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女》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60元,页数:3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怨女》读后感(一):关于这本书的一点回忆
之前买了同系列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半生缘》,没买《怨女》。昨晚去金融街听陈子善老师讲张爱玲(主要回顾其小说的出版史,封面创作等),抽奖的时候抽到了《怨女》,好开心的
看看这本书,没啥说的,只能说是历史上不光彩的一页。谁让那个时代落后呢?更多的“怨女”是迫于生计,是为了一大家人要活命,包办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现今物质丰富,不愁吃穿。婚嫁自由,如果还有“怨女”,值得深思。
《怨女》读后感(三):还不错
喜欢小艾、怨女、少年同学都不贱,小艾虽然深受苦难折磨,但她遇到了她的金槐,看完感触很深,苦尽甘来,实属欣慰。 还有最后一篇讲到的同性恋,印象最深的就是恩娟“不忠于丈夫”。并不是行为上的不忠,而是她有自己的情感寄托,她可以选择像平常老百姓那样结婚生子相夫教子的生活,但她内心始终明白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她甘于传统,内心却又另一番自己的情感天地。
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
爱玲的小说都是这样,描写民国时代上流社会的生活点滴,并没有情节。
《相见欢》一篇,读着就像是吃一份没味道的菜,忍着快吃完的时候,真的吃不下去了。
《同学少年都不贱》就显得有趣多了。有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她想。那些到了恋爱结婚的年龄,为自己着想,或是为了家庭社会传宗接代,那不是爱情。
《怨女》读后感(五):离爱之人
张爱玲简直是中国文坛第一奇女子(第二我推李碧华),冷成薛宝钗那样也不过是自带三分疏离,她简直是自带七分!她的人生根本就不需要有爱!她笔下的情感都是纠葛、调情都是算计。所以她老人家不能写真爱啊,王佳芝对易先生的情感转变简直莫明其妙,相比起来还是更喜欢《怨女》里的那种铺垫,虽然怨女细节情感把控更强、故事场面更大,但是我还是更喜欢她的原型《金锁记》,七巧那种几近变态的压抑敏感到后来变态式的宣袭更够味,也更震撼。别人都是拒绝幸福的角色,而那种执意摧毁幸福的女人,也只有张奶奶才写得出来了!!!!!!!
《怨女》读后感(六):色易守,情难防
“色易守,情难防”——我觉得这是对《色戒》最贴切的阐释了。
佳芝说,听一位学者讲,“通往男人心的路是胃。”“通往女人心的路是阴道。”性会使一个女性产生迷恋,或是爱意。
对此佳芝并不赞同。她同梁闰生发生过关系,她本来讨厌他,现在只有更讨厌。而对于老易,她不信,再者,这只不过是她特工任务的一部分罢了。佳芝坚信,色易守。
可在最后的关头,她瞥见静静坐在一旁的易先生,“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
佳芝终究没能逃掉。
情难防。对于佳芝来说,也是必然的。开始谋划这部戏的时候,一步踏错。对于自己所付出的牺牲,周围的人又是怎样一个态度。只有第二次接近易先生,她觉得仿佛一切积郁都重刷掉了,因为这一切都有了个目的。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集结。对照着初期看,更觉得“平淡而近自然”,一切如生活一样不起波纹,因而看不出什么宏大的主旨,只有细细品味其下的潜流。《怨女》是对早期《金锁记》的改写,但不简简单单是重复,而是另一种形态,另一种升华。《浮花浪蕊》大概融入了作者的自身经历:怎样离开故土,怎样踏上飘洋渡海的旅程。《同学少年都不贱》也有她中学时期和初到美国时生活的影子,但重点在于抒写人生际遇的体悟。以上写于2015年8月28日。
留下本书最长的一篇小说《小艾》,今天一气读完。虽然作者本人表示“非常不喜欢”,因为“缺乏故事性”,但单调得如流水账一样的叙述之中仍然有她的风格。即所谓“张腔张调”。例如写小艾初识金槐之后听到他搬走时的心情,极易引起少男少女的共鸣。当然文中也不乏社会写实,尤其是小艾在医院排队看病那几处描写,到今天都有同感。即使金槐那边有左派的背景,小艾心里还是想着他“总是说爱国,爱国,这国家有什么好处到我们穷人身上”。口吻像极了《茶馆》里的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怨女》读后感(八):言简迂回
说说《小艾》,是我读该作者的第一篇作品,在我尚未了解其文风之下,觉得还挺有趣,读过了再查方知是张女士最不喜欢的一篇作品,仔细回味,的确如此,难得如此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以及家好月圆。大致看了看,这个人被文艺青年神化了,但又何尝没有我们身边什么人的影子?特立独行,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她不像苏青,不喜欢模式化的朴素,将尘世看得太透,可依旧义无反顾地一猛子扎下去,又何尝不是一种勇气?其实这就好比学校周一升旗不愿意穿校服,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
看过了《金锁记》回来重读《怨女》,各有千秋,前半部加了女主未嫁部分略显拖沓像注水的肉,中间细化了和小叔子的感情,在佛前偷情,那种禁欲下隐藏的蠢蠢欲动最能勾起人的胃口。后面没了我喜欢的拆散女儿婚姻逼迫女儿抽鸦片又阉割了,还有,就是蒙太奇似的专场,时光转到十年后,黑白照片,死者,电视剧常用的桥段,被七十年前的张女士描摹地如临其境,她的作品风格如同当下,如是匿名很难想象是那个时代比肩左翼文学与鸳鸯蝴蝶的另类。
想劝诫当下的文艺青年,不要去歌颂张爱玲,如果她尚在,也不会稀罕。她只是一个有个性的普通人。
《怨女》读后感(九):最爱张爱玲
其实我没有向任何人承认过,我不太喜欢读小说。
文学三大形式,散文,戏剧,史诗,我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讽刺的是,这竟然成了我的专业。
但是张爱玲是我最爱的中国女作家。
中国散文在我心中,无人出张爱玲之右,没有人有张爱玲一般与众不同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也没有哪个女人如张爱玲生活上有那么多细小障碍,同样的,也没有那个人似张爱玲这般才华横溢,哪里都装不下。
民国女子中风情灵动者不出林徽因(有人说她小家碧玉我不同意,她在建筑学上的造诣和她为人的亲和力绝不是一个小家碧玉能够成就,话虽如此,我却不喜爱她的小说。)
张爱玲无疑是可爱的。可爱得不行。她的散文大多源于自己的生活,平凡的生活却从来不让人觉得平庸。她的字里行间有着让人发笑的魅力,每一个字块仿佛都会活络起来,在纸上跳跃舞动。
这一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集本是极好的,几乎收集了爱玲的所有文章,这一本怨女里都是短篇小说集,色戒也收录其中。
不过我有些好奇,不知道第一篇小艾是什么时候写的?我怀疑是她早期的作品。
《怨女》读后感(十):那些痴情怨女
《小艾》
《五四遗事》
得不到的爱情永远是最好的。
《怨女》
银娣,可怜可悲一生。美好的初愿,变成最后扭曲的的人性。爱玲笔下的女人总是如此。她是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和家庭,才能有如此的灵感。银娣错误的选择,早就了她不幸的一生。人生,一旦选择,就回不去了。苍凉而无奈。
《色戒》
”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到胃。“”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只有一只茶壶几只杯子,哪有一只茶壶一只杯子的?“
《相见欢》
“死亡使人平等。”
《浮花浪蕊》
洛贞。三十多岁未嫁。内地到香港,香港往日本。
”杂种人因为自卑心里,都是一颗颗多心菜。“
《同学少年都不贱》
”人总夸张自己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恩娟,赵珏 ,芷琪,赫素容。
几个女学生,几段爱情。恩娟与芷琪。赵珏与赫素容。
”有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