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食单》是一本由袁枚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园食单》读后感(一):跟着“吃货”一起品吃
《随园食单》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人们的日常生活总是与美食紧紧相关。开心了,饱餐一顿;郁闷了,大吃一顿。你看嘛,吃到美味的食物,心情瞬间会好很多倍,不论你当时是开心还是难过,负面情绪通通忘掉。什么八大菜系,地方小吃,想起来都口水直流。当然了,这些现代小吃也是历经了诸多程序,才才变为如今人人称赞的食物。那么,古代这些食物是什么样的呢?古代人都吃些什么?作为“吃货”的古代人的日常都是怎样的呢?一说到这,就得提一下《随园食单》了。 因为一直特别喜欢神仙鬼怪的故事,各类书籍倒是搜罗了不少,像袁枚的 《子不语》就是我最喜欢的一类。没想到,这位大文学家除了写得一手好文章,好搜集故事,竟然和苏轼一样是“吃货”一枚。已是老爷爷的他,将年轻时代吃过的美食一一记录下来,将菜谱经过一番筛选,总计四十余年的吃货生涯就此展开在这本《随园食单》上。那么我们暂且一起看看这本《随园食单》介绍了怎样的美食。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去有名的酒楼吃到,总被他们出名的菜惊艳到,无论从味道还是颜色,亦或者是样子,可谓是精彩至极。在连连感慨世界上竟然有如此美味的食物的同时,不禁想要去偷师一把,将此绝技缠身,可以一直吃到这样美好的食物。而袁枚之所以写作这本清朝第一名的菜谱《随园食单》便是源于他家厨艺精湛的师傅,每次吃到好味道的食物,他都要潜伏进入厨房,缠着大厨教授厨艺。古代人一直崇尚“君子远庖厨”,而这样一位大文学家竟然扎根于此,不禁让人佩服。 袁枚的这本《随园食单》独辟蹊径,读者品读起来,可以跟着他看,跟着他闻,跟着他品,跟着他做,跟着他吃,这个过程真的是特别有趣。布菜顺序是个讲究,第一道和最后一道最为关键。味道的选择中,食物宜咸不宜淡,烹调的基本准则,各类食材的选择,比如海鲜、江鲜、牛羊猪肉,荤素搭配 尤其是书里记录燕窝、凉拌海参、鸡粥、八宝豆腐、鳝丝羹等具体菜谱时,听起来、想起来都口水直流,如果有菜在面前定然被人一抢而空。袁枚,这个好吃、好文、好色、好活的文学家,思想如此广阔,生活如此充满趣味,推荐这本《随园食单》,让我们跟着“吃货”一起品吃,品生活!
《随园食单》读后感(二):跟着袁枚去看看他的“随园食单”
武夷茶说到美食,我相信 ,大家肯定有说不完的话题,即使自己是一个做饭的小白,你也会津津乐道。这本书的封面是藕、鱼、黄瓜、茄子的组合画面,光光看画面,你应该就会想到这本书想要讲的是哪些东西。
说到袁枚,我觉得,可能很多人对他应该不是很了解,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才能够写出这样的一本美食书?
袁枚是清代的文学家,他和大多数古代学者一样,仕途不得意,而留恋山水田园之间,去发现田园生活之间的乐趣。他的《随园食单》是他在晚年时候的作品,是史上唯一成为文学名著的美食菜谱。我母亲也曾去学过许许多多的菜谱,但是那些都太过现代化了,讲述的是现代的菜品,也是现代的做法。当我把袁枚的《随园食单》给我母亲看的时候,她觉得很惊奇,虽然看起来有许许多多的不同之处,但是,烹饪的理念基本上是一样的。
而且最让我妈感兴趣的是书中的“须知单”。开篇的“先天须知”更多的教给我们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去选择食材。妈妈告诉我,看完这一小段文字之后,她对于食物的选择有了一些新的经验。接下来的“佐料须知”也很厉害,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选择做菜时需要搭配的佐料,这些东西都是在我们做菜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上菜须知”和“时节须知”这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教给我的经验,我觉得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在“上菜须知”中,它向我们讲述了上菜的方法——“先上盐味重的菜品,后上清淡的菜品;先上味道浓郁的菜品,后上味道平和的菜品;先上没有汤的菜品,后上汤菜。”这就是他的“上菜须知”。这样的上菜方法是考虑了关于我们胃的接受度的,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而且也是让人可以理解的。
在“时节须知”中,我学到的是,在什么季节可以吃哪些东西。今天由于科技的进步,反季节蔬菜比比皆是,要想通过看饭桌上的菜来看是什么季节,这样的想法已经很难实现了。但是,在书里面,我却感觉又回到了那个古朴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还是那么的简单。虽然文字很简单,但是道理却很深刻。正如作者所言,“四时有序,成功者之所以隐退,是因为精华已经用尽,就应该提前衣衫走人。”
后面的内容就是作者讲了许许多多的菜,每一样菜的后面都跟有这样菜的最佳处理方法以及简单的制作过程。我相信,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不会感受到无趣的,因为这本书有着美丽的插图,通过这些插图,你会觉得自己越看越有兴趣。
通过对于书的阅读,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大家的生活化,他们也要和柴米油盐酱醋茶打交道,甚至他们还过得比我们更有意味。
《随园食单》读后感(三):用心的吃,才是用心的活
读一本关于吃的书,能读出崇敬之心,读出人生百味,更能读出君子的修养与讲究,从古至今,恐怕没有书可以超越袁枚的《随园食单》。
纵然说,美文可以让美食升华,但在美文的背后,更见的是古人对食物用心营造所呈现出来的精致细腻的生活信仰。现代人对食物的凑合,哪怕是名贵的餐馆会所里,也未必有《随园食单》里三分之一的用心。
作者袁枚为钱塘(今杭州)人氏,乾隆4年进士,出任江苏,当过7年知县,不到40岁即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故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远离政治自有闲心,一生品味美食,在老来回忆,写成这本《随园食单》。正是经历岁月沉淀的缘故,让这本书中美食之文,充满人生哲理。尤其是开篇的两章“须知单”“戒单”中,浸透着生活的反思。
“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人性下愚,虽孔、孟教之,无益也。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在“须知单”开篇就说到,好食材就像好人才,好坏早有先天决定。
“戒单”有个很有意思的名词,叫“耳餐”。“耳餐者,务名之谓也。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道,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意思是,吃名贵的食材,只是为了夸耀,没啥意思。豆腐做得好,比过燕窝。这个理念由心而赞,放眼至今,多少人只为“耳餐”啊。袁枚对于这类吃法,还黑色幽默了一把。他说:“如果只是为了面子,还不如直接在碗里放入一百颗明珠,价值万金,就算吃不得又如何?”
在袁枚看来,真正品味美食的局,是应该不纵酒的。他说,人事的是非,只有清醒的人才能辨别;食物味道的好坏,也只有清醒的人能够辨别。“所谓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而治味之道扫地矣。”酒喝多了,没办法品味美食,也把美食之道扫在地上。要是喝酒非不得已,那就先好好吃菜,最后使劲拼酒。
说到火锅,袁枚先生是厌烦的。他有很中肯的理由,第一,火锅很喧腾,本来就很招人讨厌,而且食材不同,都需要不同火候,瞬息之间都不可以出错,现在一律用火锅来煮食,这味道还值得一提吗?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会让人回想吃火锅的场景,的确如他所说。想必,再一次吃上火锅,想起袁先生的意见,估计美味也有了阴影吧。
“戒单”中说到给人夹菜的“强让”说得人脊背冒汗。桌上的菜,客人各有所好,应该自己夹取。“须知客非无手无目之人,又非儿童新妇,怕羞忍饿,何必以村妪小家子之见解待之?我估计袁枚是很讨厌强让,所以,还为此讲了一个故事:
长安城里有一位非常喜欢请客的人,而他家做菜非常难吃。有一次有一个客人问他:“我和你算不算好朋友?”主人说:“当然是好朋友。”客人跪着说:“果然是好朋友的话,我有个请求,你必须答应我请求后我才站起来。”主人很惊讶的问:“你有什么请求啊?”客人说:“以后你家里请客吃饭时,求你不要再邀请我了。”
《随园食单》里记录着当时各种食材的做法,据说有人根据袁枚的记载进行复原,但效果不佳。时间流逝,食材与烹饪之法都不同了,的确很难原味追溯。
比如煮饭。它可分为四步。第一步,要选好米。第二步,要会淘米,要用手搓,直到是清水。第三步,以米多少加水,不多不少,煮出来不干不湿。第四步,先用大火再用小火,锅盖掀和盖都要掌握时机。袁枚觉得,米饭的甘美,在百味之上,会吃的人,遇见好米饭可以不要饭菜。现代人煮饭,前三步倒是可以,唯独第四步,全被电饭锅取代了。
此外,煮粥也是有标准的。见清水不见米,见米而汤水少,都算粥。只有水米交融,柔软细腻一体,才是一碗好粥。凡是在粥里加入荤菜的,果品的,甚至是什么八宝粥的,都伤害了粥味。
我们读《随园食单》,倒不是真的艳羡美食,希望有人可以也如袁枚一样,带我们吃上真正的人间美味。反倒是袁枚对美食的评价,判断给我们建构在吃的世界里,该如何认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差。而这美食的世界里,又渗透着个人感知世界观念。食之清清爽爽,而非混杂其味,食之用心营造,而非苟且而成。这便是这本书动人的魅力。
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 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 《戒单》
人活着必须要进食,进食的意义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好。民以食为天,倘若食不饱,饥饿必会导致灾难。《随园食单》是清朝大家袁枚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食粮,在这篇篇用心写就的文章里,食让心变得宁静,让生活变得精致。
八十二风离世的清朝文学大师袁枚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都算是长寿高龄者了,而《随园食单》中可以看到这位长寿者的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放之今时仍具有警醒启世的意义。细细读这部《随园食单》会让冷漠、坚硬的灵魂慢慢消融在美食的氤氲里,或许温暖、爱、希望会让苦难人生变得更加顺遂、畅意。
以诗文行走江湖的袁枚先生,在《随园食单》里共用362篇短小精悍的心得总结出毕生美食所爱。十四个大类,包含日常生活里触目可及的食材、海鲜、江鲜、走兽、飞禽、蔬菜、野味、米、面、饭、粥、茶、酒种类繁多,不胜枚举,感叹袁枚先生将食材化为美的艺术,将生活演化成无上的美味期待,将人生化成如诗如画的美食。孔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一粥一饭间,饮食已上升为家与国的同等地位。
此书编者也别具匠心,选用色调清雅柔和的淡色系,萌图配上袁枚先生简炼的文字,更显美食文化的宏大精深。读这样的书就似翻阅历史长河里的灿烂画作,美不胜收,令人心自向往之。 看似随意平实的文笔之下,是袁枚先生那如春风化雨般的人性之美。这点也是袁枚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袁枚爱好收集美食食谱的嗜好,成就了《随园食单》这部流传了近三百年的经典著作,也成就了自我的人生高度和对后世带来的积极向上敢于追求梦想的信心和动力。如果有梦,就努力去实现吧。
生活由一餐餐美食一个个不肯虚度的时光回忆组成,人生的厚度便是不苟且不将就踏实认真的积累而成。袁枚先生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在《随园食单》里毫无保留地记述,正如《须知单》和《戒单》里的格言,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做最好最精彩的自己,努力不留遗憾即是上上之善。大道至简,宇宙,星球,国家,集体,家族,个人,世间万物均有其内在至“理”,袁枚先生看似远离政治,《随园食单》里的饮食智慧,无一不展露其卓绝的政治才华: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细读《随园食单》,从中得到教益,才是对袁枚先生最好的尊重。
《随园食单》读后感(五):愿,做一个唇齿留香“随园”客
自古就是,民以食为天。吃饭,一天三顿,一顿不能少,有些地方还有夜宵的习惯,这样算起来就得四顿饭了。吃饭的讲究可是太多了,比如,早饭要好,中午要饱,晚饭要少。这些讲究和章法在袁枚的《随园食单》中都可以找到根据。
读完袁枚的《随园食单》,就会知道,越是在意人生的人,就越会把人生过的精致。就单单食材来说,多么普通的食材,在他们的世界里也会展现不一样的魅力。油盐酱醋茶,在这里不仅仅是食物的调味品。更是生活的调味剂。
其实,中国菜,没有定式的,就算食材用量,调味的添加精确到了克,微克,但是到最后味道上还是各有千秋。做中国菜,不论书鲁菜,粤菜,哪一个菜式,都是一个没有办法做到有章可循的事情。一个菜一千人照着一个菜谱去做,就算是做不出一千个味道,也得有九百个滋味在里头。火候这东西,就好比人心,我们知道它在,却难以掌握和控制。
《随园食单》于1792年第一次出版,是一部传了两百多年的关于的食物的“畅销书”。在文学界,这是一部开山之作,以往大厨们也都会有菜谱,但是谁会将菜谱轻易告知他人呢!毕竟这是看家的本事。袁枚不同,他是文字的使者,美食的香味留在唇齿之间的时候,没有把它记录在册,这个大文学家也会手痒难耐吧。
如果要看袁枚的《随园食单》那么必须要了解的就是随园,随园一听名字便知是江南的私家园林,它是南京三大园林之一。随园最初是“隋园”,是清雍正年间内务府隋赫德命名的。直到乾隆十三年,袁枚买下这座园林,才更名为“随园”。随园的建设从明朝末年就已经开始。它的第一代主人是明朝末年复社领袖吴应箕。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此修建了私家园林,自此随园格局初定。不过可惜的是,如今的地上建筑都是后人的模仿之作了,原址上的原景都在岁月里毁坏,消亡了。不过如今看来这里虽不复当初盛景,却也是不负盛名的。
随园从吴应箕,到曹雪芹,再到袁枚,两个朝代,三大文豪都曾入住随园,我猜想随园也是文曲星下凡的目的地了。
《随园食单》在当年就是畅销书,也是翻印到了“洛阳纸贵”的盛况。在当代翻译成白话文的版本也是品类繁多。中信出版社所出版的由张万新翻译的这个版本,可以说是印刷精美的收藏之作,精美的设计承载着百年来的畅销佳作,不得不说这是天作之合。书的前半部是张万新翻译部分。书内配有的插图是这样的——
《随园食单》书本里的柴米油盐,是生活里淡雅香醇。
《随园食单》碗筷,砂锅,勺子,酒杯,就这样静静的放着,是哪位朋友相邀而来呢?有朋自远方而来,共同畅饮,自是岁月里美好时光。
《随园食单》隔着纸张都可以闻得到飘香四溢的火锅,佳肴美味。
《随园食单》书本里流淌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咸,这就是我们的小日子,闲下来,或者忙里偷闲的也要在生活的缝隙里做一顿色香美味的佳肴犒劳自己。再苦再累的日子也会因为有美食的参与而饱满,而丰盛。
记得小时候,农忙时节,父亲背着近50斤的喷雾器从地里回来,看到我和妹妹的成绩单,嘴角总会淡淡的微笑,然后回身快速的洗漱完毕给我们做我和妹妹最爱吃土豆丝。父亲常说,刀功好不好看这切土豆丝就可以见分晓。我们姐妹们独爱清炒土豆丝多年,父亲的刀功也是日益精进了。父亲总是开玩笑说,我这也能算半个大厨了。父亲虽不善言谈,对我们的疼爱与否也从来没有表达过半分,但是,结婚这么多年以后只要回家,父亲做一桌子菜,土豆丝从来都是必不可少的。
食物的美味,如灵感,可遇而不可求。相传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号令天下厨师给自己做一道“翡翠白玉汤”,可是天下名厨一一试过,用尽浑身解数,怎么也做不出,当年还是乞丐的朱元璋在一座破庙中吃过杂烩汤。味蕾在饥饿的时候总是更容易满足。只是能和袁枚这般在每一次味蕾满足时,把菜肴化成文字的他是第一人。
《随园食单》不单单把美味交付到了你的面前,还让我们能在电视剧的八卦之外看到200年以前的家常日子。这本书是可以让人捧起来就闻得到美味佳肴的,不辜负美味,就算不在随园也可以做自己人生的随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