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欧洲,逛市集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06 04:4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在欧洲,逛市集读后感10篇

  《在欧洲,逛市集》是一本由韩良忆 / Job Honing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9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在欧洲,逛市集》读后感(一):寻常市井里的乐趣

  惊讶于那些集市,可以如此整齐干净

  招牌和门头制作得都很简洁大气

  让看过的人都想逛一逛,

  即使穿着昂贵衣服,也觉得无伤大雅,

  那些果蔬,看起来都颜色鲜艳精神抖擞

  收拾得很干净,也不会像日常见到的那样随便散做一堆,

  希望我们也可以建立起这样的市场啊。

  《在欧洲,逛市集》读后感(二):有一点文化家庭妇女

  这是一本家庭妇女视角的购物指南详细介绍了欧洲的菜场,夹杂了很多个人感受作者到处兜兜逛逛,然后买东买西,回到家窃喜自我陶醉。其实这也可算是一种很有意思生活,时不时地体验一下对延年益寿不无小补。

  书中的照片质量不错,构图和成像俱佳。如果作者能看到我的评论,能否向我透露一下,您是用什么相机拍的?

  《在欧洲,逛市集》读后感(三):喜欢这本书介绍的市集

  一直看旅行的书 都觉得泛泛而谈 没有身临其境感觉 除非本人到了那里。

  这本书给人比较贴近当时当地生活的感觉,当然要排除一些台湾腔调,其实是很不错的。

  里面的两大惊喜是有食谱,其中几个比较容易操作,比如司空饼。还有一个惊喜是书的最后面有食品食材的五种语言翻译,这样你到了市集上,可以对照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呵呵。

  如果我去欧洲,肯定参考这本书的。

  有一点我忘了说,感觉作者已经在努力的排除不让大陆人十分接受那种台湾感觉了,所以总体印象平实的感觉,这样也增加了我对她的书和本人的好感

  其实龙应台的书也是一样,旅居国外的台湾作者,我感觉台湾调调都要淡一些,也就比较容易赢得我的好感。不过龙应台是很信佛的,这一点在书里太多了,我一般都自行排除掉这部分

  《在欧洲,逛市集》读后感(四):崇洋媚外的我

  书快递到家的时候,刚好周六,刚刚和母亲一起做家务告一段落,有点小累。正好书到了,歪在沙发上,竟然一口气读完了。

  因为本人,喜欢旅游,又讨厌人多。游人如织,是我最讨厌的一个情景。所以想法是,退休房子出租,到处租住,体验各地风土美食

  对没去过的地方,最大的好奇便是当地人,如何吃。最大的喜好便是是去当地人买菜的市集逛。这本书,应该说,很契合我的想法。很有亲历感。形形色色奶酪火腿面包。真让人期待。不过也许一生也无法亲历欧洲小住。所以看一看这本书,也算过瘾

  主要是没有让人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就因为这,我相当崇洋媚外......

  《在欧洲,逛市集》读后感(五):可以扫两眼

  去欧洲前就在书店里看到过这本书,有过想买的欲望,但是翻看了几眼,大概属于那种没有什么信息的书,也就作罢。前几日京东满减,想到这本书,便收下了。但其实,这还是本看看没有损失实在不必买来的书。

  翻了两个晚上便翻完了。

  首先,这本书文字并无什么特别之处,算得上清新温馨罢了,摄影水平也是一般。。。

  其次,拿它做旅行指南实在是没有必要至极,欧洲市场便像我们的早市,随处可以遇到,遇到便有惊喜。觉得在巴塞,在柏林,在维也纳遇到的市场,比起作者介绍的也各有特色完全没有必要根据别人的推荐特地跑到某个市场

  觉得这本书如果有什么值得推崇的便是“居游”的这个概念了。虽说作者一直强调“庶民”,但显然作者是把自己当做中产阶级,甚至是更高层阶级在居游的,字里行间表露无遗。但其实“居游”无关金钱,一个穷学生,住青旅,买超市里的蔬果,甚至是速食回来自己煮什么的居游也是很好。既品尝当地特色,又能真正融入生活,享受时光。至今对几个人坐在塞维利亚老城的屋顶喝着咖啡,吃加热的一欧一大包的速食土豆鸡蛋饼的时光无比怀念,旅游就该如此,享受生活罢了。

  《在欧洲,逛市集》读后感(六):我是不是要写一篇北京菜市场总结

  旅游去每一个城市,我都喜欢坐坐当地的公交,逛逛当地的书店,若有机会,一定去当地的菜市场或者超市转转才算满足。市集,说白了就是城市里的菜市场,农村的大集。我一直都很爱逛超市,菜市场之类的地方,因为他们都跟家跟生活息息相关。北京现在也出现了有机农夫市集,我还曾特意去采风结果有些失望。就像这本书,到手前很期待,但看过却有些失望。这可能是所有旅游类的书突破不了的一环,就是无法让读者有身历其境的感觉,虽然作者的文字很有画面感。

  我本身是一个还算爱吃的人,尤其这几年受到了身边人的影响,所以从去年开始,陆续买过不少跟吃有关的书。算上这本,我已经连续看过3个台湾作家写的书,前两本分别是庄祖宜的《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和林裕森的《欧陆传奇食材》。最喜欢的仍然是人类学家,相比起其他两本,这本书更能让我共鸣,我能情真意切感觉到作者文字的感情。不过看台湾作家的书,有个不习惯的地方,就是他们对于食材的称呼和我们很不一样。比如市集里提高的节瓜,原来就是西葫芦,洋香菜至今我还没去查是什么。这三本书都是介绍欧美饮食的,尤其是看过传奇食材之后,曾让我大咽口水,不过在尝了北京农夫市集的各类羊奶酪之后,我还是觉得中餐更适合我。

  跟欧洲的市集比,我们的菜市场或者大集就显得有些粗俗了,虽然我未曾到过国外去实地体验当地的市集,但从本书中传达的信息,让我有了这样的结论。不过如果到了本书提到的国家和城市,我仍会参考书中的信息,去当地的市集走走,说不定回来再读这本书,会有新的体会

  我很喜欢作者居游的概念。我想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居游会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到时候说不定会有国内行者,写出能让我看的懂的旅游小品

  《在欧洲,逛市集》读后感(七):去旅行去生活

  不知从何时起,美食文章成了书店、杂志专栏宠儿,欧阳应霁、殳俏、蔡澜、沈宏非、舒国治。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此一边餐饮旅游都是重头戏,彼一边终由文字构成多少牵扯出个文化来。食似乎有了多重的维度身份

  口味各不相同,文字风格,食之角度当然也各自不同。精通各国语言的作家韩良忆美食里盛了些生活的点滴,文字里泡了些细腻敏感。《在欧洲,逛市集》此中市集一词刨去书面语的姿态便是生活中熟悉不过却似乎已与我们生活渐渐远去的菜市场。习惯了下班后饥肠辘辘街边的速战速决,即使超市里买些方便塑料包装一副好学生模样的食材回家也只是生活中的奢侈。和菜农唠些家常,在一堆花花绿绿蔬果里挑择心仪的晚餐似乎只停留在童年时代母亲的形象里。在菜市场里于是你知道了隔壁李阿姨家明天有客人,知道卖番茄大婶儿子调皮英语总考不及格,知道了腿脚不方便卖土豆的大叔女儿懂事。即使互不相识却每日相见,相视而笑总也生出些心照不宣来。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城市的生活,那就去菜市场”。从来,旅游似乎都与菜市场这样过于生活琐碎的地方无缘,强迫症一样在意大利点下茄汁培根蘑菇意面在法国吞咽蜗牛,参看米其林推荐抑或寻去某个坊间口口相传的神秘小食肆毫无意外的出现在我们旅游行程节目单中。而良忆小姐却偏偏喜欢拜访菜市场,这个被她自己称作的居游的方式却让旅游和美食有了新的可能。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租下一处或许不大又或许简陋住所,住所一定要有个厨房,寻去附近某处菜市场,和饱含着生活热情的人擦身而过,而小贩们操着你似懂非懂的语言指着那些形态各异的食材。在欧洲的市集里你可以在十几种蘑菇里挑选一种放入今晚的浓汤,可以用鲜嫩的芦笋替代不合时令的番茄,可以从小贩手里接过牛肉的时候一并收到配合烹煮的迷迭香,可以看到穿着时髦测量微米般眼光主妇挑选熏鱼和干酪,请相信菜市场里每天都会上演生活中最真实又最离奇故事

  如良忆小姐自己所言“世界何其之大,看得多和看得深之间我选择后者”, 似乎舞弄文字的人都是敏感的,她们总是能在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里发现些不一样的,细枝末节的,却又那么让人感动的东西。一个懂得让每日之需富于情趣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那么一定也是洞察力极强对生活精益求精的人,所谓精致生活,不就如此么。如好的美食一样完美的旅行不一定是昂贵的,旅行在途的人不妨在辛苦奔波于博物馆古迹观光景点之余做一回慵懒的煮妇,几份或美味新奇的菜式端在手里,坐于阳台,在那些看似于己无关的城市里或许能找到生活中意外的礼物

  《在欧洲,逛市集》读后感(八):市集心经

  去威尼斯旅行时,我住在里亚托桥旁的小旅店放下行李就去桥下水边的市集买了又新鲜便宜的小西红柿、蓝莓和草莓,市集里有露天水龙头,把果子洗洗,一路走一路吃,一直走到圣马可广场,口腹清香,很衬春天海风。这段微小美好的回忆,被韩良忆的新书重新勾起,看到照片里牵着华丽斑点狗去逛市集的威尼斯贵妇,更不禁想起,里亚托渡船站里时常可见的那些拖着买菜车的市民

  韩良忆和先生约柏住在荷兰,游历欧洲的重点常常是在市集。她会私下里评出“五星级市集”,也会记得市集里看到的人间百态,譬如初到荷兰时,专卖香草和橄榄的摩洛哥杂货摊主有个不到十岁的小儿子时光荏苒,等她再去时,倏尔见到帅哥一枚,“愣了半秒才发觉,就是当年的小男生”。无论何时何地,市集都是聚集人气天气地气的好地方,说起来,真像是持续的电影流动的博物馆。

  因为市集太容易让人有成就感,住酒店也会暴露出缺陷,因为没有厨房!像我在里亚托桥旁的小旅店虽然有厨房,但极其简陋,只能凑合早餐,让人气愤的是,早餐时段过后就会被主人锁起来,以防客人滥用。当然,这不是我没有去鲜鱼市集采购的唯一理由,更重要的是,对料理本身没有像韩小姐那样热衷并擅长。她永远记得四五岁时跟着阿嬷去旧北投菜市场,那些象牙白脂衬着玛瑙红的“三层肉”,并始终保有那份对美食的好奇心

  作为《居游系列》的第一本书,《在欧洲,逛市集》率先澄明了“居游”的一个重点:你应该找民宿而非旅店,应该去市集体民生,应该学着像当地人那样煮食当地食材。所以,资深居游、自助local美食家韩小姐在书中提供了十数种食谱:农舍派、什锦海鲜炖饭、焗韭葱鸡肉马铃薯泥……你可以在任何国度操作,但最好最妙的当是到那个特定的国度、在特定的季节──对讲求饕餮的人,向往乐活的人,这当然就是旅行的意义。尤其,在这个大品牌全球化的泡沫膨胀年代里,吃一口千里之外的原生味道就成了跋涉千里的最温暖的理由。

  讲究到厘清北意大利饭和南意大利面的微妙异同,说到底,这种计较是口腹乐趣,然后才是文化。伦敦的柏若市集里,菌菇摆放在月桂叶、百里香、迷迭香的簇拥中;巴黎六区哈斯拜有机市集有贵族内涵,真正的细节见于菜摊允许客人随意自拣;阿姆斯特丹北市场洋溢着波希米亚风,从1987年领先荷兰有机市集概念,至今已成有食、有书、有音乐迷人去处。韩良忆将所到之处特点历史简雅勾勒,还贴心的附上市场内的餐饮推荐点,这是真的很local的做法──买完菜,腿酸了,别着急回家,先吃点新鲜出炉的好点心吧!

  更贴心、也实用的是最后的附录──五国语言的食材单词表!这让我想起某个光头朋友,他在语言不通异国深山禅修村住了几个月,每周骑摩托车去山下市集采买,总是一撸袖子,把画在胳膊上的食材卡通图标露出来,一切迎刃而解。去异国风情的市集交流,永远是件见仁见智乐事呢。

  《在欧洲,逛市集》读后感(九):居游欧洲菜市场

  有一次下班后去菜市场,听几个商贩说,快看,那几个瑞士人又来逛咱这了,世界劳工组织的人就爱跟这跑。菜市场是接地气的地方,熙来攘往热闹闹,确实是体察民情的好地方。对于旅游者来说,博物馆、古迹和观光景点难免会觉得和当地的风土人情隔了一层,而市集则仿佛开了一扇窗,让旅人得以对当地真实的生活看上两眼,实地体验一下当地文化。

  台湾美食作家韩良忆从小就爱逛传统露天市场,后来跟着荷兰的先生定居欧洲之后有开始探索欧洲人的菜市场。在川流不息人群中,有那速战速决、专程来买菜的,也有那爱逛更胜于爱买的。而韩良忆属于后面这一种人:喜欢把采买菜这一项说来也挺琐碎的俗务,化为日常生活的乐趣。

  在《在欧洲,逛市集》这本书里,韩良忆介绍了欧洲最有趣、最丰盛又最好玩的13个市集,比如伦敦最古老的果菜批发市场柏若,这个已经有两百五十多年的市场1998年开始对散客开放,主打“精食”,很快博得伦敦中产阶级的青睐。在这足足有一百六十多家摊商的市集里,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食材,其食材之多样,之精美,之新鲜,令人第一个念头是:我要是在伦敦有个小厨房,那该有多好。

  巴黎第六区哈斯拜大道上的周日有机市集,则是巴黎名人出没的菜市场。那儿的顾客一个个打扮得光鲜亮丽,衣着考究,一望即知非富即贵。就连那看似穿着随兴的邋遢者,人家穿的可是低调的名牌棉衫或轻盈的克什米尔羊毛衣,不是廉价货。哈斯拜市集不大,摆在林荫大道中央的人行道上,不过一百多公尺,两排摊子面面相对,中间留有过道,食材质量一流,新鲜美味,统统都是有机产品。市集里气氛自在轻松,买卖双方都笑容可掬。就算是不贪嘴的人来到哈斯拜也有可看之处,从天然精油香皂,用色大胆的民俗风丝绸衣物到手工制作的首饰,大多数商品都创意十足。

  没有那个市集像威尼斯的里亚托市场这样得天独厚,紧邻着美丽的里亚托桥,坐落在波光潋滟的大运河畔,鱼贩吆喝的声浪此起彼伏,连说带唱的语调让人怀疑,他们叫卖的成分少,自娱娱人的成分倒比较多。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下,露天蔬果市集上的罗勒绿得更苍翠,节瓜花黄得更灿烂,还有威尼斯人特别爱吃的袖珍朝鲜蓟比别处的更加娇俏讨喜,每一种菜蔬,每一样水果,好像都感染到水都梦幻一般的魔力,变得更加秀色可餐。

  韩良忆眼中的理想市集,就是那种一看就让人想下厨房的。因为太爱上菜场,韩良忆出外旅游时,鲜少下榻旅馆,而是改租公寓和民房。住处无需豪华,但是一定要有个设备齐全的厨房,因为逛市集而不能买菜,委实太痛苦。因此韩良忆也爱上了“居游”这种旅行方式,所谓的居游是指在一座城市或小镇找一间公寓,以星期为单位,在私人的空间里,享受当地的人文风情、生活习惯,并且顺便旅游的一种方式。游重在悠闲、舒适,不同于背包客的艰苦流浪,也不像出国十天游遍七国的赶鸭子行程。

  在菜市场,除了眼观六路,还要耳听八方。能听来不少做菜的诀窍,比如辣椒酱、韭菜花怎么做,杏鲍菇圆头的好。一不小心还会听到某个人的八卦。而且还是学习世俗人情的好地方。菜市场里都是熟人和生人, 熟人要亲,但这个亲多多少少有点儿虚假的成分,得把握得当。生人要熟,与生人交往,迅速拉近关系是关键。小商小贩天天和熟人生人打交道,分得清生熟,最懂得亲疏;所以学无止境在市场啊!毕竟是在欧洲,这种学问是《在欧洲,逛市集》所缺少的。

  一般来说爱菜市场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曾听过一个女人说自己从来不去菜市场,估计这句话断了很多男人对她的念想。

  《在欧洲,逛市集》读后感(十):居游欧洲菜市场

  有一次下班后去菜市场,听几个商贩说,快看,那几个瑞士人又来逛咱这了,世界劳工组织的人就爱跟这跑。菜市场是接地气的地方,熙来攘往热热闹闹,确实是体察民情的好地方。对于旅游者来说,博物馆、古迹和观光景点难免会觉得和当地的风土人情隔了一层,而市集则仿佛开了一扇窗,让旅人得以对当地真实的生活看上两眼,实地体验一下当地文化。

  台湾美食作家韩良忆从小就爱逛传统露天市场,后来跟着荷兰的先生定居欧洲之后有开始探索欧洲人的菜市场。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那速战速决、专程来买菜的,也有那爱逛更胜于爱买的。而韩良忆属于后面这一种人:喜欢把采买菜这一项说来也挺琐碎的俗务,化为日常生活的乐趣。

  在《在欧洲,逛市集》这本书里,韩良忆介绍了欧洲最有趣、最丰盛又最好玩的13个市集,比如伦敦最古老的果菜批发市场柏若,这个已经有两百五十多年的市场1998年开始对散客开放,主打“精食”,很快博得伦敦中产阶级的青睐。在这足足有一百六十多家摊商的市集里,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食材,其食材之多样,之精美,之新鲜,令人第一个念头是:我要是在伦敦有个小厨房,那该有多好。

  巴黎第六区哈斯拜大道上的周日有机市集,则是巴黎名人出没的菜市场。那儿的顾客一个个打扮得光鲜亮丽,衣着考究,一望即知非富即贵。就连那看似穿着随兴的邋遢者,人家穿的可是低调的名牌棉衫或轻盈的克什米尔羊毛衣,不是廉价货。哈斯拜市集不大,摆在林荫大道中央的人行道上,不过一百多公尺,两排摊子面面相对,中间留有过道,食材质量一流,新鲜美味,统统都是有机产品。市集里气氛自在轻松,买卖双方都笑容可掬。就算是不贪嘴的人来到哈斯拜也有可看之处,从天然精油香皂,用色大胆的民俗风丝绸衣物到手工制作的首饰,大多数商品都创意十足。

  没有那个市集像威尼斯的里亚托市场这样得天独厚,紧邻着美丽的里亚托桥,坐落在波光潋滟的大运河畔,鱼贩吆喝的声浪此起彼伏,连说带唱的语调让人怀疑,他们叫卖的成分少,自娱娱人的成分倒比较多。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下,露天蔬果市集上的罗勒绿得更苍翠,节瓜花黄得更灿烂,还有威尼斯人特别爱吃的袖珍朝鲜蓟比别处的更加娇俏讨喜,每一种菜蔬,每一样水果,好像都感染到水都梦幻一般的魔力,变得更加秀色可餐。

  韩良忆眼中的理想市集,就是那种一看就让人想下厨房的。因为太爱上菜场,韩良忆出外旅游时,鲜少下榻旅馆,而是改租公寓和民房。住处无需豪华,但是一定要有个设备齐全的厨房,因为逛市集而不能买菜,委实太痛苦。因此韩良忆也爱上了“居游”这种旅行方式,所谓的居游是指在一座城市或小镇找一间公寓,以星期为单位,在私人的空间里,享受当地的人文风情、生活习惯,并且顺便旅游的一种方式。游重在悠闲、舒适,不同于背包客的艰苦流浪,也不像出国十天游遍七国的赶鸭子行程。

  在菜市场,除了眼观六路,还要耳听八方。能听来不少做菜的诀窍,比如辣椒酱、韭菜花怎么做,杏鲍菇圆头的好。一不小心还会听到某个人的八卦。而且还是学习世俗人情的好地方。菜市场里都是熟人和生人, 熟人要亲,但这个亲多多少少有点儿虚假的成分,得把握得当。生人要熟,与生人交往,迅速拉近关系是关键。小商小贩天天和熟人生人打交道,分得清生熟,最懂得亲疏;所以学无止境在市场啊!毕竟是在欧洲,这种学问是《在欧洲,逛市集》所缺少的。

  一般来说爱菜市场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曾听过一个女人说自己从来不去菜市场,估计这句话断了很多男人对她的念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欧洲,逛市集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