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内在的智慧》是一本由[美]丹·米尔曼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唤醒内在的智慧》读后感(一):灵修,在于修行。
给了“还行”级别的评价。书中写到十二个法则,感觉关键有用的是当下法则。有关心灵修养方面的书看多了后,无非就是这么几个东西写来写去,要么变换一下写作形式,而《遇见给未知的自己》与《唤醒内在的智慧》故事形式上都比较类似,其中也包含当下、臣服等内容。
所以说,关于灵修方面的书看一本经典的就行了,再多读就味同嚼蜡。还好,都是在图书馆借的,不会浪费金钱,最多当作是再复习一遍。
灵修,不在于你读了多少这方面的书,重要的在于修行。
这是张德芬推荐的关于灵性成长的书,书中十二个章节,十二个灵性准则,以一次户外行走的故事串联起来。书中准则没有脱离灵修的本质,教人定静觉察,反观内省,充满正能量。
我想会了解灵修、会去学习灵修的人,多少是在现实中遭遇到不开心,内心被捆绑的人,现实境遇越是艰难,也许越需要这样的正能量来帮助他在经历苦难时迅速提升内在力量,获得灵性的成长。每个人都在经历苦难,只是苦难不同罢了,不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可怜虫、受害者,要从经历中收获勇气、坚强!
我在经历,我在感受,也许表现得不是很好,但我知道,我在努力着!
《唤醒内在的智慧》读后感(三):属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法则
活在社会中,幼小的我只能模仿他人的动作,听取他人的经验,步履蹒跚,每一步都小心翼翼。过于在意外人的评价,将每一句贬义的经验刻入意识的碑文里,日复一日,各种各样的行为准则,生活评判堆积在意识之河,我在河内穿梭,忘记了回家的路,也忘记了自己是谁。
社会框条,或者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值得借鉴的,并以此得到社会立足的位置。但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无法学习并且将其化为内心的一部分,继而生存在世界上。
如果内心深处仍对社会法则有所疑惑,请仔细阅读这本书。因为她会给你指引比社会法则更高的存在,宇宙法则。
无论怎么法则,让内心得到平静,继而生活在幸福当中,便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属于个人的好法则。
与自然的对话,与心灵的智者对话,时常想着当我的前面有着一位智慧,慈悲悯怜众生的尊者,他会怎么做?
所谓灵性指数在于修行,当你能体察到万事万物的变迁,当你看到了花儿的微笑,你觉得水是如此甘甜。体察一切生灵,从一切的万物中学习,我是他们,他们是我们。
我是风,我在呼啸;
我是花儿,我坚强的微笑一次次的绽放;
我是那抢劫杀人的罪犯,泯灭觉知地任由罪恶延伸,在鲜血中得到存在的价值;
当万物圆融统一,懂得用慈悲怜悯每一个生灵,你不会嗔恨你自己亦不会伤害他人,你从万物中看到了你的实相一面。你发心地呵护赞叹,你体察万物的喜悦,包容了万物的罪苦,也就懂得了平衡,更使你谦卑,用心连接宇宙万物,体察这一刻的鼻息。
《唤醒内在的智慧》读后感(五):沉静的力量
也许是一种久违的平静吧
书的篇幅不大,慢悠悠的用了三个晚上看完了
很多道理已经逐渐懂得
书上说的对,这些道理要在你慢慢认可之后逐渐消化并运用到生活中
大多数时候
能融入,并且分外感动
每次看书的时候难免角色代入
仿佛我也看到了那内外平衡的白鹭
原始的人也是源于自然
因此,在大自然中的这一课,分外亲切
我不会强迫自己一条条的都按照上面的法则去做
这本书让我变得越发的沉静
而有力量
鉴于此,推荐
《唤醒内在的智慧》读后感(六):《学习之道》、《棋与人生》、《唤醒内在的智慧》,总合纲要及书评
《学习之道》、《棋与人生》、《唤醒内在的智慧》,总合纲要及书评
《学习之道》 一版、二版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345548/
《棋与人生》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47562/
《唤醒内在的智慧》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521979/
学习之道的书评少数人回馈阅读后觉得老调,不及棋与人生,反之亦同,
然而学习之道确实是本高手心境的书,棋与人生则是大师职业生涯中的历练总结,并且仍有人同时在此三本书都很有收穫。
作为同样读过且深受启发的人,这个有趣的现象激发我思考,总结推敲出以下心得,提出分享。
物理、物质,思想、哲学,精神、心灵分三大领域,三本书只是面向不同,对应到每个读者实际所处人生困境疑惑不同,分别对症下药,各有感怀,才会对书籍有不同理解与评价。
此三本书为各自统括人生三大面向必读书籍。
图示如下
《学习之道》、《棋与人生》、《唤醒内在的智慧》,总合纲要面向
《唤醒内在的智慧》读后感(七):开启内在的智慧宝盒。
终于完成了这次的心灵之旅,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句话,如果书中的知识不被运用,那么它只是一本好书而已。
书中的法则是开启每个人内在智慧的法则,也是让自己的灵魂提升的法则。
【平衡法则】-中正 平和之道
如果不爱讲话,就锻炼自己讲话。
如果不爱行动,就锻炼自己行动。
久而久之,身 心 灵 就会到达一个平衡的状态。
【选择法则】-找回自己力量
【过程法则】-锻炼自己的必经之路
过程法则告诉我要学会按部就班的生活,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去做每一件事,所有的大 都是又小积累起来的。没有积累就不会有结果,没有一口就吃成的胖子,所以要接受任何结果都要经历过程,每一个小的结果积攒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大的结果。
【现在法则】不是现在就是太迟
谁也不知道下一步会是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是否会有明天和未来,过去已经过去未来又没有到来,所以唯一能看到和把握的就只有现在,所以锻炼现在法则,活在当下吧。
【慈悲法则】大爱包容能战胜一切
如果和自己争吵的人 突然倒地死在自己的面前,还愿意再去与这个人争执么?慈悲法则告诉我要宽容对待每一个人和事
【信心法则】相信 相信的力量
对自己有信心对世界有信心
要对未来有期望,活在期望中会让自己有不断的动力。
【诚实法则】-做回真正的自己
对自己诚实,对自己的心诚实,对自己的行为诚实,不用刻意去掩饰,也不用刻意去讨好。我就我,有些小脾气但是心地善良。
【行动法则】-行动是思想的试金石
无论有多么饱满的思想,没有行动也不会收获结果的。所以要循规蹈矩的行动,并通过不断的行动 收获结果。
【循环法则】-一切终将过去。
周而复始,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循环法则告诉自己 一切都将会过去,新一轮的循环也终将会开始。所以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现在发生的一切终将过去。未来终将过去。
【臣服法则】-接受我所拥有的一切。
接受所发生的一切。接受得到的一切,无论这些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都要学会接受,因为这是神送出的礼物。或是嘉奖的礼物,或者锻炼自己的课程。学会接受并用正面的心情面对发生的一切。
【合一法则】-我创造了宇宙,这个宇宙是关于我的宇宙。
我是一切,一切是我。和宇宙的万物合一,就能摆脱小我的欲望,从而得到大我的实现。
《唤醒内在的智慧》读后感(八):智慧在你心
晗静
读《唤醒内在的智慧》的时候,关于某“身心灵”培训机构课程涉嫌淫秽行为,“灵修”为假、敛财是真的报道正在网上转载得热闹。和朋友们说,我在看一本欧美顶尖身心灵导师丹.米尔曼的书时,几乎是一片质疑之声,都劝我离这种东西远点。我问:如果过几天,网络再转载关于“身心灵”培训大大提高生命质量的报道的时,你们会不会劝我多看看这类书?
面对时刻变化的世间万象,如果我们匮乏观察能力,不去独立思考,而是跟着媒体或者所谓的权威忽A忽B,是多么可悲,这对于从小就背标准答案的中国人来说,又是多么常见。
身心灵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我们要远离骗人的灵修培训,更要亲近滋养心灵、开发智慧的方法,以获得更优质的生命。
当身体的成长开始衰退,当智力的开发抵达顶峰,人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困惑或者无聊,这是每一个寻求更好人生的人追求灵性生活的起点。
灵性生活,与信仰和宗教没有必然联系,只要你全然承担起自己的生命,对一切遇见和感知负起责任,然后,按照身心灵生长的规律,遵守几条朴实的心灵法则。身心之外,“灵”作为生命的一部分一直和你在一起,只是它隐藏在欲望之中,不那么容易被发现。
《唤醒内在的智慧》就是一本帮助我们发现并唤醒内在智慧的书。丹.米尔曼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用文学的方法表达了哲学甚至“生命灵学”的智慧。
“什么是你从生活中所学到的最重要的生命本质?”悬念就此产生。他的回答是时间和经验给了他“心灵法则”。这些法则是什么呢?他去离家不远的山野间散步,遇见一位优雅、慈悲、具同理心的女性,她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变成一只猫、故意掉到山崖里)可谓是:言传身教,寓教于行,让他知道人生的智慧,还有获得这些智慧的原则。而这些智慧,其实就像深秋的核桃的果实,要成熟之后,在合适的契机,一敲而已。
这些原则复杂么?不,一点也不。书中一共有12条“心灵”法则,关于身心平衡,关于时间、关于行动、关于人是之一不是唯一等等,非常质朴,却挑战我们固有的思维。智慧不是有非A即B的选择题,而是一种在特定机遇中做出最好选择的能力,是一种觉察环境与内心的方法。智慧是活在当下,是对万事万物的同理心,是慈悲,是对自己的信心。智慧是让心智不断成熟的能量。
这些原则看起来一点也不难,也很容易让读者认同,不过,如果仅仅读了书,知道了法则,作为知识储备,那么,真是莫大的遗憾。在我看来,这是一本智慧人生的操作手册,在故事的外壳里,藏着一步一步迈向智慧生命的秘笈,秘笈的背面,是幸福。幸福,是人对生命品质的终极追求,是人对有限今生的重要责任。为了幸福——这些秘笈,尽管很可能你已经知道,它们一直在你的生命里,值得你致力践行。
如何践行?《唤醒内在的智慧》会告诉你。
《唤醒内在的智慧》读后感(九):相 看 两 不 厌
相 看 两 不 厌
——我读《唤醒内在的智慧》
文蠹鱼
《唤醒内在的智慧》,这是一本心灵成长类的书籍。我想,每个人都需要有这样的学习过程,即便你内心足够强大,那也请你仔细读来。在喧嚣中会给你一种宁静的感觉,在你生活中会给你以淡泊的欣喜。
开始读的时候,并不十分看好,但是通读下来,令你的心是如此释怀与静思思之的享受。这是一本有诗般的灵性,散文般的美感,小说般的架构,还有寓言般的劝谕;使你能够在一种最轻松自然状态中领略与参悟,用不同的法则唤醒你的内在智慧,消除你的那些困惑,以及遭遇所带来的烦恼。
作者好似深得老子思想的人,是老子哲学的受益人,文中恰似把道法自然的规律参悟得淋漓尽致。在道法自然中带领你在自然生物中,以及智者以自己的例子在法则里穿行。一点,一点,用及其浅白易懂的语言引领你走出内心曾经羁绊住,又不得前行的迷惑。他可以测出你的spiritualquotient(灵性指数),在阅读中无形地改变你的spiritualquotient(灵性指数),在一种松弛的状态下即可收获,使你生活得更加单纯而快乐。
这是丹•米尔曼的作品。他曾经在众多的荣耀面前,并没有得到内心永恒的宁静与满足,而是遇到苏格拉底,才真正改变,用实践使自己得到坦然、欣然的快乐。仿佛听见他心寂如水的歌唱。大家都知道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三贤之一,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读此书间接得知丹•米尔曼曾经写过一本《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这本不曾读过,一看作品名称就有阅读的欲望,何况这是一本与哲学大师有关的文字呢。
丹•米尔曼是遇到这位亦师亦友的苏格拉底后才改变的,我猜想,他的这本《唤醒内在的智慧》肯定是自己悟道后身心得出的智慧之书。这位欧美顶尖心灵导师,用自己深得、心得的结晶,给你心灵更强大的力量,使你从容地活在当下,在凡尘俗世中得到光芒的照射。
人生只是一种路过,不要被那些有实无实的东西累赘住自己。但也不能太放纵自己,“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本书走近你心灵深处,进而获得打开智慧的钥匙,开启哲思的光芒,令你的灵性指数无限上升。
书中以旅者和智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共分为十二个法则,依次递进,好像一种无论白天和黑夜都能一扫内心阴霾的明灯。就好像天上高贵的繁星,它的昼夜不息,永远在高空中闪烁明亮着,又好似谦卑的君子,为庶人无时不刻提供减轻你疑惑的智者。只要你需要她,她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为你解惑,使你做人、处事更加游刃有余。如何拿起、如何放下、如何真诚、如何实现、如何慈悲、如何勇敢……。使内心得到足够的“自由、清明、宁静和喜悦。”
余秋雨说“真实,比文学还文学。”想想这样一本简单深刻的悟道书,哪一句不是作者的肺腑之言,真实得不能再真实了!这样一本灵性指导书,是“相看两不厌”的!因智者将你和每一个人都视为她的一部分。不会因你的无知无为而抛弃,不会因你的轻视而厌倦,而是渴望和执着地引导你的心灵成长。你看她,她看你,都是两两不厌的!何况带给你的只有收获的喜悦,而无失意的沮丧呢。哪个人不愿意开解自己的心灵智慧,得到成长,然后卸下包袱,轻松面对?
《唤醒内在的智慧》读后感(十):行走在智慧的路上
余误入山麓,遇一高人,曰智者,授余十二法则,曰智慧法则,可启发心灵,受享终生。《唤醒内在的智慧》,内容简单得一言以蔽之。这样说大抵有人会问,此人怎奈误入?智者为何藏身深山,十二法则又有何等神力?在《唤醒内在的智慧》中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作者丹•米尔曼并没有将这本书写得神乎其神,玄而又玄。他写的,皆为朴素的道理。说朴素,是因为全书一以贯之着“行走”的观念。比如开篇,作者误入山麓,遇见了智者,智者对他说:“放轻松,自在些,旅人。我知道你为何而来,也知道你跋涉已久。”智者称作者为旅人,而作者其实只是出于健康考虑每日来山中散步的。
即使是散步,也是修行。我曾听人说过,修行其实可以无处不在,就连吃饭、睡觉和走路,都可以修行,比如吃饭,每咀嚼一口,都集中注意力,体会每一次咀嚼的不同感受。走路,亦是一件人人都会的事,因为它太简单了。由“走路修行”这一观念想到一行禅师,他便是提倡在生活中修行的人,他亦尤为看重走路,他曾说:“当你独自修习慢步行禅时,也许可以试试这么做:吸气并迈开一步,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脚底。”这个用呼吸来调节步伐的道理,在《唤醒内在的智慧》中,亦有相似之说:“我们继续沿着池边的路走,智者提到这个法则的另一面向:‘平衡由呼吸开始。’”
而与大部分步行修行的观念不大一样的是,丹•米尔曼更推崇有目的地的跋涉:“在任何过程中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创造一个方向,选择一个向你闪耀和照亮你的目标。”这个观念更为重视外界对自身的启迪,沿途发现的诸多事物,一块石头,一棵树,都有意义。
推而广之,《唤醒内在的智慧》将行走的旅途比喻成人生,虽然这种比喻并不新鲜,但是作者所提出的“十二个智慧法则”还是很贴近人类的七情六欲。比如在第四章《现在法则》中,作者写道与智者在山中品茶,但作者出于种种焦虑,无法平心静气去享受,经过智者的点拨:“匆忙惊慌时,停下脚步暂歇,在此刻休息与停驻;深呼吸,让心智回到此时此地。”作者最终“释放了这个想法,决定让自己纯然地享受当下”。这个处变不惊的法则,适应于生活中的许多时候,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对艰难,事实上需要建立强大的内心防线——人的自觉,是内心平静的基础,内心的平静,才是生活自如的基础。
内在的智慧,是“身、心、灵”三者合一的产物,《唤醒内在的智慧》中所提出的十二法则,即是身心灵修行合一的过程。在第十二章《合一法则》中写道:“当你透过一体的眼睛去看朋友、敌人、所爱的人和陌生人,所有的为难、困境和冲突都化解了,所有的伤口都治愈了,所有的矛盾都因这基本的真理而解开。”作者最终阐述的是一种犹如基督所提倡的“大爱观”,也犹如佛教所言“无分别心”。
揭示的道理如此简单,那还有必要一读吗?《老子》五千言,《论语》万字有余,《庄子》约八万字。简单的内容有大道理,中国人自古就明白。尽管如此,《唤醒内在的智慧》仍有其独特的魅力,因为所阐述道理更贴近所有人,也更贴近当下。存在、平衡、慈悲等法则,都是普通常识,是人生的提醒,不属于任何宗教,但任何宗教都离不开它们,因此这本美国畅销书,对广大中国读者仍有益处,因为很多事情都要有点距离才能看到他们的美感,丹•米尔曼说:你的头要在云端,但要脚踏实地的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