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寻找上海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寻找上海读后感10篇

  《寻找上海》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上海》读后感(一):属于他们的上海

  看这本书,完全是被它的封面标题所吸引。

  寻找上海——这个带有些怀旧色彩的标题,让我联想到的是旧上海的是是非非。然而,后来,我发现作者写的是五六十年代以后的上海。这也是我父母经历过的年代。

  于是,翻开这本书,我走进的是属于父母的那个上海。

  老式的房子,几代同堂,物资紧缺,黑市,配给,文革,抄家,右派,上山下乡,插队,红卫兵,串联……这些特有的,属于他们的专有名词,在我看来显然是遥远的,怪异的,甚至是神秘的。这本书,恰好又给了我一个了解他们的机会

  好多次,我都会问爸妈有些事情来龙去脉,显然,他们才是行家,他们才是那个年代的活字典。我们置身于那个年代之外,真的是了解得太少了。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要数《生死契阔,与子相悦》。那些弄堂里的恩恩怨怨居然还带有那么点传奇色彩。加之,暑假里,我就在作者所描述的淮海中路、思南路附近实习,书中的故事就越发神奇了。

  我也喜欢作者描述那些上海的精华地段:淮海路,静安寺,南京路……

  如今的上海,已经变了很多,但在不经意间,仍依稀可见过去的影子。有时候时间过得越久,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怀旧情节就陷得越深。过去的点点滴滴渐渐的被时间冲淡了,却也永远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

  这也就是为什么不断的有人在寻找着上海,寻找着历史现实的连接点。

  《寻找上海》读后感(二):烟火与小资

  或许王安忆企图在烟火燎燎的平常琐碎表达生命本质美好伤感、没落,只是有些篇章过于流于表面,有些解读因为本身是上海人的关系,对上海过于严苛。

  整本书因为是短篇集,五花八门内容,什么都有。跨度多长,没有确切的时间点,不过写老上海是肯定的。石库门拥挤小巷子,轻轨轻快的“叮叮”声,做小买卖的生意人,露天的理发店,透着烟火和怀恋。

  惊讶于王安忆对人面貌细致观察与描写。比如“嘴巴前凸,脸向嘴聚拢”,这样的描写一下子让我想起小学数学老师。江浙离上海本不远,地域的临近总让我想起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到后来才发现,最小资的文字也是最烟火文字。有谁离得开日日的柴米油盐,离得开生活的絮絮叨叨,只是内心动的寻找与积攒的人,会把絮叨活出趣味,把琐屑变得精致

  《寻找上海》读后感(三):比较,不为异同与高下

  《寻找上海》读得很慢。一是太零碎;二是涉及的方面多,浅尝辄止的多。太多篇目纠缠在大量散漫的细节里,俯拾皆是的是片断、细节、侧影,叙述漂浮且散漫,很难让人集中阅读注意力,回过头再看目录时,许多篇目内容已很模糊

  意外的是作者关于北京和上海的那些比较,有趣

  从《上海与北京》中,摘列以下关键词

  北京:大 (比如马路楼房天空、风沙)

  上海:小(比如豫园

  建筑

  北京:庄严肃穆(甚至民宅俚巷)

  上海:人间烟火(甚至寺庙

  人:

  北京:深邃睿智从容追忆,潇洒,洞察世态

  上海:少回忆梦想,现实,讲究效果,以成败英雄

  语言

  北京:文雅,文明,出口成章

  上海:直接的,赤裸裸的

  北京:更富于艺术

  上海:更具实用精神

  北京:感性的,文学化的

  上海:概括推理,数学化的

  北京:智慧的,深奥难懂,有灵感学问

  上海:凭公式计算的,简单易解,以理类推

  北京:美

  上海:管用

  在《“上海味”与“北京味”》里(“味”——“生存状态、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大概可称作‘文化’的那种东西。”),比较继续:

  两地各是怎样的世界?以历史的眼光看:

  北京:清楚地划分为两个世界——平民的、官僚贵族

  上海:无赖的世界,机会的世界

  北京:人文的世界

  上海:功利

  两地人的理想

  北京:做官→上升为天下为公浪漫主义理想

  上海:发财→转变小康心理

  两地的作家

  北京作家富有得多,因为——

  故事:怀旧的故事比暴发的故事更富有人性与格调

  语言:

  北京:“最清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老舍语)

  上海:鄙俗的、粗陋的、不登大雅之堂、没有经过积淀、很不纯粹

  作者以京沪各一首民歌,呈现出两地由表入里的差异。上海的,“充满了一种新兴市民浮浅的洋洋自得与一股粗俗的勃勃生气”;北京的呢,措辞“朴素的雅致”,内容“有着经过长久的积淀已简洁如话的人生道理”。

  其实两首民歌本身已经比什么都来得精彩了——

  上海的:

  栀子花,朵朵开,

  大场朝南到上海,

  上海朝南到外滩,

  缫丝阿姐好打扮,

  刘海发,短袖衫,

  粉红裤子肉色袜,

  蝴蝶鞋子一双蓝,

  左手带着金戒指

  右手提着小饭篮,

  船上人,问大姐

  “啥点菜?”

  “无啥菜,油煎豆腐汤淘饭。”

  北京的: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

  哭着吵着要媳妇儿,

  要媳妇儿,做什么?

  吹灯,做伴儿,

  早起替我梳小辨儿……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寻找上海》读后感(四):小资眼中的小资的上海

  我不喜欢给人贴标签,小资无疑是一个标签,但我还是贴到了这本书上,同时贴到了王安忆的额头上。

  因为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这本书和带给我的感觉

  王安忆的小说我看过几本,不多,感觉并不好——不是她写的不好,而是不合我的口味著名的《长恨歌》在我的书架上躺了那么多年,我只看过20页。

  她的笔触总是平平淡淡优雅缓慢世事的变幻,那些大时代里的激动愤怒热情悲伤,她都只是婉婉地道来,很少评说好与坏,好似没有一丝的感情,好似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如果你陷入这样的文字氛围,激动者会觉得泄气,热情者会变的失落,愤怒的人会无从着力,悲伤也会变的莫名其妙。一切的人与事,都如流水一般自然流淌。然而在笔锋的尽处,或者是在深处,在文字的表面下,你还是能够看出作者的态度。她所追求的是人性之美,是人心里最深处的美好的东西。道理都是简简单单的,但是直指人心。这样的文字,我便认为是小资的文字?

  而王安忆的文字,无疑是小资文字中的最上品。没有浮夸的欲显还藏的炫耀,洗净了一切的铅华,平实而不失细腻温婉而不失文采。每句话都是浅显易懂的,然而却不是谁都能写的出来,其中有的是文字的功力、对生活的体验和文化的浸染。

  这样的文字最适合的便是写《寻找上海》这样的小品文,若是用来写小说,用这种局外人的态度和平淡的笔法写那些戏剧性十足的生活与故事,总是少那么一些张力的,我觉得。我其实很喜欢王安忆的文字,但是一直不太喜欢她的小说,所以,《寻找上海》对我来说的确是一种解渴读物。我基本上是一气读下去,每个字都没有放过,每张图片都仔细看过。然后放下书,说一声“好”。

  《寻找上海》读后感(五):随便翻翻,随便写写

  王安忆的《寻找上海》,买了许久也未曾翻过。知道她是因为《长恨歌》,繁花般的语言,细细密密的编织着上海弄堂里的故事。大约女人总是喜欢精致,她的书便成了我书柜中少许温柔的点缀。后来又看了她的《富萍》,印象一般。于是便搁置了《寻找上海》。

  这是本回忆录,主角是她小时候的上海。我坐的公车,恰好会经过她家弄堂正对着的思南路、经过她家弄堂前的淮海中路。她细密绵长的回忆悠然恬静。我在现代上海的霓虹灯光里,沉浸在也曾灯红酒绿的古旧上海中。

  回忆代表过去,过去代表远远观望的距离痛苦无奈,因了这距离而显得轻松起来,成了现在生活里一声似有似无的叹息。龌龊与尴尬,因了这距离显得朦胧起来,成了现在生活里一笑而过的谈资。更何况甜蜜,因了这距离显得愈加美妙成就了她生花的妙笔。但我依旧佩服她沉得下心来,回忆一切的细节,用既是旁观又是亲历的微妙身份,一页一页描摹过去的故事。

  很喜欢她淡然又旁若无人的回忆,让我在日复一日穿梭同一条路上的巴士里,欣赏别人的世界。

  《寻找上海》读后感(六):烟火气儿

  上海总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调子,看那南京路上各色的行人,看那浦东不断挣扎起的高楼,看那涌来的外乡人,上海就这样被淹没在浩荡的空间之中,让人看得云里雾里。王安忆轻轻瞄了一眼,就把上海那底子里的烟火气儿给纠了出来,这些年都深深地藏在那里。

  上海可不是什么江南的温柔乡,你甭想在这块三角洲上享得些现世的安宁,上海的小资背后可是厚重的生存,那是巷子后门流淌出来的流言,那是菜市场精打细算的一厘钱,那是上海女人的娇蛮,那是上海话的刻薄诙谐。即使是现在,上海的烟火气儿仍是有的,还在它的芯子里激荡着。

  上海话是刻薄的,叫人名字永远都是叫着全名,连家里的孩子也不能幸免。上海话是干净利索的,上海女人讲起话来那是一刀一刀的,声音是吊上去的,连小女孩也带着女人们的劲头。上海话是薄而利的,毫不留情面,可又带着点笑里藏刀意味,虚虚实实别有了一番景致。

  上海女人是精明的,能屈能伸的。年轻时带着些作劲,是要被娇惯的,愿得那传统权利。再年长些也是要不受小委屈的,嘴上可是不饶人的,可大委屈却扛得下,带着股子韧劲。年纪再大也是要活得紧实的,丝毫不可敷衍的,不肯饶了生活一遭,让它讨了便宜去。

  上海男人是软些的,在女人嘴里力道够劲的上海话到了男人嘴里就黏糯起来了,甚至显出些小气来。上海男人是愿意对女人好的,哄得女人高兴自己便也省得些大麻烦骨子里还是聪明的,失小而得大。

  有再多的高楼也掩不住上海那骨子里的烟火气儿,寻常百姓家的日子还是那样夯实。郊区的人家固守着自己的二层小洋房,外面是洋房的样子,屋内还是冷清光景院子里还容忍着过去的破房子租给外乡人赚些外快。有的人家还种些田地,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不服输似的还去挑着粪水。夏季的晚上,便可见人们穿着睡衣拖鞋在马路上乘凉遛弯,那可是一大景观。要到市中心去,便说我今天去上海,仿佛自己所在之地不是上海般,着实让外人理解不得。市里也并不见得高贵了多少,仍有众多的房子还是把衣服撑在杆子上挂出窗外,那需要女人们强健的胳膊。睡的也是那硬木板铺个凉席,无法让人扑通地倒下去。早上仍旧是一碗泡饭吃下肚去,晚上的饭菜是能甜死人的,色味不见得是清淡的。你忽然觉得他们的生活可不是精致的了,甚至是带着些将就和粗陋的,公共厨房里的烟火气儿一下子就席卷到了屋子里的每个角落,让屋檐下的人也逃不掉。

  可你又得承认那股子烟火气儿不是俗气的,即使在沦陷时期,女人们也是能穿着旗袍搓着麻将的,咖啡也是要喝的。这烟火气让上海总是见得现在的好,也乐得向前看,有种及时行乐的味道在,别的城市放不下的沉重的纠葛的过往,它说抛弃就抛弃了。于是,每天都有人来也有人走,有人出生也有人死亡,有人发财有人破产,上海盛得下这些也经得起这些,它总是善于遗忘,有的永远都是旧梦和故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寻找上海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