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李鸿章传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3 15:57: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李鸿章传的读后感10篇

  《李鸿章传》是一本由[英]约翰·奥特维·布兰德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78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多重身份的外交家

  阅读此书,全面认识李鸿章。

  了解到当时的李鸿章,从各方面的角度来分析,客观评价了李鸿章的一生。其得到慈禧太后的重任,即使在北洋舰队遭受甲午战争的全队毁灭,也并未被弃用。

  其与各国的外交,从结果来看,书中描述说各类政策还尽合理,只是为了让大清帝国这艘船只,在波浪中上下翻滚,苟延残喘。在船上,扔掉了许多不必要地货物,如割地赔款等等。待李鸿章去世、慈禧太后也撒手人间,大清在喘息了几年之后,终于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在评价李鸿章时,也描述道他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员的腐败,把个好端端的北洋舰队彻底地断送,连舰队的弹药都不能得到保证,又谈何保家卫国呢?

  布兰德先生是英国《泰晤士报》的资深记者,据我所知,泰晤士报是份很正儿八经的报纸,不知道布兰德先生为啥写作水平还不如出身八卦报纸的海明威,罗里吧嗦的程度让我咬牙切齿,很少见到传记作者能把传主给写的这样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布兰德一面称赞李鸿章是腐朽的清朝历不多的几位头脑清醒又能混的如鱼得水的高级大臣之一(他都恨不得说是唯一了),一面又攻击李鸿章不管做啥总是想着他自己,例如毫不避嫌的提拔自己家人,以及开钱庄敛财之类。其实照我看来,这两个方面完全是可以统一在这位名臣的性格中的,儒家向来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在雨打萍式的池塘一般的清朝,李鸿章一面要完成自己作为儒家弟子孜孜以求的为帝王服务的最高革命纲领,另一方面,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向来是对提供服务者抱着一种有用则招来,没用扔一边的态度的,李鸿章生命的最后几年的遭际就是最明显的证明,家庭观念极强的李鸿章不过是一个代表,当然要把家庭安顿好,况乎他提拔的门生故旧家小还基本上能在其位谋其政。不知道布兰德先生怎么能把这统一的不同面对立成不共戴天的程度。这种牛逼的本事照我看来很有必要研究一番。

  《李鸿章传》读后感(三):听那时的老外讲李鸿章

  约翰布兰德写的《李鸿章传》是以一个外国记者的视角和站在同时代没有利益冲突的立场上,根据同时代的历史背景,真实反映和还原历史人物,当然其中也包含了一些作者个人的好恶和对异国文化的不同理解。无论如何,这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生动历史,是值得我们重新审视百年前中国社会状态的第一手材料。

  李鸿章是晚清的重要人物,在那一段沉重的历史中,有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有其跳动的身影,早在历史的课本中就知道了洋务运动、知道了镇压太平天国的叛乱,知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诸如《马关条约》的签订等等,其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那些只是历史的点滴,只是历史的断章取义,一个完整和丰富的人生不只是几件重大事件的过程和结果,而是一系列前因后果共同作用后的真实状态。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外,在本书中还看到了其出访欧美时在各国所受到的敬重,也看到了他在危难时刻为国争取权益的智慧和忠心;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叛乱中与洋枪队首领戈登的关系,那些意见的对立面充分展示了中西文化在碰撞中所产生的分歧。这些都是以往被我们历史书所忽略的部分。

  一个被慈禧太后所赏识的晚清重臣,被梁启超敬重和惋惜的人,被孙中山称赞的人,其思想有保守的一面,也有开放的先见;他对家庭和朝廷的忠诚是传统儒家文化从小熏陶的结果,他有洋为中用、以夷制夷的思路,又有改良和吸纳新事物的远见,同时针对外交事务上的处理又是务实灵活并寻求和平途径解决的高手。他有慷慨的时候,也有精明的时段;他有仁慈的地方,也有狠毒的时刻;他有狡诈的手段,也有虔诚的敬畏……总之,他是一个复杂又矛盾的人物,尤其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那些举措和思路充分展示了一个真实和生动的灵魂。

  本书是在晚清帝国的衰落的背景下对李鸿章个人的身世全面描述,在讲述其家庭、发迹以及大家所熟知的重大历史事件时,更穿插了对人性、伦理道德、性格和官场的细致分析,有理有据,有声有色,读来十分精彩。作者基本上是以赞扬态度在写李鸿章,当然也有反感其对金钱贪婪和官场腐败一手遮天等弊病。作为一个外国的记者,能够把中国文化和官场中的奥妙了解得如此清晰表明了其真正的学识和功夫,也表明这是以公正、独立的立场在评判一个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鸿章传》读后感(四):李鸿章其人其事

  想到李鸿章,千刀万剐和凌迟处死这两个词语一下就蹦了出来,仿佛它们就是专门为李鸿章这样的人专门定制的一样……应该说,这正好说明了如我一样普通人,对于李鸿章这位晚清老佛爷眼中的全权重臣的认识。

  《李鸿章传》这部由彼时生活在中国四十余年的英国记者撰写的关于他的传记作品,颠覆了我的这些认识,并让我的这些认识开始动摇。作者以自己曾在中国海关、上海议会做书记员和独立记者等时候,对李鸿章这个人的了解,客观地还原一个曾被梁启超盛誉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以及外国人眼中的“东方俾斯麦”的形象。他是“站在时代背景下,从家庭伦理、性格、官场、外交等多角度分析了李鸿章及其所处的晚清社会”,站在时代背景下,以同时代人的笔描摹他眼中的世界和他眼中的人,这一点是其他传记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记录我们看到了什么,比记录听到了什么和想到了什么往往更加接近真实。应该说,这也是《李鸿章传》、《袁世凯传》等这一系列传记作品之所以更具可读性的特点。

  书中对于作者眼中的李鸿章无出其右的外貌,半人半仙的风采;他的临危受命引领中国这个东方国度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他当之无愧的中国头号政治家头衔;还有在彼时中国人对他的怀疑,外国人对他的鄙夷,而他为了保全国家始终矢志不渝的孤军奋战、外交斡旋……都做了详细的阐述,于是一个鲜活饱满的进进出出于历史之中的李鸿章和其人其事跃然纸上,详尽程度也可见一斑,应该说,这些都是建立在作者的所见所闻之上的,绝不是空穴来风呢,它们恰恰是我们从来都不曾了解的,可以说《李鸿章传》为读者重新梳理了一下晚清历史的脉络,也让阅读者在历史缝隙中轻易洞见李鸿章这样一个人物之于晚清历史的重要依存关系。

  《李鸿章传》读后感(五):他的那些功过之说

  有人对我说过,李鸿章也算是一个有点贡献的改革者。也许正是因为这点,我开始好奇李鸿章,好奇在那段历史里,他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是不是功过一半?或者还只是过大于功呢?当一个外籍作者来讲述这段历史里的他的时候,是不是会以一种局外人的心态不偏不倚的记录关于他的一切呢?

  不偏不倚,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作者总有他自己的喜好,他的立场,避开那些有点高姿态的视觉角度而言,也算是展现了一个比较真实的李鸿章吧。不可否认的是李鸿章的确在那段历史里扮演了一个改革者,他所进行的财务改革,中央的授权等集权化的一系列措施,在某个层面上可以看出他的确具有一定敏锐的洞察力,但仅仅是这些,我们也许觉得他不算是一个实在的改革者,他缺少改革的拼劲,而没法放弃自己的一些当时所谓的当权者固有的习气,虽然在外交上似乎有所建树,但终究无法成为一个让人称道的改革者。

  失败和成功总是相对的,历史也不是那么几个人所能改变的,只是当你身处于历史时,某些看是无为的举动也许就加快了某些事件的爆发。李鸿章如此,慈禧如此,也许没有他们一些所谓的利益,也许历史进速会有所改变,即使最终也是花开花落,只是在后世被提及时,他们也许不是那么让人觉得“坏”的家伙?

  《李鸿章传》读后感(六):才华与争议 ——英人视角的《李鸿章传》

  才华与争议

  ——英人视角的《李鸿章传》

  读了这么多年的历史,课本里关于李鸿章的言语,也不过是洋务运动中北洋舰队的沉没、近代屈辱条约的签订事件中一个足够有分量的名字,比起左宗棠收复新疆,我们似乎无法将这样一个和慈禧亲密无间的大儒定义为一个民族英雄:他游走在个人利益、统治者权益、时代潮流和保守原位之间,复杂且神秘。然而正如梁启超说“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作为一个历史的弄潮者,李鸿章绝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谜题。而从一个英国记者的眼睛去看他毁誉参半的人生,用不同的角度去叙述他,我想,对于想要理解近代历史和文化的人来说,都是值得一看的。

  八个章节,从大环境造势到个人奋斗,从家庭到工作,从外交上的经历到军事上的立场,从政治手段到思想价值,多方面的阐述尽管有英国人对自己曾经行为的不太让我们舒服的解释,但是大部分的叙述,都客观而现实,当然,对于传统中国的习俗和家庭观,显然作者还是在用自己的文化去思考。但是正如前言中对他在国内事务和外交处理上相对客观的行为分析,相对而言,比教科书式的正反鲜明对我们的教益更大——“其实,这些缺点出现在一个对政治总不是那么敏感的民族的成员身上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然而,正是来自这样一个民族的人,却引领着这个东方大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而且,其指挥手段是那么老练。所以,单从这一点看,虽然他的身上存在着许多缺点,但是他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惊人的,不单是为他的国家,还为他本人。”

  关于李鸿章的一生,书中讲述得颇为详细,我想,它完全可以补充教科书上我们曾经想要问出来的问题。但就这本译本而言,我觉得值得欣赏的地方还在于它的翻译手法。章节的名称就颇有亮点:《瞧,这一大家子》《老李奋斗史》《“痞子李”在天津》《江湖仍在流传他的传说》……俏皮而生动,在历史严肃的外衣下,这些故事,也应该是鲜活的,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如果知道今人的称呼,也许也会捻须微笑吧,毕竟,作为第一个访问美国的中国人,他可算是一个“见过世面”的老人呢。

  才华与争议并存,无论是中国人的历史还是西方人的笔记,在近代史上,李鸿章都曾经掀起过波澜:满人朝廷的汉人大官,他做得风生水起;历游诸国的时候,他又展现出他基于自信和智慧的魅力;他也曾无私为国,也曾贪小利己;他活成独一无二的自己,他是李鸿章。

  y 林怿

  2012年9月2日15:09:31

  写于蓝牙小筑

  《李鸿章传》读后感(七):《李鸿章传》走出过门的李鸿章

  在那一段闭关锁国的历史阶段,中国走出了一个李鸿章。尽管中国清廷的政局是那么地摇摇欲坠,然而他却在那个时代的确对中国的历史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历史上关于他的品评其实有很多,然而他又岂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得清楚的呢!

  无论他的评价定位是褒又或是贬,李鸿章其实还是一个非常值得可圈可点的人物。“斯人虽已逝,千载待探讨”.。以前的历史书籍中尽管有关于他的记载,但是客观而言我们或许还并非可以非常地满足。评定一个人其实更需要的是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和判别。而这次,我非常有幸地读到了一个独特角度记录下的李鸿章纪实。

  一部由英国记者采访而生的《李鸿章传》带领着我们一睹这位在特殊时期走出国门,接受外国记者点评的李鸿章。在这里,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关于李鸿章的个人记录;在这里,我们读到的更是一个结合时代背景的李鸿章人物。本书最为值得关注的看点其实更在于英国记者笔下关于中国“19世纪打造者“李鸿章在外交和军事变革中的得与失。更可以透过这些历史史实的解释,我们深入剖析清朝宫廷的腐败而带来的厄运。中国出了个李鸿章。在他的政见之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功过皆有的矛盾两面性。他的历史事迹有很多,诸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洋务运动,倡导建立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又签订了诸多中国与外国的不平等条约。一读此书,我们可以对当时的历史时势有着一个更为清晰明了的认知。那时候的中国其实外强中干;那时候的李鸿章虽心有余而力不足,那时候的中国政局其实连外国的列强都已经分析透彻。也难怪乎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签订不平等条约;也难怪乎李鸿章因为身居要职一而再再而三地背负骂名。透过此书,我其实更感觉到的是一个政治人物在某个无奈阶段的无奈之举。作为一名历史人物,其实李鸿章有他的可圈可点之处,但是置身于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他又势必被动地担负着某些恶名。于本书之中,我们可以读到的是英国记者较为客观地对于李鸿章这个任务的点评。带领着我们书外的读者摘下原本愤怒的墨镜来真真正正地了解一个无奈政客的无奈之举。事实上,我个人以为很是关注书中关于老李奋斗史的记录。暂且抛开他的功过,在这里的篇章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这个政客的聪明才智。

  很是耐人寻味,也很是值得现今的人们学习和参考。真实地还原历史,彻底地剖析历史人物,透过一部外国记者的关于中国李鸿章的文字点评,我们更可以收获到的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历史人物的记录。值得一读,也颇能让我们品味出某些现今为人处世的道理来。

  《李鸿章传》读后感(八):以才补天终难成

  李鸿章传记版本颇多,本书出自当年《泰晤士报》兼职记者约翰•奥特维•布兰德之手。布兰德在中国生活了40年以上,曾在海关任职,与清帝国高层颇有往来,他与白克豪斯合作的《慈禧外传》销量惊人,体现了他不凡的信息渠道,比如他知道光绪被囚瀛台,也知道慈禧与荣禄的绯闻。

  然而,作者与李鸿章本人接触似乎不多,本书更多是在材料基础上,通过总结和研判而成,所以不免有武断、猎奇之处,因为他并不想为西方读者介绍一位鲜活的人,而仅仅是一具政治标本:这个人是如何成功的,他做了什么,他的观点如何,他在大清国政治生态圈中的作用与地位。

  这种高高在上的文风,在当时并不奇怪,西方曾对东方充满神秘的想象,但从笛福(就是写《鲁滨逊漂流记》的那位)开始,英国人便对天朝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那是一个腐朽、衰落、专制的野蛮王朝。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舰不远万里,来到虎门炮台,指挥官看到它完全是用石块砌成,伤感得几乎自杀,因为用火炮不可能击毁它。然而,战争的结果却截然相反,大清不堪一击,以后又败在日本手中,故在当时,西方作者对清朝普遍充满鄙夷。

  有上级的信任,有权力的支持,有足够的才华,可为什么洋务运动却半途而废呢?布兰德敏锐地发现,李鸿章是传统官僚体系中的一员,他们没有独立人格,即使才华出众,却满口谎言,李鸿章一边为国出力,一边肆无忌惮地中饱私囊,行为放诞到毫不顾忌脸面的地步,可话又说回来 ,他如果没有这点流氓气,又怎么可能被慈禧倚重并产生亲近感呢?

  病态的环境造就病态的统治者,病态的统治者喜欢任用病人。于是,现代化这样的体系性的革命在大清朝眼中,不过是一次手段、方法上的变化,以为只要找对人、找到办法,靠以才补天的老路,就能成功,结果一次次错过了机遇,最终走向灭亡。

  本书虽写于近百年前,于今仍有阅读价值。

  《李鸿章传》读后感(九):生不逢时,命运不济

  看看这不同的评价。这次《李鸿章转-一个英国记者四十年中国生活札记》,让我们从一个英国人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一下曾经的李鸿章。

  中国当时处在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各种人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想扭转这种局面,李鸿章也是如此,他主张改革,兴办洋务,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面三个。之后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没办法违抗上面的命令,他要不断权衡协调他、慈禧、李莲英之间的关系,为了发展是一方面,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没办法全身心投入工作,没办法得到经济的大力支持,最终他的北洋水师只能走向结束。这对他的打击相当大。看着自己兴办的初具规模的设备,瞬间化为乌有,他能平静么?

  《李鸿章传》读后感(十):深读李鸿章--品《李鸿章传》

  深读李鸿章

  --品《李鸿章传》

  《李鸿章传》—一个英国记者四十年中国生活札记,从特别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外国人眼中的李鸿章。

  既然是外国人,当然是用外国人的价值观来评价李鸿章的所作所为,剖析他的内心世界。于是,我们在书中看到了一个有着西方人所赞赏的爱国、坚韧、创新的品德,同时又有着贪婪、残忍性格的李鸿章。这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李鸿章有所不同。

  这本书的资料比较翔实,对于太平天国若干人物、事件的描述尤其令人侧目,填补了以往流行史料中避讳的一些东西,使我们能够对太平天国的衰败原因有新的思考。

  作者约翰.奥特维.布兰于1883年来到中国,作为一名独立记者,他奔跑于中国各地调查研究,有机会接近并了解李鸿章。他眼中的李鸿章毕竟带着他个人的主观色彩。由于时代和视角立场的不同,他让读者看到的是李鸿章的另一面。

  反思过去,联系当今,我们又面临着西方社会的围追堵截。也还有的人热衷于得到外国人的褒奖,而忘记了自己应该担负的职责。韬光养晦三十年,是该到了有所作为的时候了。外国人不会因为你的“忍让”而对你网开一面,相反只会变本加厉,因为:发展是各个国家不能回避的主题,让给你一勺我就少吃了一勺,既然是你死我活的选项,必要的“亮剑”在所难免。不要把困难留给子孙后代,该出手时就得出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李鸿章传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