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余英时访谈录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5-13 16:53: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余英时访谈录经典读后感10篇

  《余英时访谈录》是一本由陈致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余英时访谈录》读后感(一):大师的作品

  《余英时访谈录》读后感(二):余氏访谈的风格

  本书既有余氏的自传性记述(代序),又有刘梦溪的访谈《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后者且是经余氏自己的建议而加上的。看起来陈致的访谈中余氏面目显得蔼蔼和煦,而刘梦溪访谈中则显得威仪棣棣。大约陈致的访谈以后辈请益的方式出之,而刘梦溪访谈则有同道切磋之味吧。

  《余英时访谈录》读后感(三):西方的现代是脱离宗教,中国的现代是脱离道德。

  访谈读起来不累,可以泛泛而过,没有太多证据需要思考。更多的是一些思想性的东西,还有一些“八卦”,挺有意思。

  总之,不是很让人失望的一本书。

  《余英时访谈录》读后感(四):胡适掌故两则

  第一,胡适不遗余力地提携后生。胡适在美国有两个账户,一个是进账,他演讲得来的钱。一个是出账,交给他秘书,记着在美的中国学生,有经济困难的,用这笔钱救济。据唐德刚等人回忆,49年之后,无论在美还是在台,胡适都出现了经济危机,但是仍不计得失地资助学生。

  第二,怎样评价胡适。1980年代初,胡绳带领大陆代表团赴美参加一个辛亥革命研讨会。期间,余英时在耶鲁大学招待胡绳等人。谈到胡适,胡绳笑着说:“我们对胡适,政治上是反对他的,但学术上是尊敬他的。”余英时跟胡绳开玩笑说:“我的看法跟你正好相反。我认为胡适在学问上早就被人超过了,但政治上还没有被人超过。”唐德刚评价胡适对政治的态度是“不要儿子,儿子却来了”,原本一介书生,却卷入政治。而大陆出于意识形态对胡适的抹黑和攻击,真的很没有见识和风度。

  《余英时访谈录》读后感(五):学术名人访谈类图书最经典的一部

  由于余英时先生的学术地位和“敏感身份”(钱穆的新亚书院早期弟子,台湾研究院院士),大陆著名出版社与余先生的关系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本书好像是中华书局为余先生出的第一本书,自然是不敢怠慢,这本书的印装是相当精美的。

  《余英时访谈录》读后感(六):敲门砖

  《余英时访谈录》读后感(七):书摘

  1,直入塔中,上寻相轮。P13

  2,虽不能至,心向往之。P12

  3,史无定法,史无定理。P57

  5:超以象外,得其环中。P135

  6:胡适早就说过,要各尽其职。在今天,就思想而言,我主张宁低勿高。P192

  7:认知特权,对主体是危险的,对客体是有害的。否定的工作是破坏性的工作。否则本身就是一中破坏性思维,作为群体的思维定式,在中国是近代衍生出来的。鲁迅的长处是深刻。所谓深刻是能够发现更深在的根源。但光看到坏处,那是尖刻。陈寅恪和鲁迅,到底那个深?纯负面的不可能是深刻的。只告知社会是恶,并不能解决问题。P194

  8,(“是不是可以找到一种方便的推竞,既能够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又可以避免后现代的弊病?”)

  不会有这种方便的途径。我认为这里有一个敢不敢面对真实世界的问题。一个有勇气的人文学者,在现实面前对不采取逃避的态度,就是丑恶,也要面对。事实上,逃也逃不掉,你回避它,他却要追赶你。“闭门家中坐,祸打天上来。”躲是躲不掉的。只有勇于面对它,才能超越它。平常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是最高境界。何必离开眼前的问题,幻想”天地境界“,用以安慰自己。p199

  9:淡出的学术立足也是不稳的。事实上,五四以来的学者中,真正在学术上立得稳的并不是很多。以陈寅恪为例,他的著作特别对读者有吸引力。能做到这一点,有先决条件,就是所赖以立足的学术必须是能正面承担苦难的学术,他告诉人们一中境界,知道怎么活。《赠蒋秉南序》说自己"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并特地标举欧阳修撰《五代史》“贬斥势利,崇尚气节”,就是为他心目中的学者境界下了一个界说。P201

  《余英时访谈录》读后感(八):記5本關於余英時的書(增訂中)

  記5本關於余英時的書(增訂中)

  社會 / 文化史集刊(7) 建國百年特輯

  余英時先生與我的一段公案及其後果

  戒嚴台灣時期(蔣經國當政之時)海內外共仰的余英時大師,一旦揭開其風華絕代的外表,所呈現的內裡一樣精采非凡:

  一、 取國民黨校園特務大檔頭的女兒為妻。

  二、 攀附海外院士頭頭為其博士生並獲或學位,最後榮膺「少年院士」紀錄保持人。

  三、 夤緣美國漢學界皇帝,並附和其中國觀,故爾得入哈佛教書。

  四、 颱風天翻越管制中的北宜公路趕著去給獨裁者蔣經國摸頭。

  五、 凡有反對他的人就師法獨裁者伎倆令彼輩前赴他駐錫的福華飯店受他招安。

  六、 表面自由主義,骨子裡徹頭徹尾專制、獨裁、警備總部那一套。

  七、 破壞國家掄才制度,紊亂學術社群人倫秩序。

  余大師擇徒不精、課徒不嚴還是小事。台灣文科的有心人士皆知奔赴余門乃現代登龍術,凡入其門者等於買了院士俱樂部的入門券,就等著當院士。余英時對摧毀台灣垂直社會流動,與有大功焉。

  余英時這個美國人如何借擁兩大報傳媒的護持,而兩大報的後台老闆就是蔣二世,建立起空前的學閥帝國,對島內文化精英指指點點,欲知詳情,請讀本書。

  余英時如何投效新主子李登輝,如何下海伴舞當起大官,如何借一綱多本教科書政策大賺黑心錢等等內幕,請詳見本書。

  一代学阀余英时(5)

  張友驊:《難道〈余英時〉三個字不能討論...

  盧建榮:《以公心評余英時的史學研究》

  盧建榮:《扛著「士志於道」的大旗 背離...

  盧建榮:《台灣1975-1988:捍衛威權體制...

  張友驊:《余英時外科閹割術?》

  《余英时访谈录》读后感(九):平实恳切

  读《余英时访谈录》

  这本访谈,平实恳切,尤其余英时先生谈治学门径,颇类严耕望先生《治史三书》,是给并无特殊天才而有志学术的现代文史研究者的建议,颇益人思:“先选定自己的专业领域,再就研究题目相关范围选出一两部最主要的经典,下切实功夫,以之为基地,以后再随新研究题目扩大到其他经典。久而久之,重要经典便都接触了,弄熟了。至于经、史、子、集中最中心的作品,则在暇时阅览,一步步扩展对于经典的了解。今天已不可能先找出几年时间遍读经典了。王国维可以师法,他就是结合着研究而读经典的。”这就不是摆出绣品,而是展示针法了。

  访谈中有对一些现代学者的评骘,一出之于平恕,寻绎因果而不强定是非,这很难得。如论钱钟书,钱先生记性悟性超乎常人,更运用先天禀赋以追求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知识,以读书为宗教,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读书”方式与他的天才配合,别人没法学。可这也有个后果:“钱先生记诵的信息或知识太多,遇到机会便不自觉地涌溢出来;他并不是故意要把同座的人比下去,但给人的印象却是‘露才扬己’,有心压倒别人。”才华一不小心就横溢,就泛滥,就淹没了别人,这不免成为钱先生精神上的负担。他看人家的毛病,早就看得清清楚楚了,所以许多人对他不免忌惮三分。可钱先生自负则有之,但很有分寸,后来经过“钱学专家”火上加油,不免完全走样,余先生说,这对钱不很公平。

  有些老先生(可能并不多),并不以为自己的成就有多了不起,很多时候,这并非假谦虚,而是真明白。陈致在访谈中告诉余先生:“钱(钟书)先生对您也是非常欣赏。”余先生就说:“没有没有,那是他的客气话。你知道钱先生也有他世故的一面,他很客气,不能把他的客气话当真,我从来没有当真过。当然这不是说他说的是假话,但也不能在这上面真的认真。我们一共才见过两次。”保持头脑清醒,知己知彼很重要。

  关于胡适,余先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80年代胡绳先生访问耶鲁,余先生招待吃饭,席间谈到胡适,胡绳笑道:“我们对胡适,政治上是反对他的,学术上是尊敬他的。”余先生跟他开玩笑:“我的看法跟你正好相反。我认为胡适在学问上早就被人超过了,但政治上还没有被人超过。”如余先生所说,胡适学术思想有开风气之功,学术研究成绩有限,但他提倡自由、民主、容忍等现代价值的贡献至今还没有完全失效,可这又是非常可悲的。

  (陈致访谈:《余英时访谈录》,中华书局2012年版。)

  《余英时访谈录》读后感(十):与余先生商榷:

  书做得很精致,布面精装,翻起来很舒服。内文的纸张和印刷也很好,几张彩页是粘上去的,也很整齐。发现了里面一处小错误,把“思维”印成了“思唯”(164页上数第6行),应该是校对的问题,中华书局,不应该啊。余先生的观点很清晰、明了,表述也很直接、明白。读后受益匪浅,很值得买的一本书。

  读后,有几处与余先生商榷:

  1, p93

  余先生:然而任何一种高度发展并且在思想上成熟的大宗教都不能没有一套复杂的思辨神学与形而上学。

  我以为,这是从结果来看,而推理出事物发生的合理性,这是以人类的“科学思维”的方式去判断的。而“任何一种高度发展并且在思想上成熟的大宗教”都不是建立在“科学思维”上的,甚至是“脱离”人类的。

  2, p110

  我以为,“性善”与“原罪”所指的生命内容是不同的。“性善”是指生命中与宇宙本源因素相通之物质,也就是说是在宇宙空间中产生的更微观的核心因素,他在 人“中”,与道相合;而“原罪”是指生命来到世间,在层层下落与三界轮回的过程中所做的与天道相违之事,当其以现世的人的面貌出现时生命中所具备的因素。

  3, p197-198

  关于“天人合一”

  余先生将“天”与“人”、“自然”与“生命”划分为单一的独立体,去比照他们之间相互的依存关系。我以为,“天”不是“自然”或“自然界”,而是“宇宙”、是“道”,他是宇宙中最微观与核心的物质,他产生了“自然”、产生了“人”、产生了“万事万物”。“天人合一”不是“哲学思想和哲学命题”,而是生命回归宇宙,净化到与产生他的宇宙的纯净物质相通、相融的程度,是回到“真正的生命”本身。

  摘录/

  西方的学问以专题研究为正宗,其中必有主题,然后从各方面细节去论证,最后建立起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这相当于中国所谓由考据通向义理的途径。

  中国知识人往往把“私有财产”和自私连在一起,不懂得合法合理的私产是个人独立和尊严的保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余英时访谈录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