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北京,最后的纪念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7 03:3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北京,最后的纪念经典读后感10篇

  《北京,最后的纪念》是一本由阎连科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最后的纪念》读后感(一):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耕种菜园,泛舟湖上,听雨林中,漫步花径;他热爱那里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近似癫狂般迷恋那里的每一寸土地......然而有一天,这片乐土连同他的院子都倏忽消失了。他写这部书显然是带有情绪的,读者可从无字处读得出来;他的情绪进而传染给我,于是心有戚戚焉。

  《北京,最后的纪念》读后感(二):纪念一份人与自然的宁静

  因为比较喜欢这个封皮,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书,翻了没几页,就被吸引了,在这个聒噪的世界,还能写出这么宁静的文章。刚开始以为是科普小散文呢,后来看着看着,是随笔,满满的透出的是作者在711这个园子里寻的一份宁静。与农具,与花花草草,树木鸟儿的交流,越看内心越平静。写作内容没有什么情节故事的纷纷扰扰,读这本书不需要绞尽脑汁,就是完全的感受作者的感受,感受作者与自然的真情流露。711已经不在了,那种宁静还可以在文中追忆吧~总之很让人精神上放松的一本好书~

  《北京,最后的纪念》读后感(三):农具身影

  大都市农具的消亡,但是乡村田间依然见到他们的优雅身影。我的家乡,我现在支教的地方,到处是锄头和铁撬。生产力进步,不知道是人类的悲哀,还是自然界的灾害。

  一块自己的土地,几件顺心的农具,种白菜,种丝瓜,种茄子……采摘下来带着露水,做几样可口的小菜。雨后去附近的森林里采蘑菇,像小时候一样观察蚂蚁,捉几只蜻蜓和蝴蝶,听听蝉和蟋蟀的歌声。而且,还有一面湖水,乘坐自己建造的木筏,在湖面上野餐,看鱼儿跃出水面,静静享受时光流年。

  很多人现在向往这样的生活噢。

  《北京,最后的纪念》读后感(四):梦幻的庄园

  近日读了三本田园系列中的阎连科《北京,最后的纪念》(另两本待读的是阿来《草木的理想国》和宁远《远远的村庄》),深受其撼。在阎先生的田园和笔下的双重耕作中,我仿佛遥遥望见、轻轻走进都市里那座梦幻的庄园,抛却了朝九晚五,忘却了纷杂庸扰。在这里,我悄悄地抚摸着每一颗露珠与汗珠,静静地感受着每一株花草与蔬果,那是一个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的美丽新世界,令人沉迷其间,流连忘返。万物平等,物我两忘,一草一木,皆有神灵。果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你以为沉默的石头不会开花,其实只是你不懂它的语言。尊重吧,珍惜吧,大自然的每一次创造,每一份馈赠。阎先生的桃花源最终没能逃脱被拆迁的冷酷命运,那些生命,那些悲喜,那些故事,那些传说,它们都去了哪里?人类社会的野蛮发展与道德缺失,当代文明对自然生态的冷漠践踏,最终会导致世界的倾覆,那不可预知的末日未来。

  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回归原始的耕种,小姑茂盛的顶楼花园,华工学子的百亩农田,时下流行的阳台种菜,一方小小的租赁田园……当然,这其中也有对食品安全的无奈,对都市污染的逃离,对生活重压的抵抗,对身心自由的向往。什么时候,我也能加入这浩浩荡荡的队伍呢。

  《北京,最后的纪念》读后感(五):生活才是最意想不到,人类将统治一切

  初时,在作者对一事一物的略带矫情的敬畏和对大自然不加区别的溺爱中,似乎看到文人书生的酸臭味。彼时,还在检讨,是不是自己和其他功利物质化的人一般,似乎荣誉、功名、物质的满足如灰尘搬遮蔽我们的双眼。

  随着阅读的渐入,试着安静的一点点的去体会,用通透的心灵去尝试,去想象,借着作者的笔触,真实的来到这片小小的幻境。以期感同身受,事情证明,感同身受似乎确实很难,但是也多少体会到那一丝的敝帚自珍和怡然自得。甚至产生也想在此诗意的栖居的奢想。

  事实上,北京确实是需要这么个诗意的栖居,即是一种奢想,也是一种必要的存在,特别是在寸土寸金和钢筋混凝土的城堡里更加难能可贵,如果抛去一些意义上的东西,静静的在此生活呼吸,尝试和大自然对话,实际上也是快意之事。

  但是,我想做到的是,静静的看着711号园,成为期间的一部分,呵护植物动物,怀着悲悯之心,而不是人高级于动物之心,去拥抱自然。而不至于为了自然而去哭泣,痛苦,似乎将文人的悲悯情怀上升到某种不必要的高度。

  然而,现实才是最意想不到的剧本,最真切残忍的悲剧。

  随着711号被拆除,一切只存在于书本中,记忆中,而这更显得711号和作者精神乐园存在的历史使命感。

  多大的讽刺!

  也许这本书只是沙漠中海市蜃楼,少年派的海市蜃楼

  人类将统治一切,碾过所有

  《北京,最后的纪念》读后感(六):记录。

  1.它的沉默像一本永远无法读完的书。

  2.可现在,我也终于明白,一个人的一生,丝毫没有遭人妒羡之处,那也就是一场巨大的哀伤。

  3.于是你明白了无数人可以讲说而无法真正体验的人生,就在这稍纵即逝间。

  4.我因为人生一些挫败的际遇,总让我觉得自己是个犯有错误,浑身污点的人,走到哪儿都以低头表示自己的不安和愧疚,抬头时又总是笑着面对人群和朋友,仿佛我是多么不在意这一切,而本质的事实上,我做不到不去在意这一切。

  5.哪有人会去在意蔬菜水果的情绪改变。

  6.人类是在爱情的美好与仇恨中生活过来。

  7.待偶尔碰到有人到来时,我需要到一个无人可至的偏僻里,待偶尔碰到有人到来时,需要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朝他们笑一笑,借此避免他们视我为游手好闲者,骂我为无聊之徒或者精神病患者。

  8.分辨麻雀有声音那一章也不错。

  9.事情要一分为二,有利必有弊,有弊也必然会有利。

  10.现实就是现实,事实就是事实。现实不一定就是事实,可事实一定会是现实。什么都在变,又什么都没变。事实是一种现实,现实也是一种历史和历史观。

  11.当一个人选定他人生的目标就是做一个生活的背叛者和现实世界的敌人时,那么,他成了人群中的孤儿,北京繁闹的遗弃者,那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吗?

  12.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泄密的过程。读者之所以愿意阅读,也源于每个人都对机密、真相的窥视欲。

  13.感情就是力量。我们要相信这句话。

  《北京,最后的纪念》读后感(七):吭爹的书腰 无力的结尾

  全书分为农具、耕作与菜蔬、花草、林木、昆虫们、鹿背上的鸟、庭院照相册、冬天等章节。作为描述自然的散文,是浪漫可读的,不乏闪光的思考。

  冬天一章最后一节《冬后》,涉及到711号园面临的强拆。阎连科的租约四十年,才住了三年就遭遇拆迁,发展的速度早就把人类的反应速度抛在了后面。这一段着力描述拆迁对老树、喜鹊、野猫、野草造成的摧残,并且批判了科学家对诗人的嘲笑,也许这里的科学家是指城市规划“专家”吧。

  但是把强拆和自然的尊严对立,是如此无力。也许有力的文字无法发表?

  人类诞生几百万年,何曾考虑过一只失巢的喜鹊的悲伤?如果强拆是对自然的侵略,难道建园子居住就不是了吗?把拆迁和生物的诗性对立,是搞错对象。对象应该是不知餍足的人类之间的不公平的利益分配。不管怎么说,只要人类存在,就构成对自然的侵犯,而不是因为强拆。

  强拆是人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一本描述一个人和一个园子的关系的书,似乎也只能止步于此了。

  《北京,最后的纪念》读后感(八):一本终于没有读完的书 ——《北京,最后的纪念》读后感

  我终于把它扔了回去,这是我企图一口气把剩下的内容翻完却在翻了几页后恼火不堪所做的动作。算了吧!此时此刻,在人生的这个阶段,我还是让这本和现实的生活风马牛不相及的“大作”重回它的高位吧!

  阎连科的作品,只读过《坚硬如水》和《炸裂志》,此二者皆让人感觉开了眼界,且读得酣畅淋漓,意犹未尽,而这本不厌其烦地描述现代中国瓦尔登湖(711号园)的书,着实让人提不起什么欲望。知识分子们都会向往一种闲情逸致和淡然雅趣,这也无可厚非,可是当一个人近乎完全地沉浸于自己的那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之时,他的高谈阔论与千言万语真的是很难让一个就目前而言不得不与大众融为一体以供养自己生活的平民百姓吸纳接受或是拍手叫好的。因为,这如同天下最丑的妖怪看见了天上仙女的美貌,纵有再多的浮想联翩,也不得不面对自己身在地狱无法自拔的现状。

  这是一本让人打瞌睡的书,是一本让人终于无法认真品读到最后一页并产生良好情绪的书。我是没有办法了,强加于身的东西让人终于觉得无甚趣味。歌颂自然,歌颂农事,歌颂最纯朴的那些东西,像是一种情怀,然而却已经被这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践踏得体无完肤,谁能逃过大时代的影响,哪怕像自然界最普遍的麻雀那样随性自由呢?我们人类已经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如同上了发条一般,永远要不停地转下去,达官显贵与草芥之人的区别在哪呢?只不过一个的发条紧转速高另一个发条松转速低罢了!然而,人们皆恨不得削尖了脑袋,不惜一切手段去往高位上爬。

  2016年2月29日于武汉·汤逊湖

  《北京,最后的纪念》读后感(九):瓦尔登湖一滴水

  读阎连科的《北京,最后的纪念》时,我想起了鲁迅在《秋夜》里写的那个名句: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那个时候的北京,四合院近乎现在的朗琴园、益明园,如果四合院再带有一个后园外加两棵枣树,那相当于现在北京什么样的住宅水平,我也想象不到了,因为我不是自豪的北京人。

  鲁迅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快一个世纪了,这个世界和我们中国正轰轰烈烈势不可挡地向前发展着,这个“前”到底是什么样子,没有人能清晰准确地看得到。在首都表现出来的,就是鲁迅那个时代代表高贵富有的四合院,如今正在逐渐被水泥青砖垒就的高楼大厦所取代,被动辄上百成千万的一间间豪宅所取代。那两棵著名的枣树啊,如今也早已腐植于土中,被沥青水泥覆盖。并且,北京城的疆域,正迅速地向四周扩散着。当年祥子卖掉3头骆驼的地方还远在北京城外,如今,它或许就在三环以里,那地方的房价,已非七万八万而不能办。

  711号园子被阎连科发现并成就了他一番“奢靡的生活”,给他未曾泯灭的农民经历以重新刻骨的记忆,令他在那片喧闹之外的净土中写出一本“瓦尔登湖”式的写意,就已经足够幸运的了。他在那片净土中买下的“小产权房”被强迁,早已述诸报端、网络。其实,想一想就能明白,在寸土寸金的首都,在著名的梁思成林徽音声嘶力竭的挺身呵护下,古老的北京城墙都訇然倒塌了,就连他们的旧居,那真正代表老北京的建筑,不是都险遭拆除的运命吗!座落在四环旁边的711号近千亩野园绿地,能够“活”到现在而被阎连科写进一本活生生的书里,我们还有什么遗憾的呢。

  多年以前,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农村,至今,我还在庆幸,庆幸自己告别了父辈们面朝黑土背朝天的生活,从此成了一个城市人。阎连科也从农村走出来,当兵进城,如今更是成了皇城根下的一位市民。他却始终不忘自己农民的本色,你看他在那片一想便可知道只是暂时属于自己的田园里,那份儿得瑟。各式蔬菜们、花树果树们、虫们鸟们动物们、瓜们果们、雪们雨们风们、草们讨厌透顶的美国樁们,还有那一片突然间就干涸了的湖,那埸陷的山包,那些近乎成了精的农具,在阎作家的笔下,都成了他写作的对象。他在这份难得的宁静惬意中,以一颗作家幼稚晶莹的心灵,精心呵护,小心描绘,在读这些文字时,我时时感受到作者悬着一颗心:这份宁静与自然,断不能长久,该来的总会要来。

  能留下这一份写意,也就足够了。

  毕竟,711号那一片湖水,只能算是瓦尔登湖中的一滴。

  《北京,最后的纪念》读后感(十):留不住的曾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其消失

  《北京,最后的纪念》描述了一种曾经,但是这种曾经,曾经代表着一个时代、一种风俗、一种生活、一种背景、一种文化,但是现在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一种纪念、一种照片、一种映像、一种…

  北京,国际化大都市,都好的名头啊,到处是林立的水泥柱子,生活的空间被压制在这些水泥单位内,所谓的景观,就是水泥中见绿地。出行就是一个个铁皮壳,生活的节奏被无端的从普通列车提速到动车和高铁,到处是多干快干、争上游。

  书中描写的那些已经在北京这国际化大都市中难觅了,估计想定位一块绿地的可能性远远低于定位一栋高楼的可能性。站在水泥柱子下仰望天空,不知道感受如何?虽然作者写的是北京,可是现在在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下,全国各个城市都在缔造这样的神话,为了从神话变成现实,人为的景观比比皆是,占地面积是不小,可是仔细想来还是水泥的内脏,只不过披了一层所谓文化的外衣。而且它所在的位置周边又会随之而来出现度假山庄或者酒店之类,两者在一起的反差却没人去想过。

  中国是不是就是这样矛盾着,全盘否定自己不对,可是你说究竟如何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好像又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先上一些水泥做的菩萨和神佛倒是关键,在宣传文化的同时,还顺便可以招揽一些生意。完全学西方,我们真的学不来,因为你也没人家的底蕴,万一不好,搞个东施效颦也不好,更差万一是邯郸学步就麻烦了。

  没有了文化的城市,仅仅依靠一些水泥柱子是称不上大都市的,可是在现行的体制下,这个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因为我们都是一群有知识没文化的,我们无法知道该如何让一种建筑体现它的内在文化的底蕴,因此我们选择了神、奇、怪来充实这内在的空虚,其实就像人一样,怕被人说没文化,就带个眼镜冲自己是知识分子。也许比喻不当,但其中的意思明白就行了。

  纪念最终也就成为了纪念,想念也只能成为想念,所有的叹息只能是一种无奈,无力去改变什么,一切源于内心就压根没有文化的情节,也不知道真正的文化改如何体现,因此,何谈什么保护文化,关爱文化?

  既然谈不上,所以就可以去糟蹋,干不好,还干不坏么?拆迁是最好的办法,让曾经消失就是这样,消失了,你还纪念什么,或者说也就某些人会去感伤和纪念,过不了两代,这些情感也就不会附有了,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一切都变得那么合适,一切都变得那么交相辉映。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神马给力的观点。

  农村让生活更。。。呢?我不知道

  走吧,让曾经早点走远,免得在这里添乱,减少政府的苦恼,最起码减少听证会的麻烦。省省心,好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吧,为了国际大都市奋斗终身。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北京,最后的纪念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