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百年》是一本由雷颐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寂百年》精选点评:
●12位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平、思想和命运,其中包括如雷贯耳的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闻一多,也包括陌生的容闳、丁文江、燕树棠、陈翰笙等等。通过对每一个个人的阅读,有助于了解中国现代思想史。他们走在时代的中心,深度参与,但又无力改变,独善其身难,兼济天下更难,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吧。想起喜欢的一句话:“时间之河流淌,泥沙俱下,一切终成历史。两岸有风有雨,有花有刺。岸上的人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悲欣交加。——程益中”
●本身要叙述十二位知识分子就难以深入,加上阉割,更是面目全非,篇幅较长的梁启超部分写得最好。
● 并不好看
●思想史不好写
●能给三星是因为好歹出版了这么多字。就没事的时候随便读读玩吧,其实随便读读都觉得浪费时间。东拼西凑乱七八糟的文章,不知道作者自己回头读能读出点什么东西来。
●虎头蛇尾,对近代的评价较为客观,现代的太过片面
●感觉被删减的不少
●理想国这个系列非常用心,该书的封面取夜空的深蓝色,缀以无数闪光的亮粉,正中是十二颗实心银点排成一大一小的两个三角形,不就是历史的天空上人类群星闪耀之意吗,颇为触动。
●写得最出彩的也就是前言和第一篇了,之后的内容实在缺乏亮点。而且,和雷颐老师之前出的书一样的问题,标题的取用又与正文内容出现偏差,书中这些人要说“孤寂百年”,恐怕也就燕树棠和冯英子庶几近之,像梁启超胡适陈独秀等人都大名鼎鼎,绝非孤寂。有些章节则未免写得太水了,比如闻一多。
●长短差别很大。随便翻翻可以。学术性不高。
《孤寂百年》读后感(一):短评
《孤寂百年》读后感(二):評論
﹣封面設計一流。
﹣書的篇章不知道為甚麼篇幅差很遠,像容閎,梁啟超,張申府等章節就很長,但有些如瞿秋白則挺短的。
﹣ 每篇文章雖然用一個人名做題目,但其實入邊也不只是談一個人的,很多時是以某個題目,比如科學玄學的爭論,或者憲政的討論等,引出不同的知識份子的言論。所以他其實不像那種甚麼‘民個人物’的書藉,以人來做主線,而是帶出一系列的討論。
﹣梁啟超、蔡元培、丁文江、傅斯年、張申府等幾篇都很喜歡。當中很有趣的是,不少激烈推動‘西化’的知識份子,本身國學底子很厚,而且也在所謂國故上花了很大的功,而且成就蜚然,如胡適,傅斯年,蔡元培等。
﹣丁文江一篇的上篇談到科學玄學之爭,指出中國知識份子在20﹣30年代已反思現代化/西化的限制。可惜當時以救亡為主線,錯失了更深刻的反思與討論。這在科學主義霸權橫行的今日中國,上接相關的辯論應當是十分具有時代意義的。
﹣相比起秦暉的《走出帝制》,這本書其實也cover差不多的時段,但他不像秦暉般大開大闔的鋪陳自已的觀點,而是更細緻的以史料、引言來帶出更豐富的景像。但兩位老師對中國現代化、自由主義的錯失的感嘆,應該也是幾共通的吧。
﹣ 書中提到中共的農村派,以及其對新民主主義建立的重要性,這個之前沒有接觸到,只知道當時有些鄉建運動,以後可以更多的關注與了解相關討論。
《孤寂百年》读后感(三):秀才遇到兵
一位小友推荐的《孤寂百年》,赞其影响了她的世界观,忍不住看了这本书。
读完之后,不禁有些唏嘘。在面对半殖民半封建的老大之国,国外列强环伺,国内内战不止的情况下,中国的知识精英分子努力睁开慧眼,想从历史,从国外寻找一剂良药,救万民于水火,挽江山于既倒。然而,又在接踵而来的困苦以及难以巨变的历史下,不断地损伤其魂魄和精气神。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文人先是企图施行君主立宪改良中国,后发现不易走通,既而掀起革命运动。文人之鲜血,就这样慢慢的浸染祖国之革新道路,其精神的火炬也慢慢的点亮华夏的文明,努力将断下的脊梁慢慢撑起,让巨龙有朝一日,可以乘风而起!!!
人在面对困苦时,往往有其两面性。一为保守不前,非古人之言不敢道,非古人之法不敢行;二为激进不自知,有一方妙计,恨不得推翻别人所想,砸碎过往种种。殊不知,有的时候,就算正确,也往往是在某个时间段。与时俱进的自我学习能力,才是常立于浪头的首要前提。
中国的现代化是从经济层面向制度层面递进的,因此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便是一个时代、阶段被另一个时代、阶段迅速取代。前一个阶段进步人物,往往会成为后一个阶段的保守人物,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守旧力量。现代中国,这种历史人物不可胜数,因为思想认识或自身利益的原因,他们不能超越自己原来的立场和观点。这样的观点,从书中截取出来,供阅读的人有所借鉴。
最后,用容闳先生的一段话作结:第念吾人竞存于世界,必有一定之希望,方能造成真实之事业。予之生于斯世,既非为哺啜而来,予之受此教育,尤非易易;则含辛茹苦所得者,尤安能不望其实行于中国耶?一旦遇有机会,能多用我一分学问,即多获一分效果,此岂为一人利益计,抑欲谋全中国之幸福也!
《孤寂百年》读后感(四):近代以来的三次“国学”活动
《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最初购于华中师范大学东南门三余书店,后来也陆续推荐给很多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章:〈胡适与“整理国故”—兼论当代“国学热”〉,历史研究与现实关切并重。 胡适“整理国故”与此前章太炎“国粹”(可以看郑师渠先生的研究)不同,与当代“国学热”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虽然他们所面临的对象都是传统,但是对传统的认知却有很大不同,他们对传统的“使用”也有所不同。 具体说,章太炎把“国粹”融入排满主义,希望通过恢复汉族的精粹与真精神来建立一个内能凝聚力量,外能沆瀣西方的现代民族国家;胡适的“整理国故”一方面是为其“科学方法、实验主义”张本,一方面是为了争夺我们今天称之为“国学”研究的话语权。 而上个世纪90年代“国学热”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相关联。 在整个“文化热”的浪潮中,甘阳、刘小枫一批人所推崇备至的西方文化处于金字塔的顶层,“传统”成为必须割弃或者用西方文化洗礼的落后存在,甚至建国到改开的几十年发展都被认为是不足道也的存在,我们应该更西化。 因此,“文化热”的发展到最后开始被官方话语抵触,官方对将这这一浪潮中最激进的成分定性为“历史虚无主义”,即“吃喝多了资产阶级的洋牛奶与面包,便开始痛骂母亲乳汁的肮脏”。 为此,官方基调也从改开前的“破四旧”转变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是与“爱国主义精神”并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精神建设层面不可或缺的两翼。 这在历史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中国被书写为“历史悠久、光辉灿烂”;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是: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备受外国的压迫,中国共产党在经过艰苦奋斗后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对优秀传统的弘扬是建设民族自信或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讲述一部中国人从哪里来,有哪些共同拥有的东西(这一讲述的欠缺是缺乏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书写,当下典范的历史书写还是有着浓厚的汉族中心主义),从而培养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认同。 “爱国主义教育”与“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书写是建设制度自信与执政合法性的重要一环,越屈辱的书写,越正面的书写,越能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越能说明当今中国执政党的合法性,越能体现优越性。 不过意识形态教育只是影响自信与认同的一个环节,甚至相比社会现实来说,它可能略微无力,尤其是意识形态教育所勾勒的美好生活与现实生活不一致时,越宣传,可能越被抵触,越被怀疑。 不过,当宣传与现实冲突的时候,也是反思的机会,也是变革与重新抉择的机会。
《孤寂百年》读后感(五):近代以来的三次“国学”
《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最初购于华中师范大学东南门三余书店,后来也陆续推荐给很多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章:〈胡适与“整理国故”—兼论当代“国学热”〉,历史研究与现实关切并重。 胡适“整理国故”与此前章太炎“国粹”(可以看郑师渠先生的研究)不同,与当代“国学热”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虽然他们所面临的对象都是传统,但是对传统的认知却有很大不同,他们对传统的“使用”也有所不同。 具体说,章太炎把“国粹”融入排满主义,希望通过恢复汉族的精粹与真精神来建立一个内能凝聚力量,外能沆瀣西方的现代民族国家;胡适的“整理国故”一方面是为其“科学方法、实验主义”张本,一方面是为了争夺我们今天称之为“国学”研究的话语权。 而上个世纪90年代“国学热”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相关联。 在整个“文化热”的浪潮中,甘阳、刘小枫一批人所推崇备至的西方文化处于金字塔的顶层,“传统”成为必须割弃或者用西方文化洗礼的落后存在,甚至建国到改开的几十年发展都被认为是不足道也的存在,我们应该更西化。 因此,“文化热”的发展到最后开始被官方话语抵触,官方对将这这一浪潮中最激进的成分定性为“历史虚无主义”,即“吃喝多了资产阶级的洋牛奶与面包,便开始痛骂母亲乳汁的肮脏”。 为此,官方基调也从改开前的“破四旧”转变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是与“爱国主义精神”并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精神建设层面不可或缺的两翼。 这在历史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中国被书写为“历史悠久、光辉灿烂”;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是: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备受外国的压迫,中国共产党在经过艰苦奋斗后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对优秀传统的弘扬是建设民族自信或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讲述一部中国人从哪里来,有哪些共同拥有的东西(这一讲述的欠缺是缺乏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书写,当下典范的历史书写还是有着浓厚的汉族中心主义),从而培养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认同。 “爱国主义教育”与“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书写是建设制度自信与执政合法性的重要一环,越屈辱的书写,越正面的书写,越能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越能说明当今中国执政党的合法性,越能体现优越性。 不过意识形态教育只是影响自信与认同的一个环节,甚至相比社会现实来说,它可能略微无力,尤其是意识形态教育所勾勒的美好生活与现实生活不一致时,越宣传,可能越被抵触,越被怀疑。 不过,当宣传与现实冲突的时候,也是反思的机会,也是变革与重新抉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