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何作答》是一本由彼得·辛格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2-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之前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伦理这回事,这本书打动我的是副标题里的“利己年代”的字眼。
不喜欢鸡汤或者打了鸡血似的励志,也不喜欢标题形式大于内容的灵修书,这样有学术底蕴的人生探讨是我所接受的。辛格将很多日常的行为和现象赋予了他的解读,让我们更加温厚和理性地对待生活。伦理并不是苦修,也不是禁欲,它是一种调适心灵与生活的法则。
《生命,如何作答》读后感(二):粗读《生命,如何作答》
粗读《生命,如何作答》
文蠹鱼
读哲学家彼得•辛格创作的《生命,如何作答》,就想起李镇西说过:“这是一个颠倒的时代。精神被物质调戏,理想被现实嘲弄,崇高被庸俗强奸、正义被邪恶围剿,真诚被虚伪斩杀”,在这个利己混乱的年代伦理里,我们对生命如何作答?
哲学范畴类的书籍,一直是我喜欢阅读的类型。同时对哲学观点以及思考,也不轻易下结论。这是一门大的社会学科,包含了诸多形式,比如:世界观、自然、社会、思维、道德等等。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没有足够的自信,轻易不愿开口。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彼得•辛格的书,可算是慰藉迷惘的灵魂,提升心灵的质量。黑格尔、柏拉图、苏格拉底、卢梭、康德、斯密……,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论证,有批评,有否定,有支持,有欣赏。比如:我支持卢梭的《道德情操论》,否定亚当•斯密对卢梭的批评。通过这些哲学家等人物的论据,使得文章丰满厚重,深入浅出强调个人生活,生命价值与意义,通俗一点说,就是世俗生活中学会如何生活。凭借作者单纯讲,他相信能够把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社会改造过来。道德与伦理的话题,也是探讨不休的一个老话题,有些时候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彼得•辛格根据他深厚的知识积淀,把哲学知识、科学知识等贯穿作品始末,用思辨来阐述哲学理论和伦理思想,来告知,找出一种合乎伦理的人生取向,改变会使人不在枯燥乏味,从而得到快乐的生活。彼得•辛格这种理想化的答案是和我不谋而合的,也许都向往一种美好吧!这本用生命,用心作答的书告诉我们:走出藩篱,不急功近利,做好人,过一种内心富足的生活。用这样一种态度在人生的旅程上行走,无论你能获得什么,获得多少,生命中都会有所得。
大家真的能按其行为,也许有这样的可能。但是,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差距太大,也真是实难实现的事,只能说,不愧对良知就好。
《生命,如何作答》读后感(三):要生活得有意义
生活得有意义?答案是什么?作者的答案是:我们能够过一个合乎伦理的生活。伦理的生活让我们成为一个更伟大的跨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会发现,过伦理的生活不是自我牺牲,而是自我实现。
当我们质问苍天,为何对我不公的时候,当我们的私利得到满足的时候,当我们……你有没有想过,生命的意义?辛格告诉我们,“自私自利”并非来自于人的生物本性,而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这种狭隘的利己观不但无法为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它更将令你丧失生活的目标,不知为何而活。相反地,如果用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个人利益,那么你将欣然做出改变,采取合乎伦理的生活取向。从这种新的宏观视野看出去,人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将充满自我实现的满足与归属感。
《生命如何作答》是一本对对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定位的一本书。茫茫人海,何处驻足,为什么活着?信仰,离不开宗教,一个缺少信仰的民族是不是总会在生命的旅程中,自问:我是谁?为什么活着?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能了解别人,慧眼识人,是聪明人,但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够战胜别人的,是有力量的勇士,但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困境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失去自信,失去斗志。
生活,是一本教科书,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环境,并不如我们所愿,在困境中,更需要学会欣赏自己,相信自己,肯定自己,鼓励自己,这样,你就会发现,你的生命将焕发新的生机,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做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敢于挑战的自己,一个生命飞扬的自己。每一个人,都与众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美丽。生活原本如此美好,天空原本如此晴朗,需要改变的,不是身边的环境,只是我们的心态。
读这本书,你可以对生命重新审视,重新思考,对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生命不仅是活着!
《生命,如何作答》读后感(四):生命的伦理《生命,如何作答》
生命的伦理《生命,如何作答》
我们很少问自己,甚至很少思考生命本身,我们关心今天的天气,关心美国的选举,关心伦敦的奥运,却很少关心我将要如何度过我的一生。等我们老了的时候,你是否会觉得这一生很幸福,或者很有趣,你是否会后悔你这一生的几次重要的选择?你是否会想象一下如果不是这样你会经历到什么样的一生?你是否从内心身处认为你的一生是你必然的选择。
这些问题都是生命中最难回答的问题,既然回答不了,甚至也许根本就找不到答案,那么忽视和忘记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总是有人明知道解决不了,但是还忍不住去思考,去探索,去讨论,讨论一下生命的伦理,看看面对生命,我们如何作答。当然作者也知道直接回答这些问题其实是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的。所以在这本书里面,我们看到的更多的都是一些故事和案例。透过这些故事,你会发现你自己的答案在哪里。
人是自私的吗?人应该竭泽而渔吗?宗教是什么?犹太人的大屠杀,一报还一报的实验……这些内容看似和生命的意义并无关系,不过我们对人性的认识往往就是从更多的故事,更多的事实开始的。当你了解得越多,看到的人越多,知道的故事越多,了解事情背后的内幕越多,你就会越来越相信,人性是复杂的,是说不清楚的,每一种理论都可以找到反例,每一种结论都不那么可靠。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在书中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我们都知道的那个西西弗斯的故事。西西弗斯向山上不停的推石头,那么怎么才能让他的生活变得有意义呢?泰勒提出两个办法,一个是他可以每次推上去一块不同的石头,然后用这些石头建起一座漂亮的神庙。我们生活中的意义一般都是指的是这样的意义,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当然还有另外一种,那就是在内心去寻找意义,神可以在他的内心植入一股强烈的欲望,让他想去做一件他非去做不可的事情,那就是推石头。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所以只有你自己才能够让自己幸福,西西弗斯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心中盖起来一座神殿。
《生命,如何作答》读后感(五):《生命,如何作答:利己年代的伦理》生命意义的正确解答
古有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很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似乎已经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们每个人条件反射般的为人处世原则。但是,对于如此的话题,我们真的有解答对了吗?带着如此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去读一读深层意义上的见解。
《生命,如何作答:利己年代的伦理》一书或许可以可以让我们有个有别于个人主义之下的完全不同的解释说明。以问题的形式作为书名,更是设定了在一个利己年代的条件之下,此书讲解出了完全特殊的生命意义。个人以为,于其说这本书在为我们做着相关的解释,倒更不如概括地总结此书引导着我们可以从大局着眼的生命意义真谛。
本书的最初,娓娓道来“自私自利”的缘起和由来。透过此书的阅读,我们其实获知到的循序完全有别于往常。所谓的私欲更多的不是人的本性,相反的,它更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既然不是本性,那么注定着我们可以由此而引发相关的反思。从个人的短期目光而言,我们或许觉得自己的自私可以让自己在很多的方面占到便宜。而然,这个便宜并非真正的对全局有意。读书的过程中,我认识到的更多的是博爱的重要性。书中作者比较高深地展示着来自于哲学、历史、生态、科学知识。更是将这些不同的知识点贯穿于令人容易理解的语句编入书中。讲述的是伦理,却是在深入浅出的生动描述中,让我读到了复杂之外的深切感悟。
生命意义是一个很大很宽泛的话题。里面实在保罗着无穷无尽,数不清的话题和内涵。然而,我却在解读和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断引发深层的思考。尽管自己无法真正意义上的把握要点,但是我却发自内心地联想到了自己身边的相关事实。生命的意义话题庞大之余,更是需要告知着我们今后的人生之路该何去何从。类似于我们现在为了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其实从长远角度而言,我们的私欲就此损害着我们下一代,哪怕下下代的生活环境和利益。从长远角度而言,这绝对是一件非常错误的结果。所以,为了我们以后的未来,我们现在就更应该用这本书的原理来好好地分析和反省下过去的所作所为。在反省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从现在做起,为自己的生命意义做出正确的解答和定义。
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让我读到了比较高深层的生命意义解答。人生的路途很漫长,其实我们很有必要来读一读类似的书籍,让自己有着更为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方向所在。
《生命,如何作答》读后感(六):伦理生活大探讨
本书作者彼得.辛格曾被《纽约客》评价为在世哲学家中最有争议的一位,也是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阅读该作者的简历和这本书都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作者十分博学多才。作者在本书中旁征博引,根据他丰富的哲学、历史、生态、科学、经济等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论述和论证,书后《注释》列举了这些引证的出处竟然达20多页,对我来说,这绝非一本易读之书。当然,本书的命题本身就绝非容易讨论和论述。
首先,本书作者以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为例,他指出:西方(美国最为突出)对物质成功追求获得后的是极大的空虚、哀伤、失落。追求富裕是个无底洞。称近代美国的以经济发展为最高目标是“一场失败的社会实验”和“社群的失落”。进一步,作者还指出在各种贪欲的支配之下,那些破坏地球生态平衡以及令自然资源枯竭的种种行为。从而,作者提出“一个以伦理为基础的政治,才能彻底改变社会和世界。”
其次,作为美国相反例子,作者选取了日本这个同样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作为正面例子,他指出:“日本比较不会(比美国)以个人利益为全部或主要的思考方向,也更甘于把团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当然,作者并未局限于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他还列举和引用了诸多实例和著作。从而得出结论:“人类的生物性驱使我们照顾自己的后代、远亲,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照顾更大的团体。”进一步,作者强调人是有推理能力的,从而其具备选择的能力。也就是说伦理生活并非只是书本里面才能存在的“理想之国”,而是每个人可以自主进行选择的生活方式。
在书的后部分,作者还比较系统地对伦理的本质和如何经行伦理生活进行了论述。最后,他指出:“不能抱着这种较高的伦理意识会普及化的不实际期望。”他呼吁一种个体的而非全社会的自觉的伦理生活,呼吁每个人成为“临界群体的一份子。”
正如我们所知,对伦理生活的提出和向往本书作者绝非第一个,也绝非最后一个。可以说伦理生活一直是我们向往的理想国。那么,为什么我们似乎离这个国度越来越远?个人认为我们不但要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不做我们应该去做的那些事情。这就是“应该”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是我们更应该警觉的部分。众所周知,在伦理生活方面我们仍然极度缺乏实证,个人认为选取日本这个孤悬海外的弹丸之国作为极重分量的正面例子还是缺乏客观性。日本人强调集体意识很大的原因是日本地理位置的特征决定。在日本行得通的,在美国不一定行得通,在全世界更不一定能够行得通。
当然了,我认为本书更应该算一本哲学著作,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对伦理生活的理论性的思考和探讨之作。其可行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旨在引发人们对伦理生活的一种注意和探讨。至于说作者提出的伦理生活的具体做法(一报还一报)等,个人还是认为是作者比较个人的选择。
《生命,如何作答》读后感(七):不要害怕生活方式
关于作者,在我读这本书之前对他并没有什么好感,因为他有一本大名鼎鼎的著作《动物解放》,据说凡是读了这本书后成为信徒的人都变成了vegan(非常严格坚定的素食主义者,猪油烧的萝卜都等于禁忌之类的)。作为食量大而且不能不吃肉的人显然是不会对辛格同志有什么好感的,因为他的信徒越多的下场就是,人们对肉的需求越来越少,这样下去无非两种结局,一是需求决定供给,从此没人贩肉,我等只能变饿殍。或者肉的价格因此被抬得极高极高,我们要么披上虎皮小围裙滚回丛林中猎鹿或者在脑袋上套上黑丝去抢银行。这两者都是我不愿意做的,上层建筑也不大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一直坚信《动物解放》就是蓄意扰乱社会秩序,人为制造恐慌,虽说我对于不必要的杀戮和虐待充满的仇恨,但管子说过,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饿着肚子的时候我的幽默感和理智一向比较薄弱。但愿我能喜欢上辛格的这本书。
何怀宏先生在代译序《在一个功力滔滔的世界上如何生活的有意义》中是这样评述辛格的观点的——“功利主义与自我实现的结合,寻求一种彻底的。激进的道德变革来改造这个自利的社会”和“没有充分认识到道德与利益冲突的一面或者将化解这种冲突看的过分容易。”对于前者我觉得何怀宏先生对辛格的界定没有错,但激进变革没有少了么不好,因为渐进式改革带来了什么下场是有目共睹的,再者是否激进也许流血牺牲不能完全挂钩;而后者我觉得何怀宏先生有些危言耸听,不是说他对辛格的判定不对,而是道德和利益的冲突,以及所有的冲突(确实本身存在的)是否对立到人们所说的那种程度,我心存疑窦。特意去说何先生的这篇序并非我特别仰慕和特别不顺眼,只是众所周知,何怀宏是《沉思录》在中国的权威译者与解读人。这样的身份,解读何种伦理,在我看来都是极有趣的。
辛格先生显然并不忌讳时髦一下,他在书中数次援引并反驳如亚当 斯密《道德情操论》还有那位法国贵族几个世纪前的对美国民主的概述,甚至专门截出两章来为我们做美国与日本国民面面观,证实在不少地方上,他所期望的伦理社会重建绝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空想主义,而是切实可行的计划。这对于我等升斗小民来说并不反感,物欲横流与我们是没有什么益处的,不同的社会体制中,同样的一个阶层奢侈消费对人民的生存所带来的影响截然相反,不能单纯以剥削为考量。那是不是说当底层可以达到温饱就应当忽视豪富阶层的挥霍呢。显然不是。可惜并非所有人的观点都如辛格,我侥幸于《动物解放》的拥趸不是太多,但这本书我倒是希望能多一些,尤其是在天朝的特权阶层和西方的富豪。
结尾处仍借用本书的原标题《How are we to live?--Ehics in an age of self-interest(我们该如何生活)》,说到底,辛格想说的就是生活方式。别吓得直哆嗦,我们这些穷狗忙成这样,没空来推翻你们这帮不稼不穑整天开会不干活的家伙。
《生命,如何作答》读后感(八):人无法完全利己地生活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
荷尔德林的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一种令人钦羡的人类生活景象。这种景象,在古希腊神话中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中国则有风俗淳朴的尧舜时代与之对应。
美景已逝,虽然有些伤感,但有时候人们怀旧并不是因为念旧,而是因为现实的不如意。
《生命,如何作答——利己年代的伦理》是澳大利亚人彼得·辛格1993年写下的对人类现实状况的一种反思。在书中,作者借助人类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命价值,选择什么样的一种生活方式,追求什么样的生命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给我们带来一个审查当今社会的新视角。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经历近一个世纪的斗争后,世界上充满了暴力、饥饿、追求物质的现象,要想改变这一切,人们应该过一个合乎伦理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即是“以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并作文我们言行举止的准据“。在他看来,我们的世界中的人类已经在追逐物质中迷失了自我,当我们去追逐那些金钱名誉的同时,我们失去了对人生意义的真正思考。他们不会选择自己的人生,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能力,而是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生命的过程中,幡然醒悟,有一些人却身败名裂。由此,作者认为“标准观念下的追逐利己是一种除了个人享乐和满足之外,别无任何意义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多半是一种自我挫败的盛宴。”他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了一则寓言故事,放一堆金子在面前,你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但伸左手拿,就会砍掉左手,拿右手拿就会砍掉。那么,会有人去拿那些金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没有傻到为了一些金子而失去任一只手。然而,当我们去用自己的生命作答时,我们是否学会了掌握本着生命的意义回答出正确的答案呢?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我们已经听到了太多的个人主义和利己的观点。对这些流行的观点,作者不但在书中追述了个人主义的和利己主义的来源,追述了在西方宗教情怀下人们对金钱的看法,如何从厌恶转为了贪婪的掠夺。在他看来正是这一转向造就了西方现在的这个充满了物欲横流色调的世界。针对人类的“涸泽而渔”“坐吃山空”的行为所引发的各种危害,作者提出了人类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追求、重新审视自我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重新审视自己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共同面对和改善这个已经千疮百孔的世界的号召。
在书中,作者引用了日本的社会状态作为改换视角的一种方式,虽然他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是并不全面的,他没有认识到日本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的思想,但毕竟是提出应该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个人主义至上思想的社会潮流。无独有偶,在笔者最近阅读的两本书《本真性的伦理》([加]查尔斯·泰勒)和《教育的价值》([西班牙]费尔南多·萨瓦特尔)也都涉及了个人主义所带来的人类中心论的危害。三个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作者,却都在用他们的睿智思考同一个话题,这不能不反映出这个话题的紧迫性。但与后两本书不同的是,《生命,如何作答——利己年代的伦理》通过大量事实的依据和各类理论书籍,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更为丰富的视野。他主张放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模式,而是采取“一报还一报”(笔者按,这个翻译似乎不及“投桃报李”更能接近作者的描述)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僵局,以利他的思维达到人类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的伦理划定的范围并不是单一的,这其中包含了个人的选择的伦理,人与他人互相扶助的伦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人与自身精神追求的伦理……他甚至预言这有这样才能确立“生命的目标”过上一种“美好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自我实现”。
《生命,如何作答》读后感(九):我舞影凌乱
自从05年本科毕业,离开让我找到安身立命之本的北师大哲社院之后,我已好久好久没有完整地看过一本哲学著作了。此番阅读,让我再回味起了那段时光。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别人能将一本哲学书囫囵吞枣地看完——不好好嚼的话是实在咽不下去的好不好?想当年我是拼死了劲儿也只能保证一天看完20页,一遍看不懂的还得抄一遍读一遍,人家字里行间随便都能溢出点智慧来的啊,怎么能一目十行地错过呢?
所以,对于这本书,我做笔记、划重点、还归纳章节大意——我是一个应试教育下的标准产品。然而,毕竟是大师的书,而且已缺少了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哲学思考所需要的闲暇,所以对整本书的主旨及论证过程,我有种驾驭不住的感觉。在阅读中泛起的疑惑,似乎亦不能在阅读过后胸臆尽抒。现姑且将我的笔记及问题整理如下,以期有空再看一遍的时候,再将后续思考与此番作一比较,方知增进。
第一章,问题提出:当代的宗教伦理或非宗教伦理已无法解决当代出现的社会问题。
第二章,问题呈现:追求个人利益社会的现象。并推崇滕尼斯所界定的“社群”与“社会”的区分。
第三章,从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的角度,用事实和数据推翻个人利益至上的伦理观所依存的社会存在基础。认为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导致人类幸福感的提升,以人类利益为一切利益的首席,只会阻止永续社会的实现。
第四章,探讨了西方伦理思想传统的嬗变。古希腊和犹太—基督教传统将获取金钱作为手段,反对借贷取息的行为;到宗教革命、文艺复兴时,将世俗成就与上帝恩典相对应,鼓吹世俗财富观。
第五章,探讨人类的生物性对终极抉择所加诸(或没有加诸)的限制。
第六章,介绍了日本作为一个崇尚社群利益的社会,其社群伦理的可借鉴性及局限性。
第七章,从囚徒博弈为出发点,揭示在有限的信息空间内,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理性选择却是最不利于个人的选择。提出“一报还一报”的伦理策略是一种更适宜、同时又能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的一种伦理。
第八章开始,逻辑秩序开始混沌不清。第七章似乎已解决一个“更适宜的伦理选择”的问题,但让人不免遗憾,一种普适性的伦理,既应该简单显浅得普渡众生,又能让一些善于思考的人找到终极关怀,如果在第七章之前是解决前一个问题的话,那么后面几章就都是为了解决后一个问题。即使提到了西西弗斯神话,批判了耶稣和康德的伦理观,也批判了反求诸己的消极伦理观,提出一种更积极更外向的宇宙伦理,然而这种观点的力度太薄弱,甚至淹没在对其他观点孜孜的攻辩与澄清之中,让人无法对本书的观点一目了然;同时,也激发不起那种由道德意志、道德情感所催发的道德行动。
对于整本书的结构,作者是以一种问题解决的模式,而非一种逻辑推演的模式,这可能也是导致到了最后,读者意犹未尽的原因。在对各种重要的伦理观点进行见招拆招的过程中,作者原本的立论基础就不牢固——窃以为作者只是一位动物解放的先驱者,但未必是一个伦理学的大师——只能我舞影凌乱了。一个伦理观点,需要解决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外部奖惩与内部动机的关系、外铄与内发的关系、道德的三要素(情感、意志、行动)以及其构建的道德信仰(或伦理观)的关系。我希望在再次阅读的时候,能进一步澄清作者对于这些关系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