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观天下》是一本由资中筠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坐观天下》读后感(一):读资中筠《坐观天下》
对于国际关系史和美国历史很清楚。
220 中央王国在鸦片战争后的崩解。中国人的屈辱,摆脱这种民族屈辱成为了中国人最长期最基本的共同诉求,这与中央王国的观念相去甚远。
毛虽然是倡导革命的联合国,但在国际事务中又是非常的谨慎和务实。
《坐观天下》读后感(二):理性客观的分析,带学术的风格,不像一般的书那样易读
这是资先生自选集的第二本,前几天一口气读完感时忧世,挺过瘾,便紧接着读这本了。
但读到一半,发现这本书不是我想的那么容易读了,之前寒假读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和林达夫妇的近距离看美国四本,包括这几天读的陈衡哲的《西洋史》和自选集第一本的《感时忧世》,读下来都很轻松,很多是一口气读两三个小时。
而这本书的感觉是理性客观平直的分析,较少个人的感情色彩,有些像学术论文,所以读到后一半我稍微有些啃下来的感觉。
不过这也正是资中筠先生难得和让尊重的地方。经历了很多的老人,学术上很大造诣的学者,这都是她的深度。
而林达夫妇更擅长的是讲故事,读他们的书会比较轻松,引人入胜,可以作为启蒙的书籍,但他们本身也并非研究这方面的学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只是普通的小市民,在理论分析和学术等专业性方面就稍显不足了。
但是不可否认,林达的四本书给我的收获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感谢林达。
所以可以先读林达的四本,再来读资先生更偏专业和理论,但趣味生动性更少的自选集和《20世纪的美国》。
《坐观天下》读后感(三):坐观美国
《坐观天下》,资中筠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作者是社科院美国所所长,美国又是执天下牛耳的国家,因此,坐观天下便是坐观美国了。资先生难得之处在于,跳出书斋做学问,虽然研究国际关系与外交,但却于学问外保持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本色。从她自序中一段话便可看出这一点:传统教育,“道德”和“文章”是结合在一起的。有许多事属于君子不为也,是当然的底线。作为五四标志的德先生、赛先生以及现在被称为“普世价值”的那些原则也都化为底色,没有争论,也没有感到与传统的君子有什么冲突。
能够超出外交看外交,脱离学问做学问,才是大家。我们有太多人在工作时忘记了“底线”与本义。资先生还说道,五十岁以后才做自己喜欢的事。于我辈来说,可能五十岁以后也做不得。也许要六十岁?但那时,还有兴趣或能力做自己喜欢的事么?
不少文章著时已有十余二十年,但于今看来仍有意义。
嗯,下一本便该看《士人风骨》了。有些议论是不是发早了呢?嘻。
《坐观天下》读后感(四):多看书,才能了解“天下”的本质
今天三八妇女节,公司放半天假,到星巴克咖啡。带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资中筠的《坐观天下》,吸引我一口气看了近三个小时。
作者是资深学者,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对各国的历史尤其是美国历史,还有国际关系有较深的造诣,一篇篇文章包含有很大的信息量,能够让人对整个事件或者大局由一个较为全面、真实的了解。且用语简洁、看起来很顺畅。我曾顺手将这本书的用语特点当作一个案例,给部门员工看,告知她写邮件或者报告,尽量用短句子,少废话。不要用过长的句子来表达意思,这样让人看起来比较疲劳。
此书一共21篇文章,看了其中的8篇:《从历史的角度看最近一轮美国金融危机》、《另一种主流的声音》、《说不尽的大国兴衰》’《旧话重提-伊拉克战争前的思考》、《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美国总统的个人作用》、《从历届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内政外交的演变》、《缓慢的解冻—尼克松访华前十几年间美国对华舆论的转变过程》、《洛克菲勒基金会与中国》。
这8篇讲的内容,自己从媒体、新闻或闲谈中也或多或少了解一些,比如说金融危机、伊拉克战争、尼克松访华等,比如说也看过《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对这些事件或名词仅停留在概念化的印象,比较机械。通过资中筠的描述,能够对事物由一个比较全貌的认识。连带地,对美国的认识、对中国的认识,也摆脱了一些程序化的反应。其实,事物之间会有一些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金融危机等,都应在考察事物经过的基础上,再得出判断与结论。多看书,却有必要。
以前曾看过林达的几本书,比如说《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书,对美国的建国历史、美国的政治制度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理解资中筠书中描述美国方面的内容的理解还是很有帮助的。
《坐观天下》读后感(五):2018读书清单之04 读资中筠《坐观天下》
2018读书清单之04 读资中筠《坐观天下》
第04本
2018.01.03
资中筠《坐观天下》,2018年度第04本读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25.3万字,363页。
资中筠绝对是人间奇葩,她之学者作家的成就居然是在66岁退休以后获得的。以此看来,我们真的没有资格说老了、不中用了;以此看来,年纪大了,仍然大有可为。人一生活的怎么样,固然与环境条件有关,而关键还在个人、在态度。
《坐观天下》是我读的资中筠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美国十讲》,第二本是翻译作品《哲学的慰藉》。
资中筠半路出家,文笔朴实而非华丽,走的是中庸的路子,但读之后总让人觉得受益匪浅。这本书也不例外。《美国十讲》,是给对美国历史不是很陌生的人写的,探讨的是200年的美国历史为什么这样走而不是那样走?
《坐观天下》其实也是写美国的,主要是写中美关系一百年。另外有一篇《日本为什么认罪这么难?》、一篇《重读顾维钧回忆录有感》
美国这个国家,对内与对外其实是不一样的。对内,奉行的是民主、自由、平等、法制;而对外奉行的就是两个字“利益”。在世界舞台上,美国讲求担当、讲求正义、更讲求意识形态,但这一切都要在符合美国利益的前提下,如果违背了美国的国家利益,那一切的担当、正义、意识形态等都要退居次席。本书研究的中美关系,充分证明了这一切,为了美国在华利益,美国不惜支持落后的清廷,不惜考虑与太平天国接洽,不惜支持倒退的袁世凯,从支持蒋介石到抛弃蒋介石再到封锁台岛防止共产党进攻,从打击日本、抑制日本到扶持日本而损害中国利益,从两个中国到一个中国,从封锁新中国到与新中国建交;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只要符合美国的利益。
其实这就是国家!苏联何尝不是如此?斯大林对民主国家的出尔反尔,也是国家利益所在。意识形态、面子、正义、担当在国家利益面前都很苍白。还是丘吉尔说得好: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这方面,美苏足够我们国家学习的!
《日本为什么认罪这么难?》讲了三条,一个是日本武士道精神让日本人认错难;一个是中国政府的放任,在这个问题上都表现的无法想象的大度,当然蒋介石政府与新中国都有责任;还有一个是西方世界的看法:这个可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譬如战争性质,西方普遍认为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是恶势力覆灭正义、颠覆自由文明世界,罪不容恕;而日本侵略中国乃至东南亚,性质是侵略,但是进步的生产力侵略落后文明,并不是多大的罪过。再譬如同样是大屠杀:西方人认为,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是种族灭绝,而南京大屠杀并非如此;而且关键的一点,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对老百姓的性命本来也不珍惜,杀的人并不比日本人杀的少;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花园口决堤,死亡人数为89万人,受灾人口的高达1200万人,比南京大屠杀严重得多。从这两点,可以看出,白种人的优越感何其强烈!!适值南京大屠杀80周年,我们的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虽曰亡羊补牢,实在犹未为晚。
《重读顾维钧回忆录有感》,作者对顾维钧抱持同情惋惜的态度的,而且评价甚高,曰: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不消说,顾维钧是才高八斗的外交家,但他从民国初的1911到追随蒋介石到台1950,四十年间,一直处于乱世、弱世,终于无成。
附录:花园口决堤,
又称花园口事件、花园口惨案,是中国抗战史上与文夕大火(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 史称花园口决堤。
v���e-
《坐观天下》读后感(六):资中筠老奶奶《坐观天下》一书读后感。
我是在首发式上拿到这本资中筠老奶奶的书的。之前在理想国的沙龙上听过资中筠老奶奶的一些观点,觉得颇为中肯。之后,开始关注她的这套新书,最后在首发式上买到了这本坐观天下。
资中筠老奶奶是1930年出生的一代人,到今年80多岁的高龄,但是思路清晰,观点敏锐,功底扎实。资老奶奶出身大户人家,在年幼时就弹得一手好钢琴,精通英语法语,而且在文学上亦有很高的造诣,翻译过不少巴尔扎克的作品。年轻时她曾经因为工作原因访问过亚非拉的多个国家。后来常驻维也纳3年多。这些经历带给了资老奶奶一个非常特别的,几乎是无与伦比的观察历史的角度。也练就了她超群的理性。
良好的家庭修养,广泛的爱好,对生活的热爱,和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经历,让这位饱经沧桑的老奶奶有着无与伦比的睿智。这本的大部分篇幅里提到的观点笔者都无比赞同与钦佩,但是在一些经济等问题上还是倾向于政府干预,这也可能是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但是笔者作为奥派的支持这多少有些不赞同。
真心的赞美就写到这里。更多资料可以维基百科里去找资中筠,那个条目也是我写的。下面来聊聊这本书:
书里文章很多,提供了巨大的信息量,但是贯穿始终的思想可以概括一下:
一,美国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和老美的自由民主对内并行不悖。并不是中国人认知的那样,一个对内民主的国家,对外也应该讲公理。
二,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与对内反对封建专制,在中国的矛盾。也许是由于天朝是一个东方专制主义国家,所以,我们的历史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与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技术总是不断的冲突,最后的结果“反帝总是压到反封建”。
三,从二战之后,三巨头划定势力范围到,联合国成立,到冷战结束,直到今天,国际外交依然“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占主导地位,也就是为强权所主导。”
五,但是最终决定胜负的是谁的理论更务实,更优秀。正如书中所言,“年轻的苏维埃政权顶住了14国武装干涉,却在掌握了核武器之后害怕在对等基础上的和平的思想交流?”最终,伟大的苏联在戈尔巴乔夫的开放性的政策下轰然解体,其实这“正说明了苏联的凝聚力实际上已经相当脆弱”
六,东方专制主义的控制下的国家,既不可能回到原先苏联的社会主义,也不可能被全盘西化。如果说在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更有吸引力的话”那么在经济建设的环境下,“美国及西欧国家的优势日益明显。”
七,输入民主不靠谱。尤其是在“有东方专制传统的国家,美国人一项向低估民族主义情绪,高估广大民众的民主要求”“多少次都是反帝压着反封建,而且统治者从来都能顺利的用爱国口号镇压民主诉求。”
八,也是笔者唯一不完全赞同的一点。政府要干预经济,避免经济过热,控制游资流向。通过政府的干预让游资实体经济所用。
个人认为我们要找到的不是政府干涉经济的时间或者是方式,而是有效的约束资本的规则。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认为每一次政府的救市,注资,经济刺激,干预经济行为后面都应该有人严谨的去思考这次行为的原因和它的意义,同时立法,限制资本流向并且设法避免下一次类似的崩溃情况发生,杜绝用纳税人的钱来救济大企业。
除了上面几点之外,书里还有几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虽然昙花一现,但是耀眼无比。
“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中,个人改善境遇之道在于政治上绝对服从的前提下,在官僚化的各个社会领域沿着解体往上爬,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却较少与创造性的劳动相关,甚至相反。”
第二个是冷战期间,美国对内“兼顾大炮和黄油”对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在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放弃了千载难逢的带头走和平道路的机会,却选择了确立一家独霸为宗旨的对外路线。造成今天的局面。”
我所以喜欢这本书,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资老奶奶的比很多人更明白。
一个国家的外交应该做什么?
在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出来之后很多人觉得美国就是民主的典范,于是经常性犯一个错误,就是把美国当作民主灯塔,所以认为民主灯塔的作为就应该是理想主义的,为了全人类利益的。而老美非常实用主义化的外交政策往往让右派们觉得困惑。为什么一个民主国家就不能在国际社会上讲公理?这样一个问题往往表现了部分右派在外交知识上的欠缺,尤其是应该恶补一下天朝在50-60年代理想主义的外交给国内带来的害处,甚至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还大量出口粮食。
左派们则经常以美国的实用主义的对外政策为突破口,经常让右派们在这些事情上哑口无言。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民主,在某种环境中是一种对内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不对外。对外事务上,美国也曾经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国家,但是在一些现实面前,美国还是选择了更实际的道路,这样的选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为自己的国民负责,才是一个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老美在诸多外交上的失误,也让其蒙受了颇多损失,如果在90年代放弃把国防边界设在自己国界之外的战略的话,可能绿教也只会在中东的沙漠里互相折腾,美国在中东的干涉政策,给中东,中亚地区的民族主义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以至于后来出现针对美国的极端恐怖主义。民主化的政府,最终还是要符合民意,当民族主义控制了国家,那么一个运行良好的民主制度也会选出一个非常民族主义的领袖。
我想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国际视角,它梳理了联合国成立,美国外交政策从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等历史片段,从这个视角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原先的很多认识偏狭。它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民主本身的含义,民主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代名词,而是一个非常实际,非常实用的决策方式而已。
这种决策方式也需要有人的因素参与其中,从基金会到新闻监督,民间的力量在美国民主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力量,他们是让民主这种决策方式正常运行的很重要的因素。
而我们在除了选举之外的其他方面还非常的落后,除了选举制度之外,中国在未来的民主化进程中实际上还有非常多的事情要做,比如寻求一种适合中国文化的选举之外的力量来作为政府的补充,比如在公众中间建立一种监督权力的意识等。这些方面虽然书中没有明确提及,但是必然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总而言之,坐观天下这本书用一种冷静而清晰的思考,从历史和外交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审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的角度。这种角度,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