业志》(尽管这本书可能叫做《古罗马的农业与经济生活》更好)。所以追根溯源来讲,在这个译名上王先生可能没有遵照传统了。
所以加图这个译名要早于卡托。也许有人还有疑问,此加图是彼卡托吗?事实上,CATO institute的名字来自于Cato letters,是早期一份政论出版物。Colin君提到:“Cato letters的Cato就是指小加图,自从普鲁塔克为其竖立经典形象后,已成为共和传统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十八世纪约瑟夫·艾迪生的戏剧《加图》(华盛顿总统大爱的一部戏)对他的流行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后来反联邦党人里也有人用“加图”这个笔名,同样是指小加图。”所以这个“加图”可谓由来已久,传统深厚了。
所以,从尊重主人意愿和翻译传统两个方面来考虑,加图都是更好的选择。希望此文能为CATO此后的翻译统一为“加图”做出些小贡献,也希望学界和译界能就此译名达成一致,不要像马基雅维利和马基雅维里打来打去,李维与里维乱战一团,实在尴尬。
也许有人还会说,不就是个译名嘛,屁大点事儿,有必要搞这么复杂吗?嗯,这个怎么说呢?跟这样的同志讨论翻译,就像和共产党员讲信仰、和执照妓女谈贞操一样,就不要互相侮辱对方的水准了。
=======================================================
正在进行#1人1月1书1评#计划。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请[到Amazon中文站 | 当当网购买]支持非营利机构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加图决策者手册》读后感(三):智库影响政府决策不可或缺的风骨
智库影响政府决策不可或缺的风骨
——读《加图决策者手册:美国智库如何影响政府决策》
■禾刀
“在过去32年间,不管哪一个政党执政,只要他们使我们国家偏离开立国之初的方向,我们都不遗余力地批评之”。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加图研究所对美国联邦政府既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又不时提出尖锐的批评,有时苛刻得甚至让人难以容忍。
在许多美国人心底,“9•11”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霾,更是一种难以忘却的隐痛。正因此,美国不惜在十年之内发动两场远离本土的战争,牺牲数千人性命,耗费大量钱财,但许多美国人依然对战争给予了毫无保留的支持。尽管如此,加图研究所没有为了迎合公众感情而刻意回避,依然坚持对联邦政府借反恐名义掀起的秘密传票、秘密逮捕、秘密法规等举措予以强烈质疑。就中国人极为关心的中美关系,加图对联邦政府的建议是“促进多极战略环境的发展”,“美国政府没必要将自己树立为反华同盟的教父”。
加图研究所推出的这部近71万字的研究报告,几乎涵盖联邦政府各个方面。绝大多数篇幅不是替联邦政府歌功颂德,而是带着指点迷津的严肃语气,告诉联邦政府应当如何认识,如何处理方方面面的问题,如何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
兰德的卓越研判能力,无疑让联邦政府还有更多人逐渐认识到,作为政府“旁观者”的智库前瞻的重要价值。不过,摆在联邦政府面前的还有另一种困惑,那便是面对不同智库的不同结论建议,如何细加甄别同样令人挠头。网上曾流传这样一个段子,即在经济上颇有斩获的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其最为困惑的是,面对一百位经济学家的踊跃建言,不知如何从中找出最实事求是的那位。
好在智库的研究成果大都开诚布公,社会舆论也极其活跃。俗话讲,真金不怕火炼,是真理就越辩越明。也所以,加图研究所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著书立传,以示天下。这是一种学术的开明,也是对自己研究能力的充分信任,还是美国智库市场化竞争生存的必然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本看似枯燥的书籍,曾数周名列亚马逊畅销榜前茅,足见美国人对联邦政府决策的高度重视,反过来也迫使联邦政府不得不时时处处设身处地地思考公众对决策的意见倾向。
还须注意的是,无论是加图研究所还是名声远扬的兰德公司,其成就的取得,绝非像张悟本那样凭空胡掐几句养生之道,而是通过长期的辛勤积累,特别是对社会现象,对联邦政府近乎苛刻的批判。也正是这些不为联邦政府意志左右的智库,其跳出行政力量影响外围的研究成果,为联邦政府成功决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借鉴。
智库是一个研究团体,但个体则是专家学者。这也就是讲,个体的人格与学术秉性,铸就了智库的凝聚力特别是研究成果的“战斗力”。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智库以为联邦政府指点迷津为已任,但专家学者为炮轰而炮轰的现象并不多见,多是以长期严谨的研究得出经得起琢磨的成果以理服人。这与国内那些只图表面热闹,靠炮轰赚足名声甚至打造利益输送链条的专家学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国内曾有调查显示,79.6%的人觉得“部分专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为利益群体代言”;72.3%的人认为“大量‘伪专家’充斥专家队伍,素质良莠不齐”。与“砖家”泛滥现象“相映生辉”的是,一些专家学者丧失了学术原则,当起了利益的“吹鼓手”。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曾直言不讳,房地产界“豢养”了一批“御用文人”,或通过“重金”让一些专家和媒体为其制造舆论。
而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的评价更是让人振聋发聩,“中国合格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不排除有知识存量过于欠缺的重要原因,但长于贩卖学术原则,何尝不是学者重塑形象,赢回尊严,必须首先直面并努力杜绝的难题。倘专家学者群体挺不起学术的脊梁,其建言不可能赢得社会的信任,更别奢谈赞誉。
实际上,这已经回到了学术精神的重塑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国家学术精神与经济的强弱并无必然联系,否则处于抗战时期,经济极度匮乏,生活极其艰难的西南联大,不足以培养众多后来叫响世界的国际级大师。或许,我们从那里可以找回当代专家学者早就遗忘的傲然风骨。
书名:加图决策者手册——美国智库如何影响政府决策
作 者:(美)加图研究所 著,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译
出 版 社:格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0-1
定价:¥66.00
《加图决策者手册》读后感(四):你为国操碎了心,但它却毫不领情
——评《加图决策者手册》
@李华芳
1 加图是什么?
加图是CATO的音译,早些年大陆译作“卡托”。我2008年的时候,和CATO Institute在华的工作人员在交流的过程中得知,他们更愿意译成“加图研究所”,所以这次的中译本之后,也希望能就这个译名进行统一。
加图研究所是一家思想库。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生产思想产品(以政策评论、研究报告、论文书籍、讲座会议、多媒体网络等各种形式呈现)来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这既包括影响决策者,也包括影响受政策影响的群体。关于更多思想库(或称为智库)的内容,我在《K街观察》这个系列里陆续有介绍。根据麦甘(James G. McGann)教授2010年最新的全球智库报告,加图研究所是全美排名第八的智库,影响巨大。其政策分析曾经与传统基金会等保守派智库一起影响过里根政府和布什政府的政策,对当下中国的决策者,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什么是《加图决策者手册》?
顾名思义,这本手册是专门为了政策制定者而写的。在这里要叙述长达60几章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挑几点说一下。
首先,这是智库界第一本系统全面的给“决策者”的指南,在此之前尽管有很多智库为政府提供政策意见和建议,但一般仅仅涉及一个或几个方面,没有这么全面。这本手册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到第七版,并不意味着它畅销,而是说它的确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并且通过不断修订,越来越传达出靠谱的气息。
有人可能会说,加图研究所是右派的大本营,他们的政策难道不是和传统基金会和美国企业研究所等一道被认为很有偏见么?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用本书主编大卫·鲍兹的话来简单回应:“我们发表文章批评克林顿滥用行政职权。我们的分析员也最早指出布什政府在财政支出上肆意挥霍和伊拉克战争上政府政策的胆大妄为。但我们也很高兴与两党政府在扩展自由和限制政府方面进行合作。我们与克林顿政府在自由贸易、福利改革、和社会保障改革的起步阶段有合作,而与布什政府则在减税、回应9·11袭击、健康储蓄账户、移民改革、社保账户等方面进行合作。当奥巴马政府延续布什政府最糟糕的错误或者推动增强和平、自由与繁荣的政策时,我们也期待有机会和奥巴马政府合作。”
其次,除去传统的经济政策方面的建议,例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贸易政策外,我想这本书中关于教育、医疗和养老政策方面的忠告,尤其值得重视。这本书是写给美国的决策者没错,但作者们也没有认为美国的模式就是理想的模式,中间当然也推不出来中国应该在这些方面拷贝美国的公共政策。但对于政府在这些公共政策中作用的警惕,却是值得各国都去思考下的。总之,有一个基本原则,我认为要反复强调,那就是“天下没有免费午餐”,公共政策领域也不例外。由于现实的残酷性,实际上要推出“帕累托改善”(简单说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没有人不好的政策)的公共政策几乎只在理论上存在可能,而在现实中则是不断妥协的结果。中国的决策者在拍脑袋决策的时候,通常只考虑攫取跟自己相关的利益,而看不见损失;而更有部分时评作者,只提出片面性的公共政策建议,而全然不顾自己的建议背后所隐含的成本,有意无意助纣为虐。更遗憾的是他们很多人还是所谓巴斯夏“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分析的信徒,他们不仅能把凯恩斯气活过来,我估计用不了多久,也能把巴斯夏气活过来。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方面是外交政策,这一部分着眼于美国的利益,展开细致的分析。说实话,中国的外交政策分析还停留在偷偷摸摸的收集情报的阶段,稍微正式一点的讨论都可能遭到莫名其妙的待遇。如果读者有心,应该还记得2004年《战略与管理》杂志停刊事件。那篇《从新的角度密切关切朝鲜问题与东北亚局势》文章讨论了一个对中国外交战略来说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该如何对待朝鲜?结果因为当时有领导人要去那里访问,该杂志惨遭停刊。
而反观《加图决策者手册》,从第46章谈“应对恐怖主义”开始,分别阐释如何加强国内安全,增强全募兵制军队的力量,进而检讨美国对伊拉克、对伊朗、对阿富汗、对巴基斯坦等国的政策,指责与建议并存,实在是为国家操碎了心。决策者当然会听一听其中的声音。不会像中国一样,你为国家操碎了心,它不但不领情,还会操了你的形。
3 谁是读者:我又不想操心,我应该读这本书么?
这样自然就产生一个问题。有人会说我又不想操这份心,那么是不是就不用读这本书了?我的回答是:是的,你不用读。
但是,我也要如实告知你不读可能的损失,然后交由你自己去比较得失。如果你不读,你可能被政策制定者忽悠,你也可能被所谓的专家欺骗,你更有可能听信所谓时评家的妄言。你可能会说,这没关系,我相信党相信人民。这样的话,那我只能祝福你了。实际上,公共政策和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这不仅仅是决策者单方面就能决定的事情,甚至一项理论上能推进“帕累托改善”的公共政策,也会因为老百姓不理解而遭搁置,或执行不下去,或执行下去的时候就走样了。
而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公民,而不是已过时的草民,你不能把自己当屁民。在一个公共精神普遍凋敝的国家里,你要做一个公共人。这不仅是为了其他人,主要是为了你自己。如果你想不通唇亡齿寒的道理,那么就想想你想自己的下一代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吧。
而当你深入思考真实世界的公共政策时,你就自然而然会倾向于更加务实的态度,仔细权衡政策的利弊,以及理论在约束条件下的限度问题,当然就不会嚷嚷“价格永远有效,市场从不失灵”这样贻笑大方的说法了。因为我们从来要问“到底什么约束扭曲了价格信号,到底又是什么约束阻碍了市场扩展”。事实上,如果你想轻松打败国内这样的时评家,通读此书,将其中的原理应用到相关的政策领域即可。我认为最多也就是60天的功夫了,一天一篇,轻松击败他们。
4 这本书是怎么翻译的?
我有过一次译书的经历,那原本是我以为的最后一次。我以前也常常批评其他译者的各种误译、粗鄙和疏漏,自那以后,也收敛了。概因译事艰难,各种辛苦我是知晓的。另一原因是年轻的80、90后们都或多或少接受英文教育长大,比起中断教育的父辈们,对中译本的需求没那么强烈,因为具备直接阅读原文能力的人已经很多了。
但促使我投身并组织此书翻译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网络上美剧和后来公开课的字幕组、东西网以及译者小组大受欢迎,使我意识到公众对翻译作品依旧有巨大的需求,甚至随着英语越来越普及,对好的内容的中译需求不减反增。因为原先不接触此类内容的人,会随着中译版的扩散而关心起来,相当于市场扩大了。
另一个是中国公共政策辩论的水平普遍较低,就像我前面说的那些时评家。他们难以提出对决策而言有效的公共政策建议,使得中国在面临诸如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民生议题的时候,往往捉襟见肘,使得决策无所适从。是以,当一本能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政策建议的好书摆在眼前时,依旧按捺不住,觉得要将它翻译过来,这就是《加图决策者手册》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马克思主义的译介到中国的革命与改革的实践,这段历史不仅是一部思想的译介史,也是一部观念的演化史。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公共政策制定所要求不再仅仅局限在宏观思潮和理论概念,而扩展到政策的细节和纵深之处。更为谨慎和细致的公共政策制定,需要经过公开来回的争辩。这本《加图决策者手册》从美国顶尖智库的视角出发,以美国公共政策的实际经验为基础,相信不仅对中国的决策者,还是对关心公共政策的公众而言,都是一个有用的借鉴。也能为提升中国的公共政策辩论水平添块砖、加片瓦。
本书的翻译是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多人协作的结果。这里特别要感谢一下秦伟mm,希望你在香港一切都好。希望香港没蚊子,至少没那么多蚊子。感谢那些未来的读者们,希望你们从中发现对你们有用的,也希望你们指出其中的翻译错误,并写信给我:lihuafang[at]gmail.com 。让我们有机会在修订的时候感谢你。
5 也许并不多余的话:最和谐
这些话是关于这本书的出版过程的。我2010年春天的时候到美国弗吉尼亚参加一个智库的培训项目,与加图研究所的人联系获得了授权。中间翻译过程就不说了。原本预计2011年初就能出版,不过对初稿的翻译质量不是太满意,包括我自己的。于是研究院请浙大的贾拥民兄再过了一遍。这样想赶在“上海书展”的时候出版。结果还是没赶上。
事情出在大卫·鲍兹写的中译本序言的翻译上,开篇说“美国社会成为史上最自由、最繁荣、最和谐的社会,得益于其遵循了《独立宣言》所确立的原则以及美国宪法所体现的规则。”有审查人士认为“最和谐”的不是美国。我思前想后,虽然认为朝鲜有可能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但最终还是认为中国的确是“最和谐”的国家。所以在出版的时候,我们就把“最”字都和谐掉了。因为“最和谐”,我们要“和谐最”,所以耽误了些时间,好在终于可以在11年11月面市了。
最后让我说一个以前听过的故事吧,说是某大学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 性教育”,让一教授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授问:谁代表先进生产力?学生答:美国。又问:谁代表先进文化?又答:美国。再问: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答:还是美国。这大概是最好的注释了。
《加图决策者手册》读后感(五):加图研究所——决策者手册(第七版,2009年)
Cato Handbook for Policymakers, 7th Edition (2009)
加图研究所——决策者手册(第七版,2009年)
Contents 目录
(All files are in Adobe Acrobat PDF format.)
所有资料均为adobe acrobat pdf格式
Introduction (11 pp, 760Kb) 简介
Limited Government and the Rule of Law (11 pp, 778Kb) 有限政府与法治
Congress, the Courts, and the Constitution (29 pp, 841Kb) 国会、法院和宪法
Restructuring the Federal Government 重构联邦政府
Cutting Federal Spending (15 pp, 812Kb) 削减联邦支出
Fiscal Federalism (11 pp, 802Kb) 财政联邦主义
rivatization (11 pp, 761Kb) 私有化
Government Reform 政府改革
The Delegation of Legislative Powers (9 pp, 770Kb) 立法权力的代表性
Term Limits (9 pp, 764Kb) 任期限制
Campaign Finance (9 pp, 765Kb) 竞选资金
Reclaiming the War Power (9 pp, 766Kb) 重新呼唤战争权力
Tort and Class-Action Reform (11 pp, 778Kb) 侵权与集团诉讼
Health Care and Entitlement Reform 卫生保健和津贴改革
Medicare (9 pp, 762Kb) 医保
Medicaid and SCHIP (9 pp, 755Kb) 医疗补助和“州儿童医保计划”
The Tax Treatment of Health Care (11 pp, 781Kb) 卫生保健的税收待遇
Health Care Regulation (17 pp, 816Kb) 卫生保健法规
Health Insurance Regulation (15 pp, 784Kb) 卫生保险法规
ocial Security (13 pp, 795Kb) 社会保障
Cutting Federal Departments and Programs 削减联邦部门和项目
Agricultural Policy (9 pp, 766Kb) 农业政策
The Defense Budget (15 pp, 834Kb) 国防开支
K-12 Education (15 pp, 1.0Mb) K-12教育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13 pp, 802Kb) 高等教育政策
Housing Policy (9 pp, 761Kb) 住房政策
Interior Department and Public Lands (11 pp, 776Kb) 内政部和公共土地
urface Transportation Policy (11 pp, 774Kb) 水陆交通政策
Cultural Agencies (9 pp, 765Kb) 文化机构
Corporate Welfare and Earmarks (15 pp, 802Kb) 企业福利与提存
Threats to Civil Liberties 对公民自由的威胁
Civil Liberties and Terrorism (11 pp, 780Kb) 公民自由与恐怖主义
Electronic Surveillance (9 pp, 766Kb) 电子监视
ational ID Systems (7 pp, 757Kb) 全国性身份证制度
Regulation of Electronic Speech and Commerce (9 pp, 764Kb) 电子语音与商务法规
Restoring the Right to Bear Arms (9 pp, 767Kb) 恢复持有武器的权利
Tobacco and the Rule of Law (7 pp, 760Kb) 烟草与法治
The War on Drugs (9 pp, 764Kb) 对毒品的战争
roperty Rights and the Constitution (21 pp, 817Kb) 财产权与宪法
Regulation 法规
The Limits of Monetary Policy (13 pp, 801Kb) 货币政策的限制
Monetary Policy and Financial Regulation (9 pp, 778Kb) 货币政策和金融法规
Telecommunications, Broadband, and Media Policy (9 pp, 763Kb) 电信、宽带和媒体政策
Copyright and Patent (9 pp, 763Kb) 版权和专利
Health and Safety Policy (11 pp, 821Kb) 卫生和安全政策
Antitrust (11 pp, 776Kb) 反垄断
Tax Policy 税收政策
Federal Tax Reform (9 pp, 769Kb) 联邦税收改革
International Tax Competition (15 pp, 784Kb) 国际税收竞争
Energy and Environment 能源和环境
Energy Policy (21 pp, 813Kb) 能源政策
Environmental Policy (13 pp, 783Kb) 环境政策
Global Warming and Climate Change (15 pp, 1.0Mb) 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 外交和国防政策
Countering Terrorism (9 pp, 770Kb) 应对恐怖主义
Domestic Security (11 pp, 778Kb) 国内安保
trengthen the All-Volunteer Military (7 pp, 759Kb) 加强义务军事力量
Iraq (101 pp,775Kb) 伊拉克
U.S. Policy toward Iran (9 pp, 762Kb) 美国对伊朗的政策
U.S. Policy toward Afghanistan and Pakistan (9 pp, 765Kb) 美国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政策
U.S. Policy in Middle East (11 pp, 775Kb) 美国在中东的政策
Relations with China, India, and Russia (13 pp, 778Kb) 与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关系
East Asian Security Commitments (11 pp, 774Kb) 东亚安保机制
Transatlantic Relations (9 pp, 766Kb) 美欧关系
The Balkans (11 pp, 777Kb) 巴尔干地区
Relations with Cuba (11 pp, 776Kb) 与古巴的关系
The International Drug War (13 pp, 783Kb) 国际反毒品战争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国际经济政策
Trade (15 pp, 807Kb) 贸易
Immigration (13 pp, 788Kb) 移民
U.S. Policy toward Latin America (9 pp, 767Kb) 美国对拉美的政策
U.S. Policy toward Sub-Saharan Africa (11 pp, 789Kb) 美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政策
Foreign Ai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7 pp, 813Kb) 对外援助和经济发展
Contributors (5 pp, 745Kb) 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