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隐居日记》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22 03:4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隐居日记》读后感10篇

  《隐居日记》是一本由介末著作,北方妇儿出版的240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012-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隐居日记》读后感(一):随手写写

  喜欢第三部分,关于生老病死的部分内容。隐居生活中重要的就是审视自己内心世界。在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人总是很忙碌,以至完全有时间来对自身进行反思。在文中,就提到了生老病死的意义,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顺心。文中有句话,“体会狂野,体会孤独;体会你这快乐爱恨离别。这是我的完美生活,也是你的完美生活。”生活中,并不是事事完美,人在,就有烦恼在。接纳自己,才能更好的生活。

  最后结尾的唐寅的诗,也十分喜欢。或许我也是想逃避这纷杂的世界,才会对这些文字那么喜欢吧。(又要鸡汤一把了)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在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者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人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隐居日记》读后感(二):和光同尘

  古人说,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按背景环境不同设定好了归隐的境界。果真如此?隐居山林之人,更需心境空灵澄彻、纤细温柔,用独立人世之外的一颗心,去体察万物的精微。而隐居市朝,则需心境开阔爽朗,在纠葛不尽的情仇恩怨利益往来之中,包纳俗世纷纭或吞吐风云变幻。我始终觉得,前者天人合一,飘然遗世弃绝名缰利锁,有着无可比拟的与过往决裂的决心。后者内心更强大身心磨砺程度更高,也更有退路。它们是一款游戏的两种攻略本质并无不同,目的均是为使自己获得自由。——这是我对《隐居日记》的内容,唯一一点有异议之处。作者山水根本不堪寄情,非不堪,是人不欲耳。

  《隐居日记》写了这样的故事女子男子繁华京都无法获得宁静喜悦,于是搬迁至女子的故乡,一座海边城市。它有这样的背景:海洋居所,小亭,树木。它刻画这样的人物画家保安,渔家,儿童亲戚。它描写对许多事物感受:生,老,病,死,理想信仰幸福。它一反常态,将果仁,扁玉螺,榆钱,夕阳沙滩海鸥,冬季结冰的大海四季照片部分与文字部分割裂,使它们单独存在,不论从封面还是封底打开都是崭新的开始

  文字与照片,混杂着和光同尘的痕迹。毫无疑问,就生活的便利性来说,城市远远凌驾于村镇、山野之上。它给予人们网线、公园、星巴克这些休闲放松地方同时也附赠了拥挤、摩擦、纠纷。而能够以自身的光芒混同于世俗尘埃,就给这一切具有负面意味的事物打开一道缺口,使它们经由燥动流向喜悦。

  无论在哪里生活都需要这样的态度。进入其中,摒弃对身份地位认知取而代之的只是一个自然人及其身上所具有的独特性格作风。走出其中,冷静观照面前永不停息的你来我往。有自己的是非观念,虽然因为本身视角转变而显得有些模糊,但它始终基于清醒观察。不执着生死,知晓出生入死是人必经的过程,死亡不过是物质的再次转化,因此能边悲伤遗憾洒脱对待。乐亲山,乐亲水,乐亲云朵,乐亲每一种虽无言语却默默生长生命

  实话实说,这是一本与我初始期望值略有差异的书。但这并不影响作者从容不迫中又含有判断、机锋的文字击中内心。能够将这样自我的经历写出并分享给读者,本身已是一种伟大——因为,这经历恰是许多人梦寐的静好。

  《隐居日记》读后感(三):真的勇士敢于开始隐居生活

  或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情怀,在白天的喧嚣之后渴望片刻内心的安宁,成为一个真正的隐士,只是机缘不合我们终难如愿。

  作为本就是一个偏爱又过于安静的人,喜欢看本书,感知大千世界,甚至在跟随文字放飞灵魂时候,都没有想过要用脚去丈量这个世界,也并不知道哪里适合隐居,但这丝毫不会扼杀掉,尤其在看到越多诸如本书中的宜人风景之后,就会加重出走的心思,。

  本书除了文字和图片外,封面设计也很有感觉,在都市一面灰色调,绿叶也已打蔫失色,在图片一面是绿色调,尽管有钉死的模板圈起却掩不住生命活力气息。从不同的一面翻开阅读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和表现状态,一边是海水让人内心宁静,无限向往,一边是火焰,让人焦灼烦躁

  看过本书佩服他们夫妻俩的魄力之后,也有诸多的感慨,如果在本该安稳年龄建立稳固家庭日子里,还有一个人陪着你一起“二”一起疯,也算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吧。也还是有那么点遗憾,因为两年快乐时光享受真的让人羡慕,只是在光阴似箭之后,他们的生活还将回归到都市人群常态,尽管有了一些沉淀但很难用平淡去继续梦想,所以换个角度考虑,这算是一种梦想的尝试,也可以算是一种生命挑战,并非内心的真安宁,实际上还被浸染在这个社会的大染缸中,再世俗一点讲,或者也不乏有人会将这种与众不同的出行方式当成一项赚钱或者提取写作素材的方式。尽管对本书的喜爱大大的,但在看过《塔莎的世界》等系列的隐士生活的真实写照后,还不免更对后者肃然起敬,并想奋力而效仿之,喜欢那种艺术在左,生活在右的日子,这是真豁达,真勇士,真的淡然。

  然而从书中抬起头发现:在品评别人的一大步之后,自己还没有迈出一小步,真的勇士敢于开始隐居生活。有句话说过:“人这一辈子最怕留下遗憾之一,就是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隐士情怀,在看过这本书之后,有一种感慨:我们真应该趁着还有这份心,去完成自己未竟的梦想,隐居也是一种生活状态,不单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一种情绪满足,是恢复本真途径

  《隐居日记》读后感(四):花与刺

  说起“隐居”,我是当之无愧的半吊子专家。我的隐居启蒙老师是陶渊明陶老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至于你们,反正我是被他彻底地忽悠住了。还记得许多年前,我也曾心潮澎湃地向我的笔友描述过我心中的桃花源。那时心目中的隐居生活就是山野乡居,没事喝喝小酒、赏赏小花、再奢侈点儿和心爱的人拉拉小手走在普罗旺斯那一望无际的薰衣草花田间。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我有了一个坏习惯,那就是开始学会怀疑看看塔莎老奶奶光着脚丫子漫步在如海的花田中,我总会煞风景地怀疑——这么大花园老人家体力照顾吗?!怀疑是隐居梦想最大的敌人。我的隐居梦被自己的怀疑精神推得越来越远。然而有的人就敢于放弃凡尘俗世、敢于圆梦自己心中那份“普罗旺斯”般的情怀。介末就是这样的勇敢者之一。羡慕嫉妒恨之余,我只有选择读一读她的这本《隐居日记》。

  我先读本书的文字部分。作者和T,告别了北京大北窑,前往海滨城市Q市去圆梦。性格决定命运,介末那“生活一进入固定轨道我就按自毁按钮”的性格注定了她的不安于现状,注定了她非黑即白的执拗品性了解了这些,你才不会被这部分文字所击倒。作者写到:“一部分是以文字描述我遭遇的人物、事件情感......用来体现人类生活之滞涩.......”在这部分作者拿起手中的笔来写,甚至来画——Q市的邻居、各色小人物、生活中的片段沉重的、污浊的、散发着各种气味的、无可逃避的、抑郁无奈的、怀才不遇的、牢骚满腹的、滑稽可笑的......。用作者的话来说:“真是生命不息,烦恼不止。”隐居生活不但没有避世,反而给作者更多的机会异乎寻常地贴近凡尘俗世去观察、去思考、去批判意图寻找“桃花源”的读者注定会铩羽而归。如果说生活环境是“汤”,那么生活就是“药”,隐居生活就是“换汤不换药”。

  书的第二部分是一时间顺序编排的图片,是作者用相机采撷的隐居生活中的自然生灵神奇。至此,“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总算寻找到了隐居应有的味道。“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是这一部分比较贴切地写照。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坚实大地,那么第二部分就是流云彩霞。我认为这两部分并非冲突,是浑然的一体。就如一朵玫瑰,有娇艳花朵,就有尖刺。“没有人能在流沙建筑城堡”。对待生活我们既需要柴米油盐,也需要阳春白雪。二者兼得才能达到一种生存的平衡

  很不错的书,介末才女给你一份味道十足的“另类”隐居体验

  《隐居日记》读后感(五):逃离梦,隐者情—---评《隐居日记》

  人是一种奇特生物。对于都市化的生活,我们可能或多或少地怀着某种盲目而又矛盾心情看待。这或许也可以称之为类似的“围城心态”。没有步入大城市的人们,总是渴求着踏入都市的人生。然而,一旦进入大都市,我们又可能会向往着闲林野鹤般的乡野气息。与此同时,伴随着时代脚步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都市之人开始憧憬着那份与生俱来的洒脱性情:逃离梦,隐者情。我们需要逃离的是无奈之中被束缚的繁碌;我们需要追求的是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

  在介末的《隐居日记》中,读者可以比较随性地读到来自灵魂深处渴求释放心路旅程。“沦陷都市,躲不掉的喧嚣响彻耳边;面朝大海,迎接来的宁静宽广如海。”难怪乎作者将此书由衷地献给有着同样共鸣的“身陷都市,心向海天”的读者。事实上,书中文字散发着无与伦比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事实上,书中图片挥洒着自然的灵性席卷而至。所以说,在这其中的是各成体系,而又浑然于一体的整合之美。这也许就是是本书比较独特的设计所在。读者可以从前半部分的文字之中由衷地漫步入介末所记载的自我隐居生活。里面不仅有着她远离北京的缘由;里面又包罗着她在小城市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想;里面更有着她由此及彼的有关于人的本质思索。读者同样可以从后半部分的精彩照片观摩和聆听到作者隐居之中所发现的美。

  通过此书,我们可以阅读到有关于生老病死,有关于人生价值,有关于现实生活的比对,有关于大都市和小城市的感慨。与此同时,文字的内层更是身为都市之人的你我无法感悟的豁达。以自己亲身经历的隐居生活,品味着那种慢节奏之下才有的舒缓轻音乐。“隐的是人,感悟的是情,享的是人生的慢慢思索。“ 尽管其中的某些内容看似平淡,但是换个眼光来感受的话,平淡之下有着很多难能可贵的感悟。太多的时候,忙碌的生活蒙蔽了诸多人们欣赏世间之美的惬意。而一旦回归到平静的隐居生活,所有的一切美却又在瞬息万变展现出其最为婀娜多姿魅力。与其让自己禁锢繁忙的都市之苦,倒不如放慢脚步欣赏于人生的精华所在。

  某些时候,我们总是无法冲破自我设定的理想怪圈。“得不到的总是好的”。所以我们也许会忽略原本手中的宝藏,而却追求于充满艰辛的都市人生。然而,这并非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人生目标。细读《隐居日记》,我们或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般的开解。其实隐居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逃离梦下有着我们诸多隐者的真情流露。用着自己的真心,记载下这段难得的真情,勇敢地面对一切,更是一种放眼世间美好壮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雅之味就让我们在《隐居日记》细细辨别与品味吧!

  《隐居日记》读后感(六):历练烦恼,勿忘美好

  历练烦恼,勿忘美好

  据《晋书•文苑列传》记载,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奔波在北京的芥末,厌倦了大都市的拥堵忙乱,思及家乡Q市的碧海蓝天,宁谧祥和,遂驾车匆匆逃离,可谓颇有古人率性洒脱之风。

  张季鹰归乡后的幸福生活,我们无法从《晋书》的寥寥数百字中窥探,幸而“当代张翰”芥末同志,在隐居之余,不辞劳苦地写下了十余万字,拍下了数十幅照片,结集成书,来与我们分享她作为一个都市隐逸者的烦恼与快乐。

  芥末的《隐居日记》设计别出心裁,把书的两面分为了a面和b面,a面用文字讲述逃离大都会的缘起、行动挫折、生死和感悟,b面用多幅照片和少量文字记录下隐居生活的美好与安宁,大自然花谢花开,潮涨潮落……

  读完a面后,我一度很是沮丧。借用张爱玲比喻,隐居生活是一袭更华美雅致的袍,却也爬着更多的虱子佛经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隐士为了逃离世俗的纷扰,躲进山里清修。然而山里老鼠很多,咬坏了他唯一一条短裤。他只好养了一只猫,猫要喝牛奶,于是他又养了一只奶牛。奶牛要吃草,他只得每天去割草。最后,他苦恼地发现,自己原本是为了躲避麻烦,可是逃到山里,麻烦却愈来愈多了。隐居生活同样如此,逃离大都市的繁华喧嚣,来到小城镇后却发现自己早已适应了便利的生活,面对小城镇的杂乱无序和家长里短手足无措。从《隐居日记》的字里行间,我猜测芥末是个敏感的女人,她介意楼前雕工粗糙的石像、充满敌意的小女孩、永远辛辣呛鼻的韭菜味儿、指甲满是黑泥的外卖小姑娘,一切一切我可能在生活中不会注意的细节。也许爱好文字的女子分外敏感,我发觉自己倒是更像故事里那个实用加粗线条的T。

  在阅读a面时,我不止一次想要揪着芥末的耳朵对她大吼,过于敏感和纠缠细节,才是你不快乐的根源!你需要逃离的是心境,而不是北京!然而在将书翻个个儿,开始b面的旅程时,我才发现,我错了,错得相当武断。

  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芥末居然把所有的烦恼琐事都堆到a面,把隐居生活的快乐与美好,统统藏到了b面。芥末用镜头记录下自然四季的变迁,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蜜蜂,有海鸥,有春日里山林中花香袭人,有冬日里沙滩上碎钻晶莹。

  就像磁带有a、b面一样,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也许这本《隐居日记》如此设计,便是为了传递这样的道理。生活中琐碎的小烦恼,更容易为我们发现和记取,可是仅仅专注于这恼人的a面,往往会忘却生活还有一个清新美妙的b面等我们发掘。

  无论缺少了a面还是b面的《隐居生活》都是不完整的,我们的生活,亦复如是。

  《隐居日记》读后感(七):知道自己想要过的生活并且去实现的人都是勇士和智者

  看这本书是因为一个朋友。最近她一直在纠结要不要离开,要不要去做她真正想做的事。然而现在的成就地位都对她造成困扰,已经习惯了的枯燥生活也牵绊了她,她说自己是一只鸟,渴望更自由的生活,却害怕离开待久了的笼子。她不知道离开之后是否能够承受寂寞,承受环境的变化,承受人生的变化。她不知道这究竟是不是她向往的生活,在现实与内心的斗争中,她迷失了方向。

  当我看到介绍说介末坦然放弃都市生活,去到一个小城开始了隐居生活,我真的很好奇,她想要怎样的生活,当这种想法变成现实的时候,她是否也像我的朋友担忧的那样,她是否也曾患得患失?

  书的一开头,CBD,中国北京大北窑,让我会心一笑。每天穿梭CBD,第一次感觉到幽默。关于北京的庞大,急促,拥挤和冷漠,其实我们也都有感觉,渐渐就成了习惯,用互不干扰作为借口安慰自己。朋友们花一整天来相聚,大半天都在路上,宝贵的一天过去发现毫无效率,是的,效率也成为了生活的衡量。因为太远了太堵了,厌倦了走动,因为各种便利,放弃了站在店里或者货架前挑选的乐趣,所有的一切都期待别人送上门。这确实是我们的生活,真实,近乎残忍。

  离开的心情很难揣测,介末说她抱着不能丢弃的行李,双脚搁在洗脚盆里,鼓鼓囊囊一车子离开这个城市。我想起自己每次旅行,只是带了回家的钥匙,出门的手机,可以取款可以透支的银行卡,什么都不想带,就好像想跟这里隔断一切联系,只有那串钥匙,提醒自己的属地。这种心情,和介末笔下的远行,看起来反差巨大,其实也是有联系的吧。

  而介末抵达之后的生病,正是我所担心的朋友的问题。究竟是身体的放松让我们生病来自愈,还是心灵的迷茫让我们逃避?我没有试过这样决然的离去,只能从文字里来揣度。之后介末描述的小城风貌,是真实的,不是旅游城市的不夜天,没有人造景色,没有人为表演,狭小的街道,八卦的邻居,夜里广场上全城出动的健身舞,还有那些让我们可能会下意识皱眉的音乐,都太真实了!那些小城里的居民,生,老,病,死,那些小城里早早就熄灭的灯,皎洁的月和明亮的星,和我们何时何地都能见到的写字楼灯光,和彻夜的路灯和交通灯,以及永不停止的汽车尾灯,是这样不同,恬淡的另一个说法也可能是寂寞,缓慢的另一个身份也可能是无聊。介末在这些文字里,让我看到她内心的坚定执著,从一开始的逃离大城市的隐居意图,到她终于写出“没有人能在流沙上建筑城堡”,再看她两年期间留下的时光的点滴,内心的感触和冲击无以言表。

  一千个人有一千人的生活方法。介末也好,我的朋友也好,还是形形色色的北京、上海、深圳街头匆忙的人也好,对于另一种生活的向往永远是我们内心的一面镜子,而敢于打破镜子去探究镜子后面的真实,实在是勇士、智者。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内心安稳,在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安稳隐居。

  《隐居日记》读后感(八):诗意隐居,完美生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为我们勾勒的完美生活。面对拥塞的都市、生活的压力、身心的疲惫,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为无数人逃离都市、隐身彼处以寻找精神家园的原由和动力。《隐居日记》里的介末和她的男友T也是这场逃离都市中的一员,她经历过北京最繁华忙碌的CBD生活,也忍受过城市的拥挤、嘈杂和冷漠,也因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梦想,因为“没有什么能阻挡的我对自由的向往”,她和毅然双双离开北京,开始他们在她的家乡一个北方海滨小镇的定居生活。

  隐居日记里记录的便是这一年的经历和感悟。在敏感、灵性而充满机锋的文字里,介末的隐居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也并非总是充满梦幻般的诗情画意。正如AB面的特别装祯,介末将A面的人之艰涩的现实与B面的自然之诗意灵动,如同骨与肉一般融于一体。“A面让人向往,B面让人苦笑。A面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B面是人在红尘超脱无门。A面是美梦成真,B面是梦醒时分。”

  A面,记录下遭遇的人物,事件和情感,仿若小说的架式,文字间是自相矛盾的生命。人间烟火里山水不堪寄情;恍然发觉“理想状态下的不理想”依然是常态;那些曾经绝对的是非观和建立在天真之上的理想主义,在这里找到现实的土壤,飘飘然落到实地。列传是一些挣扎生活的普通人:有道德感的保安,自诩东方凡高的老年画家,沉默而浪漫的渔民。从他们身上,渐渐相信不怀疑是幸福,相信平淡是真,相信悲天悯人在最现实主义的生存之下全无分量。也因为这场逃离和隔绝,即便切断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仍逃不开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的永恒,于是终于从生死的悲喜中试着看穿与解脱,从此向死而生。“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逃避不开的真实。

  这书真好,并非闭门索居,并非身隐山林,也并非那些居游或者穷游人一路的人生意义的寻找,也并非那些勇敢突破、寻找爱寻找生命体验的文字,甚至也没有刻意地营造诗意画情的隐居天堂。在介末感性而富有哲思的文字里,远离便捷的慢生活,心更宽,更低,更从容,更愉悦,也更触及这片土地的灵魂。带着生命的扣问和永恒的探索,她的目光从未脱离过这片土地,从未从身边的人、事、自然上移开。她所注目的土地和人们的生活,也从与之相映衬的自然中寻找另一种生命的真实与诗意的存在。B面那些与人共存的神奇自然,天、海、树林、船、苇丛、海鸥、花、莲、鹅、星夜。。。仿佛随意轻按快门,试图挽留的每天都不一样的恋恋时光。那其实也是自然的人融于自然的喜悦,以及敬畏生灵的谦卑。

  作者自述“原本是怀着普罗旺斯般的情怀,打算只写诗情画意,但那班驳的现实却不允许我闭上眼睛,对此时此地的林林总总视而不见,而坚持活在意淫的世界里,为自己和旁人提供廉价的精神安慰”。人与自然,生的艰辛与诗意的美,是即使变幻了时空也同样存在的因缘。虽然逃离不了生存的悖论,但若能从自然的诗意之中看到更多完美生活的可能和更好生存的一点平衡,那么这场隐居便有了生命,这场探寻便有了意义。

  《隐居日记》读后感(九):幸福并不遥远

  “劈柴喂马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写出这样的一首温暖心灵的诗后,我们突然发现,幸福的内容变得如此简单,可是又不得不慨叹,通往幸福的路越来越遥远。

  舍得离开机遇俯拾皆是的欲望都市吗,舍得远离爱恨交错的滚滚红尘吗,尽管它的忙碌碾碎了你对生命的终极期待,尽管玻璃幕墙烤化了四季的颜色,可是你真的能够做到丢掉这一切,隐居在世界的角落里吗?

  所以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偶尔的出走,让内心在旅游的过程中短暂的放松,回来后依然在人群中步履匆匆。可是介末这个女孩问自己:“真的有必要非在这儿忍着吗?”如果逃离,会怎么样,不知道,可是不走呢,她清楚地知道,只有两个字“枯萎”。

  和男友T就这么义无反顾了,奔向海边的小城市。

  其实这永远都是人的世界,走到哪里也避不开食色性这些人类的情感,只不过偏僻的地方自有生命缓慢的速度,离不开人,也就离不开烦恼。可是雨后的树木,墙外的蔷薇,飞过头顶的雁阵,蜷缩在面朝大海的沙发……会让你发现生活与理想其实很近。只是变换的是环境,不变的是麻烦,这起初的惊异感,无异于端起一只被当成艺术品的钧窑瓷碗,一口米饭吃下去,发现里面竟然有沙子。清醒过来后,渐渐失去了曾经绝对的是非观以及建立在天真之上的理想主义。

  所以你在读这本书时首先会产生一系列的恍惚感,一面是灰扑扑的,另一面却是清澈的绿色,无论从哪边开始读起,你都不得不在读到一半时,将书倒置过来,重新开始。倒是我那六岁的儿子无比智慧,他说你应该从灰色的一面读起,因为绿色的那面有着条形码。我不得不佩服孩子的简单了。

  灰色这面尽是文字,从逃离北京开始写起,及至在小城里的种种寻常人生,跳广场舞的中年妇女,保安的烦恼,像凡•高一样的老张,命运里颠沛的渔民,还有立志写作的木匠,突然离世的叔叔。在这些琐碎而庸常的日子里,介末将他们都归置于灰色,这是逃不脱的人世。也是在这些细微中,我们仿佛读到张爱玲般的洞穿,带着冷冷的远,甚至一种不易觉察的尖刻。可是介末又不似张爱玲般冷酷,她的远中有着对人世最亲切的暖,有着在大都市里走过后真心的宽容,虽然不喜欢,可是却愿意与世界和解。而我们在她的笔触中,会一同醒悟对生命与幸福的理解。

  看到她文中时不时轻描淡写提到的T,又让人会不由地想起三毛与荷西,T并没有以全面的形象出现,可是我想,那一定是一个智慧且包容的男子,愿意随着女友到天涯海角的男人,不是谁都能遇得到。而介末也没有三毛的多愁善感,她不在沙漠中哭泣,她在海风中自在,这多让人喜欢。

  再读绿色的那面,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图片是生命瞬间的显影,而文字则是显影的最好诠释,此时,你会一扫而空灰色那部分的紧迫感,转而为生命中如此清新的跳跃而陶醉了。美,就在那里,但是美需要发现与记录,正如凡•高所说:“如果不是这日常生活之中包含着某种更更美丽的东西,我就不会如此留恋生活。”灰色与绿色或者就是生活与理想的两个颜色吧,它让我们时而沉静思索又时而浮上水面。

  也许幸福并不遥远吧,它就在面朝大海的每一天里,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敢于靠近大海的心。

  《隐居日记》读后感(十):江河梦

  题记:地球万事万物,在天堂都有理想版本,其重要性不在于他们是否真实存在,而在我们无瑕的追求。

  天空弥漫灰尘的雾气笼罩下,这个氤氲扭曲的世界,是如此荒凉与冷酷的华丽,声色犬马的人造森林,长期肠梗阻的车流,人们就像洄游的鱼类,固执地夺取单一的绚烂欢乐,天地间充斥着醉生梦死的味道。但是人们只是苟活在无边的抱怨中,艰辛而又猥琐的过着叫人无望的日日夜夜。如果堙没于人潮的自己,拥有平凡无感一生,生活空虚得像是囚禁,不是在这个地方过这样的生活,就是在另一个地方过这样的生活,那将是一件极为可怕的事。

  作者芥末的骨子里充满了对幸福的生活的向往,心底开始有了波澜,她终于还是决定出走了,哪怕以逃遁的方式,找到一个遥远的地方,短暂停留,去追寻自己的内心与自由。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有能力不干什么。就这样,芥末与她的爱人双双远迁至有大海的 Q市,置身一个迥异的生活环境,她记录安宁的隐居经历,所知晓的一些恍然醒悟的事实,与我们分享那份日记。

  其实太多人过着不如意的一生,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却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内心深处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情伤”,于是有时候,你不得不假装很快乐,只是为了不让别人问“你怎么了?”,可是社会却又不吃你“撒娇”的一套,实在是狼狈而疲倦的事情。

  “东方梵高”的老张,因为画画,被“全民梦想”的泡沫陶醉得晕头转向,好似自己早已获得过梦想一般,无法解脱的老张默默地发了疯。我们演技再好,也不能忽悠既定的命运。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本来是要去做某件事,但是一起身就忘记了要做什么了,那是因为上帝取消了这个动作,可悲的你只是“不厚道”的上帝的操控对象,供他游戏的丑角。

  “烦恼”的保安,因为怀才不遇的境遇潦倒,要么继续怨天尤人,要么无所期望的赖活着,同样是辛苦操劳的船上的“渔民”,人却渐渐习惯并且麻木起来。话语越来越少,对冷暖毫无知觉,这一切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辛酸,生活的艰辛不会因地域不同就不同。

  因为我们不是作家毛姆所说的被选中的一小撮人,而是剩下的沉默的大多数,不断的接受了原本以为不能接受的,哪怕不喜欢。我们和其他人一样充满了无奈,不得不慢慢学会适应。活着是一种躯体感觉,而存在是一种精神感觉。我们要学的是如何存在,与好好的活着。

  “老人与退休”,你会发现那群老人沐浴着怎样辛酸的眼泪。奋斗了一辈子的父母们,正在憧憬退休的美好,可是那些垂垂老去的老人们,带着一身的伤病,正数着微薄的退休金,为自己的生计与身体而黯然发愁,只有药物与疾病,留下来陪伴他们残喘的步履,这真是一种集体命运的悲哀。我们这具躯壳,终会被岁月的年轮碾压成苍老,颓朽的模样。直到一场葬礼,完成彻底的止息。衰老,永远是让人无奈的心酸。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这时光里。

  面的照片都很漂亮,也许是对A面的逆转,收敛了机锋,多了份静止的沉淀,作者在这里的生活有一种宁谧的姿态,一些散散的泰然文字,散发出经久的醇香,令人心喜,也许沉重的留给写作,轻松的留给生活。你我的江河梦,何时再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隐居日记》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