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切瑟尔海滩上》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25 03:2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在切瑟尔海滩上》读后感10篇

  《在切瑟尔海滩上》是一本由(英)伊恩·麦克尤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380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2-6-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在切瑟尔海滩上》读后感(一):切瑟尔海滩上

  60年代故事读来倒是颇为亲切,在性上的踟蹰,物欲冲刷掉的纯真理想,对20出头的读者应该是熟悉困惑可惜结尾多是爱德华的经历,其实很好奇弗洛伦斯后期的心路。"He had never found anyone,man or woman,who matched her seriousness."很喜欢以这样态度生活的弗洛伦斯,即使在9C座位上没有看到爱德华,她日后应该也是有着不输于爱德华的快乐的。好奇假如文中男女主角性别对调,事情发展还会这样吗?总觉得女性角色那一方意志会更强大

  《在切瑟尔海滩上》读后感(二):It's all about time.

  故事在前面四章吊足了胃口,然后在第五章爆发,爆发得惊心动魄。前四章写两人初夜时各怀的复杂心思细致入微,辅以两人成长和相识的过程,勾勒出两个敏感、纠结、自卑要强影子。一路铺垫,直至海滩上的对峙,一切伴随着激情愤怒而撕扯破碎

  他之后的人生像放幻灯片一样匆匆带过。这场人生在经历过这个重头戏之后,似乎变得轻佻混沌起来,即便有物质上的成功,也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她在这之后便几乎消失在读者视线里,也完完全全地消失在了他的视线里。可这花费了他几十年,甚至一生时间,才想明白她那颗心那个灵魂。结尾写她消失在苍白夜色里,她在跑,在逃离,在痛苦的逃离中她反倒获得了痛苦的自由,或者是痛苦的平静。与其说这个痛苦是关乎时代的,不如说是关乎时间的。发生错误年龄,错误的时机,错误的年代,那么就永远错过了。时间最爱捉弄人,大抵如此。

  《在切瑟尔海滩上》读后感(三):爱和成长教育

  个人认为和《水泥花园》一样,这本小说同样涉及到了成长教育的主题。虽然故事的主体仅仅是切瑟尔海滩边的一次蜜月晚餐,伴随着灾难般的初夜,以及此后海滩上短暂而充满张力的争吵,然而关于这混乱失望种子,早已配合作者细腻诗意意识流倒叙,深深扎根在了恋人双方各自的成长背景中。Edward的母亲在一场事故中丧失了母爱能力,Florence则疑似遭受过父亲的性侵。一方始终渴望更多,急于填补少年成年所经受的情感空缺,另一方则因为饱受伤害身心早已将与性有关的一切摒弃在了身外,而当时性压抑的时代,更是加剧了双方因羞耻感而造成的沉默误解,于是,爱情在不能敞开心扉悲哀走向了破裂和终点

  人们常说爱能够化解一切,但是《海滩》却诚实展现出,爱情的背后,交缠着种种更为久远和复杂的因素,其本身是一种及其易碎、但也因此而具有浪漫和美的情感。爱侣冥冥之中的吸引,就如同浪花拍打在礁石上时的亲密强度剧烈却又短暂;随后,双方旋即被命运这股强大的力量分离,而唯一留存的,只是耳畔边久久回荡的,潮涨潮落的懊悔与叹息。

  《在切瑟尔海滩上》读后感(四):她的手只有我四分之一大,我还是没能抓住她。

  “可是你爱我”

  “所以我爱你

  我们面前还有一辈子的光阴,但那时的我们却太过着急。爱情与耐心,如果我们能同时拥有那该有多好。

  她一直跑着,希望他会追上来。那么她一定会停下脚步,或许再也不离开。可是他却没有追上来,他只是静静的站在原地理直气壮一言不发

  后来他时常想到,如果当初自己追上去,命运是否就会大不相同,现在的他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曾出世的小姑娘。会有一个怎样的不同的人生。如果有她在身边,他一定会为了她更加努力的生活。

  本来不该有交集的,他们的生活背景,人生轨迹

  但是命运的事情本来就说不清道不明。如果当年他没有无聊闲逛到那个广场,如果当年她没有去广场帮忙发册子,那么他们的人生会不会也从此不一样。但是,就那么一个百无聊赖的周日,就那么匆匆一眼,时间的指针从此就定格了。爱情就这样悄然的来临

  他还记得,当时她带他去威戈莫尔音乐厅,她一脸严肃的对他起誓说自己将来一定要来这里演奏,他看着她庄严起誓的样子宠溺的吻了吻她,然后跳到观众席,向后数三排,站在正中央,暗暗发誓,到了那一天他一定会在这里,就在这个位置,9C,演出结束时他要带头鼓掌喝彩。那时他真的想到了一辈子的,他们那么相爱。然而,很多年以后“伊斯莫斯四重奏”在伦敦威尔莫尔音乐厅演出,大获成功。没人知道,当全体人员向观众致谢时,小提琴手忍不住的将眼光望向三排正中9C的位置。然而当年那个发誓说一定会带头鼓掌的少年却并没有出现。已无故人。眼前迷蒙成一片。分不清现实虚幻,过去与现在交叉重叠。唯一了解的是,他们竟然真的分开错过了,这些年。

  她不知道的是,从她以后他就再也没去过音乐会,从来不买,甚至连看都不看那些盒装成套的莫扎特或者舒伯特,也不看她的照片。他就这样将她埋在记忆里,她扣眼上系着的蒲公英头发上挽着的天鹅绒,肩膀上的帆布包,一生一世

  有时他会想,当初怎么就让那个手拿小提琴的女生跑掉了呐,他本该追上去解释的。但那时的我们过于年轻,过于倔强,过于在乎,以至于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爱,太过激烈。在转身离开的那一霎那,我们就这样轻易的抛开了自己的一生。

  《在切瑟尔海滩上》读后感(五):你一生的挚爱,已经被你自己放弃

  他们年纪轻,有教养,在这个属于他们的新婚夜,都是处子身,而且,他们生活在一个根本可能对性事困扰说长道短的年代。话说回来,这个坎儿向来都不好过。定下全文基调简洁开头,给人一种柔软温和冲击感。

  这样的开头上一次还是在川端康成的《雪国》中才看到过了。

  麦克尤恩向来喜欢写Bad Ending,《在切瑟尔海滩上》也不例外:一对八小时前刚举行完婚礼新人,正在酒店的套房里享受着他们的蜜月,不约而同又毫无默契的想着晚餐后将要面对的初夜。这个坎儿向来都不好过,并且最终扩大成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将两个年轻人永远地分隔在夜晚的切瑟尔海滩上。

  他是在农场里长大的孩子认识几百种植物名字,他粗率、贫穷,充满乡土气,有忧郁敏感的父亲和脑部受损的母亲;她是自小跟着家人远行的孩子,对人对事展现出一丝不苟认真,她高贵精致独立智慧,有志得意满的父亲和理性苛刻的母亲。

  他们生命中前二十年的轨迹从未有过重合,即使他们同样都选择了在伦敦求学。他们各自的地图巧妙地避开了交叉,弗洛伦斯对爱德华所在街区酒吧一无所知,爱德华也从未去过弗洛伦斯常去的音乐厅。他们最近的距离,不过是曾经同时和两万人一起聚集在广场上,坚决要求禁止生产原子弹

  直到那个暑假,爱德华突然听腻了鸟叫,看厌了书,骑着自行车从特维尔荒原到了火车站,他本想去伦敦看朋友,却鬼使神差地坐上了去牛津的车。弗洛伦斯不过是因为鸡毛蒜皮家务事和母亲闹了场别扭,就借口跑了出去,然后她走进一家教堂,几分钟后,她看到了爱德华。

  他们的人生就此开始交叠了。

  她是小提琴手,坚定排练着四重奏的曲目相信着有一天能站上专场演奏会的舞台。他不懂古典音乐,可他爱她排练时专心认真的模样,他说服自己接受这些规整庄严的乐曲摇滚乐抛到脑后,他鼓励她将来一定能成功,她会在她演出的那天站在剧场正中间9C的座位上,带头为她喝彩、鼓掌。

  他有着乡间男孩儿淳朴和倔强,他学历史,总有自己独到观点。她对这些不甚感兴趣,但她爱他为她带来清新的模样,她独自一人带上地图搭上早班车,徒步穿过毛榉林去农场找他,听他告诉她一路上鸟儿的名字,她一个也不知道可她说一定要学,她兴高采烈,摘下一朵蒲公英系在衬衫的扣眼上。

  他们结婚了。

  他们发过神圣誓言之后回到自己的房间,看着半开法式落地窗外的海滩,心猿意马。他为了这一天禁欲了许久,仍旧担心着初夜可能发生的尴尬。她更加焦虑害怕被进入,害怕被穿透,并且这焦虑不能跟任何人说起。那个年代,能够给他们提供这方面理论指导的,只有一本薄薄的平装手册

  他们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脱下鞋子,拉下拉链。他把她因为紧张和害怕发出的声音当成她兴奋信号,她强忍着恶心安慰自己眼前的男人不会伤害她。然而,初夜的这场爱终究是没有做成。

  他们在海滩上愤怒且绝望地争吵。她指责他是个乡巴佬,他怒斥她像个老学究。他们之间充满着误会,并且最终也没能挽回。

  故事就是这样,并不复杂,但从麦克尤恩的笔下写出来就是格外地让人心痛。

  我不太确定如何定义写作的『节奏』,但《在切瑟尔海滩上》读起来确实有一种节奏感。

  小说的第一章非常平淡,时间、地点都局限在婚礼后的蜜月酒店里,叙述着当下发生的一切,掺杂着两位年轻人的心理活动

  第二章开始双线叙述,爱德华和弗洛伦斯相遇前的生活被展现在读者眼前,他们的相遇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巧合,相爱是一次难以言说的希冀。他们在河边享受盛夏最后的时光,相互吐露爱意。接着叙述又把我们带回到爱德华更早些时候的经历,原生家庭带给他日后性格影响长远地镌刻在他的爱情里。

  第三章开头重新回到酒店里,麦克尤恩不厌其详地讲述他们脱下礼服的全过程,充满着紧张、试探、不安急切。就在这过程中,又插入了他们各自过去的经历。漫长而漫长,缓慢而缓慢的回忆嵌入眼下分分秒秒的『浪漫』里,他们前戏的过程可以说是剑拨弩张、草木皆兵般的沉默,他不懂如何照顾她的感受,她更不懂得爱情还需要性事的参与。在他音乐术语般的调情和她破釜沉舟般的勇气之后,初夜的尴尬还是发生了,这一发生,爆发出了他们从相遇之前就已经存在问题

  第四章从爱德华的视角揭露了那个年代不同阶层年轻人之间的矛盾,他住在弗洛伦斯家像住在一个梦里。

  第五章来到了切瑟尔海滩上,两个年轻人争吵的场景事无巨细地铺展开来。心理描写登峰造极,爱情走到尽头的男女之间,吵架也带着绝望和口不择言。

  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的人才会了解,当你们开始争吵的时候,两个人的思维往往不在一根线上,或许一方尽力想用个玩笑缓和一下气氛,却没承想又来带了新的误会;或许你实在无力为自己开脱却也无法道歉,只能继续说着伤人的话,语速越来越快,仿佛这样才能从这窒息的氛围中逃走;或许你曾经非常确定你爱着眼前这个人,却在一瞬间对他感到无比的厌恶;甚至你吵着吵着,觉得自己活在电视剧里,你的哭泣和伤心都是你为了唤醒对方怜惜的台本,你转身离去期待着对方的挽留,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喂』,你都不会真的离开。

  可是,他没有。

  到底是什么东西挡在了他们之间?麦克尤恩说:

是他们的性情与经历,是他们的无知恐惧羞怯洁癖,是因为过去从未得到过这份权利,抑或缺乏经验,没有那份轻松自如心态,再有就是宗教禁忌的袅袅余音,他们的英伦做派和阶级地位,外加历史本身也在作祟。

  在叙述中,麦克尤恩一直在渲染六十年代的纯真气氛,十年后,对于这道看不见的坎儿,大众的态度仿佛一下就变了。经历过二战老大爷们已经渐渐老去,整个世界新的格局慢慢形成,而人们对于感官的享受变得有理有据身材火辣的女郎轻易就能上钩。

  用来叙述这之后岁月文字,突然就加快了速度

  她离开了饭店迅速退掉了礼金,他不再找寻她的下落,他从历史专业解脱出来,不再谈什么学术,安然地活在当下,他重新爱上摇滚乐,他结婚又离婚,从伦敦回到特维尔,定期做些慈善

  他从不去关心什么音乐会,宁愿将记忆中的她定格在那个扣眼上系着蒲公英的认真模样。他绝不会知道,当她的四重奏大获成功的时候,她的目光却投向了剧场正中间的9C座位,除了她自己,没人知道。

  他回忆起他一生的时光,觉得短得可以用一分钟、一页纸说完。如果当时接受她那个谦卑建议,是否会变得不一样。

他不知道,或者说他不想知道,当她从他身边跑开时,在即将失去他痛楚中,她对他的爱一定比以往更强烈,或者更难以自拔,此时如果能听到他的嗓音,她会得到某种解脱,她会回过头来。然而,夏日黄昏中,他只是冷冰冰地站着,理直气壮,一言不发,看着她沿着海滩匆匆离去,她举步维艰的声音淹没在飞溅的细浪中,一直看到宽阔而笔直的、在黯淡灯光下隐隐闪烁的砂石道上,她成了一个模糊的、渐行渐远的点。

  他什么都没做。

  他一生的挚爱,就这样,被他放弃了。

  :

  麦克尤恩的功力太深,黄昱宁的翻译也很好,看完许久都还沉浸在英伦式的忧伤中,文字的节奏和韵律感非常强,心理描写也是让人怀疑麦克尤恩是不是亲身经历过这些事。前后呼应得刚刚好,让人扼腕叹息又丝毫不做作。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堪称经典,在我心中恐怕真的只有《雪国》可以一战了。对爱情、生活、命运的描写让人又想起同为英国作家的珍妮特·温特森的《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大概英国人真的很擅长写这类题材吧。

  总之,是感动得一塌糊涂,如果不是在摸鱼的时候看完,估计真的要找个小角落平复一下心情了。写不出什么更好的读书笔记来,只能再复述一遍故事了。

  再一次,麦克尤恩真的超棒。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切瑟尔海滩上》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