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与父辈》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4-07 03:35: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与父辈》读后感精选10篇

  《我与父辈》是一本由阎连科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父辈》读后感(一):很是失望

  看了五十页,实在看不下去了。这是所读过的阎连科作品中最糟的一部。文字欠干净利落,特别是叠字泛滥,生硬且无趣味。重要的是情感浮荡,少朴厚气。对知青的见识,虽然提供了另一个有价值的观察视角,但陷于情感纠葛,偏执一端,缺少悲天悯人的大境界。

  《我与父辈》读后感(二):失望

  看了五十页,实在看不下去了。这是所读过的阎连科作品中最糟的一部。文字欠干净利落,特别是叠字泛滥,生硬且无趣味。重要的是情感浮荡,少朴厚气。对知青的见识,虽然提供了另一个有价值的观察视角,但陷于情感纠葛,偏执一端,缺少悲天悯人的大境界。

  《我与父辈》读后感(三):看到了父辈,看到了自己

  第一次在喜马拉雅听到这本书的节选,决定要读完这本书。花了两天看完,其中几度泪流满面,作者的父辈是我的祖辈,从来没有试图了解过他们,记忆中那一代人是慈爱而严肃的,现在回想是否是社会烙印在他们那代人身上共同的特质!这本书里表达了,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关农村或者城市,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子孝父慈,这个是我们的人生追求的方向,想摆脱这种中国人的束缚,而又一次次挣扎、一次次在内心被传统价值观所鞭策。为了上几辈人所痛苦流泪、何尝不是在对自己痛苦流泪!想过的自由,却不想远离大队,内心在自由与束缚间来回折腾,身边的人说这是“作”,只有自己知道唯有如此才能寻求一丝的宁静!

  《我与父辈》读后感(四):一曲长歌当哭

  阎连科是河南嵩县人,我是河南唐河人。看这个书的时候,书中父辈说的一些话,我都自动转换成河南话模式。看着这本书,心中暗涌不断。很多情节,我小时候老妈都给我讲过,在老家呆到6岁,对河南的农村感觉不多,我陪老爸回过老家,他带我去喝他小时喝的胡辣汤,感慨岁月~

  阎连科的这本书,写的朴实真挚,很像妈妈给我讲过的一些东西。毕竟是作家,文字功底深厚,读下来,如冬日在火炉旁,温暖徐徐饱满而来。值得一读,读完感觉现在的小资白领什么,弱了点吧。

  貌似每一代的生活都不容易,阎连科父辈那代农村人,开国以来最艰辛的一代,也是农民朴实思想体现的最完整的一代。阎连科这代人,也是我父母这代人,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第一代,努力改变命运的一代,他们这 两代人,都是无比勤奋,忍耐,能干,隐忍~说到这里,真觉得的我们这一代,100万左右的房贷,又能如何呢?

  《我与父辈》读后感(五):都是为了这个家

  书很薄,花不了多少时间,加之是散文,有许多抒情的感叹,读起来很轻松。

  作者是河南人,我是陕西人,同样知道在广袤的黄土地上生存有多么艰难,种地、搬石头、扛沙、盖房。。。。。这些都是我所熟悉的记忆。幸运的是,时光流到我这里,我的父辈们并没有那么辛苦,不用再去忍受那样残酷的生活。但对待生活的态度没有变,既然成了家有了孩子,就要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无私的燃烧自己,为了这个家能更美好。越是长大越是能感到“责任”二字的重量,最近发生的事更让我认识到,要想这个家变好,每个人在家中都要贡献一份力,而我能做到的不多,就是尽我一切让父母舒心,让弟弟放心。

  家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从来没有这样一个地方让我可以不顾一切想去保护。受多少委屈多少苦都可以,只要每天晚上大家能坐在一起吃晚饭,开开心心看电视,再为爸妈倒好洗脚水,待全家都睡后,我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喜欢的电视,那一刻,真心觉得这便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我与父辈》读后感(六):两代人的艰辛时光、生活的智慧与最有同感的五段话

  这是一个普通家族中“我”与父亲、大伯以及四叔的故事。作者为三位父辈立传,从记忆中寻找自己与他们相处中难以忘却的细节。作者真诚地为自己的过去忏悔,为后来才懂得的珍惜与把握泪满眼眶,所以感人至深。阅读之效,就是在这字里行间,找到真挚动人的内容。我想,正是有作者如此深刻的思索,方有读者共鸣的回响。

  书中让我最有同感的内容,便是如下五段:

  “在赤贫之境中挣扎的父辈们 却以亲情哺育儿女的善良感恩。亲情是养育善良的土壤、阳光和细雨。直到今天忆起大伯那次自杀的事,忆起父亲、大伯、和叔叔间的兄弟情,忆起他们各自为了最普通的生存和人生中最普通的得失与过错,我都深刻的体会到,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

  我是在充满贫穷与温情的家庭长大的。

  我的那些叔伯兄弟和姐妹们,也都是在充满贫穷与温情的家庭与家族中长大起来的。我们叔伯兄弟姐妹十五个,堂叔伯兄弟姐妹二十几个人,包括我,没有成才做官的,没有暴富到流金流油的,但没有一个不是善良的。没有一个不是把善良做为人生的底色后,再说在这底色之上去涂着别的色彩颜料,让人生尽可能的有些丰富、充满情谊和活着时多一些人间烟火的快乐与温暖。

  善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和原本。

  而家庭和家族中世代酝酿的亲情与温情,则是养育善良的土壤、阳光和细雨。”

  对于父亲辛苦一生,只为子女能快乐娶妻生子而操劳早逝;大伯好赌醒悟后对死亡坦然的领悟;还有四叔漂泊于城市大半生、老来却无法宁静归于乡土,于是告诫作者:要么城市,要么乡下,做个彻底的一类人的告诫。这些父辈们尽其一生的苦心告诫,读起来总是让人深思。这或许就是生活教会人的智慧,也是这片土地的馈赠。

  《我与父辈》读后感(七):父辈母辈

  昨天看完了小李子推荐的《我与父辈》,非常感动。就像作者所说,文字没有雕饰,结构没有细琢,但是却有着丰富和真挚的感情。作者并不幸运,因为他对于父辈有太多的遗憾,所以书里有很多自责。我想,在失去某些东西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遗憾的感情。我很庆幸,庆幸在这个时候看到了和看完了这本书。因为最近,我似乎往家里打电话的频率越来越小了。有时候想起来要打,但是最后却忘了。最后,还是父亲给我打电话了,说,不打电话回来,他不会觉得有什么,但是家里还有妈妈啊,她每天都在念着我们。是的,我对于母亲是有着作者对于他的父辈一样的感情的。这本书恰好在这样一个时刻给我很大的提醒,一定不能让家里的父亲母亲空空地想着儿女,他们只是单纯地盼着儿女们送回来的消息,一个电话,就能让他们的一个星期好过点,至少他们的心里不会空落落的。

  就像作者说的,只要父母还在,孩子始终会认为父母还是30,40岁的样子,一直是为自己挡风的墙。这话真不假,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至少潜意识里是这样认为的。但事实远不是这样,父母也会老。书中这样的一段话惊醒了我:当父母老去的时候,他们就要面对死亡了。读到这句话,我尝试着想象自己老了面对死亡的样子。我想,这个时候任何人心里都会颤动。我想,作为子女,我们一定要做到的,是不要让父母独自地面对死亡。要做到,让父母的晚年生活过的快乐,要他们在更多的时候忘记了死亡。至少,要让他们感到温暖,觉得养儿养女是没有白养的。

  作者的父亲和大伯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为了儿女辛勤劳作一生,他们的幸福和责任就是从兜里抓一把糖分给小孩子。作者的四叔是一个农村人,却在城市里工作了40多年。最后回到农村,却再也融入不了农村。而作者自己,一个农村的儿子,后来当兵、写作,逃离了农村。但是心里永远萦绕着儿时的记忆。通过这些,我感受到,人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曲曲折折,蜿蜿蜒蜒。而读书,就是要了解别人的轨迹,了解不一样的风景,不管这风景是繁华生活还是繁琐的日子。

  《我与父辈》读后感(八):我与父辈

  这让我想到我们这些做晚辈儿子的,总是要把父母对我们少年的疼爱无休止地拉长到青年和中年,只要父母健在,就永远把老人当做当年三四十岁的壮年去对待,永远把自己当成少不更事的孩童去享受父亲给我们的心怀和疼爱,哪怕自己已经是壮年,而父母长辈们已经步入老年的行列里。因为这种疼爱河流样源远而流长,我们便以为那疼爱是可以取之不竭的;因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所以我们也并不把那爱放到心上去。许多时候,甚至把那疼爱当作累赘和包袱,当作烦琐和厌恶,想把长辈的疼爱扔掉就像扔掉长在我们背上的瘤。直到有一天,长辈老了,父母病倒了,我们才明白父母和长辈,都早已为了生活和儿女,日子和碎琐,精疲力竭,元气耗尽,而我们,也已经早就不是了少年和青年,不是了青年和壮年。

  对父母和长辈生命的疏忽,如同我们常年在暗暗吸吮着父母和长辈的血液而当作可有可无的水。到了这时候,我们想起我们原是父亲的儿女了,是长辈的晚辈了。父母和长辈,在此之前,他们为我们做了他们能做的一切。可我们,能做的一切却都不是为了他们。现在,他们年迈了,不能下田耕地了,不能到车间工作了。而陪伴他们的,只能是赋闲的无奈和一日日的衰老时,甚或从他们迎面走来的日子里,只能是疾病和死亡时,我们该明白我们的角色不光是自己儿女的父亲和母亲,不光是妻子的丈夫、丈夫的妻子,不光要为自己的事业、贪念努力和钻营,我们还应该把我们欲望中的努力拿出那么一丁点儿给他们,把我们十个指头中的二十八指骨分出一节来,让他们使用和抚摸。应该让他们清楚地感觉到,他们这一生,是确确实实生过儿女、养过儿女、有着儿女的。

  应该让他们的日子过得和生活样,让他们的生活过得确实和日子不一样。

  书中《我的四叔》中《回乡》那篇,有全文的请发给我,或者回复个链接地址。感谢。

  《我与父辈》读后感(九):我不是不知道是你在一手促成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腰封上的一句话让我茫然了好长了时间,最具争议作家的最不具争议作品。这个人他写了什么,竟然被称之为最具争议,上网一搜,《风雅颂》竟然是他的作品。还记得大学一年级还是二年级的暑假在家里和古代文学老师聊天,很郑重的提到了这本书。虽然这显然是一部现代小说,可是我还是与古代文学老师聊的,毕竟因为不管是老师,还是我都没有真正读过这本书,所以泛泛几句后,话题也就转到了别的上面,但这本书的基本梗概还是有印象。如今一晃几年过去了,再看网上的评论,才晓得这本书竟然曾引起过那么大的非议,以至于竟有评论者以正义者自居声称自己对阎连科进行着“质问”,尽管我们这个国家的哪一个“领域”,都不缺道德捍卫者,但制高点制的如此之高的人还是震撼了我,我深知在中国,“话语权”是那么可怕的东西,能够扼杀一切消亡一切……

  《我与父辈》为什么就是阎连科最不具争议的作品,因为这本书据称是纪实,据说只是乡村里那些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一生简略的概述,我觉得倒不如说,此书不具备威胁性更恰当一些。我们的社会历来不缺乏这样一些人,再高明的医师也鉴定不出他们身患何种精神疾病,然而他们永远瞪大眼睛冷冷的盯着正在张口或打算张口的人,只要这些人的话语稍微隐含了一丝对“和谐”、“大同”的怀疑,他们就会咆哮起来,跳起脚大骂,趁发言者还没有缓过神来时,扑上来,跳踉大嚼,施施然而去。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像阎连科这样的作家的存在正是对这些“狼”的存在的挑战。也许他们以为《我与父辈》正是一部不具威胁性的作品,无需扼紧他的喉咙,那可就错了。我们能从作品中读出点什么,并非因为我是某人,而是作品最无奈的,最平淡的铺叙中蕴含的本质。

  作者提及童年时自己就开始写小说,辛辛苦苦三十万字,终于遇上伯乐,欣喜的叫哥哥赶紧把他的稿子给寄来,哥哥无奈的告诉他自他走后,母亲今天三十明个五十,他的稿子早就吞进烧饭的大灶的肚子。你以为我会骂母亲愚昧么,是谁一手洋洋得意的促成了这愚昧和对理想的漠不关心

  《我与父辈》读后感(十):那些关于过去的回忆

  那些关于过去的回忆

  评《我与父辈》

  人类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珍存的回忆了,那些回忆不是喜忧参半的现在,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未来,而是在岁月的蹉跎中,在经历生活的刻蚀下,留下的自己独有的经历和关于人生特有的感悟。那些美好的东西很难用言语表达,因为语言根本无法承担那么厚重的美好,但是当有人用言语能触动我们感情的,我们也会倍加珍惜那些言语。我们每个人长大成人建立家庭以后,都会多多少少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想想我们的父母家长前辈给予我们的所有,在这本《我与父辈》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的经历,回忆了他的父亲、大伯和四叔三位父辈们,回忆了围绕着他们那个家庭曾经发生的种种人生悲喜剧,言语上显得非常直白质朴,但感情有事炽烈的,在我们的阅读中可以感受到,不管是生活的那些磨难和艰辛,还是曾经取得些许的喜悦和成就,都深深印刻在他的心里,在书中又得到了自然的流露和表白。

  城乡差距是中国社会的一块伤疤,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更是让广大的乡村百姓们活在社会发展的末班车上。在父母的教诲下,更是看到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反差下,因为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很多农村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跳出农门”,去过“城里人”的生活。因为有这个简单而又美好的理想,农村的孩子们为能做一名“城里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正是因为城乡差距,像作者这样能成功如愿的人,他们又不得不面临着重新一种与农村截然不同的生活,会不适应,会有身份转换的窘迫,于是他们想念农村,想念他们的过去,这种想念在每次他们城市生活的磨难和不快中尤为强烈,这种想念我们叫它“乡思”。

  自然之神知道我们长大以后会多爱孩子,少爱父母,于是教导我们不要宠爱孩子,要孝敬父母。按作者的话说,他对于父亲的愧疚,对于大伯和四叔的怀念,在他们离世之后,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了。如果说城市是朋友的城市(旅游的人经常这么说),那么家是亲人的家。我小时候得到过很多父辈们的关爱,也羡慕他们高大的身躯和伟岸的担当,而当多年以后我长大成人,再次回家看到父辈们逐渐老去的老态时,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感慨。农民生活的艰难、亲情的珍贵以及对于生活中的种种感悟,在这本《我与父辈》中屡屡得到触发,突然有一种“变老了”的感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与父辈》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