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天的寒冬》是一本由(法)塞维尔-洛朗·佩提著作,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1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了这本书,很是触动。佳姗在这153天里,摆脱软弱,变得成熟独立,学会坚强而勇敢地生活下去。对于成长,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那些快乐而艰苦的时光,当时我们也许会很迷茫,很纠结。但是,当我们回头看时,才发现这才是真正的财富,这就是我们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
《153天的寒冬》读后感(二):佳作
以前的我不太喜欢看有关蒙古啊草原的书,然此书让我侧目,一老一小祖孙俩,确实回味无穷,读来亲切还让人增识,和佳姗一起成长。
作者写这类故事很有一手,很有生活气息,细腻又贴近,但又是很有情节很有节奏的,喜欢这种感觉。
作者是法国人,这本书也获得了法国圣埃克苏佩里儿童文学奖,可是,我读起来却像读国人写的故事般亲近,可能译者翻译的好吧,嗯,文学果然是超越国界的。
《153天的寒冬》读后感(三):成长的代价
这是一部充满蒙古草原风光,且意味深长的小说。全书主角只有:祖父拜塔尔和孙女佳珊,作品把重心集中在相差一甲子的祖孙身上,对照强烈,两人的关系先是对立、逐渐磨合,最后双方流露真情,却又分离。
城市里的小女孩在草原上学习骑马、训练老鹰,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也极具吸引力。这也是一部成长小说,写出固守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尤其祖孙俩面对大自然灾难的坚毅不拔的精神和智慧。
这个法国人写蒙古日渐荒凉的草原上,顽固的守旧老人,满脑子封建思想,重男轻女,宁肯在蒙古包里受苦,也不愿被儿子接到临近的城市里享清福。
老头生儿媳妇的气。一来儿媳妇没有生出孙子来。二来,儿媳妇不是地道的蒙古女儿,教书的,把儿子拐到城市里离开了大草原。
很有意思的作者。草原文明跟他本国文明之间的距离远比我们要远,却能活生生塑造出让人信服的异族文明来。只有偶尔的几个细节暗示了他眼光跟我们的不同。比如,他让书里的小女孩留意外国游客和他们的美元。作者本人也是外国游客中的一员。
《153天的寒冬》读后感(五):在草原的寒冬中,成长!
本书的主人公佳珊在153天草原的寒冬中,与爷爷共同度过。她学会了骑马、训练老鹰、给不识字的爷爷读书,最后又从死神暴风雪中救助了爷爷。读来温馨、感人。
描写亲情的作品很多,但本书的特色在于以粗犷的草原为背景展现细腻的亲人之间的爱,在看似凶猛、丑陋的事物中弥漫着满满的爱意。佳姗驯养的老鹰库达成为维系佳姗母亲和佳姗温婉细腻的母女情的纽带,佳姗似乎可以借着库达健壮的羽翼飞到母亲的身边,通过库达犀利的双眼看到亲爱的母亲。父爱如山,佳姗的父亲里安和佳姗的父女情通过父亲开的大乌拉尔卡车的车灯作为暗号,父爱伴随着车灯闪烁在父女心中,这是他们独有的暗号。从拜塔尔脸上纵横交错的皱纹和眯成一条缝的眼睛透露出对孙女佳姗的爱。是爱让佳姗战胜了恐怖的暴风雪和凶恶的猛兽,挽回了身受重伤的爷爷的生命。
《153天的寒冬》读后感(六):女孩富养还是穷养?
十一岁的小女孩佳姍,不得不离开母亲和她熟悉的蒙古小镇,去跟爷爷住在一起。在蒙古大草原上牧羊的爷爷性情粗暴,对待这个小孙女也丝毫不留情。佳姍因此相当痛恨这个不近人情的疯老头。然而,在这一百五十三天裡,经过大自然严苛的考验与洗礼,祖孙俩却变得极為亲近,甚至一起分享彼此生命中欢乐或艰困的时刻。佩提的描写精采生动,逐步引领读者进入教人百思不解的谜团中。这是一个观察真确,同时也令人感动万分的故事。
说实话,像佳姗这样的小女孩现在确实不多见,要么是闷头学习的书呆子,要么是花里胡哨的空花瓶,家长总认为女孩应当宠爱,结果弄得小孩子心眼儿小、自私、承受不住一点点打击。虽然现在没有什么大草原、田野让孩子野,不过还是可以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们去锻炼。
《153天的寒冬》读后感(七):关于爱与成长
一个十三岁小女孩的大草原冒险故事,也是一部优秀的成长小说。一个锦衣玉食的小女孩远离父母,赶赴莽莽蒙古大草原,与牧羊的爷爷住在一起。至此,或许你会以为接下来的一切会很美好,然而绝非如此。小女孩的爷爷性情暴戾,因此她分外讨厌这个疯老头,并想方设法与之斗智斗勇。
祖孙情。世上哪有爷爷不疼孙?本书反其道而行之,讲述了祖孙之间的矛盾纠葛,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与张力,读起来引人入胜。
当然,结局依旧是完美的,为读者呈现了与众不同的祖孙情,依旧是主打温情牌,但毫无落俗。经过一番大草原生活的系列,小女孩也渐渐长大。
生活教会了她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佩提出生在巴黎,从小就和其他小孩一样,喜欢想象和自己现实生活不一样的世界:故事发生的场景最好是在不知名的国度里,而且从头到尾危机重重、险象环生。佩提的第一部作品是侦探小说,但后来渐渐喜欢上了给小朋友们写故事,故事里的小主人都在学习如何生活,凭自己的力量解决困难;如何通过一连串考验,让自己变得独立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